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管理目标

实验室管理目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管理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管理目标

实验室管理目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smoothoperationofinnovations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的差异如下表:

人格化策略

竞争性策略

通过反复使用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和快速的信息系统实施

通过沟通不同专家关于高水平策略问题的知识经验来提供创造性的、经过严密分析的建议

经济模型

1.反复使用的经济学

2.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使用

3.使用高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大型团体

4.集中注意力于产生较大的整体收入

1.专家经济学

2.为针对用户的独特问题而拟定的高度用户化的解决方案收取高额费用

3.使用低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小团队

4、集中注意力于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知识管理

策略

1.人-文档

2.开发可以编辑、存储、传播和允许知识反复使用的电子文档系统

1.人-人

2.开发连接人们的网络系统以便共享难以言表的知识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旨在通过可以反复使用的、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将人们连接起来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适度规模的投资,旨在促进难以言表知识的交流与商谈

人力资源

1.雇佣那些能较好地适应知识反复使用和方案实施的新科大学毕业生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培训

3.奖励那些使用文档数据库和为文档数据库做贡献的人

1.雇佣喜欢问题解决和能忍受模糊性的工商管理硕士

2.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3.奖励那些与他人直接共享知识的人

范例

1.安德森咨询公司

2.Ernst&Young公司

3.德尔公司

·麦肯锡公司

·Bain公司

·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

实验室管理目标范文第2篇

(绍兴市上虞区财政局浙江·绍兴)

摘要: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是指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对计划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及其项目设定计划期内预期应达到的业绩目标、预期产出的效益和效果,并据此进行编制、审核、批复的过程。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是绩效评价向绩效管理提升的要求,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相辅相成,构成绩效管理的两个关键点。

关键词 :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实践经验:对策措施

一、工作成效

2014年绍兴市上虞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和《上虞区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邀请专家组对区级部门申报的14个事关民生的重大预算项目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并出具专家评审意见,同意立项13个,不同意立项1个。各项目单位申报预算金额38247.7万元,评审专家组建议安排预算金额12813万元,下调了66.5%。通过绩效目标评审遏制了部门(单位)空报、虚报项目预算,促进部门(单位)绩效意识的提高。通过推行财政支出第三方评价,发挥第三方独立、客观的评价作用,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公信力,促进了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化。

一是进一步深化了预算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和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本区明确提出了对80万元以上部门项目和年度立项30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必须申报绩效目标,项目单位在申报项目资金时要细化和量化编制绩效目标。不设绩效目标的不予立项,不安排预算资金,以增强单位绩效意识。开展对预算绩效目标跟踪管理,建立预算绩效目标双月报制度,有关项目实施期间的绩效评价,掌握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实施进度和支出执行进度,当绩效运行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时,及时予以纠正。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得到了强化。在项目评价结束后,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项目实施单位和主管部门,要求其根据评价结果,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增强支出责任;对重大项目评价结果及时向区政府报告,为政府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做好评价跟踪“回访”工作,加强对评价结果整改后的“回头看”,确保评价结果发挥实效。

二是专家评审机制为缩小财政资金需求与供给差距提供了有效路径。传统预算分配制度下,单位往往将设立项目作为争取资金的手段,经常“报大数”,而对项目缺乏论证,预算不具体、漏洞多、依据不足,财政审核难度大。项目评审中引入专家机制后,就要求单位要以实实在在的数据及依据说服专家,促使单位自觉压缩虚列的资金需求,逐步缩小财政资金需求与供给差距。近年来评审的项目,项目立项通过率逐步提高、资金核减率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被评审项目预算在逐步做实。

三是促进了预算单位对预算编制绩效化的认识。与原先部门只管提项目资金需求或绩效目标申报基本敷衍应付的状况相比,近年来试点单位的项目申报材料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试点单位对参加专家答辩都比较重视,单位的资金观念正悄然改变。

四是在利用第三方力量参与财政绩效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设置条件、委托中介机构在全省范围内聘请高层次的专家,邀请人大、监察和审计机关参与监督,探索试行公开招标选取中介机构,这些方面显示我们在实现预算管理“透明化、公开化、公正化”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着评审项目的增加,评审成本的规模化效应也逐步显现,单个项目评审成本逐步下降。

五是增强了预算执行刚性,促进了项目绩效评价作用的提升。通过部门申报和专家评审,使项目有了一个各方认可、较为明确的绩效目标书面依据,既可发挥对项目单位执行的约束作用,同时也可为事后绩效目标考核提供了切实的参照依据,使评价结果更有效、可利用。从首批项目事后核查情况看,各项目单位对纳入绩效目标管理试点的项目,都能引起重视并认真组织实施,除个别项目实际完成情况与原定目标差距较大外,其余项目基本完成年度绩效目标,执行情况较好。

二、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绩效目标申报不够明确细化

项目绩效目标报送还不规范,普遍未按规定要求在年初申报资金预算时及时报送绩效目标和相关资料,有的虽然报送了绩效目标,也往往较为粗放笼统,只是一些大的原则性目标要求,没有细化到逐项支出所要完成工作数量和达到的效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相对较大。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细化的绩效目标,也影响绩效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2.财政绩效评价意识尚薄弱

部门单位对编好预算争取资金的意识深入人心,特别是随着财政保障能力的增强,部门单位对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识仍较薄弱,甚至存在认识误区,以为资金只要经过审批,用了就用了,进行目标申报和绩效评价只是财政部门的“新花样”,没有多大实际意义。部分单位领导对绩效管理工作尚未予以重视,未真正调动起部门的力量,致使工作流于形式,拖延和被动应付。

3.专家队伍建设仍然是制约评审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由于不同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千差万别,随着纳入试点项目范围的不断扩大,评审工作量越来越大,对参与绩效目标评审的专家数量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评审专家的专业、数量局限与评审项目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将更突出,使此项工作在地方大步推进面临很大的困难。

4.适应不同项目专业特性的绩效目标评审和事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们在实践中应用的评审指标和标准都偏向通用性和简洁性,而制订多样化和细化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财政部门人员而言难度很大,对于基层财政部门更难。实际上,我们细化评审指标和标准的制订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而这种状况显然无法适应不断提高的评审工作要求。

5.与绩效目标管理相适应的具体、细化的结果应用机制尚未建立

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尚缺乏法律规范,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对财政支出项目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责任人缺乏直接约束,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现有制度办法只是原则性规定了评价结果作为编制和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但在具体应用中由于缺乏细化和可操作性强的制度,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安排挂钩的界限仍较模糊。

三、对策措施

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需要科学设立和管理预算项目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跨年度项目的滚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和财政“大监督”机制的有机融合,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实施结果的跟踪和监控。

1.科学设立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不再是单纯的事后评价,而是贯穿于整个预算的管理过程中,注重与单位业务科室协作配合,科学设立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的指标体系,共性指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个性指标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部门制定。绩效目标应当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应当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做到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时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预算项目绩效目标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其他。

2.加大对预算单位绩效目标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等宣传工具,开展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宣传活动,扎实开展科学设置预算绩效目标指标体系、自我评价和主管部门评价的实施管理、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业务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3.继续扩大项目绩效目标评审和评价实施范围

对下属单位较多的部门,继续扩大纳入目标评审的试点单位数量;改进预算绩效目标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绩效目标平衡机制,对项目较多的部门,继续扩大纳入目标评审的试点项目数量。对以前年度已纳入试点的项目,重点要在绩效目标的细化和量化上T功夫。科学选择部分社会关注度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意义大的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提高评价报告质量,扩大绩效评价的影响。

4.实现预算绩效目标与预算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

通过绩效目标管理,结合部门预算的编制,制定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流程,并通过反馈机制,促进财政和预算部门自觉采取措施改进预算,从根本上促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从申请、使用到结果全过程的绩效约束环,形成完整的资金使用管理系统,从而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效率。在批复年度部门预算时,把绩效目标随同部门预算一并下达到预算单位,实现预算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编制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三个同步”。建立项目预算执行跟踪监控机制,与当前正在启动实施的财政“大监督”机制结合,发挥财政部门各职能科室共同监督作用,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发现执行进度与目标差距过大的项目,要求项目单位说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施。将事前预算绩效目标评审意见和事后绩效评价结果充分应用于预算管理。项目预算评审意见为部门预算项目控制数提供主要参考意见;项目实施评价结果在下一年度预算资金安排中提供辅助参考。对绩效良好的项目在同类项目中优先安排,对绩效差劣的项目视情减少、暂停直至取销专项资金。

5.完善绩效管理考核问责机制

实验室管理目标范文第3篇

1.新形势下的筹资管理目标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的目标规划提升为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中心,公益性社会职能更加显著,这就使得国家财政负担加大,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受到局限,仅仅只依靠财政拨款已经很难维持。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扩展公益规模,强化经济组织结构体系,加大力度扩展事业单位的资金渠道,使其实现多元化、效率化。充分的开扩市场筹资渠道,如:提倡团体或个人的捐赠,向群众收取某些服务性项目费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收益等多种方法。

2.新形势下的投资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的投资管理目标是指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其主要的资金使用范围有:事业单位购建的办公楼、办公用品及相关办公设备,对人才的引入聘用和专利技术的投入。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可运用资金逐渐增多,余下资金被灵活的运用到投资管理目标当中,即不浪费资金资源,同时也为事业单位带来极其可观的资金收益。

3.新形势下的成本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目标指以最少的成本费用做较多的工作。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革新,事业单位也与时俱进,参与其中。采用最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降低成本费用支出。与此同时,社会网络化的普及,事业单位也要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管理方面灵活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降低人员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完善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的措施

1.制定明确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管理主要是为了,让收入的取得和在人员分配上显得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对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收入进行分配、调整,通过制定明确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规划绩效考核目标,对单位各个部门人员的具体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所得出的结果,参照绩效考核相关制度进行比较、评定。与此同时,制定绩效考核目标还要根据各个事业单位自身情况而定,考核的频率要进行适当调整,考核的制度要合理、明确,手续精简,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充分发挥出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调动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内部经济管理相通,实施有效管理

事业单位进行采购时应根据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办法,建立健全内部采购管理制度,实行政府设立采购经销人、合同审核人和物资验收人之间的相互分离,专人做专事。在事业单位进行采购时,要依法实施编制有效的政府采购预算,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计划执行。采购物品、工程及服务项目应当纳入到事业单位相关部门的预算中。控制采购管理,事业单位必须采用公开招标进行采购,采购单位不得徇私,参加投标的供应商应当多于三家以上,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有合法的经营条件。在招标前,事业单位须报经相关财政部门进行审批,批准后才可以进行公开采购。

3.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开支实行

实验室管理目标范文第4篇

一、现状剖析

当前,很多高中在办学理念、教育方式和学校文化等方面存在趋同倾向,这样,既难以满足高中生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要求,又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专业化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面对生源状况持续发生变化的现实,“三星级高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由于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生源质量的提高,而江苏省县镇的“三星级高中”的生源质量和高考成绩不断降低,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办学质量较好的“三星级高中”上升为“四星级高中”,办学质量不佳的“三星级高中”改为初中。就目前而言,江苏省盐城市的二十几所“三星级高中”,难以完成向高校输送人才的任务。其原因有四个。

1.优质生源匮乏

高中优质生源匮乏的原因大致有三个。其一,一些通过提前招生的方式招收的学生,他们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三年以后参加高考,他们的成绩难于达到高校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其二,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到外地上高中,或者有的学生放弃上高中。其三,高考贡献份额的不断减少导致众多社会群体对“三星级高中”的教育缺乏信心。

2.体制不够合理

在初中优质生源不足的背景下,现有的高中招生体制以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的方式,导致“三星级高中”获得有效生源的几率降低。十年前,响水二中能在高考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原因在于:可以和县中按照4:1的比例招收前600名优质生源,其余生源按志愿录取,也就是说,当时的高中招生体制比较合理,并且师资匹配基本均衡。

3.教育严重断裂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种种原因,进入“三星级高中”学习的部分初中毕业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偏科现象严重,基础知识未能较好掌握,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劳动技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等。这样,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再加上较为浮躁的社会风气、不太到位的家庭教育以及未成年人的种种不成熟,给“三星级高中”的教育带来太多挑战。

4.相关经费严重不足

近十年,响水二中展开一系列大动作:2002年至2007年,耗资亿元筹建新校区;2005年,“三星级高中”验收,并与智华中学合并;2010年,初中分离出去;2011年,“三星级高中”复审;2012年暑假,学校再次搬迁。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债务问题以及教师的工资、津贴和奖金等无法兑现的问题。总之,相关经费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

可见,生源、体制、教学和经费等问题已成为“三星级高中”的发展瓶颈。但经过不懈努力,绝大多数“三星级高中”依旧取得较为可喜的成绩,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确立努力的方向。

二、有效策略

1.文化引领,让师生放飞教育梦想

文化引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据此,响水二中确立了学校的文化理念:即要把学校建成和谐至善的家园乐土,教师要践行敬业爱生之师道,学生要追随孝仁孝亲的儒家之道,以使师德风尚、师表形象和师道文化共同浸润全校教师的灵魂。

文化引领使师生不断成长,从精神层面提升师生的境界,又拓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认识范畴,这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要义,又是焕发师生成功自信的原动力。

2.管理实践,使师生实现教育梦想

为了使师生实现教育梦想,关键有三点。

(1)科学整合初中、高中生源断层结构

通过考察响水县的高考情况和县外同类学校的升学情况,我们深刻认识到:改变生源质量和缩小生源差距是拥有信心与获得成功的第一步。具体有两点。其一,在抓好生源预热工作和关注初中、高中教学衔接的同时,认真研究入学后的相关教学问题,即通过初中学科成绩梳理和初中、高中教学衔接,使学校筛选出各种类型的学生,并根据最具亮点的学科发展潜质,为学生量身打造高中三年的学习方案。其二,仔细研究中考入学分数,追踪学生高中三年的成长轨迹,并反思教学定位,检查教学过程,找出参照对象,确立升学达成比例,从而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心。

(2)抓实、抓好集体备课

从江苏省盐城市“三星级高中”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学校处于封闭教学状态,部分学科集体备课有“形”无“实”,甚至有的连“形”也没有。总之,集体备课的初备、二次备课和课前准备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在集体备课方面须提倡“有备而来,有感而发,有迹可循,有获可收”的原则,做到“在时间上给足、在过程上细化、在内容上充实和在质量上提高”。严格督查集体备课的相关内容包括:学情分析、错题研讨、训练选编评价和县域内同分数段学生教学过程反思等。

(3)改革教育教学过程性评估

根据教学检查和学校情况,有不少学科在备课、上课、批改、讲评和听课等过程性工作中过于简化,甚至无的放矢。其实,检查评估工作的缺失会直接导致部分偷懒现象的发生。对此,学校要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全面改革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评价机制,严格执行中层干部进入年级备课组、校级班子捆绑教研组、绩效考核与整体成绩同进退等考核评价措施,建立班级小组竞争捆绑考核机制、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机制、学生错位发展评价机制、校园的全封闭管理机制、教师的过程性和结果性双重考核倒逼机制和学生成长教职员工导师机制等配套性制度。

3.目标追求中实现师生的教育梦想

学校在坚持目标管理中更注重总目标和子目标的有机衔接,在三年办学目标的指导下,形成学校的目标承诺,它们与各处室的年度目标一起构成学校目标,然后再分解形成班级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科个体的分项目标。具体有三点。其一,针对三个年级分别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高一年级抓好初中、高中衔接、人文素养提升、专业兴趣培养和学业基础打磨等;高二年级主攻学业水平学科训练、高考升学结构调整和专业规模扩容等;高三年级力拼文本总量提升、专业本科目标引领和合格毕业标准检测等。其二,班级个体按照学力区间分班级设计目标预案,明确合格班级、职业班级、提升班级、专业班级和形象班级等的评价标准,通过权衡、调整,让学生感受班级成长和集体成功。其三,按照学业质量和业务提升目标,明晰每位教师的高中教育使命:40周岁以下的教师实行过关、把关、能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校首席教师等六个层级的达标考评制度;40周岁以上的教师由个人申报和学校研究确立业务提升方案,以形成一师一案,并在三年中分段、分角色,以使教师和学生共同体会教学相长的意义。

综上所述,输送小目标、认可大目标,可突显师生个人成长的蓬勃生机,小步前进,梯度分解,逐步完成目标,可以让县镇高中师生实现个人教育梦想。

实验室管理目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招投标采购;合同管理

招投标采购是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做好招投标采购工作影响着企业合同项目的发展效果。但是在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使用科学并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的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项目管理中招投标采购与合同管理能够正常的运行。

一、使用计划管理手段控制招投标计划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并且各种行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增大,从项目建设方面来看,其涉及到类型较为广泛,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需要实施复杂的招投标采购准备,整个过程也涉及了多个项目种类,包括设备物资、石油工程、建设工程、机修加工、安全环保、信息工程等等。在招投标过程中,要求招投标管理是合理且有计划的,并且保证合同项目招投标采购工作可以有序的进行,如期完成各个阶段的工程。

在项目招标计划的过程中,招标计划编制管控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首先,尽量不存在缺项,以此保证招标项目是完整的。招标采购的目的就是保证项目完成在规定的时间,招标采购的服务对象就是项目的现场,所以招标计划中的内容要全面,避免存在缺项,导致招标工作出现损失;另外,使招标计划时间能够合理,并且还要具备充足的时间。在整个招标过程中,具有多个工作环节,并且工作复杂且繁琐。在进行设计招标计划时间的时候,要使每个工作环节都具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如果出现问题或者突发状况,能够应急。[1]

二、重视招标质量监控

重视招标质量监控影响着招标采购工作的效率,招标质量监控的过程中,要使用优秀的单位,从而促进合同招标管理。重视招标质量控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其一,招标方式的确定;其二,完善招标方投标资质要求。

招标方式的确定:供应商的选择有多种方式,比如公开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及邀请招标采购。可以使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利于供应商之间的选择,从而提高采购的效率及质量,以使采购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完善招标方投标资质要求:招标方通过进一步的完善投标资质要求,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其不能够过高的设定投标资质,因为会使项目资源供应具有一定的风险,并且还会使采购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但是如果将其设置过低的话,那么就会导致投标局面出现混乱,使招标制质量得不到控制。因此,在设置投标资质以前,要全面掌握并了解市场行情,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问题,以此完善投标资质要求,使采购物质质量的到保证,并且控制采购资金。

三、使用合同招标管理手段

在招投标过程中,合同是保证投标和招标双方利益的法律保障,所以合同招标管理在招投标采购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合同招标管理能够规范项目各方的行为,维护各方的权益,降低项目风险。

首先,创建完善的实施合同体系。保证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的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并且控制项目中的事件能够合法的进行,那么就要创建完善的实施合同体系。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合同管理涉及了较多的事物并且及其复杂,不仅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和时间进行协调制度的安排,还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创建工作程序,使项目合同能够正常实施。之后还要创建完善的合同文档系统,保证合同能够有序执行。如果一方失约,那么就能够保证自身的切实利益。项目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合条约,提高自身能力,了解合同规定的内容,在签订合同之后,与项目负责人进行合同交底,以此全面了解合同责任和相关法律责任。在目前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项目还要及时的调整管理措施,通过合同保障各方的切实利益,完善合同管理系统,以此促进项目的发展。

另外,增合同实施整个过程中的控制,能够保障合同中的内容真切的实施,在此过程中加强双方的交流沟通,将合同中的安排落实到位,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使合同能够顺利实施。

最后,管理合同纠纷。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发生纠纷或者争议,就要使用合理的法律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还要避免这些纠纷的出现,管理纠纷,面对索赔。其索赔是双向的,导致索赔也有多种原因,因为风险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要有效的规避及识别风险,从而降低风险,控制资金损失,使利益能够最大化。[2]

四、结束语

招投标采购和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招标采购和合同管理影响着整个项目的整体发展,并且促进项目各方面依法履行合同,也是保障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优秀的供货商在项目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选择优秀的供货商能够使项目顺利的实施并运行,从而提高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