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应用;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顾名思义,就是将会计工作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应用。信息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传统会计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会计工作的要求,逐渐被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会计电算化所取代。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会计工作模式一方面无法及时捕捉企业的运营状况、财务状况等信息,另一方面也无法与诸多科学管理方法相契合。同时,还存在会计数据利用率低、不易开展事后分析、影响企业融资等问题。所以,会计电算化潮流的到来是大势所趋。

1、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概述

1.1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及特征。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狭义角度来说,其主要强调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工作相互融合的应用。从广义角度来说,其主要强调与电算化具有关联性的一系列工作,主要有软件的开发与运用、电算化人才的培训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蜕变,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众多企业都开始尝试利用各种财务软件来开展会计处理工作,推动会计电算化向深层次方向发展,企业就势必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立足点,选择最适宜的会计软件,完成好基础会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会计人员素质培训活动,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此外,开展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也是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1.2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纵观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电算化;快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平稳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决策支持计算机化。在过去,我国企业开展会计工作主要以手工或者半手工为主,会计人员基本上所有的工作时间都用在繁琐的核算工作上,呈现出效率低,出错率高等特点,这显然与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相背离。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企业和理论界都在努力尝试、探索和研究。

2、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意义

2.1加强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有机结合。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一方面会减轻会计人员的心理和生理压力,让其能够以足够的精神来开展会计工作,另一方面有效确保了会计核算的精准性和可靠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会计电算化并非单纯是一种具有高效率性的核算工具或方法,其更突出的表现是能够改变会计工作组织,协调会计人员的分工,进而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概而言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既能够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又能够使与会计工作相关一系列工作得以改观,其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2.2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改革。会计电算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促进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能够促使会计核算方法、数据存储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改变;其次,还极大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性和可靠性;最后,使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方法和技术得以改变,进而促进会计理论和技术的推陈出新。

2.3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主要涵盖了创建账套、日常财务处理等,与传统会计工作模式相比,在灵活性、易操作性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运行结果上,会计电算化具有操作简洁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创建账套之后,仅需要开展初始化工作,便可以完成填写会计凭证、复核会计凭证等一系列工作。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还可以开展利润、资金等项目的计划落实、结构比重的分析等工作,进而有效实现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无缝链接,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得以大幅提升。

3、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下会计基础工作的变化

3.1会计核算形式发展的变化。在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下,会计人员在开展核算工作的过程中,要将记账凭证依照会计科目记录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中。会计核算形式众多,主要有五种,即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以及日记账、总账核算形式。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计算机来对凭证文件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能够以设定的条件为依据,或以总账的形式输出,亦可以日记账和明细账的形式输出,进而使工作量得以大幅下降。

3.2数据储存形式发展的变化。在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下,当新凭证产生以后,其上的数据会被按照科目、金额和方向记录到相应的日记账和分类账中,提供的数据局限性过高。而在电算化会计工作模式下,首先,账目的概念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会计账簿仅仅是以记账凭证依照会计科目而开展整合统计的中间结果,在电算系统中,传统会计模式下的一系列账簿根本就不存在。其次,会计账簿只有两个账簿,即日记账和总账,剔除了明细账,这样一来,会计人员在系统中选定某个科目时,系统会自动将所有的相关业务筛选出来,整合到一个账目中,只要点击按照时间排序,就可以将筛选出的结果以日记账的形式输出。

3.3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发展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下的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内部控制制度措施可以剔除。会计电算化应用以后,传统单纯依靠人工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由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取而代之。应用程序的出错率与控制的有效性紧密相连,程序一旦出错或者失灵,人工再出现懈怠的情况,那么控制有效性缺失的现象就会长期存在。所以,制定相应的控制配套措施非常必要.

3.4安全问题发展的变化。会计电算化模式存在会计数据很容易被窥探,安全度非常低,电子数据还容易被窃取、肆意篡改等问题,这就要求企业要做好电子数据安全保护、备份等工作。因此,电算化模式下,应实施诸多配套安全措施。首先,要做好会计人员职责明确工作;其次,要想确保内部监控的有效性,就势必要创建良好的操作环境,安装安全性高的软件系统;最后,倘若会计数据丢失是因软件管理不合理所致,那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第一,要做好会计数据保护工作,在录入原始数据时,要做到精准无误;第二,要做好权限设置工作,利用设置用户口令、指纹密码等来提升系统安全性。第三,要秉承一人一机的原则,并在一段时间对数据进行手工备份,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对于操作人员,在上机之前,要给定操作内容和权限,同时,操作密码不能固定不变,使用一段时间就要进行重置。

4、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会计电算化未得到充分发挥。纵观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在发展初期,更倾向于核算,在高速发展时期,更加倾向于管理和决策,现阶段,会计电算化迈向了平稳发展阶段,其更侧重于整体决策支持系统与ERP。从实际来说,我国企业在开展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侧重于使用管理和决策的相关财务软件,而使用ERP的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电算化走向成熟还任重道远。所以要想使会计电算化走向成熟,还需要做好以下努力:首先,要做好记账、算账等基本工作,其次,要不断注重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最后,要引导企业管理者运用好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的财务数据,进而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4.2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缺失。会计电算化之所以被运用的频率较低,与电算化人员素质低下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技能强的电算化人员是现阶段企业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透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电算化实际情况:(1)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基本上都没有经过正统的培训,仅仅是经过短暂的培训就上岗工作,虽然对会计相关知识了然于胸,但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却了解甚少,更不用说上手操作了。上岗之后还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以便让电算化人才能够巩固好知识,唯有电算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了,企业会计工作效率才能得以大幅提升。(2)在开展会计工作的过程中,企业没有定期对财务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这样一来,财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常会因为知识储备不足或操作不当而导致错误,进而使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因此,企业要根据财务人员的实际情况,对于那些计算机知识良好的财务人员,要重点培训会计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而对于那些计算机知识欠缺的工作人员,要重点传授其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提升其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能力,以便减少出错率,提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4.3企业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认识淡薄。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在记账上有了十足的转变,均已经实现了电算化记账,但在对电算化的认识上却还远远不够,具体表现有:第一,企业虽然将计算机运用到了会计工作中,但仅仅是用其开展记账、算账等简单会计处理工作,并没有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第二,企业在使用会计软件的过程中,对会计软件的认识不够,在甄选会计软件的过程中,普遍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使得会计软件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所以,企业要对电算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以自身实际情况为立足点,选择适宜的会计软件来开展会计工作。

5、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发展趋势分析

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并非是偶然,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结出的果实,电算化的应用,使传统会计工作发生了诸多变化,极大提升了会计工作效率,接下来,笔者着重对电算化的应用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5.1提高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认识,加大推广和促进普遍使用。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深入度也在不断提升,再加上企业财务工作质量也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发展,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不断提升。所以,部分大企业开始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来抓,不断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企业和理论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会计电算化逐渐向成熟化迈进,普及率也在不断提升。

5.2会计电算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信息化潮流汹涌澎湃的大环境下,企业也紧跟潮流,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产品研发、产品生产等关节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信息流通的高效性和实时性,进而促进企业效益全面提升。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取得生存之机,就势必要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因为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对口的人才又凤毛麟角,所以,企业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兼顾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个方面的培训,这里所说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是包含两个方面的,一个是会计方面,另一个是计算机方面。唯有将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会计技能和计算机技能完全掌握,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算化人才。

5.3提高软件标准的成熟度。在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方面,我国企业和理论界均作出了诸多努力,对其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会计电算化应用程度在不断加深的同时,企业对电算化管理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会计软件的应用,不仅极大缓解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还大大提升了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此外,会计软件负载的多种功能,还能够有效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精准性。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不得不说,现阶段,我国企业普遍使用核算类的会计软件,该类会计软件具有易操作性、通用性强、执行期短等优点,但其类型较少,很难满足多种企业的需求。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点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以便使会计软件更具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蒋祎迪.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7(01)

[2]闫蕾.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现状与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6(34)

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在经济核算、决策支持等领域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贸易的复杂多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日趋活跃,为会计的管理、记账、结算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充分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史,辨证地分析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客观地面对会计电算化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和措施,不仅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而且对整个会计系统,对整个经济领域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70年代末期开始, 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 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 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客观地说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发展真正的会计电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指整个会计工作由手工核算和管理,向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设备并运用现代化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现代化核算和管理的整个转变过程。

目前,我国通过国家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 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账务、报表子系统及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了手工记账。

二、现有的会计电算化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内部衔接性差及数据格式兼容性差。

(二)会计电算化软件不能完全满足电算化审计的要求。

(三) 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考虑国际化。

(四)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

三、 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正确处理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 正确处理好会计电算化与审计的关系。

(三) 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由会计核算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组成。另外,要运用各种分析方法进行指标完成情况分析,从而为决策层提供决策和评价依据。

(四)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四、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和理想模式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过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及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为:一是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二是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三是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四是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由此我们可以想象,最理想的管理模式应该是:

(一)财务和企业管理的电算化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著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入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二) 财务信息共享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同一单位和同一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

(三) 创建完整的信息系统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须是以管理为重心的。这决不仅仅是会计账簿和报表数据的总括分析,其管理和分析的原始数据必须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的各基本环节,如材料仓库、每道生产工序和每个销售人员,应是最明细和详尽的。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这样的系统与以往开发的核算系统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其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该系统不是以会计职能而是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的。

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信息处理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42-02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为依据,顺应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潮流,面向未来社会对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方向。

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1)实验科研阶段。1983年以前,企业的电算化基本上属于缓慢发展阶段,企业会计电算化主要处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阶段。在此期间,企业会计电算化主要是进行工资核算的单项会计业务核算。1979年长春一汽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自发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大致从1983年到1989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新技术革命浪潮遍及时期。然而,在此期间企业会计电算化在理论、经验、人员培训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大部分单位采用自己开发的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造成了许多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的存在。为此,我国开始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性文件《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使得会计电算化事业开始沿着一条规范化的道路前进。

2.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1)由事后核算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转变。会计软件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数值核算进而到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财政部评审的会计软件有40余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实用、高效、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会计软件。(2)现有会计电算化水平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表现为:首先传统的手工账与会计电算化处理手段两种核算形式中仍在相当多的单位并存,真正实现甩账的单位并不多,会计核算效率低。其次会计软件管理功能开发不足或没有开发,且多数单位虽采用了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但只应用了其中的一些核算功能,相当一部分的管理功能则处于闲置状态,系统资源浪费极大。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的思想认识不够。首先,由于企业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一些人认为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其次,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和运行模式,但企业没有对会计信息系统做个性化的调整和设置。再次,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2.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欠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而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只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虽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 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的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3.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管理工作存在漏洞。许多会计电算化单位没有严密的基础管理工作制度。首先,在人员分工上,企业对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没有严格权限限制措施,操作员密码公开或不设密码,为越权使用和篡改数据留下隐患。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十分不完善,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其次,从档案资料管理上,许多单位对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导致不少的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以至于造成企业财务信息泄密。

4.财务软件的使用混乱。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

三、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

目前会计电算化规模和管理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还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今后发展趋势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电算化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一方面,以机代账单位将逐步增多。现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已经成了一个自发的要求,各单位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后,一般在3个月后大都能够实现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电子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建立。

2.加强“人机系统”,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仅有一个良好的软件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套与之紧密结合的组织措施,同时需要会计人员的准确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与可靠。在会计电算化的初期,重点放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应该把工作中心放在培养拥有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操作能力的人才方面,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与软件的应用并驾齐驱,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

3.做好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基础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保存是否完整等。为了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首先,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维护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其次,要做好财务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等方面。也就是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应及时做好备份硬盘数据,并且每次备份至少两套,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除过期数据等工作。

4.会计电算化逐渐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与管理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首先,标准的账表文件格式将逐步实现统一,以解决各种会计软件之间的接口问题、会计信息的相互传递问题、会计工作电算化后的审计问题,从而为更充分和更广泛地利用会计信息服务。其次,随着宏观管理工作的逐步开展,经验的积累,以会计软件的开发、验收规范,各种标准账表文件为主体的电算化管理制度体系将逐步形成与完善。

综上所述,从会计电算化发展来看,会计改革已迈出了稳健、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信息时代,要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总之,21世纪的会计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会计,应该抓住这一良机来促进传统会计的革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何日胜.论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财政研究,2007(8)

2.赵刚.当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会计之友,2007(35)

3.王秀丽.浅谈现代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今日科苑,2008(02)

4.郭晓鸣.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及实施浅谈.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01)

5.胡振宇.企业会计电算化若干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中),2007(03)

6.白红莲.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

7.王桂华.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代商业,2008(12)

8.赵晓诗.浅谈企业会计电算化现状和发展.电大理工,2007(01)

9.刘志.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10.贾睿.浅谈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6)

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中国的计算机审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很多部门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相互连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审计网络,会计师事务所或相关审计部门把计算机终端连接入这些网络,这样,审计人员便可以通过这些计算机终端获取审计单位的有关信息,从而进行网络在线审计。在进行计算机审计时,审计人员一般不直接使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核查,而是将这些数据引入计算机终端再进行核查,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审计中的检查风险。另外,计算机审计需要相应的软件支持,功能强大的审计软件可以有效地帮助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部门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面临的问题

虽然计算机审计已取得一些长足的进步,但是计算机审计仍然面临着几个明显的问题:

(一)审计丧失可视线索

在传统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线索多以纸质的形式存在,审计线索清晰。但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传统的纸质线索不复存在,转而以电子代码的形式保存至计算机中。并且这些保存数据信息的代码是为本单位的会计人员服务的,而对于外部的审计人员对它们并不熟悉,可视线索的丧失使审计的客观依据不足,审计人员无法像从前一样对纸质线索进行追踪审查,转而需要更多的依靠自身的经验来做出判断,从而加大了审计的难度。

(二)内部控制的变化,审计和控制的电脑系统更加困难

在传统手工会计条件下,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会计人员的控制,集中体现在对纸质会计数据的核对、检查。内控相对明确、直观。在会计电算化而且,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更加注重于对计算机的控制。如果计算机内控不佳,会带来多方面的隐患,一是系统数据或程序被人为非法修改,二是计算机收到病毒的攻击或者黑客入侵系统。

(三)会计政策变更情况表明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审计困难

从传统手工会计进化到会计电算化,相应的,会计环境发生了改变,进而审计环境也随之改变。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证实其电算化系统的合法性、完整性、真实性与有效性。不仅要考虑审计中的系统风险,如系统的硬件设备是否可靠,软件功能是否完善以及内控系统是否严密,还要留意由会计人员的使用而带来的操作风险。

三、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审计是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产生的,所以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影响着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会计上开发出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相应的,审计的发展主要就是审计决策支持系统和审计专家系统。审计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由审计数据库、审计模型库和对话管理系统组成。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中需要做出决策时,首先,依靠审计数据库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和外部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并进行分析、处理;然后,从审计模型库中选取合适的分析模型。对话管理系统是系统和审计人员交流的接口,通过这个接口,审计人员可以对系统进行操作。

审计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是指模拟审计领域中的专家在审计工作中的思维方式与推理方法,用计算机实现审计人员的各项能力,从而寻求解决审计问题的审计工作过程。该系统是将一些先进的经验总结成一些通用的模板,实际运用时,计算机再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些模板,对问题加以分析处理,最后做出有效的决策。

四、针对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而采取的对策

(一)着重加强事前、事中审计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不单单是事后审计,还包括了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其中,以下内容需要特别进行审查:

(1)在维护系统安全方面,相关制度与手段是否健全。

(2)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关的控制程序来防止出现意外差错的。

(3)业务处理中是否将审计线索打印输出以方便日后审计人员的工作。

(二)大力推进复合型知识结构审计人员的培养

现如今,在会计电算化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的背景下,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就显得非常迫切和有必要。所谓复合型审计人才,即在具备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还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这样既能了解电算化审计的特点,还可以应对实际工作各种复杂问题的挑战。

(三)制定和完善新的审计准则

如前所述,我国计算机审计正在逐步普及,但是对于审计准则的更新却落后其实际应用的速度。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起到了指导与规范的作用,而且以前的审计准则相对于传统手工会计环境制定,所以,建立一套新的审计准则以指导新的审计工作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且新准则的建立不仅限于对审计工作前的指导,对于审计工作完成后,其工作质量的评价也是一种参考。

(四)重视审计软件的开发

从技术角度上说,审计软件可以看作对审计技术的综合加工运用。目前市面上有几款审计软件有相对多的用户基础。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但不足也较为明显。

(1)审计之星:博科公司出品。功能一般,获取数据的能力较弱,用户数量也较少。

(2)Auditing Office:中软国际出品。各方面能力均一般。

(3)用友审易:操作简便,数据采集能力突出。而且客户数量多,用友在各地有众多机构,售后服务方面很成熟。

同时,我国审计行业的审计软件的种类还是相对较少,为了使电算化审计的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高度重视软件开发人才的重要性,针对审计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另一方面,鼓励目前的审计人员积极投入到开发审计软件的工作中来,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提出宝贵建议。另外,我国可以派优秀人才到先进国家或吸引国外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来我国进行学习交流。

(五)积极研究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由于会计的电算化对审计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在电算化条件下,我们需要积极研究新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比如将有丰富审计技能、经验的审计人员与软件开发公司的科研人员组成科研小组,研发新的软件。此外,还可以通过外派人员学习技术或者吸引国外专家学者来我国进行技术交流等方法改进我国审计技术。另一方面,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必然要结合网络技术,实现审计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电子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时间,且已经由最初的会计软件开发逐渐转变为会计软件运用。到目前为止,国内很多企业都已经完成了利用运用计算机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会计电算化是比较重要的。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目前国内仅仅完成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还没有全面运用电算化软件的高级功能。科学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应该完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电算化的融合。但是,国内现在的会计电算化水平还未达到较高层次的要求。另外,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时候,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例如,应用系统的开发缺乏针对性。这是国内会计电算化行业需要迫切处理的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缓慢,认识不足。

在国内,虽然会计电算化已经被使用了30年左右,而且发展也比较迅速,但是距离理想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性特点,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和文化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阶层都了解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程度。其次,财务人员电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其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限制,导致财务人员难以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有更为宏观的认识,这也会为电算功能的开发和运用带来阻力。受传统手工记账方式的影响,以老会计为首的会计团队已经养成了手工记账的核算习惯,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完成向电算化操作的转变。

2.制度建设不完善,尚未形成监管一体化。

在会计电算化的监督方面和管理方面,没有一致的协调组织与规划组织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财政部门先后颁布了很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增强会计行业的监督力度和管理力度。但是,因为原有的制度不是很健全,并且国内财务监督和管理还没有产生一致的管理体系,所以获得的真实成效不明显。除此之外,许多企业在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之后,由于缺乏完善健全的内控制度,导致会计工作呈现出分工不明确,与不相融职务分离原则背离的情况。

3.专业人才匮乏,难以满足现实要求。

很多企业的管理阶层,由于思考到财务工作者的整体协调性以及财务工作的保密性,因此,基本上完成了本公司财务工作的电算化。只是,因为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使得真实进行财务工作的职工,由出纳和会计通过进行一些培训就开始上岗。这些职工没有接受过专业性质的技能培训,只是了解一些电脑运用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很多财务人员根本无法熟练的运用会计软件,很难实现对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加工整理,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整体要求。

三、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措施

1.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

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时间较短,绝大多数企业把会计电算化的意义认为是提高核算效率以及减轻会计人员负担的手段。但是,其并未全面了解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会计电算化除了可以转变传统的核算方式之外,还可以调整会计工作的职能,从而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由此可见,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视,有助于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会计管理制度的调整,完成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研究的改变。

2.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会计电算化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计人员专业化知识匮乏的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加强对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强化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技术压力,充分的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和电算化软件的功能。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转变现有机制、强化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激发财务人员的创新意识。

3.建立顺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

为确保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要针对单位自身特点,制定出明确可行且合理合情的操作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及软件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并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和反馈,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和更新。

4.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