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的概念与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去年十月,学校组织了一次课堂教学大赛,笔者在这次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椭圆的定义”为课题上了一节基于“数学本质”的数学概念生成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本文概述本课的教学过程实录,并附以自己的一些思考,以期专家同行的不吝赐教.
1教学过程实录
1.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图1.
师:请同学们观察太阳系中的行星的运行轨道,你能说出这些行星的运行轨迹是什么曲线吗?
生:椭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地理课上老师讲的,科普书籍上介绍的.
师:大家还能举一些生活中见到的椭圆形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好多的例子,如油罐车的油罐横截面的外轮廓线,…….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老师也得向你们学习.(学生脸上露出了微笑)
同学们对椭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椭圆的定义”.(板书课题)
图1图2
12展示问题,探索新知
多媒体展示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握力器的图片的形状,老师这
里有一个握力器模型,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将它如何变成椭圆吗?
生:(演示)挤压.
追问:椭圆是怎样生成的?
生(众):圆经过压缩变成椭圆.
师:很好!把一个圆均匀压缩后,好像变成了椭圆,那么它到底是不是椭圆呢?请同学
们研究下列问题.
图3
(多媒体展示)引题:如图3,在圆x2+y2=16上任取一点P,过P作x轴的垂线
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什么?你能猜想
出点M的轨迹是什么吗?(教材第41页例2改编)
求动点轨迹问题,学生在“圆”和“曲线与方程”章节中已有认知基础,对引题中求动
点M的轨迹方程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不一会儿,绝大部分
的学生有了结果,求出点M的轨迹方程是x2+4y2=16,但对轨迹是什么图形,有些学
生猜想是椭圆,有些学生感到茫然.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点P慢慢的绕圆周运动,线段PD的中点M(设置成追踪
点)所形成轨迹的形状(如图4),同学们异口同声:“椭圆”.
图4图5
师:很好!我们知道,圆的定义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即在圆的
定义中有一个定点,一个定长.那么,椭圆是否也可以通过定点、定长来定义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可以,因为椭圆由圆压缩而来的.
师:有道理.
追问:定义椭圆需要几个定点?有没有定长?
有些学生猜想是两个定点,而有些学生说不可能是一个,但具体是几个,不知所措,此时,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点P沿着圆的半径PO滑到点M的过程中,圆心O沿着x轴向两边分别滑向点F1,F2(如图5),半径PO滑到MF1,MF2的位置.
师:在上面的演示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两个定点F1,F2,MF1和MF2的长都等于圆半径的长.
师:好!我们来验证一下你的观察是否正确,教师用“几何画板”中的“度量”工具度量出MF1和MF2的长都是4.
生:我还发现MF1+MF2=8.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从课本上看到的(众生笑).
师:很好!你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请保持.刚才,同学们发现点M在图5的位置时,有MF1+MF2=8.那么,点M在椭圆周上其它位置是否也有MF1+MF2=8.
图6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点P沿着圆周缓缓运动,则点M就沿着椭圆周运动(如图6),线段MF1和MF2的长度随着点M的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但始终有MF1+MF2=8.
师:通过“几何画板”直观演示,我们发现:“椭圆周上任意一点M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始终等于8.”你能否进行严格的论证?
(学生思考,讨论)
生:由上面的演示易知,F1(-23,0),F2(23,0).设M(x,y),由于点M在椭圆上,所以点M的坐标必满足方程x2+4y2=16,即y2=16-x24.于是,MF1+MF2=(x+23)2+y2+(x-23)2+y2=(3x+8)22+(8-3x)22
=3x+82+8-3x2=8.
师:真棒!你通过代数计算的方法检验了我们直观演示的结果.
13归纳提升,形成定义
师:通过上面的探索,你能给椭圆下个定义吗?
生: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追问:大家满意吗?
生:应加上定长大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
师:为什么要加上“定长大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
(学生思考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指导)
生:如果定长等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时,动点的轨迹是线段F1F2;定长小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时,不成轨迹.
师:好极了!下面我们给出椭圆的定义.
(板书)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1.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应用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最好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可以交流讨论)
问题1:你能用椭圆的定义画出一个椭圆吗?
问题2:如果点M(x,y)在运动过程中,总满足关系式x2+(y+3)2+x2+(y-3)2=10,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曲线?为什么?
图7
问题3:如图7,圆O的半径为定长r,A是圆O内一个定点,P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l和半径OP相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2教学反思
“椭圆定义”是继“圆定义”后的又一平面曲线的一个概念,《标准》对“椭圆定义”的学习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其定义.”本文基于数学本质对“椭圆定义”做教学设计,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反思.
2.1以生为本,对教材二次开发
椭圆的定义,在教材中是这样引入的:“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即笔尖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围绕这个方法产生许多教学设计.或是让学生按教材上的叙述方法,动手画出椭圆,或是用课件演示,按定义画出椭圆,但定义是怎样想到的?两个定点从何而来?似乎是“魔术师的帽子里突然跳出一只兔子”,不可理喻.为此,本设计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将椭圆定义后的例2进行改编,然后前置,作为探索主线,从学生已有圆的认知基础出发,设置适合的问题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猜想、验证等活动,感知椭圆概念的形成原本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
2.2情境化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特别是数学概念的引出,新教材关注与其它学科,周围环境,日常生活等实例的联系,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设计在椭圆概念的引入和定义的探索中注重情境化,使学生学有余力,轻松自如.
中图分类号: G642.42;R751;R7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 1008-2409(2009)06-1119-03
双语教学是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即母语与一种外语来组织、安排、实施的教学活动,一般是 “中文-英文”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语言对同一 知识的描述,达到理解、思考进而掌握的目的。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高等教 育也逐步与国际接轨。英语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也是当今各种信息的主要载体。为此,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已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 行公共课或专业课教学,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 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可以对部分课程实行外语教材,双语授课,分步到位”[1]2003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第12条中明确指出“要继续 推进双语教学”[2]在这一宏观政策的指导下,英语双语教学已成为当前医学院校 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我院是属教育部“教学评估”优秀学院,其教学层次有专科、本科 、研究生和国际留学生等,近些年来,也在系、学科开展了“双语教学”工作。笔者就近些 年来进行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实践和改进措施探讨如下。
1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的应用原则与要点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 的应用原则和其他学科一样是在保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医学 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应用。
双语教学的应用要点是,循序渐进,从易懂的内容入手,从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词汇开始,如疾病的名称、概念、特征性皮肤损害、皮肤科常用药物剂型等;师生相互沟通,相互适应 ;切合实际,适量讲授;不断总结与提高。
2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授课师资
2.1 授课教师的水平与素质高低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双语教学”如同通常中文理论授课一样,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要想得到高质量的教 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外语,能够熟练的说、听和写外语,而 且还要精通专业,能够使用符合科学规律特点的教学用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不但要使学生 有兴趣、喜欢听,而且还要学生听得懂,有收效。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授课教师一般为本教 研室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这些教师应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语水平很好的博士、 硕士学位副教授以上教师,能够合理搭配和使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授课。笔者在近年来开展 的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双语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加强自 我学习,努力提高自我水平,课前一定要认真做好双语多媒体课件。皮肤性病学以其皮肤损 害为临床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直观形态学(Morphology)变化特点,故做好图文并茂的多媒 体课件授课非常重要,反复认真备课,双语课件及资料等一定要提前发给同学预习。课后适 当做好同学反馈信息,这样非常有助于今后改进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2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师资的改进措施
双语教学的最关键而且最难以提高的是师资的英语水平[3],因此首先要做好双语 课师资的经常性培训与储备,以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发展之需。师资的培训可采取“走出 去、请进来”等不同方式。走出去就是选派外语基础较好的临床课教师到国外,或外语学校 进修、深造,时间几月到一年不等,并制度化,使之临床课教师外语化。请进来就是聘请教 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医生给我们的教师上课,也可直接给学生上专业课,组织教师观摩 ,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和授课技巧,这对提高教师正规的西方式英语发音,改进“中国式英 语发音”,尤其是易闹笑话的“中国地方语言式英语发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他 包括加大师资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双语老师的培训与资格认证,提高双语课时劳务费,同时 把实施双语教学作为一项年终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增加教师双语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 样才能极大调动教师上双语课的积极性。上课前应当进行试讲亦很重要,并充分征求学生的 意见,根据试讲的效果反复对教案进行修改。备课时要做到逐字发音准确,绝不能靠感觉发 音,要多对照英文字典的音标,力求不发错音,包括重音音节的掌握也要准确,对于专业内 容和英语语言的准备都要充分,二者缺一不可,从而使双语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3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实施的对象主体:学生
3.1 双语教学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因此,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及学习 的积极性,也是决定双语教学质量及成功的极关键因素。笔者在近年来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 中体会到,学生的英语水平首先是高低参差不一,少部分学生英语水平很好,并已通过“ 英语六级”,另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还可,并已通过“英语四级”,还有一部分学生英语水平 尚差,并还未通过“英语四级”。就学生学习双语课积极性及兴趣方面,据调查了解到,大 部分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积极性及兴趣还是好的,尤其是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学习双语课的积 极性也越高,下发的双语课资料,教材预习的也越好。但少部分、尤其是外语基础差的学生 ,学习双语课的积极性及兴趣差,双语课资料预习也差,极少部分同学对下发的双语课资料 预习极差或只字未读。面对学生的复杂情况,笔者的做法是首先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着手,反复宣讲学习双语课的重要性。平素我们同学学外语,都是通用外语多,而专业外语少。双 语课主要是学习专业外语,也是外语应用能力的一种体现,从而明显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 性。其次,老师对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要多检查,多督促,上课时要适当提问,要求同学们用 双语回答,这样就会给同学们一个压力、动力,同时,课后尽可能多地用英语与学生交谈,让学生熟悉我们的发音习惯,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3.2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学生方面改进措施,首先要推进英语教学的改革,在医 学生学习公共英语基础课阶段,要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全面能力。并在学习基础课 阶段,教师可以以不同方式自主的、适当的增加同学通用医学外语的学习、训练,使得同学 能尽早地了解和记忆学习专业外语知识。其次对同学宣讲学习双语课的重要性及方法学,要 使同学们懂得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性亦是非常重要。 做好双语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双语课教学质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医学生在临床见习、 实习、病例讨论、查房及小讲座中,教师可适当地应用双语,甚至用纯英语,现场直观地教 学和讨论,并要求同学积极参与。一点一步,先易后难,这样能明显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 力,并实现双语课的教学目的。
4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材的选用
4.1 双语课教学方式目前国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统一的模式。一般情况下 都是各个院校根据本校的学生英语水平等特点及教师的个体情况而定。笔者在双语课的教学 实践中体会到,设计双语教学资料课件中,一般设定50%的英―中文比例,中英文穿插讲解 、互相对应解译。这样同学们易懂,易接受,老师讲起来也轻松自如,受到大部分同学的欢 迎。但在同学们反馈信息中也了解到,采用全英文课件授课,其中重要的概念、内容加以中 文解释,只要同学们做好教学资料的课前充分预习,则受到英语水平较好,学专业外语兴趣 高的同学们的欢迎,但普及仍具有相当难度性。教材的选用方面,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双语 医学教学教材出版。笔者采用的英文原版的“皮肤、性病学”教科书(Andrew's Diseases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 Dermatology General Medicine),并结合现用的 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皮肤、性病学”教科书,适当编译而成的双语教学资料、课件。其基 本要求是,同学们既要懂得英文,又要通过双语教学,必须能掌握专业课所要求的知识点。 换言之,双语课不能降低专业课大纲要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反馈信息得知,同学们课后则 仍以阅读中文书为主,这可能与是中文考试,而尚未实行难度较大的双语答题考试有关,对 此,正在逐步改进。
4.2 皮肤性病学双语教学方式及教材选择的可能改进探讨,在双语教 学过程中,该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如何分配使用两种语言的授课时间,从而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教学方式的最优化选择,由于各医学院 的历史及实际情况有很大不同,故应视情量体裁衣,量力而行,视情而定。目前在国内,医 学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3种模式[2,4]:①简单渗透式双语教学模式:采用中文、英 文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业采用英文,但教师上课采用汉语讲解。②过渡 式双语教学模式:采用英文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用采用英文,教师课堂 讲解采用中文和英文混合方式,运用两种语言的比例一般为1∶1。③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 采用英语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作业、考试采用英文,教师课堂讲解采用 全英语。以上为纲要所列,仅供参考,详细分析、剖解不在此述。至于各医学院校采用何种 模式,则要一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最适用自己的特点的,最易开展的,最能达到双 语教学目的的模式为最好。特别要强调的是,无论使用何种模式教学,在学生考试时,也要 要求双语形式答题,这对促进学生学好双语课有非常大的作用。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就目 前而言,国内还未见到一本真正适用于学生使用的含皮肤性病学在内的双语医学教科书[5,6],笔者认为这是双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这仍需教育部等教学管理部门 下大力加以逐步解决。教材选用一般应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中文教材为辅,但应将原版英 文教材与中文教材结合使用,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要求为最佳选用原则。
总之,21世纪是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时代,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已经由过去的分散型研究 向全球一体化研究转变,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加强与国外学者广 泛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够站在生命科学的前沿。所以,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 中应当加强双语教学,是势在必然,刻不容缓。笔者曾到过美加及欧洲多国访问学习,发达 国家双语化教学高水平高层次确实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医学双语教学,不仅能促进 我国培养大量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能促进我国与世界先进医学科学的交流与学习,使我国的 医学发展紧跟世界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 若干意见的通知[Z].教育部20014号,2001.
[2] 张晓波,陈超,黄国英,等.医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模式及策略[J]. 医学教育探索,2004,3(4):42-44.
[3] 朱汇庆,冯晓源.医学院校八年制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 探索,2006,5(8):726-727.
[4] 罗育林,张阳德.医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3):147-149.
[5] 颜华.浅谈医学双语教学经验[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81 .
关键词:科学史;小学科学教育;科学素养;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87-01
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发表题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的报告。报告建议:在教育中加入科学史内容。199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通过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其中有“科学的历史与本质”这一部分,将科学史的教育贯穿在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过程中。随着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的展开,中国的科学教学也相应提出要增加科学史教育内容,并要求在科学课程教学中主要以“隐含课程”的形式出现。
一、什么是科学史
科学史是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科学史学科的确立过程:1912年,萨顿创办了科学史杂志ISIS;1924年,美国历史协会成立了科学史学会。萨顿被公认为科学史学科奠基人,称为“科学史之父”,他的3卷本的巨著《科学史导论》,可以算是最有代表性的出版物。
二、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科学史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史,并在科学课程教学中以“隐含课程”的形式出现,能发挥如下几点重要作用:
1.通过学习科学史,让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产生过程的历史背景的有所了解,对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产生过程的方法的有所理解,对科学产生的社会需求背景的有所理解;从而在学习科学过程中,转变自己的对某些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错误理解,加深对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正确理解。
2.通过让学生对科学发展史学习,对科学家生平和事迹的学习,激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像科学家一样坚持不懈,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直到成功。
四、小学教育本科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科学史意义
1.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小学教育本科(科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必须具有宽厚且扎实的科学知识和极高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与充实。而通过学习科学史,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许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即敢于不迷信权威和书本,坚信一切现代的文明都是对人类过去经验的总结。我们应该做到在前人的肩膀上向着新的高度不断攀登,才能成功。我们还可以学习许多科学家的批评精神,要敢于批评甚至否定,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才能成功。我们只有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树立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才能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方法,把科学探究的方法教给学生
通过学习科学史,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方法。然后,把科学探究的方法教给学生,合理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如我们现在尝试的探究发现法教学就是例证。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
3.切实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史,提升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以美国为例,近几十年,从科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重要文献中,可以清楚地发现,重视科学史教育,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继《2061计划》之后,199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通过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同样把科学史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并对于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不同年级的儿童在科学史教育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借鉴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实施经验,结合中国科学教育的实际,只要做到切实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史,就可以提升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本科(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科学史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科学史,借鉴科学历史发展中发达国家相关科学教育改革经验,借鉴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在将来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不断开阔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江晓原.简明科学技术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9.
摘 要 本文通过智力运动与传统体育的对比研究,反思体育概念,并对体育的“身体运动”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体育的智力参与必须要以身体运动的形式来体现,从而界定智力运动应属于竞技运动而不是体育。
关键词 身体运动 智力运动 竞技运动 体育概念
一、智力运动与体育的比较
(一)智力运动与体育同具有健心功能
首先,智力运动无疑具有健心功能,可以促进人智力的发展,并且在培养人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育也是如此,但我们不能从功能上去定义体育的本质。其次,两者相同功能的表现形式差异较大。体育的健心功能是靠身体运动形式来达到的,而智力运动是以智力为主导的运动,它的身体基本动作大多为辅,对健心并不具有实质意义。
(二)智力运动与体育同具有固定程式和规则性
智力运动与体育项目相同,有自己固定的竞赛程式,并有一套能被大众认可、完整、公平的竞赛规则。竞赛规则的核心是公平,规则是保证竞赛开展法律性文件,具有权威性。而体育项目更是如此,并且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与方法往往更具有系统性、规则性。
(三)智力运动与体育对人的道德情感同具影响作用
人的情感是在活动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智力运动对人的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趣味性,并且伙伴间要保持合作并具有默契,从而发展人们友爱、团结等多种情感,增加人们的集体主义情感。这些与体育的对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极其相似。
(四)智力运动与体育同具有竞技性
智力运动与体育都具有很强的竞技性。智力运动更看重技巧且主要是以智力为主;而体育更看重技能,是一种体力与智力的综合较量。它们分别具备自己的战术体系和训练方法,但它们战术的呈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智力运动很多是单纯思维的战术,而体育的战术(智力参与)必须是以身体活动形式来体现的。
二、对体育自然属性“身体运动”的研究分析
(一)研究“身体运动”内容的必要性
我们无论是从“体育概念”的演变过程看,还是把各国体育概念加以比较,都会发现体育离不开“身体活动”。自1930年起,体育开始被定义成以身体活动为方法的教育,身体活动第一次成为体育概念。之后部分学者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活动”;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体育是文化与教育。比如杨文轩在著作中表述“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过程与文化活动。”尽管“人体运动”代替了“身体运动”,在他的著作里依然可以看到身体运动的文字表述。由此而知,体育概念不管如何争论,大家对体育的自然属性“身体运动”都高度认同。
(二)智力运动并不具备体育的自然属性―身体活动性
智力运动虽然具备体育的多种特性,在组织形式与功能上也与体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并不具备体育的自然属性――身体活动性。智力运动不属于体育范围的“人体运动”,它的比赛是智力为主的竞技,最终的胜利并不是通过身体运动来体现的。因此,智力运动不能属于体育,类似于智力运动的以智力为主导支配的娱乐活动也不能归属于体育。综上所述,造成智力运动、棋类、电子竞技等娱乐活动是体育误区主要根源是我们对体育概念与本质界定模糊,体育的“身体运动”到底是否能包含智力运动(脑力运动),其实这是一个关系到体育本质的问题。
(三)竞技运动与体育的关系―智力运动的归宿
1.运动(Sport)与体育之间发展关系
如今部分国家已把sport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或总概念。sport发源于拉丁语deportsare,意为消遣、快乐。随着体育的普及,Sport在内涵和外延上持续扩大。如今,在美国百科全书中sport指注重提高身体力量和技能等素质的消遣或娱乐过程。而体育则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过程与文化活动。运动(sport)指的是消遣或娱乐过程,它的内涵远比体育宽泛。随着运动(sport)的发展,它的内涵已超出了体育的自然属性――身体运动,一些不属体育范畴的竞技活动的产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早期 sport 内容虽然主要来源于体育,但它的本质决定着它的发展并不一定非得局限于体育。
(二)类似智力运动等智力主导支配性的娱乐活动的定位
智力应该属于sport,但不能属于体育。如今,国际上趋向于把运动(sport)当作体育的总概念,但这并不能代表我们能够随意增大体育的内涵。在体育发展的目前阶段,在适合体育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暂时用运动(sport)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但前提是不能改变体育本质属性。 运动(sport)的发展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它的手段更为多样,智力主导支配性的娱乐活动是它的手段之一。而且sport里的类似智力运动的项目还有很多,例如航模、电子竞技等项目的比赛。
三、小结
类似于桥牌、象棋、围棋、国际象棋这种的娱乐智力运动经常被一些人看作为体育,这是存在问题的。本文通过对智力运动与体育进行对比研究,并对体育的根本属性“身体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在相对意义上较为合理的区分体育与智力运动,从而避免体育概念的混淆和范围的盲目扩大。
参考文献:
18世纪末,人们把与氧化合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把氧化物中夺取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9世纪中,有了化合价的概念,人们把化合价升高的过程叫做氧化,化合价降低的过程叫做还原。
20世纪初建立了化合价的电子理论,人们把失电子的过程叫做氧化,得电子的过程叫做还原。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地位与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类型中的一类重要反应,它贯穿于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作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它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氧化还原反应也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通过对氧化还原对立统一关系的正确引导,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疑难呈现
氧化还原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集逻辑性、概括性、抽象性于一体。对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相比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言,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反映不够强烈。偏重于理论的学习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氧化还原反应在理解上需要强化记忆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框架由于没有深刻的感性理解的支撑,显得相对薄弱。特别在具体的应用中,氧化还原掌握的不稳定性就开始暴露。
教材处理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从而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是重点及难点所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拓展与应用、能力跃迁也是教材的难点体现。
四、疑难解析与解决策略
化学反应的发生可以看作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而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大多数是通过原子核外电子的转移、偏移、共用实现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的转移,只有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才能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一个深入的全面的质的认识。
1.概念辨析,直观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是电子得失或偏移。其概念应从本质上区分。(1)氧化剂:反应中所含元素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反应中所含元素失电子的物质。特征:针对反应物而言。(2)氧化产物:反应中失电子元素所在生成物。还原产物:反应中得电子元素所在生成物。特征:在生成物中寻找,有的生成物可能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3)氧化性:元素得到电子时表现出的性质。还原性:元素失去电子时表现出的性质。特征:针对元素而言,越易得电子氧化性越强,越易失电子还原性就越强。(4)被氧化:失电子的元素发生氧化反应的结果。其外观表现为元素价态升高。被还原:得电子的元素发生还原反应的结果。其外观表现为元素价态降低。
(5)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发生的反应。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发生的反应。特征:针对反应类型而言。(6)反应物的用量:参加化学反应的整个反应物用量,包含了参加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用量,也包含未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用量。被氧化(还原)的用量:仅指反应物中有电子失(得)的那一部分物质用量。特征:反应物用量由方程式系数决定。
2.区别联系,归纳总结
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被还
(反应物) (本质) (特征) (反应类型) (结
原――还原产物
果) (生成物)
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被氧
(反应物) (本质) (特征) (反应类型) (结
化――氧化产物
果) (生成物)
3.形象记忆,巩固强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几组概念之间形近实异,极易混淆,在此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形象地比作“跷跷板”,以帮助记忆:
(注:实线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起始状态,虚线表示反应后的状态。)
4.建构认知阶梯,完善知识网络
一般规律:较强的氧化剂+较强的还原剂较弱的还原
剂+较弱的氧化剂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氧化还原的概念特征,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属于微观的认识,要对此有清晰的把握,重要的是寻求宏观经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这就需要构建认知的阶梯,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首先,需不断地进行经验积累,在有氧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缓慢氧化的基础上,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其次,对已有的概念不断进行深化理解,从得失氧角度深化到电子得失角度,在这一过程中,可将氧化还原反应中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反应中电子的微观运动、化学反应方程式有机地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注意联系观、发展观客观地加以分析、认识与领会;最后,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将形成的理论概念运用于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探究活动,以不断地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朱志江.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例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
[2]丁家春.关于中学化学中的几个难点问题的调研[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