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技能

体育教学技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学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学技能

体育教学技能范文第1篇

幼儿学前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教师,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观察了解幼儿,有随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组织管理能力;三是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包含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幼儿学前专业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应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为中心。

一、观察指导与帮助能力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实验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幼师专业的体育教学实践课中,学生不仅要注意观察教师示范动作,而且要观察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学会和会学,甚至会教”。学生每节课都要想如果自己组织课堂,该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有危险的教学内容更要组织好教学、随时进行提示和保护帮助。幼师体育教学中的学生试讲课,学生们相互帮助配合,能激发学生潜力,展示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信心。学生自己当幼儿配合同学进行试讲,有自己是幼儿的亲身体验,为以后的教学实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二、口令指挥调队能力

口令指挥和调动能力是幼师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基本功考试内容之一,口令要求洪亮、短促、有力,调动队伍要随机应变。

在队列教学中,动作单一,口令枯燥,反复地重复几个单调的动作和口令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只要能正确发出口令,正确掌握队列动作就可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逐渐下降,从而容易忽视调动队伍时应变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分组练习、交换练习、抽查展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口令、队列动作和体操队形来指挥调动队伍,在指挥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在多次实践中反复指挥、反复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并灵活应用。

三、领操、编操能力

幼师体育教学中操类内容较多,结合幼儿特点让学生做一些幼儿模仿操,增强了学生的幼儿意识。体验到幼儿的动作与情绪,这也反映了女生的特点。结合幼师生的实际要求学生正确喊口令节奏,教会学生选择恰当的音乐、儿歌伴随做操,并把操融于游戏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各种形式进行准备活动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氛围中完成练习,既提高了做操的质量,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掌握动作后要进行同学们领操练习,要体会在队伍中练习和站在队伍前领操练习的区别。为了培养学生编操能力,在讲解创编各类操的原则方法后给学生统一音乐,规定学过的几个动作,让学生自己创编整套动作,并对整套动作提出要求:动作协调、舒展大方、节奏感强。同学们根据平时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通过自己的想象编成套路,自己表演,做到人人参与,并将编好的操进行展示比赛。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同时她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为她们今后从事幼教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游戏实践能力

游戏是具有一定动作、情节和竞赛因素的一种独特形式的体育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深受广大青少年、儿童和幼儿的喜爱。体育活动中的游戏,主要是由各种走、跑、跳跃、投掷、越过障碍和各种对抗性练习等基本动作所组成的身体练习,是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游戏的最大特点是能使人们活泼愉快、情绪高涨,比其他身体练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天性的表现,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师体育教学中,游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内容。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师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是学生较喜欢的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和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跑、跳、投等各项运动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控制力、注意力、记忆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智力的发展;并能培养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机智、果断、顽强等优良思想品质。

体育游戏是学前体育课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为了未来幼儿园工作职业训练的需要,应熟练掌握将体育课儿童化和艺术化的能力。幼师生应熟练掌握组织游戏的方法和创编游戏的基本技能,并在游戏实践中体会童趣的快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实现体育课的目标。在游戏的选编中提倡游戏目的明确、运动量适当、符合年龄特点、内容新颖有趣、难易适中、因地制宜选择游戏场地和教具。游戏的教学分为三个过程:游戏体验、创编理论学习、自编游戏的教学实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同类型的游戏,得到游戏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对游戏的概念、意义、分类、特点、游戏创编的要求等方面提出要求,使学生从理论上得到提升。最重要是第三阶段,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编游戏的教学实践,由一名或几名学生组织游戏教学,最后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作为能力实践的成绩。学生能够在掌握游戏的基础上自己组织创编游戏,为以后的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五、动手能力

体育教学技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师;教学;体育;技能;

体育技能就是动作执行的经验。它是一种个人体验,它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

技能教学环节,应全面解放学生各种感官,视觉、触觉以及其他一些感官的,使之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最为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发展,提升学生素质与能力十分关键。

一.组织游戏技能

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可以使儿童的天性表现出来,比较适合学龄前的儿童。幼师可以模仿幼儿组织体育比赛,这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目的性和计划性。游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且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及教育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的各项体育技能,如跳跃、跑步等得到提高,培养他们的速度、灵活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发展他们记忆、控制及注意等的思维活动,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团结、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及果断、勇敢、机制等的良好思想品质等。

组织与创编游戏能力是一名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能力,将体育运动转变为游戏,在游戏中体会到童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将传统的体育教学转变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最终实现“汗、会、乐”的教学目标。在游戏教学中,我们应该对幼儿园的教材加以结合,在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对教师组织游戏的过程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让他们初步了解游戏是如何组织的。二年级的学生应重在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应该教授他们该如何编写游戏教案,并让他们了解游戏组织中应注意的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对游戏经验有所感知之后,应该将重点放在创编游戏上。在每节课中,学生都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所用到的体育器械来创编游戏,然后将自己创编的一些游戏在实践中运用,例如可以邀请一名或者多名学生来组织游戏教学,最终的成绩有学生以自评或互评的方式给出,锻炼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这样一个流程,学生逐步实现自己独立创编游戏和组织游戏的能力。最后,由教师依据学生所创编的游戏的内容和实际的效果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相应的评定和考核。

二.动手技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求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这种动手能力是一个幼儿教师应掌握的一个基本能力,对从事体育类活动教学的老师尤其重要。为了使学生培养起良好的习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来制作体育器材并描述其用法。比如,学生在练习投掷时可以将废纸团起来做实心球或自己制作纸飞机;学生在游戏中用旧水瓶自己做道具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和机会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创造想象的潜力得到充分的释放,让他们感受到想象力所带来的魅力。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对幼师的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如将游戏、队列同动手能力结合起来,在创编幼儿操时借鉴模仿操练习、健美操及形体训练等,将比赛活动同教学能力训练的组织结合在一起等,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幼师会更适合时代的发展,素质也会更高。

三.语言艺术化技能

幼儿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语言上讲求艺术化。幼儿不同于其他阶段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在身体、年龄还是思想上都具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幼儿体育教师语言应达到如下四化:第一,趣味化。要求幼儿教师语言尽可能的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第二,激历化。主要是要求幼儿教师语言上尽可能的去鼓励和支持幼儿,树立起自信心,以积极的语言去引导他们探索和努力;第三,诗化。主要要求幼儿教师语言上富有诗意,韵律美,节奏尽量明快,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幼儿投入到教学中。第四,简单化。因为幼儿理解能力偏弱,教师语言上要力求简练,通俗易懂,避免使用一些句法结构复杂的语句或使用一些词汇设计范围较大的语句。

四.培养非智力因素技能

非智力因素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上的非智力因素指的是智力以外的因素,如生理、心理、环境因素和道德品质等,狭义上指包括兴趣、个性、理智、情感及动机等的心理因素,它们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该过程可以起到直接的制约作用。在幼师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提供学习动力。体育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意志力,在体育学习中,学生如果没有充分的动力支持,教师就无法保障其体育教学的效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他们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进行可以直接参与并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能在体力和智力活动中积极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就可以为学生的体育活动及学习提供推动力和明确的方向。

2.提供内在潜能。体育教学活动包含着若干个过程,既有师生的认知活动、身体运动及非智力因素活动,又有师生间在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应在该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情感、活泼的性格、稳定的兴趣及顽强的意志。

3.融洽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师生关系如果比较好,则学生更容易捕捉老师的期望和意图,会比较主动的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发展自我,这是每一位体育老师都想达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状态。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达成这种境界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好了,则师生关系就会变得比较融洽,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占春主编.体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9

[2]高玉祥、程正芳、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7

体育教学技能范文第3篇

摘 要 运动技能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和身体价值的一种表现,已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结合在一起,成为保持生命活力和提高生存能力的必要手段,今天的学校体育教学也正向这个方面努力。

关键词 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

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动作技能的学习占有大部分比重,各种类型的动作技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教育功能且作用突出。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执行和掌握过程,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目的,进而使其参与体育运动成为终身教育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概念区别

2000年出版的《体育科学词典》中把“运动技术”的概念定义为:“完成特定的体育活动的方法,或能充分发挥人的身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运动技能的概念则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从上述概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运动技术是人们在实践中经过多次修正,并在不同阶段具有相对科学性的完成动作的一种方法。运动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客观存在性,即它的存在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不被人们学会之前并不具备个人的特性。运动技能则不一样,它是人经过学习后而掌握了的具有个性化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因此从学习和掌握角度而言,我们应该说:人们学习运动技术,不应说:人们学习运动技能。同理,可以讲“人们掌握某种运动技能”,而不宜说“人们掌握运动技术”。因为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可表现为掌握的不同程度:初步掌握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与自动化阶段。前两个阶段只说明学习过运动技术,只有到第三阶段才能算掌握了某种运动项目的技能。由此可见,运动技术只有被人学习,才有可能升华为运动技能,才能把物化的运动技术上升为人格化的运动技能。

二、 运动技能的划分

运动学习与控制主要从两方面理解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分类问题。一方面根据运动技能各自的显著特征进行分类:另一方面根据人执行动作技能时表现水平的高低程度来区分。我们依据三种方法,既以动作任务的组织方式分类、以运动和认知因素的重要程度分类、以执行动作技能中环境变化的可预见性分类,对动作技能的分类进行描述。

以动作任务的组织方式分类,可将运动技能分为分立技能、序列技能和连续技能三种。其中,分立技能通常情况下持续时间非常短暂且开始和结束的界限分明,如投掷、投篮、击打、踢球、跳跃和接球动作等。序列技能与分立技能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动作,而且每一个序列动作都是以分立动作开始和结束,如难美项群中的成套或套路动作;跳远的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赛车的快速换档动作等。连续技能通常情况下持续若干分钟以上且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具有重复或韵律性质的动作技能,如跑步、游泳、竞走、滑冰和自行车等。

以运动和认知因素的重要程度分类,可将运动技能分为运动性技能和认知性技能二种。其中,运动性技能的特点是做决定最小化,运动控制最大化,如推铅球、肌肉健美等。认知性技能的特点是做决定最大化,运动控制最小化,如棋类、牌类、教练员决策等。总之,认知性技能要点是“知道做什么”,而运动性技能的要点是“正确地去做”。实际上,纯粹的运动性技能和认知性技能都是不多见的,大多数处于二者之间,这类运动技能的特点是做某些决定的同时控制某些运动,如足球、障碍跑、高山滑雪等。

以执行动作技能中环境变化的可预见性分类,可将运动技能分为开放式技能和闭锁式技能二种。其中,开放式技能的特点是执行动作的环境的不可预见性,也就是说,执行者难以预见对手的战术动作,以及自己根据对手情况将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动作,如摔跤、柔道、跄拳道、拳击等。闭锁式技能的特点是执行动作的环境的可预见性,如艺术体操、太极拳、短跑等。实际上,纯粹的开式和闭式的运动技能并不多见,绝大多数处于二者之间,只是环境变化的程度不同而已,如保龄球、网球、篮球和足球等。

三、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学习

体育教学中所涉及的运动技能达到数百个,对不同运动技能所具有的多种风格和特点做出单一的概括和总结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如果将几个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过程之中的特点便立即清晰显现出来。那些复杂的、需要付出较多注意力才能完成的运动技能,例如,蛙泳、网球的发球,跨栏等,在学习时也必须给学生安排较长的学习时间他们才能够掌握,教师通常把这些技能分成几部分,一步一步地、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地教给学生(分解的方法);相反,那些简单的、需要相对较少注意力就能完成运动技能,例如短跑、篮球双手胸前传球等,教师只要安排较短的时间学生就能学会,而老师们也通常完整地教授这些技能(完整的方法)。这些现象意味什么?这些技能的难度与学习时间、难度与教学方法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关系?这些关系的背后是不是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规律性呢?近期在球类运动教学中,新型“领会教学法”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以往的从分解到完整的球类教学常规程序,用整体教学带动分解教学的教学程序重新设计了像足球、篮球的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现象进一步揭示了运动项目特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特殊关系,预示了技能特点与教法之间的规律性。因此,根据运动技能在学生习得过程之中呈现的特点,划归运动技能不同的类属,然后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已就成为了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宋卫华.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论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思与行[J].现代阅读.2012(10):100-101.

体育教学技能范文第4篇

摘要:早期的迁移理论对体育教学训练的优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合理的运用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对于促进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提高体育教学训练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迁移理论的基本概述以及迁移理论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体育教学训练效果的提高产生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 运动技能迁移 应用 分析

引语

体育教学训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运动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他们能够掌握某一种运动技能。在体育训练的教学中,一些新传授的运动技能往往会受以前掌握运动技能的影响,此种影响即为运动技能迁移。

1.运动迁移理论的基本概述

迁移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的学习、巩固、提高以及改进等活动中,它主要是指某一心态、心境或者动作等转移到另一个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从而产生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技术以及技能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而这种联系和影响直接的关系着学生学习知识、技术以及技能的效果。所谓的运动迁移,运动心理学将其定义为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对新学技能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指出,只要是学习者先学知识和后学知识情境之中存在着某些共同要素或者相似的成分,则一定会出现迁移这种现象,当然,这种迁移既可能是有着积极影响的正迁移,也可能是有着阻碍作用的负迁移。

所谓正迁移主要是指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学的知识、技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新技能的掌握与形成;而与之相反,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学的知识、技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阻碍其新知识、技能的获得便是负迁移。在特定的条件下,正负迁移这两种矛盾的迁移方式是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转化的,并且,这种正负迁移是遵循着一定规律进行转化的。所以,学者们将运动迁移看成是一把双刃剑,体育教学工作者在运用这把双刃剑时一定要扬长避短,把握其转化的规律,尽可能的减少迁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实现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在体育训练教学中,迁移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这便要求体育教师详细的了解并掌握有关迁移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在其教学和实践中更好的开发和运用迁移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基本能力,力求使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2.运动迁移理论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

2.1积极合理的创造迁移的条件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合理的安排教材,出示最佳的教学示例。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中介和载体,它的排列顺序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所以,教师应当及时的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容易发生迁移作用的两种技能有效的衔接起来,将可能产生相互干扰和影响的技能区分开来。最佳的教材程序不仅要充分的反映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还体现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主要原则,注重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努力克服心理定势的影响,有效的实现正迁移。所谓的心理定势,是指在过去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于个体的认识以及处理时起着控制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在体育训练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自信心和紧张程度等影响有效迁移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能够促进正迁移的产生,也能够使负迁移出现在教学中。由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心理定势的影响,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顺序的内容,积极帮助学生消除不利心理定势的影响,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2.2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迁移的转化

在体育训练中,身体素质不仅是一切运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动作,还有助于学生最大程度的避免运动伤害,是体育训练中决定成败的重要基础性要素。所以,只有在身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运动迁移才能够得以更好的实现和转化。

2.3强化基本知识学习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明确的指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由此可见,在体育训练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的学习及理解,是实现有效迁移的重要手段。教师们不仅应该教授学生基本的技术、技能,更要注重技术、技能原理的传授,以利于学生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有在体育训练教学中强化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才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2.4重视认知程序,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采用以鼓励和赞扬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且使用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语言及练习,为学生新技能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此外,在学习新技能时,教师应当给学生以足够的练习时间,让学生通过熟能生巧的原理更好的掌握该技能。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够一成不变的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根据授课的实际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训练的乐趣。

2.5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

众所周知,学习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是取得既定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运动技能迁移的效应得以产生和实现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训练中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运动技能正迁移的有效实现,优化教学结果已经成为当今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3.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不仅应该了解和研究教学内容、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注意把握和遵循运动迁移的有关规律,促进正迁移的发生,以实现体育训练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徐永生,黄波.论体育教学中的技能迁移和定势干扰[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6)

[2]司昌莉.试论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5)

[3]柴建设.对技能迁移规律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5(3)

体育教学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快乐教学 运动技能 辩证关系

体育教学中的快乐教学,即快乐体育,根据教师年龄、阅历、学习背景以及对学生了解的层次等差异,而在教学过程通过不同内容、阶段体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反映出学生不同的个体感受。因此,快乐体育与掌握运动技能在教学目标、方法、层次上有着一定的不同,但二者均是体育教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快乐教学和掌握运动技能辩证关系

(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在我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快乐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作法是:围绕教学大纲,挖掘快乐因素;巧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乐趣;文字画面结合,学生能看能听;开展游戏活动,组织各种竞赛;课堂内外结合,走向自然、社会。用“快乐教学”教出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有创造性,学习成绩提高显著。

在快乐教学与掌握运动技能的辩证关系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相应的关系。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体育课程教学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参与,因此,学生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动作技能,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同时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其次,如果离开学生,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缺乏相应的教育主体,从而无法顺利的完成教学活动。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统一要求与关注个性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快乐教学与掌握运动技能之间还存在着统一要求与关注个性的关系。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在我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这个整体,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从整体出发,使学生统一的进行动作学习或练习。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只从大局出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因此,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进行统一要求的同时,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其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在今后的体育学习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

(三)快乐学习和艰苦努力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快乐学习和艰苦努力的辩证关系。而在其辩证关系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明确,让学生快乐学习是体育课程教学所要追求的一项重要目标。它既不是教师的一种“恩赐”,也不是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快乐学习是体育的魅力和生命所在,是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一种重要追求。其次,我们要知道快乐学习并不意味着学习是一个“轻松”、无压力的随便的过程。在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教学中,“快乐”两字的定义应该是:战胜自我、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才叫快乐。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实实在在的学有所得后的快乐,是付出艰辛的努力后战胜困难、获得胜利后的快乐,并不是嘻嘻哈哈的游玩,随随便便的成功。体育是快乐的,但更是艰苦的,快乐往往是在经历痛苦之后才能体验到。最后,从丰富学生的情感来看,只有快乐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够的。即便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都应当让学生尝一尝,这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快乐教学和掌握运动技能结合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动作是否规范优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讲解时间不宜过长,要以引起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想象力为目标,将动作完整―分解―完整的示范,通过正误对比、动作示范与语言讲解结合实现快乐教学与掌握运动技能的有效结合。另外,开展多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

(二)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应围绕学生展开快乐教学,利用学生对运动的本能需求,基于学生快乐的情感、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产生学生感觉被教师“操纵”的感受。

(三)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了解并理解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水平和心理需求,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能力开展快乐教学,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

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作技能,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快乐教学与掌握动作技能的辩证关系,并积极结合快乐教学与掌握运动技能,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晓弦.小学体育快乐教学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1).

[2]邵建军.浅谈快乐体育课堂教学模式[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