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历史使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麻省理工大学2020年世界排名第二,2018-2019年排名第一。
2、 麻省理工学院素以顶尖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而著名,拥有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实验室、林肯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其研究人员发明了万维网、GNU系统、Emacs编辑器、RSA算法等等,该校的计算机工程、电机工程等诸多工程学领域在2019-202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世界前五, 截止2019年3月,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教职工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93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六)、8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八)以及26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二)。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情绪;理国;大学生使命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69-02
爱国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同样深爱着祖国,有着极强的民族自豪感。“90后”的大学生群体有着他们的特殊性,由于受到来自环境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爱国情绪有许多不良的表达方式。如何使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能得到理性的支配,将对祖国的热爱转换为动力,为祖国的崛起更好地贡献力量,这就需要培养大学生理国观念和使命感,使爱国变得有深度、有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一、当代大学生不良爱国情绪的主要表现类型
1.情绪激愤型。有一部分同学从小就曲解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意,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我们从历史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把民族的悲愤转化为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是将仇恨通过不当的方式表现出来,甚至做出过激的举动。以中日关系为例,有些同学将自己的爱国仇敌情绪作用于现在的日本人民,比如对日本因地震造成伤亡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又如去年发生事件后,武汉地区某些高校的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当地所有的“日货”进行打砸。一对儿夫妇开了个摄影器材店,店里所有的货物都被学生砸坏,损失了上百万。这些不良爱国情绪导致的后果很不好,从理性的思考角度来说是非常不可取的。
2.盲目从众型。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蛊惑。当看到一些人在网上发表或转发一些偏激的爱国言论后,个别大学生很难把握自己的情绪,盲目从众,是非不分。在事件发生后,很多地方都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许多学生仅仅因为从众心理参与其中,却不知道为何参与。像这样盲目从众而导致的不理智行为,并没有使他们所谓的“爱国”情绪得到宣泄,反而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两耳不闻窗外事”型。有些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建造的“温室花房”中,不关心国家、不关心社会,认为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甚至对国家的命运一点儿都不关注。或者有部分关注的同学,由于没有正确的导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索性什么都不做,不闻世事,随遇而安,久而久之,丧失了爱国的热情,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二、造成不良爱国情绪的影响因素
以上几种常见的类型,都表明了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理国理念,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来自外在社会环境,也有个人因素,还有高校的育人目标与教育体制,以及高校教师的引导。
1.自身与外在原因相互作用。大学正是学生思想逐渐形成的时期,他们开始用自己独立的思考模式来解决问题,但有时因为缺乏正确引导,所以常常陷入误区。加上现在国际局势动荡,在接收来自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有关不利于我国形势的信息时,不知道如何过滤与处理,导致了不当爱国行为的出现。
2.育人目标与教育机制。如今我国很多大中专院校都以就业为育人目标,如何让学生在四年的大学时间里,掌握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是大学教育的目标,这无可厚非。大学生日常的学部分以专业课学习为主,虽然部分高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些政治学习、形势教育,但是时间太少,且没有形成系统,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在受到不利影响时,爱国热情无法得到理性表达,导致不当爱国行为。
3.高校教师没有充分发挥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理国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部分高校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甚至部分老师自己都难以做到理国,就更谈不上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理国。
三、如何将爱国情绪转化为使命感
在时局变化、国家改革时期,面对以上大学生的各种爱国表现和影响因素,如何将这些情绪归类和统一,并转化为奋斗努力的使命感,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一些适合“90后”大学生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合理调整情绪,进行大学生使命感的培养。
1.立志报国,学习实践。知国才能爱国,学习方能自强。一些资料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了解不深。因此,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从而容易产生种种偏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时间、内容、空间安排上时“密”时“疏”,且形式单一,力量分散。因而,首先应从课程设置入手,集中力量,重视形势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让大学生从理论上深刻理解新形势下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和理国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其次,空洞的理论教育很难让大学生领会,他们所需要的是通过一些直观的举措,营造“爱国”氛围,这样才更有利于他们培养理国方式。可以从学生的课外活动入手,运用专题讲座、学生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方式,或开展“体验教育”,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帮助他们树立理国观念,学会理性分析和看待问题。
2.加强师资,正确引导。大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特殊群体,高校理国教育必须把提高教师的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老师不仅是理论的传授者,更是理论的解释者和学习的指导者,是带领学生思想进步、不偏离正确航向的关键人物,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解释是否符合内容的本意以及内容的合理性。通过正确教育方式和引领,使得同学们有热情而不失控,有爱国心而合理表达,这才是体现新时期高素质、高水平的新一代爱国大学生的风采风貌。
3.关注动态,巧用媒体。作为高校思政辅导员,必须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并通过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明白何为爱国,如何爱国。现在的学生,信息接收渠道大多来自于网络,如何正确运用新媒体,对学生们的思想方向进行引导,这是值得思考的。如建立自己的主页,将自己对于一些时下热点问题的看法写成文章,供学生阅读,并与学生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便可以更为直接地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并适时地进行引导。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如何正确掌控自己的爱国情绪,并将其转化成自己努力奋斗的使命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们需要从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开始,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将自己的爱国热情进行正确的梳理和引导,并“适其地而用之”,根据国情、社会的需求,为祖国的强大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龚燕明,张加明.大学生国家安全战略意识与理国观念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2]黄仁伟.论中国崛起的国内外环境制约[J].社会科学,2003,(1),(2).
[3]邵明英.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战略管理研究逐渐走向了动态化和综合化,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战略管理是一个涉及到组织更新和成长的过程,法约尔把这一趋向称之为“战略有机观”的出现。[1]面对组织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升级,传统的大学战略管理理论和模式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我们必须从有机的观点出发来认识大学战略的本质以及重新构建大学战略管理的模式。
一、传统大学战略管理模式的局限
由于对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的认识不清,很多学校把战略规划等同于战略管理,大学战略管理活动呈现出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倾向。战略管理强调目标设定和资源分配,特别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热衷于把规划做得很细很具体,以单一的线性方式思考未来,以简单具体的数字预测和规划未来,把战略管理过程视为高度理性的可控过程。其中,确定目标、环境分析、规划制定、战略实施和评估等环节构成了大学战略管理的基本要素。这种线性的战略管理模式在相对静态和稳定的环境中是适用的,战略管理各环节界限分明、相互分离,是一种从战略分析、选择,到实施、评估的顺次推进过程。但是,战略规划管理模式对环境变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了大学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战略的影响,即使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很少会对原有的规划进行相应调整,致使大学不能对所置身的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很多规划“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很难面向未来”[2],对于指导大学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图1 大学战略规划管理模式示意图
战略规划管理是对既定战略的管理,强调的战略环境是一种有序、简单、稳定并受一些基本法则所主导的机械系统,这实际上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想化描述。战略规划反映的是大学管理者的战略意图和理想预期,这种模式的战略管理过程往往是大学的行政性动力机制加以推动的,是一个由上至下的管理过程,也是一种高度理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战略形成”在“战略实施”之前,而管理层则作为“理性的参与者”不断发出各种指令,指挥协调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和院系单位,推动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种大学领导者推动的战略规划管理过程比较符合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有关思想和观点,即有这样一个基本前设:战略规划制定时与实施过程中大学面对的环境本文由收集整理是基本上一致的,制定出来的战略在规划期间是适用于大学组织的变化与发展的。显然,这一假设与当前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大学组织复杂性增加是相悖的,这必然导致大学领导者受制于有限理性而常常无视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大学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环境的变迁当成大学战略管理的坐标,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去调整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行动模式等,在对环境的主动适应中最大限度地提升组织能力。早在将战略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之初,巴纳德就曾指出“管理者必须审视环境,然后调整组织以保证与环境的平衡状态”[3]。在大学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环境复杂多变的绝对性与战略的长远性之间有时是协调一致的,但更多时候会出现不协调状态,甚至可能发生尖锐的冲突与矛盾。当不协调状态出现或者对抗性矛盾产生时,大学发展就会陷入困境,作为协调组织和环境关系的战略就应该重新调整。因此,大学要冲破“战略规划不能变”的思想局限,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不是静态地、机械地对待战略规划,而是始终保持动态性、灵活性的战略思维,适时地检测外部环境的变化状态,将以适应性为基础的战略思考与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进行整合,构建动态化的大学战略管理模式。
二、大学生命周期特征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1.大学组织的生命周期特征
阿什比说:“大学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文化机构,它保存、传播和丰富了人类文化。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4]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有机体,大学组织同生物体有着相似的进化过程。大学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大学组织维护、分化和多样性的根源就是环境。大学内生于自身所在的土壤,成长于自身所在的环境,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自觉地调整自身行为,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得以健全自身而不断成长。与自然界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不同的大学虽然拥有不同的规模、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生存空间,但是他们都在按照自身的轨迹进化发展,拥有生物生命周期的一般特征,表现为一个从孕育、创立、成长到成熟、衰退的动态演进的复杂过程。
2.拥有战略管理能力使大学超越生命周期
和一般生命有机体不同,大学具有明显的智慧特征,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能够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来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进化路径。拥有战略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命体智慧特征的具体表现,这种智慧特征使得许多大学因为其内在基因的优秀往往能够超越生命周期规律,实现持续性的成长。战略管理能力使大学具有自我破坏平衡的勇气和能力,在竞争中主动抓住机会,吸取新的思想与知识,实现不断成长的目标。正是有了这种自我打破平衡的能力,大学的发展才不会像其他生物的生命周期一样必然表现出从出生到成长,然后成熟直至死亡的过程,使大学能够在每一次生命周期的转折处改变原来的发展轨道,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3.对大学战略本质的重新理解
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每个生物个体都有生成、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命周期过程,而整个生态系统中也实时在发生着动态的共生活动,大学战略在大学的整个生命进化过程中也始终处在动态的演变之中。据此,我们可以把大学战略理解为:在大学进化的某个时点上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能够使大学不断改变和充实自己以保持同环境的高度适应性的一种机制。大学战略作用于大学进化的整个动态过程之中:在大学进化的横截面上环境变化相对稳定,大学需要结合外界环境与大学自身的情况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而在大学的整个进化过程中,在某种环境下有效的大学战略,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未必仍然有效,这时就需要重新确定或调整战略,才能保证大学与环境的适应性。
转贴于
三、组织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战略管理模式的重构 传统的战略规划管理模式是从共时性角度出发的,着重强调系统化的规划、实施和评估。在组织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战略管理活动同时涉及和处理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问题。在共时性的维度上,大学在某个特定阶段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大学要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制定合适的战略,以实现在相应生态位上的适应与发展。在历时性的维度上,大学战略伴随着大学的成长而不断演化,大学战略管理贯穿于大学生命进化过程中,这要求我们不能静态地对待战略,而是要用一种动态、权变的思维方式,适时地检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状态,在调整和转换战略中获得可持续成长。因此,大学要构造对其成长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战略,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战本文由收集整理略规划管理模式,构建动态化的战略管理模式。
动态战略管理模式包含战略规划,但它强调战略的分析、选择、实施和评价与战略转变的并行和连续作用,更关注战略的实施和应变。动态战略管理模式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大学战略管理过程在共时性和历时性上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在该模式的“一主一辅”两条线上:主线是战略规划(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调整—战略规划,这条线贯穿于大学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大学的“生命线”;辅线是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规划 (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战略实施的闭环反馈,这条线是大学在某个时点或者某一阶段的战略管理过程。这两条线是同时并行的,统一于大学成长的生命进程中。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组织维持已有的战略并不是对动态战略管理模式的否定,相反,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动态战略管理功能。这是因为,大学组织在某一发展阶段所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管理者可以在理解组织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一定的预测,进而制定出与之相适宜的战略。如果说稳定是组织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那么变革则是为了组织更好地发展。
图2 大学动态战略管理模式示意图
一、情境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原则
1.人本主义原则。
人的生存注定不止满足肉体的感官需要,而是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完善和终极价值的追求。作为能够实现真、善、美统一的教育形式,生命观教育是大学生“为人、成人”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它的产生与存在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活动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是人的物质与精神世界成长与完善的一门学科,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的存在和发展,它缘起于人的客观需要,也给人的现实生存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撑和正确解答。但是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生命观教育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背离了学生本性和个性差异,忽视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教育是在走过场从而消极对待。因此,情境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在对人进行深刻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既把人看做教育主体,更把人看做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人本理念,体现人性关怀,充分调动和激发教育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
2.知、情、意、行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统一的过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建立正确的生命认知,培养积极向上的生命情感、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做出正确的生命行为,最终拥有健康的人生。“知”是对生命理论的认知,是基础。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自我、精神的自我、自我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是生命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的生命认知才能促进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情”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是关键。情感来源于对生活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命情感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的过程,健康、向上的生命情感是真、善、美的行为的源泉;“意”是潜移默化铸就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是保障。面对价值观多元和挫折教育缺失的“现代病”,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顽强的意志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是生命观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了顽强的毅力才能不怕困难和挫折,锲而不舍,善作善成;“行”就是身体力行地体验和操作,是归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行”是对生命认知、情感、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生命观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把对生命的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日常的行为,融入生活和工作中。
3.在情境中参与的原则。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参与”是情境学习的核心要素。但是长久以来,受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脱离了生活,片面强调课程的理论性和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脱离真实情境,变成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打交道,这实际上简化了知识,拉大了教育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没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事实上,生命观教育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情境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就是通过“情境―参与―体验―认知―行为”的教学模式,基于学生原有的直接经验,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创设情境,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真实情景中自主体验和探索,学生感受到它的真实性,将教育内容与原有的经验联系起来,激发生命情感,产生认知冲突,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中参与、体验、感悟,形成新的生命认知,丰富人生经历,感悟人生意义,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在这里,“参与”既是生命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通过在情境中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二、情境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模式
1.以“情境”为载体,打造生命教育课堂。
学校教育是学生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在学校教育中依然要弘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依据情境学习理论,教师应当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真实情境再现和任务模拟设计课堂,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思考问题,强化教学效果。
根据图一所示,“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情境:一是情境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角色扮演等方式在某一情境中换位思考、体会生活、感悟生命;二是案例分析法,搜集社会上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思考社会问题,学会用理性的方式看待问题;三是拓展训练法,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和户外运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和拓展训练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四是专业测评法,通过专业测评量表的测评让学生了解真实的自我,不断调节自我、改善自我。“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是第二个环节,在学生参与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出假设,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开放性,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体验、自主探究”是第三个环节,学生参与情境、不断体验,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协助学生解决困惑,促使学生自主获得认识,理解生命教育内容。“获得认识、践行体验”是第四个环节,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学习后,教师要及时强化,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促使学生践行体验,把生命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按照该教学模式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理论的灌输者,而是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也不再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共同努力,促使大学生生命观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真正发挥实效。
2.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构建网络教学系统。
出生于湖南郴州的陈立宏,2003年9月进入北京某软件技术学校学习。在校期间,父母每学期给其六七千元钱,然而贪玩的他不但把钱都花光了,而且还先后向一台球厅老板借了近5000元。还不上钱,陈立宏便起意抢劫。2004年6月5日10时许,陈立宏准备去北京市朝阳区一小区10号楼同学家里时,发现该小区9号楼14层武某(女,殁年29岁)家的房门开着。武某下楼倒完垃圾回屋后仍未关房门,陈立宏便决定抢劫武女士家。当日13时许,陈立宏闯入武某家中,采用扼勒颈部、持刀威胁等手段对武某实施抢劫。抢劫过程中,陈立宏为制服武某反抗,持刀切割武某颈部致武某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后陈立宏劫取武某一张内存10元的银行借记卡及身份证等物品。
二中院经审理认为,陈立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手段劫取公民财物,其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所有权,已构成抢劫罪,且系入户抢劫,并在抢劫过程中致人死亡,犯罪性质恶劣,犯罪情节、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应予惩处。据此,法院判处陈立宏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因果连云家房屋影响到邻居马某(女,殁年42 岁)家房屋滴水,双方由此产生矛盾。2004年4月3日,马某将果连云家院墙拆毁一段。同月12日19时许,果连云在得知此情况后,遂在北京市密云县大城子镇苍术会村一街道处等候马某。当马某与其子经过此处时,果连云遂上前质问马某,双方发生争吵,果连云遂用事先准备的铁棍猛击马某头部数下,将马某打倒。马某儿子见状后返回家中打电话报警,果连云又进入马家,用铁棍击打马某儿子头部数下。马某因重度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马某的儿子被打成重伤,造成九级伤残。
二中院经审理认为,果连云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后,持铁棍蓄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性质恶劣,情节、后果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大,必须依法惩处。据此,法院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