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管理细则

实验室管理细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管理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管理细则

实验室管理细则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食盐的管理,保障食盐加碘工作的有效实施,保护公民的身体健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管理。

本办法所称食盐,是指直接食用和制作食品所用的盐。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食盐生产、储运和销售活动。

第四条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以下简称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食盐专营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以下简称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食盐专营工作。

第二章食盐生产

第五条国家对食盐实行定点生产制度。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不得生产食盐。

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提出,报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审批。

第六条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根据食盐资源状况和国家核定的食盐产量,按照合理布局、保证质量的要求,确定食盐定点生产企业。

第七条国家对食盐生产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

食盐年度计划由国务院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组织实施。

第八条严禁利用井矿盐卤水晒制、熬制食盐。

第三章食盐销售

第九条国家对食盐的分配调拨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

食盐年度分配调拨计划由国务院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条国家对食盐批发实行批发许可证制度。

经营食盐批发业务的,必须依法申请领取食盐批发许可证。未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的,不得经营食盐批发业务。

第十一条经营食盐批发业务的企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审查批准,颁发食盐批发许可证,并报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备案。

食盐批发许可证由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统一制作。

第十二条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注册资本;

(二)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三)有符合国家规定的仓储设施;

(四)符合本地区食盐批发企业合理布局的要求。

第十三条食盐批发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计划购进食盐,并按照规定的销售范围销售食盐。

第十四条食盐零售单位和委托代销食盐的个体工商户、代购代销店以及食品加工用盐的单位,应当从当地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的企业购进食盐。

第十五条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食盐批发企业的食品零售单位和受委托代销食盐的个体工商户、代购代销店,应当执行国家规定的食盐价格

第十六条严禁将下列产品作为食盐销售:

(一)液体盐(含天然卤水);

(二)工业用盐、农业用盐;

(三)利用井矿盐卤水晒制、熬制的盐产品;

(四)不符合国家食盐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盐产品;

(五)其它非食用盐产品。

第四章食盐的储存和运输

第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食盐批发企业的合理库存量,并报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备案。

盐定点生产企业和食盐批发企业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的要求,保持食盐的合理库存。

第十八条托运或者自运食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持有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或者其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核发的食盐准运证。

食盐作为国家重点物资,运输企业应当保障运输。

第五章罚则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生产食盐的,由盐业主管机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生产的食盐和非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生产的食盐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利用井矿盐卤水晒制、熬制食盐的,由盐业主管机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生产盐产品、违法所得和生产工具,可以并处违法生产的盐产品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未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经营食盐批发业务的,由盐业主管机构责令停止批发活动,没收违法经营的食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经营的食盐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食盐零售单位和受委托代销食盐的个体工商户、代购代销店以及食品加工用盐的单位,从未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购进食盐的,由盐业主管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购进的食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购进的食盐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二)、(三)、(五)项的规定,将非食用盐作为食盐销售的,由盐业主管机构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四)项的规定,将不符合食盐标准的盐产品当作食盐销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无食盐准运证托运或或者自运食盐的,由盐业主管机构没收违法运输的食盐,对货主可处以违法运输的食盐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对承运人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盐业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施行前己经从事食盐批发业务的企业,具备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审核颁发食盐批发许可证。

实验室管理细则范文第2篇

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学校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坚持以实践、提高、发展为中心,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制定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细则》,供各位老师认真学习、参照执行。

一、总则

1、教学工作必须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指导思想,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规范地进行。

2、认真执行教学计划,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以开放性、生成性、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用实际行动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师角色的创新。

3、各科任课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上课及组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布置作业与批改、辅导、考查等环节的工作,教务处要组织人员配合校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4、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因开展活动需要在调课、停课的,经学校行政会研究决定,作出妥善安排,方可实行。

二、教学常规细则

(一)备课与检查

1、撰写教案应该根据上级教研要求进行,各学科有其特点,学校将按照有关要求检查、督促、反馈、存档。

2、补充教学内容,教材不等于教学的全部内容,确定教学内容要在凭借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要用教材教。

3、教案的形式要多样化,提前备课量为二周,教研组也可分单元分章节分工备课,但必须做好课前二次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强化“功在课前,利在课上”的意识,做到不备课,不上讲台。

4、各科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的基本精神,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要处理好教学的阶段和连续性,做到循渐进,螺旋上升。

5、各课要写好教案,做到一课一案,课时教案包括教学课题、三维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及教学过程、板书、反思等项目。

6、教案检查:采取普查与抽查,并特注意小科教案检查(科学、品德、英语、音、体、美、写字等)。每学期由教务处统一普查,每月普查一次。每次检查均作好记录和小结存档。当发现教案不合要求时及时交换意见,要求改正,检查中发现未进行二次备课情况要及时纠正。

(二)上课

1、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师应在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摆正教和学的关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前两分钟到教室,做好组织教学工作,维持好课堂纪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教学。

2、坚持采用合适的教学用语上课。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

①、教学目的明确,即在一堂课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思想教育都明确具体,落实到位,师生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

②、教师善于把握、驾驭教材、根据教材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系统,把教材组织成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的知识系统,做到深浅适宜,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抓住,既落实基础又培养能力。

③、要采用素质教育的理念组织教学,坚持从“乐教乐学”出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讲练结合的原则,教师善于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到以趣激学,实践为主,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之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自觉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坐、立、读、写有正确的姿势。

4、不提早下课,不拖课。

5、原则上按计划上课,妥善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无特殊原因,一般按要求上完有关内容,教师不得自行调换课程,因公出差的教师按学校要求安排好课务,因病、因事的教师要依照《实验二小考勤制度》执行好请假,避免“空堂”现象。

6、上课检查:每周最少检查一次。并特注意小科教学检查(科学、品德、英语、音、体、美、写字等)。上课期间由学校教务处不定时随堂听课。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各科基本作业量,

完成课后习题或思考题,可适当设计、补充配套练习题。课堂作业坚持限时分层校内完成的原则,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各科应协调好每天作业的总量,低年经一般不留课外作业(适时调整);中年级每天不超过1小时;高年级每天不超过1个半小时。

2、作业批改要认真,书写要规范,反馈及时,数学作业当天批改、反馈,语文和其他作业应在下一节课做作业前批改、反馈,作文要有讲评、面批等形式。

3、耐心辅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创造条件,开展学科课外活动,用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

4、布置作业要紧扣教材,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式多样,要努力减少机械抄写和单调乏味的作业。

5、作业批改:作业批改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各学科教材的习题或思考题,教师要全批全改,作业批改要认真细致,迅速及时,讲求实效,不出错误。

6、作业检查:教务处每月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

(四)、辅导

1、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培优补差工作。正视差异,重视对暂时学困儿童的辅导、帮助,也提供学习超前的孩子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

2、及时为因病因事请假的学生补课。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

(五)、考查

1、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教学结束后,通过检测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评价,这既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也是对教学效果的鉴定。

2、学校组织月考,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填写质量分析表,

3、考试检查:由教导处检查教师监考、阅卷、登统全过程,对不负责者提出批评,要求改正,对舞弊现象做出扣分或取消成绩的处理。

(六)、教学评议

1、各教研组安排好“每人一节公开课”,均要开展集体评课活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相切磋,提高教学艺术,并结合有效课堂评价标准做好记录,留存公开课(照片、教案、反思、听评课记录)材料。各教研组推选出一节优质课。

2、教研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学科性知识竞赛,提前安排好时间、地点、人员,做好记录和原始资料留存(包括影像资料),并报教务处存档。

3、校长、主任采取推门听课制。

4、教师听课每学期不低于20节,教研组长每学期不低于25节,教务主任每学期听课不低于40节,并做好听课记录,教务处每月检查一次教师听课记录。

(七)、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按照学校《主题教研实施方案》要求做好主题教研工作。(另见《主题教研实施方案》)。

实验二小课堂教学要求

1、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突出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练习,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课后及时写好教学后记。

2、提前进入教室,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教学辅助用品准备到位。认真上课,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3、上课用语规范(使用普通话)。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坐着上课(如有特殊情况,事先告诉教导处,遇有领导检查,好做解释)学生做课堂练习期间,教师应加强巡视及时帮困指导。不应出现学生蜂拥在讲台前等待老师批改作业现象,更不能由学生批改。

4、进教室上课不得带与教学无关的物品(例报纸,杂志,茶杯等,无极特殊情况不准接打手机)。

5、合理布置作业。

6、作业批改及时,规范。养成学生及时订正的习惯。

实验室管理细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国际化;中国式管理;西方管理

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一度的风靡中国,但是不久就发现这些管理理论在中国大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同时近期在法国出现了要以法国本土化来抗击所谓文化多元主义的国际化浪潮;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承认多元化的国际文化在德国的失败,倡导德国新移民要学习德国文化,适应德国的生活方式。由于中西方在种族起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对比性的文化差异,最突出的是表现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对人们现代生活、企业管理等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有此形成的中西式管理差异着重体现在“和谐管理”与“竞争管理”、“粗放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与“以事为本”的不同选择上。中西方管理思想与方法在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深,经济发展在全球开始企图形成一个范式时,管理的深层次融合或分歧开始体现出来。管理的国际化选择何去何从?人固有两只眼睛,但只能看一个方向,中式、西式究竟以哪一个为主?由此,也展开本文对中西式管理的差异进一步研究。

一、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回顾

中华民族在其5000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的发展贡献了众多管理方面的智慧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也包含其他学派。其核心的内容是“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这些也一一在各时期的管理思想中体现出来。

首先是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管理思想分别是来自儒家、道家、法家的管理思想。儒家的管理思想,代表的有孔子的“贵和”的管理思想,主张利用“仁”、“爱”来达到“安人”管理目标;强调“德”、“礼”之治,而辅以法治;认为管理关键在于“举贤才”,需选拔正值的人进行管理;提出用“义”来规范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的行动,用“惠民”的方式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等。道家的管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大流派之一,也是极其具有影响力的。道家的管理思想的基本特色是“守柔”,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倡导“守柔”,以柔制刚的思想;以“无为”为管理思想准则,即人的行为及其指导思想不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应顺应自然的要求,不随意地蛮干;主张“有无相生,以退为进,欲夺故予”的辩证的管理思想;提倡 “无弃人”的用人思想等。法家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管子等,他们主张依法治国,注重人才的任用,提倡“任人惟贤”的管理思想。除此之外还有墨家、商家、兵家等在各自领域的管理思想,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丰富的管理思想体系。

其次是秦汉时期至宋元中期的管理思想。代表的是李斯、司马迁、诸葛亮、曹操、韩愈、沈括、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提出的管理思想。这个时期,儒家、道家的管理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李斯的注重人才的思想,诸葛亮的“任人惟才,德才兼备,德重于才”的思想,曹操在各方面的决策思想和后勤管理思想,人才管理思想等都是儒家、道家管理思想的继承。明清时期的管理思想表现为儒家的“贵人”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只是在评判标准上有了新的发展,如张居正实施“考试法”的改革措施。而经济管理思想、军事管理思想等也逐步完善,如康熙的“仁者无敌,此是王道”是传承了儒家以“仁”为管理方式的思想。

二、中西式管理差异体现

(一)“中庸”、“无为”与“有为才有位”

中庸之道是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的,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该思想作为儒家提出的道德修养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行为有这根本的影响。在管理方面,其应用广泛,体现的是适度、顺道、和谐、整体、权变的管理思想。“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是指没有违背规律办事的意思。“无为而治”被看作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要求人们淡化功业欲望,提倡功德观念,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精神境界。其内涵与中庸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即是中庸也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是“为”还是“不为”,都要做到不偏不倚、不温不火,从而使得事情“顺道”发展。

西方由于其重功利,崇尚竞争,故在管理风格上强调“有为”,有为才有位。重视领导者、管理人的知识、才能、业绩,这样也就有了财富崇拜、业绩崇拜,为体现财富,业绩竞争的结果,发展出重法治、权利分配、层级控制,重激励措施和方法的采用,处处表现出领导者的作用和影响的管理思想。

(二)“和合为先”与“竞争至上”

“和合”是指和谐与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管理思维方式的根本特点。一是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体现在“人道治理应与天道运行相和谐”,也就是说在国家社会的管理上必须要与自然规律相适应,从而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二是“尽人事以应天常”,指人应该也可以在领悟、尊重自然法则的前提下,顺应自然法则去做事情,实现人类行为与大自然的谐律同步共振,与自然圆融和谐地发展;最后是人与人的和谐。强调一个组织里要使上下和谐,才可以“克敌制胜”、“和战”,强调事物整体内部各部分的联系,强调整体的发展。三是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以“合作”取得,而不是靠完全的竞争来获取。

西方由于其“天人相分”的根本文化特质决定了其在管理上的基本原则也是分门别类的思想,即把所要研究的事物或过程分解成各个部分,单独地进行分析、研究,把研究对象细化,倾向于孤立地研究事物的某一部分,比较不注重对整体的研究。如公司内部形成严格分工的职能部门,分别对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单独的研究,虽然研究深入,但是对于整体的研究则相对比较少。

(三)“粗放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

中国的粗放管理方式,一方面与其过分注重从整体着手处理问题有关,过多地从整体的思路出发去研究问题就容易忽略对细节部分的仔细考量;另一方面是中国的文化对事物的描述用词倾向于含糊、笼统地陈述某一事,加之中国人重人情、同情心重,管理中就会经常出现“大概”、“差不多”这样的词。缺乏精细化的管理标准与人情双层作用的结果是,计划执行得不彻底,慢慢地,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形成了并难于改变。

西方的精细化管理与其“天人相分”的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而实际展现在管理上是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的,分解现场工作工人的动作提出流水线生产的生产方式;再到戴明的质量管理,从影响质量的各方面入手去改善服务、提高唱片质量、实现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的目的。这些都是西方精细管理思想的极致代表,与中国式管理的有着显著差异。

(四)“修身安人”与 “正人”、“法治”

“修己”指管理主体对自身的管理,孔子等中国先哲认为,只有管好了自己才有能管好别人,即先“正己”而后才能“正人”,强调内在的自觉性;“安人”是指自身管理好后的影响,包括对他人和社会形成影响的“他安”和对自己形成影响的“己安”。“安人”既是管理主体自身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的过程,由己及人,由内及外,管理是一个内外兼达的动态过程。“修己安人”无疑是中国文化“向内追求”在管理思想上的最明显的体现,也解释了中国崇尚“德治”的原因。

西方的管理思想则是很少涉及管理主体自身的修为,如我们所熟悉的西方管理大师对管理的定义有泰勒的“管理就是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法约尔的“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些思想都没有对如何管自己做出探讨,而都是针对如何管别人的,也即是注重“正人”。于是很顺其自然地,西方就不会像中国那样提倡“安人”了,因为“安人”需以“修己”为前提,而注重法治也就顺气自然,要管好别人,剔除了内部的因素,就只能从外部约束去尝试了,提倡并实践者通过诸多的条款去管人,也正是“正己”思想的必然结果。

三、未来研究展望及启示

不论管理将发展成一个怎样的模式,是否中西合体抑或背向走得更远,管理的本质只是一种手段,是我们实现企业经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种目标的手段,不管其存在多少种表现形式,管理国际化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而且总处在一个动态变化之中,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合适自己的管理方式。就中国式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西方管理在本国的水土不服情况,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给予现实的指导。本文在此尝试就中国式管理的选择路径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发展中国式管理无法依赖简单的“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在找寻中国自身的管理方式时要避免流于形式,换汤不换药地将西方的管理思想冠上“中国式管理”的帽子。二是发展中国式管理需要“知行合一”。中国企业家和管理学者不仅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抽离出适合现代本土企业发展的管理思想,而且要对受着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进行标杆企业研究。三是深入“细化量化”中国式管理。改变中国的粗放式管理,要坚持以量化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使得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细化到管理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层面,从而使得中国式管理对管理的各个方向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嵩仁.中华传统管理文化精神——中西方管理思维方式比较论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黄如金.21世纪的中国式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陈成稳.中国式与西方式管理差异[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9).

4、高玉娟,王龙建.浅析中国式管理的“中”“合”“和”之道[j].科学教育家,2008(4).

5、黄如金.中国式管理的灵魂[j].管理理论前沿,2008(18).

6、李国英.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及融合趋势[j].中国集体经济,2007(8).

实验室管理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 融合方式

一、企业社会责任观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同源且最终目标相同

企业社会责任有许多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契约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组织合法性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但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既指明了对谁的责任也包含了责任的内容,因此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CSR 观逐渐为多数学者及国内外相关组织所接受。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求企业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

从公司目标体系的层次性来看,公司治理的目标应该服从于公司的整体目标,而公司的整体目标又由公司的本质决定。关于企业的本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论”、“团队生产”理论、“委托”理论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赞同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公司治理机制的直接目标是为股东服务,但最终目标还是要利于企业契约的稳定,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利益相关者理论也承认“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但是它认为契约关系人不但有显性的利益相关者还有隐性的利益相关者,不同意主流企业理论将契约关系人范围缩少化的做法。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作如下总结:第一,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观的最终理论基础是“企业社会契约论”,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股东至上理论只不过是人们根据企业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及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对企业契约各方力量进行对比之后,对谁应该是企业为之直接负责的对象的两种不同的判断。第二,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观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维持企业契约的稳定: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

(二)企业社会责任观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正确的行为导向

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一种行为理念,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实务中究竟要对哪些利益相关者负责任,对他们的哪些方面利益负责任以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情况都会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变过程:从“创造利润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Friedman,1962)”的旧理念发展到“企业公民说”、“社会契约理论”、“相关利益人说”、“慈善投资理论”等一系列新理念,就是社会责任观内涵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的实证。

公司治理是为了保证企业人按照委托人意志行事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只有在正确确定委托人是谁的情况下,才可能保证公司治理提供的服务是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所处企业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科学地对委托人是谁、他们对企业的预期内容以及各自的优先顺序都进行了界定,因此为公司治理指明了正确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而传统的委托理论将委托人固化为股东,将股东作为公司治理的唯一服务对象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公司治理的服务对象会随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力量的动态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三)企业社会责任观可以提高治理机制的效率与效果

企业社会责任观与治理机制的融合,会在治理机制中增加价值观等文化控制,使现有治理的手段更全面,同时具备文化控制手段、市场控制手段和制度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在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两种手段的融合使用都会为治理带来正义色彩,使各种控制手段更具说服力,从而提高治理机制的效率与效果。另外,企业社会责任观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融入可使公司治理兼顾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更好地解决现有公司治理完全按直接服务目标(股东至上)设计而导致的不利于最终目标实现的问题。

(四)公司治理为企业社会责任观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一种理念,它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内外的制度来直接规范人的行为。前一种方法因为缺少强制性与行为指导性,而对人的行为影响效率较慢,但是它的影响却带有很强的稳定性,而且一旦被人接受,则时时都能对行为产生影响,人们会主动遵守。后者对行为的影响见效快,但可能因为没有被接受而在没有规则约束时就不会遵守。在当前急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应该以后一种途径为主,前一种为辅。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相互融合的方式

两者的融合要求社会责任观融入公司治理的有关机制和制度中,成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意识形态、精神灵魂,而公司治理机制应成为社会责任观的物质基础、运行载体,从而实现两者共同的目标: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以维持企业契约的稳定。

(一)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至上理论的关系

在理论上要用企业社会契约论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至上理论的关系,用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与利益平衡取代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二)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宣传

要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明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使企业的股东与管理层相信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股东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法制建设,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规范

将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作为公司的目标,要求各公司写进公司章程,对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权力机构中的话语权进行规定,如规定企业董事中应设立多少社会责任董事,他们在哪些事项中有什么样的表决权,从而为企业中设置社会责任机构及其责任与权力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四)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观

在经理市场治理机制中,为职业经理人建立社会责任业绩档案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将经理的社会责任业绩作为市场准入门槛。在资本市场治理机制中,为社会责任履行好的公司提供优先融资、低息融资;要求企业公布社会责任履行计划及履行情况的信息,以作为社会责任价值投资者的投资参考,促进社会资金低成本、高效率地向社会责任履行良好的企业配置。在产品市场治理机制中,为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建立诚信档案并可以公开查询,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法律服务。除此以外,政府还要降低要素流动的交易费用,并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维权提供制度保障。

(五)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融入社会责任观

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由核心利益相关者共享,在企业中股东与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日常治理。第二种思路依然将企业委托给股东进行日常治理,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只采取相机治理。在两种思路中,非核心利益相关者都通过外部治理来促使企业管理者对其委托责任的履行。

第一种思路的具体做法:一是将企业的股东大会改成“企业利益相关者大会”。二是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负责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管理。包括在董事中设立社会责任董事,它是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事项的最高决策层,负责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战略进行决策,并在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人员招聘、考评、薪酬、晋升及解聘等重大人事工作中有权根据其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发表意见,参与决策。在社会责任董事下设立社会责任委员会,它负责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中长期目标与计划,与公司内部其他制度制定者一起,将社会责任理念与公司内部治理的相关制度结合起来,负责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与宣传教育工作,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共关系管理。例如,如何将总经理受托的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衡量指标与总经理受托的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的衡量指标一起构成总经理业绩评价体系。再如,在企业投资决策程序中加入生态环境投资决策审查制度。

第二种思路的具体做法:只在企业设立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它是企业外部的社会责任机构如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环保协会、工会、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机构等在企业内部的人员安排。该机构负责对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对企业每年对外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部分由这些协会聘请,部分由社会审计机构聘请。他们的工资来自于国家规定的企业每年社会责任内部监督与审计费用。当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重大的社会责任问题或隐患时,应马上向董事会提出抗议,同时上报企业外部的有关协会。这些协会要马上介入调查,根据问题后果严重性大小要求企业交纳社会责任风险基金。当没有发现社会责任问题时,则不得干涉企业的经营。这种方案只是在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中加入了一条独立运营的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机制,它不需要强制性的对现有的公司治理制度作太多的修改,当然企业会因为这一治理机构的存在而自觉地在经营活动中考虑其对社会责任影响的大小,而且管理层由于依然只需要根据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单一目标进行经营决策,因而易于决策与执行。

总之,社会责任理念的贯彻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又要有推动这一理念执行的制度与环境,需要有国家、企业与社会公众的相互配合,需要采取法律、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种手段对企业的思想与行为施加压力,使其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卫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江西社会科学,2012,(5).

实验室管理细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责任成本,全方位动态控制

工程项目责任成本是按照项目责任者的可控程度归依的应由责任者所负担的成本, 且在特定时期及特定责任中心的责任人可以计量、掌握其责任成本发展的情况, 并可以及时对责任成本进行相应的调节。责任成本管理是将成本完成结果与相关责任人责任相挂钩的一种管理模式。实践证明责任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内抓管理, 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方式, 是建筑施工单位立足市场, 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要手段。

1责任成本管理的原则

项目经理部作为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管理的好坏, 特别是成本管理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责任成本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全面及动态的管理

工程项目部根据责任成本承包合同及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 对工程项目实行全面动态管理。项目部对工程项目目标成本进行层层分解, 层层签订经济风险承包合同, 实行责任目标成本风险抵押承包, 调动全员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积极性。项目责任成本第一管理者应对责任成本要求进行分析, 使降低成本指标与项目部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 使全员都为责任成本管理尽职尽责。

1.2“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责任制

责任成本管理必须遵守“谁控制、谁负责、谁承担、谁受益”的责任分解原则及“收益和成本挂钩、分配与上缴挂钩”的控制监督机制, 工程项目责任成本承包合同的签订, 就是责任成本管理的开始, 责任成本控制过程的实质就是合同的履约过程。项目经理部的上级机关对合同的履约、兑现, 实行宏观管理, 项目第一责任人对合同进行微观管理与控制, 建立以落实责任成本责任制为手段, 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的的成本分析与考核体系。

1.3工程项目成本目标的科学及合理的有效性

下达指标、制定措施、检查监督及其他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 是保证责任成本管理实施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为确保责任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 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目标管理方法、量本利分析法和价值工程法等预测与决策方法, 使各个管理层次的责任预算必须保证上一级利润指标的完成, 且责任预算要根据不同层次承担的施工内容, 编制详细的工料机消耗量和责任单价, 要具有可操作性强、透明度高、便于核算等特点。

1.4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

责任成本管理应有项目经理部、上级机关主管经理统一领导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经理为责任成本第一责任人,代表项目经理部( 责任成本管理中心) , 对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做到责任成本、上缴利润、上缴费用等的分析测算及责任成本业绩、执行过程分析等工作统一归口管理。

2合同管理是深化责任成本管理的突破口

2.1合同管理责任体系

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以“质量效益型管理”为根本, 根据责任成本的组成及项目责任成本责任人, 对成本的可控程度, 形成以合同管理为中心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通过合同管理来联系和约束项目内外的经济关系, 合同履约的过程实际就是成本发生和责任成本控制的过程。各级合同的签订和改造,必须满足责任成本控制的总要求, 通过强化合同管理, 以加强和完善责任成本管理。

2.2“责”、“权”、“利”

责任成本合同管理是确认企业同项目管理者及项目管理者同成本责任者之间“责”、“权”、“利”关系成本承包合同文件, 应明确责任成本的构成、合同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和考核要素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责任成本承包合同的签订, 应建立在对工程成本充分预测、预控的基础上, 成本预测和风险分析是责任成本管理的首要工作,合同的内容是成本预测结果的直接体现。

2.3责任成本合同履约管理

责任成本承包合同的履约管理, 是责任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体现。通过合同管理, 可以提高责任成本管理的质量, 使责任成本的预控、预测落到实处。为此, 要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和各类责任成本承包合同中体现的成本预测结果及自身管理水平, 编制详细的成本计划和切实可行的降低成本措施, 细化成本核算人员为主、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责任成本管理和监督控制网络, 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同时, 要从第一成本责任人到成本的具体控制者建立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 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成本分析和考核体系, 各级成本责任者都应有自己的经济责任状,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 对经济责任合同的考证和分析也是加强合同管理和有效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

3施工企业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办法

3.1项目投标的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

施工企业进行项目投标时,首先要对所投项目做包括工程地质条件、用料价格和施工环境等内容的市场调查,然后按照相关规定编制工程投标书,其中工程投标价要依据项目完成的直接费、需缴纳的项目营业税及附加施工所需技术装备费以及企业的目标利润来确定 这就需要在项目投标前做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对项目成本做出有效的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成本决策,制定出合理的能够使建设方和施工方都可以接受的工程投标价格,以保证工程中标。

3.2项目施工的预算成本和成本控制

想要加强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就需要引入强有力的成本控制手段。目前,项目经理负责制在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指在工程中标之后,总公司再与内部各个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签订承包合同。

总公司按照承包合同的相关条款对施工质量和工期做出规定,项目利润按比例对总公司和项目经理进行分配,由此实现质量与经济效益挂钩;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激励各项目经理发挥优势,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除此之外,加强对成本各构成要素的控制,也可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主要包括加强材料的控制 人工费开支的控制以及施工必需机械费用的控制等 具体的方法是每月按项目工程形象进度,作出预算成本的分割,根据分割预算与实际成本对比,找出人工费 材料费,机械费等是否超出预算成本,从中分析超降的原因;与此同时,要注重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推行技术革新与改造以及优化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这些手段达到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对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3.3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具体地点及工程特性,很有可能改变原有设计方案,或增加施工量;还有施工中不确定因素的出现导致费用的增加,特别是有些隐蔽工程项目。因此,一定要做好施工资料的准备工作,并上报建设单位认可,以备工程竣工决算中提供依据。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每月或季度上报进度后,要及时根据上报的形象进度,出据相应的项目预算成本,提供给财务部门,以和项目的实际成本对比,这样能及时找出工程盈亏的因素。对比的结果要及时提供给企业决策者,决策者根据盈亏的原因,对工程项目加以管理,从而扬长避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控制实际成本。

3.4项目竣工的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在项目竣工之后,要对施工过程中所支付的各项成本费用进行汇总分析。对工程投标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施工成本费用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出成本超支和成本节约的原因,为日后的成本控制工作积累经验。同时将成本分析的具体数据材料等会计信息进行相应管理,便于今后遇到同类工程时,作为制定工程投标价格的参考;还要进行考核兑现奖惩,以制度来约束人。

4结束语

总之,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多个阶段,涉及经济、技术、质量、管理、合同等多个方面,只有抓紧项目成本控制对象,树立项目成本控制的意识,完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实现全方位 全过程 多角度的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任汉波等.工程项目责任管理成本与控制[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