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疾病疗法

神经疾病疗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疾病疗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疾病疗法

神经疾病疗法范文第1篇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型,其急性期症状重,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临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很多,但对其急性期的治疗仅限于常规的脱水疗法,即甘露醇加地塞米松,虽能有效地缓解症状,但类固醇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愈来愈引起临床重视,为了探索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有效物理疗法,我们于2000年7月~2005年1月采用电针加红外线、牵引及超短波联合的综合物理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32例,并与常规治疗组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男30例,女34例,年龄37~55岁,平均43岁。急性发病14例,发病前无颈部不适及手臂麻痛,慢性病急性发作50例,病人原有颈部不适及手部麻木短时间内急性加重。所有病例均有剧烈的颈、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16例伴手指麻;21例伴无力;全部病例均进行X线颈椎片拍摄,均见椎体呈不同程度的增生样改变或椎间隙相对性狭窄,椎间孔变小。经X线片及CT,查血沉,抗链“O”,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者及未按照实验计划完成治疗疗程者。全部病例在入选时投币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第1天应用综合物理疗法治疗,对照组首先应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地塞米松5mg加入甘露醇内,2次/d,5天后应用综合物理疗法治疗。综合物理疗法包括:(1)电针加红外线:取穴根据影像学的诊断选择病变椎体两侧及其上下各一椎体患侧的夹脊穴,疼痛麻木沿阳明经放射者加曲池、合谷穴;疼痛麻木沿少阳经放射者加外关、中渚穴;疼痛麻木沿太阳经放射者加后溪穴。选择30号1.5~3寸毫针,颈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捻转至穴位周围产生酸麻胀重感,以传导至上肢及手的疼痛部位为佳,余穴均常规刺法,要求气至病所,然后在针柄上接G6805电针仪的导线,选用连续波,频率20Hz,电流量以患者舒适为度,同时加红外线灯照射,留针20min;(2)牵引:采用坐式枕颌带持续性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从3~5kg开始,逐渐增大至8~10kg,以患者感觉舒适且能减轻症状为准,但以不超过体重的20%为宜;牵引角度视病情及X线改变而定,上颈椎后伸5°~20°,C4~5为0°,C5~6为前屈5°~15°,C6~7为前屈15°,C7~T1为前屈20°,每次牵引20min;(3)超短波:患者仰卧,采用上海产80型超短波治疗机,频率40.68Hz,电极22cm×15cm×2,颈肩部对置法无热量,每次20min,以上治疗均1次/d。在治疗期间,两组均用颈围护颈制动,因为颈部制动,保持颈椎稳定是治疗的前提。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能正常工作;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基本能坚持工作;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工作部分影响;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两组均在入选时,治疗第1周及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进行临床疼痛测定[1]。两组患者治疗天数均在症状消失时结束,若症状未消失,最多不超过15天。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V.12.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 结果

经1个疗程的治疗,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平均治疗天数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2.49±3.67天,11.67±3.79天)。两组VAS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后的差值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P>0.05。随访1年,两组的复发率见表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指数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根性痛产生的实质是在神经根管狭窄的基础上,损伤继发性生理、生化改变出现代谢紊乱、代谢产物淤积,炎症因子的介导,神经根发生充血、水肿、炎症反应及传导特性损害[2,3]。电针加红外线能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消除炎症性介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缓解肌痉挛,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4]。牵引可以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椎间隙增宽,松解神经根和关节囊的粘连,使神经根所受的挤压得以缓解,并可改善或恢复钩椎关节与神经根以及椎体后关节等的解剖位置,对神经根起减压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5]。超短波能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吞噬细胞功能,有利于神经根炎症、水肿的控制和消散[6]。临床界公认,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牵引易损伤神经根,不主张牵引治疗,我们临床观察,只要牵引角度准确,牵引重量渐升渐降,牵引时确保患者感觉舒适且能减轻症状,不会损伤神经。体会:综合物理疗法与常规脱水疗法都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有效可靠的方法;综合物理疗法与常规脱水疗法对比具有无副作用、疗效稳定不易复发的优点。在治疗中应注意:针刺手法应平补平泻,不宜强刺激,以免损伤神经干。综上所述,采用电针加红外线、牵引及超短波联合的综合物理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有效解除患者痛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综合物理疗法后期疗效优于常规脱水治疗的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赵英.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16(8):2347-2352.

2 张军,孙树椿.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动物模型的建立.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18(1):12-16.

3 Kuslich SD.Vlstrom CL.Michael CJ.The tissue origin of low back and sciatica:a report of pain responses to tissue stimulation during operation on the lumbar spine using local anesthesia orthop clin North Am,1991,22:181.

4 邵萍,志平.电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4):24-26.

神经疾病疗法范文第2篇

方法:介绍屈颈牵旋法结合快针的具体操作步骤,确定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对门诊103例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28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效率96.23%。对照组50例,痊愈12例,显效20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总效率84%。

结论:屈颈牵旋法结合快针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性高,易于操作,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颈椎病 屈颈牵旋法 快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47-02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椎体侧后方或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关节紊乱、生理曲度变直、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导致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颈项部及肩臂酸胀疼痛,并伴有上肢酸麻胀痛,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的综合征。多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提高且趋于年轻化。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60%-70%[1],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

目前治疗神经根型病主要采用非手术疗法,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现有临床研究多采用单一疗法作为干预措施,对于不同病因、不同病理特点和不同体质患者,无论从显效时间还是临床治愈率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综合疗法治疗此病的文献报道较少。我们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改进了治疗方法,以临床疗效最快速、肯定的按摩推拿手法治疗结合针刺治疗,总结出了这一屈颈牵旋法结合快针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色疗法,此法安全、易于操作、效果显著,现即将其具体操作、应用报道如下。

1 诊断依据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长期伏案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仰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生理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④颈部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压颈试验阳性。⑤正位X线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X线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X线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检查示椎体后赘生物、颈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变窄。CT、MRI检查对定位、定性诊断有意义。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述诊断标准的非急性期(疼痛严重)患者,排除颈部外伤、结核、肿瘤、肌筋膜炎、其他类型颈椎病、风湿病、胸廓出口综合征、锁骨上肿物、进行性肌萎缩、颈椎病合并肩周炎等相关疾病,及合并有内脏器官急重症患者,孕妇等。

3 一般资料

依据上述诊断标准统计了自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以此方法治疗的门诊患者103例,其中治疗组53例,男25例,女28例,其中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治疗组采用屈颈牵旋法结合快针颈夹脊在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屈颈牵旋法结合按摩方法,不扎针灸治疗。两组在年龄、疗程、性别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4 治疗方法

4.1 徒手触诊法:患者坐于长方凳上,放松颈肩部肌肉。医生站在患者后方,先嘱患者最大幅度前屈、后伸、侧屈、侧旋颈部以诊查其活动范围;再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固定头部,另一手拇指指腹沿颈后三条线:颈正中线(项韧带)、左右颈旁线(颈正中线旁开约4cm,两侧小关节突位置)自上而下轻按,沿正中线轻按检查各棘突位置和软组织情况,并向左右2cm小范围按压触诊;而后将拇、中指置于两侧椎板部,将头部稍向两侧转动80°、后伸45°、前屈45°,检查各颈椎的活动情况,并有无疼痛、上肢麻木、眩晕,两侧对比,同时检查两侧椎板的倾斜度及局部软组织张力是否对称;最后,将拇指向对离棘突约4cm处向前触诊一侧的关节突关节是否平坦、关节囊等软组织有无肿胀、肥厚、条索样组织及压痛等病理改变,同样检查另一侧的关节突关节,注意其位置是否在同一直线上,确定出病变的位置。

4.2 理筋放松法:①用滚、拿、一指禅推法等手法放松颈肩部,肩背部肌肉,力量连绵不断,用劲柔和,有渗透力,时间5分钟。②重点以拇指或肘部点揉、弹拨肩胛骨上缘及内侧压痛点,或可触及结节条索处,结合肩背部腧穴的点揉,如:天宗、肩井等穴,时间3-5分钟。③用双手拇指指腹交替在两侧颈部颈旁肌、胸锁乳突肌,及颈后正中项韧带处做自上而下回旋点揉,重点点揉上述触诊检查出的患部,这些部位点揉时往往患者疼痛感非常明显。注意力量要持久均匀,作用在肌肉层。一般反复做2-3遍,时间5-8分钟。④用一指禅推法沿颈后三条线做由上而下推法,用拿法拿捏颈项部肌肉,时间3分钟。通过以上四步手法治疗,使颈肩及背部肌肉充分放松,粘连组织松解。

4.3 快针加强法: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针灸取穴:颈1-颈7夹脊穴(结合患者病变颈椎位置选用)。项背板滞者加肩外俞、秉风、天宗,头晕者加百会、四神聪,偏头痛者加头维、太阳、合谷,手麻者加肩贞、曲池、外关、八邪。刺法:使用粗细为0.25~0.30mm不锈钢针,在各穴位均快速进针,夹脊穴针尖略向内刺,余穴直刺,进针0.5~1寸,稍作捻转,得气后留针1~2分钟即起针,起针前再稍作捻转。

4.4 屈颈牵旋法:以右旋为例,医生以屈曲的右肘部托住患者下颌部,左手拇、食指分开托住患者枕部。根据触诊检查手法及X线所见,确定颈椎病变位置分为:上段(C1、C2),中段(C3、C4),下段(C5、C6、C7)。上段病变,将患者头颈屈曲5-15°;中段病变,将患者头颈屈曲20-30°;下段病变,将患者头颈屈曲30-45°。此为最大应力位置。在此位置上轻缓向上提起头部,靠患者自身重力作持续牵引数秒钟,这可使病变椎间隙充分张开。在保持牵引力的情况下使患者头部转向右侧,旋转至极限角度(约80°),达到有固定感,同时迅速准确的作同向用巧力旋转,操作成功可听到一声或多声清脆的弹响声,并且患者自觉颈部轻松感。左右各操作一次。

4.5 擦叩通经法:治疗最后,以掌擦法将颈肩部擦至透热为度,再叩击拍打背部数次以结束治疗。

上述治疗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痊愈为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工作和生活恢复正常;显效为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效为症状和体征有改善,但病情不稳定,易复发;无效为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反而加重。

6 结果

治疗组53例患者平均治疗2疗程,痊愈:15例(28.3%),显效28例(52.83%),好转8例(15.1%)无效2例(3.77%),总有效率96.23%。

对照组50例患者平均治疗2疗程,痊愈12例(24.0%),显效20例(40.0%),好转10例(20.0%),无效8例(16.0%),总效率84%。

7 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为肝肾亏虚、劳损、外伤、受风寒湿邪袭等因素,导致气血阻滞,经脉痹阻,搏结于颈项筋骨,日久气虚,痰瘀互结,痹阻脉络,不通则痛,发为本病。针灸、推拿疗法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而屈颈牵旋法结合快针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便是将上述两种疗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推拿与针灸的相互配合,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这一综合疗法,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靶点调治颈椎病,克服了以往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提高了有效率和治愈率。

其中,屈颈牵旋法是我们在传统按摩手法的基础上,根据颈椎病的病理和力学特点总结出的治疗手法。在触诊检查基础上,以传统按摩手法充分放松颈肩部,舒筋通络,缓解痉挛疼痛,也为关键的牵旋手法做准备。牵旋手法治疗时,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屈颈角度,使病变节段处于旋转中心,使之受到最大的作用力,而无关部位尽量远离了旋转中心,减少了对力量的缓冲。这既考虑到了颈椎的曲度,注重术前头部的摆放姿势,又考虑到了用力方向与受力部位的关系,使需要治疗的部位受到相对最大的作用力。在此基础上的牵提,靠患者重力使病变椎间隙充分张开,且此时颈部软组织处于紧张状态,利于自身保护机能,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而最终牵引状态下的颈椎旋转手法,用力灵活轻巧,避免过力而出现意外,安全有效。而针刺颈夹脊穴及上述相关配穴,是临床中长期优选出的有效穴位,针刺可改善局部血流速度,止痛、解痉,促进微循环等[4],配合按摩活血通脉,更增加行气活血的功效,以达到放松颈肌,疏通经脉的效果。且运用快针刺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小,更易接受,在临床上被较多用于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因此,两法结合,对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是:①松解劳损、紧张甚至痉挛的颈肌;②促进软组织损伤炎症的消除;③降低椎间盘的负荷;④改善颈椎管内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⑤调整小关节紊乱,增加椎体的稳定性;⑥减轻或消除对神经和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的动静力平衡。

综上所述说明,屈颈牵旋法结合快针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是将针刺与推拿巧妙结合起来的综合治疗方法,且有快刺和改良的旋转复位手法――屈颈牵旋法两大特色核心,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更科学的改进技术,其安全性高,易于操作,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8 问题与展望

目前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尚不完善、严谨,没有统一标准,疗效评定亦不细致。筛选的病例,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将直接影响最后的疗效,所以治疗颈椎病不能单单看有效率的高低,而应综合评定,并且应跟踪治疗的远期疗效。因此,今后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统一这些标准,探求一种能使各种疗法的疗效更具可比性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施杞.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科杂志,1999,7(1):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神经疾病疗法范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

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男34例,女38例,年龄27~74岁,平均59.2岁;面肌痉挛患者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29~68岁,平均49.4岁;舌咽神经痛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47~71岁。

1.2手术方法

患者全麻后侧卧位,在耳后发际内直切口,暴露乳突后部和枕骨鳞部外侧部,在相当于乙状窦与横窦交界处钻孔,利用铣刀和磨钻做3cm×3cm大小的骨瓣,骨窗外侧近乙状窦。倒T形切开硬膜并悬吊,在显微镜下缓慢地充分释放脑脊液,尤其注意保护岩静脉,锐性分离目标颅神经周围的蛛网膜,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并在责任血管与脑干、颅神经之间用Teflon团垫开充分减压,对于血管压迫不明显的三叉神经痛,在感觉根部行定向微电凝及梳理毁损。对于舌咽神经痛患者,充分松解舌咽、迷走神经及移位减压责任血管,并行舌咽及迷走神经根梳理。

1.3术后疗效评估

将疗效分为治愈(术后痛疼或抽搐消失,且6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术后痛疼或抽搐明显减轻)和无效(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或6个月内复发)。

1.4结果

7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治愈69例,无效3例,后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后治愈;47例面肌痉挛患者中,44例治愈、2例好转,另1例行肉毒素注射后控制症状;4例舌咽神经痛患者全面治愈。术后10例因三叉神经根定向毁损术后遗留有面部轻度麻木,1例面肌痉挛出现轻度面瘫。另术后出现口唇疱疹9例,脑脊液漏1例,颅内感染1例。全部病例随访12~24月,平均15.1月,无复发病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术前做好常规术前检查,因颅神经疾病患者中老年相对较多,宜将血压、血糖用药物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高龄病人同时作肺功能及心脏超声检查,以客观评估患者心肺功能,术前检查并对手术侧(左右)作好标识,积极做好基础护理,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2.2.1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

2.2.1.1头晕、头痛、恶心及呕吐

是MV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清醒后出现,多由于术中脑脊液丢失过多导致的低颅压所致,少部分可能与术中牵拉小脑、前庭神经有关。可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或头低位,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再逐渐抬高头位,避免过早下床活动。呕吐时头偏健侧,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适当增加补液,嘱多饮水使低颅压及时得到纠正。值得注意的是,持续低颅压也可引起颅内迟发性出血,应严密观察病情,如出现持续剧烈头痛、呕吐频繁、意识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

2.2.1.2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尤其是后颅凹术野出血是MVD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也是MVD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手术损伤和牵拉小脑过度、岩静脉处理不当及患者原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等基础疾病均是出血发生的原因[1-4]。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如果患者术后长时间不清醒或清醒后转为嗜睡、意识模糊,血压升高、脉搏洪大有力,呼吸深慢,应考虑颅内出血可能,需及时行头颅CT检查。我科MVD术后4~6h常规行头颅CT检查。

2.2.2术后中期并发症的护理

2.2.2.1颅神经损伤

包括面部麻木、耳鸣、听力下降、面神经瘫痪等。面部麻木主要是因为三叉神经感觉根术中搔扰或术中责任血管不明确而行定向毁损有关;耳鸣、听力下降主要多见于面肌痉挛术后,面听神经解剖结构毗邻,作面神经减压时不可避免造成对听神经牵拉以及手术操作引起相应神经滋养血管痉挛[4];目前认为,MVD术后面神经瘫痪主要可能与术中激活疱疹病毒感染、面神经滋养血管痉挛、减压垫片压迫有关[2-4]。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有10例于术中探查发现责任血管不明显,行定向毁损后出现患侧面部轻度麻木、耳鸣听力下降7例,迟发性面瘫3例。遵医嘱使用扩血管药、神经营养药并辅以中医针灸等治疗,如有眼睑闭合不全,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眼药水白天滴眼4~6h一次,睡前可涂眼膏,以保护角膜,预防角膜炎的发生。

2.2.2.2口角疱疹

三叉神经痛MVD术后多见,多在术后2~3d出现于术侧上、下唇及口角,认为是三叉神经半月节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HSV)在手术时被激活所致[2]。本组9例患者术后出现唇周水疱及疼痛,采取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给予抗病毒药膏外涂等,必要时口服抗病毒药。2.2.2.3脑脊液漏表现为耳漏、鼻漏或切口漏,主要因为术中缝合硬膜不严密,或术中打开乳突气房,骨蜡封闭不严密、脑脊液经乳突小房至耳及鼻腔流出[2]。一旦发现脑脊液漏应及时通知医师,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30°或半坐位,置漏口于高位以利于漏口的愈合,同时告知病人严禁填塞和冲洗鼻腔,不用力打喷嚏、咳嗽,防止逆行感染,必要时行二次封闭修补手术。对于脑脊液切口漏,可在无菌下缝合漏口,切口处加压包扎,必要时行腰大池引流放脑脊液。

2.2.3术后晚期并发症的护理

主要是颅内感染,尽管发生率不高,一旦出现,治疗往往比较棘手,其治疗疗程长,常需进行腰穿等侵袭性操作,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使病人了解颅内感染的相关知识。如患者术后3d体温高于38.5℃,持续不退,伴有头痛、嗜睡、精神差、颈项强直等症状,应考虑颅内感染可能[2],在积极处理高热,按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前提下,配合医生行腰椎穿刺检查,同时动态监测脑脊液性质、颜色及化验报告结果等。

2.3出院指导

应详细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出院后多休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切口干燥,出院1周后洗头洗澡,避免局部挠抓导致切口感染。若有迟发性脑脊液漏或体温增高、头痛及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延误治疗。如有复发要及时就医,告知病人复发再次手术效果仍非常理想,不可自行滥用药物或乱投医,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讨论

神经疾病疗法范文第4篇

叶景华出身于中医世家,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从名医丁济万,建国后又进修过现代医学。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和中医科主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于1995年被上海市卫生局授于“上海市名中医”称号,2003年由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继发性肾脏病是指全身系统疾病导致的肾脏损害,包括肾小球疾病、肾小管及间质疾病及肾血管疾病等,其中不少继发性肾病发病率高,危害大,需倍受关注。叶景华老师擅治肾脏疾病,他悉心研究中医历代先贤之理论,积50余载临床之经验,形成了自己治疗继发性肾病的辨证用药特色,效如桴鼓,受到病家之好评。笔者现将本人跟师临诊学习所得的学术观点、诊疗思路分述如下。

1 对继发性肾脏病之认识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肾司开阖,肾为水脏,主水,为气之根,主气化,是生命的原动力,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素问? 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叶老师认为,中医继发性肾脏病范畴很广,就整体观来看,此病发生虽与肾、肺、脾三脏关系密切,但在其中起主要和直接作用者,当是肾的气化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肾的气化失常是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由于肾脏与三焦密切联系,邪气闭关三焦,水液不能正常运行,停留而为肿、为痰饮,元气不能通行,经络、脏腑也失其正常功能。脾为土脏,主运化水湿,若水湿浸渍,或湿热、寒湿困脾,湿毒浸,内归于脾,或饮食、劳倦伤脾,均可致脾失转输,土不制水,泛滥肌肤而为水肿。

叶老师总结历代治法,认为从发汗利小便到下法或之后的补脾温肾,都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治疗。他主张,在治法上应把肾病分作3个阶段。早期,以感受毒邪为主,邪盛正实,虽有因正虚致邪来侵,但病时短、正尚足,邪气不致伤正,只要邪去,正气即能康复,故以祛邪为主。中期,病邪侵扰或毒邪留滞稍久,正气在正邪交争过程中已有所削弱,正邪力量相当,切不可一味攻邪,以免伤正,也不可一味补益,以免助邪,需攻补兼施,详察具体病情以选方择药。后期,由于邪毒留滞已久,成浊成瘀成毒,正气大伤,叶老认为,此期病情错综复杂,补不宜太过,攻更需得法,不可妄攻峻补。

2 糖尿病肾病诊治经验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可由不同途径损害肾脏,损害可累及肾脏的所有结构。本病属“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因病变日久,气阴内耗,先由阴虚,继而阴虚及阳,阴阳皆虚,脾肾亏损,功能失司。脾不健运,不能化生精微,又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滞留;肾不气化,先不能固摄而精微下泄,后期又不能泌浊泄毒,致湿浊瘀毒滞留为患,邪气日盛,正气益虚,终属虚实夹杂病症。

遣方特点:①气阴两虚,瘀毒内阻,见于早中期。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药用:黄芪30 g,太子参15 g,生地黄30 g,牡丹皮10 g,丹参30 g,天花粉30 g,黄芩10 g,黄连5 g,赤芍15 g,山茱萸10 g。随证加减:烦渴多饮善饥、舌红、苔黄,加生石膏30 g、知母10 g;胸闷隐痛者,加郁金10 g、延胡索10 g;脘胀纳呆、舌苔白腻者,去生地黄、黄芪、天花粉,加厚朴6 g、制半夏10 g、白豆蔻5 g;四肢麻木者,加川牛膝10 g、鸡血藤30 g;小便频数涩痛者,加黄柏10 g、土茯苓30 g、萹蓄30 g。②阴阳两虚,湿浊瘀毒蕴阻,多见于中晚期。治以温阳益阴、利湿化瘀、泄浊解毒。药用:熟附片6 g,生地黄15 g,胡芦巴10 g,制大黄15 g,王不留行30 g,土茯苓30 g,泽兰30 g,赤茯苓、猪苓各15 g,白术10 g,黄连5 g,桂枝10 g,车前子(包)30 g,陈皮15 g,砂仁3 g,大腹皮15 g。随证加减:全身浮肿、小便短少,去生地黄,加葶苈子30 g、万年青根10 g;纳少泛恶呕吐,去生地黄、桂枝,加制半夏10 g、藿香15 g。

3 尿酸性肾病诊治经验

尿酸性肾病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引起的肾脏病变。中医认为,禀赋不足,脾肾虚弱,饮食不节,过食高粱厚味、鱼肉海鲜等,损伤脾胃,致脾不运化,酿湿生痰,水湿痰浊积聚留滞肾络、关节经脉,肾气化失司而引起石淋,腰腹疼痛,关节肿痛,病变日久,脾肾功能衰败,不能升清降浊。一方面,饮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正气日益亏虚;另一方面,代谢失常,湿浊瘀毒内蕴,出现虚劳、关格、癃闭等重证。

遣方特点:①气阴两虚,湿浊瘀阻,多为初期。治以化湿祛瘀、益气养阴:黄芪30 g,太子参15 g,山药15 g,陈皮10 g,茯苓15 g,甘草4 g,砂仁3 g,赤芍10 g,鹿含草30 g,鬼箭羽30 g。若关节红肿疼痛,去黄芪、山药,加忍冬藤30 g、徐长卿15 g、威灵仙15 g;舌苔薄黄腻、大便干者,加制大黄10 g、黄连5 g。②肝肾阴亏,湿热内蕴,可见于中期。治以清化湿热、滋养肝肾。药用:黄柏10 g,知母10 g,制何首乌15 g,牡丹皮10 g,制大黄15 g,土茯苓30 g,王不留行30 g,地骨皮30 g,白茅根30 g。若关节红肿疼痛,加忍冬藤30 g、赤芍15 g、黄芩10 g、山慈菇10 g;头痛目糊加10 g、决明子10 g。③脾肾阳虚,湿瘀蕴阻,多为晚期。治以健脾温肾、化湿祛瘀。

药用:熟附片10 g,肉桂(后入)3 g,鹿角霜10 g,补骨脂10 g,党参15 g,陈皮10 g,鬼箭羽30 g,泽兰30 g,赤茯苓、猪苓各10 g,川贝母30 g。关节疼痛肿胀,加独活10 g、徐长卿15 g、生薏苡仁30 g;泛恶呕吐、舌苔腻者,加制半夏10 g、白豆蔻3 g、紫苏子30 g;胸闷气促、腹胀肢肿甚、小便短少,加葶苈子30 g、车前子30 g、泽兰30 g。

4 高血压肾病

高血压肾病是高血压所致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简称。本病属中医“肾风”范畴。叶老师通过长期临诊分析,早期表现仅以高血压为主,多见肝阳上亢,究其原因,则与肾水不足相关,故而主张平肝与滋肾相配,达阴阳平调之境。中晚期,则又在肾水不足、肝阳偏亢的基础上,积痰成瘀,阻滞肾络,此时治疗则要顾及化痰祛瘀而通络。宜徐而治之,不宜速而求功。

神经疾病疗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甘油;Meckel囊

[中图分类号] R745.1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b)-166-02

我院2003~2007年采用经皮Meckel囊穿刺甘油注射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52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性198例,女性154例,年龄25~86岁,其中50岁以上287例(81%)。疼痛发生部位:右侧203例,左侧149例,单侧Ⅰ支52例(15%),Ⅰ、Ⅱ支81例(23%),Ⅱ、Ⅲ支137例(39%),Ⅰ、Ⅱ、Ⅲ支80例(23%),双侧2例。病程3个月~10年。本组病例均行颅脑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1.2治疗方法

术前30 min常规肌注地西泮(安定)10 mg,患者取仰卧位,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方法,在痛侧的口角外2.5~3.0 cm作为进针点,颞颌关节前缘为定标一点,两眼正视前方,瞳孔与眶下缘的交点为定标两点,两点向进针点的联线作为穿刺的导航线。常规消毒后以1%利多卡因局麻下进针穿刺,当穿刺针达卵圆孔时,有韧性感,患者有剧烈疼痛反应,再进针1.0~1.5 cm,针尖有突破感即进入Meckel囊,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注入1%利多卡因0.2 ml,患者一侧面部感觉消失,证实穿刺成功。甘油的注射量依患者的年龄及疼痛范围不同而定,患者采用坐位头前倾,病变为单纯Ⅰ支痛者注甘油0.3 ml,为Ⅱ、Ⅲ支痛者注射甘油0.4 ml,对第Ⅰ、Ⅱ、Ⅲ支均疼痛的患者给予甘油0.45 ml,老年人三叉神经感觉根对甘油敏感性低,故60岁以上患者可增加0.05 ml。注射后拔出穿刺针,保持该1 h。

2 结果

甘油注射后立即或当日生效者302例,次日生效者50例(50/352)。本组随访3个月~3年,疼痛完全消失者302例(85%),明显好转者28例(7.9%),部分好转者13例(3.6%),复发9例(2.3%),其中有51例患者接受2次治疗。

3并发症及其处理

3.1恶心、呕吐

术后安静休息及对症处理后1~2 h症状消失。

3.2 面部感觉减退

约66%的患者出现面部感觉减退,根据我们的随访观察,在术后3~6个月症状减轻,对日常生活及各项功能无明显障碍。其原因可能为患者已适应这种麻木,加上部分神经功能已恢复。

3.3 角膜反射减弱

如出现角膜反射减弱,应立即滴眼药水,涂眼膏,戴眼镜,给予角膜保护,以便防止角膜病变的发生。术后随访3~5个月恢复正常。

3.4口唇疱疹

如出现疱疹,可应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疱疹净或氟美松局部涂抹或肌内注射干扰素治疗,1周后可消失。

3.5术后低热

当穿刺卵圆孔时可损伤翼静脉丛,血液顺穿刺道流入蛛网膜下腔,患者可出现低热,颈部强硬有抵抗感,腰穿可有血性脑脊液,以上情况应嘱患者卧床,并立即对症治疗。

3.6 低颅压性头痛

常见于体弱或手术中放出脑脊液过多,检查时头痛与有明显关系。坐、立时疼痛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补充输入高渗液体后亦可减轻疼痛,甚至痛止。

4 讨论

自1981年Hakanson首先报道经皮Meckel囊穿刺甘油注射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以来,国内外已有不少相关报道。

有关无水甘油的止痛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实验提示,它是一种对无髓鞘神经纤维的神经崩解剂或神经分解剂,特别是传导痛觉细纤维。Hakan Son发现应用甘油治疗后尚未出现面部感觉丧失,提出甘油首先破坏异常粗大的神经纤维,使其作用于神经纤维修复的髓磷脂丧失。半月神经节内注射了甘油,提高了止痛效果,这可能是由于甘油能使传导痛觉的纤维失去传导功能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穿刺时可能出现如下情况:有脑脊液流出,注入利多卡因后,不出现面部麻木,说明针尖可能在颞叶底部蛛网膜下腔,应退针,调整方向后再行利多卡因试验,取坐位头前倾,注射甘油。注药后保持该1 h,可避免甘油过早流入蛛网膜下腔,延长作用时间。

经皮穿刺Meckel囊内注射甘油治疗三叉神经痛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手术危险性小,操作简单,费用低,疗效好。②在消除疼痛后,触觉影响轻,患者易接受。③其他方法治疗复发者应用本方法仍然有效。④适用于年老体弱、高血压、糖尿病者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

[参考文献]

[1]Grossman RG, Loftus CM(著).王任直(译).神经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邹庆贵,董春雷,赵伟,等.经皮穿刺麦克氏囊内注射甘油治疗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6):465.

[3]Mendoza NL, Lingwoth RD. Trigetmial neuralgia treated by microvasscular decompression: along term follw-up study [J]. J Neurosurgery,1995,9:13-17.

[4]Kondziolka D, Lunsford LD. Percutaneous retrogasserian glycerol rhizotomy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technique and expectations [J]. J Neurosury,1986,65:28.

[5]Lunsford LD, Bennett MH, Martinez AJ. Experimental trigeminal glycerol injection: electrophysiolgic and morphologic effects [J]. Neurol,1985,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