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艺美术和美术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发展
传统工艺美术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对其进行传承也是为了更好的对其进行保护,将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相融合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能对其进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方面,将两者进行融合对很多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对其性质进行很好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两者的精髓进行掌握。传统工艺美术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进行融合的艺术,在进行现代设计的时候将其进行发展,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要求。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矛盾,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将其进行融合,同时也更好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
1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区别
1.1 从概念与时间看
工艺美术是为了更好的将人们生活中的用品和环境进行改善,这样能够更好的将物质生产和美进行结合,同时也能发挥创造的作用。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同时在造型艺术方面发展也是非常好的。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无论其怎样变化,在审美方面是不会改变的。现代工艺美术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延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为了更好的在美上进行发展。工艺美术主要是在装饰方面进行改变,是为了更好的在视觉方面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在造型和装饰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的装饰和造型在实用性上比重不是很大,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不断进行改善,通过不断的规划和设想在视觉方面到达美的需求。设计不仅仅在视觉方面能够进行传达,在听觉和触觉方面也是能够进行感受的。现代设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批量生产的工艺品,这种工艺品在实用性方面是非常好的,还有一种是具有很强的审美效果的,在使用中装饰性是非常好的,因此,在实用性方面是相对较差的。在现代设计中,无论怎样进行设计,在实用性方面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因此,现代设计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以及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长时间,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一定要进行不断的变革,这样才能更好的延续其特点。
1.2 从目的性和学科性看
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实用性的重视程度不同。很多的人将传统工艺美术变成了复古的代表,将现代设计变成了时代的代名词,这样的说法不能更好的对其特点进行反映。设计并不能完全对时尚进行反映,在设计过程中将时尚进行融合,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能更好的设计出人们需要的物品。现代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其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也成为了人们审美和装饰方面的重要表现。传统工艺美术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慢慢发展成为了物质文化异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时代的象征,在实用性方面是比较差的。
1.3 从角度与词性看
设计在实用性方面是更强的,而传统工艺美术在欣赏性方面是更强的,因此,两者是存在着一定区别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和两者所占的角度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将两者进行融合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必要性的,这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件事物进行分析得到的观点也是会存在不同的,因此,将设计和传统工艺美术进行融合是非常必要的。设计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中包含的部分也是非常多的,因此,设计包含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对其进行更好的分析要对其词性进行更好的分析,这样能够得到更好的内容。
2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密切联系
2.1 现代设计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
虽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带来审美、语言沟通上的差异。但各民族文化有其各自的民族特色、表现形式、艺术构造。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对现代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设计师必须从民族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创新现代设计新元素,以使得各民族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发展,并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作为现代设计者应用心思考和理解民族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应用和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关联,因而建立了自己的设计思维和观点,设计出具有独特民族特性的作品。
2.2 现代设计要建立在深厚传统工艺美术基础之上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现代设计的“根”,其源源不断地为现代设计提供丰富的养分,成为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由于不同民族、地区具有不同功能的传统工艺美术,必然会给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丰富的内容,为现代设计、工艺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灵感资源,同时丰富工业美术个性化产品,为发展特色化道路提供了启示,满足了现代人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
3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运用和发展
3.1 发挥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设计潜移默化的作用
传统工艺美术历经岁月的变迁,才形成了各个领域的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中国画的发展,国画中确实蕴涵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观、哲学观,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其中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馆里一样,广大人民很难接触到这些艺术作品,同时未能把国画艺术在商业方面得到运用,并且在现代设计中有淡化和抛弃了传统文化现象。
3.2 塑造传统工艺美术自身的造血功能
传统工艺美术是在传统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一种造型文化实践的,呈现出鲜明的地区、族群的实用、民俗、宗教和审美特征。如剪纸、刺绣、雕刻等传统工艺美术,与当地的民俗、信仰、审美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社会要求出现各种冲突,如作为族群文化的传统工艺美术与跨民族的人需求相冲突,作为民俗、宗教、实用功能的传统工艺美术与人的现代审美、投资需求相冲突等,显然,这些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限制了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继续发展。
4 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时代也在不断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设计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这样也使得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美术有了融合的情况。现代社会对传统工艺美术有了延续,同时在实用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在手工艺制作方面是非常好的,因此,在进行现代设计的时候也要其非常重视。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现代设计将传统工艺美术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现代设计也有了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报》2011年1月4日.
[2]黄啸,邹建林,萧洁然编译.现代艺术大师学民间[M].湖南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工艺美术;工艺美学;工艺文化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工艺美学是建立在工艺学和美学的基础上,探讨工艺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工艺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这些生活日用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产生了朦胧的工艺美学思想。在工艺美术的学科领域里,应当开展对于美学的研究,可称之为“工艺美学”。工艺美学研究工艺美和生活美的关系,研究工艺美的法则和规律,研究工艺美术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以及材料美、结构美,研究社会发展的新工艺美等。
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中国工艺美术及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学科。但是没有系统整理不能误解为没有系统的工艺美学思想存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工艺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
一、工艺美学思想的发展
工艺美术至所以重要,是由于工艺美术的特性所决定的。不同种类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认识现实、反映生活的艺术手法,也具有不同的艺术作用和社会职能。工艺美术不同于绘画,由于它受实用性的制约,以及制作条件的限制,所以它往往不以直接描写具体事件为艺术手段,而是通过人们的精神世界,即通过人们的爱好、情趣、风尚等去把握现实,反映生活。这一点,它和音乐有某些共同之处。音乐也主要是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过音乐是以听觉的感受为基础的时间艺术,而工艺美术则是可视的空间艺术。工艺美术和建筑则是极为接近,就两者的性质来说,只有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差别。工艺美术总是注重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的方面,予以肯定、歌颂、充实,或是使不美的变为美,而很少去表现批判。总之,是为了创造工艺美。
从理论上讲,艺术的作用包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也是互相联系的。但不同种类的艺术,根据它们的性质和用途,这三个方面又往往各有侧重。工艺美术的审美作用占有首要的地位,比之其它艺术是更为重要得多。工艺美术主要是通过审美作用而达到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因此,审美作用决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思想、意志等交溶在一起。人们的审美观,关系到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也关系到对社会的实践行为。崇高进步的社会活动,不仅会引起道德上的颂扬,同时也会产生审美的赞赏。真善美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曾说:“艺术,也是趣味。艺术家一切的制作,都是他们内心的反映,是对于房屋、家具……人类灵魂的微笑,是渗入一切供人使用的物品中的感情和思想的魔力。”工艺美术,也正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创造“人类灵魂的微笑”,又是用审美的手段,以发挥其对于“情感和思想的魔力”。它运用审美手段去表现生活,又通过审美作用来实现其社会职能。它是为了创造工艺美,并用工艺美服务于生活。
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在世界工艺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显然,古代和民间许多优秀的工艺品,是劳动者运用了工艺美学法则进行创造的。例如:原始社会的彩陶工艺,在装饰纹样上虚实的变化,黑白的交替,曲直的对比,都构成了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它运用双关的图案组织所产生的复杂的结构变化,注意从正视和侧视都能体现的完美的艺术效果,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庄重的造型,对称的装饰,具有神秘和威严感的饕餮纹,从工艺美学上成功实现了当时奴隶社会对于工艺美术的社会要求。西汉,是漆器工艺史上的发展和繁荣时期。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丰富,并采用线描、针刻、錾金、镶嵌等多种新技艺,使线条曲折萦回,流畅不滞,图案瑰丽。宋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与其说是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还不如说,在造型和釉色等美学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明式家具给我们创造出典雅优美的工艺形象。一点一线,赋予了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成为我们学习古代家具的典范。
在我国古代的工艺美学思想里,十分重视不同工艺种类的特性,从而以发挥各自的特点,以创造工艺美。材料是体现工艺美的物质条件,所以在古代许多有关工艺的著作中,把注意材料的性能和运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即所谓“工以理材为难”。所谓理材,就是利用材料和改造材料。各种不同种类的工艺,由于材料性能的不同,因而需要运用不同的理材过程,以体现工艺美的效果。陶瓷、染织、金工和木工、玉工、石工就各有区别。陶瓷和釉料和胎土,印染的配色,金工的合金,往往因为经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处理,而产生与原材料完全不同的新的艺术效果。
我国春秋末年的《考工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工艺学理论文献之一。它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朴素的工艺观,至今仍可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蕴含有丰富的工艺美学思想,明代黄大成的《髹饰录》,系统阐述漆艺的基本原理,制定“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三法则和“二戒”、“四失”、“三病”的工艺制作原则,已经接触到工艺美学的有关内容。虽然工艺美学思想的产生很早,但都是零散的,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形态。工艺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后半叶英国威廉・莫里斯和“艺术与工艺运动兴起”之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人研究。工艺美学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工艺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工艺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工艺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工艺创造的形式美的法则;工艺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工艺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工艺观念、流派、风格的兴替嬗变过程;鉴赏工艺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在工艺美学要求上,许多工艺论著大多强调一个“宜”字。例如:陶瓷的“各随其宜”,刺绣的“因其所宜”,(《绣谱》),园林布置的“精在体宜”(《园冶》),等等。所谓宜,就是和谐,就是适应,就是合理,这可以说也是工艺美的一种高度的境界。
古代的工艺美学观,对于工艺制作,注重“致用”,主张 “利人”。所谓“百工者以致用为本”,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用第一性,正是科学地反映了工艺的本质。墨子提出“利人谓之巧,不利人谓之拙”,是以利人作为巧拙的审美标准。明代《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主张“贵五谷而贱金玉”。都是出于同一的观点。这些观点显得十分可贵。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技术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道与器、物与欲、文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工艺美学基本范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或取譬引类,或直言阐述,连篇累牍,史不绝书。
工艺及工业历史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之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实际上工艺美学比传统美学更接近哲学。建立在实用理性、经验直觉、意象思维方式和讲究“经世致用”的传统哲学如《易・系辞》,更接近于广义的“营造学”。如果说《考工记》为传统工艺美学提供了基本的技术论,那么《易・系辞》为传统工艺学提供了基本范畴和方法论。两者构成了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
我国古代的工艺美学思想,尽管只是些零散的,但内容却是很丰富的。上面提到的一些,也只能是工艺界产生的形形的工艺思潮,对于我们都有正面或反面的参考作用。
在工艺美学领域里,外国还有不少关于形式法则的研究,其中包括实验美学的探讨,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形式主义而被拒之门外。例如:著名的“黄金分割律”,以及由此引伸的关于矩形、涡线、级数、律的研究;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三原形的研究,以及“桑齐原型”的组合,以三原形组成九个基本形,经过两个、三个、四个互相交替结合,而可获得几千个不同形体的成型;与此类似的“玛台尔型体”的组合,以方形为基础,运用曲线和直线两种线型组合的多种形体变化。六十年代以来流行的“欧普美术”,或称光效应美术,利用几何线形所产生的视幻觉的种种变化,等等。都是可以启发和开拓我们对于造型和装饰的设计意象的。
工艺美源于生活美,生活是工艺美的源泉。工艺美离开了现实生活,就会失去艺术生命力。一切古代的或外国的资料,都只能是我们的借鉴。历史在前进,生活在发展,工艺美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革新,不断提高,不断丰富。例如: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给我们提供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工艺形象资料,开拓了工艺美的更新的领域。
美是可知的,也是具体的。美不在幻想的太空,而是在现实的土地上。一句话,美并不神秘。人们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掌握,经常包含着审美因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着自己的美学观点,对于自己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美学要求。人们用自己的美学观,评价和对待自己周围的事物。
美学不应只是研究艺术美的科学,也应该研究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更为广阔的审美关系。美学应当从学院派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加强同人民生活的联系,使成为生活的美学,大众的美学,使人们感到生动、亲切。这一点,工艺美学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有些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往往把工艺美术排于艺术之外,也把工艺美排于美学之外,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生活需要的。
工艺美能够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性质,体现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美的创造智慧,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所以,工艺美不仅能使人们在美的陶冶中,提高审美趣味,加强美学修养,也能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建树优良的道德品质。它是塑造新的精神风貌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工艺文化的传承
传统工艺文化有自己独特造型理念、创造心态、视觉模式和构形规律。从形象发生学范畴讲求意、象、形三分,而不像西方“就形论形”或追求所谓科学的视象(如透视、光影等)。反映了中国造型哲学和艺术思维的独特性。首先形、象对举而有别:“视之则形也,察之则象也”。形是视而得之的客观形貌,偏重于客观性、空间性、静止性的一面;象是“心眼”观察思考得来的形象,与形的实体性相比,具有空灵性、意想性、象征性的明显特征,是对有形之物的超越。以象形取意、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突出“意”的主导地位,树立了“意象”和“意匠”的核心概念,奠定了传统艺术注重心理意象创造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传统美学偏向伦理或社会美学的价值取向。制器的社会象征意义或祈福、纳吉等观念意蕴的表达,成为传统工艺美学显著的构形意识。
工艺文化是工艺造物活动及其物质、精神成果文化内涵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工艺文化观念、工艺历史衍变、工艺显型式样、工艺文化符号诸方面的复合整体。工艺美学思想体系是以工艺的立美、审美为主干,以工艺造物论、工艺形象论、工艺鉴赏论为网络,融汇设计思想、技术思想、美学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为一体,广泛涉及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建制的思想体系。这是一个由历史衍生、选择、建构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就是这一理论大厦的基石。所谓工艺美术优秀传统,不是指保留至今的大量古代工艺美术珍品,也不是传统图案或某种风格式样,而是传统工艺文化一种内在的思想定势和定向发展的内趋力,其核心就是传承沿续不断发展的工艺美学思想。它的丰富内容和理论指导价值,正是传统工艺文化的精华所在。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传统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1、和谐性。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象征性。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
3、灵动性。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4、天趣性。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5、工巧性。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绘的工巧性。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各时期都有其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其中包装无疑是工艺美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现在的包装外观看似与古代包装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其实质功能却并无太大差别,古今包装设计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包装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包装的结构功能,下面我就结合包装的发展历程以及古今包装案例,从包装的结构功能方面来谈论一下古代包装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启发。
我们现在包装设计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商品、方便运输、美化商品以及帮助商品促销等,而其中很多类似保护商品等的基础功能正是从以前的包装设计中发展进化而来的。纵观中国整个工艺美术史,我们发现包装的演变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是经过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设计意识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发现发明等众多因素,最终才逐渐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各种包装形式。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采用藤条、葫芦等自然物对物品进行捆扎、包裹。随着人类认知能力和手工意识的提高,人们渐渐学会了用黏土和陶土制作陶器,陶器成为了储存物品的主要包装。随着材料及工艺进一步发展,商代出现了漆器材质的包装。后来又出现了瓷器,瓷器拥有更为坚硬精良的质地以及更弱的吸水性,更适于存储物品。随后硬度更大的青铜器诞生,作为包装其实用性大大提高。材料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贵重金属金银器,其包装更加重视了外表的装饰性和美观性,制作出了很多奢华精美的金银器包装。
随着纸的诞生,包装的材料和形式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纸的特性是柔软且方便折叠,作为包装材料具有更大的便利性,使包装更具生活化,平民化。考古学家发现,古纸最先并不是用于书写文字的,而是用于包装,因为这些古纸的表面有的并没有文字,而有文字的古纸上,文字也并不是顶头书写,而只是在古纸的某一角上书写了几个文字。将这样的古纸折叠成包装,发现文字正好处于包装的表面,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出古纸最先的很重要的一个用途是对物品进行包装,比如包装茶叶或是药材等。还有一些古籍文献里也为古纸包装作了佐证,如《百官六礼辞》中写到的六礼文都需要加封套,首先用纸张把外表封套起来,再用帛包裹起来。这些文献资料很好的印证了古纸在当时的包装用途。
了解古代包装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古代包装已能很好的体现包装的结构和功能。在古代包装领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双层九子奁非常著名,其器型为简单质朴的圆形,是一种专门放置女子梳妆用具的存储器物。
值得注意的是,双层九子奁的包装结构非常巧妙,器物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层为器身,一个器盖。上层放置了手套、丝绵絮巾等,下层放置了不同形状的九个小奁,这九个小奁很好的对梳妆用品进行了分类,小奁内放置有胭脂、假发、梳子、粉扑等物品。双层九子奁这种分为上下两层的器物结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储物量,九个小奁安排的错落有致,不仅很好的节约了空间,方便实用,而且具有美观性,很好的体现了功能与审美的的完美融合,实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包装设计。
我们把目光转回到现代,如今大部分包装看上去好像和古代的包装已经相距甚远,然而细想除了新科技以及运用的包装新材料,包装的实质和核心功能其实并无本质的区别。
例如现在很多学生用的双层铅笔盒和双层收纳盒,它们在结构以及空间的处理上就与双层九子奁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双层铅笔盒为例,它由三部分组成,一个盖子、两层盖身。顶上一层的盖身通常空间高度比较矮,适合放普通的铅笔、尺子等较扁平的文具,而下面一层的空间高度相对较高,且有分出隔断,可以按照物品大小及种类将类似橡皮、圆规、夹子等稍大的文具放到合适的位置。这样的包装结构设计让我们可以将凌乱的文具合理的分配在不同的隔层里,方便需要时快速取用,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所以在我们对于包装的实际设计制作过程中,基于古代包装经验的基础,我们会有效的学习和借鉴以前的包装器型以及包装方式用于我们现在的包装设计中,并利用现在的新科技、新材料和新意识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创新,让包装设计更好的服务于我们如今的日常生活。
古代包装设计对现如今的包装设计具有基础和启示作用,虽然古代包装与我们现在的包装形式已不尽相同,但基本功能等本质要求是没有太大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众多优秀包装的结构形式来加深自己对包装设计的理解和感悟,将古代包装的经验或元素合理的运用到现代的包装设计中去,争取结合现代科技和新材料对包装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思民.中国工艺美术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艺术源于生活”是大家共识的道理,设计根植于生活并改变着生活,这也是艺术设计走到今天有目共睹的事实。达·芬奇在他的自然书目手稿里写道:“你是否了解自然界有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树木、多少种花草,有多少种泉水、河流、建筑物和城市,有多少种人类使用的工具,有多少种服饰、饰物和工艺品?任何一位名副其实的绘画大师都应有能力热情而优美地绘画出所有这一切。”师承自然并感悟其本质,表达自然的美介于客观与主观的认知中。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体是由哲学和文学承载的,它涉及到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审美精神,人生理想,这都和西方人有很大区别。我们的传统绘画是以“传神”为标准的对客体对象的描绘,注重 “意”的表达而非形的描摹,强调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这与中国人文思想上对“心”的强调有着深刻联系。这也印证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素养。《易经·系辞》中提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因为有了人的参与,方能创造出艺术形象。唐朝画家张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明造化与心源,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结合,是对绘画的认识和总结。
设计中的意是设计物全貌洗尽铅华的气质所在。例如书籍设计中的意蕴始终贯穿于封面、扉页到内页行文版式间。标识系统中的标志创意构思,立足于设计主体的客观精神面貌,行业风范。在精简标志图形语言中让人读出其隐含之意。再看日本禅意的设计艺术,始终表现出一种自然外物的空寂,它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描绘出一个极静的空灵意境。
二、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在哲学思想上的统一
20世纪的中国现代设计理念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图案、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逐渐转化的过程。史学家们论述的艺术史往往与设计史交织在一起。设计学科发展过程,从称谓上的图案、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艺术、应用艺术到现代设计等等。设计发展的历程中从未与纯艺术划清界限,美术研究与设计研究总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共同支撑。在著名图案学家、图案教育家雷圭元先生的理论体系中,图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平面的纹样的符合美的规律的构成”;广义上是“关于工艺美术、建筑装饰结构、形式、色彩及其所附的装饰纹样的预先的设计的通称”。
今天看来设计更多关注面向世界同领域的存在问题。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同时设计在不遗余力地洞察人的心理对物的需求;解决人的心灵问题。设计的称谓源于英文“design”,实际上设计意识与认知与中国哲学思想有着共同的认知观念。设计艺术从本质上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大有共通性。传统的手工艺就是一种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而进行的造物活动。从最初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逐步发展到能够美化和丰富民众生活。从这里看出设计目的与其有着一致的理念。
设计是有计划、有意识地处理物的行为。但设计又不止于此,它不单是创造的思想,还通过物探寻生活和环境本质的生活思想。探寻之中包含了设计的初衷。我们生活的周围都被有意或无意识的设计过或设计着,无论是一个杯子,照明灯具还是伏案工作的桌椅、纸笔。地面铺设的材质,或到卫浴花撒出水孔的排序等等,都是被计划过之后制作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都有设计的痕迹。人的存在必然设定环境,一点点去发掘交织于环境中巨大的智慧积淀的过程,就是设计的妙趣所在。
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是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别具感彩。含蓄、优雅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品格,是逐渐形成的文化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人类的审美与造物活动,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艺术的角度,工艺美术主要从装饰和造型两部分开展演变,器物的形态与功用不断超越智慧的顶峰而流变至今。装饰的手法与内容也是恰到好处地结合物的气韵而配衬完美。仅拿中国古代的丝绸与瓷器来讲,丝绸与瓷器在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并使用的进程中,承载着逐渐浸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在地域流通与时间潜移中,通过使用的感官接触,自然传播着时代的精神、欣赏气度、简净的造型,优雅的装饰、粹美的釉质,蕴涵着无限精妙在物与人的传递中不断被认可、欣赏与推崇。而今天看来工艺美术不仅要求技艺精湛,而且要有文化追求。较高的文化修养,才会有优秀的作品问世,才能制作出有中国文化根脉的艺术品。否则只有技艺而设计缺失,制作只是抄袭古人,高仿,或盗用他人的当代设计,最终技艺也会被时间所吞噬,不能留下代表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工艺作品,致使当代审美的指向苍白而模糊。实际上,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所以辉煌博大,就是因为代表着聪明才智的技艺在不断发展,其中隐含的设计意识一直在创新,因此风貌才会代代不同。
追溯艺术的根源使得设计引以为鉴。今天在信息与商业经济快速变化而重组的社会体系中,如何看待设计理念的实质;如何评判设计的精妙创意;如何确立设计的价值体系。权衡影响人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越来越复杂多样,其目的是希望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自身的境遇。然而过剩设计会带来诸多浪费,设计营造奢侈风的背后影响着资源日趋匮乏,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正在考验精神与物质环境的承载力,引起人们对艺术与科学的思索,审视当下设计的社会责任和过度设计的评价体系。
三、设计与艺术的角色差异
我们对美的感知是个性化的,而纯粹的美则具有普遍的性质。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审美判断涉及个人在具体时空内对具体对象的内容与实质进行审美判断,带有观念性、道德价值判断等,审美也就不再纯粹。作为艺术家,完全可以不必顾及任何审美概念,而完全从自己的审美感觉出发去表现。但是设计师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审美,因为他的设计产品需要被消费者购买。因此,对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做认真的研究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设计师应经常欣赏极具创意的艺术品,体会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学习他们的思考方法和实现手段。如果对周围的一切和其他的实践活动抱有狭隘的看法,那么设计师在思考和概念的构思过程中将不会获得灵感的启发,也无法吸取他人的优点。
但是就具体问题而言,艺术的确与设计有所区别,例如价值判断的标准问题方面。艺术可能更多地注重个人审美评判,而设计更加注重设计者、客户和消费者三位一体的标准。绘画的功能中最重要的是欣赏与装饰的功能。而设计则必定要有宣传、使用的功能。设计物的可使用性决定了设计思维的特征。而设计中视觉传达的功能则在于设计意图的诉求,这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在表象上更接近于绘画。
设计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理性的游戏”。理性的前提表明设计有别于纯艺术,它并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宣泄和释放,设计必须受到许多来自市场、媒介等因素的限制,本质上是一种在特定条件约束下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是认定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设计的决定因素,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合,既符合设计原则,又带有鲜明个性的设计构思和想象。清晰、精确、逻辑性强的设计思维与随意、自由、形象性强的艺术思维,形成鲜明的思维模式对比,但是,经过训练,两者有可能相互融合而不是彼此对立约束。
艺术从商业设计中借鉴形象和手段,设计也在吸取着艺术的很多视觉语言和表现形式,由此,艺术的审美趣味也表现在设计中。在具体的表现上,艺术与设计常常表现出艺术形式的相互借用,以及对于约定俗成的意义与形象的共同使用。艺术虽然有教化熏陶的作用,但是一般不会有具体的使用目的。把艺术仅仅作为宣传的工具,这多少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但是设计的作用一定有现实的作用,有着功利性的实用目的。
设计悄然化入我们的生活,伴随着当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触角无所不在,带来一定的社会价值,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行为习惯。然而在一般人眼里,传统绘画和当代艺术更多呈现的是纯粹的笔触与画布相融合的感染力。无论描绘客体是抽象还是具象,张力喷涌的画面更多是艺术家的主张、观念、审美情趣。实际上当一项创意价值高的设计方案的历程,其创造性不亚于绘画本身。处在自然表述直接宣泄,调衡在审美原则与约束规范之间,更多的是提炼,改进。设计的独创性的价值在于使用者在感受中,抽离于艺术家的某种态度。
包装与广告等方面的设计,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基本不收藏。“设计不等于,但不大于也不小于艺术”这个题目采用了数学的表述方式,然而设计与艺术的关系,错综复杂,边界模糊,恰恰体现出艺术概念上的创新精神与生活实用主义之间的隔阂。
四、设计艺术的本质
设计本身不只是对物进行改观,嫁接文化符码的元素来构合。更多的是通过设计原动力对设计对象重新审视并将无限构思和感受有意识地运用到这些实体和现象上,更多地是多个层面的事物交互完善过程中的终点或下一个起点。设计是一门包含了各项学科知识的综合科学,视觉因素不能脱离其他相关领域,如文化、科技、历史及实践领域等。设计总是不断求新,总是向人们展现出最大的求变性。设计不仅是科学和技术的结果,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的生存目的,生存环境,生存行为与生存条件的协调关系的舵手。
艺术家面对生活发出自己的质疑,让人们感动与思索。设计师则以通过设计对现实生活加以改善,为人类的生活环境与器物的美好呈现而设计,这是对“诗意的生活”的阐述。这其中的质疑与发现,也包含了思想与伦理层面的因素,即设计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对生活问题的解决。设计的功能也包含着丰富和升华人们的生理体验和心理体验,以提升生活品质、传递信息和思维方式。
设计师的思维是在限制中求变化,在约束中求自由,必须随时观察专业领域的设计发展动向、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的演化进展;不断地反思设计产品存在的意义及其带给消费者的实际感受;以及如何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来提升设计的价值。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本身的价值。社会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决定了设计师的思维不能安于现状,而应随时求变,随时求新。
有观点认为设计与商业并驾齐驱,那就贬低了设计的艺术性。确切地讲,艺术设计在商业和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定位按照人的需要、爱好和趣味设计产品。但是在设计产品以及物质环境时,同时也是在设计人自身。这意味着设计从关注市场目标转向以关注生活文化为目标,洞察生活中人的需要,物对人的意义。更确切地讲,物是消费中的价值性筹码。塑造消费价值,是透过物的改观满足生活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情感消费或文化消费中的人所追求的远不是物质性的商品,更有商品背后的精神意义和艺术文化的附加价值。因此从这个角度,提升艺术设计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结语
在全球化急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以儒释道多元思想接纳了诸多外来文化,交融的同时也打开了我们的全球视野。然而我们看到,无论在艺术领域还是设计领域,极度模仿呈现常态,致使我们创意产业只是在低端的夹缝中求生存。设计强调的是创新。回顾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中不乏原创性精神,所以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设计意识,并坚守民族文化的精神根基,又不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应该积极探寻其中的客观规律,开拓想象力、创造力,跟随当今时代的需求与欣赏,留下具有民族精神的原创艺术品或设计作品。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序号:10YJC760093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2. 杭间:《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3. (英)罗伯特·克雷:《设计之美》,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4
4. 徐艺乙:《工艺美术的发展当与时代相适应》,《美术观察》2011年第6期
5. 《装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臧勇: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日本千叶大学著名学者宫畸清教授在介绍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时,谈到日本产业振兴和经济增长有三要诀:一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二是领先一步的工业设计;三是不断完善的经济政策。这三者相辅相咸,其中,工业设计对日本经济的起飞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大陆的设计教育的历史才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可以说,我们的工业设计事业才刚刚起步。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深入的贯彻,我国的工业正面临大幅度发展和腾飞的局面,随之而来的工业设计事业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设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的工作,就显得格外紧迫了。
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对工业设计概念的逐步认识和深入,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21世纪的来临使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工业设计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对于确定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确定工业设计的职业化与产业化都将是十分重要的。
国内工业设计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工业设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发挥巨大优势,由它所带动的工业设计教育方面将会形成极大的产业优势。
1.工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两个倾向
据统计,我国千年前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只有十几所。目前,已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和有能力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已达百所。但其所开办的工业设计教育专业,大多数都是从与工业设计有关联的专业中派生出来的。工业设计专业多则是从工艺美术专业中派生出来的。而理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多是在建筑或机械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两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都多多少少带有原来的“胎记”。这种“胎记”,与其说是表现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毋宁说它恰恰显示了在设计教育上的缺陷和不足。因为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设计本身需要考虑众多而复杂的各种因素。用英国工业设计大师卡茵士的话来说:“工业设计是适应人性需要、调和环境、满足人的需求、发挥产品的机能与价值的创造性行为。”所以,在设计教育中,必须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精髓。工业设计是以人为出发点设计产品而又使产品归于人——使其成为人的用品。
在国内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只不过十几年,国内的工业设计教育也刚刚起步,供需不平衡,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办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教学正在起步和发展阶段,但工业设计的师资力量还不是很强,工业设计教育的开拓者一部分来源于学艺术的,一部分来源于学理工的。基于此,学生生源也来源于两方面:一部分来源于文科艺术类,另一部分来源于理工类。这种办学方式各有各的优势,也存在一定问题。
2.对工业设计与艺术关系的认识
目前对工业设计教学中艺术和设计的关系存在这样的观点,对“艺术与设计”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艺术就是设计,设计即艺术,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尤其是在文科类生源和艺术院校的工业设计中,他们感觉自己应该学的是艺术,对教学计划中的一些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不愿意接受,甚至抱怨。对设计缺乏理解,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不够明确,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工艺美术,没有设计,所谓设计只不过是“现代工艺美术”。虽然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但认为工业设计是艺术的一部分,要将其纳入“设计”范围还不如称其为“艺术设计”为好。越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观念集中的地方,人们越强调一种艺术,对直截了当的采用“设计”这一概念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理工院校的工业设计中,人们却积极地采用“设计”的名称,以追求与传统概念的区别。
如何理解艺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工业设计教学总的趋势是好的,但教学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其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艺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艺术,科学和美学,在工业设计中哪方面更重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艺术——崇尚自我个性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在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观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设计——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从原始社会到工业革命,设计与艺术之间,从一开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边沿学科的渗透、科学化程度的普及与提高,它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任何真正的富有创造性的产品设计都必然渗透、交织和表现着美。因此,设计中的审美孕育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设计与艺术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及互相启发的。没有对艺术的深刻认识,纯公式化的设计开发产品是不会成为真正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产品设计的。设计创造中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想象力,而艺术创造同样地受到工业设计发展的制约与影响。设计对艺术的创造作用和影响不仅是局部的、个别的、具体化的,而且是宏观的、整体的、广博的。
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影响,同时也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功能性,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
如何解决艺术与工业设计这一问题
1.明确办学方向
由于我国工业设计处在初级阶段,有些院校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但师资尚不充足,教学经验有限,其所培养出的工业设计师,就不可能个个都是优秀人才。教育者应对工业设计有正确的理解,正确认识工业设计教学的目的和方向,给被教育者以正确的引导,把握工业设计教学的正确方向。让受教育者认识到工业设计与艺术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无论是从工艺美术专业中派生出来的教师,还是理工科院校中从建筑业或机械专业派生出来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一般来说其知识结构较偏颇而不够全面,或多或少欠缺着一个真正的、成功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多方面的特质、能力和条件。作为一名设计专业的教师除应该具备普通教师的条件外,还应该具备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探索和追根究源的欲望和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对产品的美学功能的鉴赏能力,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等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这是对教师总的要求,教师的这些能力非常重要,是把握教学方向不致偏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个设计教师,则必须有独特的素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设计智能和创造能力。
2.走文理结合的发展道路
在教学中,忽略了艺术等学科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只强调设计创造性思维和技术含量,或者只注重基本美学观的培养,放弃了设计的创新都是错误的。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走相互结合的道路。国内的部分高校已经在尝试走这种道路。在生源上文理兼招,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形成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使两方面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互相影响和渗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化。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笔者认为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影响,同时也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功能性,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出这样的工业设计师:他既具有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又具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又是掌握市场导向、推动企业生产、引导消费的经营者。唯其如此,才堪称为一个优秀的工业设计师。
无论如何,在21世纪的今天,“工业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工业设计教育应当向何处去?工业设计教育在科教兴国的强国战略中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工业设计教育何时达到国际一流的状态和水平?这些都是作为今天的工业设计教育者最应关心的问题。面对走在设计教育前面的社会发展和需要,不能再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