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延边自治州、松原市、通化市、白城市、白山市、辽源市等9座地级城市重点初、高中的现行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近年来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研究论文等资料进行查阅,关注有关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改革成果,对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访谈法:本研究对三个层面的人群进行访谈,一部分是对学校体育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一部分是对继续教育学院的有关教师进行访谈,另一部分是对调研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对体育教师访谈的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当面访谈,二是通过QQ等网络形式进行访谈.实地考察法:本课题研究对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及开展情况进行抽样实地考察,得到研究所需的客观资料.

2微运动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

2.1“微运动”理念评述

“微运动”是进入“微时代”新兴的一种健身方式.它兴起于办公室里“久坐族”进行徒手或利用简单器材的健身活动.它是在“微博”、“微信”等信息时代背景下,在灵活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徒手或采用健身器械进行练习的运动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渐进性抗阻训练体系.渐进式抗阻运动开始是以运动医疗康复为主要目的开展的.美国学者Sisto.SA等,通过研究发现渐进式抗阻训练对长期性疲劳引起的慢性病有明显的恢复作用.日本学者新井光男等,对渐进式抗阻训练的效果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渐进式抗阻运动对改善和提高本体感受器和前庭能力有显著的作用.我国学者也开始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渐进式抗阻运动对偏瘫患者下肢康复的影响等等.随着“文明病”的不断加剧,该运动逐渐成为“白领阶层”健身的重要方式.由于它以个体运动为主体,具有明显的时尚性,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徒手或采用灵巧的器械在办公室、家中、公园、广场等场地进行健身锻炼.因此将该运动称之为“微运动”.与其他的健身运动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以具体的个体为对象,针对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强度和量度的练习,极大地突出了“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以满足自我的兴趣、需要,发展个人的创造性为主.第二,极大地减小了对时间、场地和运动设施、器材以及运动同伴的依赖性.人们可以依据短暂的、零散的休息时间进行有效的身体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既可以独自操作,也可以与同伴协同完成.第三,能够开发智力和体验趣味.“微运动”不是固定不变的运动模式,而是根据锻炼目标、兴趣爱好、器材特点、运动情景等客观条件变换运动方法进行丰富有效地练习.一个弹力球有很多种玩法,如何进行变换练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这种不断改变带来的新鲜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运动兴趣,同时也促进智力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能够通过运动增强体质,减缓压力,调剂生活的同时,还能开发智力.第四,微运动还有“非技能性”.与其他的运动相比,微运动更为重视方法,即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何种运动,达到何种目的,而对运动技能的要求则相对较低.

2.2微运动理念与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相似度

新出台的《新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新体育课程的基本思想.这一指导性的文件引起学者们的深思.有研究者对体育课的定位进行了质疑,体育课改的目标是“健康还是学习技能?”影响健康的因素太多,体育课的价值如何取向?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表明了对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体育课不仅要担当健康学生体魄的传统重任,还要挑起满足心理健康、开发智力、完善人格等教育功能的重担.改革就是要把体育的教育功能实现最优化.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得到有效地解决.学生通过鲜活地体验和参与,通过运动进行发泄,通过运动促进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等等,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得以改善,心理水平得以提高.体育在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何让广大学生热情地、广泛地参与,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阳光和快乐,充分体现体育的平等性、趣味性,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思维惯性中,我们常常认为体质的强弱与运动能力相关,而把智力因素放在隐形的位置.即便是认识到智力在运动中的重要性,也很少逆向思维运动对智力产生的影响.运动确实能提高智力,关键是看什么样的运动和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运动.不仅仅是团体项目的战术运动体现智力因素,个体的运动同样处处需要智慧.同样的一种运动,谁能玩得更好?谁能学得最快?谁能掌握得最好?谁能创新得最合理?都需要积极思考,细心发现,进而使智力得以开发.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等教育功能上看,微运动能够同时满足上述要求.此外,体育课程改革还应兼顾学校、学生和家长三者的需求.但是往往学校、学生和家长三者之间的需求是相悖的.就目前看,学校要安全、要升学率;家长要健康、要成绩;学生要轻松、要乐趣.因此,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协调三者的需求,这就对课程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体育老三样,即体操、田径和球类,很难满足新体育课程的要求.丰富教学内容,早已经在各种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中出现.李宁等在“试论在中小学开设校园健身课堂的可行性”研究中,对家长和学生在校园开展健身课堂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以上持支持态度.众所周知,“健身运动”需要一定的体育消费,并且往往费用不菲.健身课堂走进学校,能够获得家长们的支持,说明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健身活动是非常重视的,对新鲜的体育课程亦是欢迎的.从教学内容上看,微运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综上所述,微运动理念走入校园与中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基本一致.

2.3微运动进入学校体育课程的优劣势

2.3.1微运动进入学校体育课程的优势

由于微运动的健身性、智力性、趣味性和个性化特点突出,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理论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另外,微运动的优势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起到促进和巩固作用.“微运动”在让学生体验到运动快乐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掌握健身的理论、方法,使学生会锻炼,懂健身,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使学校体育课程的“满足度”得以提高.据广大中学一线体育教师反映,“课越来越难上”.如果课堂强度大,学生、学生家长甚至其它学科教师有反对意见,认为体育课影响文化课学习.若强度小,被认为是“放羊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找到“宽严相济”的度.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影响学生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不易察觉,体育教师的压力骤然增大.“微运动”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采用安全、有效的教学内容和运动强度.

2.3.2微运动进入学校体育的短板

首先,广大体育教师缺乏准备.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执行者,也是改革的关键.微运动进入中学体育,需要体育教师能够掌握渐进式抗阻运动的原理和相关的知识.由于微运动的“非技能性”,对广大中学体育教师的生理学、解剖学、训练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们接受培训,近距离接触微运动的相关器材,学习健身方法;一方面要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案,甚至编写教材等,给广大教师带来较大的工作量.虽然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宋会君教授认为“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不仅是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也是世界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一种趋势和潮流”.体育教师地位与教学质量和专业化程度息息相关.从发展的角度看,体育教师自身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此外,由于渐进性抗阻运动在国内流行程度不够,举办的培训班较少,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展开合作,也是制约教师培训的重要因素.第二,微运动要进入学校体育,需要有关部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其中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论证、审批、政策支持,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培训部门的合作等等.再次,经费问题.包括必要的场地设施建设、器材采购以及教师培训等.

3微运动理念植入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构想

3.1教材选取的最优化

微运动成功登陆学校体育的重要一环是教材的选取.好的教材将给体育课改带来勃勃的生机.因此,微运动系列教学内容要首先进行设计论证.围绕科学性、趣味性、个性化以及学校实际条件、师资情况、学生家长意见、教学方式方法等主客观条件的相关因子进行权重,建立教材选取的最优化模型,然后按照这一模型对合适的教材认定,并根据教材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和课时分配.

3.2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检验中学体育课改成果的重要手段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而评价的标准既是评价的依据,又是评价结果科学性、客观性的重要保障.因此,评价标准的确立,不仅要吸取原有体育课达标评价的经验和成果,还要经过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对原有评价体系进行有益地补充,体现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使评价客观有效,简单易行.根据体育课新课程改革标准,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应包括身体指标、心理指标和学习情况指标。

4结论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70―01

高中体育不仅是一门能塑造学生健康体格,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意志的课程。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已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体育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高中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采用多元化的体育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这对更好地开展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效果较差。目前很多体育教师讲课仅仅就依据一本教材,导致教学内容不丰富,而且很多学校包括条件较好的高中也没有多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设备器材,这就使得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内容比较随意、教学方向模糊、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比较缺乏等的问题,导致体育课堂教学实效大打折扣。

2.教学方法落后,模式缺乏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都是比较死板的教学方式,整个课堂上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解示范,并且整个过程都是按照已经设置好的目标进行。教学模式没有丝毫创新,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高,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丧失对体育课的兴趣。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目前,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在学历上不同,而且在知识技能和教育方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综合素质良莠不齐。这种情况就很有可能导致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大相径庭,轻者影响到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及课堂效率,重者则影响到整个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否则会严重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授课效果及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二、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的必要性

相关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表明,目前很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模式还是单一的教学模式,而且是一个县乃至一个市的所有高中都采用相同的模式。这样一来,看似体育教师都很忙,实际上却是一种假性繁荣,教学模式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知道多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多元化趋势为学术及理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空间。因此,多元化价值观驱动现代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向更合乎时代需求的方向转化,这对于单个学校来说,就要求体育教师结合本校的现有条件,基于体育教学内容,学习、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这也成为推行新课改,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及课堂效率的重中之重。

三、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的可行性

1.国家倡导体育课程的多元化,为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及条件。自国家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来,将课程管理的权力下放,由国家、地方、学校共同管理课程,这样学校对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组织方式等有了更大的自,这些都为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及条件。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制度;结合实践;资金投入

一、小学体育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体育教学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这是改革开放现代化与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小学体育教学方针上也制定了更加翔实的课程标准,用最新的课程标准取代原有的大纲式教学,这标志着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体系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一些进步的同时,原有的小学体育教学问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观念落后、校园体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关系。因此要不断将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统一与结合,增强个性体育的特征,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面向新世纪、新时代较好地培养学生优秀的体育素质。

二、如何健全与完善小学体育教学体系

1.不断完善现有小学体育教学制度

由于传统的小学教学中往往以文化教学为主,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认为体育教学应当让道于文化教学,这是一种极其不科学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阶段应当占有重要的位置,体育学习对于学生今后工作、学习乃至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着重要而又积极的意义。所以要在现有的体育教学制度上不断完善与明确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增加体育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的时间,增强学生对于体育的喜爱,让学生真正在锻炼中寻找快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对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相关教育部门应当明确小学体育的地位,在制度上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以及“阳光体育”的进行与发展,为此教师可以适当进行体育训练比赛,并开展小学体育教学评比。相关小学与教师要保障体育教学的场地与设备需求,不断引进师资力量,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不断以学生根本需求为主,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本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2.不断增强小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中,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较为合理地领会教学意图,这是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严峻考验,应当引起相关教学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体育教材的基础上先进行理论教学的工作,然后再通过实践教学来对理论进行补充与完善,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到体育的真正魅力所在。并且也应当对体育教学理论进行总结,针对学校不同的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开展不同的体育教学方式,在根本上促进体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相对而言,理论与实践教学对于师资水平的要求程度相对较高,这就要求有关教育部门定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学习,真正培养适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型教师人才,为小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基础性条件。

3.不断增加教学师资与教学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着教学师资、教学资金两大瓶颈,这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显然是不利的。学校如何吸引优秀的体育教学人才,如何增加体育设备投入,都是当前应当着重考虑与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体育教学人才的吸引应当以学校的具体需求为主,学校方面应当以提高教师待遇、不断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及创新现有的教学制度为主,优秀的体育工作者也可以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才干,这也是一种双赢的方式方法。在体育教学设备资金方面,第一,学校可以充分运用上级部门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支持,将资金投入到体育设备引进工作中;第二,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地位优势,创新体育设备运行机制,实现学校与社会体育设备共用体系,这同样是体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要求之一。

三、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体系总结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以学生的体育素质教学为主,在根本上促进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热爱与兴趣,不断增加现有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趣味性,以实践与理论为基础,创新现有小学体育教学体系建设,从而实现小学体育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维红,许红峰.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J].体育学刊,2008(8).

[2]陈顺太.论如何发展我国小学体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情况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情况不好

在所调查的44所学校当中,有43.18%的学校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其中重点中学6所占调查总数的75%;完全中学6所占调查总数的37.5%;初级中学7所占调查总数的35%。表现出重点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况好于完全中学学校,完全中学学校好于初级中学学校的状况。这说明,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但是从调查过程的实际访谈中得知,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教学检查而仓促准备实施的,且在实施过程中脱离学校实际、缺乏科学的评估、严密的设计和科学的论证,如此一来,校本课程开发或开设成了“一次性工程”,形同虚设,不少校本开发纯属短期行为。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及呈现形式单一

在对19所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所开发的项目调查中,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项目共15类项目,其出现频率分别为健美操9次;武术(操)6次;游戏4次;高跷竞速2次;毽球5次;篮球4次;三人板鞋4次;抛绣球2次;器械拓展训练类2次;跳绳3次;田径3次;形体2次;乒乓球2次;竹竿舞2次;打陀螺1次;珍珠球2次;羽毛球1次;理论课类1次。由以上调查可见,大部分体育校本课程项目集中在了健美操、游戏、武术(操)等项目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范围比较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体育新兴项目及体育理论内容课程较少,课程大多数是以体育大课间的形式出现。另外在实际调查的访谈中还了解到,各学校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基本上都没有向上级部门上报,而且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还停留在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评价,仅有两所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是通过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来实施的。

形成以上原因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而开发健美操、武术操校本课程则有利于课间操的实施;二是由于开发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为校本课程所需度人力,物力,时间相对较多,因此各个学校都在回避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三是开发新兴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和体育理论课程需要教师有更多的理论准备和前期的工作准备。

3.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选择开发项目依据与实现形式不合理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逐步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大纲》统得过死的局面,以目标统领内容,只确立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确定了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至于具体采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和步骤去实现这些目标,各地、各校有充分的开发空间,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校本教材,因此,如何选择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各个学校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开设体育校本课程学校中,以学校体育特色为依据的有10项;以教师特长为依据的有9项;以学生体育需求为依据的有8项,而综合考虑的仅仅有4项。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来源和活动方式,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校本课程,即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新开发的,没有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是较高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另一类是隐性校本课程,即从现有课程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稍加改进,如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等。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现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出现最多的是选用已有课程和拓展已有课程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而能够体现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补充课程和新编课程则排到了第4和第3的位置,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广大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教师缺乏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第二,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量过大,很少再能抽出时间来搞校本课程开发。广西少数民族及民族体育项目众多,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广西特殊地理及人文环境的体育校本课程。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仅以教师为主

在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当中,有14项是由学校的部分教师开发的;占开设体育校本课程学校的73.68%;分别有7项是由个别教师或全体教师开发的,占开设学校的36.84%;由学生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则仅有两项;而由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为零项。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由全体教师开发的全新的校本课程被称为“高级的校本课程”,它是集中着教师集体的智慧、经验和能力,体现了最新的学术动态和课程发展理论。由学生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是学生体育需求、兴趣爱好的积极表现,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而由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开发的校本课程则体现着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良好互动,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打好基础。因此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加强全体教师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协调各方面力量,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学习、培训及后勤保障情况

1.体育教师参加课程改革学习、培训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132人的调查中,有47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关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学习或培训,占调查教师的35.61%;仅参加过一次学习或培训的教师38人,占调查教师的28.79%;参加过两次学习或培训的教师19人,占调查教师的14.39%;而参加过三次或三次以上学习或培训的教师只有28人,只占调查教师的21.21%。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广西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学习或培训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着培训内容安排与参训人员的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例如:学习或培训内容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因此,在教师学习与培训方面应通过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进修,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使学习与培训工作灵活多变,增强适应性。

2.教学设施不能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室建设滞后

在对学校现有教学场地、器材设施能否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调查结果中,仅有12人选择能够满足,占调查人数的9.09%;有52人认为不能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占调查教师人数的39.39%。体育场地器材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一个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直接决定着这个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因此对体育校本课程进行足够的投入是保证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吸引教师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学校经济状况的制约,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学校教学任务完成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工作。调查显示有9所学校已经成立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研组且取得一定成效,仅占调查学校的20.45%;有17所学校还没有将教研组建设列入计划,占调查学校的38.64%。说明广西中学体育校本教研组建设情况不尽如人意,各学校应该加紧成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学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进行。

3.开发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对开发主体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仅有15.79%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有充足的经费投入;而没有经费的学校则占31.58%;在对待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奖惩这一问题上,仅有2所学校有奖励措施,仅占调查学校的10.53%。因此学校应该在有限的经费投入上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力度,同时对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从而进一步调动开发主体的积极性。

4.体育校本课程与其他学校缺乏交流

在调查的19所学校中,与其他学校经常交流的只有3所,仅占15.79;与其他学校偶尔交流的9所,占47.37%;没有交流的7所,占36.84%。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旨在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它以学校为本,但并不把目光局限于本校,拒绝与外部的对话合作,而是要超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但并不是教师孤立的个人行为,它更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决不是学校自我封闭、学校和地方间相互割据,它需要与不同学校、不同的机构、不同的群体进行沟通、启发激励、交流分享与竞争合作,需要吸纳不同的智慧,倾听多种声音与诉求,借鉴不同的经验以及方法策略来创造性地生成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方案与策略。同时要善于发挥条件较好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既可以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又能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提高现有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以加快薄弱校本课程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挖掘、激活学校课程开发的潜力,丰富、扩充校本课程的内涵,增强校本课程的活力。

5.时间、场地设备资源及具体做法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校本课程尽管有国家课程不可代替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弱点,再加之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而且缺乏充分的规划与组织,使得我们至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十分薄弱。尤其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教师,已习惯于利用已有成果,对于自己去选择课程内容,并进行课程设计已不太适应,尤其是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每周近20学时的体育课,再加上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运动训练等,几乎再难以抽出时间去精选、改编、创新体育教材。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所遇到的困难的调查中,体育教师认为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工作量大,教师的时间和能力不够,有89.66%的教师选择了次选项;其次是体育场地设备资源不足,有81.03%的教师选择;第三是整体规划不足,具体做法模糊,有75.86%的教师选择。

三、结论与建议

1.广西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情况不太理想,所开发的校本课程项目不均衡且比较单一,体育新兴项目校本课程较少,尤其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以高校、广西体育教研中心及其各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指导和服务。

2.学校领导对体育的支持力度不大、经费投入不够、场地器材不足制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工作量较大,教师的时间,能力不够、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不足、整体规划不足,具体做法模糊成为影响已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的主要因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室及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不完善。改变学校领导观念,加强资金投入。学校要在保证基本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基础上,投入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资金,实施相应的奖励措施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3.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近几年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接受与体育教学相关的培训较少,难以适应课程结构改革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与学校教研制度。加强对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突出目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难点,把教师能力欠缺的方面作为培训核心内容。同时应该提倡一种自下而上的“实践——评估——开发——反思——改进”的课程开发模式。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比较单一,课程开发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因为课程开发主体基本上均为教师,而作为课程具体实施对象的学生基本没有参与课程的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之中,鼓励其他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 李秋初,李艳萍.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目标.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 阎智力,商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科学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