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教育的概念界定

德育教育的概念界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教育的概念界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教育的概念界定

德育教育的概念界定范文第1篇

教育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旨在将现代社会的思想价值体系传授给新一代的学生。因而,教育不只是技能的师徒相授,更是德性理念的永恒传承。现代教育对于德育极为重视,从显性课程的研读到隐性课程的影响,都将德育发挥到极致。但是,在高中阶段,因为学生心理想的发展,其道德理念世界急需更新与构建,就人的教育周期来讲,此时,是德育的最佳时机,也是德育面临巨大挑战的危机时刻,因而,如何进行合适的德育显得极为重要。班主任做为德育环节的主要教师,应对德育教育加以重视与反思。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体验式教育是指让学习者同周边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下,通过对问题或者矛盾的反思,以自觉的哲学体验去建构精神世界,实现主客体的和谐统一,同时将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理想信念展现出来的教育方式。从哲学溯源,其基础是杜威的经验论和课程哲学,即教育生活论,同时又在波兰尼的缄默知识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中获得人的精神独立与发展的养料。而从心理学上讲,体验式教育根植于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二、体验式教育同德育教育的逻辑思辨

体验式教育能够让学习者在实践重视合作,学会宽容。以实际的行动去证实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理念。从逻辑上来看,体验式教育与德育存在着紧密联系。

体验式教育改变了传统德育课程师徒相授的模式,将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之间的对话改变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这种方式能够使学习者在思想上产生亲近与共鸣,没有了德育标准的束缚与压抑,使得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通过德育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地进行扬弃式的批判,从而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自我的升华与超越。

例如,以实现生命价值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就职业与生命价值实现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规划进行展示,提问学生,这种人生是否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在一问一答中,使得学生对于无私奉献等精神有所内涵式的理解,也鼓舞了他们实现生命价值的信心。

三、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与阶段性加大了这一时期德育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德育目标基调高,缺乏可操作性内容

我国对于德育课程的规定基调很高,即要求培养品德优秀的新世纪人才,但是实现或者达到一个怎样的具体的目标,并没有很清楚地说明,因而在德育教育中,教师理解存在混乱或偏差,甚至是对德育持一种漠视的态度。

2、缺乏与时俱进的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死板僵化,缺乏更新,同时,某些德育理念与时展不符,而在课程中未加以修改,使德育价值的实现困难重重。

3、师生间主客体的统一性未建立

德育是一种感悟式的教育,因而,强调思想上的交流与激变,但在高中德育课程中,往往是教师对德育内容的传授,缺乏同学生的交流与思维上的碰撞,不利于更正某些错误的思想,也不利于德育课程面向全体的意义实现。

四. 体验式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针对德育教育在高中领域存在的特殊性问题,从哲学思考上,以及借鉴体验式教育在其他课程中的实施状况,提出以下策略。

1、角色扮演,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实现德育课程的价值

在课堂上,设计表演学生乐于看到的情境,在情境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让德育思想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脑中,渗透到学生心中,这种德育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式,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例如,在高中德育中,往往??面临利益与情感的选择问题,那么这时就可以以海因兹偷药这一道德两难故事为例,通过鼓励学生以表演形式创设情境,分角色扮演海因兹,海因兹的妻子以及药店老板,通过对话形式表达观点,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参与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2、生活德育模式

德育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学习,不是虚无飘渺,无从依着的,而是有其生活来源的。其根源在于生活,也将最终反映于生活,因而,可以鼓励学生多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分析思考其中隐含的现实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让学生真正知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真正培养其善恶观、美丑观。

例如,在讲解生命的意义时,可以将马加爵杀人案、药家鑫杀人案等社会事件引入课堂,教师进行引导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培育珍爱生命的人生观。

德育教育的概念界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45-02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实践调查

1.实践调查的初衷和目标。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德育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及社会案例时有发生,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及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都提到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活动,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修订、审查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解中小学德育现状,利用大学生寒假返乡时机,作者组建大学生团队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查询、特定访谈等方式展开有关中小学德育实践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公立和私立学校,采访对象覆盖老师和学生,调研区域为江苏省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区、山西省太原市、湖北省宜昌市、咸宁市、十堰市等地的部分中小学。在调查中设计了一份包含42道题目的调查问卷,根据学生、老师、自由职业者、政府部门人员及其他职位人员分别有相对应的问题,共回收有效问卷有140份。学生填写有116人,占回收有效问卷的82.86%,老师和其他职位人员占17.14%。

2.德育活动调查的初步发现。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师授课时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方面效果不突出,而学生们除了平时的课程学习,对于身边发生的事及时事的关注度不高。广大师生对于“德育”的概念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也有48.14%的人对“德育”的概念仅有模糊的认识。而学生在对于德育教育途径的选择时,大部分同学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反映出学生愿意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德育教育的概念。但结合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校并未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只是沿袭应试教育的传统教授相关课程,大部分的学校表示对德育很重视,但时效性却一般。

随时了解新闻的变更,关注时事新闻也是学习和理解德育的必要途径,然而调查结果反映,不到半数人时常关注新闻的变化。实地调查中,虽然学校领导及教师都很重视德育工作,但是对比问卷的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学校德育教育活动开展得并不多,而且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也不明显。对于这个现状,老师和大多数非老师的人却一直认为靠实践活动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德育效果。

二、调查发现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1.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识淡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学校为发展形成的分工管理制度,使得许多教师对于自己学生课程的优秀率的重视高于德育教育的效果,致使教师的德育意识相对匮乏。许多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实践性活动,但是老师更加重视外界对其的关注,使之流于形式,德育责任意识淡漠。许多家庭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远高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监护人对于自己孩子德育方面的普及较少,学生对于德育概念模糊。社会过于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有综合素质测评,等等,但其流于形式的评价无形之中在学生身上压了一座“学习当先”的大山,使得学生坦言,虽然知道德育的重要性但却更加重视自己的成绩排名,对于德育的关注少之又少。

2.中小学德育内容单一化。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常常由班主任承担,而随着农村民办小学的合并,城区中小学的城镇化扩张,每班的学生数剧增,一般超过50人,兼任德育工作的教师不堪重负,往往只能疲于应付,在德育目标的设计,德育实践的落实上大打折扣。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德育上有所提升,常常是通过一周一次的班会课进行训话或者总结点评,更多的时候是将道德教育等同于智育教育,将其当作一种知识进行传授。德育内容缺乏新意,难以抓住成长中的不同个性的中小学生的需求。

3.中小学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德育工作中常常容易犯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即德育目标内容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的设置上脱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导致现实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缺乏落实性。学校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学生的道德实际认知水平,学生肤浅地理解,使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达不到理想化目标,一味地唱高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4.中小学德育工作师资配备滞后。大部分学校只开展了与思想品德、政治相关的课程,学校德育的教导主要以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老师的课堂传授为主,其他学科的课程目标与德育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兼容性不高。教育本身是用语言和文字让学生去学习知识,然而德育教育被固定的模式所桎梏,缺少生命力。部分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德育师资力量薄弱,德育师资设备严重滞后,无法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德育文化。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激发学生自主德育的意识。学生不能被动的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的思想灌输,还需要自身的主动性。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自己的思想上开始重视德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还要改变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自我评价思维定式,积极的配合学校和教师工作,从态度上改变自己,积极主动地了解德育,并真正的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使自身的德育意识提升。当然这个自主德育的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从班级管理的制度设计及学年考评的奖励措施中予以系统设计和统筹,提高学生德育认知度。

2.德育实践活动多元化。德育实践活动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伴随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去感悟。要善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从学生熟悉的师生中选树典型,发挥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让学生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见贤思齐、不断进步。同时,德育实践活动目标制定要有一定的伸缩性,根据实践的结果对德育目标进行修正与调整,使实践的结果与原本制定的德育实践目标不背离。可以让学生自行举办班级关于德育方面的实践活动,独立设计,自行组织,通过更多的实践与体悟学生加强对于德育的认识与理解。

3.推进德育目标落地生根。在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个性,使以后德育工作的展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遵循德育大纲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德育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德育内容。例如,农村和城市学校的差异,沿海学校和西部地区学校德育实践目标的差异,在不同的年级完成不同的培养目标,并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同时,社会各界亦需加大资金的投入,把教材资料上的投入放在首位,加快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修,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和“马工程”教材编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育平台,而且可以让学生有条件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力量,直接有利于学生德育目标的落地实施。

4.加强德育阵地环境建设。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防线。对于德育阵地,不仅仅体现在美丽整洁的校园外部环境,同时需要一些活动和制度来铺垫德育的软环境。学校应深入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倡导学生阅读学习爱国诗词、名家名篇提升文化修养,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察和精神共鸣。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充分挖掘校规、校训育人内涵,充分发挥教风、学风的育人作用。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并与自己的课程相结合,将德育的真正内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课堂中。

5.促进德育师资与时俱进。发挥老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首先是要教师自身不断提升德育素质,加强对于德育界定的了解,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与表率,并以此为基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而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要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方式。学校可以拟请省内著名的德育研究专家来校进行有关德育工作的讲座和辅导报告,也可以组织各学校的德育骨干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举办面向学生政治、心理辅导相关的培训,开办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培训班。学校还可配合市教育局实行的相关德育教育规定,有效引导教师向更专更精的方向发展,提高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统筹驾驭工作的能力。

6.保障全面育人工作的中心地位。中小学应努力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人人重视德育,人人参与德育,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以智育代表全优的局面。广大中小学要把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制定完善教育行业规范守则,使广大师生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要完善修正中小学生守则,改进评价制度,发挥好综合素质测评的作用,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全面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志军.德育哲学研究丛书之德育管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徐德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校长阅刊,2005,(Z1).

德育教育的概念界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 德育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违背 心理契约破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03-03

作为期望知觉的心理契约最敏感、最集中地反映了人群关系的核心本质,因为心理契约所体现的正是人的纯粹的、真实的主观愿望、心理需求,以及对相对方应然取向的自我设定。德育中不仅存在心理契约,并且德育心理契约能够反映德育关系的本体面貌。要想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的效能,德育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对教师内隐的德育心理契约及其感知状况。

目前,国内学者对德育心理契约的研究不多,并且国内较少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专门对大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和感知现状进行研究。为了实现德育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本文采用“三栏式”问卷,对广州6所高等院校35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维度及其实际感知状况,寻找到提高德育效能的突破口。

一、文献回顾

1.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C•阿奇利斯(Chris Argyris),他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探讨了下属与主管之间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Argyris用“心理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 contract, 1960)”来描述这种关系,但却未对该术语加以界定。[1]组织行为学家Schein则在其《组织心理学》(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每一组织成员与其组织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2]D•M•卢梭(Denise M. Rousseau)在《组织中心理的与隐含的契约(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一文中提出,心理契约实质上是雇员个人以雇用关系为背景,以许诺、信任和知觉为基础而形成的关于双方责任的各种信念。[3]赫芮特(Herriot)等人则把心理契约定位在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上,并认为心理契约是雇佣关系中的双方即组织和个人,在雇用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提供的各种责任的知觉。这种知觉或来自对正式协议的感知,或隐藏于各种期望之中。这种观点得到人们的认同。

从心理契约概念的发展看,它本属社会心理学范畴,过去对心理契约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经济组织的雇佣关系中。实际上,话语独特的心理契约“能指”广泛,只是在不同语境中内容“所指”有别。人们可以把心理契约“移植”到多种学科,包括教育领域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德育教育领域。

2.学生心理契约及德育心理契约

目前学者对学生心理契约的研究不多,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曹威麟,其将心理契约的研究引入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使命的高等院校这种非营利性组织之中,并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两条路径,论证了高校师生的心理契约源于双方的自我期望和对对方的期望,而各自对对方的期望与对方自我期望交集契合的部分,才是师生双方都相互认同的心理契约内容,即各自内心确认的应该履行的相应责任。此外,曹威麟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学生对教师责任期望的心理契约由两个维度即教师敬业品格修养的责任、教学技能提高的责任组成。

首次提出“德育心理契约”概念的则是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申来津副教授,他认为所谓德育心理契约是指德育关系中存在的一系列的彼此期待的主观信念,是德育关系双方相互期望的集合。[4]

为了将心理契约概念与一般的期望区分开来。笔者把德育心理契约定义为德育教育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相互间彼此应承担的责任的心理期待的集合。由于笔者是站在德育工作者的立场,担负着将德育心理契约应用于德育实践以提升德育绩效的使命,所以笔者对德育心理契约的探讨将侧重于凸显学生对德育教师的期望。即我们主要研究学生的德育心理契约,并将学生德育心理契约定义为学生基于对教育文化和实践、教师信息、课程信息的理解和对教师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有关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的心理期望的集合。

从搜索到的资料来看,目前有关德育心理契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缺乏有关德育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大学生德育心理契约具体由什么内容组成?其结构维度是否具有特殊性?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以广州六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样本进行了初步探索性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研究样本的数据来源

研究样本主要来自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药学院的在校学生。问卷针对本科生发放。调查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17份,有效率90.6%。由于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根据一般要求,样本量要大于最多测量题项数5倍,或者不少于100(Boomsma,1982)。本研究变量最多的测量题项为24项,因此样本量达到要求。

被试男生占59.3%,女性占40.7%。本科一年级31.5%,本科二年级33.4%,本科三年级24.5%,本科四年级10.6%。理工类学生占37.1%,文科类学生占52.37%,艺术类学生占9.9%。

2.研究工具

心理契约问卷的编制一般性地参考了Rousseau1990、1999和2000年3个版本的《心理契约调查问卷》以及李原2002年所编制的中国企业员工心理契约量表,主要参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曹威麟的师生心理契约中的教师责任量表。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的需要,本研究的心理契约量表经过以下一些步骤开发而成:

(1)文献综述。对学生心理特征、德育关系、心理契约、德育心理契约等理论及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把握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理论,收集具体契约内容和条目。

(2)到高校进行访谈。深入在校本科生进行访谈,访谈主题围绕德育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德育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当承担责任的心理期望的内容。

(3)项目归类汇总。对访谈的结果进行归类汇总,在此基础上参考文献分析结果,开发问卷项目、编制初步问卷。

(4)评定、修改初始问卷。首先请有关专家对问卷整体设计和编排进行评估,然后就问卷每一个项目的表述进行推敲,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问卷经专家修订后,到学校找学生试填,请学生就每一项表述的意思是否清楚明了、所反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等问题进行评定,然后在学生试填的基础上,对问卷进一步进行了修改,最终得到24项教师责任的预测问卷。

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标尺来度量,从l~5表示的程度逐渐增加。为了测量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现实状况,心理契约量表被设计为三栏选项。对于每一项教师责任,被试对象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对教师责任的描述,您认为在多大程度上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履行的责任?②请您判断,教师履行这项义务对您的重要程度?③请您判断某一位德育教师在对此项责任的实际履行程度?

所有量表都采用李克特5点标尺来度量。度量大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现实状况指数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心理契约状况指数=(教师责任的实际履行程度-教师责任应该被履行程度)×该项责任对学生的重要程度。正的指数表示教师实际履行责任的程度超过了学生的期望,负的指数表示教师实际履行义务的程度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零指数表示教师履行义务的程度刚好达到学生的期望。

三、数据和结果分析

首先,运用SPSSll.5统计分析软件,对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维度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10大项(24小项)教师应该履行义务的样本数据进行初步检验,KMO值为0.802,因此适合于做因子分析。

然后使用主成分法和正交旋转,最终得到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解释量为82.8%。四个因子的方差解释量分别为15.7%、27.4%、25.9%和13.8%。根据其主要内容分别命名为帮助发展、教学支持、人际支持、人格支持。信度分别为0.66、0.75、0.73、0.51。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得到了大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四个维度,即帮助发展责任、教学支持责任、人际支持责任、人格支持责任。帮助发展责任是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担负的帮助提供适应其未来发展(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所需支持的责任义务。如:教学中突出有实际意义的知识、教学中积极指导训练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教学支持的责任是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面所担负的责任义务。例如: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学识渊博、知识面广;教学内容充实丰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师语言表达清晰;多实施互动教学;教师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手段多样、推行启发式教学等。人际支持的责任是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时应当承担的责任。如:教师有能力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和蔼亲切、能提供小班教学等。人格支持的责任是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在表现其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应当担负的责任。如: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理解尊重学生;教师品行端正;教师言谈举止有修养等。大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这四个维度与曹威麟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学生对教师责任期望的心理契约由两个维度即教师敬业品格修养的责任、教学技能提高的责任有所不同。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

1.和学生的一般心理契约相比,德育心理契约突出存在人际支持的需要。

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对德育课程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不少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一定程度的厌烦甚至反感。这种反感情绪更多地是大学生对初中、高中阶段政治课程负面认识的沉淀。访谈资料显示:样本19号说“从小到大都要学习政治,但感觉政治很无聊,都是大道理。”样本2号说“高中的政治就是死记硬背,一点意思也没有。”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把对德育课程的期望集中寄托在课堂“不闷”、“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等人际支持上。

2.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时代性要求较一般的学生心理契约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帮助发展的维度上。

今天的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在今后的择业就业过程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人际交往能力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共同关注。过去那种只重视智商的时代离人们远去,情商被提到了和智商同等重要的位置。伴随这种认识,大学生对德育教育在培养人的情商方面有了一定要求和渴望。

3.本研究中的人际支持维度中包括教学环境的支持

主要是因为目前各高校在德育课程上都采用的是大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大班教学要比小班教学效果差,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高,否则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被边缘化。学生对此也有不少意见,所以在德育心理契约中学生对小班教学环境的期望是其他专业课通常不会涉及的。

4.本研究中的教学支持维度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专业自主意识四个方面

在教师专业技能中,学生对教材使用方面的期待较突出。德育教材是学生获得德育课程认知的首要途径,也是先导途径,因为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通常会翻看一下教材从中获取该课程的相关信息。尽管这种信息是非常粗略和不准确的,但是它却发挥着首因效应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首因效应就是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认识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尽管我们的德育教材大多数都是较优秀的教材,但学生们对教材依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访谈资料显示:样本13号认为“一看教材目录就知道这些课没意思了,很多都是初中、高中政治课上学过的内容。”样本1号说“教材内容一点也不吸引人,都是些大道理,没故事、案例不好玩。”学生们对教材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教材和初中高中内容大量雷同,文字教材相对枯燥且缺乏现实中的事例和典型案例等方面。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固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如何让德育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的接受习惯,体现大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鲜明特点对我们德育教材的编写是有提示和参考作用的。

5.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表明,心理契约的违背是一种常态,而不是个别情况。

本研究有关学生德育心理契约的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数据显示学生德育心理契约四个维度的平均值中有三个都是负值,也就是在三个维度上,学生都感知了契约的违背。其中,感知违背程度最大的是帮助发展责任维度,其指数平均值是1.01;紧接着是教学支持责任维度,其指数平均值是0.88;感知违背程度最小的是人际支持责任维度,其指数平均值为0.58。只有人格支持责任维度是得到满足的,其指数平均值是1.26。

帮助发展责任维度的违背程度大表明,一方面,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未来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课程考试成绩。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德育教师在帮助学生未来发展这方面还做得不够,至少还未达到学生们的期望要求。

教学支持责任维度被感知违背提示我们,大学生对德育教师在教学方面有一定要求,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专业自主意识等方面都要均衡发展。

人际支持责任维度被感知违背表明学生渴望和老师更和谐地相处,更有效地沟通。但实践中师生的沟通非常有限。尤其是在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就更少了。但是德育课程教育引导人的特殊性其实更需要德育教师用心和学生沟通。

人格支持责任维度的满足一方面表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德育教师的道德修养,主要是职业道德修养。毕竟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沟通比较少,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品格的了解仅限于课堂,教师们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人格支持责任维度获得满足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Aryris C.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London: Tavislock Publications, 1960

2 Schein E anizational psycholony[M.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y:Prentice-Hall, 1980

德育教育的概念界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育渗透;德育意识;意志品质;民族精神;示范作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具有逻辑性、严谨性的特点,而且一环扣一环。数学中的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批弱势群体,他们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眼高手低,世界观还未形成,学生还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比较大。这时如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都可以成才。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将应试教育分离出来的成绩不好的学生,培养成适用性的生产工人和技能型人才。适应当前国家发展的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更应重视德育教育,这对他们一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此时教师肩负的使命是任重道远的,特别是中职教育教学,学生对数学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是望而生畏,教师就要不断地在教学中挖掘数学素材,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课堂内容就会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爱国思想的形成。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学习态度及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品质修养。如何在教学中德育渗透呢?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浅谈。

1 挖掘德育素材,增强德育意识

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认为德育无时不在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德育相结合,寓德于教,并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从导入新课和练习中挖掘大量的教育素材,适时而形象的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通过举例,对银行“零存整取”的业务,对利息的计算,让学生懂得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同周围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逐步提高思想意识,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

我们知道,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落榜生。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思想素质等综合素质也相对较低,周围环境差。有的学生是想学点技能,将来谋求一份职业,有的是升学无望,混一张文凭,思想不要求上进,面对学生的上述各种情况,使德育工作显而易见的摆在了重要位置上,因此,课堂教学在讲授教学内容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那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解题中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和失败。遇到难解之题不灰心、不退缩,一步步攻克困难,不放弃努力,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而数学抽象、枯燥,计算题较多,学习中学生要正视挫折,承受挫折,克服挫折,战胜挫折,更要以坚韧的毅力克服困难,当今的90后,时常被困难吓倒、退缩、甚至以不足挂齿的小事而选择自杀,成为挫折的牺牲品,所以,首先要提高对挫折的认识,在数学教学中适地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成功需要付出”“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穿国为伟大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200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哥德巴赫把数学难题留给了后人。而陈景润却暗下决心,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里,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经过10多年的反复推算终于发表了《陈氏定理》论文,他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高度重视和称赞。通过活生生的感人故事;鼓励学生做任何事结果不重要,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的努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解正确的方法,并且要努力提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选择过程。当然意志品质的培养,还要因人而异,对意志薄弱,成绩较差的学生应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从简入手,多提供他们获得成功机会,对中等以上学生则使之看到不足,建立不断攀登的恒心。从各个方面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3 讲述中华数学成就,培养民族精神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数学历史渊源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文明l展做出来巨大贡献。而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也易于接受。许多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对古代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数学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比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他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就是在前人通过若干历史朝代的努力付出,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最终求出证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数学成就领先世界一千多年。通过实例讲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节。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无数的我国数学家为了探索真理,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孜孜不倦的高尚品质,正是学生的楷模。结合教学有目的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爱国主义得到了教育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润物细无声,起示范作用

德育教育的概念界定范文第5篇

1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

对于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界定。我们这里的生命教育选择的是学校生命教育。“学校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生存教育、死亡教育、生命美育、人生观教育。”[1]综观以上几种观点,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命的起源教育;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教育;死亡教育;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①生命的起源教育,如《开天辟地》课文说的是一个关于人类的老祖宗创造世界的过程。人类的老祖宗,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②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教育,如《吾家有女初长成》中的“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给生命的成长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这是对生命的尊重。③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如《紫藤萝瀑布》通过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这里用紫藤萝的勃勃生机,来歌颂生命,来表现作者对生命意义的追求。④死亡教育。在《金盒子》练中“,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试给作者写一封信,表示慰问。”这一题目的设计,让学生知道人的生命历程中不仅有必然的生老病死的正常死亡,而且有可能因各种变故造成不正常死亡,并没有什么不好。

2语文教材中的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中提到的“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这点实际上可以等同于我们的另外一种说法,叫做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主要是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价值观、环境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2]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环境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反映人类对战胜自然充满信心与向往的,如《愚公移山》。②反映人类借助自然环境来抒发思想感情的,如《过故人庄》。③反映人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的,如《莺》、《爱莲说》。④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贡献的,如《种树‘种到’联合国》。⑤反映人类对自然成功改造的,如《苏州园林》。⑥反映人类对成功改造自然充满信心的,如《向沙漠进军》。⑦反映人类对自然的充分认识的,如《大自然的文字》、《看云识天气》、《食物从何处来》。⑧反映人类对自然充分赞赏的,《春》、《济南的冬天》、《心中的鹰》。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感受自然,逐步形成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