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化教学质量提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26-01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大面积提升化学课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就本人在多年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乐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为此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另外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 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人教版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强的学科,人教版的教材相比通用教材,在内容上引进了标准数学实验,这种教学编排更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发现其规律、掌握其知识点,更能提高教师把握教学方法的能力。下文就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的其中一个知识点,通过设定问题情境表现出创新课堂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意义。

二、人教版教材案例分析

1.教材内容情景设定

一个合唱队共有15名学生,十一放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将此消息通知给这15名学生。教师准备采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计划一分钟通知一名学生。老师提问:请同学们制订一个方案,让老师以最短的时间将消息通知给每位合唱队员。

2.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1)优化教学模式引进小学教学课堂的时间不长,绝大部分老师在此之前较少接触“优化思想”,导致老师对这种教学实验内容感到生疏,难以把握核心知识点,无法制订出有效的教学方案。老师在引领学生找最有效的方案过程中,因对教材意图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讲解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点复杂、过程累赘的现象。

(2)有些老师则放弃实验教学法,直接将最终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没有意义的,老师采用单方面传播教学,学生并没有在此过程中有任何信息反馈给老师,使人教版中设计的教学实验失去价值。

3.选择优化教学方案

人教版教材呈现集中教学实验方法:第一种方案,教师花15分钟通知每位学生,这种方案耗时最长。第二种方案分组通知。假设分为3组,即:每组5人,老师通知花3分钟三组中的一个人,再由被通知的三人分别花4分钟通知自己小组的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总共花7分钟的时间通知到所有人。以此类推,用此方法是否分得组越多就越节省时间呢?假设我们分为8组,老师通知完小组就要花8分钟,很显然违背了上述观点。学生通过分组结果可以看出所示的规律:通知之前,通知到人数0人,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1人;花费1分钟,通知人数1人,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2人;花费2分钟,通知人数3人,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4人,以此类推得出第n分钟,通知人数2n-1,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2n。

按照这个规律,如果要通知50人,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出所需最短时间为6分钟。这个打电话的案例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履行各自分配的任务,即学生接到消息后传递给下一个同学,不会出现重复通知的情况发生,这样是最节省时间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情景再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含义。

这样的教学实验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历相结合,使学生亲自感受数学逻辑推理的过程,体会数学奥秘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发挥,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必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同时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知识信息,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有意识的对学员传授的各种素材和有用信息。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适应教学目标的提高,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营养、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获取本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训练学员发现和处理常见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要求必须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员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本文探讨和总结本科室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如何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以促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

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应该合理,信息量要充足,知识点要求能系统的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全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部分,前者应包括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膳食、营养状况评价、特殊营养保障、营养与疾病6大内容,涵盖营养学学科领域的各主要分支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普通人群营养学框架之上,着重强调了高原、寒冷、湿热、低照度、电子对抗、航天、航海等特殊作业条件下的营养保障,以及野外供膳、营养教育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合理。食品卫生学部分主要介绍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应包括食品污染、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与处理、食品法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和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检测等。我们在保证以上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特别对重大活动或战时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卫生的快速检验方法与制式装备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进一步充实了课程的知识信息量。

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水平先进性的前提和保障。教员在教学工作中,应及时把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成果引入教学,体现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理念教学。要密切关注本学科发展动态,紧扣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各章节原则上安排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研究优势和背景的教员授课,保证其教学内容与科研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尽力追踪国际研究前沿,及时总结和撰写本学科相关热点领域的进展综述和研发动态,并实时将本科室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行必要的介绍,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在营养学基础部分,对近期研究热点植物化学物及其生物学效应,特别是其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活性及机制,我们做了最新综述和讲解;在特殊人群营养部分对高寒、湿热、低照度等特殊作业人员营养保障问题做了最新国内外研究概述;同时注重对本学科在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将本室长期从事的科研及取得的优秀成果恰当地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如脂肪酸与乳腺癌、牛磺酸与视觉保护、植物化学物的生物学效应、特殊环境(高原低氧、低照度作业等)下的营养保障措施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先进性,也增强了教学的特色性。

三、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优化组合,各知识点要顺序展开,符合学员的学习规律,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但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如在讲授各种营养素的内容时,对于教材中的营养素代谢内容可以舍去,因为学员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已经学习,而有关营养素摄入量标准的内容又可以并入到后面专门讲授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这一节当中。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新内容的关系,在注重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前沿性,充分反映当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运用启发式课堂教学,形成有利于培养学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发挥教员作为课程教学主讲人的作用,要求教员从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启迪学员的思维,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与日常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学员的关注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种种事例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竭力避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力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着重于启发式教学。在每章节授课前应设置“导课”环节,以近期热点问题或生活中鲜明的事例为引线,引发学员对本次课程内容的关注和相关问题的思考;在讲授各知识点过程中尽量引导学员发现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以现实存在的问题为主,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员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例如,在讲蛋白质含量测定时,我们以三鹿奶粉掺假三聚氰胺事件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员来分析讨论这种化工试剂为何添加进了奶粉里?传统的凯式定氮法检测蛋白质含量的弊端在哪里?现实中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讲授各类食物营养价值时,抛出曾经叫嚣一时的“牛奶有毒”、“红薯排毒”、“绿豆治病”论等,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和判断,批判盲从和无主见,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争论,引导学员课下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并提出合理的证据支持,教员只作为其中平等一员参与讨论,不做是非判断,引导学员学会辩证的、批判的思考问题,能够从正反两面看问题,对同一事物能够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避免片面的、极端的思维观。在学习平衡膳食内容时,要求学员在课外时间开展实践应用,在周围同学中开展平衡膳食的健康宣教活动和膳食营养调查工作。这些措施都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向萍, 李革, 杨德海, 等.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9): 947-948.

[2]杨立军. 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育[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3; 33.

[3]贾建丽.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模式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0(2): 102-105.

[4]谢和平.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开创高校教育教学新局面[J].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5(1): 1-3.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范文第4篇

一、巧提问

利用提问题来展开教学,这是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普遍使用的方法,但许多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未必会认真思考、回答你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你的问题脱离了他们的实际,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选择的问题一定要“巧妙”。――问题要简洁、要“时代”,特别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上来提出。使他们感觉到读不读书还是小事,而要生活就非得解决这些问题不可。

笔者在上七年级第一课的“跨越陌生”时,是这样提问的:请大家说说,到新学校都二、三天了,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假如你还没有认识新的朋友,你打算怎样去结识与你经常碰面的新同学呢?在路上遇到老师比如我,你们会怎么办呢?你们觉得老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与你们交朋友吗?值得和你们一起讨论问题吗?------。观察发现,从整体看来,学生思考、讨论、看书学习、回答的积极性都比以往的学生高多了。原因不言而喻,因为以前笔者不是这样提问题的,那时多半寸步不离课本,总是如此提问:中学生应该怎样适应中学生活?中学生如何与同学交往?或是,中学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其工作有何特点?等等。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前一组问题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正是这几天里他们直接面对、须要马上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它,他就能很快的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解决不了,他的生活、学习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无所适从。这就难怪它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产生积极效果了!

二、通过真实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对待问题

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知识跟学生的生活关系看起来不是很密切的,如何使“遥远”的知识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必须解决的想法呢?可以通过讲真实故事的方法,把学生引进“真情实景中”,促使他们设身处地的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笔者在上“孝敬父母”一课时,挑选了上年度“感动中国十大孝心人物”中的一位,将他的事迹生动的告诉学生,在学生的吹嘘声中提出问题让他们展开讨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如此设身处地的情景体验,就能更好地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了。在教学“远离危险 拒绝侵害”一课时,笔者讲了一个被传销集团控制了人身自由的人的真实故事,而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那个被控制住的人,请说说你是如何堕落传销陷阱的?你有什么办法摆脱他们的控制?到了“求教和自救”一章,笔者则是投影“地震”、“水灾”、“火灾”等的真实画面,然后对学生说,你现在就处在“地震”或“水灾”或“火灾”的现场,请你分别说出,为了逃生,你会自己对自己说些什么?同时,你怎么求教?怎样自救?面对那些震憾的画面以及如此“贴近”的问题,学生几乎就当自己真的是遇到灾情了,一改以往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们认真看书、激烈讨论、千方百计的寻求脱险的方法。教师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亲临现场

身在现场的感染力比故事的感染力自然要大许多,如果有条件,教师应创造些机会让学生实地体会,这样更容易实现“须要”的转化。

比如,教室里常有学生乱扔纸屑,这是很令大多数同学反感的行为,也是令不少班主任头痛的事情。在学习到八年级下册“做大自然的朋友”一课时,笔者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现成的现场。笔者先让全体同学仔细观察了教室的地面,而后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这是不是值日生之错?它令不令人讨厌呢?有什么危害呢?要杜绝这种现象须要每一个同学怎样做呢?它跟国家、社会又有什么联系吗?课本上讲述的往往都是整个国家、社会的典型事实,尽管许多事实触目惊心,但部分学生还是会感觉似乎那些现象距离自己十分遥远,甚至仿佛与已无关,因此,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如今教师从这样的“现场 ”入手,效果就会好上了许多倍,因为情况是大家直接面对的、须要马上解决的。这是对整个教学过程很好的导入,也是很好的转化,它能让学生体会到大环境由小环境组成,“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就在身边,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这种“须要”的转化是主要的,它让学生面对现实的须要,在亲身的体会中,从根本上提高了认识。教师的教学目的达到了,班里的老大难问题也很可能就此得以解决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一般都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理,除了上述例子外,与课本内容关系密切的“好”现场还有很多,如“关注弱势群体”与敬老院、残疾人;“挫折”与残疾人;“可持续发展”与污染的工厂;“规则与秩序”与排队打饭打水的场景等。方便利用的话,教师自应多搞些“现场办公”。

四、从学生的缺点入手,引导学生转化

初中学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明显的缺点、毛病,教师可在不伤其自尊的前提下,找一找他们的毛病、刺一刺他们的痛处,――让他们根据相关的学习内容找出自身的毛病,然后结合课本知识找到克服缺点去除毛病的办法。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16-01

地理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教师在备课中应用系统方法,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分析地理教学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评价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学”进行的规划。本文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来谈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加以渗透、贯彻和体现。

一、领会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1、地理教学目标要明确、清晰、可操作

地理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和标尺的作用,具体而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师生围绕它的实现而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且以此为标准,准确地检测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要做到:①能表明可观察到的地理学习结果;②能表明检测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

2、把握课改方向,领会课标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它是编写教科书、地理教学及评价、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却常常抛弃课标,只用教材。

在制定地理教学目标是,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其中的各条要求,分析课标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本课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课标所要求的是要学会判断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分析某种尤其是本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3、体现课程标准,制定三维目标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地理与个人教育在知识、理解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共同组成了教育的整体过程。

课程标准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在基本理念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因此,在课程目标中一定要体现三维目标。

结合以上三点要求,我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讨论农业区位的含义;运用案例和经验说明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能综合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通过建立地理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地理的有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材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过程。针对本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本地初中又不重视地理课教学,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贫乏,课外知识少得可怜。而课文在讲农业地域类型时,首先就选择了学生很不了解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为例,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调整了教学顺序。从本地的水稻种植业入手,分析了本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2、联系生活实际,改编教材案例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方法、培养能力的载体,它不可能承载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许多事物,他们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即使一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这也是任何人的认知过程。

在此意义上的地理教学,再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正因为这样,地理教师也不再是简单的地理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有利,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于是在学生的共同体中便构成了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课本以“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为例说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的影响。由于学生对地中海地区比较陌生,理解起来存在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先让学生先讨论近几年来,本地农业的变化及其原因,然后再自学课本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