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财规划的说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7月22日以来,A股市场反弹行情来势凶猛,特别是进入11月以来多头士气更是斗志昂扬。上证指数创40个月新高,深证综指创80个月新高,中小板综指和创业板综指则屡创历史新高。不少媒体声称,A股市场迎来了“红色浪潮”。
本刊一直强调,投资规划特别是股票投资,仅仅是综合理财规划的一个“构件”,绝不能因为市场暖流涌起而像某些专业人士所怂恿的“卖掉房子买股票”那样操作,而是要根据家庭的整体资产配置状况来分析。资本市场上涨是好事,但也不可能将所有资产押上去博取收益。何况目前的A股市场还是有泡沫嫌疑的。以创业板为例,其市盈率大概是70倍,美国的创业板纳斯达克市场的市盈率大概只有21倍,高估了2倍以上。
在资本市场上行,投资人开始有所冲动的时候,投资策略中能够考虑结构不失控的策略当属“固定投资比例策略”。该策略要求以市值计算,将投资在股票或者积极成长型基金的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此比例可取决于理财目标、资金可运用时间或者风险偏好。比如你的股票投资比例确定为总资产的30%。当股价上升,其他资产价格(如货币基金、债券资产等)不变,则股票市值所占比例会提高,此时应卖出部分股票,使股票资产市值比例降至30%。反之,当股市下行,相反要买入股票,使股票资产市值比例回升至30%。这个策略可以贯彻“低买高卖”的基准是基于事先设定的固定比例,而不是市场的市值高低,是典型的逆势操作。由于“羊群效应”,此策略执行起来很不容易。比如现在,市场要好了,你却让我卖出股票,是不是觉得很不舒服。在11月27日结束的由本刊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理财年会”上,有专家指出,在降息背景下,下阶段有可能是“股债双牛”。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你的固定收益资产比重较大,目前可能会要求你买入股票。
康宁最近有一本名为《断舍离》的书特别流行。我有好几位朋友看完这本书之后,都开始急冲冲地处理自己家中多余的物品,甚至有人发现,实在舍不得扔其它东西,就先从扔掉这本书开始明志。我也非常喜欢这本书,除了对生活中实体物品要“断舍离”之外,理财的时候,同样可以用“断舍离”的理念去精简自己的生活。
按照书中的说法,“断”是指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是指舍弃多余的废物,“离”是指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我个人体会,这三层境界还很像中国历史上禅宗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样修行下来,虽然不可能顿悟某种立刻挣大钱的办法,但确实能让人在处理金钱事务的时候更加心平气和。人生苦短,理财是一件小事,很多美好的事情不该等到有了钱再去做。
首先是“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十多年之前,国内除了存款和国债,没有太多理财途径,投资的渠道也非常少。现在可以理财和投资的地方越来越多了,但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真的都需要钻研投资吗?投资是一项需要大量付出脑力劳动的苦差事,安安稳稳拿个无风险收益,只能算是理财规划里的一小部分。尽管财务自由是非常迷人的梦想,可是具体到某一个人能不能实现,真的需要打个问号,大多数工薪阶层仍然需要靠自己的人力资本,去挣工资养家。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短暂的资本市场历史中,也有过全民炒股的投资风潮,最后挣到钱的比例实在不高。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投资,做投资的人里也只有一小部分能顺利挣钱。
其次是“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假定是一位不想折腾投资的普通人,现在银行里和互联网上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都是需要的吗?理财重在规划个人的长期财务状况,不该因为这点小事,就搞得心神不宁。我认识不少朋友,在余额宝这个全民理财产品之后变得特别焦虑,市面上新推出的理财产品非要一个个去研究能不能买、会不会亏。金融市场近几年发展得很快,各种眼花缭乱的包装,让我们这些吃金融饭的人都犯晕,其他行业的普通人有必要统统搞明白吗?遇到号称无风险的新产品,总想去试试,真的很容易“好奇害死猫”。理财难得是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产品并且不对自己放弃的高收益眼红。
规划是一种生活态度
或许,我们现在的事业如日中天,我们也正在享受着高品质的生活。然而,每个人都会面临退休,慢慢变老,时间可以消耗现在费尽心血创造的一切,当通货膨胀、老龄化加剧、寿命延长这些足以影响我们未来退休生活品质的因素一一呈现时,我们是否意识到,退休后的精彩并非轻易而来?
在工作阶段就认真思考并规划退休以后的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退休,不仅意味着要用科学的规划工具将时间、财富、潜在收益等因素合理架构,保证未来必需的生活费用并增加潜在的收益,更重要的,在实现这种未来梦想的规划时,会体验到超凡的幸福和充实一一可以相信,退休以后的生活依然精彩!
乐・活背后
人们都希望退休后能活得精彩,但梦想与现实总有距离。面对养老,我们需要的是确定的本金和收益。为自己储备一份源源不断的养老金,是理财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乐活一生”终身年金保险的背后,是“无限领取,随时保本,累计分红”。
无限领取
无限领取突破了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年金领到75岁或80岁即止的限制,真正实现了伴随客户一生的承诺。如表1、表2所示。
您意识到长寿有可能是我们这一生需要面临的最大风险吗?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延长已是大势所趋――根据最新的寿命趋势研究,2008年出生的婴儿的平均寿命可能会到130岁,科学家又指出,根据目前的资料,人类寿命有极限的说法,并无科学根据。是的,我们有更长的时间来享受精彩,关键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自始至终的支持自己的生活?
随时保本
随时保本可以保证客户开始领取年金日之前身故至少可领回所缴保费的110%与现金价值之较大者。如果开始领取年金之日后且年金受益人未领满20年身故,可领回年金金额的20倍扣除已领取年金金额之后的余额,安全稳健。
累计分红
这里,先要说说什么是财商。
理财商数(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财商”,就是指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即理财能力。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是现代社会能力3大不可或缺的素质。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而财商则是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我们尝试将中美两个国家在家庭教育中的理财观念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中美孩子财商的高低,不仅仅体现了中美教育内容上的差距,更体现了一种观念方式上的差距。
玷污纯洁的心灵VS幸福人生计划
受中国传统士大夫金钱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君子不言利”,谈钱是庸俗之举;何况和小孩子谈钱,不是让这片纯洁的净土过早染上“铜臭气”吗?这会“玷污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因此,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与钱隔绝,更不要谈在家庭教育中贯穿理财教育了。国内儿童理财教育似乎一直都处于缺席的地位。
陈一凡,13岁。六一儿童节那天,大人们给他200元过节。对于这200元过节费,陈一凡还没想过具体怎样用。“孩子平时很少自己花钱。日常生活中,孩子要用什么,都是我们帮他买来。现在主要是让他好好学习,成绩好了什么都有了。”陈一凡妈妈,中学教师,是传统的典型的避而不谈钱的家长。陈先生和夫人月收入加起来近万元,平时对孩子用钱并没有专门进行引导,孩子花钱的状况也没怎么控制。至于培养孩子理财能力,陈一凡的妈妈觉得两三年内还不需要,大一些可能会考虑让他节俭和存钱。
美国家长却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地使用钱,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长大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他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因此,理财教育就成了美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自豪地把这种理财教育称作“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
来自美国的男孩詹姆士,在父母的监督下,他每周开销都有简单的计划。从3岁起,他就能辨认硬币和纸币,五六岁时,就能够看价格标签,并自己拿面值不大的钱买东西了。8岁时,就试着做额外工作赚钱,两年后开始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
正是中国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正确理财观念的引导。而这或许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到了大学阶段仍需要父母的接济,甚至婚后“啃老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VS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中国父母素有“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说法,即使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的家庭,父母情愿苦了自己,不顾个人的负担有多么重,也要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至于理由,当然就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
虽然有句俗话叫做“富养女儿穷养儿”,但在中国父母眼中,无论儿子、女儿,一律都用的是富养的苦心。王女士和先生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两人收入加起来刚够在这个二线城市养活一家三口。但对女儿婷婷,王女士从来都是“有求必应”。 在生活上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女儿要什么都尽量满足,从来不会让她受到半点委屈。但随着女儿慢慢长大,王女士却发现,女儿婷婷越来越骄横霸道,蛮不讲理了,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甚至有一次偷偷拿了王女士放在柜子里的6000元去买了iphone5手机,并请同学进KTV唱歌。
在中国父母的“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观念下,各种“二代”们从小就有品牌的观念,谁买什么牌子的玩具了,谁穿什么牌子的漂亮衣服了,谁的运动鞋是什么牌子,谁换新手机了……回家就跟父母要,父母不给买就认为自己在同学面前没了面子、丢人,渐渐养成了虚荣攀比的浮华性格。他们越来越过度提前地消费着这个世界。
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孩子的生活条件确实很好,但美国人也认识到:金钱是把双刃剑。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然而,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价值观的指导,那么它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美国家庭一直秉持“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观点。即使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元财富的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对小时候的约翰·洛克菲勒三世还提出非常“吝啬”的约法三章。洛克菲勒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而他们的后人在成年后都成了经营的能手。
正是这两种观点的差异,导致我国国内“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并不罕见,而洛克菲勒家族却有着百年发家史。
花钱 VS 兼顾赚钱
目前国内不少独生子女都抱着“爸妈赚钱,儿女享福”的观点,买东西就向父母要钱,完全不知道节俭。乱花钱、对父母的钱不心疼,已成为现在独生子女的通病。而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用钱也没什么控制,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足够了,甚至还有家长用金钱作为刺激孩子学习的动力。
六一儿童节,爸爸和爷爷给肖伟200元。肖伟一早和小伙伴一起去学校参加活动,首先去商店里逛逛,花20多块钱买了个他觉得好看的小礼物,坐出租车7块钱,中午和几个同学约好去肯德基会餐花了30多元,下午学校放半天假,去买几本心爱的漫画书奖励自己,又付了20多元,打车到家门口的超市旁,再买一些零食带回家,花去30多元,剩下的明天再用,剩得不多,也就没必要存银行了。
在中国,大多数孩子的压岁钱、零花钱都是自己支配,家长们发现给他们的钱总是很快就花光,花完之后就会伸手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问他们钱都用来干嘛了,他们往往答不出。在这些孩子眼里,家里的钱是想拿想用就有的,没有就可以去银行取,而从来没考虑过为什么银行能取出钱来,更不知道钱是来源于爸爸妈妈的辛勤工作。
而美国家庭则教育孩子: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主张孩子自力更生,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家长们会在孩子5岁左右,就带着孩子一起劳动,让他们知道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会让孩子干家务换取零用钱,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尼克是一名13岁的美国男孩,在某私立贵族学校就读。过节妈妈给他100元。尼克是这样花的:一早花一元钱,坐学校的小巴参加集体活动。从家里带了些食物,参加中午野营活动。途中经过商店下车,细看了价格标签,挑了个小伙伴喜欢的礼物,花了10元。下午回家,经过玩具店,花了40元买一些不易损坏的玩具,以便将来不要时可以转卖(投资行为)。经过银行时,把剩下的40多元存入自己的账户。从5岁到现在,他的账户上已经存了1万多元了,转成美金,可以从网上买一些有潜力的股票了,或者买一些新出的基金。这些钱不停地累积之后,将成为他上大学的费用。
投资理财方面的专家认为,中国小朋友以花钱为主,美国小孩则兼顾赚钱。国外除了过圣诞节外,礼物都是通过儿童自己的先努力后收益得到的,而国内家长则是利益先行,经常一开始就提出考100分给买礼物什么的。而很多情况下,90%的钱都被平时花掉了,其中无计划的零散花销是重要原因。
大公无私 VS 个人资产最大化
我们国内教育孩子,大多讲求大公无私、奉献、对钱不要计较,由家长代小孩理财,而为孩子存款的目的,也只是留着给小孩以后上高中或者大学读书用。很多中国家长省吃俭用,也要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孩子的教育投资。但直到孩子成人后拿到这笔投资收入,他也不知道这笔钱的来历。
在美国,不仅教育孩子认识 “这是我的钱”,学会“挣钱”,还教育孩子“追求个人资产最大化”。美国家长会在孩子大概12岁时,为孩子开设银行账户,通过利息收入让孩子明白存在储钱罐里的金钱与银行里的金钱之间的区别。美国银行在少年儿童理财市场的全面运作,不仅提高了收益,更重要的是对账户的小主人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理财能力锻炼。有些电视机构在做财经益智类有奖儿童节目时,通常会将奖品设置为蓝筹公司的一定数量股票,以此推动儿童关注经济、关注社会。
结论:教育中,您教孩子理财了吗?
遇上节日,你想给你的孩子一份什么样的礼物?布娃娃、变形金刚,还是现金。你爱你的孩子吗?给他最需要的吧!古人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给你的孩子财富,不如让他学会创造财富,学会理财的能力,让他在自己创造的财富中一生无忧。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宝宝从3岁开始就有经济意识。美国著名理财专家认为,4~12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如果此时孩子学会安排10元钱的用途,那么将来给他10万元、10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他也能驾驭自如。
美国人大多会制定一个儿童理财规划:
3岁开始辨认钱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
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
5岁能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
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培养“自己的钱”的意识。
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
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如卖报、给大人买小物件获得报酬。
9岁可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学会买卖交易。
10岁懂得节约零钱,以便在必要时购买较贵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车等。
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
12岁懂得珍惜钱,知道钱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
12岁以后,则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
参照之下,中国父母是不是要开始思考在孩子的教育中教会孩子理财呢?
从孩子4岁左右开始,把压岁钱和平时的零花钱积攒下来投进教育储蓄。
可以选择一些国债投资,或者带着孩子去买分红型的保险。根据孩子压岁钱和零花钱的具体情况,选择年付占总数70%~80%的分红保险。如每年有1000元压岁钱,可以选择年付 700~800元。
重要的是,每一笔收入都得让他们看到和感受到,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才能不断巩固他们的理财意识。
在保险的功能列表里,有一项叫做资产保全功能,还有一项功能是可以避税。对于一些特定人群来说,这两个功能功不可没,可以为他们的人生留一桶预备金。
所谓保险的资产保全功能是指在发生企业破产等意外情况,保单是不能被冻结或拍卖的,受益人领取保险金受法律保护,保险资金不能被抵债。而保险的避税功能则主要针对遗产税,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开始征收遗产税,但很高收入人群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对于那些资产雄厚的高端人士而言,购买一份高保障的寿险,就如同给自己的将来套上一层坚硬的外壳,即便遭遇大风大浪,也不至于被轻易击跨。
何谓“高端寿险”?
“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高端寿险的说法。”一位资深的寿险从业人员向记者坦言。
在记者所采访的十多位寿险经理人中,他们对于高端寿险产品的市场状况言之甚少。他们无一例外的表示,寿险产品并未区分大众与高端,目前在业界并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标准来界定“高端产品”这一概念。但是,纵观各家寿险公司的产品,记者发现,有些产品缴费门槛确实比较高,不是一般大众所能支付得起。从中可见, “高端寿险产品”的已是客观存在。
事实上对于高端寿险产品,大致可以有这样一个模糊的定位:通常年缴保费2万元及以上,保额超过100万元的保单,可被称为“高端寿险”。
购买“高端寿险”产品,对被保险人带来的“好处”不少。“高端寿险”除了有高额的保障外,还可以合理优化资产,类似一种投资,但是其风险却比投资的风险小。当然,这种高端寿险也会获得一定的收益,却不会很高、很快。不过客户在购买这类高端保险产品时,主要考虑是长期稳定的收益,而不是短期回报。
因需而出的高端寿险
产品的研发总是基于市场的需求进行的。纵观世界,之所以出现高端寿险,主要原因在于特定人群的需要。对于收入高,资产雄厚的高端人群而言,他们需要更加完善和匹配的保险保障。
首先,购买高端寿险是高品质养老的需求。国家政府的基本社会保障已经不能满足高端人群的需求,所以他们要另外为自己购买保险产品,从而让自己能在年老之后更有保障,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其次,购买高端寿险是投资的需求。高端人群已经对投资有了很多了解,接触了很多投资渠道,因此他们要考虑长期稳定的收益。例如,分红保险保单持有人在获取保险保障之外,还可以获取保险公司的分红,即与保险公司共享经营成果。这类保险是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的主力险种。
再次,是解决孩子教育和保障家人的需求。高端人群拥有的财富比普通人多,他们当中80%左右的人愿意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自己的家人可以生活的更好。一旦自己发生意外,也能通过“高端寿险”这一稳定的投资工具来保障孩子的教育金、家人的保障不受影响。
最后,高端寿险产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高端人群要求更好、更有效、更便捷的高标准服务。例如,理赔绿色通道,理财规划师等。
事实上不同地域的高端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譬如,美国的高端客户的保障需求一般包括私人游艇的保险保障,欧洲的高端客户相当注重身故后的慈善捐赠等等。
初露头角 服务高端
一位资深的寿险从业人员总结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产雄厚的高端人士越来越多,而这类高端人士最为担忧的风险也非常明显。对高端人士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他们担心:一是人身意外。常年奔波在外,为的是让自己和家人能过上品质的生活。路途上的种种意外也让人十分揪心。二是健康危机。工作上的各种应酬和压力,让精英们身心疲惫。这时才意识到健康是多么宝贵。三是家庭保障。高端人士收入一般都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旦发生意外,对于家庭将造成沉重打击。四是税收问题。企业的税收,个人所得税,还有将来可能成型的遗产税都将是严峻的问题。
寿险公司敏锐的市场嗅觉发现了高端人士所担忧的问题,于是刻意地去设计出高端寿险产品来满足这部分客户的需求。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国各大寿险公司开始有计划地开拓高端产品市场,使高端寿险开始引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