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第1篇

从资本的本性来看,也有着进军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动。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而广播电视媒体恰恰是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领域。电视广告收入是我国电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2010年间,我国电视产业广告投放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广告额不断增长。据中国广告协会统计,1990年,我国电视广告投放总额仅为5.1亿元,之后逐年增长。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包括1997年、2002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这些年份的广告投放额分别达到114.1亿元、231.3亿元、355.9亿元、404亿元和600.6亿元,不断突破新的百亿大关,且时间间隔越来越短。2008年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电视业广告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增长态势。2011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额超过126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增长15.2%,2010年增幅为18.7%,创17年来的新高。收入如此可观的产业,受到资本的青睐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可见,从产业发展和资本属性的一般规律来看,无论是广播电视媒体还是资本,相互都有着内在的需求,广播电视媒体融资具有客观必要性。那么,为什么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发展如此滞后呢?这就要从广播电视媒体特殊属性的个性角度来思考了。

二、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个性思考

我国的新闻媒体都兼具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宣传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为了保证舆论安全,要保证“血统”的纯正性,要远离资本;另一方面,又具有企业的属性,要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这又要求其接近资本。这种双重性在广播电视媒体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从产生到发展,始终带着行政化的烙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并落实“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决定,即在中央、省、大中城市和县级市开办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保证广播电视传播的覆盖面。在此背景下,各地开始了电视台开办热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无线电视台已经超过900家;到1995年全国有线电视台发展到1200家,其中城市电视台占据了绝大部分。截至2013年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79%和98.42%。全国共设播出机构2568座,包括电台153座,电视台166座,教育电视台42座,广播电视台2207座(其中含县级广播电视台1996座)。上述播出机构共开办4199套节目,其中广播节目2863套(不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65种语言的对外广播),电视节目1336套。从上述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广播电视媒体与资本有着先天性的隔阂,从广播电视媒体的上级部门到广播电视媒体人,都缺乏融资的意识,体制上也存在着比其他媒体更多的限制。这种限制出于对舆论安全的考虑。广播电视媒体具有更强的“喉舌”属性,又是拥有最多受众的大众媒体,媒体中的“天之骄子”。如果广播电视媒体与资本联姻,就有可能被资本左右,“喉舌”的作用就可能被削弱。因此,我国的所谓“四级办电视”,其实就是每一级地方政府出资建立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或广播电视台,再靠它们的积累,复制了一个又一个“小台”。在这样的投资体制下,广播电视媒体数量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台与台之间同质化严重,资金不足,竞争力弱。抛开产业和资本的一般属性,从广播电视媒体自身的个性角度思考,就会发现,广播电视媒体融资面临着更多的特殊问题。除了上面说的双重属性这一特殊之处以外,广播电视媒体还有一些与融资有关的特点:

1.广播电视业是内容产业。与一般产业不同,广播电视业是内容产业,要靠精彩的节目来吸引人的眼球,才能换来收视率进而得到广告收入。内容,是决定广播电视媒体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资本要进入广播电视媒体,除了要了解一般的经营规律,还要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运作、节目策划制作有相当的了解。

2.广播电视媒体竞争激烈。随着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的普及,人们能够收听到的广播节目、收看到的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观众面对的往往是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数十甚至上百个频道。所以,不管是哪一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或广播电视台,其实它所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国家级”的。这就使得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异常残酷。

3.广播电视媒体成本高,投资周期长。电视节目制作是综合的艺术,需要多个部门、多种技术、多种设备的配合,因此成本很高。美国学者布雷德利测算得出:同一个新闻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广播媒体虽然制作成本较低,但前期投入较多,而其广告收费标准也比电视低得多。所以,从总体上看,广播电视媒体投资需要较长的回收期,这是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4.广播电视媒体属于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广播电视媒体,相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属于传统媒体。尽管到目前为止,广播电视媒体仍然有着庞大的忠实受众群体,但是已经越来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调查统计,受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传统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群体向老年人集中,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对于同时收看网络视频和电视的“双屏用户”,网络已经成为收看热播电视剧的主要渠道。

三、广播电视媒体融资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关系

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但却不是不可协调的。我们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投融资体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尊重资本的本质属性,遵从融资的一般规律。我们必须首先承认,广播电视媒体是可以按照资本运作的一般规律来吸收社会资本的,这是广播电视媒体作为一个产业所必须享有的共性的要求。广播电视媒体要获得社会资本,就要多从共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给资本以相应的权利和回报。这与其他领域的投融资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时,我们也必须尊重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个性化要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体承担着党和政府“喉舌”的职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舆论安全是必须要保证的。同时,广播电视媒体长期的发展历程及其特殊的运作规律都决定了它不能像普通企业那样,自由地吸收社会资本,而必须有一定的限制。这些特殊的个性化要求,是投资方必须要考虑和尊重的。尊重资本、尊重融资的一般规律,这是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共性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尊重广播电视媒体的“喉舌”作用,尊重广播电视媒体的特殊运作规律,是在共性要求基础上的个性要求,是对基本要求的修正。广播电视媒体融资,就是要在尊重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个性要求,达到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

四、基于共性思考与个性思考的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策略

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认识和把握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特殊规律,构成了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策略的理论基础。从政策的层面,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广电领域。比如在2004年2月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逐步加大广播影视市场的开放力度,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2004年11月28日,《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广电总局44号令)正式实施,外资媒体公司不仅可以入股国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对外资进入大型国有媒体集团的要求也大为降低。这些改革举措主要集中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其实还没有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电视媒体。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共性要求,从政策层面上允许资本直接进入广播电视媒体。可以仿照出版界的做法,将广播电视媒体也分为时政类与非时政类两大类。时政类广播电视媒体完全由国家独资经营,非时政类广播电视媒体则可进行转企改制,引入社会资本。除了政策层面以外,从共性和个性两方面思考,广播电视媒体融资还要注意以下策略:

1.加强广播电视媒体内部重组。如上所述,由于“四级办广播电视”的体制,我国广播电视媒体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同质化严重。我国的电视台数量比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11个国家电视台总和还多,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所以,应鼓励广播电视媒体内部的兼并重组,通过优势广播电视媒体的重组活动,精简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数量,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解决一些“小台”资金不足、生存艰难的问题。对于优势广播电视媒体,则可以通过这种行业内的“重新洗牌”,实现扩张,提高竞争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指出:“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集团,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手段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哪家是完全通过内部积累发展起来的”。有条件的广播电视媒体,甚至可以跨行业组成传媒集团,参与国际竞争。

2.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资源融资。广播电视媒体拥有一些特有的资源,如知名频道、名栏目、名主持人等。这些资源,可以作为融资的重要依托。2011年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以全年1.3333亿元冠名费名列湖南卫视之首。这就充分说明,广播电视媒体虽然存在着一些其他行业所没有的关于融资的限制,同时也存在着其他行业所没有的优势,广播电视媒体经营者应该善于挖掘资源,充分地利用资源。

3.争取实现广播电视媒体直接或间接上市。早在2002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就将“传播与文化产业”确定为上市公司的13个基本门类之一。2003~2010年间,国家陆续颁布了一批有助于传媒企业上市融资的文件。截至2013年底,传媒板块总市值达到5876亿元。截至2014年2月28日,在国内上市的传媒类上市公司达到46家。在这些传媒企业中,有的虽间接与广播电视媒体有关,但目前还没有广播电视媒体上市的先例。囿于目前政策的限制,电视媒体可以通过注资等方式,借助上市的传媒企业实现间接上市,创造条件争取直接上市,通过股市来获得资金。

4.结合新媒体形态,引入风险资金。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融资发展滞后,而网络新媒体在融资方面却得天独厚,究其原因,就在于新媒体得到了风险资金的光顾。风险资金的注入,使得新媒体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广播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在保留原有的传播属性、保住忠实的老受众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与新媒体融合,并在融合过程中将传统的传播方式与新媒体形态有机结合起来,让投资者看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勃勃生机,从而吸引资本的目光,引入风险资金,实现快速发展。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第2篇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公共广播电视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和挑战。这些质疑与挑战既来自业界传媒,也来自公众与政府。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NHK曾经遭遇拒缴收视费运动①。在美国,对公共电视的责难主要来自政界和思想界的保守派,其批评的焦点集中于不满公共电视与创办主旨背道而驰,以及节目和报道有失公正性和平衡的原则②。在英国,屡受波折的BBC到1997年的观众份额只有39%了③。美国学者麦克切斯尼(Robert W. McChesney)认为,在过去的这十多年中,广播电视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公共服务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衰落④。

公共广播是指国家采用委托的方式由公共受托人来行使广播电视经营,一般是由政府任命或批准的一个半独立性的媒介机构,例如英国的BBC,日本的NHK等,但政府不直接经营日常的广播活动。在这种体制下,公共体系的经费来源主要靠电视机执照费以及部分国家财政拨款。国家一般禁止这类广播电视机构播放广告⑤。

从其发展史中不难看到,公共广播电视不仅仅是一种与商业广播相对的广播电视媒介制度,它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型并得以重塑的,承载了传统欧洲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多重使命,同时也营造了一个欧洲文化身份认同的空间。

但是,在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传媒生态不断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商业媒介的夹击下,以BBC为代表的公共广播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公共广播电视制度一直处于不断的动荡与变革之中。

从媒介生态的视角看来,媒介和传播活动都不是社会生活中孤立的东西,媒介同人之间、媒介同媒介之间、媒介同信息之间、媒介同传播机构之间都有极为复杂的关系⑥。 BBC是世界公共广播电视事业的旗舰,关注它的跌宕起伏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的标杆意义。可以说,在社会、人、媒介机构构成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每一次改革都是BBC面临挑战和困局的因应。那么,值得反思的是,在不断变化的媒介生态下,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使BBC不得不频频作出调整?

二、公共广播面临的理论困境

公共服务的理念是BBC第一任总经理里思(Reith)为BBC定下的核心价值观。公共服务广播的主要原则被总结为:A.普及(地理特点);B. 广泛需求(普遍兴趣);C.对少数群体的特殊关照;D.对民族和社区特征认同感作贡献;E.与既得利益保持距离;F.直接和普遍付费(不通过广告中介);G.就节目质量(“好”、“坏”)竞争,而非观众人数(“多”、“少”)竞争;H.对节目创作者的方针是鼓励创造,而非限制创造。⑦

但是,这样的公共服务广播的价值理论自身存在悖论属性,其实BBC一直在一种自相矛盾的原则下发展,在不同向度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困惑地游移前行。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全球化和商业化等外部条件的激化,这种相悖的内在属性外化,公共性的天然矛盾更加凸显。这些天然的悖论属性是公共广播面临困境的哲学内因。

1.公共广播的精英意识与争取目标受众最大化之间的悖论

自里思开始,BBC的管理理念中就一直贯穿着一种精英主义的哲学前提,认为普通公众是需要进行教育、引导的,BBC需要满足观众“公平、告知、娱乐和教育”的需求,因此作为社会公器的广播电视就应该自由独立地创作和传播高雅文化。里思曾经对公共服务广播的使命概括为告知、教育和娱乐。在他看来,娱乐是处于最后位置的,而且,BBC的娱乐是用于教育听众的,是要提高公众品位的,无论是告知、教育还是娱乐,都是志在训导公众的⑧。

正是在这种精英主义的潜在原则指导下,BBC一直坚持奉行着“就节目质量(‘好’、‘坏’)竞争,而非观众人数(‘多’、‘少’)竞争”。然而,从上述BBC的基本原则中,“广泛需求”与“非观众人数竞争”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这种只竞争所谓的“节目质量”,而不争取观众人数的原则一方面体现了BBC精英文化的潜在前提,另一方面,这种“曲高和寡”的BBC节目是无法实现其“观众包括各阶级、各阶层、各社会团体的所有公民”⑨的。也就是说,所谓的高质量的追求与最广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悖论。当一个媒体不顾及服务群体的最大化时,其如何实现满足“广泛需求”的公共性是值得质疑的。

另外,尽管长期以来公共广播都坚持着一种对于“质量”的不懈追求,然而如何定义质量却往往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初强调的避免以某些人,或者某些群体的文化趣味作为唯一标准的想法,实践起来似乎有着相当大的难度⑩。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来说,其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需求和使用动机是不同的,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公众的意见与观点逐渐趋向于多元化,所谓的“高质量”与“品位优雅”是相对的,很难就“什么是高质量”达成高度的一致,所以采取划一的高质量标准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从来都实现不了的。

⒉理论上的公共性与实际广播电视制度行政依附性的冲突

公共广播的悖论还表现在,从根源上看,公共领域的理念和媒体公共性的理念是公共广播思想的滥觞。在哈贝马斯(Habermas)看来,公共领域产生的基础是国家和社会的彻底分离,并且市民社会是作为政府的对应物建立起来的,这样,公共领域才能保持对国家政府的批判性。然而,在英国关于BBC的制度中,却普遍认为政府管制是维护广播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最好的保障。克劳福德委员会(The Crawford Committee)的报告曾经指出,只有在政府的批准下,BBC才能成为一个“为了国家利益服务的公共协会。”不可否认,政府的确是具有公共性的,但是政府并不能因此成为公共利益与公共话语的代表。恰恰相反,在缺乏批判与监督的社会语境下,政府却有可能成为公共利益与公共话语权的侵犯者。事实上,公共服务的思想不是天生与国家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而是与公众、社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最大范围的公众的基础上,公共的内涵被看做实行民主的一系列的社会过程,也就是促进整个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和最大可能的参与。

那么,当公共性的张力空间需要靠国家机器来保障的时候,一旦这种以民主的最大化参与为特征的公共利益与国家政权发生冲突,广播电视的公共性、独立性是否存在就变得非常可疑。因此政府与广播电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就成了导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原则崩溃的一个直接的原因。由于BBC在国家-社会关系结构中并不是完全独立自由的,在体制上仍然常常受制于国家,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行政架构,因此它承担的角色是两可的。这也正是一面是政府指责BBC 太商业化,而另一面是公众又指责BBC太政治化的原因。所以,有关BBC的职责,就可以在政策规定中看到这样自相矛盾的表达:“广播电视管理机构负有双重职责:一方面,要保证广播电视工作者服务于公共利益,听取公众的意见,特别是在议会中表达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广播电视工作者,避免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不合理压力。’”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制度操作层面上,BBC为了保障广播电视的公共性而依附国家力量,而这恰恰与其公共性的理论基础相悖而削弱了它的公共性。

三、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公共广播带来了新的考验

从媒介与媒介之间形成的媒介空间来看,BBC面临着新的生态考验。

⒈商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

非商业性是公共服务广播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英国政府对BBC的基本设计模式。然而,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冲击与洗刷过程中,BBC的“非商业”特征在最初奉行多年之后也日渐式微,直至处于被消减、甚至完全被取消的境地。

从历史上看,商业广播电视机构的引入给公共广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由于商业广播电视的节目形式灵活多样,而且比较通俗,很快赢得了公众的欢迎;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广播机构不需要公众缴纳执照费,这就使公众在接触这些媒介时更加灵活方便,既不用为缴纳了执照费而有时被迫收看自己不喜欢的节目而烦扰,也无需为按户收取执照费这样的不公平收费而苦恼。

在公共服务思想体系中,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机构来生产,由不同于市场的机制来分配。然而当商业逻辑从市场向公共领域扩散时,公共广播和商业广播之间逐渐变得难以分辨。公共广播商业化意味着,公共广播公司正在破坏自己合理的公共资助的基础,并且最终丧失对公共服务的责任。尽管在观众减少的数量上一直有争议,但是,随着商业电视机构的兴起,BBC的观众数量减少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就使BBC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BBC的观众一直持续减少,那么就不足以证明其收取执照费的合法性;而如果BBC为了提高收视率而效仿商业电视台的节目,那么BBC原有的形象也将毁于一旦。

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政策已经成功地帮助以电视为中心的全球商业媒介市场的形成。公共广播电视也为了应对“狼来了”的局面,适应市场经济环境,逐步采取商业运作方式,加大商业运营活动和商业收入的比例。

市场的扩张和永不停息的利益追逐,给公共服务广播带来了持久的压力。即使公共广播获得大量的经济资助,即使它表面上似乎免除了商业的直接影响,但是,如果媒介的其他方面和宽泛意义上的文化从属于商业原则,公共广播要想保持公共服务的功能仍然很困难。相应的,从事公共服务的广播电视工作者所秉承的独立性原则,被商业理念不断地冲蚀,作为一种价值观的社会责任感渐渐被市场这个概念所取代。

当BBC在形式条件上渐渐丧失了其公共性外表的时候,其“为公众服务”的“优质节目路线”也恐难维持,尽管有辩解说“公共电视并不是以不播广告为形式条件,更是以节目路线为实际条件。”

而全球化对公共广播的冲击表现在以默多克新闻集团为代表的跨国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最低的边际成本,成功地进入英国媒介市场。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式的商业广播电视理念也随之在全世界扩张。

经济的全球化与媒介的全球化将更多的外国(尤其是美国)的文化带到英国公众的面前。众多的卫星电视频道和有线电视频道给观众们展示了形形、琳琅满目的节目。再加上与灵活自由的收费方式相比,无论穷富、无论城乡、无论收看频率均需统一按“户”缴费的制度更是使公众感到难以认同。

⒉传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直接削弱了原有的公共广播体制的立论基础

学者们普遍认为,传播技术的进步削弱了公共广播服务的立论基础。因为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英国的执政者看来无线频道和广播资源是一种稀缺的国家资源,所以理应被国家控制,以国家利益为重,并服务于全民。正是基于这种“频道资源是稀缺和有限的”观点诞生了公共广播服务的理念。然而,随着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运用,广播电视的传播频率与渠道似乎被无限扩大。再加上互联网广播、“网播”等新媒体技术方式更有可能使电视频道的数量再次成倍地增长。因此,在新的技术环境下,伴随着频谱稀缺这个传统的市场准入壁垒已经逐渐消失,公共广播的制度基础也就受到了质疑。

再加上直接付费的融资方式克服了广播电视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节目供应商缺乏来自消费者的信息和反馈。付费电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并且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传输基础设施的改善,电视频道也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增加,付费电视将使电视广播公司可以提供更丰富多彩的节目来更有针对性地迎合观众兴趣。

传播技术对公共广播服务制度的影响还有一个表现:观众直接付费的实现意味着公共服务节目的需求和供给也可以直接挂钩,从而不需要“被扭曲的”资金机制或公共基金来协调。在实现直接付费之前,无论观众是否愿意收看电视节目都必须统一付费,而且通过邮政系统缴费,并雇佣大量人员进行监控的机制占用了收视费支出的相当份额。而现在,因为加密技术的进步,电视产品的交换更加直接和透明,观众直接付费已经成为商业电视台一项日益重要的收入。

尽管在社会的发展、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的过程中,商业化与技术进步的确在公共广播服务的削弱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正是BBC所秉承的公共服务理念自身具有无法调和的悖论缺陷,并且这样的立论基础在现时社会条件下不但无法实现转换与调整,而且还成为了无法抵御商业化与技术进步攻击的软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广播电视产品的公共商品属性的彻底改变,恰恰相反,市场可以提供更多的东西,可是往往提供的是更多相同东西。因此,我们在关注对公共广播服务的外部冲击时,也应该对公共广播服务理念自身有所反思,有所扬弃,对当前的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有所借鉴。

注释:

① 倪燕、赵曙光:《西方公共电视的节目评估:收视率悖论》,《国际新闻界》,2004.2

②杨瑞明: 《大鸟还能飞多远?──困境中的美国公共电视》,《国际新闻界》,1996.6

③冯雁:《英国公共广播体制的尴尬――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的冲击》,《中国电视》 , 2006.07

④同2,P321

⑤赵月枝:《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

⑥段京肃:《追求人与媒介的完美结合-浅论媒介生态与媒介素养》,传媒学术网,/academic_zjlt_lw_view.jsp?id=5177

⑦马克・莱伯伊:《世界公共服务广播的形势:俯瞰与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2

⑧同7

⑨非亚、冷凇:《BBC该不该完?――西方公共传媒服务的价值演变》,《当代电视》,2004.6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第3篇

面临这样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我市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注重到,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违法违规现象仍是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主要包括:不按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广播电视设施;破坏、盗窃、损毁广播电视设施;擅自截传有线电视信号;插播非法节目及信号;无证销售、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等。这些非法行为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造成了极大隐患,使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蒙受损失。因此,加强我市广播电视行政执法,规范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和治理,是维护用户合法权益,保证党和政府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设和谐黄石的重要保障。

一、广播电视行政治理的主要内容及行政执法范围

广播电视行政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制作和播出广播电视节目的治理,防止以任何形式出租、出让广播电视的频率、频道和节目时段;实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行业准入制度;建立视频点播、网络传播广播影视类节目监看系统;严格执行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年检年审和事故警告制度;抓好境外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的治理,建成境外卫星电视节目统一监管平台,加强境外卫星电视节目的落地治理工作;在总结有线电视视频点播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视频点播业务的开展;加强对宾馆饭店视频点播业务的治理等。目前,我市广播电视行政执法的范围主要有:

(一)、对违法设立广播电视台、站和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及相关设施的行为进行查处;

(二)、对广播电视台、站、有线电视网络及其他视听媒体违法播放、传送广播电视类节目的行为进行查处;

(三)、对违法销售、设置、使用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的行为进行查处;

(四)、对损坏、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妨碍广播电视设施安全,阻碍广播电视设施设立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五)、对违法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或违法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业务的行为进行查处;

(六)、对违法设立有线电视共用天线工程设计、安装单位和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安装单位或违法从事有线电视共用天线工程设计、安装及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安装业务的行为进行查处;

(七)、对违法从事视频点播系统安装、开展视频点播业务、为视频点播活动供片的行为进行查处;

(八)、对擅自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行为进行查处。

二、我市广播电视行政执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广播电视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我们严格按照中心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行政执法的力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水平,有力地保障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1、安全播出工作保障有力。加强对不法分子进行电视插播等破坏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活动的防范和打击,建立了黄石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机制。围绕“两节”、“两会”和部分敏感日期,加强了执法检查和值班备勤,及时处置突发问题。切实做到机构完善、联络畅通、反应迅速、令行禁止,使我市广播电视安全防范工作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

2、坚持政务公开,严格行政审批程序,树立良好形象。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要求,我们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了办事效率。

3、行业执法力度加大。我局会同市工商、公安、国安、信息产业等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广播电视领域的执法检查,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查处违法行为,规范行业秩序。先后查处了一大批卫星接收设施安装、使用违法案件;并对全市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再次进行了普查,把握了新的数据和情况,为治理和执法奠定了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广播电视行政执法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共组织执法检查次,出动人次,检查广播电视各类业务单位家,纠正不规范行为家,立案家,收缴设施台(套),审查办结行政案件起。

(二)广播电视行政执法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宣传工作还不够深入。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国共有23件法律有涉及广播电视的条款、7件广播电视行政法规、39件广播电视部门规章。由于大多数受众和用户不懂广电法规,不了解条文,全社会的广播电视法规意识十分淡薄。许多群众对于擅自截传有线电视信号,无证销售、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等行为不以为然。

2、治理力度不够。由于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导致治理滞后,不能做到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手段上还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3、部分广播电视法规的规格和层次较低,缺乏权威性和法律约束力,实际执法过程中操作性不强。

三、加大广播电视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

(一)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进行广播电视治理,是国家赋予广播电视部门的行政职能。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认真履行依法行政的职责,树立广播电视执法的权威和形象,切实保障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广播电视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依法接收卫星电视节目的自觉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全社会依法接收卫星电视的自觉性。严格执行卫星电视接收审批制度,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必须先报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对擅自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或转播境外卫星电视节目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严厉处理。不定期地开展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

2、加强广播电视设施的保护。严禁在广播电视传输线上接挂、调整、安装、插接收听收视设备。对违反《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的行为,依法进行必要的处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广播电视安全防范长效机制。坚持把广播电视安全防范工作放在执法检查工作的首位,克服麻痹思想,要着重建立和完善长效防范机制、严格落实防范措施,督促和指导县市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进一步健全和巩固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安全季报制度,完善应急机制,在全面防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全力确保广播电视播出与传输安全。

3、积极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建立广播电视行政执法责任制。以宾馆饭店视频点播业务、接收境外卫星电视节目和广播电视广告为重点,深入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检查,不断加大查处力度,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制定责任标准和考核办法,落实属地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对执法成果,要有选择地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其警示作用。对治理对象,加强前置教育,减少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4、加强对执法工作的指导和执法人员培训。积极推动县市执法力量配备与执法任务相适应,进一步加强对县市执法工作的指导,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培训班,每年对全市执法人员进行轮训,并颁发行政执法证。

5、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多部门合作,提高执法效能。推动和完善广播电视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广播电视执法相关部门间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协商与合作,形成联合执法、协同作战的格局,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执法效能。

(二)提高执法水平

1、学习、宣传《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大造舆论声势,让《条例》深入人心,使广大群众明确广播电视设施受法律保护,破坏广电设施是违法行为,从而提高维护广电设施的自觉性。

2、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衣着整洁,佩戴标志,出示证件,表明身份,并且不得少于二人。

3、行政执法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应向相对人说明理由,听取相对人意见。

4、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原则。问查取证要全面、客观、公正;调查程序必须合法。

5、对给予当场处罚以外的行政案件,应当及时制作立案报批。经批准立案查处的,执法人员应当进行调查,并制作调查笔录、现场笔录等,执法人员可采取询问、抽样调查、拍摄等方式收集证据。执法人员认为案件基本事实已查清,应拟出案件处理意见书,送达当事人。执法人员收到当事人回执单,应作出修改或不修改案件处理意见书的建议,报本单位主管负责人审查、决定。

6、建立行政处罚备案制度。对行政处罚案件的法律书和案件有关材料,应当及时归档,对尚未作处罚决定或者暂时调查不清不能作出决定的案件材料,也应按要求归档。任何人不得私自增添或抽取案卷材料,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借阅。各县(市)广电局应每季度上报一次行政处罚案件情况。

(三)建立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1、广电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公示。广电部门委托有关组织实施执法行为,必须严格审定被委托单位的资格,按照规定办理委托手续,明确委托事项、权限、期限等内容。被委托的组织必须以委托单位的名义在委托范围内实施执法行为。

2、行政执法依据公示。广电部门在做出影响当事人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必须预先告知其执法依据,并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3、广电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公示。执法责任要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完善执法约束机制,实行“首问责任人”制度。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及时办理或答复,需要请示的问题要及时请示;对不属于本科室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负责将来人领到具体承办的科室。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第4篇

技术是电视媒体的存在基础

1.技术进步促成了电视媒体的诞生。电视指利用电子技术及设备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的音视频接收机。电视媒体是指以电视为宣传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毋庸置疑,电视媒体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1883年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科夫发明“尼普科夫圆盘”,到1926年贝尔德实验室放映电视成功,再到1930年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1936年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电视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深深地打上了技术的烙印。

2.技术设备是组成电视媒体的基础器件。众所周知,电视媒体是高科技重装备的行业。从社会劳动的角度分析,电视的生产过程,无论是前期采访、后期编辑,还是信号传输、终端显示,各个环节无一不是技术支撑的结果。从事电视媒体工作的人员,相应地必须要具有操作专业技术设备的能力,否则将无法胜任电视媒体的工作。

3.技术发展是当下电视功能强大的助推器。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所谓媒介即信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也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电视的更新换代,电视承载信息的能量和呈现的内容日益增强。当前伴随着视听新技术的不断研发,智能电视、语音电视、云电视、IP电视等电视媒体样式不断走入寻常百姓家,给百姓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艺术是电视媒体的价值体现

1.艺术是电视媒体吸引观众的根本属性。一般情况下,电视一词更多地指向电视的内容,即电视节目。对于电视的受众而言,他们更多关心的是这个节目好不好看,有不有趣。至于如何制作节目,采用何种技术,技术指标如何,通常不在广大观众的考虑范围之内。换言之,广大观众关心的是艺术性这个结果,而不是技术制作的过程,技术与他们关系不大,真正吸引观众的是节目所具有的艺术性。

2.艺术创作是电视生产的最主要内容。电视节目栏目的根本使命就是使用艺术手法展现客观世界,表现电视工作者的思想和内心。电视工作者的工作思维并非如何操作机器设备,而是怎样确立节目栏目的定位思想,构思线索编排,选用艺术手法,形成艺术效果,打造美学品格。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已经成为电视工作者的无意识行为,或者说技术已经处于电视创作的从属地位。

3.艺术是电视作品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内在品格。技术如果不能转化为艺术层面,就将永远停留在物理层面。电视作品如果缺乏艺术品格,就将丧失吸引人、打动人、教育人、美化人的能力,更不可能进入人类精神财富的殿堂。以电视纪录片《故宫》为例,开篇部分先展现的是一轮明月挂于天空,随后镜头下移,冲破云层,展现了地球的远景,在慢慢下落的过程中,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自周朝以来到现在的整个变迁……这就将已经凝固为历史的故宫,幻化为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和岁月的启示传递给广大观众,从而创作出跨越时空的电视艺术佳作。

技术与艺术双重属性的辩证关系

1.电视技术是电视艺术的基础条件。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曾经说过:“电视是一个技术媒体,因为任何媒体都没有像电视这样依赖技术。技术不仅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而且影响其传播的内容质量和方式。”②电视工作人员要制作出一档高质量的节目,就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技术,比如最起码的摄录像技术,后期节目编辑技术等,否则就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木,一切都无从谈起,更谈不上艺术性。因此仅从这点而言,技术性是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是实现艺术性的必要条件。所以,没有一定的技术作支撑,艺术性就无从谈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节目艺术性的提高,也使艺术表现锦上添花。

2.电视艺术反过来促使电视技术发展。艺术并非被动地跟从于技术进步,它也在实践中反作用于技术更新。电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艺术水准,创造艺术作品,并提出新的艺术想象。特别是这些来自实际的新的艺术想象,在现实技术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便会形成对电视技术革新的倒逼机制,为电视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改进要求,或者说给电视技术开拓了新的市场。

3.电视技术与电视艺术相互促进的表现形式。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便会显出交替发力、渐次上升的形式。“对于电视技术与电视艺术来说,电视的每一次内容革命都来自于技术上的突破。而一旦在技术突破后、更新的技术突破未来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对新技术的新鲜感会逐渐消逝,这时主要的注意力便自然地转向艺术上追求,直至更新的技术带来新的冲击,周而复始。”③

实践启示

1.改变二元对立的错误观念。技艺之争一直存在于电视媒体中,“技术派”认为技术决定一切,“艺术派”指责“技术派”缺乏文化内涵,肤浅机械。实际上,“技”与“艺”原本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割。因此,必须摆脱门户之见,树立技术与艺术合一的观念。电视制作是集体合作的社会生产形式,每一个环节、每一名工作人员的现实劳动必须将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才能进行电视节目生产,才能促进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技艺之争的根本问题在于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技术派是从采编设备的角度看待问题,艺术派是从电视作品的角度看待问题。当我们从观众的角度看待电视媒体的时候,就会发现,观众对电视媒体的生活需求、审美需求是现实的、多方面的,不仅要技术先进、形式新颖、清晰流畅,还要内容丰富、感情充沛、内涵深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电视审美需求。

3.理清电视媒体发展的阶段。在电视媒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具体的媒体单位环境中,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处于变化运动中。当处于新技术的磨合阶段,就需要加强技术上的追求,尽快熟练掌握已有技术;当处于已经熟练掌握已有电视技术的阶段,则需要加强艺术追求,创作出更高艺术水准的节目。这就要求电视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者,分清形势,理清思路,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制定电视媒体发展策略。

4.提升电视工作者自身素质。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是一项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级社会劳动,是高技术、高智力、高创意的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电视人在实践中遵守电视摄像的规律和基本原则,一方面,熟练掌握电视设备的使用技术,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功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强化创新意识。

注释: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第1页

②孙玉胜:http://.cn,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新媒体受众基础的不断夯实,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自我价值观念的展现。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辐射范围较大,对目标群体的影响较为深远,无形之中,挤占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份额。近些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受众越来越依赖智能手机获取各类信息,导致广播电视的受众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基于这种实际情况,广播电视在制作、编排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创新发展理念,拓展节目内容,改变节目固有形式,才能为大众提供更多的视觉选择需求。

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存在的问题

1.广播电视节目时效性低下

信息时代背景下,公众可以通过更为灵活、便捷的手段获取各类资讯,信息传播的周期大幅度缩短,例如影响力较大的社会公众人物,其言行被新媒体不断放大,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广播电视节目由于具有自身条件限制,其制作需要经过多方审查,时效性与网络媒体相比处于劣势。

2.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繁杂

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媒体运行支出与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更多个性化的因素注入到信息数据之中,不断丰富信息数据传播的方式。尤其在新媒体背景下,不同的媒体形式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信息链条逐步完善,用户可以通过相应的手段在较短时间内获取目标信息。广播电视节目常常需要通过电视转播,且其中往往穿插大量广告,不能像网络媒体那样跳过甚至倍速播放,因此导致大部分人丧失了兴趣,纷纷投身到网络媒体中。

3.广播电视节目不适应所有观众

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智能手机的持有率不断上升,用户以智能设备为依托,可以时时获取目标信息,满足自己的使用需求。新媒体技术的逐步完善以及日益成熟,使其更加灵活、更加快捷地实现资讯的有效传播,这种传播压力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体在日常制作的过程中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压力。例如随着直播产业的兴起,喜欢直播的受众将更多的时间精力,通过新媒体方式进行释放,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这就造成广播电视节目观众数量的流失。为保持自身的吸引力,不断开拓目标观众,在整个广播电视编辑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观众的特点,通过必要的手段不断进行广播电视节目方式的转变,形成更为现代化的广播电视节目形式。

4.广播电视节目编辑自身存在问题

新媒体时代,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单反等工具拍下视频,传播各类时事热点,这就为广播电视编辑如何选择新颖、吸引人眼球的材料带来了难题考验。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在编辑的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密切关注生活,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通过热点问题的深入剖析,从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上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

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的创新方法

1.提高创新意识,植入时念

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作用,使得在不同发展阶段,公众的精神需求有着一定的差异。为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在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内容的创新工作,通过互联网思维优化工作,在节目中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一致的观念,旨在不断满足实际的观看需求。具体来看,需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新闻图解、漫画图解的方式向公众开展相应的宣传,使社会的新变化、新观点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可。同时,将节目与生活结合起来,以公众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其生活的记录来增加节目的黏度,保证节目的收视率。比如,央视每年推出的《榜样》《感动中国》系列电视节目,都是从民间挖掘朴实、忠诚、吃苦耐劳的品性,让全国人民为之动容,因为这才是最符合当代价值理念宣扬的优秀节目。还有一些诸如《泰山挑山工》《我们走在大路上》《大国工匠》等纪录片,以精湛的布局设计和感人的故事形成节目的热点,带动更高的收视率,同时也确保社会效益的发挥。

2.创新编辑材料,抓住受众眼球

从整个广播电视节目编辑活动来看,观众的审美需求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基于这种关联性,在整个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立足于实际,组织人员深入开展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实际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的动向,为后续相关各项编辑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工作人员需要在理顺前期思路的指导下,通过组合优化等方式,为受众创作更为喜闻乐见的节目,不断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影响力。比如,浙江卫视近几年推出的很火爆的两个节目《王牌对王牌》《极限挑战》,都是以明星真人秀的形式展开,每一期都有几位固定嘉宾和流动嘉宾,并且都有固定的主题,有的主题是寻找城市中最可爱的人,有的主题是探索某个城市的秘密,并通过做游戏和惩罚、奖励的形式开展。这类节目最大的看点就是让观众看到了没有光环的明星,他们深入民间去做一些最普通的事情,从而引发笑点和泪点的双重触碰,因此此类素材能够抓住受众眼球,取得胜利。

3.丰富节目形式,让观众沉浸其中

电视节目的类型复杂多样、丰富多彩,不只有像家庭伦理、玛丽苏爱情、穿越系列、姊妹情深等形式多样的影视作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快速转变观念,通过必要的创新,来优化节目形式,增强节目质量,保证栏目的收视率以及市场影响力。最近一段时间,各类综艺秀也让观众难以自拔,既有娱乐属性较为浓厚的各类综艺节目,也有题材新颖的歌唱类节目,歌唱类节目既有实力唱将的转型,也有歌唱新秀李荣浩的作品精选,让很多歌迷大饱耳福。像《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儿》《妻子的浪漫旅行》《女儿们的恋爱》等观察类节目的兴起,让观众看到了明星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下一代教育方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开讲吧》等教育类节目汇集了各路明星大咖,他们精彩的答题、动人的讲述、真实的经历给观众上了生动的一课。丰富的节目形式能够满足大众需求,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应创新思维理念,设计出更多类型新颖的优质作品。

4.贴近现实生活,符合观众审美

很多情况下,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工作人员在进行节目编辑的过程中,难以真正保证节目制作的质效。具体来看,在整个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环节,为保证社会关注度,部分工作人员会使用一些争议性词语或者主题。同时,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周期相对较短,为按时完成编辑工作,工作人员在选材方面存在选材浅层化的倾向。这无疑会造成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的下降,造成公众关注度的下降,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长远发展以及节目品牌的创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基于这种要求,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手段,通过贴近生活的方式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比如《变形记》,通过城乡孩子交换生活的真人秀故事,让观众看到生活本身的样子,也从城乡孩子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中引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