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汽车行业质量提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汽车行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步,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在传统模式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借鉴国外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经验。传统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模式比较简单,与汽车行业的发展程度相关。我国自主研发推行的QS—9000投入使用的时间比较早,在汽车行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1978年开始至今,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已经经历了四次大的改变,在原有质量管理模式基础上,针对常见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加强质量管理能够对汽车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最初的管理模式属于集中管理,适用于汽车行业发展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在目前汽车类型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最初的质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汽车行业发展的质量管理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在管理的范围上有明显的增多,从汽车生产直到销售都有很明显的进步,能够对质量起到约束作用。
二、我国汽车行业质量管理现状
1、质量检验与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质量检验需要对汽车产品进行统计,计算汽车产品的总质量是否能够达到理想标准。汽车的生产制造环节是质量控制要点,在此管理环境下,质量控制需要在制定体系上相互配合,对生产环节中存在的质量隐患问题进行约束,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生产质量不达标的汽车被投入到使用中。质量检验目前是选择抽检的形式来进行,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所得到的结果也比较准确,能够充分的反应汽车批量生产的质量。质量控制是根据一段时间内的检验结果来进行的,在下一阶段的汽车生产任务中进行技术改进,提升质量的同时也能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达到更理想化的使用标准。上述内容为汽车质量管理的初步状况。
2、全面质量管理(TQM)阶段
TQM阶段进入后,有传统的定向检验向全面检测进行转变,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根据市场变化环境来进行的,在基层中也能达到更稳定的管理模式。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与汽车质量管理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的形式,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既有整体性,同时也能保持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相互独立,为接下来将要进行的质量检测任务创造可行性。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的自身认识不足,在所开展的管理计划中,出现企业内部标准与行业管理标准不符合,这种现象不利于(TQM)标准的落实应用。
3、存在的问题
汽车质量管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计划可行性不足,在此背景下很难进行管理,模式中的创新,也导致汽车行生产制造行业的规范程度不足,也增大了行业的风险系数。管理仅仅依靠约束来达到目标,这种状态并不是理想的,需要结合人员培训来进行,但人员培训也恰恰是现阶段所缺少的,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得不到人员配置,推广落实起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汽车行业质量管理的推广范围也不够广,并没有达到企业自主执行的标准,约束监管在人员投入上的需求量比较大,增多人员配置也使管理阶段的投入资金因此而增大,不利于管理计划长远发展。统计技术应用薄弱。在西方发达国家,统计过程控制被认为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中国,由于有限的资源和技术缺乏,统计技术的应用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数据收集后,得不到有效的分析和利用,也不能作为决策过程的有效依据。
三、推行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与技术规范的几点建议
在所开展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任务中,要有明确的针对目标,并对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作为管理中重点针对的内容,通过技术方法来将隐患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将至最低。下面将对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与建议进行解决,促进管理任务能够在基层中高效落实。
1、通过质量管理来提高汽车企业效益
在管理计划开展期间,通过管理约束来帮助汽车制造企业提升经济收益,这样在接下来将要进行的管理计划中,企业能够自觉的配合管理计划落实,所指定的长期发展目标也能够得到实现。推动企业技术改进的有效因素是竞技效益增长,在经济推动作用下,制造生产企业内部的配合形式也更加严谨,通过技术方法的相互配合,并在基层中形成更高效稳定的管理模式,经济效益提升后,企业所进行的其他管理计划也能够得到充足的财务资金保障,避免管理计划与财务资金之间相互矛盾。
2、质量管理与企业经营目标相结合
质量与企业长远发展是不可分离的,虽然在原有的开展模式中,存在管理目标理解程度不足的现象,但通过技术方法也得到了有效的规范解决。接下来的经营目标制定中,要重点与企业的管理计划相互结合,随着经营目标的增大,在现场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管理体系也要随之做出变化,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目标,符合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也能在管理计划中节省资金的投入。
3、推行质量管理时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质量管理在开展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并结合常见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障汽车产品的生产质量,同时也要注意是否在现场存在需要完善的内容,质量管理计划也要及时的做出创新,在传统管理模式的经验基础之上来进行。继承与创新关系的协调,需要汽车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提升个人重视程度,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养,这样每一位员工在岗位中都能够尽职尽责,发现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及时向管理人员反应,并在岗位中不断的创新技术,寻求新的管理突破点。
4、加强统计技术与工具的应用
搜集整理到的参数,要通过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注重对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统计技术在应用前需要在经过验证,观察统计分析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在应用中对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隐患进行及时调控,避免发生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可以借助计算机设备来完成这一目标,将所得到的参数录入到数据库中,软件工具能够自动完成统计与分析任务,并且不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工具使用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能够帮助判断管理体系的可行性。统计技术中,需要针对特定的范围来进行,尽可能将参数范围缩小,这样更有助于统计期间的质量管理方法落实,并促进管理任务得到更稳定的运行使用,当发现在基层目标中存在与行业质量管理冲突的矛盾项目,也能避免质量隐患出现,使生产环节的管理工作更严谨。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统计技术应用的分析评价,选择适合企业产品和加工过程特点的统计工具,加强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应尽量避免在进行决策时,很少或者甚至根本不考虑以往的经验总结。
5、加强汽车生产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能够帮助提升市场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并在所开展的管理计划中,应用落实有效的管理计划。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基层员工的参与配合,在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基层员工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汽车产品的生产质量自然也能够得到提升。在各个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体系。质量已经成为日本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质量理念可以通过培训获得,这虽然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企业应把质量意识纳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质量意识培训。
【关键词】汽车行业 项目管理 成本 优化 目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了汽车行业经济效益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1~2月的数据表明,颇具规模的国内汽车行业收入同比下降9.45%;净利润同比下降43.8%,整个汽车行业利润处于同比大幅下滑的趋势。鉴于当前的市场形势,为扭转局势,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优化成本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和减少费用开支迫在眉睫。
一、汽车行业项目管理的成本管理目标
项目管理目标,一是必须达到的规定要求,另一个是附加获取的预期要求。其中前者包括项目范围、质量目标、利润或成本要求、时间进度以及必须满足的法规要求等。具体到汽车行业项目管理的规定要求而言,包括汽车制造成本、整车及零部件质量、汽车上市日期、投产日期等。某些范围内,项目本身的质量(过程质量与交付物是否达到预期的程度)、进度和成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同等的项目进度,成本随着项目质量要求的提高而增加;项目成本一定时,项目进度则随着项目质量要求提高而降低;保证品质要求恒定时,成本则会随着进度的变化而增加。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达到快、好、省的协调一致。
二、汽车行业项目管理的成本优化策略
(一)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实现目标成本管理
汽车的设计取决于成本的高低,新产品研发的首要任务是控制成本,控制成本同时也是汽车行业新产品开发必须遵守的第一原则。目标成本管理的主旨是: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就应将成本考虑在内,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整合,得到性价比较高且顾客满意的方案,最后进行量产。在产品规划阶段,撰写产品企划书,设计样品原型,在不降低产品性能的基础上,逐级分解产品成本,精确到每个零部件。如果目标成本的降低达到预期限度要求,即可转入第二阶段即基本设计阶段,若超出预期限度,则还需要运用价值工程加以深化调整,使之符合要求。在基本设计阶段,仍然可以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分解压缩各部分成本,符合要求后转入工序设计阶段。在工序设计阶段,成本降低值达到一定限度后,可停止成本压缩,转向产品试生产。试生产阶段是在前期各阶段目标成本规划工作的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模拟解决真实生产中可能的隐患问题。因此如果通过产品试生产,产品成本大于预期目标成本限度值时,重新返工进行产品规划设计,改进产品设计策略,进一步降低各环节成本,最终使产品目标成本符合要求。只有通过试生产,确定产品成本符合目标成本控制要求后,方能允许进入批量生产。
目标成本管理拓展了企业成本管理的外延,提出了成本管理必须贯穿于产品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不仅要重视传统的生产过程成本控制,更要重视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成本控制,明确了只有深入推荐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统筹规划,建立成本管理保障体系
成本管理保障体系是为保障有效实施成本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范以及实施细则。主要内容包括构建内部组织结构,完善岗位设定、职能分工,保证权责统一;明确业务处理流程,约束职工行为;规范奖惩制度,构建成本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成本管理保障体系来有效降低不必要的业务成本,增强企业效益。这些措施并非微观作用于业务流程的细节来降低成本,而是从成本管理的宏观角度优化业务处理方式,约束员工业务行为以期实现成本的减少。比如: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优化工作流程、完善成本管理评价、成本激励机制。
成本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营造“个个参与成本,人人追求效益”的管理氛围。对于缺乏成本意识的员工,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更要教育强化成本管理理念,将成本性和技术性有机结合,这将极大有益于推动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要严肃成本考核纪律,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员工进行成本管理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相应奖惩,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导员工创新成本管理方式,优化成本管理体系,推动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完善成本优化目标,实现优良的供应链成本管理
通常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即通过压低供货商供货价格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这种方式并不可取。以丰田汽车为例,其供应链管理模式堪称经典,其系统化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具有高凝聚力,而且供应效率高,有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最重要的是丰田式的成本降低,并非着眼于单纯零部件的成本价格,而是一种一体化供应链思想,追求整体最优。虽然丰田对供货商的供货价格也有严格的限制要求,但涉及到产品的质量、成本等问题,会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供应商查找问题根源,优化管理方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供货商成本的降低必然带动产品价格的降低,从而间接实现了丰田能够以较低的成本采购零部件,实现了自身成本管理。企业的发展不能单纯考虑自身,应该注重供应链上各方的共赢发展,由单赢向共赢转变,由提升内部经营管理向关注整个价值链管理转变,建立一体化概念。积极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提升供应商的成本控制能力,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规模化、集中化策略,最终降低采购成本,完善成本管理。
三、结束语
汽车行业项目管理的成本优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性工程。本文运用成本优化理论以及财务成本管理核心理念,结合汽车行业的发展特点,总结得出了汽车产品成本管理目标和成本管理优化策略,为汽车行业项目管理的成本优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永兴.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1).
1.1、宏观经济运行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1.1.1、宏观经济因素
①中国经济(GDP)稳定高速地增长带动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由图我们知道,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由快速发展阶段过渡到稳定增长的阶段,最近几年保持了较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总体来说,宏观经济稳定高速地增长带动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推动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全国和主要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将会为汽车行业孕育更多的消费者。
从城镇恩格尔系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我国城镇人口在食品以外的物品上的消费能力逐年增长,即人均可支配输入保持一个稳定增长态势,城镇居民也是汽车行业的消费主力,他们闲钱的增多会增加购买汽车的可能性,对于汽车行业发展有着一定助力。
1.1.2、社会人文因素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有房有车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结婚的必备条件了。女人爱房,男人爱车,各类汽车是很多男同志们乐此不疲的谈资、话题。很多男性同志们对汽车十分钟爱,甚至有些痴迷。这些社会人文因素对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1.2、宏观经济政策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将通过综合利用金融、税收、经贸等政策,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央行工作会议为今年的货币政策定了调:2013年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运用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这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也是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税收政策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近年来陆续推出了汽车补贴政策,汽车下乡政策,还有汽车贷款政策,小排量车的减征购置税等。这些优惠政策在2009-2010年实施期间,对汽车行业的销量有着明明的促进作用。随着优惠政策时间的截止,对汽车销量也有明显的影响,这在第二部分汽车行业分析部分会作相应分析说明。
2、行业分析
2.1、汽车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2.1.1、定性分析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建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95%,汽车行业规模较大。厂商开发能力弱,制约了新产品的发展。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汽车工业产品开发投入少,手段落后,数据积累少,人才匮乏,尚未形成高水平的汽车产品开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零部件发展仍然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少。
2.1.2、定量分析
我国近期汽车销量:汽车总体销量虽有小幅波动,但是相对平稳,稳中有升,同比增长虽有所放缓,但总体保持一个稳步增长的趋势。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投资规模,销量都有显著提高,但是汽车企业的利润却很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产业成长期,产业的投资规模、产出增长率都出现较快增长,但是利润的获得很少,因此,可以看出我国汽车行业仍然处于成长期。
2.2、汽车行业市场透视
2.2.1、近年汽车行业销量情况
2008-2011年间我国汽车行业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国内汽车销量增长速度一度从2008年6.7%跃升到2009年的45.5%和2010年的32.4%,又下滑到2011年的2.45%。2012年汽车行业恢复了平稳增长,增速在低谷中缓慢回升。
乘用车继续领跑整车市场,2013年第一季度销量442.30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7.21,比12年提高10.14个百分点,其中MPV异军突起,销量30.98万,同比增长150.47%,一扫12年市场低迷的迹象,SUV上涨幅度也巨大。
商用车方面市场虽依旧保持低迷状态,但较11年明显有所回温,2013销量为100.14万辆,同比下滑1.72%,下滑幅度比12年全年上升3.77个百分点,12年重卡销量已下降至谷底,2013市场表现虽不理想,但已呈现出回暖的迹象。
2.2.2、中国汽车行业市场布局
2012年全年中国汽车市场前十汽车集团市场份额,上汽以23.11%的份额,与同比上年增长1.68个百分点的增长比率稳居首位,其他企业间有小幅度的升降,并不影响排名,全国87.34%的份额依旧被这十大汽车企业牢牢占据。
2.2.3、行业前景分析
①中长期内汽车行业销量还将处于稳定增长态势。
2012年汽车市场在困难中维持了小幅增长的态势,2013年前三季度维持了两位数的较高增长速度。表明汽车行业虽然存在上述诸多行业环境方面的不利因素,但在宏观经济向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国内居民的购买力仍在不断释放,对汽车需求的拉动作用仍很强大。仍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汽车行业在中长期内汽车行业销量还将处于稳定增长态势。
②新能源汽车产业会加快发展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美国计划2015年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韩国和英国分别制定了120万辆和24万辆的发展目标,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保有量分别达到200万辆、100万辆和200万辆。发达国家加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力度,也给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快发展。
③汽车市场将加快向三、四线城市转移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承载容量有限,一线城市的汽车市场开始进入饱和期,二线城市的汽车市场也开始趋于饱和,特别是汽车限购城市增多之后,汽车市场会加快向三、四线城市转移,一、二线城市的汽车销售增速将放缓,而三、四线城市汽车市场空间依然很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机遇,中国的汽车行业也开始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在国际贸易的大背景下,国内的汽车行业管理者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营销管理经验,调整国内的营销管理战略。与此同时,在注重国内外市场调查的基础之上,企业管理者也不断引进人才,自主制定企业的生存发展战略,对于生产计划、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等方面的计划不断更新,因此,我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然而,在我国汽车行业欣欣向荣的过程中,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很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开放汽车贸易服务,运用有效的营销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企业行业管理者建立新型的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汽车营销管理模式并将其归入汽车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实现自身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
2汽车营销管理的特点
汽车营销管理模式是汽车企业管理者对汽车市场进行需求分析,进而对汽车的营销理念、方式、组织等方面的管理方法。现阶段,汽车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经营管理者争相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汽车营销管理模式逐渐层次化
汽车营销管理模式的逐渐层次化主要指随着汽车营销组织的发展,汽车营销管理呈现出层次化的趋势,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汽车发展的不同阶段,营销管理模式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开始制定具体的政策和应对措施,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2.2营销管理理念与世界接轨
国外的汽车营销因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以其营销理念更加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在中国,国外品牌的汽车更受人们欢迎,经营国外品牌汽车的企业也较多。在经营国外品牌汽车的过程中,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在营销管理理念上逐渐国际化,并且带动国内品牌的经销商也逐渐向国际化靠拢,主要表现为以消费者为中心,提倡各种利益的有机结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日臻完善等。
2.3营销管理模式的具体手段多样化
营销管理模式的具体手段多样化是指现阶段在汽车行业领域,管理者开始注重营销者的素质、企业文化和售后服务等因素对汽车营销的重要影响,因此在员工的培训、企业文化的宣传和售后服务的完善等方面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实现了管理模式具体手段的多样化。
3汽车营销管理现存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企业营销管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得以改善和提高。现阶段,我国汽车营销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重要问题有:
3.1滞后的营销管理理念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国内的汽车领域纷纷学习国外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但是仍然受到传统管理理念中因注重眼前利益而对产品的价位和销售过分重视的影响,对于先进理念运用不合理,出现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局面。
3.2营销管理模式层次分析不清晰,管理模式单一
营销管理模式层次的分析不清晰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对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分析得不到位,导致虽然制定了不同层次的管理模式但是仍然没有获得相应的收效,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所制定的管理措施也因此不够科学合理,可行性不强;其管理模式的单一主要表现在很多汽车企业只局限在生产、销售、服务的单一模式管理之中,一味强调业绩,忽视了前期调研和过程之中的战略调整,对于后期评估和完善管理等后续工作也是草草了事。
3.3售后服务管理不到位,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售后服务是汽车营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汽车企业未来的发展。汽车行业售后服务的标准不统一导致了售后服务的管理出现问题。同时,完善的消费者保障措施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汽车行业的营销管理。
4优化汽车营销管理模式
汽车行业管理对其营销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的制定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实现企业自身、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1提高人员素质,使其具备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
优化汽车营销管理模式需要企业全面提升管理者和营销人员的素质。对国际国内先进营销管理理念的学习需要汽车行业的管理者选拔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进行,通过对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专业管理人员运用其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将管理理念渗透进企业的运行之中,实现对企业营销的有效管理;对于营销人员应该加强技能和心理的培训,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企业的竞争力。
4.2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层次,拓宽营销管理市场
如何为车主提供超越竞争对手的高价值,使企业成长在本质上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将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核心问题。[2]汽车行业战略目标要想得以实现,必须对市场的需求层次进行深入的分析,充分把握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心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并满足消费者,引发其消费欲望。这要求汽车行业的营销改变以往“由内而外”的营销方式,实现“由外而内”的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出发,调整自身的生产计划和经营管理模式。对于不同阶段的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管理者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实现不同层次需求的切实实现。与此同时,通过管理模式的改变达到长期吸引顾客的效果,从而拓宽汽车企业的营销管理市场,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4.3建立网络管理系统,完善营销管理和售后服务
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情况下,汽车行业管理者应该充分意识到网络营销管理模式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网络营销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营销、售后服务一体化和网络化,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注重售后服务的规范化、具体化、功能化,摒除顾客购买行为的后顾之忧,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售后氛围,体现温馨、体贴的服务感受。
5结语
转换:从ISO/TS 16949到IATF 16949
:2016年10月1日,汽车行业质量体系标准IATF 16949:2016正式。请介绍一下该标准转换的动因和契机。
何元敏:我先介绍一下现在正在使用的标准,即ISO/TS 16949。最初我们可能更多地把它称之为技术规范。但其实1999年至今,它起到的作用已超过了大部分标准。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也把它称为标准。
1999年以前,全球汽车行业的管理标准处于“战国时代”。国内一级供应商通常给多国主机厂供货,面临不同国家的不同标准。比如供应商给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供货,就要通过美系标准QS 9000、德系标准VDA 6.1;给神龙供货,就要通过法系标准EAQF;给菲亚特供货,就要通过意大利行业标准AVSQ 。这导致一级供应商要获得主机厂的认可,有时必须同时满足以上这些标准,往往要花费很多精力。鉴于此,1999年,国际汽车工作组(IATF)推出了ISO/TS 16949标准。该标准根据美国、德国等几个汽车强国主机厂对一级供应商管理体系的要求,将各国不同的要求综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标准。
ISO/TS 16949有一个很单纯的目标,即减少多重认证、提高管理效益。该标准经过几年过渡期之后,逐渐变得成熟。2002年,ISO/TS 16949第二版发行,2009年第三版发行,也即当前运行的版本。
根据IATF的统计,ISO/TS 16949目前在全世界颁证数量超过6.2万张。其中,我国颁证数量所占比例在40%以上。相比我国汽车行业在全球的地位,这一占比是非常高的。我认为,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我国整车出口量不算多,但汽车零部件出口量远远高于整车出口量。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几乎都获得了ISO/TS 16949标准的2002版证书或2009年版证书。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和广东等地区。第二,我国一些主要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供应商,比如轮胎、轮毂、汽车电机等,通常也会遵循ISO/TS 16949标准。毕竟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获得这个标准的认可,其实是得到了海外市场的“敲门砖”。
不过,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扩张,汽车企业数量和产品量开始增多,企业规模和出口量也不断扩大。这势必造成原有质量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资源等被稀释,从而导致ISO/TS 16949标准获证企业数量激增的弊端显现。其实不只在中国,在印度、韩国等新兴汽车市场,都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趋势。IATF将此归纳为两类:一类是“Soft auditing”,可译为“轻审”,即在抽样审核时不够严格;一类是“Soft grading”,可译为“轻判”,即不管有没有进行“轻审”(或“重审”),对审核的发现进行归类或判别时,下了不严格的结论。不管是“轻审”还是“轻判”,其实都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鉴于此,IATF在2013年10月推出了ISO/TS 16949认证准则的第四版,提出了一些对现有审核进行规范的要求。这就帮助了审核方和被审核方共同努力来满足IATF和ISO组织的要求。实际上,ISO/TS 16949规范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保持一致的,会随其变化而做出调整。2015年9月,ISO 9001再次更新。以此为契机,2016年10月1日,IATF 了新的标准――IATF 16949:2016,替代现有的ISO/TS 16949标准,标准名称由“ISO/TS”改为“IATF”。
此次标准名称的改变有几层含义:第一,由“ISO/TS”改为“IATF”,减少外部对标准升级速度的质疑;第二,直接称为IATF告诉我们,IATF是唯一认可的机构;第三,以前被称为规范,现在叫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实际上意味着它与ISO 9001同等地位、同一目标;第四,新的标准完成了巨大调整。
焦点:IATF 16949新标准五大变化之处
:从ISO/TS 16949:2009到IATF 16949:2016,标准的重要变化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何元敏:我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IATF 16949将管理体系的输入由原来比较注重对顾客的要求扩大为对相关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受ISO 9001影响。同时,相比ISO 9001精炼的描述,IATF 16949对行业要求的解释更加详尽。
第二,IATF 16949更加强调了“基于风险的思维”。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很多内容,要真正运行起来,就必须采取优先的顺序。“基于风险的思维”告诉我们,风险高的那些要求要排在前面,优先被应用在管理体系中。
第三,之前的管理体系主要针对汽车产品实现的过程,也就是按照客户要求进行产品设计、开发、采购、制造和产品检验,直至把产品卖给客户,考虑的很大比例是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的前端。而实际上,汽车是耐用消费品,使用的年限会比较长,生命周期后端也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对此,IATF 16949增加了相关要求。
第四,IATF 16949增加了对汽车内置软件开发的管控。在此之前,不论是在审核设计开发阶段,还是在审核供应商管理时,都没有把软件要求写进标准范围里。近些年,汽车行业逐步高科技化、电子化、信息化和软件化,很多汽车硬件产品中植入了软件系统。IATF 16949将软件开发控制加入规范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五,IATF 16949在供应链里加强了管理体系的要求,下决心要着重打造汽车行业的供应链。供应商要纳入管理体系,其下一级的供应商同样要纳入管理体系,在汽车全供应链中强制推行IATF 16949和ISO 9001的第三方认证。这也会导致汽车行业中一部分不具备战略上共同发展的供应商被淘汰。而那些管理体系比较健全、质量保障能力比较强的供应商,则将在汽车行业供应链中推动共同的质量管理要求及技术管理方法,以此达到整体供应链水平的提升。
紧迫:3个关键时间节点不容忽视
:对汽车供应链企业来说,本次IATF 16949:2016标准转换过渡期有多长时间?关键时间节点有哪些?
何元敏:从2016年的10月1日正式,到2018年9月14日新旧标准全部转换完成,IATF 16949留给汽车企业的时间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关于新标准及其认证转换过程,有3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汽车企业一定要关注。
第一,2016年10月1日新标准颁布这个时间点。
第二,2017年10月1日以后,将不再接受ISO/TS 16949的任何审核(包括初始审核、监督审核和换证审核),而必须按照IATF 16949新标准来实施审核。也就是说,从2017年10月1日开始,就没有ISO/TS 16949这个概念了,而只有IATF 16949证书。
第三,2018年9月14日之后,ISO/TS 16949认证证书全部失效。这对于汽车行业供应链的制造企业来说,IATF 16949新标准的转换认证及其审核的时间变得尤为紧迫。
而实际上,新标准真正的转换时间是从2017年1月1日开始的。这样看,汽车企业证书转换时间更短,只有一年多。根据我们之前的经验,预计2017年第一季度证书转换数量不会很多。而2018年9月之前的一个季度,由于已经接近转换尾声,预计转换审核也比较少。其实,真正繁忙的证书转换时间段很可能集中在2017年4月~2018年6月。在这差不多15个月的时间里,要将之前覆盖3年的所有审核都转换完成,这对认证机构和汽车供应链企业来说都将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也建议企业尽早和认证机构取得沟通,以便能够顺利应对此次标准转换。
应对:分步骤更新质量管理体系
:当前,面对汽车行业质量体系标准的这种转变,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可从何处着手加以应对,以便符合新版本的审核要求?
何元敏:对于那些之前通过ISO/TS 16949审核的企业来说,紧迫的是,需要在2018年9月14日之前完成新标准转换审核。这可以通过几个步骤实现。第一个步骤:学习最新标准的内容,同时适当参加一些外部培训,然后进行内部转训,从而全面理解新标准的要求。第二个步骤:掌握新标准要求之后,将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与IATF 16949新标准作对比,进行差距分析。在此过程中,汽车企业需要弄清楚,与IATF 16949新标准相比,自己目前运行的旧版质量管理体系还缺少哪些文件化的要求、缺少哪些实际运行的证据等。第三个步骤:在差距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更新,并迅速运行起来,以求快速实现新标准转换审核。
根据IATF的要求,转换审核的时间节点,是要和正常的监督审核节点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在上述15个月里,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转换的,这需要与之前的一些审核时间段相对应。如果在2018年9月14日未能完成转换审核,那么,就会由转换审核变成一次全新的审核。这对审核费用、审核效率等都会造成浪费。因此,汽车企业要尽早行动起来,熟悉新标准、进行差距分析及更新质量管理体系。
还有一类是新审核,即原来未做过ISO/TS 16949审核的汽车企业,本次需要申请IATF 16949新标准审核。首先,新申请不可能早于2017年1月1日;其次,企业要了解新标准,按照新标准要求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运行满12个月以后,才能到认证公司申请第三方的IATF 16949审核。这其中还有一条比较苛刻的规定需要企业特别关注,即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满12个月的同时,向汽车行业供应链的批量供货时间也要满12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审核转换,还是新申请审核,汽车企业面临的时间都非常紧迫。在审核之前,企业内部最好建立一个专门的工作组进行合理的时间规划,以在规定期限内顺利完成转换审核。
SGS:全力协助汽车企业适应新标准
:针对本次标准转换,当前及未来SGS将如何帮助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适应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