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病护理方法

精神病护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神病护理方法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

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男34例,女38例,年龄27~74岁,平均59.2岁;面肌痉挛患者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29~68岁,平均49.4岁;舌咽神经痛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47~71岁。

1.2手术方法

患者全麻后侧卧位,在耳后发际内直切口,暴露乳突后部和枕骨鳞部外侧部,在相当于乙状窦与横窦交界处钻孔,利用铣刀和磨钻做3cm×3cm大小的骨瓣,骨窗外侧近乙状窦。倒T形切开硬膜并悬吊,在显微镜下缓慢地充分释放脑脊液,尤其注意保护岩静脉,锐性分离目标颅神经周围的蛛网膜,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并在责任血管与脑干、颅神经之间用Teflon团垫开充分减压,对于血管压迫不明显的三叉神经痛,在感觉根部行定向微电凝及梳理毁损。对于舌咽神经痛患者,充分松解舌咽、迷走神经及移位减压责任血管,并行舌咽及迷走神经根梳理。

1.3术后疗效评估

将疗效分为治愈(术后痛疼或抽搐消失,且6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术后痛疼或抽搐明显减轻)和无效(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或6个月内复发)。

1.4结果

7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治愈69例,无效3例,后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后治愈;47例面肌痉挛患者中,44例治愈、2例好转,另1例行肉毒素注射后控制症状;4例舌咽神经痛患者全面治愈。术后10例因三叉神经根定向毁损术后遗留有面部轻度麻木,1例面肌痉挛出现轻度面瘫。另术后出现口唇疱疹9例,脑脊液漏1例,颅内感染1例。全部病例随访12~24月,平均15.1月,无复发病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术前做好常规术前检查,因颅神经疾病患者中老年相对较多,宜将血压、血糖用药物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高龄病人同时作肺功能及心脏超声检查,以客观评估患者心肺功能,术前检查并对手术侧(左右)作好标识,积极做好基础护理,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2.2.1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

2.2.1.1头晕、头痛、恶心及呕吐

是MV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清醒后出现,多由于术中脑脊液丢失过多导致的低颅压所致,少部分可能与术中牵拉小脑、前庭神经有关。可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或头低位,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再逐渐抬高头位,避免过早下床活动。呕吐时头偏健侧,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适当增加补液,嘱多饮水使低颅压及时得到纠正。值得注意的是,持续低颅压也可引起颅内迟发性出血,应严密观察病情,如出现持续剧烈头痛、呕吐频繁、意识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

2.2.1.2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尤其是后颅凹术野出血是MVD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也是MVD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手术损伤和牵拉小脑过度、岩静脉处理不当及患者原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等基础疾病均是出血发生的原因[1-4]。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如果患者术后长时间不清醒或清醒后转为嗜睡、意识模糊,血压升高、脉搏洪大有力,呼吸深慢,应考虑颅内出血可能,需及时行头颅CT检查。我科MVD术后4~6h常规行头颅CT检查。

2.2.2术后中期并发症的护理

2.2.2.1颅神经损伤

包括面部麻木、耳鸣、听力下降、面神经瘫痪等。面部麻木主要是因为三叉神经感觉根术中搔扰或术中责任血管不明确而行定向毁损有关;耳鸣、听力下降主要多见于面肌痉挛术后,面听神经解剖结构毗邻,作面神经减压时不可避免造成对听神经牵拉以及手术操作引起相应神经滋养血管痉挛[4];目前认为,MVD术后面神经瘫痪主要可能与术中激活疱疹病毒感染、面神经滋养血管痉挛、减压垫片压迫有关[2-4]。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有10例于术中探查发现责任血管不明显,行定向毁损后出现患侧面部轻度麻木、耳鸣听力下降7例,迟发性面瘫3例。遵医嘱使用扩血管药、神经营养药并辅以中医针灸等治疗,如有眼睑闭合不全,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眼药水白天滴眼4~6h一次,睡前可涂眼膏,以保护角膜,预防角膜炎的发生。

2.2.2.2口角疱疹

三叉神经痛MVD术后多见,多在术后2~3d出现于术侧上、下唇及口角,认为是三叉神经半月节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HSV)在手术时被激活所致[2]。本组9例患者术后出现唇周水疱及疼痛,采取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给予抗病毒药膏外涂等,必要时口服抗病毒药。2.2.2.3脑脊液漏表现为耳漏、鼻漏或切口漏,主要因为术中缝合硬膜不严密,或术中打开乳突气房,骨蜡封闭不严密、脑脊液经乳突小房至耳及鼻腔流出[2]。一旦发现脑脊液漏应及时通知医师,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30°或半坐位,置漏口于高位以利于漏口的愈合,同时告知病人严禁填塞和冲洗鼻腔,不用力打喷嚏、咳嗽,防止逆行感染,必要时行二次封闭修补手术。对于脑脊液切口漏,可在无菌下缝合漏口,切口处加压包扎,必要时行腰大池引流放脑脊液。

2.2.3术后晚期并发症的护理

主要是颅内感染,尽管发生率不高,一旦出现,治疗往往比较棘手,其治疗疗程长,常需进行腰穿等侵袭性操作,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使病人了解颅内感染的相关知识。如患者术后3d体温高于38.5℃,持续不退,伴有头痛、嗜睡、精神差、颈项强直等症状,应考虑颅内感染可能[2],在积极处理高热,按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前提下,配合医生行腰椎穿刺检查,同时动态监测脑脊液性质、颜色及化验报告结果等。

2.3出院指导

应详细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出院后多休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切口干燥,出院1周后洗头洗澡,避免局部挠抓导致切口感染。若有迟发性脑脊液漏或体温增高、头痛及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延误治疗。如有复发要及时就医,告知病人复发再次手术效果仍非常理想,不可自行滥用药物或乱投医,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讨论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2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导致成人下肢骨科手术后病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骨科相关文献对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已有明确的报道。对此类患者密切观察,及时诊断,有效治疗,抢救配合,预防复发是很重要的,自2004-2007年,笔者通过22例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取得一定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3~72岁,平均52.5岁,下肢长骨骨折8例,多发性骨折9例,骨盆骨折3例,脊柱骨折2例,伤后72 h~1周内发生DVT 1例,超过1周13例,超过3周者6例。本组病例术前血流变学检查均处于高凝状态。所有的病例均做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

1.2 治疗结果 本组22例,首先用下肢托垫抬高患肢并制动,辅以高频治疗仪。同时采用0.9%氯化钠加尿激酶10万U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14例治疗7~10 d症状消失,双下肢对应平面周径相等,6例好转,肿胀减轻,症状消失,双下肢对应平面周径相差<1 cm,2例无效,治愈率63%,治愈好转率90.9%。

2 预防护理

2.1DVT的预防 临床中患者≥40岁,肥胖,有静脉血栓病史,卧床≥5 d,静脉曲张,下肢骨折,多发性创伤,雌激素治疗者,应接受预防性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25~50 ml/次,术前改善血液粘稠度。吸烟者劝其戒烟。食低脂肪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避免高胆固醇。合并血脂高血粘度高者,积极治疗,尽可能使血脂粘度恢复到正常范围,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骨折及手术后卧床期间,及时处理过紧的石膏夹板及包扎物,早期指导患者主动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滞留。患肢平卧时,下肢主动定期活动,做踝关节的屈伸活动。被动活动时,护士帮助患者做腿部肌肉按摩,自上而下周而复始,使腿部肌肉收缩,发挥泵功能,对外周血管壁施加压力,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产生栓子。术后尽可能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因止血药物可使血小板聚积易于形成血栓。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特别是股静脉的穿刺,最好选择上肢静脉穿刺。选择静脉的小分支输液时,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局部血栓形成。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途径给药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使用对静脉有刺激性的药物时更应注意,从而降低DVT的发生率。

2.2 静脉血栓脱落的预防 骨折患者卧床期间DVT形成后,栓子脱落是并发急性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护士要注意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静脉的充盈情况,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相应部位的周径。一旦发现DVT,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下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的肿胀。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绝对卧床,制动,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芒硝1000 g加冰片5 g装入布袋包裹患肢,待药物变硬后取下, 1次/d,以利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2.3 溶栓抗凝的护理 护士必须掌握溶栓的过程,做到心中有数,用药剂量准确,确保各种管道通畅,并注意配伍禁忌,以免药效下降,患肢静脉滴注溶栓药,选用大隐静脉穿刺,更加靠近血栓部位,使药物随血流方向流经血栓处,提高血栓局部血药浓度,使溶栓药易于渗入血栓中,激活纤溶酶原,促进血栓溶解。在进行溶栓治疗时重点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观察口腔黏膜、皮肤、齿龈等处有无出血点,观察神经系统症状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及时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二便颜色,作血尿常规及大便潜血试验,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2.4 发生肺栓塞的抢救配合 骨折患者尤其是多发性骨折以及四肢长骨骨折后应注意骨折肢体安全有效的制动,正确固定牵引伤肢。在搬运、翻身、更换床单、皮肤护理时动作需轻柔。如遇到突发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突发的晕厥、突然出现急性右心室负荷增加,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在设法通知医生的同时,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4~6 L/min),嘱患者不要深呼吸和强烈咳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抗凝溶栓药物,尽量少搬动,操作要轻柔,密切观察T、P、R、BP变化及吸氧效果,缺氧纠正情况,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心肺复苏术,全力抢救患者。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3篇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特别是危重患者,维持血管通道,利于紧急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1]。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置管的患者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非常重要。我科从2005年9月起将套管针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老年患者和抢救危重患者及有特殊要求患者的输液护理中,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应用

1.1 静脉留置针可进行输液治疗,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血管,保留静脉通道,我科主要针对各类老年患者反复住院、急性脑卒中危重患者进行紧急抢救用药、快速补液、24 h匀速补液、静脉抽血等,能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在神经内科脑卒中大多数为老年患者,血管穿刺困难且有意识障碍,强直性抽搐,烦躁不安、肢体躁动易造成局部渗漏,并且长期静脉用药,常用浅静脉血管破坏严重;所以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既解决了多次穿刺的痛苦,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减轻了高渗性刺激药物对血管的损害,降低了局部渗漏和静脉炎发生。

1.2 采血 安全静脉留置针采血可一次穿刺多次采血,操作方便,采血成功率高,患者易于接受,操作者轻松安全(接触血液机会少),提高了静脉采血的安全性,还可根据病情需要随时取血进行相关化验检查,保证了临床采血及时、方便,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2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1 做好健康宣教 置管前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家属,让其了解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以及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常识。对清醒病人操作前应耐心解释,使其配合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减轻其恐惧心理。对于昏迷病人交代其家属:如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躁动患者应将有留置针的肢体约束带适当固定,以免造成留置针打折脱出。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堵管、脱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2 留置针的操作技术 穿刺成功率直接关系到进针点伤口的大小和血管内膜的损伤与否,熟练的操作技巧和穿刺方法,能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壁机械损伤,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静脉血栓的发生;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尤其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在进行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2.3 妥善固定导管 固定不妥,常常导致留置管的脱出、留置针用透明敷贴先固定穿刺处,然后把敷贴均匀按压在皮肤上,保持无张力固定,嘱患者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躁动、四肢强直、抽搐等症状,对精神症状严重患者可将输液肢体用约束带固定,以防在躁动过程中针管滑出血管外造成皮下渗液或针管滑出等现象。严密观察穿刺部位,避免因患者不当、血凝块阻塞导管等致导管堵塞。

2.4 加强穿刺部位护理 神经内科以脱水降颅压药物治疗为主,如20%甘露醇。由于输入药物渗透压高,药液刺激强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主要表现为沿静脉走向有压痛,针眼发红,滴速加快时血管疼痛,每次输液完毕时应再次消毒针眼及周围皮肤,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及药液外渗,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应立即拔管,给予相应处理,减轻患者的痛苦。

2.5 正确掌握封管方法 选择合适的封管液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封管,避免堵管及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用1.25万/支的肝素,用100ml生理盐水稀释,每次封管用量3-5ml。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方式退出针头的方法正压封管。对于凝血机制障碍及其他不能使用肝素的患者,均选择生理盐水。在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药物结束后,先用生理盐水将导管完全冲净再用肝素封管,可显著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几率[2],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

3 小结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不影响病人活动,对于神经内科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输入刺激性药物的病人、躁动病人、危重病人达到减少穿刺次数、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抢救患者时可及时打开静脉通道,同时输入或静脉注射多组滴速不同的药物,保证药物剂量和给药速度,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安全操作,细致护理,注意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参 考 文 献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4篇

近年来,随着恶性血液病完全缓解率的提高,生存期延长,神经系统损害更为突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是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障碍。[1]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治中枢神经性白血病(CNS-L)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先将个案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5岁,农民,以“确诊急性淋巴系统白血病L2 (ALL2)型8月余,口周及双手麻木1周”为主诉于2010-5-26入院。患者8月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乏力,间断发热,并出现少量皮下出血点于我院住院,行骨穿检查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细胞系统异常增生,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87.5%,粒红系受抑,外周血原幼淋巴细胞占27%,确诊为ALL2型,予TOCP方案化疗后上述症状好转出院。本次入院行骨穿,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1.5%,处于完全缓解期。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有输血史。查体:体温37.7℃,脉搏9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25/80mmHg(1mmHg=0.133kpa),神清语明,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全身皮肤有少量散在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级干湿性罗音,心率齐,未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2 鞘内注射方法

(1)准备消毒物品及注射过程中所需药品和腰穿包,对病人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心理。

(2)以左右髂后上棘的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接处L3-L4椎间隙作为穿刺点,并做好标记。 病人去枕左侧卧位,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胸前屈曲,双手抱膝,使其紧贴腹部,使脊柱尽量后突成弓型。

(3)常规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铺孔巾,暴露穿刺部位。用2%利多卡因2~4ml自皮下到椎间韧带逐层浸润麻醉。 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于脊柱缓慢刺入约4~6cm至硬脑脊膜有落空感时,可将针芯缓慢抽出,见无色微浊液体流出,接测压管,收集脑脊液5毫升送检化验。后接5毫升注射器,鞘内注射甲氨喋呤(MTX)10毫克+阿糖胞苷(Ara-c)50毫克+地塞米松(DEX)5mg.缓慢注入后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4)嘱病人去枕平卧6~8小时。CNS-L患者每周注射2次,病情缓解后及预防注射时每4~6周1次。

3 护理

(1)创造舒适整洁的室内环境,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减少探视,预防交叉感染。

(2)嘱病人绝对去枕平卧6~8小时,躯体尽可能伸直,防止肢体挛缩。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射后注意患者面色、口唇、瞳孔等。如发现出汗、恶心、呕吐、口唇发绀、瞳孔不等大、颈项强直等立即作相应的处理。

(4)心理护理。术前要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使病人了解鞘内注射化疗药物,不仅可预防CNS-L,而且可维持疗效,延长CNS-L的缓解期,又能有效根治CNS-L,从而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术后勤观察、多关心患者,解除病人的顾虑及紧张、恐惧的心理。

(5)做好饮食护理。化疗期间嘱病人多饮水,多食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优质蛋白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

(6)做好口腔护理,满足患者进食、大小便等生活护理,加强防跌倒和坠床宣教。

CNS-L 临床征象出现频率依次为头痛、呕吐、脑神经损害、视物模糊、颈强直、阳性病理反射、少数出现截瘫[2]。本病例经采取以上护理措施,明显地降低了副反应的发生率,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了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精神病护理方法范文第5篇

探讨骨科创伤手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价值,我院对收治的86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行分组护理模式,发现预防性护理的价值比较高,现将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5年6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骨科创伤手术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骨科创伤手术的临床诊断标准,依据随机平均原则划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3例,其中参照组患者有23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40―79岁,平均(50.25±4.25)岁;研究组患者有30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41―80岁,平均(51.05±5.4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43例患者行常规性护理干预,研究组43例患者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1)基础性的预防护理:在行手术时动作轻柔,要保护患者的盆腔周围以及四肢静脉,避免伤及患者的静脉内膜[1]。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2]。科学指导患者加强下肢训练,促进肌肉的收缩,另外还要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保障静脉回流的顺畅性[3]。(2)药物预防性护理:术后12h对患者行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如果患者有凝血障碍,需要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仔细的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同时还要检查患者的肝功能症状[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与“不满意”2个层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几率比较

43例研究组骨科创伤手术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为11.63%;43例参照组骨科创伤手术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为46.51%。就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而言,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P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43例患者中,对护理满意的有40例,不满意的有3例,护理满意度为93.02%;参照组43例患者中,对护理满意的有30例,不满意的有13例,护理满意度为69.77%。就护理满意度而言,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

3.讨论

患者接受骨科创伤手术之后很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恶化成肺栓塞甚至会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5]。患者一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其小腿就会出现色素的沉淀,甚至会形成溃疡,进而导致间歇性的跛行[6]。本次研究中,ρ芯孔榛颊咝性し佬缘幕だ恚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11.63%显著低于参照组46.51%,P

参考文献:

[1]卞娜,王汝娜,孙彦敏,刘丹,周勇,韩康.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6,01:147-149.

[2]魏俊强,刘利蕊,王新宇,闫石,金宇,冯震.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35:5224-5230.

[3]邓明扬,杨景柯,张广森,舒畅.3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03:266-268.

[4]陈华丽,谢玉权,丁红,姚琴,向兰兰.下肢深静脉血栓非手术疗法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10,19:1452-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