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实验室建设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场所;建设标准
近几年,我国高校规模发展较快,招生人数更是快速增长,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也出现快速增长,比如2012年我国本科招生人数达到3566411人,可见我国招生数量之多,对此招生数量的增长高校的体育场所建设也要加快速度,提高体育场所品质。但目前在许多高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招生人数与体育场馆建设不足二者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高校体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
一.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场地数量太少,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中,而在城市由于土地紧张等因素,使得高校的发展用地等出现紧张,尤其是高校的扩大,由于它们的地理位置使得周围的用地土地,导致它们没有相应空闲的土地,据我国有关的统计材料显示我国的高校招生数量与体育场所的数量二者的关系出现了矛盾,体育场所不能适应招生人数的增长。追究起原因主要是体育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对于体育场所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虽然近几年我国对于教育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是落实到对体育场所建设的资金几乎没有增长的趋势,体育场所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体育场所的盈利或者学校的自有资金,而体育场所的建设需要持久性,它需要财政不断的提供资金给与支持。
二.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重视和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建设和配备工作,在学校建设规划中予以重视,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
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提出,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分为两类,即基本配备类和发展配备类。其中基本配备类包括必配类和选配类。必配类是根据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在考虑学校规模、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各学校必须按照要求配备。选配类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地域、气候、传统、经济状况等),围绕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自主选择配备。必配类和选配类共同组成某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基本配备目录。而发展配备类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要主动使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条件进一步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从数量和质量上全面提高。
因此高等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成果,使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赶上现代化的步伐。
(一)选择性与发展性
各类不同规模的学校,在基本配备类,室外场地设施在选配类都有规定的内容可供选择,一般都是结合学校人力、财力及学生兴趣爱好选择其它设施内容。室内场地设施有跆拳道室、健美操房、乒乓球房、羽毛球房。同时,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的配置应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态势相适应,因此,又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从项目上看,发展室外场地设施有轮滑、滑雪场、体操、武术、散打、健身器械区、野外活动(登山、野营、滑冰、帆板、自行车、冲浪等)基地、攀岩场、棒(垒)球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区。室内场地设施有风雨操场、乒乓球(羽毛球)室、手球场、拳击、防身术、形体场地、壁球、固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场所。
(二)全面性与实用性
从配备类看,室外场地设施配置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数量增多。室内场地设施配置在硬件、标准及功能上都有规定,且各专项用房地面均为木质或塑胶,固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场所。从发展类配备看,均按原学校规模提升一个档次和标准。室外场地设施配置注重内容、项目、面积、数量、环保、实用;而室内场地设施则更注重标准、规格、档次、质量、多功能综合性,“一馆多用”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置的核心部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配置一个很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面性和实用性,这与大学体育的特点是相一致的。而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的目的,最终在于实际应用。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学校目标定位、发展规模大小、及具体情况(地域、气候、传统、经济状况等)因素各异,因此,还应做到配置有序、立体选择、安全实用为原则。
关键词: 高校 实验室 建设项目 项目实施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高校实验室是学校开展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直接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及办学质量。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实验室建设的成效,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实验室建设工作成了亟须研究的课题。
1 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建设过程包括申报立项、需求分析、制作方案、项目论证及项目实施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往往无法引起一些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导致目前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1 申报立项迟缓,建设时间不足。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新专业的增加及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化,实验教学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验教学需求也进一步扩大,高校实验室建设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及新的挑战。由于实验室建设项目投入资金多、项目采购需要进行公开招标等原因,需要充足的时间保证实施,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学工作者不了解情况,不提前准备,往往在即将进行开展教学的前一两个月才提出需求或申报立项,导致项目建设时间不足,建设资金无法落实和保障,直接影响到了实验室的正常立项和实施。
1.2 缺乏长远考虑,学科整合力度不够。目前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室建设只考虑目前实验教学的基本需要,没有从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方面进行长远考虑,缺乏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支撑。此外,部分教学工作者往往只根据一个课程的教学需求而提出建设一个实验室,缺乏学科间的整合,缺乏与其它专业共建共用的意识,对建成后的实验室使用率不高,各自为政,导致资源浪费。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类设备的使用期限为5年,5年后面临淘汰和更新,因此,应加强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性能和效益,建设节约型校园。
1.3 实验室功能不明确,项目方案不详尽。有些新增专业的实验室在提出需求并进行立项时,甚至在项目实施时,由于不了解目前专业今后发展方向及专业技术发展水平,对实验室的功能不太明确,导致项目方案不详尽,缺乏可操作性,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实验室项目设备进行采购前,必须对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包括项目的需求分析,实验室所应承担的功能,这些功能必须通过项目的技术方案来体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实验室的功能构建。此外,项目技术方案是否详尽影响到论证工作的成效,只有项目技术方案在较为完善详尽的情况下,才能组织开展论证工作,而且对今后是否能招标采购到优质的设备产品也有直接的影响。
1.4 建设过程缺乏专业指导,专业教师与建设人员缺乏互动。实验室建设项目方案在招标后,由中标商负责实施,由于前期申报立项及方案制作中专业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高,进入招标实施后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导致中标商的工程技术人员仅仅按照项目方案的描述施工,缺乏与专业教师的互动,得不到专业教师的专业支持和指导,建设成果与当初设想偏离。
2 加强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的措施
实验室建设要倡导学科或专业理念,要体现鲜明的专业特色,从申报立项到项目完成是一个复杂的实施过程,要实施严格的控制和有效的管理,保证项目能顺利开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人结合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的实际和经验,对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保证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正常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本人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提前规划,按时立项。高校实验室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室建设应根据教学计划及学科建设规划,定期做好实验室建设的五年规划,按照规划提前做好下一年的建设计划或建设任务。如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在“十五期间”的最后一年制定“十一五”实验室建设规划,每年的建设任务依据五年规划而开展,第二年的建设项目在当年下半年要按时提出申报立项。一般来说,实验室建设项目是由教学部门根据教学计划提出立项,在学校现有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职能部门经论证同意后立项建设,但项目立项必须在当年的下半年按时提出,以便于列入第二年的年度预算,为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2.2 以学科为导向,建设综合型实验室。实验室建设要以学科为导向,加强各学科及专业之间的实验室整合和共享,尽量建设综合型的实验室,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益,节省教学成本。考虑到高校多校区的实际情况,对采取“2+2”办学模式的高校,应提倡以学科为导向,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在低年级学生所在校区建设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在高年级学生所在校区建设综合型实验室,强调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此外,综合型实验室为各学科及专业提供共享使用平台,能促进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学科之间的横向发展。
2.3 充分调研,项目方案应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立项,必须充分开展调研工作,对目前学科专业及专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方向有所了解,吸取兄弟院校在该类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明确实验室的功能,制定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详尽的实验室建设项目方案,为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及今后实验室的运作奠定基础。
2.4 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让专业教师积极检查和指导工程技术人员按要求进行施工,对工程技术人员灌输专业教学的知识和特点,使工程技术人员能领悟实验室的建设理念,建成符合当初设想的高标准实验室。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应指定项目负责人全程参与,方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协商和沟通,并为工程施工提供专业理念或专业知识的支持。
2.5 排除障碍,按项目工作进度实施。要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项目实施的工作进度表,以利于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由于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公司备货、货物停产、货物变更和场地条件限制等,所以要提前预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介入,排除障碍,保证项目能按既定进度顺利开展。此外,做好项目日志,有效记录项目实施过程的细节,形成项目日志,与有关技术文档或资料等一起作为项目档案。
3 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保障
在加强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保证实验室项目能顺利实施和按时完成的同时,还要确保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必须满足教学或科研的需求,必须保证实验室建设项目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实验室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首先,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对项目技术方案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保证实验室建设项目是根据需求进行立项,立项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资源的浪费或重复建设;其次,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的互动与沟通,保证项目能按建设设想及建设意愿施工,建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保证实验室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如教学单位及管理单位指派专业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全程参与和指导;再次,成立项目工作组,采用“项目负责人制”,项目工作组成员由不同职能科室的人员组成,由项目负责人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跟踪和衔接,保证项目实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最后,为项目实施提供制度保障,要制定相应的实验室申报、立项和实施等制度,通过严格的程序保证实验室建设项目更加科学和有效。
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部分,上面所提到的是指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即各种实验及实践环节相关设备和场地环境等的建设。笔者认为,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制定长远的建设规划,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地实施,充分重视和加强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及建成后的绩效评价等工作,通过以评促建,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保证实验室建设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唐立国,唐良宝.实验室建设“项目化”管理的探讨.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8.
[2]杨其华,孙坚,陈凯和.实验室建设项目全程化管理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
[3]刘丹平,王萍.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与后评估的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4.
[4]薛克昌.实验室建设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4.
[5]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实验人员
民办高校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验教学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民办高校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民办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1]
对于成立时间不长但又快速发展的民办高校来说,实验室在资源投入,管理体制,人员配置等方面的管理还不太完善,又没有现成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可以照搬,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将不断进行探索,以期建立符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方法[2]。
一、民办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投入严重不足
对民办高校来说,办学成本是其重要的问题,公立高校在资金问题上可以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而民办高校在这一方面只能靠自己,所以很多时候也是有心无力。在民办高校发展初期,很多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侧重于文科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这些专业办学成本低,而理化类专业实验支出很大,耗材与设备价格昂贵,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的日趋紧张,此类专业的招生日益被重视,加剧了实验室资源的需求,以致于实验室建设滞后严重;还有些民办高校认为只要搞好教学就行,没必要过分强调实验室的建设,影响了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导致相当多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用房、配套设施等相对落后。
2、实验室管理相对落后
很多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缺乏整体系统的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的依据,建立健全仪器使用制度,借入借出登记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拆卸审批制度和罚款制度势在必行。实行科学管理,建立了落实到个人的保管制度,尤其是精密仪器,这些是实验室的宝贵财富,价格高,容易损害,维修费用也高,对教学、科研工作十分重要,需要有专人维护才能保障其正常使用,对于这类仪器应该指定专人维护保管。
3、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急需加强
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灵活,很多专业开设的课程是最新的,实验人员应不断培训,才能跟上教学要求,但是有很多民办学校把实验人员当作教辅而不予重视,给予的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也造成了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不足;另外,实验室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工作量偏杂偏大,常出现四五个实验室只设置一名实验室管理员的情况,那么,在大的工作量面前,难免会影响工作的质量。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改革和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大对实验人员的重视和培养力度。保障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稳定和发展。
二、对民办高校理化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1、加大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实验室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标准化的实验室,许多凸显学校办学优势的特色专业更要求对实验室配置的提升,以提高教学水平,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必须加大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另外加大投入也是满足新教学要求的需要,保证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2、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和制度建设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要从学历、人数量、学科分布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整合,做到科学配置。我校通过细化各项制度,如安全管理制度,仪器报修制度,损坏赔偿制度,明确实验室人员的分工与职责,采用灵活的机制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到实验队伍中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实验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实验室工作队伍。
另外,稳定也是实验室队伍,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通过给予相应的地位和待遇,定期进行岗位业务培训,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其他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满足教学需要。
3、加强对实验室的统筹规划,资源整合
实验室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严格根据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理论教学的需要,制定投资计划。根据各阶段的特点需要,添置相应的设备仪器,民办高校资金并不充裕,把实验室资金集中投放在重点学科,以点带面,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实验室的规划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投入的资金,有的专业实验室一学期只开一门课,而且只是仅有的几个学时,长时间将实验室闲置,造成了实验室无人打理,实验室设备极易损坏。因此,民办高校在这一方面要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加强实验仪器物品的统筹管理,大力推行实验室档案建设[3]。我校实验中心每学期按照实验教学计划,根据一学期实验项目,填写“实验项目开课通知单”,实验教师根据通知单申报耗材计划,并呈送实验与设备管理处集中呈报校领导审批后,再按招投标程序购买。学生实验以前,实验技术人员要准备好实验仪器设备及消耗品,实验技术人员认真做好实验情况记录,通过对实验室的统筹规划,资源整合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最大程度地节约了实验资源。
总之,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既要加强实验室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建设,也要努力培养具有高水平并且结构合理的实验师资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实验教学保驾护航,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适应民办高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名扬,王麒麟.实验室系统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3):120-121.
[2]陈大鹏.建立合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办学效益[J].实验室科学与探索.2001(3).
[3] 苏燕云 浅谈民办高校实验室档案建设的改革与发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
作者简介:
徐凌志,男,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药理学。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 项目 信息化 管理
引言
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是高校实验室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1]。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资金来源广、参与部门多、建设周期长、实际执行情况与原计划差距较大等特点也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既能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能实现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就成为相关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2]。
本文着重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优势和主要功能进行研究和探讨。
1.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来源的不断多样化,立项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多,在项目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常规管理落后
目前,许多高校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管理还停留在纸质或电子版本的管理水平上,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数据不能及时共享,各个环节不能公开透明。在进行项目申报和验收时,每个项目团队提交的数据在规范性和标准性上得不到保证,这给审核工作带来了难度,简单的事情通常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3]。此外,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经常需要查阅相关数据,传统管理方式很难实现对数据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分析,管理者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
1.2项目不可持续发展
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判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即项目的资金分配是否适当,项目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项目是否具有可扩充性等。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资金分配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易导致部分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或过度支持的情况发生;同时,一些项目在规划时不能充分考虑现有资源,导致资源配置冗余、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另外,项目之间缺乏良好的延续性也是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新建项目时应考虑项目建设的延续性,新项目可以是对老项目的有效扩充,这也是打造优质项目的一个有效途径。
1.3项目执行过程中缺少动态监管
实验室建设项目一般运行周期较长,有些项目如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从立项到建设完成通常需要几年时间,在此期间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项目的执行进度、经费支出、设备采购、基础条件建设等都需要做出适时地调整。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项目整个建设周期的动态监管,项目动态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会使管理者无法了解和控制项目的实施进度,难以监控项目实施的质量,项目验收也很难客观公正的打分。
2.实验室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优势
2.1借助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
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涉及面广、任务重,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为了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各个环节承接有序,需要对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该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各基层单位管理本单位的建设项目,包括填报和修改数据、查看审批情况和招标进度等,还可以方便职能部门及时相关通知,公开项目的基本信息,实时对比分析项目的相关数据。通过平台不仅可以保证各个环节公开透明,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还可以避免不同申报表中同一项数据填报不一致的情况发生,保证实验室有关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2.2借助平台建立项目储备库
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通常需要结合学校学科、人才培养等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有选择、有重点、分先后进行规划建设[4]。学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可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项目储备库,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并结合前几年相关项目建设情况、现有的需要和将来的发展,全面考虑项目建设内容,按照实验功能相近、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等原则对项目进行整合,并根据轻重缓急分等级纳入项目储备库管理。当需要申报新的实验室建设项目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从项目储备库中筛选合适的一个或多个项目,再次深化论证、调整、整合后上报,可以提高项目申报的质量和效率。
2.3借助平台加强过程控制
项目过程管理的关键是对调整变更的控制,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阶段和环节的工作质量。如设备采购环节,该平台可以确保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财务报销均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当项目需要调整时,项目团队须通过平台向计划管理部门提交项目调整报告,计划管理部门可以轻松了解项目调整的内容,并就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严格审查,待调整计划审批后,计划管理部门将变更后的信息实时到管理平台中,后续的采购、验收、财务支付必须按照新计划执行,从而保障项目严格按照既定建设目标执行。
3.实验室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设计
实验室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包含以下三大功能:
3.1项目申报与审批
项目申报是指申报单位须按要求填写立项申报书。立项申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团队情况、项目申报理由、项目建设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包括所开实验项目名称、预计实验时数、实验室面向专业及课程、受益学生数等)、项目建设内容、实施条件等[5]。项目审批是指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邀请专家根据申报情况对项目进行打分,并给出最终的审核意见。
该功能模块不仅便于项目团队提交申请、修改和保存数据,还便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汇总和审批,实现了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信息的动态管理。
3.2项目进度动态监控
实验室建设项目进度动态监控功能可以帮助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把控项目的实施进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影响项目进度的各种因素,因此,在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管理平台掌握实际进度,及时向项目所在学院及项目负责人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项目按原计划或按调整后的计划进行,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该功能可以实现与其他平台如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招投标系统以及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无缝对接,自动获得项目的设备采购及经费使用等信息,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可以成为项目验收评估的参考依据。
3.3项目验收评估
当项目建设完成后,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会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评估,项目验收专家依据项目立项的建设方案并结合验收报告,对实验室环境改造情况、资金使用情况、招标采购情况、新开实验项目情况、项目投资效益等进行评估。
项目验收评估功能不仅为项目团队、验收专家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平台,还可以对比分析项目立项前和项目完成后的各项指标,保证验收环节的公开透明,帮助实验室建设者对项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了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实验室建设管理更加规范化。
4.结语
以上仅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做了探索性的设计,而要想切实做好平台的建设工作,还必须在建立周密的项目实施方案、组织优秀的研发团队、制定科学的运营机制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只有真正把握住从平台设计到推广之间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未来搭建起的平台能够发挥推动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岚,甄洪鹏,谢庆春,等.构建高校实验室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 185-187.
[2]伍扬.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154-157.
[3]李学红,程贯召,李娜,等.高校实验室效能管理的环节控制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 199-201.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管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培养基础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创新型大学生的关键环节,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具有特殊作用”。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中的实验室无论在硬件、软件设施,还是管理方法、效率、管理人员的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对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依然重视不够,导致高校中的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使得高校中的实验室建设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本文就如何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从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管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等学校中实验室的地位与作用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必然提出全新的要求,我们能否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关系到21世纪我国能否追踪世纪科技前沿和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尽快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大问题。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竞争不仅表现在生产和科技领域,还表现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面向21世纪发展的总趋势,理想的大学生应具有三条标准:一是要有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方法论;二是要有将本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三是要有良好的人格品质,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识素质及应用机能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广泛需求,而与此相关的是,高校中的实验室在这方面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现代科技人才的熔炉,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科学方法及手段逐步引入到教学中,形成了实验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过程。实验作为实践环节中最基本的一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具有课堂理论教学和其它形式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实验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传授知识和技术,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通过实验教学,不但使学生得到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还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敏锐的观察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在设备仪器的整个调试运行过程中养成勇于探索,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良好科学素养。
(二)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室是科学起飞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场所,科学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并受科学实验的检验,在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几乎所有的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及一些科技发明创造,无不是在实验室的科学实验中获得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创新型大学生,追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我们就应该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和发展中充分重视实验室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二、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要提高对实验室重要地位的认识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突破,传统的高等教育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创新教育。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实验教学被认为是理论课程教学的附属手段,实验室技术人员被定为教辅人员,有意无意地把实验室工作置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从而导致实验室建设的步伐严重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现有的实验室规模及实验设备和数量与在校的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调,加之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旧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实验室工作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从而出现了目前很多高校中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培养学生时重理论教学轻技能培养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人才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完成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
三、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要转变用人观念和机制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实验室,在人员结构上要合理,既要有教授、博士、又要有讲师、助教,还要有实验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各个层次的人员都要有,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工作,发挥着各自的特长,他们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协作,才能使实验室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而在目前的实验室建设中,大多把学历高低列为第一标准,好像只有博士、教授就行了,其他人员可有可无。在这种观念和机制下,就造成了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不高、队伍不稳。由于待遇方面得不到尊重,队伍建设方面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有能力的人因此不愿意或不安心实验技术岗位工作,实验技术队伍不论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还是年龄结构均不合理,尤其是水平高、业务精、经验丰富的高级实验技术队伍人员更为缺乏,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些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设备出了毛病或需要改造,但因缺少维修技术人员而躺在那里睡大觉,造成极大的浪费。
四、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要处理好集中管理与资源共享的关系
由于高校实验室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其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很低,长久以来,很多高校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很多的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甚至闲置浪费也时有发生,这是许多学校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只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利用率高,物料消耗低,经济效益才有可能提高,因此,我们在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原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努力去实现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保证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放,进行有偿服务,这样既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为设备的更新改造提供资金渠道,又可改善办学条件,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实验室管理水平,拓宽我们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机会,使我们更多的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总之,实验室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实验室水平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技术水平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精心规划,科学管理,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为设计规范、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特色鲜明、专业突出、科研雄厚的实践基地和创新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广平 关于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水运 2008.2 :255-256
[2] 耿俊辰 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6:146
[3] 毕丽娜 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对策性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6: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