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挫折教育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2-0024-04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自杀、自残等过激行为频繁发生,引起国内诸多学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他们共同认为研究生抗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一、相关概念辨析及研究生抗挫折教育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辨析
1.关于挫折的概念
我国学者冯江在1991年出版的《挫折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挫折就是俗话讲的‘碰钉子’,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是一个人在某种动机的驱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遭遇到了难以克服或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内心的某种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1]26张旭东、车博文认为,挫折应该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从客观上看,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时的对象和情境,称为挫折源或挫折情境;其二从主观上看,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时的情绪反应,称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2]47朱玲和方鸿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认为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 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 遇到了难以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 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3]77笔者更为赞同最后一种关于挫折的定义,因而在研究中注重整合受挫后人所呈现的消极的情绪反应。
2.关于挫折教育的概念
吴远、郝文清指出:“挫折教育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原理,运用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心理的分析和疏导,提高其对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过程。” [4]91朱玲和方鸿志将挫折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有目的地积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情境, 对挫折的负面反应有一定的认知, 并能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的一种教育方式。”[3]77
本文借鉴上述学者关于挫折及挫折教育理论的分析,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将挫折教育定义为: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使得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具备一定的挫折识别、防御和修复能力,全面提升自身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研究生抗挫折教育的研究现状
1.缺乏关于抗挫折教育的针对性研究。从抗挫折教育的对象来讲:不同的人群及个体具备不同的性格特质,因而针对不同性格特质的人或群体就应该有不同的抗挫折教育方式。从挫折的性质分析:挫折可以分为长期性挫折和短期性挫折,实质性挫折和幻想性挫折,轻度挫折、中度挫折和重度挫折等。有些抗挫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对教育对象及受挫程度的了解,只进行了泛泛的抗挫折教育,因而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2.缺乏关于抗挫折教育的可操作性研究。抗挫折教育的核心特质是具备可操作性,一些抗挫折教育理论虽然表述合情合理,但在实施中却存在弊端,未能充分考虑实施的条件和资源,只是单纯进行理论的累加和堆砌,因而缺少在真正实践教育中的可操作性论证及研究。
3.缺乏关于抗挫折教育的整体性研究。国内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挫折教育的理论和实施办法,但多数是分散的、阶段性的,还未能从整体上给出一个具有连贯性的表述和应用方法,因而影响了教育效果。
二、研究生挫折心理的表现
(一)紧张焦虑,情绪低落
一些研究生在遭遇挫折后,首先表现为个人情绪低落,随之呈现出紧张焦虑、焦躁、压抑、不安、郁闷、愤怒等一系列较为持久的负情绪反映,进而伴有强烈的挫败和自责感,对待周围的很多事情都失去兴趣。反映在生理上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失眠、盗汗、头痛、食欲缺乏、心悸等症状,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二)放大痛苦,接近崩溃
受挫后负情绪长久无法得到正确的排解或发泄,痛苦的逐渐累加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不良后果。多数研究生本来生活和社交范围就有限,而在遭遇挫折后自尊心和骄傲促使他们更愿意自我封闭,甚至几乎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往来。连续的自暴自弃,片面夸大自己的主观失误,深陷悔恨和痛楚中难以自拔,这样的状况持久发展下去,让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频繁出错,精神恍惚,几乎接近崩溃边缘。
(三)失去理智,行为极端
有些研究生在遭受了突发和比较严重的挫折后,神经极度敏感且情绪过分激动,甚至没有任何理由就会迁怒于他人,将负情绪发泄到老师、同学、家人甚至毫不相干的人或物身上。即使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引起他们过度的反应和情绪失控,更有甚者认为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回到从前了,挫折不能克服,前进缺乏动力,不顺利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已经看不到希望,也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为求解脱而做出如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三、研究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一)内在因素
1.性格差异
“‘性格’一词首次被希腊哲学家提奥夫拉斯塔使用时,是用来描述人的特征的。在心理学中,所谓性格,就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既包括行为的方式,也包括行为的动机和内容。”[6]106很多心理学家又将性格进行了不同分类,当不同性格的人遇到同样的挫折的时候,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依据瑞士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的性格分类,我们可将性格定义为内倾和外倾性格两类。外倾性格的人通常勇于面对挫折,选择坚强地度过;内倾性格的人普遍内向懦弱,很难承受挫折带来的打击,选择了逃避甚至自杀。
2.认知偏差
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心理障碍都伴有认知问题。非理性认知的典型特征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任意推断,选择性消极关注,消极情绪推理及个人化等。”[7]52从上述理论中得出:带有认知偏差的个体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当个体遭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从研究生自杀的个案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不同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与本科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中的一些人时常以优等生自居,没有认清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任务以及全新的人际关系,仅仅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却没有学习他人的长处,也没有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这种主观的非理性认知偏差的存在,使其一旦面临突如其来的挫折时,就很可能带来难以恢复的挫败感。
(二)外在因素
1.学业压力
学业是研究生阶段最为重要的任务,它包括专业课的学习、科研工作以及相关论文的发表等,以及学习内容繁杂、考核要求严格并且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和未来的就业前景等压力,因而被绝大多数研究生视作“生命线”。同时,这也就成为了他们所面对的最主要的压力来源,研究生自杀的原因也多源于此。很多研究生从读研的第一天开始,他们的生活就是往返于实验室和宿舍,几乎没有了其他的私人空间,小心翼翼努力完成学业任务,即便这样还是担心自己的学业不能达到毕业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苛刻的学位管理制度,使得他们要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几乎要同时面临毕业论文盲审、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科研成果等学业任务,长时间神经紧绷,又经常熬夜,作息时间不规律,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一旦遇到重大挫折又不能及时调节,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会瞬间断裂,从而选择自杀以寻求自我解脱。
2.就业压力
客观地说,近几年国家总体的就业形势是比较严峻的,特别是伴随着每年数以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找工作的队伍中来,他们虽然比大批本科生在学历上高出一个层级,但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很多用人单位在岗位聘用时认为,研究生在年龄和业务水平上不及专科生和本科生有优势,致使研究生就业情形较为尴尬。此外,随着研究生教育成本的增加,他们自身对于前途有了更高的要求,迫切想进入更为优越的工作环境,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回收读研期间的教育成本,同时也希望回报父母,给家人创造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然而,就业市场的现状和研究生自身实践及专业能力的欠缺,使得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面对就业上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导致他们产生了受挫感,甚至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而选择自杀。
3.家庭压力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无论是在人力还是财力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继续为孩子提供研究生教育的家庭势必付出更多的教育成本。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使他们对子女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甚至有些贫困家庭幻想孩子研究生毕业后立刻就出人头地,尽快为家里带来不菲的收入,以便回收教育成本,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如此情形,免不了家长会不同程度地对孩子施加压力,敦促他们一定要找到好工作,将来过上让人羡慕的优质生活。家庭带来的压力不断渗透到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中,他们害怕回家时面对父母期盼的眼神或喋喋不休的唠叨,心理压力的负荷与日俱增,甚至因此而很少回家。家庭的压力像一根潜在的导火索,如果没有及时找到应对策略,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研究生抗挫折教育的措施建议
(一)正视挫折境遇,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树立正确挫折观是进行研究生挫折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研究生抗挫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要增加相关挫折理论教育,从教育内容来看:“包括挫折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关于挫折的基础知识、挫折的认知、挫折反应、挫折疏导等。”[8]19
首先,要让研究生明确人生是漫长且复杂多变的,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步入社会,在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方面都可能会身处逆境。因此,应当认识到在追求个人目标时,遭遇挫折是很普遍的现象。
其次,要让研究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观出发, 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一方面挫折会给个体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打击个体成长;另一方面,挫折又具有磨砺机制,可以使个体的身心得到磨炼,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及力量,增长经验和才干,提高其在逆境中的适应和生存能力,从而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二)增强实践训练,构建研究生心理防御及修复机制
丰富有效的实践是构建个人挫折防御及修复机制的重要途径。心理防御机制是“挫折发生后人在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或无意的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精神痛苦、维护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9]87
学校是实施抗挫折教育的主体,学校通过组织任课教师或其他教育者,如辅导员等,通过合理创设挫折情境,对研究生进行适当磨炼,有助于其心理防御机制的建立。挫折情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多组,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最后采取小组对抗的形式汇报研究结果,促使他们主动克服学习困难,完成科研题目。同时教师应要求他们就同一问题反复深入研究,不断接近理想目标,以此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其在学术研究上的抗挫折能力。在成功构建心理防御机制后,构建个体在挫折后的自我修复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挫折过去后,一些经历了挫折的个体往往心灵上产生阴影,设置一些心理学课程,让个体学会运用心理学中的自我安慰法、心理调适法、意象疗法等,可以摆脱挫折带来的负情绪困扰,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状态。
(三)综合多方因素,创造和谐轻松的生活环境
抗挫折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构建,除了研究生自身相关能力的提高外,还要协调好外部因素,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的努力,创造和谐轻松的环境,以便提高其抗挫折教育的效能。
从家庭方面讲,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细微的情感变化,并找到适当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把积压的负情绪体验及时发泄出去,而不是一味地向他们施加压力。通过温暖他们的内心,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得他们重新获得战胜挫折的勇气。从学校方面讲,在严格要求研究生学业的同时,更要加强研究生的抗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让同学之间创造互帮互助的友爱氛围,当周围同学遭遇挫折时,能够通过同学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尽快走出困境,重建阳光心态。从社会方面讲,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和制度,努力创造更为公开、公平的就业环境以及和谐的成长氛围,开辟多方渠道,提供就业和实践的机会,以缓解就业压力,积累实践经验,为研究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人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协调统一、步调一致、形成合力,从而共同打造出健康、阳光、坚强的新时代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2]张旭东,车博文. 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朱玲,方鸿志.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系统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4]吴远,郝文清.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6]陈仙梅,杨心德.性格心理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7]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第二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体育教学;抗挫能力;培养
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应以新课程“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落实好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凸显,以此提高学生内在能力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课程负担的加重在直接考验着他们在面对困难、失败、挫折时的体现。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知识、技术之外,还要利用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以此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全身心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使他们长期如此保持一种好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的作用
1.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定义了“健康标准”,与以往的健康定义不同的就是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念
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新观念引起人们视“身”与“心”为中心,对其有了更多的关注。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们的抵抗力,更能作用于身体促使体魄强健,甚至还作用于心理层面,因此说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体育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从事体育各项活动锻炼可磨炼我们良好的精神意志品质,因为任意一项体育运动都具备长期性,而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奏效。学生在体育教学竞赛中遇见各种不一困难时,都需要已磨炼好了的意志力去面对并克服战胜困难,这就是人们说的“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2.体育运动的特点有许多,其中竞技就是一大特点
竞技体育主要强调了“高、快、强”的运动精神,运动者以此作为目标急切想要完美完成。学校体育能以多种形式锻炼学生,培养其意志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学校开展体育教育是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培养其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任何一位学生只要具备了这样的精神素质,那么他在生活与学习中,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与困难,对其都构成不了威胁,反而对它迎刃而解。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抗挫能力的培养
1.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在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该如何正面意识挫折,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让他在困难面前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不畏惧,迎难而上。学以致用,让学生把挫折当作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努力前进。当然,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挫折的真正内在含义,通常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不理智,其所表现的行为也不容人乐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正视困难,摆平困难。
2.对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
竞技体育的形式多样化,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有就是学生业余从事的课外锻炼。竞技体育的特性也很独特,会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而竞技体育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精神、坚持不懈精神,无形之中提升了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让学生长期处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中。
3.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通常情况下,体育运动对象都是一个或多个或集体,因此要求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快速融入团队当中,且为自己的团队贡献一份力量。当然,这对学生而言,既是锻炼,又培养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
4.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
顽强的意志品质指的是,坚忍不拔意志强烈的人,除了自己鼓励自己要坚持之外,还要勇敢地积极面对困难,不屈服挫折与失败,并走向成功的道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砺与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提高学生积极面对挫折与困难时的应付能力。
5.对挫折、胜利和各种压力的正确认知能力
体育活动竞赛中,必有输有赢。胜利者与失败者最大的特点是,一个享受高呼掌声,另一个则是被冷漠视之。失败者总是以泪水来发泄,但如果能正确引导胜负之后所表现的情绪,相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能正确地对待,这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引导是克服挫折的重中之重。教学如此,体育活动也如此。首先必须确定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自己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正确意识挫折观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最后要勇敢面对困难,而正确看待问题是关键,因此要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以此实现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汤冬梅.探究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J].考试周刊,2012(49).
[2]金钦昌.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伦理学定义道德是把“道”和“德”分开定义的。它们把“道”客观的定义为做人的标准和人们之间相处的原则;“德”是“得”即是得到的意思,指的是人们通过实践“道”而获得的高尚的品格以及崇高的理念。通常我们对道德的理解都是积极的,它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它能升华人们的品格,它同时也能使人愈发优秀。放在社会层面上来说,道德会促进社会更加进步,人民大众的生活更加愉悦。但是道德的内容一直会跟着时代的更替,文化的差异,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对于道德教育的定义,显而言之,就是对学生道德品质造就的过程。它包括个人,学校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是公民教育的前提。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个人完成对优秀品格的培养,这些具有优秀品格的人进入社会,也推动了社会和谐健康的向前发展。以前的道德教育要求人们对基本的道德理念的理解,现在的道德教育也越来越看重人们思考的自由和破除人们大众精神上的束缚,这也从另一方面推动了人们思想的升华。由此可见,道德教育是必须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二、体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良好方式
体育教学是教育的一个分支,也同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概念是指老师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最终达到使学生具有体育素养的目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体育内容的的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会相互间的协作、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以及塑造优秀人格等。从而可以看出体育教学是一种使进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它也同时需要担负着对学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三、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缺失
体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渠道,但是在现代教育中我们没有去好好利用这个渠道。现在的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目标太笼统,方法比较简单等弊端。造成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效果不明显,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遗漏的情况。
1.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代的教育中虽然道德教育被提出并且重视起来,但是在学校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恰当的,高效的考察教师完成道德教育工作的考核标准。这直接会导致许多教师对道德教育的认知和感受不深,在教学中反映出来就是他们认为道德教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忽略了它的重要性。由于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学生总是抱着在平时理论课中学习学累了,在体育课上“玩一玩的”心理去看待它。再加上体育老师的对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深,完全没意识到道德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这直接会导致我们的道德教育的失败。
2.目标过于宽泛不切合学生实际
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一般都是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往往忽略了最低层次的个人道德的教育。这就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久而久之,道德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宽泛的口号。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没有得到提高,教师也无法深层次的进行道德教育。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当今的教育体制,太多的偏向于“教”,即“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学生不主动参与而是被动地接受的教育体制。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缺乏创新,过于单一化。并且由于生源情况的不同和地区教育水平的不同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我们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于是出现了教学目标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的情况。这一定程度上也会直接导致道德教育的失败。
四、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1.提高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提高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程度应该先从教师的培训着手。在现在的教育体制内,许多体育老师对道德教育的理解还是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老师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不会感到无所适从。再者,要端正学生对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的态度,使同学们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投入进去,引导他们以正确的心态而不是抱着体育课“玩一玩”的心理去参加体育活动,从中使他们学到团结合作、培养竞争意识以及塑造优秀人格。
2.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
体育教学中我们应把教育目标逐渐的过渡到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中去。这些素养包括体育素养和个人的品德修养。体育素养是指对体育动机,体育重要性有着良好的认识和具备正确的运动观点。个人品德修养包涵了一个人的心理、性格、品格以及想法等等。我们应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感以及意志水平为目的,以学生为本来制定目标。只有学生本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了,才能发扬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
3.丰富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2日报道,有47.6%的教师认为压力大,38.5%的教师心理状况不太好;邵光华、顾泠沅(2002)的研究也表明62.7%的教师认为教育职业是很有压力感或极有压力感的职业;邢金萍的研究也表明4.1%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表现,61.7%的教师有比较明显的倦怠倾向。吴真等人对天津与湖北的九所职业学校547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54.3%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些实证研究充分表明,教师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叶澜教授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书记提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听之任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
良好的管理形态以自我管理为基础。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把自我管理看成是人事方面的一场革命。可见,自我管理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面临压力,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高压力下的教师如果长期坚持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则很有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要想摆脱倦怠,应该学会自我调适,获得更多的主观支持。
教师职业幸福需要自我不断地创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伍新春的幸福创造歌值得借鉴。
阅读以修炼心智,表达以绽放思想;
简单以聪慧大脑,歌唱以释放压抑;
舞蹈以洋溢快乐,运动以享受健康;
微笑以滋润心灵,豪爽以挥洒激情;
勤奋以充实人生,善良以获得坦然;
宽容以获取安慰,感激以体验幸福;
平和以净化灵魂,博爱以提高境界;
自强以振奋精神,真诚以换得信任;
尊重以赢得尊重,坚韧以成就自我。
一、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享受生活
管理好时间是应对工作压力的关键,这对于降低职业倦怠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培养自己广泛的生活乐趣,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建设性地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挤”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安排一定的休闲娱乐和身体锻炼的时间,适当放松自己,享受生活。
首先是学会放松。利用雅各布松(Jacobson)的放松疗法(Relaxation therapy)进行自我放松练习。
其次是学会休闲。休闲是教师的心理按摩,休闲的作用不仅能消除生理疲劳,而且能维持心理平衡。
再次是学会运动,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当许多微不足道的不健康方式的效应累积起来时,疾病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幅度增加。
二、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善待同事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20%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0%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此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良好人际关系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
善待他人才会为自己营造和谐的环境,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机遇。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有善心就会有善举,有善举一定有善报。
把自己当别人,一样对待;把别人当自己,一样尊重;把别人当别人,一样珍惜;把自己当自己,一样爱护。
在任何时候,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维护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教师和同事形成和谐的关系之后,就可以减少戒备心理,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在工作中体验更多的快乐。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悦纳学生
卡耐基曾说:“指责和批评收不到丝毫效果,只会使别人加强防卫,并且想办法证明他是对的。批评也很危险,会伤害到一个人宝贵的自尊,伤害到他自己认为重要的感觉,还会激起他的怨恨。”美国伟大的心理学家詹姆斯也指出: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教师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善待个性特别的学生,善待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不断磨练自己的个性,学会宽容,学会细致,学会等待,学会关爱,学会倾听,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尊重与爱戴,才会远离职业倦怠。
(1)教师要学会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
(2)教师要学会细致,发现学生闪光点。
(3)教师要学会等待,相信学生能痛改前非。
(4)教师要学会关爱,满足学生合理需求。
(5)教师要学会倾听,允许学生自圆其说。
四、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体验幸福
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一种生活。西班牙作家左林说:“不论我们所做的是什么,重要是带着这样一种强烈的感情去做。”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也要这样。对工作有热情,才能积极主动地、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才能在教书育人中体验个人的价值,满足自己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把工作仅仅看成是一个谋生的饭碗、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时,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首先,端正态度。只有端正工作态度,积极乐观地工作,才能带给工作者以伟大的快乐和光荣的成就感。而一切懒散的劳动,只能创造更加庸俗和廉价的效果。教师面临的工作每天都是新的,要勇于承认自己工作的局限性,不要做完美主义者,对工作中的不平、不满、不善、不美之处,泰然处之。这种心态对心理健康的维持非常有利。
其次,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既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要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优缺点,对工作绩效有个合理的期待。分清自己的各种角色,不要相互错位。不把工作中的问题带回家,更不可把家里的矛盾带进课堂。
最后,加强学习与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教师:“没有阅读,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思考。”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教育的价值有了更客观科学的认识。通过教育科研,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则更有信心。
五、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逆商”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得意处只二三。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教师遭遇到挫折情境是很难完全避免的。一般来说,教师挫折的范围主要有:尊重需要受挫、成就需要受挫、交往需要受挫、公平需要受挫、生存需要受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教师只有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能预防挫折感的产生,才能维持良好的教学心境。
1997年,美国著名的培训咨询专家、白宫商业顾问保罗・史托兹博士出版了《AQ―逆境商数》一书,“逆商”开始被人们了解和接受。史托兹把“逆商”(Adversity Quotrient)定义为面对逆境的态度和超越困境的能力,或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江苏省委党校黄菡博士认为,提高逆商的第一努力是修正关于挫折的三个错误信念:“到底要怎样做,我才能避免挫折?”“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会让我遇到这种情况!”“为什么偏偏是我?”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提高自己的“逆商”。
第一,确定挫折来源。确定挫折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树立挫折不可避免观。人生失意常八九,在人生的旅途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遇到挫折不必抱怨,更不能回避。
第二,分析挫折带来的教训,树立挫折辩证观。挫折对人既是威胁,又是挑战。挫折对人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它不但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弱点、长处和发展潜力,又可增长人生的经验。人的一生中,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财富。
第三,分析挫折是否可以避免和控制,要树立挫折可控观。引起挫折的情境多数是可以控制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战胜困难,至少也能减轻损失程度。摒弃无能为力的外控观念,勇敢地面对现实。其实,很多时候挫折感是想象中的障碍造成的。
六、学会心理自救,保持心态平和
每位教师必须勇敢地正视现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一是要利用森田疗法自救。森田疗法是日本学者森田正马教授1920年创立的心理疗法,其疗法的原则可概括为一句话:“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生活中的诸多无奈是难免的,教师应该老老实实地接受它,不要刻意地去抵制、反抗和回避。遇到困惑或挫折后,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可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面。不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精神交互作用,强化自己的不良感受。
二是要利用艾利斯(Albert 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RET)自救。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事情本身。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富理性地思考问题,更适宜地去感受和体验,更有效地行动。职业倦怠的产生,很多时候是我们不合理的认知造成的。只要我们改变错误的想法,倦怠心理就会减轻或消失。理性―情绪疗法是一个可以帮助教师冲破心理牢笼的随身携带的法宝,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领悟能力较强的教师来说,比较适合运用该疗法进行心理自我调节。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黄菡教授认为,合理的信念主要是对生活充满理解和弹性的信念;对生活充满原谅和感激的信念;对人生充满耐心和希望的信念。
三是利用韦纳的归因理论自救。1972年,韦纳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与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他认为,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到内部原因,在成功时则会感到满意与自豪,在失败时就会感到内疚和羞愧。教师一旦学会了正确的归因,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就会成为内控型的人。很多研究都表明,内控型的人不易产生倦怠心理,而相信外在控制点的教师更容易倦怠。
四是利用罗森塔尔的“自信预言”效应自救。积极的心理暗示具有神奇的功效,在某种程度上,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罗森塔尔的“自信预言”研究证明了积极的自我期待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成功。
哈里森(Harrison,1980)认为,职业倦怠与自我对工作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马斯拉奇(Maslach,1993)也指出,职业倦怠是一个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义的过程。“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此,教师要树立自信。不但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工作,而且要相信自己可以有效地调节心理,远离职业倦怠的困惑。(稿件编号:090822002)
注释:
[1]邢金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学校内部组织管理[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06,(2).
[2]吴真,徐富明,黄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及工作压力状况调查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7).
[3]吴国通.以教师发展为本,创新学校管理现代境界[J] .中国教育学刊,2008,(1).
[4]董妍,江照富,俞国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调查[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
一、PLC技术的特点
PLC聚集了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性能价格比高、抗干扰能力强、通用灵活、体积小等优点,使其在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PLC技术人员在设计系统程序时,必须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干扰因素等偶然的、非正常因素有预见和周全的考虑。否则,可能程序控制系统中一直隐藏着某些欠缺,若遇到发生破坏作用的条件,后果难以预料。
二、适宜学生的PLC课程教学方法
中职生源知识基础比较差,但绝大部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兴趣保持不能长久,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对书本知识学习欲望比较脆弱。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PLC课程教学适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完全服从于技能训练,突出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渗透工作现场实际,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在掌握扎实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贴近了用人单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PLC课程教学中引入挫折教育的优点
1.挫折教育的定义
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一定数量和强度的挫折,能促进学生增长才干,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PLC课程教学中引入挫折教育,培养学生适应工业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技术人员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学习能力和自身性格的原因,学生在完成PLC项目课题时,往往抓住程序设计的主要控制要求,忽略辅助功能;甚至调试程序不细心,在功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就驱动了设备。这种模棱两可、只求大概的作风在PLC程序设计中千万要不得。如果将这种坏习惯带入今后的工作现场,则会使PLC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从而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危害和损失。PLC课程教学中引入挫折教育,可培养学生进行PLC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形成技术人员习惯性缜密思维。
3.激发斗志
适当引入挫折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征服困难的斗志,享受在困难曲折中积极向上的快乐。PLC课程教学采用形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将厌于纯书本学习的大部分中职学生吸引到课堂之上。但如果老师设计的项目任务一味简单、没有梯度,则又会使部分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表扬而飘飘然、无心钻研,学习没有深度。为使学生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专业技能的深度,适当引入挫折教育,给予学生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学生征服困难的斗志,享受在困难曲折中积极向上的快乐。
四、如何在PLC课程教学中做好学生挫折教育
1.教师需具备丰富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了解、掌握工程上的思维方式
PLC课程教学如果不引入工业现场实际,不站在工程的角度来看问题,将教学仅仅限于纸上谈兵,或只是为了验证教科书上的实验,学生就不能在教学中获得实践技能。把工业现场实际引入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会拉近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业现场的距离。担任PLC课程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还需了解工业现场的思维方式,和典型的企业建立技术上的合作、交流关系。
2.教师需具备灵活掌控课堂的能力
课堂上教师怎样在不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引入有效的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形成PLC系统设计人员的思维习惯,则需要教师具备灵活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主动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