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美术学科知识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何为“美育”?在看来,“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如何实施“美育”?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去实施,其中学校是实施美育最为重要的途径。理论的生命在于实践。以美育思想,反观我们的美育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清醒看到存在的差距,更可以强化我们实施美育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艺术类课程,如美术、音乐等,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最佳载体。在艺术美育上,更为重视个性的培养。他指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尚个性”。在艺术美育中,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忽略这一“个性”的培养。比如,笔者曾参加一堂美术教学观摩课,老师按照“学、展、导、用、评”的流程,顺畅自然地贯串整堂课,不可谓不精彩;但在观览孩子所画荷花时,发现孩子们的作品虽然十分逼真,且几乎如同出一辙,既看不出孩子的独特发现,也看不出孩子的个性表达。幼儿园孩子,具有想象力丰富、爱于动手等特点,能够在丰富的美术语言中,观察、分析事物的色彩、形状、线条、明暗,同时考虑如何合理选择适宜的创作工具和方法表现,并在此过程中全方位调动感官,自由表达个性和自我想法,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这一过程,之于成长中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正确而完美的答案。但就美育而言,它是一种关怀心灵的教育,是打开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它对于生命的成长,并不是短暂的拥有和体验,而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一种终极的人性化的关怀和培养。
艺术教育如何实现这种“美育”?强调,应“处处使学生自动”,不可以“我要学生圆就圆,要学生方就方”,不可以只求形式和技巧而不注重心灵的熏陶和启迪,否则就是“大误”,就是“去帮助他们作业罢了”。但在具体的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重技轻艺”。比如,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给出模板,要求孩子们进行模仿绘画,结果是“千人一面”,彼此绘画技法几乎相同,却不懂如何灵活应用美术的基本语言,不会用绘画来表现某种主题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重技法传授而不注重审美体验,即使创设了模仿、体验、合作等情景,却不能真正给予指导,孩子们难以真切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色、音高、节奏和力度变化所带来的审美意蕴。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其目的不在于传授单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在于培养和丰富孩子的审美经验,引导孩子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学会唱歌、学会绘画、学会跳舞,而且要让孩子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家园。
“感情移入”,是美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现实中,由于课程“本位”意识的影响,一提到美育,许多教师往往把它归结到艺术教育教学上面,认为各门课程都有其固有的教学方式和明确的教育目标,都是传授特定的学科知识。由的“感情移入”论可知,美育融合在各门课程之中,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事实上,把美育融入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教学中,不仅会增强学科知识的魅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促进了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幼儿教材有许多是名家名作,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触景生情、以情绘景,感受课文中声响、色彩、形状、意境之美,体会语言丰富的表现力,不仅会增强语文知识的魅力,而且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质。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术课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使他们能够从各种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更好地完成孩子们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重任。由于幼儿时期是人生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主要凭兴趣学习、在玩中学,而且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尽量直观、生动,多用肢体语言去增强教育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绪。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需要伴随着绘画与手工等艺术教育活动。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美育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则是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教学中的重点。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
1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目的重理轻实。美术教学过程的进行,美术教学原则的贯彻,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都离不开美术教学方法。而现在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只要会画画,就能当好美术教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样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甚至挫伤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目前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虽然大部分教材配有学习光盘,但许多都流于形式,有些课件简直就像放电影,一幕幕掠过,教师无法强调知识点,课堂上与学生缺乏互动,学生看完后,感觉跟没学一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应认真琢磨其科学性、有效性。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技能课的教学。比如手工课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口头表达,而不会动手操作。使得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脱节。
2 教学方法单一。教师面临着需要知识多元的发展趋势。长期以来,美术在教育中始终没有被重视起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纯粹的美术知识很难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我们不能把责任一概归结为我国的教育体制的问题,而要从主观上多作思考。现在美术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基本的人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还相对匮乏,这些都是我们目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 课程评价体系单一性。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美术课程对学生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考试,只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措施
1 教法改革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由此使学前教育在社会发展和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力的提升。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唤优质的学前教育,呼唤高质量的幼儿园,呼唤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这样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及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幼儿教师就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如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的美术发展兴趣;能有效地选择、组织美术教育内容;创设环境、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进行学习等。而本专业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正确的教育观念;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走向工作岗位,基本胜任教育工作。从教学对象来讲,不同时期的学生呈现不同的特征,美术教学方法也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从另一个角度讲,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包罗万象、一统全局,所以“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也说明美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今天,美术教育界正在积极地探索美术教育改革,各种反映时代特征的美术教学方法将应运而生。
2 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以消除教师主讲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体系中解放出来,拓展思维、激发灵感。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各类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早了解幼儿教育中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和所需要的美术知识,进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相关教育机构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览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3 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其不仅要有过硬的美术知识,还需要具有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因此,相关教育机构应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幼儿园及相关单位积累教学经验,或是聘请有经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来上课,提高从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相关教学机构还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等同类机构之间的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4 创建多元的评价制度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力开展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习、试讲、展览活动等形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既重视理论课的考核,也注重平时的技能训练,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师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相推动,培养出具有过硬岗位技术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的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实践探索[J].成功:教育,2011,( 1) .
[2]金日勋.浅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1,( 3) .
【关键词】五年制幼师;物理教学模式;学习兴趣;课堂效率
五年一贯制幼儿师范简称五年制幼师,五年制幼师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贯制教育。新的学制以及新的要求必然给五年制幼师的物理教学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五年制幼师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一)生源文化基础薄弱是最大障碍
五年制幼师生源质量一般,学生基础不是太高,学习习惯、方法不是太好,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因此,老师要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二)课程设置倾向明显,以物理为代表的理科课程被边沿化
在幼师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很大,而理科课程比重则偏小。以周课时为例:我们学校的物理、化学每个星期为有2节,而琴法、舞蹈、美术等专业课程每个星期都在4节以上。以物理为代表的理科课时明显被压缩,学科地位被边沿化。
(三)课程多,学生学习任务重,偏科思想严重
幼师的专业课程是非常全面的。学生每一个学期必修课程一般在13门以上,这么多的课程必然会占用学生更的多学习时间,加重学生学习包袱,其结果是使得教学效果难以包管,学生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和偏科思想。
(四)生源性别构成不利于理科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传授
从生源构成看,幼师和学生绝大多数为女生。假设,我们学校有三千数名幼师和学生,女生比例就高达96%以上。女生逻辑思维相对欠缺,对物理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初中基础差,有部分学生怕上物理课,怕做物理作业,在心理上排斥物理。
二、探索提升幼师物理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认清学科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物理的意义
在幼师中开设物理课的目的,原因是熬炼和培养逻辑思维,扩大视野,正确认识世界,提升科学素养,使学生更好地胜任今后的工作、适应现代化生活。弄清了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才气理解学习的意义安在,才气产生学习动力,刺激引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观念上,最核心的是中心转换,即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不是考虑我要教什么,怎样教,然后再考虑怎么让学生配合自己,而是首先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而后再设计自己怎样配合、组织、帮助学生学习。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但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乐学、会用、会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达问题、物理学中经常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所有这此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清楚主题,讲清楚要表述的物理规律的内容及该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
(三)教学设计应综合分析学生、课程等因素
对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前必须掌握学生的基础素质。幼师课程多,但物理课少,何不变通思维,变劣势为优势,进行 “联合教学”!即多个不一样的学科的老师经过统一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制订教学筹划,应用部分学生感兴趣、在课时上比力优越的学科来帮助完成物理的部分教学主要内容,并且完成该学科的教学任务,达到双赢的效果。假设,在讲到能量守恒时,经过提前的老师集体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各科教师在教学筹划中做好安顿。请语文教师安顿一个练习:将“太阳”、“树木”、“燃煤电厂”几个词串联成一个童话小故事做即兴表演,再让全体学生写成作文;美术教师安顿画成简笔画,从中评比出优秀作品。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将物理、语文、美术、书法、音乐等学科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三维立体教学”模式,这是现在学科整合的一种新的尝试。
(四)凸显专业特色,增强教学交互,让学生知识、技能协调发展
善于表演是幼师和学生的特长之一,而逻辑思维则是她们的短处。假设能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将表演恰当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将某些抽象内容(假设短路、布朗运动、分子力作用规律)经过安顿学生夸张的表演的形式出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更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五)开发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为学生减负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现状;有效评价方法
一、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的内涵
(一)基本问题产生的背景
纵观整体,学校美术课程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在“双基时代”(1949—2001年),美术教学的课程目标更倾向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二时期,在三维目标时期(2001—2015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开始)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当中的过程与方法中进而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时期,从2015年开始,“核心素养时期”登上中国课程的历史舞台,美术课程目标的有所改变与进步,美术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进,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教学。其关键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着重于如何通过基本问题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以一种探索式统整美术教学的方法去全方位地塑造人、进而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问题的含义
基本问题的概念是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所提出的,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是具有确定性目标在现有情境下结合学习者个人在生活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所存在的。首先,问题需要一个存在的平台,需要呈现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当中,这是一种学生持续性思考的过程。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当中处处需要美术,小到同学之间互赠贺卡,大到楼房建筑的设计。所以基本问题在美术课堂的提出需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所遇到的问题。
(三)美术教学中的师生的角色定位
21世纪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高素养精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一个人的素养结合了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养成,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中都是素养提高的一个过程。针对美术学科而言,一个学过美术的人和一个没有学过美术的人在观察方法和能力、美术欣赏方法和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上都会有差别。[3]现代社会竞争最需要的是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开拓性人才,一切美术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适合社会生活能力为主要目的。美术教师要具备探索式统整美术教学的能力,具有概括基本问题与剥离小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师要把那些在生活中看起来不起眼而又时时困扰同学的有价值的问题统整为有利于开展美术教学的基本问题从而简化成学生可以理解的小问题,不断给学生有新信息的刺激,基本问题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强调美术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增加解决问题中美术知识使用的连贯性、系统性,保证教学内容上的统一性、灵活性与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确认教学目标的适合性,使学生提供解决小问题的方案彻底落实到基本问题的源头上。力求做到所统整的基本问题目标具有伸缩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理想状态。这无疑是师生之间探究合作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的意义
在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解决问题当中实现其本身的价值。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不仅涉及到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也会涉及人际交往、审美能力的体现、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各项学习的能力等,在这种美术学习过程中无疑是一种对跨学科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提高学生面对生活中实际问题存在的敏锐程度以及运用美术学科知识去剖析、思考与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能力。可把发现的难点细节书面化,让同学们针对难点逐一突破分析,制订解决的问题策略,归纳整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课外阅读、信息搜索、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
(二)提高学生叙述与论证能力
在学生为同学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对同学提出解决方法的看法、建议与质疑进行讨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着有条不紊的叙述能力与论证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以美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所习得得隐性能力。
(三)提高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通过多种实践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美术,这不只要求美术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形式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围绕着主题对制订解决方案进行不断修改,更好的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学生的思维。
三、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采用主题单元式的教学方法
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是从“基本问题”为源头,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载体,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探究过程中,来完成对专业问题的深入认识和精确理解以至于可以灵活的运用知识与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需要区别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这个问题应该倡导的教法是主题单元式。试想一节美术课40—45分钟,对待美术知识的深度学习程度是极其不够的,学生由原有水平到达教学目标的整个过程,是需要通过一个个课时的完成和一个个单元目标的积累使其提高原有水平达到质的提升。主题单元式学习内容相对集中,结构化强。在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中教师是充当主题内容、基础问题提出的组织者,学生是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探究者与主动学习者。
(二)掌握好基本问题的教学过程
在进行主题单元式的教学之前,美术教师应先提出问题,制订教学目标,在上课之前提前将小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熟悉上课模式、充分思考与讨论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积极帮助学生定义问题,预判出学生在探索问题中所遇到的困难。充当课程主题的把关者,使整个课程内容具有灵活性与伸缩性,时刻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基础问题这个核心点做讨论分析,以防止学生偏离本课主题。在授课之后,要注意每组学生对本主题内容的学习反馈,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做到课程内容之间的首位呼应。
整体语言教学法(TheWholeLanguageApproach)首先强调整体。在语言教学中,虽然我们常把语言分成“听、说、读、写”四个部分,但是实质上,语言是包含这四个部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肯·古德曼(KenGoodman)认为,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和段落就好像一样东西内部的原子和分子。我们可以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特性,但是,其整体意义总是超过各部分加起来的总和。就好比一张木制桌子,我们可以分析木头中的碳、氢以及其他元素和成份,这对帮助我们加深对本材的认识是有好处的。但是,用木头分子是造不出桌子来的。同样,儿童在家里学习语言,也不是从零零碎碎的片断开始的,而是从听懂父母用完整的句子传递过来的完整意思开始的,然后为了自身的需要和一定的目的,再慢慢学着开口,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事实证明,儿童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学习,从来都是相当成功的。
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理论,除了把语言本身看作是个整体以外,还把语言教学的范畴扩展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其他各个方面。语言教学要和文化、社区相结合,教师要和学生相结合。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为了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只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
在口语表达方面,教师大都使用非正式的方法,比如:让学生讲故事,让他们穿上服装,借助道具表演;让学生看图画说故事、复述故事、表演场景;或者教师先读一首诗歌给学生听,然后让他们把诗扩展成故事。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使用故事、歌曲和短剧等,使孩子在可理解的和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和学习完整的语言。
在阅读方面,整体语言教学法认为,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先前获得的经验和文字符号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一般不采用专门为学生编写的课本,而选用具有实际意义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又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完整的文章和正式出版物,例如:招牌、招贴、说明书、电话簿、电视节目单、旅游指南、小说、散文、字典和百科全书等等。有的教师还在教室里建立一个图书角,布置一个书籍丰富、充满各种印刷品的人文环境,使学生随时有机会接触各类书籍。他们认为,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有用的信息和感兴趣的知识,而不在于阅读本身。
主题单元(ThematicUnit)是整体语言教学法中的重头戏。主题单元的含义是:在一个确定的单元时间教学过程中,例如,一两个星期内,所有的教学科目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来进行。设计主题单元之前,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详细了解学生的特点,例如: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英语程度、中文程度、数学程度、智力水平、学生是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家庭经济状况、家长受教育程度、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和弱点等等。
确定了教学对象以后,接下来是选择主题。选择主题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并使它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相符合。其次,要考虑这个主题是否具有一定的“粘合力”,能否将各门科目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例如:选择“植物”做主题,可以利用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用“植物”这个题目来贯穿中文、英文、科学常识、音乐、美术各科目是可以做到的。要注意的是,不是任何题目都可以拿来做单元主题的。题目太笼统、太抽象就不合适,如:世界、哲学、心理等。题目太小、太专业也不合适,如:笔记本、字典等。在美国,比较受师生欢迎的题目有:野生动物、动物园、桥、月亮等。选题可以由一位主课老师选定,也可以由各科教师集体商讨、共同决定。
有了合适的题目,接下来就该通盘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了。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一个活动很重要。要在单元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和社区里的专业人士到班上来演讲,也可以安排外出参观访问,如:观看戏剧、电影,参观科学馆、博物馆,参加科学实验或艺术节的活动等等。
主题单元结束时,可以在教室里建立一个主题学习中心,让学生把在这个单元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自己的作业等全部汇集在一起,展示出来。这样做,便于学生互相学习观摩,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产生一种成就感。同时,学生也有机会在一个很自然的环境中做自我评价,检查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时间一般来说以一到两个星期为佳。若用间太短,不足一星期,学生不容易把各个科目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倘若单元太长,内容过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就会失去兴趣,产生厌烦情绪。此外,一个单元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整体语言教学法是外语教学的主力,不但美国,而且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新加坡等英语国家十分流行。
1.主要特点
①强调整体。在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②语言要和文化、社区相结合,教师要和学生相结合。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
③单元以主题为中心O在一个单元中,所有的学科都围绕着同一主题来进行。主题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将各门科目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
2.主要优点
使一个主题概念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复出现,使学生有机会把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与今天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使新旧知识在头脑里形成网状记忆、网状联想,使英语学习的质量产生飞跃。
3.主要缺点
个别主题无法把部分学科结合起来,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
英语教学法讲座之七——浸入式教学法
浸入式(Immersion)教学是一种以外语为各学科教学语言(除母语学科)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浸入”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从而使单一的外语学科教学与使用外语进行的各种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
1965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圣·兰伯特学区进行了第二语言(法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该实验自幼儿园起,直至高中毕业班,取得了显著成效。20世纪80年代起,法语浸入式教学在加拿大各地区推广。当前,每年有30余万在校学生接受第二语言(法语或其他语种)浸入式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外语教学日趋低龄化,并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侵入式教学较好地顺应了这一潮流。
1997年,在我国西安开始了中国——加拿大教育合作项目“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幼儿园)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浸入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浸入式教学法以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
神经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可以塑造,人在青春期前易于掌握语言技能。过了青春期,多数人的心理机能和认知图式基本定型,对掌握语言技能不再那样敏感和有效。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学习第二语言态度积极。随着年龄增长,伴随着某种经历而产生的想法(如:害怕说错而羞于开口等)会对学习第二语言造成消极影响。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在6岁(或7岁)以前,每天都能在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某些交流技能,而不需要接受系统的指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会逐步减弱。因此,早期浸入式教学活动能使幼儿在语言敏感期依靠特有的认知能力习得第二语言。
1.基本特点
1)外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
2)外语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互渗透;
3)外语语言学习隐含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学科知识以外语承载,是显性教育内容。外语以其工具性作用成为隐性教育内容。
2.评析
1)、浸入式教学使英语教学从单纯的英语学科教学发展为英语语言与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增加了学习、运用英语的时间及范围。
2)、浸入式教学能将英语教学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学习、运动和游戏活动中,这对4-6岁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幼儿尤为适合。
3)、在幼儿园使用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应正确处理母语(汉语)教学活动与英语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可在开展汉语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适当使用英语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即:半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
4)、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对幼儿教师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开展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应充分考虑幼儿园的师资条件。
英语教学法讲座之二——任务型教学法
一、任务型教学法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TheTask一orientedApproach)是近20年来语言交际教学思路(CommunicativeApproach)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界,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最佳教学法。外语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变项交互影响的过程,使得外语教学中难于寻求出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并不就等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如何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外语习得的条件。因此,对于外语教学中语言交际任务的研究是目前第二语言习得和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过去的近20年中,不少应用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交际学习任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近期,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中,对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开始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对学习任务的研究和设计,以及在教材开发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任务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主流。教育部新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教学建议部分强调: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二、理论基础
任务教学的理论基础可以溯源于已对基础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认知心理学说。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不能离开实践,人类所创造的知识都来源于人的直接经验,但作为人的个体又不能事事亲身经验,这就依赖于社会交际。学校教学主要是传授人类已经创造的知识和经验。在语言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中,这一点就表现得十分清楚。学生学习英语,不可能像幼儿跟母亲学习母语那样生活在所学语言的环境中,直接接触信息源。在课堂里学习英语,是教师把前人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材、教具和一定的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并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
所谓“任务”,指的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学生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进程中,学生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催化了学生自然的和意义的语言应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语言习得和内化的支持环境。
三、基本特点
多年来对外语教学中交际学习任务的讨论和研究并没有对交际学习任务有一致的定义,但是庞继贤教授在为DavidNunan《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一书写的导读中表明: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至少应具备以下的特点:
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
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不应是笼统的或是现实世界中某种
活动的翻版,而应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3、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把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应用到儿童学习语言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围绕主题活动展开的各种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参与,让学生通过学习、思考、体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注重学生学习、思考、体验的语言习得过程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考虑到他们的学习发展区。
3、活动要有利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意义为中心,引导学生从语言知识的涉入向语言的实际使用过渡。
四、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