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色的鱼钩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色的鱼钩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第1篇

朗读;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81―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些教师无视教材中的生成因素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状态,死抱教案,控制课堂,不敢或不愿直面学生的“节外生枝”,让学生按既定“路线”被动学习;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这些现象都是与新课改精神不相符的。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为此,笔者将多年探究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四方面策略与大家分享,企望共勉共进。

一、自读自悟促生成

在一次上《金色的鱼钩》的公开课时,笔者尝试“抓住核心问题”长文短讲。开课伊始,给学生观看了几个过草地的影视片断,让学生“尽情读四次吃鱼汤的文段,感悟老班长的所做所为”。十几分钟后,笔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学生交流,没想到学生不仅找出了感人的句子,还读出了涌动的情感,交流中,更是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赞叹不已。这堂课让笔者受益匪浅,其实教师可以抛却一切束缚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使课堂呈现出自由陈述的浓浓氛围,听到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展现生命的色彩,这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二、驰骋思维促生成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只要我们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摒弃 “答案惟一性”,多设置一些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设计:“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却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就没有个性,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三、朗读体验促生成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学习)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感受语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取信息,受到启迪。

1.有声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情感性和美感性很强的课文,笔者常借助情境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走进文本,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描写荷花姿态的一段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赏图听文――配音范读――配音朗读――朗读评比――赏图品读,在这样一个激情朗读的过程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角色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与其重复繁讲,不如改变学生的阅读角色,让学生以文中主人公的身份,进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真切体验。

四、智慧引领促生成

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第2篇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融入课堂,为充当主角做好心理准备。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用多媒体出示鸟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起。在此基础上,出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

2.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案,特别注意问题的设计。设计的问题容量要大,要有思维价值,既能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又要难易适度,融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于一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确保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总的设计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以及有思维价值的地方,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比如在上《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文中说奶奶认为星星数不清,小张衡认为数得清。“到底星星能数得清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各抒己见,振振有词,许多学生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运用了自己从课外书所掌握的知识,一个问题使课堂上出了意见分歧、据理力争积极思维的现象,一番争论后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创造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样学生必然会越学越聪明。

3.加强指导,使学生善问会答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要鼓励学生好问。爱提问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这种天性,对于孩子的提问,不管是对是错、是大是小,都不应该批评或嘲笑,而是要满腔热情地引导。其次要教育学生善问。在充分调动学生好问的基础上,要逐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重点进行设疑,要求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思考性的问题,也就是要学会提问题,努力引导学生学会从浅显的提问趋向深层次的提问。例如我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中,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发问:“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住宅的伟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小的蟋蟀能建造出如此伟大的工程?有的课文中心比较含蓄,我们可以从中心上发问,这有助于对中心的领悟;还可以从语言运用上发问,看看语言运用在表达内容或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差别;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提问,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省略号、引号、叹号的使用,看看有什么值得提问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做到学了问、问了学,从“好问”逐步做到“善问”。

此外,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释疑解答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最终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会学习”的知识方法,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班长有没有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一部分学生认为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因为还没走出草地他就牺牲了;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老班长完成了任务……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我适时抛出了问题:“为什么老班长在临死前说自己没有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呢?”问题一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终于明白:老班长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尽管他为之献出了生命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足可见他对于革命事业忠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答案,感觉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4.尊重学困生,使其品味成功的喜悦

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提高这些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强化学困生的进步,并使学困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