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课程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学校文化 课程体系 构建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目前的改革已开始触动教育的核心要素――课程的领导权、开发权和实施权。这必将是一场系统的变革,而变革的核心就在于基于学校层面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校为何要构建整体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近乎直线的态势演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最核心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此,各国都将眼光投向未来,关注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素养。哈佛大学教育改革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及其研究团队在大量调研后提出,未来世界需要创新型人才具备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力、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7个关键力。与此同时,OECD等组织和一些国家包括我国,也纷纷提出各自的核心素养框架,提出了“面向未来要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而课程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载体,因此,重构学校课程,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养的需求,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前期的课改从课程管理层面将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使学校拥有了课程开发权。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很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追求量的增大,导致课程质量难以保证,而很多课程未必能真正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求,甚至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荷。因此,亟需统合三级课程,构建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此外,随着《北京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北京市实施教育部的课程计划(修订)》等一系列改革方案的,学校面临着重建课程以落实方案要求,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创新的重大挑战。
从教学层面上看,在笔者曾做过的调研中,有许多教师反映在课程实施中存在一些困惑,如“怎样解决有限的备课、授课、教研、科研时间与无限的教学内容、考试范围之间的矛盾”“如何分层教学、差异发展”“如何进行有效探究”等。
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的最大问题是学校缺少对课程系统、整体的规划,为此,应重新审视学校课程,把握时代脉搏与改革的发展方向,形成高位的发展战略转型思考,从而整体、系统地构建面向未来的新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应具有哪些特征
时代性。“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认为,课程必须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方面,使学生能够为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感应全球、国家、区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基础性。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性角色决定了学校能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个性化、可持续发展。
选择性。当学校的办学理念真正关照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真实成长与发展时,必然会为其提供多元开放的、富有弹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菜单,以帮助其自助选择、自主发展。尤其是新出台的高考方案,在强调学科方向分类与水平分层的基础上,又增加选考科目的分类分层,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为不同能力倾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应性的课程。
整合性。学校课程体系通过系统设计、纵向整合三级课程,形成学校自定的几大门类的课程领域,如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兴趣特长类或研究类课程;同时,整合学段,实现贯通培养。横向拓展学科的科目和范围,形成学科群,适应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同时,关注学科融合,摆脱学科单摆浮搁的孤立状态,实现整体育人。课程之间纵横交叉,形成了具有统整性的、立体开放的学校课程结构体系。
独特性。基于学校自身传统、办学基础和特色,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等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构建的课程体系,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能够促进学校的个性化发展。
文化视角下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学校在构建具有个性化的高品质课程体系时,应通过战略性谋划、科学开发,促进学校创新,实现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学校创新首先是文化的创新,从文化建设的视角出发,系统构建体现以人为本、自主选择、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是一所现代学校发展和创新的应有之义。
1.植根文化,价值引领
现代有关文化的理论倾向于将文化看作是文化成员间共同拥有的一套思维理念体系,或者说是价值或意义体系。具体到学校中,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更多表现为学校日常运转中体现出的引领性的信念和价值观,它渗透在学校的所有工作中,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一所学校的文化在其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中得以具体表达。优秀的学校文化必须体现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即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因为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应秉持的目的。例如,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在“经营好每一个学生”“做有层次、无淘汰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构建的课程体系,立足全体学生、着眼全面发展,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加以统整,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与必选类课程,同时更注重为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富有营养的课程。
2.素养驱动,育人为先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要“化”人。提高人、塑造人、培养人是文化的主要功能。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核心价值观、对人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追求来实现的。具体到教育领域,课程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就是要在教育与学生发展之间架构起桥梁。如果说学校文化让我们明确了课程的价值功能,那么,基于“以人为本”的课程文化定位、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为学校所要造就的人的形象,则为确定学校课程结构体系提供了依据。如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将培养“具有身心健康、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生活技能等素养的长久的现代中国人”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建构所围绕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所凝练的本校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课程体系的科学开发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需求分析,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当前的能力水平、态度兴趣、问题困惑和目标需求等。此外,还要寻找证据,回答诸如“我们有什么证据认为我们的学生需要这样的课程”“我们有什么证据表明我们的课程体系能产生积极的效果”等问题,由此才能构建起一个整体、多元、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3.整体规划,系统设计
基于价值引领、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的学校课程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这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灵魂,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主题,是学校文化的集中反映。如北师大朝阳附中提出的“生命绽放教育”,体现了学校办学秉持的现代教育理念。
学校的育人目标。育人目标是指学校所要造就的人的形象,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如北师大实验中学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等。
学校的课程结构。这是学校为实现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而为学生提供的课程门类及其关系。学校基于自身的校情、学情等整合各类课程,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基本框架。如清华附中构建的以核心课程(对国家课程的再构和整合)为中心,综合课程、领导力课程和学生自创课程三类课程紧密围绕的立体课程体系。学校课程设置表是学校课程结构的具体体现,包括课时结构的调整和学分安排等。
学校课程的实施。这是学校课程向学生的转化,涉及不同层级和类型的课程在学校的推进路径与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如北师大实验中学在基础课程中实行动态的三类分层学习,即必修课的分类分层学习、分层走班学习及班内分层学习;拓展类课程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则力图构建使学生、教师和学科知识都焕发生命活力的“活力课堂”。
学校的课程资源。学校课程体系还包括适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育资源基地和学习资源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技工院校 教学 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一体化课程改革方面,技工院校不断创新思想,改换教学模式,并且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圆满完成了国家教育部门及各级组织所共同期盼的教育改革与评价研究工作。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对于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与管理内容仍需继续推进,将其具体操作规范不断完善,直至形成一套具有独立教学模式与完善科学教育体系的制式标准课程,以便在今后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以及岗位能手。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
实施一体化课程的教学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令其有序运作,并取得教学成果。首先,技工院校对于教育改革的思路要明确,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创新,这将直接影响教育管理的整个过程的实施效果;其次,教师技能要提高;最后,改换技工院校课程的教材。这三点内容是技工院校在其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二、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育管理的策略分析
针对目前国内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育的现状,以及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与管理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剖析一体化课程教育的几点基础管理策略[1]。
2.1重视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管理
教育改革需要思想先行,技工院校需提高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鼓励教师提前深造专业技能知识,提高教学技巧,以便在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
2.2技工院校需完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所需的教学场地应该是多功能的。它要同时兼顾理论认知与实践训练的两项教育培养过程,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具体的产品开发和制作过程等内容。可见,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所依赖的教学设备的种类繁多,只有完善了教学器材的配置,才能保障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
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场所需要具备学习、讨论、观摩与实践等几个方面内容,借助多个环节的教育过程与教学管理的协同操作才能完成。
所以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场地划分为四个模块:首先是多媒体显示及理论学习区的应用,旨在让学生记忆与吸收传统理论知识;第二是学习讨论区,让学生通过沟通来解决实际问题、探讨技能操作与训练;第三是仪表与设备存放区,让学生对科学仪器有直观的认识;第四是生产与制造区域,此区域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2]。在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变记忆理论知识变进行观摩生产,这就能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学习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某些电子元器件较为抽象,如果能在生产线上直观的了解产品的形态,对于学生今后走到工作岗位也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虽然一体化课程教学所需的教育场地非常庞大,但其内容较为丰富,而且在教学课堂各环节执行起来较为便捷。
2.3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成果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无论从教材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需要一定的改变与创新,学生需要一定的接受过程,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推进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进度[3]。
笔者在研究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通信班的学生做了一份教学评估调查问卷,针对部分在校学生的学习体会做以统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效果。
从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统计表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对于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效果是比较认可的,可能少数学生还没有找到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优势所在,期待其能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在一体化课程模式下学习方法的突破口。
结束语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与社会各行各业基础平台的搭建都息息相关。毕业生只有具备了真正的职业能力,才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与职业生涯。而技工院校目前所执行的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模式正是针对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实际职业能力而推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与推广型,它能够提高专业技能人才的文化素质水平,合理的运用技工院校的教育资源,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祁永芳.打造技工院校品牌课程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J].职业,2010,11(06):156-157.
[2]辜东莲,陈彩凤.有了职业能力 才有更好未来――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研究结果[J].职业,2013,4(03):162-163.
[3]吴多万.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学习资源库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16):133-137.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是一种将高职教育完全融汇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的育人模式,也是一种基于自身竞争和发展需要考虑所采取的后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政府为途径获得转承政府部分职能的权利,以服务企业为目的赢得企业主动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的积极性。通过联合政府、行业和企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用创新的运作机制、市场化的运作思维、开拓性的合作思路,激发了企业参与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开创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局面。
为更好地服务政府与企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宁波开发区政府和原宁波市信息产业局按公司制模式组建了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园)。数字园位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内部,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践行“三三模式”和进行产学研合作育人创新活动的教学特区。数字园作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的合作平台,实行高度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从工作思维和机制上无缝对接企业的工作思维和机制,从体制上突破了校企固有的传统分歧,为支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奠定了基础。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是立足政府和企业需要,以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通过灵活用足政府现有政策、高度遵循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思维,保障高职教育能完全高效地融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目标,数字园在董事长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董事单位宁波开发区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下,构建了以下保障体系:
第一,奖励政策。为激励和引导园区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数字园实行了两个政策:一方面数字园坚持以服务区域宏观建设为工作导向,通过为政府提供良好的服务而赢得政府的支持,继而获得转承政府部分职能的权利,通过实施这些权利,综合运用政府地方税收返还政策、产学研补助政策对企业进行激励和引导;另一方面,数字园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工作导向,通过制定专利扶持政策、物业优惠、其他费用减免等政策对企业进行激励和引导。
第二,合作制度。为保证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监督、有奖罚地进行,数字园充分尊重企业市场化运作思维的特点,明确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的特性,将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的全过程用合同和协议进行描述和固化,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各自的责任、权力和利益。数字园将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工作视为合作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的一项业务,通过实施法律化的操作制度,缩小了校企两个主体间思维差异,有效嫁接了校企两个主体间不同的价值取向,极大激发了合作企业的合作热情。
第三,服务平台。数字园通过不断完善各项服务措施为合作企业提供其他支持服务,发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和科研优势,联合北仑科技局等政府职能部门搭建北仑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北仑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北仑区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内联学院内部人才科研优势,外联全国著名院校和企业资源,为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和技术等瓶颈问题,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第四,工作机制。数字园搭建了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知名大企业和相应专业联合参与的各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建委会)。在数字园的统筹下,建委会不仅全面负责规划专业的建设定位和方向,还负责选定合适的企业与专业进行合作,并制定具体的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和日常的运行管理。
实 施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为例:
管理机构
数字园成立由自身、企业、北仑设计师联盟和专业共同参与的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设立主任1位、副主任1位、理事5位。主任由国内工业设计界的知名教授担任,副主任由知名企业技术专家担任。主任负责把握专业建设总体方向和战略规划,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企业对本专业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落实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应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副主任负责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安排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一体化教学,协调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实战型项目课程,从企业角度制定学生在校企一体化实训企业内完成各种学习活动的指导制度和考核制度。5位理事分别具体承担一体化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的制定、举办各类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日常事务。建委会下属学生成绩评估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对学生进行每个月一次的成绩评估和考核,根据评估和考核结果随时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工作。建委会在培养方案制订、实施、课程教学、项目实践、企业实习等环节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文档,并针对质量要求建立质量监控点,开展开放性的评估机制和反馈机制,保证计划顺利实施与实施质量。
服务措施
企业在参与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时,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正常的运作效率,对企业来说,这是一种机会损失。为了补偿企业的此种机会损失,数字园除了制定以经济为杠杆的奖励措施外,还打造了一个以工业设计产业链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数字园以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为抓手,先后引进与工业设计产业相关的意大利LABA学院专家工作室等研发机构11家,设计企业16家,金属、塑胶、木制品打样公司各1家,展示和营销企业2家。结合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中的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北仑分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以及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中的宁波威琅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等人才服务机构,数字园成功实施了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不仅大幅度降低了参与校企一体化合作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参与校企一体化合作的企业能在数字园中获得比其他地方更多的实惠和好处,从而促使这些企业在数字园长期发展。
合同实施
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合同从教学组织、学生成绩考核、学生参加各级竞赛、解决就业、申请专利5个部分对产学合作部分企业的行为进行了规定,并设置了以税收返还和物业费用减免为主要经济杠杆的激励条款。
从教学组织上,数字园要求合作企业按照每名技师带学生的规模不得超过4名来配备企业技师;在企业每周的工作例会中,企业技师需会同指导教师针对工作计划所需掌握的知识安排必要的理论授课和讲解,保证学生每周在课堂的学习时间不低于15个小时;在每天工作例会中,企业技师需对所带学生安排具体的任务派遣单,告知学生每天需完成的工作任务,并会同带队教师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
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方面,采取企业绩效考核和教学内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月考核一次。企业绩效考核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协同能力、纪律性和创新精神五个模块,实行360度考核方法:企业方面负责合作工作的管理人员权重为20%,带队的企业技师的权重为30%,带队的专业指导教师的权重为30%,其余20%交由技师所带团队的学生相互考核。教学考核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根据授课内容安排考试内容。企业绩效考核部分和教学内容考核部分各占学生最终学习成绩的50%,考核成绩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在物业费用减免方面,数字园将物业费用主要用在以下五个方面:(1)企业带领学生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级比赛,费用由数字园承担,根据获奖的等级,按照每个奖项一定金额对企业进行奖励。(2)合作企业为学生找到工作且学生已在该单位工作时间半年以上,按照每个学生一定金额对企业实施奖励。(3)合作企业指导和带领学生申请到专利,根据专利性质的不同,按照每个专利一定金额给予奖励。(4)合作企业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根据发表杂志的质量,按照每篇论文一定金额给予奖励。(5)按照学生考核成绩的优良率,每达到一个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
在税收返还方面,数字园对合作企业缴纳税收的地方留存部分实施返还:顺利完成教学组织且学生优良率达到一定比例的,返还50%的税收留存。根据学生获得竞赛的成绩情况,再返还不超过20%的税收留存。根据企业解决学生就业情况,再返还不高于10%的税收留存。根据学生获得专利情况,再返还不超过15%的税收留存。根据学生情况,再返还不超过5%的税收留存。
合作进程
为更好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目标,数字园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合作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育人策略。第一学年为松散型的校企一体化育人阶段,教学上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企业直接参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课程,学生半工半读地到企业进行见习。第二学年是紧密型校企一体化育人阶段,该阶段是合作培养的关键环节,教学上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生按照企业招聘的实习生模式,完全在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学习;课程教学与实践内容着力发挥企业的技术和设施优势,课程主要由企业教师承担,以企业内训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引导其规划职业生涯,以企业工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企业制度考核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第二学年结束时由专业建设委员会下属的成绩评估委员会为每位学生出具一份视同成绩的项目执行能力评估报告。第三学年,教学上均以企业为主,培养方案分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学生顶岗实习一年,在第二学年中表现优异且愿意在技术上进行深造的学生,数字园为其安排一年的顶岗实习时间,这一年中,数字园负责聘请更加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辅导、推送其去高水平工业设计公司进行实习、安排参加国内外各类工业设计比赛等;第二种模式为专业综合实践训练半年加顶岗实习半年,结合企业真实项目边做毕业设计边参加企业实习,可以选择先半年企业实习后返校或先半年在校学习后再去企业实习。
成 效
学校办学思维进一步解放
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充分遵循了“做中学”的育人方式和面向市场的育人目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高校育人、企业用人的人才“生产流程”。近年来,数字园内成立校企一体化企业69家,学校的41个专业中有32个专业参与了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办学思维进一步解放。
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的积极性增加
通过数字园推行的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市场化的操作模式,在保障体系上按照合同方式明确了企业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对企业来说,配合学校进行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相当于新开了一项业务和新增加了一笔收入。同时,通过设置“多劳多得,优质优价”的合同条款,激励企业自觉提升产学研育人质量。数字园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以来,返还企业税收留存和减免物业费用共计450万元。
学生综合素质逐渐提高
学生通过校企一体化模式的学习,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2009年至2011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首次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9%以上。
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数字园先后搭建了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宁波服务外包学院、北仑博士联谊会数字园分会、宁波甬商研究会数字园分会、北仑民营企业协会数字园分会等14个各种类型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为区域举办各类服务活动2472次,培训各种人员38659次,受到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高度赞誉。
1.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7月启动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初期在全国挑选了30所技工院校开展试点工作,2014年9月,将试点工作拓展到了全国130余所技工院校,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2.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内涵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思考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以下简称“出版集团”)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伊始就参与其中,始终致力于做好教学和教材服务工作:从顶层设计上协助完成了一体化部颁文件、标准、规程的制定工作;从教学服务层面,创新开发了一体化工作页、配套技术手册、教学成果汇编、一体化数字课堂等教学资源。
1.一体化工作页
一体化工作页是依据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逻辑编制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材。它提取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学习任务描述表和教学活动策划表,给出相应的工作情境,并采用引导性问题的方式进行编写。为了确保工作页便于携带、使用和可持续性发展,出版集团创新了工作页的装帧设计模式,采用“活页夹+PVC保护板+活页内文”的形式。目前,已开发完成首批汽车维修、机床切削加工、数控加工等五个专业42种“活页式”教材。
2.一体化课改配套手册类教材
一体化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需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而这些相关资料的来源较广且分散,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有必要开发相关专业的技术手册。另外,在一体化课程标准中并未单独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技术手册可以支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为此,出版集团开发了《机械知识手册》《车工技术手册》等技术手册。
3.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果选编系列教材
人社部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以来,各试点院校积极响应,逐渐涌现出一批较为突出的课改成果,包括行业企业调研报告、学习任务选编、职业理论等。这批课改成果着力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并结合国内相关教学改革经验,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集团选择其中较为优秀、典型的作品出版,如广州工贸技师学院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等。
4.一体化数字课堂
上述一体化教学资源采用了传统的纸质教材模式,但纸质教材在满足学校个性化需求时开发效率低下;另外,纸质参考书在满足新的“教”“学”方式上存在不足,资料分散,检索困难。因此,为了创新技工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服务模式,从2012年开始,出版集团启动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配套数字资源的开发工作。其中,数字课堂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种资源。
数字课堂是一种可以在手持多媒体终端上展现的数字教材,它包含文字、视频、音频等元素,以及幻灯片、图像扫视、图像对比、拼图游戏等视觉效果。它的特点是基于云技术实现学生学习及时反馈、教师资源共享互通;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实现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作为学生移动式小型数字资源库,方便检索查询;作为数字介质图书,充实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库等。可以说,数字课堂是数字出版的一种形态,是出版集团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
三、对一体化数字教材开发的建议
结合目前数字开发的思路和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笔者认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打造一体化数字资源学习型网站,建设数字资源平台,打造学习型社区。
1.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建设
一体化数字课堂必须依托综合性网络平台,才能汇集全国技工院校各种优质资源并实现全国技工院校范围内的共享,进而将该平台打造成技工院校的门户网站;数字课堂必须依托该平台,才能实现学校内部优质教学资源的汇集与共享,并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实施模式。
2.一体化师资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在线培训
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到了20世纪初,近代会计进入现代会计阶段,公认会计原则和执业会计师制度是现代会计最基本的特征,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渗透到会计领域,使传统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其中财务会计是以会计标准为依据,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对企业的资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控制,旨在为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告会计。其实质是一套信息系统,也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信息提供的目的。财务会计同旨在为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经营决策所需的管理会计相配合,共同服务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正是由于财务会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就使得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也相应地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作为课改、教研的重要课题,力求通过理论与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院校中级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适应新规则的需要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个具体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随后其他企业跟进实施。确立了以基本准则为主导、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为具体规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创造了一个既坚持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会计准则制定实施模式,这一切都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2.激发学习兴趣
职校由于受到高中、大学扩招的影响,其生源素质逐年降低。不少来自偏远农村、山区的学生并未接受完整、系统的素质教育。他们选择会计专业,往往只是看到社会上会计人才的高薪与高待遇。但随着理论教学的深入,很多学生越来越难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进而从丧失学习兴趣发展到厌学、逃课。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提高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3.专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一度曾是学校招生的“金牌”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都位居各专业招生人数之首。但近几年会计专业建设却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
一方面由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职业院校师资流失严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待遇偏低,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任教。这就要求专业建设要转变传统理念,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适应当前的形势与环境。
二、职业院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1.明确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办学层次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以往我们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许多都与市场、企业脱节,导致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学无所用。因此我们把《中级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以市场为导向,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准绳,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2.明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过去笔者学校选择的教材大多已是20世纪90年代的老课本,许多内容远远滞后于当前会计专业发展。为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引进最新观点、最新成果,以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指导,汲取、借鉴近年来我国财会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中外著作的精华,并结合企业一线财会人员从事会计实务的经验,力争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前瞻性、实用性。
3.明确教学重点
职业院校学制较短,学生真正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左右,在此期间还要接受大量的基础素质教育及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因此在讲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过程中,如果片面追求面面俱到,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囫囵吞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这种状况应以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突出会计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专业素质、操作技能的培养融合在各章节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从而创建起立体会计知识实训体系。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争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简单问题通俗化、直观化,让每位学生都尽可能地理解、吃透讲课内容。
总之,职业院校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职校生的实际学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学生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