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政服务需求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家务劳动社会化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所认同,家政服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家政服务已由简单的家庭服务延伸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层次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给家政服务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目前家政行业还面临“小、散、弱”的局面,存在服务市场不够规范、培训工作不到位、规范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造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比如,居民找不到服务、不敢接受服务,而服务企业又不知道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等,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和居民服务需求的满足。那么客户和家政企业双方如何顺利找到满意的合作伙伴呢?此时,我们想到了建设一个公共的服务平台,让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客户和家政服务公司零距离接解,这个平台就是——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网站。
二、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需求分析
1.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在我国,随着家庭结构的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型、困难型(家有老人、孩子、病人需要照顾)、富裕型家庭大量出现,希望从烦琐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学习和娱乐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有约70%的城市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另外,作为第三产业的家政服务,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利于扩大就业,为各级政府所支持。因此,家政服务这一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和市场前景是极其广阔的。
2.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电子商务的时代。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0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见图),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专家预言,2010年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可达1万亿美元,电子商务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引擎。
3.家政服务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家政服务业开始走电子商务之路。像“网上家政”、“妈妈在线”这类全国性的服务平台,他们采取B2C运作模式,直接为费者提供家政公司的业务信息,同时在全国各大城市诚招运营商加盟。消费者通过网站选择自己满意的“产品”。特别是“网上家政”率先实行网上对话产品——网上客服,使消费者和家政公司可以取得直接联系,进行及时的沟通,充分发挥了网上家政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另一类,像“中国家政网”、“浙江家政网”属下的地区性网站,均在地方开展业务,它们采取的是C2C模式,客户和家政服务人员直接交流,实现双向沟通。消费者可以上网查询各公司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以及服务员的详细资料;服务员也可以随时查看雇主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服务。这些家政网站的成功运营告诉我们,在全国各地市推行家政服务业的网络化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三、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方案设计
1.实施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即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服务于广大客户为目的,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传统家政公司和家政电子商务相结合,发展整体优势,解决黄冈家政水平低、规模小、各自为政的状态,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2.标准化是家政电子商务发展的王道。通过国家规范的家政职业培训体系、执业资格人证体系,以及家政行业协会来实施对家政服务从业者的规范、约束,以及监督,这样能够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在提供家政的职业方面的差异性会逐步缩小到可忽略的范围,消费者只需通过网络查看从业者的照片、服务等级、简历等资料就可以决定是否聘任。
3.实施员工制家政服务组织模式。该模式实施的基本原则是:家政服务员是作为家政服务企业的员工派遣给雇主,家政服务企业对家政服务员和雇主实施全面、全程管理,家政服务员与雇主之间只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两者之间不直接发生经济往来。
4.搭建互动交流平台,雇员与雇主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了解顾客个性化需要,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另外,公司可以从中获取重要的客户反馈信息,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
5.与政府、银行、保险公司等联合起来,建立完整的服务系统,制订出一套安全的电子支付系统。降低交易风险,保证消费者的利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结语
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我们的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购买产品或享受服务。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化是家政服务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家政公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拓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电子商务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线性支出系统的基本假设是:
(1)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 仅决定于该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
(2)人们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要, 分为基本需要和超过此范围的需要两部分。
线性支出系统的数学形式是:
附图
式中:V[,it]表示第t年在商品i上的消费支出;V 表示每一消费者的总支出;r[,i]表示对商品i的基本消费需要量;p[,i]表示商品i的价格;β[,i]表示边际预算份额, 即在超过基本需要的支出中用于商品i的比重。
(1)式中参数β[,i]r[,i]是非线性的,因而估计起来比较复杂,且需要对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分析。为解决这个难题,经济学家Lunch 提出了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它的基本假设与线性支出系统相同,只是作了两点改变:即以收入Y代替总支出V;以边际消费倾向β[*][,i]代替边际预算份额β[,i]。这里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加1元时,对第i种商品的消费增加多少元。
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的数学模型为:
附图
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分析时,先将模型中的常数部分合并,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或加权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此常数和斜率,然后从所估参数中分别解
附图
二、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广州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根据广州市城调队2000年对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广州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分为八项:(1)食品,含粮食、副食品、糖、烟、酒及其他食品;(2)衣着,含服装、 衣着材料、鞋袜帽及其他、衣着加工费;(3)设备用品及服务, 含耐用消费品、家具及家庭服务等;(4)医疗保健,含医疗器具、保健用品、医药费等;(5)交通和通讯,含交通费、电话费、邮费;(6)娱乐文教服务,含教育费、文化娱乐费等;(7)居住,含住房、水电燃料;(8)杂项商品及服务,含个人消费、其他商品、其他服务费。 按不同收入组,平均每人的实际收入及消费支出情况如表1所示:
附图
1.统计检验
根据表1资料,采用SPSS10.0以人均生活费收入为自变量, 分别以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为因变量,各类商品或服务的t 统计值和决定系数R[2]、修正决定系数R[2]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01)(见表2),表明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各项商品和服务都能很好地拟合ELES模型。
附图
将表2求得的有关参数估计值代入模型(4),得到广州市居民人均各类消费需求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为:
SP=3270.52+0.092Y…………………………………………(5)
YZ=-54.35+0.049Y…………………………………………(6)
SBYPJFW=-298.27+0.09Y…………………………………(7)
YLBJ=97.62+0.025Y…………………………………………(8)
JTTX=-128.59+0.077Y……………………………………(9)
YLWJFW=564.20+0.047Y……………………………………(10)
JZ=319.17+0.083Y…………………………………………(11)
ZXWPHFW=-300.57+0.073Y…………………………………(12)
2.对广州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
(1)边际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1998~2000年广州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β[*]=0.536,这表明:广州市居民新增收入中只有53.6%用于消费支出, 内需不足。由各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可知,食品类边际消费倾向最高(0.092),说明新增收入中有9.2%用于增加食品消费。其它依次是设备用品及服务(0.09)、居住(0.083)、交通通讯(0.077)、杂项商品和服务(0.073),说明广州市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 对耐用消费品、室内装修、交通通讯及杂项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随之增大。
(2)需求的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对收入变化的百分比的反映程度。用η表示第i项需求的收入弹性,则有:
附图
式(13)中,Q[,i]表示不同收入组对第i项商品需求量的平均值。由计算结果可以得知,衣着支出、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杂项商品和服务的收入弹性大于1, 说明广州市居民对于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这与近几年来,广州市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增强,居民的穿着打扮日渐讲究,穿着成衣化、高档化、个性化趋势明显。(2 )家庭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加快。“九五”期间,广州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从改革开放后的普及型、实用型加快更新换代和向更高层次的享受型方向发展。(3)交通和通讯消费比重持续上升。2000 年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033.55元,是1998年的2.2倍,其中,2000年人均电讯费支出276.61元,人均通讯工具费支出171.21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3倍和9倍。从发展的趋势看, 交通和通讯业已成为居民家庭消费新的增长点。(4)杂项商品及服务的需求弹性最高,达到1.4874,说明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在快速增长,向享受型发展。在个人消费支出中,广州市居民旅游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从1998年的2.1%上升至2000年的3.5%;人均旅游支出也逐年增加,2000年已达402.78元,比1998年增长1.2倍。
3.基本需求分析
将模型所估计的居民对各项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见表2中的p[,i]r[,i])与各项商品的平均消费支出进行比较(见表3),可以得出各收入组的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的变化差异:
表3 基本需求支出的估计与实际平均及最低收入户、 低收入户消费支出比较
食品
衣着 设备用品 医疗保健 交通 娱乐文 居住 杂项商品 合计
及服务
通讯 教服务
和服务
估计值
3601.89 129.11 43.23 198.95 204.68 825.82 901.92 245.31 6150.91
最低收入户
平均消费支出(元)3624.78 172.59 259.28 194.15 281.16 551.86 749.83 149.43 5983.08
全市居民户平均
消费支出(元)
4460.45 565.26 812.85 409.87 842.75 1177.16 1349.17 606.52 10310.16
从表3可见,广州市居民最低收入户的食品、衣着、 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支出均超过基本需求支出水平,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了。只有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及医疗保健未能达到基本需求支出水平。同时,若将最低收入户平均消费支出水平与全市居民平均消费对比,除了食品外,其它商品的消费支出水平差异较大,这说明广州居民消费水平的档次已大幅度拉开。
利用线性支出系统,结合消费函数,还可以对“十五”时期广州居民消费结构做如下预测(见表4):
表4 广州“十五”时期的居民消费结构预测(单位:%)
年份
食品
衣着
设备用品
医疗保健
交通及
娱乐文
居住
杂项
及服务
通讯
教服务
及服务
2001
40.40
5.91
9.14
4.11
8.92
11.03
13.59
6.90
2002
39.22
6.08
9.53
4.13
9.19
10.91
13.68
7.24
2003
38.16
6.23
9.88
4.16
9.44
10.81
13.77
7.55
2004
37.19
6.36
10.20
4.18
9.67
10.71
13.85
7.83
2005
36.31
6.48
10.49
4.20
9.88
10.63
13.92
8.09
必须指出,表4 中的预测尚未考虑到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变化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是比较粗略的。
4.几点结论
结论1 :“九五”时期广州市居民消费结构已完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结构的升级,1997年首次进入小康型结构。2000年恩格尔系数为42.61%,根据预测,广州居民消费结构将在2002年进入富裕型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为39.22%,达到消费结构升级目标。2005 年恩格尔系数将下降为36.31%,设备用品及服务、 杂项商品及服务将比“九五”末期有较大增长,分别增长3.33个百分点和1.76个百分点。消费支出顺序将改变为:吃、住、娱、用、通、杂、衣、医。
结论2:由于衣着支出、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 杂项商品和服务(含个人消费,如旅游等)的收入弹性均大于1,说明衣着、 家庭耐用品、交通及通讯(产品及服务)、个人消费等将成为“十五”时期新的消费热点。尤其是加入WTO使多功能、豪华型的家庭耐用品、 小汽车、通讯增值服务、旅游业将有较大的需求市场。
结论3:广州市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 也应看到最低收入户的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医疗保健等支出未能达到基本需求支出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的档次已大幅拉开。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它极大地影响了广州居民的消费结构。
结论4:“九五”时期广州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536,若能加以正确引导,诸如使用消费信贷等刺激内需的政策,可能会取得一定成效。
三、促进广州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政策建议
我们认为,加入WTO 将大大促进广州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进程。“十五”时期应从发展战略上重视消费环节,继续优化消费环境,使居民消费结构朝可持续的方向转变。重点解决新的消费热点、新的消费领域的选择、培育和引导问题。只有及时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并实现可持续的消费结构,才能达到消费结构升级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提出促进广州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文教、旅游及家政服务业,提高非物质消费支出比重
我们认为,在“十五”乃至更长一段的时间内,要提高广州市居民非物质消费支出比重,关键要抓住如下几个增长点。
1.文化教育消费
广州的文化教育消费还远未形成气候,2000年全市人均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1%,远远落后于西安市(占GDP8.4 %)和北京市(占GDP8.0%),居全国十大城市之末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加速发展广州市文化教育产业,引导居民扩大文化教育消费支出;必须培育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支柱文化教育产业,加大对广州大学等市属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及中小学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广州作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
2.旅游消费
旅游消费是一种精神文化消费,它的消费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旅游产品。我们认为,广州旅游产品建设一直是发展旅游消费的瓶颈。虽然广州已有的旅游景点有83处之多,但景点分散,而且相对而言缺少有特别吸引力的特色产品。发展旅游消费还需要外界力量的引导和社会舆论的宣传,特别是文化上和观念上的引导,改变居民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重有形消费、轻无形消费的现状,营造出一种重视旅游消费、鼓励旅游消费的氛围,让旅游消费成为一种时尚。
3.家政服务消费
广州的家政服务消费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住户调查表明,广州家政服务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居民的家政服务消费呈不断增长的势头,2000年人均家政支出108.12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保姆费人均11.45元,加工维修服务费人均96.67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推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进程,并使这一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从而对提高居民的服务消费比重起到促进作用。
我们认为,要尽快使家政服务走入家庭,提高居民的家政消费支出比重,必须做好管理和扶持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立足于产业,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出台有关的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关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家政服务产业,促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化和市场化。
(二)努力发展绿色产品生产,提高绿色消费占物质消费的比重
绿色产品消费,包括绿色食品消费和绿色工业品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社会对居住和生存的环境越来越重视,防止污染已成为不少人的自觉行动。与此同时,清洁生产和清洁消费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绿色食品如肉禽蛋鱼、蔬菜瓜果等,以及绿色工业产品,如无氟电冰箱,低噪音的自动洗衣机,绿色建材等应运而生。
我们应尽量减少使用、消费涉及生态资源的产品,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调整我们的消费结构,要有计划地保护和使用广州十分稀缺的生态资源,特别是白云山、珠江、土地等。我们要为保护生态资源而改变消费习惯,绝不能为维持旧的消费习惯而滥用生态资源。
(三)稳步推行消费信贷,不断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刺激居民消费积极性
广州市统计局2001年4 月中旬的万户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5.5%的居民在过去三年中办理过消费信贷。 推出的消费信贷项目虽然包括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住房维修、信用卡,但只有“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消费”和“信用卡”两个项目的客户较多,分别占调查总体的2.3%和1.8%;其他种类的消费信贷,如汽车消费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教育信贷、旅游信贷等项目的客户却屈指可数。目前阻碍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对现在及预期的收入水平不乐观,使他们对即期消费持“量入为出”的谨慎态度。此外,还与目前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有关的政策或改革措施不配套等因素高度相关。
我们认为,近期内,政府有关部门应为拓展信贷消费创造有利条件,首要任务是关心低收入居民生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强以失业、养老和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其次,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就业水平,使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这是刺激信贷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第三,应加大信贷消费宣传,适度倡导信贷消费,逐步改变消费者的传统观念。第四,降低信贷消费成本,简化申贷手续,建立健全信贷消费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护信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入世”两年后,外资银行将被允许开展人民币业务,五年后将被允许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可见,银行将面临“入世”后的激烈竞争。广州市国内银行应把握好发展消费信贷的良机。不可否认,银行业的激烈市场竞争,将大大促进信贷消费的发展,而信贷消费的发展又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的消费结构。
(四)建立对消费结构的监测与调整机制,适时调整消费政策和措施
消费政策应根据消费市场发育、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可以促进合理的消费结构的形成。合理的消费政策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1 )致力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政策上消除大起大落;(2 )消费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和环节,要与产业发展政策相配套,分别完成对消费和生产的政策导向;(3)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性质,逐步提高商品性消费的比重, 促进消费结构的良性变动;(4)要适合广州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消费政策中明确不同时期内提倡、鼓励消费什么,限制、禁止消费什么,逐步提高哪些消费项目的支出比重,减少哪些消费项目的支出比重等;(5 )要适当分散人们的消费内容和消费热点,引导人们更多地进行服务性消费或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我们认为,目前必须根据广州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消费需求的实际状况,适时调整消费政策,切实按照市场规律,将“以人为本”贯穿于消费政策的始终,特别是实行住房商品化和鼓励汽车进入家庭等政策,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字电视 地理信息系统 LbsGridGIS
1 引言
近年来,国家提出要求积极开发利用地理信息资源,丰富测绘产品和服务,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满足社会和公众多样化、大众化的需求。目前,基于互联网和手机平台的地理信息服务已广泛应用,而基于数字电视的地理信息服务还没有成熟的应用模式。数字电视网络有着其广泛的用户群体,以电视为终端平台,将地理信息服务内容搬上荧屏,除了可以丰富测绘与地理信息的服务形式外,对于宣传测绘与地理信息文化知识,提升测绘与地理信息服务民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现状
电视是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电视可以说是高度覆盖全国,尤其是城市,光杭州市已开通11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农村地区“数字兴农”工程也已全面推进,具有可分区域管理、终端位置固定、可分属性信息传递的特点。
“天地图”不少省、市级节点建设已初步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如浙江省已于2008年开展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建设;嘉兴市作为国家首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也已于2009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多比例尺最新的电子地图在互联网上、在移动设备上各市县的电子地图已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数字电视网络为平台,以地理信息为载体,全面整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内容,结合数字电视的特点,设计开发基于数字电视的地理信息系统具备切实可行的条件。
3 发展目标
以数字电视网络为平台,以地理信息为载体,全面整合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数字电视在百姓生活服务方面的优势资源,结合数字电视的特点,设计开发的一套满足数字电视应用需要的软件系统,包括满足数字电视标清、高清显示需要的地图设计和地图显示,适用遥控器操作的功能设计及有特色、有亮点的服务内容设计等。分步实施、逐步实现为所有数字电视用户提供精准、细致、便捷的地理信息位置服务,最终探索出地理信息在数字电视上呈现与服务的应用模式。
(1)系统与数字电视其他应用数据互联,使系统具有了开放性。(2)系统处理的事件具有现势性、实时性和突发性,系统设计开发遵循国家开发标准与规范,保证系统有一定的超前性。(3)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整个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子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共享,保证了整个系统总体结构上具有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使整个系统可以随着华数业务的发展变化及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4)在信息时代,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地图、决策等的原始信息等信息都关于国家安全,而且系统涉及到与其他多个专用信息系统的接口,所以整个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和建设,确保系统的安全性。(5)系统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以及运行的稳定性,可以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传递和处理功能,并确保系统自身及其中的数据资源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健壮性,能确保整个系统运行的延续性和稳定性。(6)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软硬件基础,在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的基本前提下尽量合理地安排系统建设经费,尽量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4 需求分析
4.1 功能需求
数字电视信息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其功能如下:(1)实现地图的平移、区域放大缩小、信息点详细显示等地图操作;(2)业务数据的查询定位,统计,分析;(3)优质的便民服务,如驾车路线、公交线路等;(4)地理数据的维护和更新。
4.2 性能需求
考虑到系统的公众服务目的,需要有友好的界面和快速的服务。同时地图作为本系统的重要支撑,其设计样式及显示速度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成败,在互联网地图栅格切片技术出现之前,电子地图在互联网的发展非常缓慢,就是受到地图显示速度的限制。同时在信息点的展示方面,显示的数据量巨大;在特定时间,用户的访问量剧增。为保持地图的美观,易辨识性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用户的良好体验性,需要满足如下需求:(1)界面布局合理;(2)地图刷新无明显停滞现象;(3)使用简便、高效;(4)各项操作速度快,无明显延迟现象;(5)查询数据的快捷显示;(6)海量访问的并发能保证。
5 总体框架
如图1,系统分为三个部分:(1)一个统一数据库;(2)一个快速稳定的应用层;(3)一个稳定的后台支撑。
6 功能设计
本系统分为前端信息展示和后台管理两大部分,具体如图2。
(1)基本地图操作。提供基本的对地图操作的工具,实现对地图的平移及点击查看详细功能:平移和区域放大缩小。(2)综合搜索。实现对相关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各种方式查询并定位的功能,与地图相关的数据还可以实现与地图的联动操作显示,功能有快速搜索及定位、分类搜索、按区域搜索、周边搜索、道路定位、黄页定位、地址定位、查询结果列表与地图定位、信息点详情。(3)用户区域定位。数字电视用户都是实名登记的,具有真实地址属性。系统能够将数字电视用户地址和电子地图点位信息进行有效的绑定,每个数字电视用户都能方便快捷的在数字电视的电子地图上定位自己家所在的位置,能够提升整个地理信息系统使用的有效性和目标性。(4)热门推荐。快速提供最热门和值得推荐的黄页信息。(5)就业招聘。将最新的就业信息、求职信息等相关信息在系统中展现。(6)家政服务。将家政服务信息等信息在系统中以位置的方式展现。(7)用户管理。对用户信息资料进行管理。(8)数据维护。提供给数据维护人员进行及时维护系统所使用的数据,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由数据维护人员进行审核功能有黄页数据维护和地图信息点维护。
7 设计原则
(1)开放性。系统需要与其他应用数据互联。因此,在总体规划时既要考虑工作的特殊性,又要考虑系统的发展,使系统具有开放性,不至于建成后成为“信息孤岛”。(2)先进性。系统处理的事件具有现势性、实时性和突发性,而系统对服务信息的及时准确定位的保障又与政府的形象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系统建设要充分满足这一要求,系统设计开发应遵循国家开发标准与规范,保证系统有一定的超前性。(3)集成性和可扩展性。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整个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子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共享,保证整个系统总体结构上具有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使整个系统可以随着华数业务的发展变化及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4)安全性。在信息时代,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华数业务、地图、决策等的原始信息等信息都关于国家安全,而且系统涉及到与其他多个专用信息系统的接口,因此必须对整个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和建设,确保系统的安全性。(5)稳定性。系统的稳定可靠,是系统可用性的保障,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以及运行的稳定性。必须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传递和处理功能,并确保系统自身及其中的数据资源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健壮性,能确保整个系统运行的延续性和稳定性。(6)经济性。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系统建设的经济性,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基础,不搞重复建设,在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的基本前提下尽量合理地安排系统建设经费,尽量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8 软件设计
位置服务系统以地图为基础,快速的地图服务是系统成败的关键,因此在GIS开发工具选择上,选用LbsGridGIS。
LbsGridGIS是一个基于WEB技术地理信息组件。是LBSCHINA在webGIS开发领域的主打产品。
LbsGridGIS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快速、易用、功能强大的地图化组件。在FLEX可视化开发环境中,在设计阶段将LbsGridGIS控件放入窗体中,并对其进行编程,设置属性或调用方法或相应事件,即可实现数据可视化,专题分析,地理查询,地理编码等丰富的地图信息系统功能。
对LbsGridGIS编程,大多数任务可通过设置LbsGridGIS控件的属性来实现。LbsGridGIS定义了一个类体系,以有效的组织图形元素,图层,属性数据等对象。LbsGridGIS的主要功能包括:显示图块缓存格式的地图;对地图进行放大、缩小、漫游、选择等操作;专题地图;图层控制;数据绑定;动态图层和用户绘图图层;生成和编辑地图对象;简单地理查询:边界查询,地址查询。
关键词: 鸟瞰图;规划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迅速崛起,城市建筑小区、商业楼、住宅建筑楼群遍布各地。因此,对城市建筑规划图、景观图、布局图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手工绘图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开销也很大,已经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来绘制城市建筑鸟瞰图就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需求分析
1.1项目描述
城市鸟瞰图是一个信息平台,它是以实际地理图面为界面,提供各种城市中生活资讯的数字化生活平台。它并不是一张电子地图,而只是将地理指向功能作为其重要功能之一。它的核心功能是:实时与普通市民相关的日常生活的商业、文化、政治信息。市民可以在城市鸟瞰图上全面系统地了解各类日常生活信息,同时商家也可以在城市鸟瞰图上最新商务信息。采用图形化的界面是为了直观的表现信息内容。大量的信息入口同时表现在一个界面上,有利于提高信息查询的效率;有利于附加各种辅助功能,使之更具城市功能,将各种传统的现实行为移植到网络上,以电子化的方式完成,并帮助使用者快速掌握和使用城市鸟瞰图。由此,可以说明城市鸟瞰图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对现实城市的电子复制,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它以电子的方式使用并享受整个城市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服务。城市鸟瞰图最基础、最有效而且最大的影响就是将改变城市居民的购物模式,使之更加高效。传统模式中城市居民必须实地前往商家了解所购物品的实际情况,而在此过程中可能有因为不了解商家情况或是其他原因而在参看一两个商家后结束购物行为的。而通过城市鸟瞰图则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货比三家”,了解市场行情和商家及所购物品的地点信息,然后再前往实地购买。如在此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则仅需通过网络下单,利用商家或专业配送公司即可完成购物。所以城市鸟瞰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电子地图,而是一个以地图为表现形式的集成信息平台。
二、鸟瞰图的功能与类型
2.1一点透视鸟瞰图
当画面同时平行于建筑物的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时,这两个直线的透视,都没有灭点,只有宽度方向直线的透视才有灭点,这类透视图称为一点透视。用一点透视网格法画出的鸟瞰图称为一点透视鸟瞰图。一点透视鸟瞰图是设计构思的一种表现方法,对于规划师来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空间表现手段,是规划师互相交流的媒介。它的绘画目的是为了研究、深化规划设计方案,推进创作过程。在规划设计中的景观节点、居住区中心活动区域,商业中心等,一点透视鸟瞰图应用的特别广泛。在规划设计的初期,以平面方案为主,主要是用来分析建筑、道路与景观环境的关系,这时以二维设计为主,在空间设计上只是一个初步意向,表现不必过于详细,是规划师对地形环境的初步理解。此时的设计方案只需用文字表达建筑物的楼层数,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由于设计比较简单,容易修改,能最快最方便地激发规划师的灵感。在方案的深入阶段,平面表现空间效果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时就需要用一点透视鸟瞰图详细描述中心节点的内容。譬如在商业中心的运用,由于商业中心特殊形态,使得建筑方向各不相同,道路也不规则,一般意义上的鸟瞰图不能体现功能平面的空间格局。一点透视鸟瞰图应用网格法绘制而成,不仅能够表述出各栋建筑的位置关系,而且有利于描绘建筑物在空间高度上的联系。由于这个时候鸟瞰图中的建筑物外部造型不需要仔细,细节可以省略,更加突出准确的建筑空间关系。随着方案的深入,规划师即可利用一点透视鸟瞰图来探讨建筑的外部造型,其实这也是商业建筑风貌设计的过程。由于在每个城市商业中心及商业街的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将接近视点的建筑细化,图纸上的空间关系会清晰地体现出来,就如同身临其境一样。这时图纸上一些比较难发现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如空间的大小合理性,建筑风貌对于空间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通过鸟瞰图体现出来,更加有利于设计的深化,为施工图的绘制带来极大的方便。而详细的一点透视鸟瞰图的绘制为规划设计人员与其他专业人员及甲方提供一个直观的交流平台。对于图纸,甲方很难完全理解和把握,而借助直观的鸟瞰图,他们的想象力就能最大程度的接近真实商业中心,为规划师与甲方的交流提供方便。同时也为建筑专业的工作人员提供最直观的信息。
2.2两点透视鸟瞰图
两点透视鸟瞰图适合建筑物总平面的房屋方向、道路布置比较规则的区域空间设计,特别在规划设计中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用比较广泛。通过表现区域立体空间,设计师可以向甲方,建筑设计人员和政府规划管理部门来陈述设计思想,从而指导居住区的深度设计。在阐述设计思想方面尤为形象,比如,不同高度的建筑物在空间上分布,建筑物立面形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让规划师能够准确地预测居住区在空间上的效果。如何详细的将居住区中的建筑、道路及景观表现清楚,这与鸟瞰图视点的选择和网格底盘与基线的角度有关系。在居住区中鸟瞰图的视点一般选择在楼层比较低的区域或者是景观集中处,这样避免低层建筑及中心景观被高层建筑物遮挡。至于网格底盘与基线的角度,笔者认为当长宽比大于2时,两边的角度宜30°,当长宽比小于2时,两边的角度分别在为35°与45°左右,这样使居住区设计能够有效的从平面逐渐向三维空间的转化,成为规划设计人员有力的交流工具。
2.3 轴测鸟瞰图
轴测图分为正轴测图与斜轴测图,斜轴测图又分为正面斜轴测图和水平斜轴图.在规划设计图中要表现出鸟瞰图的效果一般采用水平斜轴图。水平斜轴图适宜用来绘制一个区域的总平面图,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中各建筑物、道路、设施等的平面位置及相互关系,以及建筑物和设施等高度。水平斜轴测图利用空间坐标轴将所画区域定位在三维空间中,每个点都能在坐标轴中表达定点,而且是唯一的,不像透视鸟瞰图由于近大远小的原则,远处的物体可以忽略掉。水平斜轴图中所显示的区域每一处都必须表达清楚,这一特点使得斜轴测图非常适合较小区域鸟瞰图的绘制,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中小学的规划设计鸟瞰图可以用这一方法表达。水平斜轴测图的简单易学,对于鸟瞰图初学者是在适合不好过的。
城市鸟瞰图是以实际城市地理图为界面,提供各种城市生活与商业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提供三大类的信息服务,包括生活常识、家政服务、保险知识等固定信息;飞机航班表、火车时刻表、主要旅游景点、影视排行等动态信息;以及商家打折、促销活动等特殊信息。这样,用户可以在城市鸟瞰图上全面、系统地了解各类日常生活信息,同时大量的各类商家也可以在城市鸟瞰图上最新的商业信息。
参考文献:
[1]何斌,陈神昌,王枫红.建筑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关键词:老年人,德国,护理式,居住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41.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09-0168-03
中国面临的挑战:“四二一”家庭结构与养老危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占到了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自1999年步入老龄社会开始,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迅速加深(图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1)。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上升到30%以上,届时中国将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特点,家庭和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未来发展急需应对的严峻挑战。
自古以来,家庭是我国社会的重要载体,“子女之幼由父母抚养,父母之衰由子女侍奉”,因此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主要依赖家庭得以满足。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以他们为主体的“三世同堂”的家庭成员构成主要是四个老人、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这种“四二一”结构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家庭模式。在这种家庭组织里,一对夫妇要同时供养四位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他们身上承载的家庭负担越来越重。相当数量的夫妻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时间或者能力照顾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由此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此外,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决定了伺候老人的责任通常由专事家务的女人(儿媳妇)来承担。但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外出就业的比率不断上升,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表示,截至2007年中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已经高达45%。期望女性专事家务和照看老人的想法在很多家庭早已难以为继。面对这种现实困境,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该如何满足迅速增长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
显然,解决好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关键。总体上,我国当前的老年住宅在数量上供求不平衡,质量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的居住现状显示:部分老人没有自己独立居住的空间,尚需解决有无问题:大部分老年人住在老房子里,住宅设计缺乏对老年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考虑,急需改造:一部分老年人虽已迁入新居,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住宅周围的社区服务设施缺乏或是服务质量不高,再或者住宅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马以兵,2008)。因此,我国老年人的居住状况急需改善,研究和推广适宜老年人这个庞大社会群体需求的居住模式日见迫切。
“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来自德国的经验
更早进入老龄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老年人居住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例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国家通过完善的养老保险机制和“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颇有成效地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居住需求,这无疑给我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借鉴。
德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1990年时已超过全国人口的20%。现阶段,过低的出生率和高龄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德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更加严峻。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德国主要的养老模式是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相对比较少见,即由社会来负担老年人必要的生活费用和日常照料。因此,德国的老年人很少接受子女的护理和照料。2001年的调查显示,德国24%的老人选择独居,66%的老人与配偶共居,只有7%的老人选择与子女同居。德国的老年人几乎都希望住在自己独立的住宅和熟悉的环境里安度晚年――即使在体能下降,行动不便,需要照料和护理的情况下也不例外。大部分的德国老年人选择在宅养老,因此全德约95%的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中,只有5%的老年人住在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等养老机构里。德国政府也始终鼓励老年人在宅养老,因为巨大数量的老年人,哪怕只是其中的大部分入住社会养老机构,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强大的德国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
在德国,老年人一方面希望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生活上的独立直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拒绝住在社会养老机构里面: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在生病或是有需要的情况下随时能得到外界的帮助或照顾。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种新型的老年人居住方式在德国应运而生――“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这种居住模式在德国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德国众多新型老年人居住方式中最为普及的一种。文章接下来将分析这种“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方法,并探讨该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模式解剖:“居住”结合“护理”的社区建设和服务提供
“护理式”居住模式将居住功能放在首位,医护功能作为辅助和补充,从而把“居住”和“护理”两种在空间上不一定直接联系的功能结合起来。这种居住模式既弥补了社会养老机构私密性和自主性不足的缺点,同时又能满足老年人对安全感的需求,提供包括照料、护理、帮助和治疗在内的,既灵活而又可靠的全天候服务。即使是生病卧床或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都不用搬入社会养老机构。可以继续在自己熟悉和信任的住宅和社区环境里生活。
1、“居住”硬件建设
住宅以及住区环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这样,因为他们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周围环境中度过的。因此,为了增强老年人在居住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对住宅及社区环境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老年住宅必须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特殊需求,用一些小尺度,简单但又合理的辅助设施或家具来提高住宅服务质量(图2)。例如,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计高度可调节、利于坐着工作的厨房操作台和室内合理装置的防滑扶手等;(2)住宅和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必不可少。无障碍设计不能只是局限于单个住宅单元之中,而应遍及整栋房屋乃至整个居住区,以此降低环境对老年人行动不便造成的限制,从而增强住区环境的可通达性(图3);(3)住区环境设计要与住宅尺度相适宜,具有舒适的活动空间、较强的可停留性和清晰安全的交通导向等(图4);(4)在规划中尽量使住区与当地的社会、市政基础设施紧密联系在
一起,以便有效利用这些城市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邻里网络关系的形成与维护。
2、“护理”服务软件
除提供适宜老年人特点的硬件居住设施之外,“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另一个必要因素,同时也是它区别于别的居住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待命的“社区服务网络”。这种社区服务主要涵盖了:(1)家政服务,包括房间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必需品采购、餐饮上门服务、花园修剪、冬季清扫、洗衣、日常楼宇管理等;(2)医疗护理服务,包括预防、诊断、救助、治疗、护理、康复、心理或精神帮助,紧急处理等;(3)其他社会服务,如个人帮助、紧急求助服务、定时探访、聊天、咨询、入住时的引导、外出乘务等。
这一系列的社区服务相对于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护理服务合同由居住者和服务商单独签订,不与房屋合同捆绑。居住者可以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实际需求选择服务商提供的服务项目,当然也只需交付相应的费用。这种灵活而又高质量的服务建立在住宅社区与各功能服务商(包括公立和私立的医疗机构、服务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基础上。住宅区中只需设立一个服务中介,服务中介会全天24小时通过电话、网络、紧急呼叫系统或是直接上门拜访等形式,获取老年居住者在各个方面的需求,然后将这些需求反馈给服务商,由服务商为居住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图5)。
综合来看,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较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对于人力的高效利用率等特点决定了它的经济适用性。相对于社会养老机构,它的费用要低廉很多。它的产生和发展极大的减轻了社会和老年人自身在居住和养老方面的经济压力。这种“硬件设施”配合“软件服务”的居住模式不仅可以应用于新建居住区,也能融入到已有的住宅小区中。对于新建居住区,选址时要优先考虑邻近基本的市政设施(如医院、邮政、银行等)、日常生活以及休闲娱乐服务设施(如超市、餐饮、咖啡厅、图书馆、游泳馆、美发沙龙等)和交通便捷的地点。对于配套服务设施比较齐全的现有住区,可以将各种功能的服务进行整合,由中介面向居住者提供相应服务;在硬件设施方面,可以对老年人住宅和住区进行适宜性改造,使其进一步满足老年人日常居住生活的需要。进行住宅改造时,应当设置遍布小区的咨询点,为老人提供咨询服务和相关信息,帮助他们联系有关单位和部门,减轻老年人在住房改造中的负担。
德国“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引入中圆的可行性分析
德国“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是当今世界比较先进的老年人居住模式之一,这种模式能否适用于中国国情并在中国引入甚至推广,这需要对一些关键性的决定因素进行剖析。
1、中国对“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客观需求分析
能否在中国引入“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首先要看中国对该模式的需求状况。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和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以及沿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模式的逐渐消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对于该居住模式的需求。社会养老机构的扩建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客观上刺激了需求的增加。以经济发展比较超前的上海为例,2000年上海5%的老年人希望入住社会养老机构,而实际上只有1%的老年人入住(吴宇平,2004)。这一方面因为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因为大部分老年人无法支付其高额的费用。再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入住社会养老机构无论是对于老年人本身还是对于其子女都是件羞耻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只有没有子女或是子女不孝顺的老人才会被送到社会养老机构。相较而言,“护理式”居住模式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因此我国对这种居住模式的需求潜力是很大的。
2、老年人入住“护理式”居住社区的经济能力分析
另一个决定因素在于中国的老年人是否能负担这种居住模式的费用支出――这取决于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重点表现在老年人的退休金的多少、储蓄状况、子女们在经济上的援助,或再就业的收入以及政府对老年人的住房补助等。总体上,中国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要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中国经济的地域性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远比西部内陆地区发达。居民收入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城市中的大部分老年人因为年轻时有工作单位而享有一定的退休金,再加上几十年的积蓄,或是再就业收入以及子女在经济上的援助,大部分城市老年人生活能达到小康水平: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大部分老年人一辈子靠务农为生,没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积蓄也相当微薄,如果子女也继续留在农村生活,则后辈很难给予他们多少经济援助。因此,德国“护理式”居住模式目前只可能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实现。
3、地方政府及社会各方的支持程度分析
地方政府、各界人士、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医疗、护理、生活、文化服务商对“护理式”居住模式的态度,是决定该模式能否在中国实现的主导力量。来自他们的支持包括:开展地方性宜老政策研究、为建设“护理式”老年住宅提供土地和规划设计、对住区所需硬性和软性基础设施的补充建设、老年人居住模式参考标准的制定、向开发建设宜老住宅的房地产商提供经济支持,以及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员组织专业培训等。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的配合至关重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地方政府制定的标准修建宜老住宅,或对现有住宅和住区进行宜老改造,实现老年人住宅及其周围环境的无障碍设计,使老年人的居住及日常生活更为舒适便捷。房地产开发商还应积极推动住宅及社区管理机构与各功能服务商之间的合作。由于老年人群体在未来的房屋市场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房地产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不断更新他们的产品,使其适宜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当然,宜老住宅的造价会高于普通住宅,但对已有住宅的改造费用可能会更高,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或直接提供经济补助的方式,对房地产开发商给予一定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4、建构老年人社会服务网络的可能性分析
老年人社会服务网络的存在和构建也是决定“护理式”居住模式能否引入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社会服务网络不完善,老年人在宅养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建设“护理式”老年人社区必须充分利用各住区内现有的医疗、护理、生活服务资源,对其进行整合与补充,并建立服务中介作为联系居住者和各功能服务商之间的纽带。由于老年人移动性不强、行动力下降,各服务商需要为老年居住者提供动态上门服务。建立和维护住区邻里关系对老年人来说也很重要,因为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邻里间的互帮互助,你来我往,一方面使社区更具人情味,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老年人对于付费服务的依赖。目前,我国的社会服务网络尚不发达,引入德国老年人居住模式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并不断投入新的人力物力来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完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