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为主义的知识观

行为主义的知识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为主义的知识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为主义的知识观

行为主义的知识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与精髓,它集中、鲜明地体现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本质,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作为人才培养和思想文化引领的重要阵地,各高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新形势、新背景下,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探索构建“三位一体”的有机互动教育实践模式,对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引领、带动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发挥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统领全局作用

根据教育部2016年最新统计数据,河北省有普通高校120所,在校师生逾130万人。高校干部师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对社会风尚具有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广泛的辐射带动效应。因此,高校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高校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高校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事关高校办学的正确方向,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培养“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有为青年,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客观上要求各个学校的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化手段多途径、多d体地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熏陶濡染,才能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广大师生的共同意志。

(二)高校建立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概括而言,长效机制主要包括:高效的领导机制、科学的运行机制、健全的保障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教育过程中,还要强化激励机制,将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干部教师考核考评、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并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河北高校应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和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紧密结合各自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思政宣传等有关部门具体实施,各学院干部教师共同参与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工作机制。机制运行的重点是把握导向、完善制度、实践养成、营造氛围,使高校师生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

(三)高校建立长效机制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原则。通过不断完善核心价值观的顶层设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创新、办学道路探索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工作同规划、齐部署。二是坚持目标阶段性原则。要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阶梯性教育责任制,将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根据师生普遍性认知和特殊性认知需求,科学设定阶段性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将培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三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核心价值观24个字成为广大师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增强自觉践行的实效性。

二、以良好师德师风为引领,突出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

高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处在价值观的解构与建构的中间环节,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师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以良好师德师风为引领,突出高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让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然研究者、积极宣传者、主动捍卫者和坚定笃行者[1],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职业生涯全过程。

(一)充分发挥良好师德师风的引领作用。以德为先、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职业操守的基本要求。因此,引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部分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脱离实际,个别教师思想狭隘、行为失范等问题,高校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师录用考察、入职培训、培养提高的各个环节;二是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专题培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常态化学习工作中;三是大力开展优秀教师评选、“三育人”标兵评选等活动,以李保国等先进人物作为学习的典范,扭转重业务、轻理论学习,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建设的现象,带动全校教师形成检身正己、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保证高校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最直接的教育者和实施者”[2],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政课教师要按照课程总体规划和目标,并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特点,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基本原理》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找准学生成长需求和现实关切,通过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生动讲解和主题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地气、聚人气,产生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助推作用。开展理论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优势和职责所在。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研专项,鼓励教师立足河北实际,积极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现状调研、内涵挖掘、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例如,可以结合河北省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结合弘扬西柏坡精神,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研究;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当前时事热点和理论前沿,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等。通过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度的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学理支撑,丰富教学资源;一方面有利于加深教师对核心价值观思想来源、本质特征、主要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指导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

三、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抓手,强化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作用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独立意识较强,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认同与接受,需本着以文化人、久久为功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作用。具体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内涵十分丰富,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加强理论解读与阐发,用鲜活、形象的实例让抽象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同时,还要通过形势报告会、专题座谈研讨以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学习交流,让学生明白这些核心理念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和实践要求,从而为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重视实践锻炼。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因此,要充分尊重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为学生营造实践教学条件,使学生在自我J识、自我体验中提高道德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主动认同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通过开展城市、农村等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研究,切身感受“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内涵;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专业技能大赛等,培养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职业道德素养、爱国情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强化制度约束。高校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与外在规范转化到人才培养、学生管理、评优评先等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学生日常行为准则中,转化到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中,甚至要进一步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一股涓涓细流浸润学生心田,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四、高校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实践模式的启示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有资源优势,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结合新形势下的工作实际、师生实际,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探索构建“三位一体”的有机互动教育实践模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规律、教育规律与践行规律,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及高校统揽全局的作用。三者有机互动,通过把握导向、完善制度、实践养成、氛围营造,高校才能使师生真正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河北篇章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越,叶健健.研究・宣传・捍卫・笃行----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定位[J].山海经,2016,(5).

行为主义的知识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度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12-0041-03

“维度,又称维数或视角,是对某一事物的概念或实现的条件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判断、说明与评价。”[1]高校青年教师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中坚力量,更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从价值和时代维度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并从方法维度准确把握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这对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及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维度

按照哲学的基本观点:价值产生于社会实践,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评价,是“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群体中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能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导向,对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个人成长、对发挥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载体作用及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出生于改革开放前后的70至80年代,他们与时代共成长。在改革开放剧烈的历史变迁中,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对他们的生活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迥异的人生成长经历塑造了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念:有人积极向上,对工作生活充满热情,相信自己是命运的主宰者;有的人随遇而安,认为未来社会充满太大的变数,听之任之是最理想的工作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成长经历使他们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世界观使他们形成的不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是人们认定事物或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社会发展及个人身心成长的价值观,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让他们身心愉悦,在工作生活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快乐的心情,作为学校的新生力量,高校青年教师年轻的活力也会给整个校园带来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力量。因此,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及整个学校的良性运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有助于发挥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载体作用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客体,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受教育客体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辨别何种传输方式和手段最适于价值观的传播,在自己作为价值观传播主体时有效加以运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承载着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高校青年教师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求学经历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崇敬之情,所以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及文化观念。借助信息网络传播平台,各种思想和思潮开始不断渗透到国内,充斥着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西方的“普世价值”说、等社会思潮,对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群体普遍社会阅历不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很容易迷失方向,加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这一时期集中显现,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当今社会发展产生批判心理。从职责来看,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从社会成员构成来看,高校青年教师本身就是当代中国青年群体中的重要成员,他们本身就是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如果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产生动摇,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价值。

二、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维度

(一)青年教师时代特点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性格上或是积极阳光、或是努力奋进、或是浪漫洒脱,但无一例外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时代,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教师岗位,将理想转变成现实,成功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转变,因此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相信自我塑造、自我拼搏是一切成功的动力源。但在改革浪潮的洗礼中,不同环境会造就他们不同的世界观,或偏执的、或激进的,或温和的,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80后”的高校青年教师正是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第一代,他们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尽管每个家庭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他们都受到了来自长辈的万般宠爱。他们有较强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意识,同时,崇尚自我,追求个性独立。如果在价值观教育与引导过程中出现偏差,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偏执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引领中国走向富强的价值核心,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利益主体多元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

改革开放后,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逐渐被打破,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价值观是受社会存在制约的社会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不同利益主体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人们从事职业越来越多样化,所属利益群体也有着显著的差别,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高校青年教师涉世未深,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价值取向很容易迷失方向。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扎根于内心,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树立坚定的信念信仰,这是时代所需,更是一个国家发展所需。

(三)社会不良现象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

市场经济讲求自由平等、公平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但是理想中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特别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建立与完善过程中,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国家采取宏观形式进行调节和控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然无法完全克服其弊端,导致部分人能够通过投机倒把、巧妙钻营等方式获得大量利益。高校青年教师处于人生奋斗的关键期,在经历了艰辛的努力仍然没有获得理想成绩时,往往会产生动摇原有价值理念的想法,加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很容易接受社会不良价值观,这就需要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青年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维度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重要成员,高校青年教师本身就是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能否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整个国家及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根据高校青年教师特点,本文从尊重个性差异、深刻领会内涵实质等方法维度探析了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尊重差异、凝聚共识

1.选择适合青年教师特点的价值观培育方式。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中的中坚力量,旺盛的生命力使他们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充满积极参与意识,针对青年教师这一特点,在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时,一定要融入实践内容,让高校青年教师在实践中评价、把握并最终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时,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方式,引导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去感受,从而达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时,可以从日常工作着手,尊重青年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感受到自由、平等、公正等意识。

2.有针对性给予特殊青年教师辅导和帮助。现阶段受社会大环境、个人特殊经历等因素影响,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很难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到一起,认为国家的概念在工作与生活中体现得并不明显,以至于产生对国家观念的倦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冷眼旁观”或“嗤之以鼻”,在针对这些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绝不能放任不管,一定要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在深入探析其产生倦怠思想根源上下功夫,结合实际,以足够的诚心和耐心去帮助他们,使其全面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深化理解,融于实践

1.引导高校青年教师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价值层面,而三个层面之间是有层次的、逐步推进的。按照价值目标划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分为最终和具体两个目标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现终极目标而表现出的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就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义”。高校青年教师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才能真正将其融于内心。

2.科学确立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定位。在培育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仅将目光定位在如何让高校青年教师消极的理论学习和被动的接受这一视角,而应通过加强理论探讨和研究,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主动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工作及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积极引导高校青年教师主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主动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性、民族性和创新性意义,并将其融入内心。

(三)持之以恒,常态化教育

1.建立制度约束机制。制度一经确立,它能强制性地约束或保障人们按照已经规定好的章程去行使,最终保证目标实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相碰撞或冲突时,如果随教师个性发展,有可能产生偏离或背离情况,要运用常规性制度去约束,避免个体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象的发生。

2.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通过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条件,从而激发人们工作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2]对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他律走向自律自觉。例如,对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教师可采取一定的奖金或福利的薪酬激励。

3.建立典型示范机制。要树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通过树立榜样和楷模形式,使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在生活中工作中找到价值观树立的方向和目标。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网络推动、组织推动或活动推动等形式把工作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青年教师的闪光点变成“闪光面”,最大限度的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行为主义的知识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知识产权;小微企业;质押贷款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随着创新环境的不断完善,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已逐渐被业界认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不可低估的后备力量,同时也是发展壮大成科技型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孵化器”。但是,由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微企业资产少、风险大,融资难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快速发展。推广运行小微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解决资金瓶颈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我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可以增强我省科技企业的整体实力。

一、我省小微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我省高度重视与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设立试点出台一系列有关推动政策,取得一定成效。

但调查中发现,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政策对象条件要求:企业上一年度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占企业销售收人的4%以上;企业近2年连续盈利,上年度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利税率30%以上等。知识产权质押政策实质上成为一种对于发展相当成熟的中型企业的变相奖励,充其量只是作为一种加强信用、分散风险的贷款担保之补充手段而已。

我省实质上尚未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对象开展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融资难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头号难题。

二、小微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自主知识产权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难以发展,主要原因在于:

(一)政府重视度不够

目前政府补贴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较多关注已发展较好的大规模企业,据统计,我省小微企业获得政府补贴占比尚不到10%。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由于缺乏政府有关部门的鼎力政策引导和有效的资金保障支持得不到有效开展。

(二)知识产权成果应用率不高

近年来,我省把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等相关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及相关工作中,并全面提高了专利申请资助标准,由于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和制度上的保障,我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速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然而,据调查,我省专利成果转化率尚不足10%,除了资金原因,还因很多专利质量水平低,成果应用率不高。

(三)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体系滞后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不仅因其受技术因素、市场因素、法律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大的特点,同时还因为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评估方法,我省知识产权专业评估机构缺乏,知识产权专业评估师稀缺,严重制约着我省知识产权评估专业性和权威性。

(四)知识产权质押业务处置风险大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存在产品保护法律风险、价值评估风险、保值增值风险等,而市场处置变现风险则是商业银行、担保公司最大风险考虑点。较之有形资产抵押,知识产权的资金变现要受到地域性、时间性、排他性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后期处置相当困难。

三、建议我省开展对小微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抓好了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等于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耳”, 因此,建议我省开展对小微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同时建议:

(一)政府提高认识,制定政策大力扶持

政府应提高认识,有针对性制定科技型小微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相关扶持政策,同时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新机制,加强落实并完善各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相关的法律制度。

(二)设定贷款企业申报门槛

小微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申报的基本条件应该是:①必须是本地企业,具有良好企业信用记录和企业主个人信誉记录;②企业必须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有高新技术含量或者关键技术能形成产业化;③已经投入配套设施,并产生有预期市场前景看好的成熟产品;④自主知识产权的使用范围较广,具有一定的变现能力。

(三)提高风险意识,建立政府补偿机制

为了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有效防控风险,建议专门成立为企业知识产权质押提供服务的政策性担保公司,搭建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的桥梁。同时,建立合理的政府补偿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等,并设立专项风险资金,当到期日企业未能还款,并且金融机构通过处置质押品不能完全实现其债权时,银行可以通过此专项基金得到补偿,进而使银行贷款风险能得以化解。

(四)建立省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介体系

鉴于知识产权融资的特殊性,需要具体的法律、法规做指引,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及融资平台。目前,我省没有一家拥有知识产权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建议由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牵头,依托全省评估机构或协会组织,培育以知识产权评估为主的中介机构。

(五)完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体系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逐步构建以重点区域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主导,各类分支交易市场为基础,专业知识产权市场为补充,各类专业中介组织广泛参与,与国际惯例接轨,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充满活力的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何红梅.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问题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1.

[2]翟建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 .

行为主义的知识观范文第4篇

关键字 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

一、学习主体

行为主义学派把学习看作是“刺激-反应”构成联结或行为改变的过程。这个定义没有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只是注意到学习者外在行为的变化。基于此可知行为主义者并不注重对学习主体(即学习对象,主要指低年级学习者和低水平的学习者)的研究。

二、学习客体

1.学习内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简单的联结构成复杂知识的过程。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行为主义者注重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进行某项操作活动的知识,即是个人具有的有关“怎么办”的知识。由于行为主义定义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与强化,并没有涉及到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要求学习者记住某些符号的组合或词句,这是一种不需要理解、联系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操作性和程序型的知识使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比如说通过掷硬币确定正面朝上的频数。

2.学习条件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是行为的唯一原因。动机是来自有机体内部的维持性刺激,动机的作用就是提供持续的明显变化,使有机体在达到目标之前活动不止。目标一旦实现,维持性刺激就消失,活动也就终止。依行为主义者的理论,做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试误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理解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试误学习是从遇到障碍开始的。如果在学习中克服一种或一系列障碍,那么结果必然是许多正确的运动以某种正确的次序连接在一起。这种连续运动就是连锁反射,这是由后来的神经末端冲动返回而建立的学习。试误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强调强化和奖赏的作用,认为强化或奖赏能够加强行为,使之更牢固,而不会被遗忘或消退,使有机体倾向于重复同一行为。相反惩罚给有机体带来痛苦的感觉或者减弱反应的强度,从而能够消除反应。比如说,小学生在完成_+4=5中如果回答是1,老师给予表扬,则就给学习者一正强化,反之就是负强化。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行为是由一个主观目的引导的,在行动之前先要制定一个计划,并且随后的行动是按照目的组织成序列的。而任何能够实现某一目的的或达成某一结果的活动都是由若干动作构成的,所以掌握构成活动的动作的同时也需要有机体的积极参与。比如说在数学课之前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很想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也就促使有机体产生学习的动机,为了得出问题的答案,学习者就会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也就有了学习的结果,即为刺激做出一个反应。

期待是有机体对未来事件的假设或信念,是关于目标物的意义的知识或信念,是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个过程。有机体在达到目标之前对于目标已有一种预先的认知和推测,从而影响有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比如,课堂上小明认真听课,老师提出问题时,他努力思考并积极举手发言,当回答正确时,他满怀期待地等待老师给予一些鼓励的话,但如果老师没有这么做,从而造成他期待落空,对数学课没有以前的热情,课堂发言也缺少了积极性。总之,基于行为主义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动机、行为参与、奖励、期待是教学中学习者学习的条件。

3.学习规律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好任何一个东西的整个过程必须分成很多很小的步子,强化必须联结到每一个步子上。每一个连续的步子尽可能地小,强化的频率就可以提高到最大限度,而出错误这一可能令人反感的结果则缩减到最小的程度,即小步快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个操作过程分成若干步,一步一步解决,从而最终完成整个过程。

当学习者对刺激做出积极的反应时,就会得到满意的效果,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做出反馈,学习者就会针对该反馈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强化该刺激,降低错误率,学习者对该刺激做出强化性反应或下次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依次根据学习者自身情况设计学习步调,体现教学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自身差异性的教学特征。从以上可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的规律是:小步快进、积极反应、及时反馈、低错误率、自定步调。

三、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联结的力度便会增强,若不予利用,联结的力度便会减弱,即反应重复次数越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由此可以看出刺激和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行为塑造。塑造的结果依重复的次数而达到熟能生巧,而到底经过多少次的重复才能达到此效果有待研究。当然,重复的结果也可能由于次数的过多形成一种机械运动造成学习者心生厌烦情绪,更甚者可能达到思维的定式,从而熟能生笨也不是没有可能。

四、总结

行为主义的知识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 旅游企业管理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其理论的广泛应用性。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尚无系统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 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 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 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 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 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 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 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技能落后是员工必须面对的难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学习和行为塑造原理进行。根据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产生良好的工作情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主管和员工个人应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具体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条件和要求。拿酒店业来举例,酒店不仅应让员工有充电的机会,并且有持续的充电机会,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与员工一起进行职业规划,将员工的发展与酒店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倡导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感觉到这个酒店的氛围可以让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经验。

2.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薪酬发放中的应用。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薪酬是员工行为的重要强化物之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报酬, 但物质报酬是员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为员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计划看上去很华丽即注重未来的薪金报酬和奖励的增长幅度, 但与员工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不能产生强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则薪酬底线应该明确奖励标准和尺度应该科学合理且得到员工认同。例如酒店业,薪酬支付的时间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时间不同,产生激励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员工年龄的增长,经济状况的改变和酒店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对年轻的员工必须即时支付,无论是发奖金还是给予休假,给予奖励或表扬都必须即时。另外当员工情绪低落时,也应该采取即时的薪酬支付,而情绪高涨时则可采取延迟支付,这样有利于保持员工稳定情绪。

3.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景区规划上的应用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针对旅游业,一个景区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其环境是否让游客舒适满意就成了必要条件。如果游客来到一个景区,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认知、有违于内心预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产生抵触情绪,且会延续很久。所以景区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给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环境。

4.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反馈上的应用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和测验法。客观观察法,包括借助仪器和不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凡在不能使用语言的情况下,条件作用法都可以起作用;口头报告法,人类是一种经常用语言做出反应的动物,人类有时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就是语言。华生承认口头报告法不是彻底客观的,而是在当前科技条件下不得已采用的权宜之计;测验法,华生强调指出,考虑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需要重视那些不一定要用语言的行为测验。旅行社一般都会安排旅游反馈,多数是让游客填写旅行社服务质量意见反馈单。而这种方法,即使能反应出一些问题,也是不全面不及时的。如果旅行社想要更好,不妨安排一些面对面交谈,即口头报告法,游客如果融入采访环境,或者旅行中确实碰到一些问题,相信可以看到很多靠笔写无法看出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出游的动机、方法、感受,都是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迫切需要寻求的答案。旅游企业期望被游客在心里选择,期望游客选择自己的服务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类心里活动规律的学科。这样,旅游学与心理学找到了契合点。上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四点应用如果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然对旅游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邓子鹃.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J].企业管理C5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