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教学目标 制定依据 实现途径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论争在教育界愈演愈烈。如何发挥课堂教学效能,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教师在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学质量源于教师素质,更源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合理规划。其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对此,本文将课题研究建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展开论述,以期为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一、教学目标的内涵界定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支配下,教学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总的教学目标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则是体现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素质教育要求、新课标要求和教师思想的高度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唯一的“参照物”。教学目标也不是单一的,在教育实践中,其主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对于教师而言,把握好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并汇总成为教育成才目标,是教师的重要责任[1]。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制定教学目标并非根据新课标要求简单地罗列内容,而应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制定教学目标的客观依据,使目标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总体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主要源于三个层面。

一是要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依据,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使目标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匹配。

二是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即以学生所学习的每一个课题为核心,将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学习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之上。

三是要以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向及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如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中创新型人才匮乏,继而,教师就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学目标相融合。

三、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1.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而且是为了创设实现教学目标的捷径。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本位观,在教育实践中将“学生为主体”这一观念贯穿始终,要明确告知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仅是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放开思想上的束缚,自由地在知识天空里翱翔。只有将教学目标的制定建立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这一基础上,才能切实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并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捷径。

2.导入实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物理课程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实验实现的,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核心。进而,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注重实验与实例相结合,加强学生的体验过程,一次有效的体验,抵得上数次课堂实验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导入实例,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杠杆”一课中,笔者在教学中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阿基米德曾说,如果给他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他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大家想一想,这可能吗?学生经过思考,一致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随即笔者导入实例,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的画面,让学生注意观察;其次提出问题:通过对建筑工地施工现场视频的观察,能否找出其中运用杠杆原理的设施?学生:塔吊。笔者:塔吊在设计上具有哪些特点?学生:以塔架为支撑点,保持吊锤和吊起的货物之间的保持平衡。笔者:那么,这一设施是运用了怎样的杠杆原理?学生:杠杆平衡原理。

3.因地制宜导入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以丰富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为基础,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并结合物理新课程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学习用具及物品,做些小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例如,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将铅笔向前抛出去,铅笔能继续飞行(说明运动的铅笔有惯性);在水平的桌面上叠放一堆棋子,用铅笔快速打击最底部的棋子,底部被打棋子飞出而其他棋子下落静止于原地(说明静止的棋子有惯性);把铅笔直接放入水中,使铅笔漂浮于水中(物体漂浮实验),等等。

4.合理配置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教师备课时的重点内容,合理配置课堂结构,对实现教学目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如,“力与运动的关系”一课,这节课与上节课内容有直接的关联,学不好“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就无法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因此在这节课中,笔者将课堂教学划分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结合学生预习情况,在课堂开篇阶段,用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上堂课知识的检验,同时导入新课题;

第二部分,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第三部分,分组合作,以学生对上一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为依据,结合学生的预习表现,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层次;同时以“现实世界中力与物运动状态的关系”为题,将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数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寻找答案;

第四部分,课堂总结。

总的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在实践中,教师应在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并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积极落实,是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2]。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第2篇

在教学实践中,确立教学目标并不复杂,故而常常被教师所忽视,以致出现教学目标的偏离、缺失甚至空置等现象,各种经验性目标、照搬性目标、随意性目标等时常可见,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确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已成为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有效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一是主体错位。即目标设计的主体指向不清晰,导致目标偏离。主要表现在目标设计多围绕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

二是内容缺位。即目标的三维覆盖不完备,导致目标内容缺失。主要表现为教师重视知识维度的目标设计,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挖掘。在具体目标设计上多用课程宏观目标代替课堂的微观目标等,导致目标被架空。

三是要求易位。即目标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导致与教学内容脱节。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造成的满堂灌和情感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的“高、大、全”。这种脱离学情的目标设计,无论看上去多么“完满”,一旦脱离学情,注定是无效目标。

另外,目标的定位不当、叙述不科学、缺乏测量等也是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了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依据现代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目标通常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与学活动所预期达成的结果,具有多层次性、多功能性、多元评价性等特点,通常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规范的教学活动予以实现。从高中政治学科视角看,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有以下基本要求。

1. 目标设计有效性的宏观要求

一是目标设计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即教学目标设计应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范围相符,与教学目标的路径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相吻合,等等。二是目标设计符合整体学情。即在国家标准指导下,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的学习水平,以保证课堂教学实施的效度。三是目标设计符合教学操作规律。即在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流程安排等具体的操作细节上具有学科的鲜明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目标达成有效性的微观要求

一是三维和谐统一。有效目标一定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体,各维度的达成不是彼此孤立的单个教学行为,而应统一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在知识目标达成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并通过其间蕴含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亲历体验,进而实现情感目标的升华。

二是学习状态良好。按照课改精神,课堂教学有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质疑、学有所获,是衡量课堂有效目标是否实现的最重要的指标。

三是容量安排得当。课堂是否达成有效目标,教学容量安排是否得当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这里的教学容量是一个三维统一的整体,除了教师最关注的知识要点,还包括所授内容的实际运用和对知识内涵的情感体验。其中,对重、难点处理是关键。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目标设计的背景与支撑

高中政治课有效目标设计,需要以学科特点为背景,以相关理论为支撑。高中政治课有效目标设计的学科背景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活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体系,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来构建的,我们只有把教学内容置于这一大背景之中,才能准确地把握其现实意义。

二是基础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一些最基本的、与学生成长关系密切的内容,必须把《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内容指向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考虑,防止设计随意拓展目标要求的做法。

三是情感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中最关键的内容,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以扭转具体目标设计中重知识、轻情感的不良倾向。

四是渐进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需要借助一定学习过程的有效重复,才能实现螺旋上升。所以,要针对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目标。

有效目标的设计也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支撑。美国学者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编写》中提出,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说明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完成任务的行为条件;使教师满意的并能表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成绩水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

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可检测的特性。

三是课堂行为条件应有利于促成目标的达成。

四是有效目标设计应尽力使教师的教学期望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互协调,必要时甚至需要教师作出妥协。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目标设计的策略

有效教学目标设计,是一个研究教学背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复杂过程,离不开一定的策略,通常从“立意”“分解”“导航”“取舍”四个角度切入。

1. 立意

这里的立意,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有关课堂性质的立意。依据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终究是一个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故教学目标设计应本着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理念,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引领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在具体的设计操作中,我们一定要摈弃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赐予”思想,紧紧围绕学生主体进行目标设计,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设计,从而摆正课堂重心,达成高效教学。

二是关于课堂内容的立意。一个好的课堂内容立意,需要教师从战略的高度把握课题,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挖掘课题内容的教育内涵,以准确地回答“学什么”的问题。目前,高中政治课教学一般以一个框题作为课时的教学内容,各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为避免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潭,准确、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们要高屋建瓴,准确把握框题内容的主旨,具体联系、分析相关社会背景,实现课堂内容的准确立意。首先,准确解剖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从课程性质的高度把握课程目标,从内容标准的角度把握课堂目标,并联系社会背景分析教学内容的实践意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为设计教学三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准确地收集、分析学情,摸清学生的学业水准、思想状况,了解每一个学习主题中学生的疑点、盲点、兴趣点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中提炼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2. 分解

课堂高远的立意,需要通过教学内容逐步落实和教学过程的分步操作得以实现,这就涉及到分解的问题。分解,让教学目标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现实,确立起一个个方便操作的课堂微目标。

要完成课堂目标的有效分解,首先,我们应该在宏观视野前提下钻研教材文本。这里的钻研教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吃透教材”。要吃透教材,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文本的主要观点和阐述过程,对文本涉及的知识内涵作出专业的解读,更要研究教材中框题、目题、主干知识、具体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合理取舍教材内容,编排前后承接的教学环节。其次,我们应该着力于课题专业背景的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比较浅显,但要准确地、科学地予以解读,离不开一定的专业背景。因此,我们只有对涉及的学科概念、理论观点、论证过程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专业研究,有效设计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过程科学合理,课堂操作得心应手,应对意外有备无患。

3. 导航

这里的导航,特指目标设计中实现具体目标的条件和路径,主要指教与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有效的目标设计,特别强调目标实现的条件和路径,其中“教与学的方法的选择”更是有效目标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

那么,如何选择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上述阐释中所涉及的课程标准、活动建议等宏观导向,主要考虑的是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条件和达成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律等不同教学内容,很难给出一个特定的、统一的目标达成路径,但从教学实践看,“自主”“情境”“体验”“实践”“探究”无疑是实现三维目标的五个关键词,在它们的引导下具体选择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思考一个个课堂微目标的达成策略,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必然具备足够的可操作性。

教学实践证明,“文本阅读”是自主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作为合作学习具体方式,情境问题的小组讨论也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反复采用;在既定结论基础上设计的综合探究,于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很有裨益,我们应选择性地加以运用。

4. 取舍

顾名思义,取舍就是多中选优,以优化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目标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目标的优化两个层面。

学科内容庞杂与课堂时间相对有限,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个突出的矛盾。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每一次教学目标设计中,都面临着取舍问题。这里的“取”是指在一定的学习主题指导下,精选课堂内容,适度挖掘,有效拓展,重点敲打,以达成高效的学习目标;而“舍”则正好相反,是指在某个主题学习中大胆删除、简约所学内容。“取”与“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课堂高效率的要素。那么,如何做到取之有据、舍之有理呢?从静态的维度看,课标、教材、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当然是必备的依据,应据此筛选出教学中必须重点敲打的理论问题。从动态的维度看,具体取舍需要结合课题的社会背景,寻找出取舍的现实依据,与所学主题与社会热点吻合者宜多取少舍;反之,则少取多舍。如此动静相宜,方能有理有据,做好教学内容“取舍”这篇大文章,为优化目标、梳理理论获得坚实的落脚点。这是一方面。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三维目标 含义 关系 作用

在一次讲课比赛中,我仔细看了看参赛教师的教案,发现教师们在三维目标的书写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人把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混为一谈,有些人把过程与、方法当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甚至有几个人把过程与方法中的过程理解为教学过程,例如有的老师把“利用图解,形象、直观的进行教学”当作是过程目标,把“讲练结合、启发探究”当作过程与方法中的方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三维目标的内涵认识不清,导致对三维目标界定混乱。

一、三维目标的含义

1.1 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指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从学习水平上讲,知识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应用。了解的常用行为动词有说出、辨认、举例、描述等。理解的常用行为动词有解释、比较、判断、概括、整理等。应用的常用行为动词有应用、使用、解决、评价等。技能水平常用的行为动词有计算、操作、实验、联系、转换、安装、测量等。

1.2 过程与方法。

过程是指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方法指知识形成与应用知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常用的行为动词有经历、感受、参与、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体验、研究等。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对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个层次。从时间上来讲情感持续的时间较短,价值观作用的时间最长,情感的积累可以转化成态度,态度的积累又可转化成影响人一身的价值观。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喜欢、讨厌、乐于、支持、怀疑、尊重、拥护、形成、养成、树立、追求等[1]。

二、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没有脱离过程就能得到的知识、技能,也没有脱离过程的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三维目标应该说成是三维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说先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再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再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甚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提法也是不妥的。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这三个目标维度总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离,在实现某一目标维度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其它目标维度的实现,就如同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样。 (王敏勒)[2]。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三、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作用

有许多老师说,写教案最怕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了,就算写,也是以应付检查的态度去写,实际的课堂操作过程与所写的教学目标是分离的。那么,是不是教学目标是一些可有可无的虚设?确立教学目标究竟对课堂教学有什么作用?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课的好坏是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衡量。再加上各校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使得老师形成了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知识本位主义,很少能在课堂中顾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尽管以前教学大纲中也提倡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目标,但只提到目标而缺乏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所以目标显得很单薄,往往老师写出的教学目标是一回事,课堂上如何上课又是另一回事。造成了备课(教案)与上课脱节。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它的内涵比原先更丰富,除了知识、技能,笼统的情感目标也细化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把过程与方法也做为了教学目标的一部分,那么教师在考虑一节课中学生应当获得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能的时候,还得考虑学生通过什么样的过程,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知识、技能目标,考虑学生以怎样的情感投入到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这样,由于考虑到了过程与方法,使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现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目标的实现有了具体保障。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实际上也是课堂的一部分,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考虑的过程,也就是对课堂进行设计的过程,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在实际操作时更具有可行性,教师的备课与上课也不会脱节。

由此可以看出,三维目标改变了重知识、轻技能的弊病,改变了重结果,轻方法、过程的不足,加强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也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标签,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中少了哪一个目标维度,都将是不完整的教学。

四、如何写三维目标

先来看一个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的案例:

4.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了解什么是惯性,知道惯性的决定因素。

4.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让学生体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粗看起来,本节的教学目标分三个方面去阐述,符合新课程理念,但仔细研究一下,还是会发现问题。首先,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不对。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要达到的程度,它的行为主体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将教学目标表述成 “使学生……”、“让学生……”都是不妥的。其次,教学目标中“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显得很空泛,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教者没有说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由于缺乏实现目标的过程保证,目标很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这个目标如果这样描述会更合适一些:“体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学生是在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中,一步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把一个完整目标分开来写,反而会使得目标显得支离破碎。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通过……”就是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掌握……”就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维度,“培养……”就是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可见,教学目标的书写不应当截然的分成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那是对三维目标的机械理解,以为三维目标是三种教学目标。一些教育管理者也要求教师把三维目标分开来写,并把这一项做为检查教案合格与否的标准之一,导致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上更加迷茫。

反思课程走过的百年历史,其失败或不够成功之处,首先是目标定位模糊或失误。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也可能会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极易偏离正确的目标方向。而单一的知识能力目标,则使教师、学生迷失在知识体系与应试训练的胡同里不能自拔。新课程中三维目标的提出,使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光亮,要想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课堂教学目标,真正把握其精神内涵,这样才能确保课程改革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伊犁州基础教育课改小组办公室编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目标要求 示范展示 评价

美术作业从教学的角度讲,是美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元素,也是教学目标的一种集中体现,或者说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从学生的角度讲,它是学生美术学习的一种呈现方式,一种审美体验的载体。因此,学生的美术作业,蕴含着教师教学理念的精髓,教师教学设计的内涵,学生审美感受的顿悟,学生美术技能的整合。

随着美术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愈加重视孩子们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参与审美体验的过程,注意孩子们在美术作品中审美情感的表达,在乎孩子们美术作业中美术技能与情感体验的巧妙融合。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一、目标定位宜小不宜大

美术作业是教学目标的一种体现,也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所以,我们要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之前,提前设计好教学目标,这是勿庸置疑的。适合学生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适合学生的目标才是最有效的目标。有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时过大,就造成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层次都很低的现象,根本就达不到教师预设的那种预期。所以,我们要灵活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预设目标,目标定位宜小不宜大,才会使学生作业呈现有效的精彩。

如在针对《舞台美术设计》一课时,教参中给我们的参考目标是“尝试设计课本剧的舞台美术场景与道具、服饰,并进行排练与演出,提高学生将艺术设计与大胆实践创造相结合的能力。”但在备课时,想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能达到这些要求吗?学生的作业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吗?针对教参中的要求,我们的课堂人数多,教室小,能进行表演的操作吗?思量再三,最后将其中的技能目标定位成尝试为舞台设计中人物化妆这一环节,进行大胆地想象与设计。

我为什么这样定位?是基于几点考虑:一是舞台设计是一个关系到很多方面的美学内容,当我们不能同时解决许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只能解决其中某个问题,切入点小,学生就容易操作了;二是对学生来说,选择材料(各类新旧彩纸均可)较为方便,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三是容易激起学生兴趣。

二、教师示范宜巧不宜板

教学示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它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业的导向性问题。教师该在什么时候示范才有效?是示范全部还是局部?是教师独立示范还是师生合作示范?笔者认为教学示范宜巧妙,不宜死板。教师示范体现的是美术学科本位特征,其目的是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应该在学生最容易出现困惑的时候示范。为了避免学生中出现临摹示范作品的现象,我们更应该“局部示范”或者“师生合作示范”。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彩纸撕贴画》时,其示范是这样进行的:在事先准备好的一张鱼的轮廓上,加了一条围巾,然后让学生选择用什么颜色来贴。当选定颜色后,再请一学生上台来操作。让学生选定一张彩纸,撕一小片,用固体胶贴一片,再撕第二片,贴第二片。此时教师就启发学生:“这样贴的话,是不是觉得很浪费时间?”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后,教师便示范起来:边说边拿过那个学生手中的彩纸快速疾撕,并拿出固体胶在所要贴的区域全部涂好胶水,然后快速地拼贴,学生见状也和老师一起贴起来。这样一来,很好地解决了本堂课的技术难点,学生也一学就会。在这里他巧妙地采用了两种示范,就是“局部示范”或者“师生合作示范”,利用最短的时间,收到了最好的效果。

三、作业要求宜简不宜繁

美术课的作业要求是联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也是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中介,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美术作业要求提的太高太难,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将导致教学的失败;作业要求太笼统,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或偏离教学目标;作业要求提的太多太细,又会使学生顾此失彼,而评价时也会繁琐不堪。公告作业要求,是学生美术作业的导向性指标,不可含糊其词,应该交待明晰,语句简明扼要。既要采用儿童化的语言,能使学生一下子就读懂,又要不失美术的本体要求,就是美术味。

如有位老师出示《有趣的脸》的作画要求,学生很容易读懂。(1)想一想,哪些材料适合做脸型、哪些材料适合做五官。(2)发挥想象,给自己变的脸取一个有趣而特别的名字。

四、作业展示宜真不宜假

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很注重学生作业的展示方式,以求给学生和听课教师一个“惊喜”。有的兴师动众,有的五花八门,有的则妙不可言。的确,优秀的展示形式会对作业的效果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我们毕竟是课堂,毕竟面对的是孩子,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纸雕塑》时,将学生作业立体地展示在一个黑色背景展台上,然后巧妙地将黑色背景一翻,出现了多幅城市的建筑场景,让学生在这种背景衬托下谈谈个人对作品的感受,向学生暗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正意义。

五、作业评价宜实不宜虚

美术作业的展示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升华的一个亮点。有效的评价能提升作业的人文内涵。而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对美术作业的评价要实,不能虚。

1.作业评价要注重美术本体特征的挖掘 应该从美术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如线条、色彩、想象等方面。这才不失美术评价的本体特征,使孩子的作品更富有美术的内涵。

2.作业评价要注重学生审美情感的表达 从作者自身来说,经过自己真情表达之后,会使作品更富有情感价值。从观者的角度来说,可以互相学习与鼓励,会使作品更富有审美价值。所以我们要关注孩子的表达,使孩子的作品更富有生命的内涵。

3.作业评价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我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的呈现,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追求“求异不求同”的创作理念。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点拨学生心中的创造智慧,使学生的美术作品更富有智慧的内涵。

总之,我们要使美术课堂充满智慧,就需要不断地思考;要使美术作业呈现精彩,就需要不断地探索;要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充满活力,就需要不断地历练。开启精彩美术教学的动感地带,期待着无限的感动与精彩!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少儿美术.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3] 中国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2010.

[4] 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第5篇

一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技术教育,它直接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服务,直接为就业服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和与岗位要求的适应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因此,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的内涵就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根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满足社会及企事业岗位的要求。二是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得到社会以及行业认可的最佳途径就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既是高职毕业生职业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证明,也是高职毕业生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推行“双证制度”是实现“就业导向”的关键,也是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训练,具备行业或企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措施。

二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其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后,在职业技能和综合职教学研究业素质上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高职院校应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针指导下,使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接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接轨,为电力行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第一,以改革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建立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顺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第二,改革过分依附理论教学体系,施行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融人教学内容,并采取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课程考核接轨的方式,努力构建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第三,坚持“产学结合”的培养途径,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第四,建立能满足学生基本实践能力需要、能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良好的工程环境,包括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等;

第五,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第六,编写满足教学需要、高职高专教育特色明显的配套教材,包括自编一批质量较高的经重组、整合后的课程教材和实训教材。

(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高职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构建。

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就是要求按照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内部逻辑关系为中心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围绕此目标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本质是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因此,推行“双证制度”是落实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一个重要措施。推行“双证制度”是将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应的证书培训相结合,这就要求将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用证书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使得职业教育同时突出学历性和职业性。

为了满足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将职业素质(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培养作为目标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满足人对职业的需求和社会对人的需要,达到人与职业的和谐,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以双证书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如下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实施及效果

我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观,以学生职业素质、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相应的学历层次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及等级进行科学对应,充分发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通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显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并采取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课程考核接轨的方式,努力构建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实践教学目标的实施,包括如下几个环节: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特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并将职业资格作为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我校始终重视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促进其职业素质的养成。在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教育的过程中,教职员工认真学习、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涵与意义,学习、理解相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内涵与意义,在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高质量执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是构建以“就

业为导向”,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关键。我校人才培养计划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邀请行业一线专家和职业资格考证员参与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使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显出来、使职业标准与学业标准有机地衔接起来。

(三)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是就业导向实践教学目标实现的保证。在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中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技能训练课程在实践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首先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和以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劳动力个体的职业生涯的目的,根据此目标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主体,保证就业导向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是以“就业导向”,“双证书”为有效载体的实践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引入职业资格培训的内容,把学历教育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相互融合,从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引入到教学中来。通过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的理论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解决了原有实践教学活动中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仅停留在专业教学要求层面的问题,使技能训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训练。

(五)引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模式,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法

对教学方法和考评模式进行改革是“就业导向”,“双证书”为载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应体现出职业教育课程的目的,那就是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而不是知识体系。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相联系,通过不同的课程形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我们在实践课程的考评模式改革中,引入职业资格考评模式,采用实践课程考核卡,各环节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我们把企业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评价与学校教学过程中的能力评价结合起来,将职业能力的评价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重视技能学习的过程,加强学生职业能力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用具有实用背景的任务全面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