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教育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所学的概念,努力把它与学生熟悉的工农业生产实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学过的或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求知欲望。
例如,笔者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在讲“溶质质量分数”概念之前,先讲一下农民使用农药的故事:甲、乙、丙三人使用同一农药杀灭同一害虫。甲的药液过浓,乙的过稀,丙的适当。结果,甲的田块中的害虫和庄稼都被杀死,乙的田块的害虫安然无恙,只有丙的田块的害虫得以杀灭,庄稼得以茁壮成长。这时,学生意识到正确把握溶液中溶质的比例相当重要。于是顺水推舟,提出:怎样表示溶液的浓稀呢?进而引入相关概念的教学。必须指出,激发动机的素材未必都从课本外去寻找,还要从教材本身去开掘。
二、分析实验,引导思考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教师在重视演示实验的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实验,为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创造条件。
例如,“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是基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看到试管里加进黑色粉末氧化铜,然后向试管内通入氢气,加热。反应后试管口有水滴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如果红色物质能做成光亮的“铜镜”则更好)生动的直观给学生以深刻的表象,而形成概念的关键则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观察,从而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点。有的老师实验后急于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H2+CuO=Cu+H2O ,然后照本宣科:“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如此概念教学给予学生的只是三个孤立的知识点:化学反应方程式、还原反应及其定义。如若教师能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探索由化学反应现象到形成还原反应概念的途径,把“三点”按其内在规律连成一条思维链,则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对概念的深刻认识。这里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认真分析反应物变为生成物的过程是,“在这个反应里,氢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与它结合生成水;氧化铜(铜的氧化物)失去了氧而还原为游离态的铜”。这后一句把该反应与“还原”一词联系起来;原来的铜被氧化后变为氧化铜,氧化铜失去氧又还原为原来的铜。这样,对“还原”一词就不陌生了。二是根据上述分析,氧化铜失氧而被还原,或者说氧化铜中的氧被氢夺去的反应是还原,于是就把还原反应与其定义联系起来,原来似乎风牛马不相及的“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可见,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观其本质是概念教学的关键。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而是有助于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 先揭本质,后述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定义,并能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运用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化学的实际问题。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定义则是表述概念内涵的严密而准确的语言。在概念教学中,先给概念下定义还是先分析其内涵,这对初中教学来讲,往往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注入式与启发式。
由于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强化科学方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现阶段的生物实验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的意义以及实际应用情况均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应用。首先叙述了科学方法的定义,然后分析了将科学方法运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意义,最后说明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应用实践。此研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科学
所谓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思想以及手段,有针对性地传授科学研究方法,用科学方法训练学生,在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生物实验的展开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支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对科学方法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科学体系奠定基础。
一、科学方法的定义
“科学方法”的定义较为广泛,并且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其含义也在持续丰富发展。有些学者认为,所谓的科学方法即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为了处理某一实际问题从实践或者是理论上采用的方法及手段的总和,也是人们了解客观世界的主要工具。现阶段,关于“科学方法”最为系统全面的定义是,人类在科学研究以及实践活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以及操作方式。[1]
二、将科学方法运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及学习方法产生影响
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同时,还应当熟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分析方式。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方法之后,可以快速找到思考的方向,明白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
在生物学的实验之中,学生需通过观察、假设、实验以及分析等基本方式,处理生物学方面的问题,并且得出实验结论。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倘若可将这些方法提炼出来,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中发现问题所在,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对学生世界观的树立产生影响
生物实验从观察到具体的操作,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性材料,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以及归纳等思维方式获取理性知识,再从实践当中检测认识的正确性。学生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建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观点,同时也可以领会到人脑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了解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哲学思想。[2]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应用实践
(一)观察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首先,应当清楚观察目标是什么。在必修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以及蛋白质的鉴定”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需了解实验原理,让学生知道本实验是利用颜色的反应来鉴定脂肪、还原糖以及蛋白质的,观察的实验目标是各种不同的颜色。脂肪+苏丹Ⅲ→橘黄色,淀粉+碘液→蓝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在此验证性的实验中,学生唯有在明确了这些观察目标之后,才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的颜色来确定实验成败。在实验的实际操作中也需要细致观察,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配方存在区别;其次是二者的配置过程也存在区别,菲林试剂是把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混合均匀之后加入待测溶液之中进行检测,而双缩脲试剂是待测中加入氢氧化钠融合,在混合均匀之后加入硫酸铜溶液。再次是反应条件不同,在检测还原糖的过程中,加入菲林试剂之后,必须用水浴加热。最后一点是颜色的转变过程,在检测还原糖的实验之中,溶液颜色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淡蓝色→棕色→砖红色。以上几点均为考查的要点,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观察去发现,这样更容易理解。
(二)探究实验设计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研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掉效果”是选修一当中的一个课题,与广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设计探究实验时,确定好“探究何种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效果最理想”的课题,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的思路是在不同的温度下,研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通过去污能力的强弱来确定洗衣粉的理想温度。实验过程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此实验过程和必修一实验“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存在许多共同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步骤。在此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搅拌时间、污渍种类以及搅拌力度均需一致。在得出实验结果之后,与之前所做的假设进行对比,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讨论。
四、结语
在生物教学领域,生物实验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将科学方法教育应用于生物实验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教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综合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生物实验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作者:熊恩娟 单位: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教学妹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资源,教学操体的分类,选择教学探体的方法和原则,设计依据等内容。
教学媒体,所谓教学媒体是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教学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指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教学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资源的概念可大可小,教学设计只关心可以人工设计的资源。有时区分资源和工具。
1教学资源包括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
(1)人类资源是教师,辅导者,学习小组(学习伙伴)。非人类资源有两种。一种是教学材料,另一种是教学环境。教学材料包括教育信息资源(网上资源,电子出版物和印刷品等)和教育教学软件(传统教学媒体、幻灯投影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以及学科专题网站等)。
(2)教学环境有两种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教育资源环境(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及Internet)和教学传递环境(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闭路电视系统,以及各种教室、实验室)。软环境指的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有基于“教”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学”的教学模式。
(3)教学煤体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教学媒体有以下几种类型:①非投影视觉媒体:印刷材料、静止图画、图示材料、实物教具和模。②投影视觉煤体:幻灯机、投影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③听觉媒体: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激光唱机(CD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④视听觉媒体: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VCD,DVl)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⑤综合媒体:多煤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4)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erSchramm)提出的决定媒体选择几率的公式,是选择媒体的最优决策的依据。媒体选择的几率(p)-媒体的功效(V)/需付出的代价(C)。在确定知识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媒体使用目标。选择媒体类型;确定媒体内容。
2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有注意。知觉,记忆,概念形成
(1)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一一注意。认知心理学上表明:人对于学习的过程,是从人本身的学习动机和心理来对知识产生注意开始的,而不是从外界的事物来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开始。所以,学习首先是要对学习知识产生注意,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开始学。这种心理学上的“注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选择性注意,新异性注意,简洁性注意,适中性注意,期望性注意等几种口选择性注意:即人在接受知识的时候都是本身有选择性的,所以授课应有重点的讲解;新异性注意,即事物的特征,不同于其他的特征,往往在人的学习中会引起注意,所以授课应有突出性的讲解;简洁性注意,即事物的表现越简单,越容易被人记住,所以授课应言简意赅;适中性注意,即难易适中的知识问题,一般能使大多数人引起注意,所以授课应分清主次;期望性注意,即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所以授课前应该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重点先提供给大家。
(2)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一一知觉。认知心理学表明,人的知觉和教学的相关媒体都有一定的联系,特征表现如下: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所谓整体性是知觉的一个重要的基木特征,虽然知觉的对象是由很多的个体组成的,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学生不会把这些堪称一个个的个体,而是将其统一整体化。任何没有表述的知识都是不会被学习者所加深印象,所以,必须对知识进行一个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的处理,从而使之联系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这样学习者再学习起来才会轻松易懂,这也是将复杂转化为简单的一个常用模式。相对性,知觉不会对其某一个物质做一个简单的判断,而且要通过其它事物的比较呈现,才可以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但是在画面上如把集成有上百万个门电路的半导体芯片放在手指上呈现,则可以使人们对芯片的集成度大小留下深刻印象。对运动的判断是相对的:画面上,一辆汽车在静止背景上移动或汽车不动而变换背景的位置,均可以被感知为动态。在亮度的呈现上也是相对的:如果一个红色的实物放在太阳光下则会闪烁出晶莹透亮的红色,但是在夜晚的灯光下,则会暗淡许多。对比性:当两种事物的属性谁以区分时,应将它们放在一起呈现,而不是分开。并在画面上用不同的颜色、字体或符号标出它们的不同点;或是将细微的差别加以放大,这些均有利于知觉的对比,从而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辨。
语言关联性和颜色编码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介质,在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在跨文化语境的解读中,影响语言解读和接受的因素是文化、思维、感知等根本性因素,以及对于人种和肤色的奇特影响。对语言的了解是衡量跨文化语境的第一要义,只有接受语言关联性和颜色编码的科学性,才能做到对跨文化语境的解读。
关键词:
跨文化语境;语言关联性;颜色编码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7801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通过对跨文化语境的解读,对语言关联性和颜色编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体会到,思维和语言具有密切的联系性。真是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思维的语言,我们将如何交流和思考。当然,操作不同语言的人,思维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说,操作语言不同的人,是否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对于语言关联性的定义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语言特征和其文化思想之间的关系。颜色是物体的一种物理性质,也是观察者的一种印象或感觉。每一种颜色可以根据物理性质,特别是可以根据占优势的波长(色调)进行明确定义。
1.2 样本或质性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论文通过对世界上20多种语言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跨文化语境的语言关联性和颜色编码。在研究语言关联性中,运用标准的普通欧洲(SAE)语言跟美国本地语言为基础进行比较,包括对欧洲语言中如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与美国本土语言中美式英语、纳瓦霍语比较的研究。同时,还关注了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特别差异比较研究,可以对相类似的语言进行比较,也可以对相差较大的语言进行比较。在研究语言颜色编码中,不仅从不同语言中研究其思维的差异,还从颜色编码中寻找答案,其中,针对不同人种及其肤色,对颜色编码产生的反应也不同。这些颜色往往是短波颜色(绿色、蓝色、紫罗兰色),而不是长波颜色(红色、黄色)。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通过不同语言和肤色人种的对比,对语言语言关联性和颜色编码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考量。在语言关联性研究中,运用时间意识数据的客观化,把语言学关联性原则扩展到语言的语法层次,能够以某种语言特征为出发点,研究使用某种语言的不同人种的思维,体现出不同层面的语言关联性。对于时间数据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研究过程,需要记录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语言状态和文化情况。在研究语言颜色编码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非常丰富,可能与颜色编码的多变性有关。可以采用照明条件、提倡语言对颜色命名介入、复合测量、交流准确性测量等方法,而对不同年龄和人种进行各种颜色(红、黄、绿、蓝)刺激习惯化和测试研究。
2 研究实施过程
通过对不同语言和肤色人种实施研究,对语言语言关联性和颜色编码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观察测量颜色碎片的命名、名词的长度以及命名的反应,要求听者根据所提供的颜色名词,在一系列颜色中识别一种颜色碎片。除了在所有20种语言中都有黑色和白色名词的集群外,这一地区在这些语言种还有一个在英语中叫做红色的词。绿色有19个名词,黄色有18个,蓝色有16个,褐色和紫色各有15个,灰色有14个,粉红和成色各有11个。当呈现颜色碎片时,与间隔32秒后呈现的非焦点颜色相比,他们的确能更快的识别焦点颜色。在对Dani人进行的第二项研究中,用一个单独反应词对8种焦点颜色和8种非焦点颜色进行配对,因变量是被试学会对每一刺激进行正确反应所需要的学习次数。
在最初阶段,有两个名词,一个对应于白色,同时,编码了明亮和暖色(例如黄色),另一种对应于黑色,包括暗色和冷色(例如蓝色)。在第二阶段,出现了一个专门对应于红色和暖色的名词。从第三个阶段以后,顺序就不严格固定了。绿色或绿色(合在一起叫蓝绿色)接着出现,但我们会发现,在一种语言中,有一个对应于黄色的名词,而没有对应于蓝绿色的。研究发现,粉红、橙色、灰色和紫色在更晚的阶段出现在语言中。
研究者假设,当同样刺激重复呈现,被研究者看的时间将缩短。如果呈现不同刺激,就会出现习惯化效应,如果新刺激更加不熟悉,效应就更强。在此实验中,所有刺激在一个方面的变化都是相等的,用波长测量的变化量总是相等。然而,尽管有一些变化,但新的刺激还是属于原来刺激的颜色范畴之内,如两个刺激都被一位成年观察者指认为红色,而另一些变化却使刺激被归入另一颜色范畴,如从红色变为黄色。
3 研究结果
在研究语言颜色编码中,在从紫罗兰到红色的光谱上,提出颜色的鲜艳程度逐渐提高。对于欧洲以外的人来说,较不鲜艳的颜色不太突出,因此,不太会用一个单独的词来确认。在进行一项颜色视觉和命名研究中,发现绿色和蓝色之间经常出现混淆,饱和的蓝色和暗色、不鲜明的颜色之间也经常出现混淆。以欧洲人的阈限作为标准,他的被试更容易检测出弱的红色,更不容易检测出弱的蓝色。为了解释此发现,提出色素沉淀的遗传差异有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短波颜色被视网膜的色素吸收,而深肤色的人有更多的色素沉淀。
就特定基本颜色范畴而言,一些实验证据依然有效,特别是已能够感知主要的颜色范畴。即使没有颜色词,也可以识别人种的焦点颜色,如有一系列研究对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和英国被试进行了比较,没有重复上述发现。巴布亚
新几内亚人有五种单一颜色名词,发现在颜色命名模式与记忆之间的相似大于颜色命名模式与英国记忆模式之间的相似。单词和英国的焦点颜色碎片的配对联想学习,并不快于单词和非焦点颜色碎片学习。新的研究用英国人的蓝绿和对应黄色、橙色和褐色区别进行相似性判断和范畴学习,这扩展了用巴布亚新几内亚人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被试用本语言所区分的范畴,进行的任务成绩好于所提出的范畴区分进行的任务成绩。
4 简要说明该研究对某一类教育实践的启示
4.1 语言关联性对教育影响
每种语言的背景语言学系统,并不仅仅是表达观念的再生工具,更是塑造观念的工具,是个体心理活动、其对印象的分析、其对心理内容进行合成的计划和指南。语言不仅被看作交流思想和观念的工具,而且对于这些思想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语言和文化也有形而上学,但不同于英语中的形而上学,而且只能用语言才能正确描述,用英语进行近似的描述。因此,对于跨文化语言关联性的研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获得一定的关联性,以相同点为起点,研究关联性语言的不同点。
4.2 语言颜色编码对教育影响
更容易编码的颜色根据预期,可以更好的回忆(记住),在再认任务中更容易确认。在美国得到了肯定的结果,但在其它地方没有得到重复。某些颜色名词比另一些名词得到更精确的识别。当用于再认实验中时,更精确交流的名词得到更好的再认。因此,这一研究表明,语言能够影响交流和记忆。因此,语言颜色编码的研究,为加强语言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有效方法,使跨文化语境研究清楚了语言间的障碍。因此,对于跨文化语言颜色编码的研究,可以让任何人种、任何语言都能通过颜色编码进行文化与思维的研究,以相同点为起点,研究语言颜色编码的不同点。
4.3 跨文化语境研究对教育影响
在文化教育中,语言教育极为重要,尤其是跨文化语言环境,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非常大,由于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较为重要的工具和途径,只有对各种语言环境有所了解,才能进一步加强语言环境对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跨文化语境的解读,对语言的关联性和颜色编码进行的深入的研究,在全球文化共享、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的今天,对于跨文化语言的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任。因此,不管你是什么人种,讲那种语言,在思维和文化的长河中,在漫长的人类交流中,彼此具有差异的文化会产生碰撞和交集,而不同的思维习惯也会相互交融,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前进。
参考文献
[1]韩彩英.语境本质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05).
[2]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
[3]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
[4]郭秀丽.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发展和建设[J].南昌高专学报,2008,(03).
关键词:通俗美术 美术鉴赏 中学生
长期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美术院校的专家,或是课堂上的美术教师,从来都不会放弃对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因为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具有不同时代的代表性。我们的美术欣赏教材和有关美术史类的书籍都是围绕着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来说的。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是一种重要的传承作用。通俗美术的提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才是“通俗美术”?简单地说就是大众的、民间的、容易理解的、适用的等等。
艺术一遇到通俗,很多人就会嗤之以鼻。为什么?因为如果和大众混在一起,人就没那么高贵,没那么有品味了。这在很多人的心里面的确是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介怀。在这里我要讲的就是,艺术从一开始本来就是通俗的,都是大众的。从艺术的五个起源学说(劳动说、游戏说、模仿说、巫术说、情感说)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无论艺术在哪一个学说里面,它都是产生在大众的平凡生活里,它从来都不应该是某些精英的游戏。
正史是统治者的历史,美术的历史也是统治者的历史。同样历史需要野史的补充,美术也需要通俗美术来对我们的文化还有生活进行补充。
在长期的美术欣赏教学里,都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情况,每当提到他们身边的事例时,学生就会特别来劲,一改往日的那种沉闷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比如,有一次讲到色彩的情感倾向问题时,在对学生色彩偏好的调查中,学生就会非常活跃。还有在穿衣服的色彩搭配对精神状态的表露当中,女同学就会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某某同学比较喜欢穿粉红色的衣服,他是不是谈恋爱啦?”(因为上课的时候介绍过毕加索的粉红色时期);“结婚的时候为什么要穿白色的婚纱?”等等。
这里反映出什么问题?我们的学生只会关心身边的事物,不关心国家大事吗?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学生能够在身边发现美、欣赏美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作为中学生,他还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每天都是在两个地点间来回奔跑,每天除了课本就是茶余饭后的点点滴滴。他能有那么多的心志去研究国家大事吗?对于美术教育,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启发他们在身边寻找点点滴滴的美,也就是广义上的通俗的美。
无论是在兴趣方面,还是在学生的理解上面,通俗美术教育是更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方式。
在平时的美术欣赏教育里面,我们可以将那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我们上面谈到,通俗的也就是大众的、民间的、容易理解的、适用的。如果是在音乐里面,大家就比较好把握了,因为它里面就有一种通俗音乐的叫法,也就是“流行音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美术类型的事物是属于通俗的呢?
首先,在学生当中最受到关注的就是“漫画”。漫画,尽管它的最基本的欣赏人群是以青少年为主,但是随着漫画产业化不断向深层次发展,现在的漫画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文化主流。在电影、电视、广告、服装、饰品、包装等等方面已经逐渐地显示出它的强势地位,就是艺术作品也基本上进入了一个漫画的消费时代。比如最具典型的就是广州“卡通一代”。
其次就是“服装设计”。尽管学生基本上都是以校服为主,但是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最值得他关心的估计就是穿衣服的问题了。在面对各种形式的潮流衣服时,怎样引导学生分析当前流行的各种风格,哪些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适用的,怎样才能展现自我的个性等等,这些都是很有必要对学生以美的角度去进行教育的。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已经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现在基本上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台数码相机。照相已经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在这个方面能够给学生一点帮助,估计学生会非常欢迎。
另外还有建筑艺术、工业产品设计、公共环境艺术等方面也是学生平常所耳熟能详的事物,这些都是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进行欣赏教学时学生的兴趣也会是很浓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