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广播电视的认识

对广播电视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广播电视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广播电视的认识

对广播电视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播媒体 转型 定位 声音 收音机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付费电视、直播卫星电视、地面移动电视、高清晰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不断出现,带来了一股新的媒体革命浪潮。这股浪潮迅速地改变着传播的状态和媒体的业态,给传统的广播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生存压力。

面对挑战,广播媒体与时俱进,作出了各种调整与改善,从节目的多样化,从播音主持的转型,从单向传播到双向、多向互动,从单纯的人民电台到音乐广播、交通广播的兴起,等等。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近些年来的转型都是非常成功的。广播在人民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以为,在电台转型中,值得注意的是如下一些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于未来广播的发展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一、广播电台转型分析

1. 受众分析

广播未来的发展必须注重受众的研究与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受众的自我意识、主动意识较弱,对广播、信息传播多是被动接受。那个时期,广播仅仅满足于受众的数量和覆盖的范围,广播并没有非常细化的传播策略。

进入到新媒体以及信息传播扩张的时代,广播自身的传播方式受到挑战,同时,传媒受众也有很大不同,受众的分化非常明显,而且其构成状况仍然在不停地变化。人们所谓的80后、90后的称谓,就反映出不同年龄段群体之间明显的差异。在收听内容及行为方式上,各种群体也存在着差异,如年轻学生喜欢流行、独特、新奇的广播内容,大多与流行时尚、休闲娱乐等有关;而老年听众则喜欢收听医疗保健类节目,同时关心国内外新闻、天气预报等。在时间上,22:30~23:30是年轻学生收听广播最多的时段,其次是中午和清晨;而7:00~8:00则成了老年人收听广播的“黄金时段”。听众群体构成的不同、收听行为方式上的不同决定了广播频率与节目的细化。

近年来,一个新的传播格局出现了。知识信息爆炸,传媒膨胀竞争,受众素质提高,特别是网络普及之后,一个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传播世界在广大受众眼前打开。这一切,使得以往传媒产品与受众消费之间低层次上的脆弱平衡被打破,再也不是“你说什么,我听什么”了。面对多彩的世界、多种渠道的传媒产品,受众必然会作出自己的选择,传播的主动权已经悄然从传媒转到受众。尊重和满足受众的主动性是保持新闻传播持续发展并真正实现传播的基础与活力,失去这种活力,传播就无法实现,媒体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实际价值。

我们看到,在广播转型过程中,交通广播的出现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的成功转型在于能够准确定位在一个特殊受众群体——开车人。所以,在广播中,必须分析听众,创造出新的受众群体。可以说,听众是自然形成的,也是媒体创造出来的。

2. 频率定位更趋准确、专业

广播业发展初期,大多以综合台的形态存在。但目前,随着受众群体的分化,亚群体的出现,广播频率的定位必须更趋准确、更加专业,必须从地域、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等因素细分听众群。随着调频广播的出现,音乐广播无疑有了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与专业空间。不过,面对新的未来发展,音乐还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如何更加适应当代青年的需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电台不断调整自身定位,突出频率的特色,以分众化、地方化、精品化来保持自己频率的不可替代性。这既是转型成功的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品牌节目

与频率准确定位、日益专业化相适应的是栏目多元化与节目的品牌化。频率专业化后,开始注重推出品牌节目,品牌节目能够与专业化频率之间相互借势、互相促进。即精品节目借助频率的优势扩大推广,而强势节目又可以带动专业频率的影响力。品牌节目能够吸引听众,频率的经营就演变成为品牌的经营。广播媒体的品牌经营就是侧重节目的品牌经营。品牌节目是频率自然形成的广告。频率成败的关键,在于一系列品牌节目的支撑。广播节目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必须以品牌化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无形资产,找到自己的媒介定位,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互动性增加

江苏电台新闻综合频率的《政风热线》《新闻评弹》等节目通过听众参与、嘉宾进直播室等形式与广大听众互动交流。节目注重围绕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宣传,在突出重点问题的同时,不回避矛盾,做好对象性的传播和有针对性的引导。听众通过参与节目,扩大了广播媒体的影响力;通过互动,从某种程度上又克服了广播媒体“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只有听觉、没有视觉”的弊病。

从已经转型成功的案例中不难看到,广播传播必须牢牢抓住互动性。广播可以开展双向、多向交流,由于声音传播的即时同步效应,广播和听众可以实现即时参与、即时回应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广播独特的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在接受的同时参与传播。可以说,互动的优势为广播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也为广播赢得了更多的受众。一些地方电台相继开设了“热线”节目,实现了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与听众三方之间的互动,并且是以直播的形式进行,增强了广播节目现场的参与感和亲切感。这对于增加广播的吸引力无疑是重要的方法。

二、对广播重新定位的再认识

广播不同于许多新媒体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有自己的光荣历史。这是我们对广播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我们更应该从国家战略的意义上来重新认识它。

1.广播:国家的声音

广播具有一种独特的地位,它代表了国家的声音。所以,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广播的国际化。尤其在战时,广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被视为对敌心理战的法宝。各国通常都是通过广播传达国家的声音①。苏联在1922年就建起了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用超过十种语言对外广播。上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广播用16种语言播出。

在发生重大灾害等紧急情况下,电台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同样的传播范围,广播在技术操作上要远比其他媒体来得简便、易操作、易传播、易恢复,有着其他传播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中央电台在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中,始终以主流媒体的新闻担当和正确导向发挥出独特的功能。24小时特别直播《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成为抗灾救灾应急服务平台,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第一时间搭起了灾区与外界的信息桥梁,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央视-索福瑞(CSM)及赛立信(SMR)调查结果显示: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广播接触率提高了16.8%,中国之声的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分别增长了129.66%和141.46%,创出近年来广播收听增长率最高值。

正因此,必须从国家战略的意义来重新定位广播。

2.国民教育渠道

广播应当担负起国民教育的重任。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娱乐内容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国民教育或者与国民教育有关的内容并没有随着新媒体的扩张而得到成比例的增长。西方各国都有很长的国民教育历史,而我国不仅时间短,而且落实不够到位。电台传播影响大,具有权威性,覆盖率也广,相对其他媒体成本低廉,所以电台广播应该成为国民教育最重要的渠道。

相对于今天的传媒格局,电视多数频道往往侧重娱乐性,网络信息因为来源复杂而很难保持一贯的权威性,只有广播(主流频率)能够始终坚持它的权威性、即时性和亲和力。它完全依靠声音的传输,这种单一形式不应被视为广播的不足,而恰恰是它纯净、权威、亲和力的来源。电视和网络就传播形式而言,则很难做到“像朋友一样”,其中原因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但单一的声音传输更具有亲和力是可以肯定的。

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强化广播的国民教育功能。公德意识、人文素养、科普知识、交通安全、健康知识等已有的节目内容和尚未完善的内容都可以重新整合到国民教育这一整体框架中,作为持续推广的重要内容。

3. 重新理解声音,重新评价广播

随着电视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和装备轻便化,广播“快捷”“迅速”“即时”的特点已经不再是它所独有的优势,但它依然是广播新闻的竞争力所在。广播新闻时效性的优势在于:第一,相比于报纸,广播更具有时效性,这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相比于电视,它可以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插播或直播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事件。第三,相比于网络,其时效性在于它不受接受工具和空间的限制。第四,相比于其他所有媒体,它便于受众随时参与。据了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2003年2月20日10点40分30秒抢发出第一条消息,比央视4套快了1分钟,比央视1套快了5分多钟。由于战争爆发时间是在上午,大量的移动人群获知此消息均是通过收音机。

不过,新闻广播并非只有一个“快”字可以概括,比如深度报道、时事分析、高端采访等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广播可以依靠它自身的传播特点,加强知识的传播,特别是与市民意识、公德培养、文明素养提高等相关知识的传播。这一方面可以成为广播发展的优势领域。

广播是声音的传播。但我们对声音、听觉的理解显然还不够深入。早期无声电影强调的理念正是活动影像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同样,广播,仿佛不愿意配上活动画面的“电视”,则需要重新评估它所具有的声音的力量。摄影出现以后,人们感叹绘画就要消失。事实上,绘画并没有消失。双方都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很多启发。彩色照片出现以后,人们以为,黑白照片将永远消失了,它非但没有消失,还赢得了在色彩世界中人们独特的喜爱。简单,永远具有无限的力量。

4. 重新定义收音机

有收音机就能够听到广播,没有收音机就听不到广播,广播覆盖是与接收器有关的。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但这却给我们推广电台广播一个基本的启发:要推广电台广播,就要增加接收器,推广接收器。

收音机的多少意味着广播的覆盖与渗透的程度。二战前夕,德国和英国的广播渗透率是每千人120台以上的收音机,法国是77台,意大利不到15台,美国则有200台,苏联27台。收音机的不足只能用集体收听有线广播的方式来弥补,甚至连接高音喇叭来扩大收听率。②

在今天新媒体不断更新的时代,事实上广播要坚持自己的阵地,就要坚持扩大收音机的拥有量。

当然,收音机在今天高科技时代,需要重新定义。在我们看来,收音机应该在两个方向上发展。一是集成化,即各种电子产品都组合了广播收听的功能。这是目前的主要趋势。除了功能复杂的各种收音机外,手机、mp3、mp4、录音笔、连接网络的笔记本电脑、电视等都能收听广播。但广播系统还须联手电子产品制造商,特别是像手机这类产品,应当设计更加便捷的收音功能,强化收音功能,使广播接收功能能够在其诸多功能中处于优先醒目的地位,如一键设置等。当然,在这个过程,广播必须能够推出真正吸引人的节目。二是简易化,即制造最简单的收音机。这是目前电子生产没有注意到的方向,而事实上应当是广播事业推广的重要策略。广播系统可以在相关部门、广告商的支持下,生产最简单的收音机,比如只有一个波段,光电供能,只有固定音量,只有一个耳机,但永远是在播放的收音机。只要它足够便宜,它就可以成为广告赠品发到公众的手中。这种收音机只要戴上耳机就能收听,并且永远收听。这种收音机可以成为品牌节目、频率推广的媒介。

在目前传播技术条件下,需要不断地定义收音机。但很难要求电子产品生产商具有这种“广播意识”“广播思想”,因此,新时代收音机应当是广播人与电子设计者联合设计的产物。

在新世纪,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广播事业,是每个广播人应该思索的问题。听众格局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导致传播形式的演变、转型和发展,新时期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注定要为广播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前景。因此,只要把握社会的脉搏、广播自身的传播规律,广播事业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广播电视的认识范文第2篇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建设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广播电视的重视,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国农村广播电视的管理滞后于建设。本文就从农村广播电视管理上初中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探讨有利于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管理方案,真正使农村广播电视在建设上做到“村村通”,在管理上做到“长期通”。

【关键词】

村村通;农村;广播电视管理;问题;方案

农村广播电视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向农民传播科学技术和农业经济信息,提高农民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农民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媒介,发挥着党政喉舌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城镇广播电视产业正加快步伐不断向数字化、网络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但农村的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却很缓慢。

一、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进程

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有线广播开始,当时的有线广播主要收转中央台和省上的广播节目,但后来由于缺乏资金,管理没跟上,加上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使有线广播的管理更是出了问题,结果绝大部分垮掉了。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建立起了大功率转播台,后来又随着城市有线电视的兴起,这些大功率的转播台就主要为农村服务。由于缺少对这些大功率转播台的维护资金,使得很多这样的转播台不能正常运转,结果是发射功率越来越低,转播时间越来越短,让农民对其逐渐失去信心。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开展,很多农村的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质量比较高的如卫星地面收转站、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等广电基础设施陆续在农村建成。虽然在建设初期省里面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办法,但由于各县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发展不平衡,管理滞后于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不能保证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影响了安全优质地播出。

二、农村广播电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际是党和政府为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一项扶贫工程。大量的质量高的广播电视基础建立起来后为什么农村的广电事业发展还是很缓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农村自身条件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困难。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分布较广,而且农村经济条件落后。特别是在边远的山区,主要靠耕种土地来增加收入,经济更困难,这些地区的广电事业投入较大。在这些农村,国家把先期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起来后,如果后续管理、技术和维护资金不能跟上,那么很难把“村村通”变成“长期通”。

二是乡镇领导干部的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当前,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广播电视产业却发展缓慢,远远落在了电信、移动的后面。主要原因是一些乡镇领导干部的观念落后,没有充分认识到电视的产业性质和它带来的长远社会效益。认为农村广播电视产业纯粹是公益性的,是高投入低回报的社会事业,因此,农村广播电视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齐抓共管促广电业的发展的意识,缺乏技术力量的支持,使农村广电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的自发运作状态。其实,认真把握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契机,打开思路,农村广播电视也是增加财政税收的来源。比如每户的广播电视初装费、后期收视费,还有就是拓展一些增值业务的费用,如宽带费、文艺广告、点播节目等,这些都是增加收入的来源,利用好了,不但可以解决农村广电业的管理和日常维护资金,还能为财政带来不小的收入。

三是管理混乱、无序、责任不明,管理质量无保证。农村广播电视轻管理重建设,管理滞后于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原则没有得到真正认识。原因是一些人做事急功近利,对于无名无利、既费时又费力的管理工作不热心,一些农村广播电视缺乏统一管理,乡镇文体广播站缺乏专人管理,缺乏有技术的人进行定期维护。有的一个县的文体广播站就只有几个技术员,要对全县的广播电视设施进行巡回检查确实忙不过来,使得一些广电设施长期得不到维修,设备处于瘫痪状态,农民群众的收视质量得不到保证,使原来好不容易建立的覆盖率又返回去了。影响着“村村通”工程的真正开展。

三、探讨管理方案,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农村广播电视能够安全优质地传输

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既是国家对农村的一项扶贫工程,是党和政府向群众宣传舆论的阵地,又是向农民传播科学技术、农业经济信息的途径,还是电子信息产业在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管理方案,确保农村广播电视能够安全优质地传输。

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必须提高认识,把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提高到一个高度来认识,认识到它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播科学技术、提供经济信息和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所起的重要作用。还要转变观念,农村广播电视业不仅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而且通过收费节目、开展拓展业务等,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在一些农村,广播电视也为地方财政增加了不少的税。

二是增加技术力量的投入。积极实施市县乡村组成的四级光缆大联网,充分认识到“网络就是生命”的道理,市县政府分别贷款投人,有效地将广电光缆网络建到广大的乡村,尽最大力量积极发展农村光缆技术用户,通过技术力量将沿线已建的乡村的小片技术网有效联结起来。花大力气积极支持那些不在联网沿线,居住在边远偏僻而且居住分散的农村群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单收站收听收看尽可能的中央和本省广播电视节目,鼓励用多种技术手段如新媒体手段等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收视人户率。

对广播电视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地方广播电视 困境 出路

“全媒体”(omnimedia)的称谓来自于成立于1999年成立的美国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家政公司,该该公司旗下运营了很多报刊、杂志、专栏、书籍、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媒体,用于公司的业务宣传,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日渐融合互通,“全媒体”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它的称谓、内涵广泛被传播领域所接受,用以代指新旧媒体的互通与融合,并成为信息时代媒体发展的共识。

一、全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困境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比如信息传播海量、高速、快捷,信息获取、收集、整理、分析、更新、存储、共享、利用更加的广泛、高速、快捷,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和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全媒体时代带来信息传播的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使其面临很多困境,不得不进行改革与转型,尤其是发展相对落后和闭塞的地方媒体,广播电视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1、地方广播电视的发展思想还落后于时代潮流

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的很多地方广播电视发展还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市场化程度低,很多广播电视是作为党政的宣传工具和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而存在的,地方政府的行政参与很明显,长期下来体制僵化、内容老套,流失了很多观众,广播电视没有充分的发挥其社会影响力。但由于受财政资金扶持,所以广播电视对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敏锐度并不高,部分广播电视台不思进取,没能及时的抓住发展的机遇和嗅到时代进步带来的危机。

2、资金缺乏,技术水平有限,改革困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播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地方广播电视已经感觉到了危机,也明白了进行广播电视的发展改革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的必要性。但是,受限于当地经济发水水平的影响,改革之路非常困难。全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依靠完善的技术、设备,比如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改造与融合、计算机、电视光纤、电缆、网络的搭建,音视频的录制、转码、流转技术、光通信技术、TCP/IP协议设置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的实施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然而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政府、社会用于传统媒体的和新媒体的融合改革资金、技术投入还有很大缺口,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基层。

3、缺乏先进的复合型广播电视发展人才

全媒时代下,新旧媒体的融合互通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这也对广播电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具有传统媒体的职业信仰和道德操守,其掌握传统媒体的所有知识与技能,还必须拥有新媒体时代开放的思想、包容的胸襟,以及经营、管理、运作、策划等能力。传统的单一技能的广播电视人才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然而地方广播电视人才由于本身文化程度不高、知识水平有限,长期生活闭塞,思想和业务能力都比较单一落后,急需专业的、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给地方广播电视的改革c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二、全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发展之路

新旧媒体的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体来说,全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积极进行探索和改变,才能找到发展出路。

1、改变思想,迎接挑战

全媒体时代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改变着社会的思维方式、发展方式,广播电视行业受到的冲击也是多方面的,地方媒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多面的,要想尽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推进地方广播电视的改革与发展,发挥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地方广播电视必须积极迎接挑战,解放思想,勇于接受和改变,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积极的推动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将广播电视的文化性与经济性相结合,适当的引入市场化运作,增加竞争,丰富传播内容,立足地方特色,打造核心栏目和品牌,拓展媒体服务,多层次、多角度促进地方广播电视的发展。

2、加强地方广播电视改革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资金、技术、人才是推动地方广播电视改革的三个核心因素。国和地方政府应充分的认识到广播电视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价钱资金投入,为地方电网、光纤改造、计算机、音视频设备等提供充足的保障,同时,积极的加强现代计算机技术、光通讯技术、影视音像制作与传播技术的研究、培训、教育,为广播电视与其他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互通提供技术保障。

3、加强人才引入,培育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促进地方广播电视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必须充分重视。全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工作中心应提高先进人才的待遇,积极引入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经验丰富、具有专业的传统媒体知识与经验,同时眼界开阔、思想进步、掌握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运作、策划能力的综合素质高、职业道德规范的复合型人才,为地方广播电视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鼓励现有广播电视工作人员进修学习,加大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能力的教育、培训、考核等,多方面提高地方广播电视人才的综合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全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播电视行业也不例外。全媒体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文章解析了全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从思想解放、资金和技术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了发展出路,为促进地方广播电视发展的革新与进步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建国,李艾蓉.全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如何与新媒体融合[J].西部广播电视.2016(02).

[2]朱超.全媒体时代广播资源整合与共享探微[J].中国传媒科技.2016(12).

[3]石万昀,石光宇,彭朵朵.新媒体背景下对地市级广播的探析[J].传媒观察.2017(01).

对广播电视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三网融合下城市广电的发展环境

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家政策的推进给广播电视系统提供了与电信网、互联网融合互通的机会,这对于在中国广播电视业格局中并不处于“有利地势”的城市广电来说,无疑是百年一遇的机会;但是,由于三网融合涉及资源、技术、服务等环节的交流与共融,以及利益、份额、市场的竞争与博弈,城市广电能否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这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微观环境来看,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放使得跨区域传播日益频繁,由此导致城市广播电视的微观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首先,城市广播电视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双重作用的产物,不仅要在中央和省两级广播电视的压力下求生存,而且要在县级广播电视的分割中求发展。其次,面临着其它媒体的激烈竞争,如新兴的都市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报的替代效应最为明显,它们强大的技术优势有力地吸引着城市中的年轻人,导致城市广播电视的需求弹性系数进一步变大。

三网融合下城市广电的发展环境,具体可以从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优势。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城市广播电视具有四个主要优势:一是城市广播电视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可以根据地域心理特征和文化价值差异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节目;二是城市广播电视具有排他性的政治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与城市政府的沟通,既能获得大量一手的新闻资讯又能配合政府顺利完成宣传任务;三是城市广播电视的目标受众相对稳定,两者之间贴近性强,能够较好地实现传播活动的交流互动;四是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城市广电若能很好地与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将会从技术上实现与受众更为有效的交流,这无疑将增强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力。

其次,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劣势。理论上,城市广播电视是可以和中央、省级广播电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一个重要群体。但实际上,城市广播电视所能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硬件设备、人才储备、资本运营等各个方面都无法与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同日而语。在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大量频道的密集覆盖之下,城市广播电视的生存压力很大。而且,在三网融合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广电也更容易面临资金和技术方面的资源不足问题。

第三,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机会。当前,三网融合技术上的成熟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传媒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给城市广播电视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竞合与共赢成为传媒发展的主题,在今后的战略机遇期里,城市广播电视如果能够积极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融合技术,及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在节目制作、人才管理、资本运营等方面有所作为,那么,我国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力将会得到明显提高。

最后,城市广播电视面临的竞争威胁。城市广播电视面临的竞争威胁来自各个方面:一是“天上地下夹攻”,

“天上”是指卫星频道覆盖的电视频道,

“地下”是指省级台或其他贴近城市观众的节目频道等;二是新技术的冲击,节目制作设备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给城市广电系统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三是创意竞争更加激烈,新的构思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四是城市受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行节目制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受众日益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

三网融合下城市广电的发展战略

核心战略。一是内容战略。城市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取决于其内容建设能力,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内容建设水平,尤其是在当前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下,终有一天城市广电也将面临自身网络与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内容融合。那时,在技术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竞争的优越性,取决于城市广电对自身的内容建设。自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进程之后,许多试点城市的广播电视系统积极尝试,在技术上实现融合之后全力开展内容建设。2010年1月19日,深圳广电宣布运营新的媒体平台――“中国时刻”,力求在电脑、电视、手机三个用户终端达到互动,摆脱传统广电单一的传播模式,这不仅在内容的宽度上大于传统媒体,更在新闻时效性等方面快于传统电视。

二是品牌战略。品牌是媒体品质和价值的标识化体现,是一个媒体区别于另一个媒体的重要标志。打造城市广播电视品牌的关键是建设品牌栏目。打造城市广播电视的品牌栏目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努力:首先,必须对栏目的受众进行定位,并根据受众定位来决定节目的风格和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广告商;其次,根据受众需求,用受众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对栏目进行人性化的包装;再次,在栏目的播出时段上要处理好黄金时段与非黄金时段的关系,在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的同时尽量避免不利因素;最后,要保持栏目的新颖性,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进而巩固栏目的品牌地位。

三是联合发展战略。走联合发展道路有助于提高媒体整合程度,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制作成本,促进频率专业化和频道专业化,有利于提高传媒的竞争力。青岛、沈阳、成都、西安、厦门、杭州、太原、广州等10个城市电视台就曾以联制联播的方式联合制作了一档新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国城市报道》,这是城市广播电视走向联合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实践证明,城市广播电视打破“割据”困境、实行跨地区联合经营已是大势所趋。

竞争战略。一是成本领先战略。广播电视节目是从业人员体力、智力与相关科技设备共同作用的成果,是典型的精神产品。作为一种复杂劳动的结果,广播电视节目成本中人力成本的含量远远高于一般物质产品。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其定价具有复杂性,再加上许多电台、电视台的节目都是自产自销,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的成本管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广播电视节目在成本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如财务制度不强调成本预算、会计制度的收入确定与成本归集脱节、缺乏公认的费用定额标准、缺乏切实有效的责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严格的成本管理,

实施城市广播电视的成本领先战略。可行的途径是:加强节目成本预算管理、加强节目成本核算控制、加强节目成本分析考核。与此相关,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城市电台、电视台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严格控制人力成本,建立健全专业设备有偿使用制度,降低设备成本。

二是差异化战略。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节目同质化或者简单的模仿都是注定要落后的。创新成功的广播电视节目无一不是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结果,而差异化战略的前提在于节目定位。如何给节目以恰当的定位?首先,在传播生态上,要对各种外在环境因素进行充分地分析。因为,独特的传播生态环境决定了任何节目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一个节目的“生态位”,就是其能做什么和宜做什么的结合点。只有良好的传播生态环境作为保证,节目的“生态位”才能处在最佳状态。其次,在媒体特质上,城市广播电视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传播特点,争取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还要重视提高与节目相关的从业者素质状况。最后,在节目本体上,要在对节目内涵、风格、受众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一个关键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体现着节目的水准,也决定着节目的生命周期,且要有前瞻性。

成长战略。一是本土化战略。城市广播电视的优势在于其本土影响力、本土资源和本土文化,这三个优势也决定了本土化战略的内涵。实施本土化战略,实际上就是要努力抓住当地城市受众非常关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及相关信息的心理。本土化要求在广播电视服务中做到:第一,改进会议报道,少说套话和空话,避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强化城市广播电视新闻的民生意识和平民意识,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第三,根据当地文化和城市受众的需求,打造本土化品牌节目等。

二是人才战略。我国城市广播电视的人才现状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经济管理和专业科研技术人员偏少;整体学历不够高,从业人员学科背景单一;流动性强,人才流失严重。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施城市广播电视的人才战略。首先,在人才选拔上,要规范考核录用程序,合理地设计招聘流程,尽量选择个人发展目标与媒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人才;其次,在人才管理上,要重视从业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同时还要推行民主管理,让普通员工也能够享有一定的参与决策权;再次,在人才激励上,要设计科学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薪酬待遇、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的激励作用,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离职管理上,要注重理解和沟通,保持联系,适时提供条件来鼓励优秀离职员工的回归,或者尽量保持伙伴关系。

三是多元化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即多样化经营,是一种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多元化经营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有效分散或降低经营风险,有利于快速扩张,实现规模经济。当前,我国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其多元化经营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盲目地进入其他领域,很容易出现各种经营风险。其结果是,既分散了精力,没有搞好主业,又要承担严重的经济社会责任。因此,坚持以广播影视为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大力拓展其他相关产业,逐步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多元化经营,这是实施中国城市广播电视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正确路径。

政策保障。通过对城市广播电视发展的环境分析可以看到,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要克眼这些障碍,仅靠城市电台、电视台自身是不够的,城市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还有赖于相关的政策支持。

一是完善法律规范,加强传媒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处于滞后状态。制度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要尽快建立以《新闻法》、《广播电视法》为主体,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传媒产业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调整产业布局,整合城市广电资源。随着三网融合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互利共赢已经成为当代各个媒体产业的共同愿望。要想谋求城市广播电视更大的发展,必须打破广播电视领域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局面,整合媒体资源。各城市电台、电视台要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在资源开发、内容生产、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给城市广电带来的巨大技术优势。

三是规范竞争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媒体之间的竞争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竞争,因为媒体手中掌握的是公共资源,如果将本应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传播渠道用来为自己谋利,不仅有损媒体形象,更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对广播电视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90-02

V播电视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娱乐内容,其技术自身有着时效性以及快捷性的鲜明特征,在内容的呈现上也是以信息为基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网络化技术的冲击,对广播电视的发展也有着很大影响,加强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就显得比较重要,这就需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研究分析,对实际发展就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内涵以及技术应用问题分析

1.1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内涵分析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主要是在信息播出中持续性,在内容上不能进行篡改,保障用户能正常的接收到信息内容。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具体内容上来看,就包含着人员安全以及设备的安全,以及在传输系统自身的安全性,在播出的信号完整性,保障广播电视节目能安全完整的播出。安全播出还体现在对信号的接收的安全,所接收到的信号是合法的[1]。以及在节目的安全性,对播出的节目内容要保障其安全健康和积极向上。

1.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应用问题分析

我国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应用,发挥着积极作用,一些新型的先进技术得到了应用,但是在广泛性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从安全播出技术的投入方面来看还有待加强。有的单位不注重技术资金的投入,使得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在业务发展以及技术发展上停滞不前,缺乏竞争力。

安全播出技术应用中的技术发展没有均衡化呈现。在当前依然存在着分割式的管理,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广播电视媒体在技术以及资金投入上还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技术发展应用上的差异性还比较大[2]。再有是比较缺少标准化的体系。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技术指导力度不够等,这些层面的问题就影响了广播电视安全技术的应用发展。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系统没有重视更新,在技术应用的思想观念上和时展的需求不契合,使得技术系统安全播出的保障能力相对比较低下。再有就是在技术的交流方面不充分,对安全播出技术所带来的益处,以及在技术创新应用上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些就造成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整体效果比较差。

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面临的挑战以及优化发展策略

2.1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面临的挑战分析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应用在当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就给安全播出技术系统以及安全播出业务支撑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的安全播出在信号监测以及告警等一些比较基础性的功能上都能实现。技术系统还在系统的维护以及安全播出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联动性。这些层面的功能虽然得到了有效发挥,但是在数据挖掘以及智能化分析层面就需要进一步加强[3]。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应急预案体系的完善化层面,资源的共享以及调配技术的应用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还体现在对安全播出的管理思路以及技术措施实施带来了相应变化上。例如在网络电视台以及有线电视数字前端技术的应用,在新技术支持下,就向着双向化集成播出服务平台进行了演变。在技术措施的实施上也向着适应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体制变化角度发展。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技术体系的顶层设计方面还比较缺乏,在数据的共享以及技术耦合的应用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这些层面都需要在未来的技术进步下进行完善。

2.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主要技术分析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技术应用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其中的全流程一体化监控技术就是比较重要的应用技术。在近些年对视音频码流以及传输信道多层指标监测技术和自动报警技术的研究比较深入,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而这些技术的综合性应用,就实现了多种监控系统的集成,在信息的一体化发展目标上得到了有效实现[4]。全流程一体化监控技术的应用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控的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技术体系当中的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应用技术比较突出,这一技术主要是在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技术基础上,并和安全播出体系的特征相结合进行发展的应用技术。技术应用对安全播出的信息采集以及汇总和分析调度功能可有效发挥,实现了精确调度指挥的目标。并且能有效行程监测以及指挥调度实时联动的技术模式应用。除此之外,技术体系中的应急恢复技术也是常用的技术。这一技术和监测监控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在应急切换场景分析以及判断等指令应用下,就能有效恢复操作。当前的智能化恢复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对这些技术进行科学化的应用,就能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质量水平。

2.3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应用优化发展策略

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应用良好发展,就需要从技术层面进行优化。广播电视是大众媒体的范畴,在覆盖面上也比较广泛,信息的传速度比较快。先要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宣传以及安全性方面要进行加强,对其技术的质量评价工作要妥善进行,从技术角度以及艺术角度来评价。广播电视的作品内容制作要保障社会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呈现。负责人就要在作品的实际制作过程中,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责任心,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将得以保障。

构建完善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制度。有了完善的制度,才能更高的指导实践工作顺利实施。要能和时代的发展脚步相跟进,在体制改革方面能进一步深化实施,在工作的职责上能明确化[5]。制订和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管理体系,保障播出的质量。在可视化综合指挥调度系统以及质量监控系统的应用准则要细化,在技术管理层面以及管理结构体系方面,都要结合实际进行完善化,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完善化,才能更好地指导实际安全播出技术的 应用。

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新应用技术的认识。处在当前的发展时代背景下,要能从多方面认识到新技术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影响,单位要从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严格执行广播电视规定,将细节放在安全以及健康和无误的播出位置上。安全播出技术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增加,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要定期到现金管理单位实施技术交流,保障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软硬件投入上要增加,注重技术系统的更新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应用,是促进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技术,在新的发展时期,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管理的加强,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发展提供基础安全保障。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对实际就能提供有益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苟斌斌.大数据形势下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4):189.

[2]蓝伟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对策探讨[J].科技传播,2016(19):126,142.

[3]吴志敏.研究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的措施[J].科技展望,2016(27).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铁路采购与物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特产研究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