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山区;体育教学;时间;空间

我国于2001年9月出台了《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这部新推出的统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党政高层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极大关注。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区之间的地理环境、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巨大,的出台,各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个中小学在体育课程资源的选择上有了很大的空间,使《标准》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得到加强。在这之后,许多专家学者基于《标准》的理念,从理论上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及选择途径作了分析。广大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立足自己的教学环境进行了积极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笔者于2008-2011年在湖北南漳县山区从事农村资教服务工作2年,面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体育课程条件性资源的时间、空间因素上作了相应的尝试,现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各位同行交流。

1 体育课程条件性资源中的时空因素

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的事物的总和叫做体育课程资源,即体育课程资源是能为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所利用的各种条件总和。在这些资源中,有些资源是以当地乡民的身体活动形式存在的,乡民用这些身体活动形式来增添节日的喜庆或增添祭祀活动的庄严与肃穆。这些课程资源经过加工改造后可以直接纳入课堂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这部分资源称为素材性资源。但是,体育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保证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相关条件到位。因此,体育课程条件性资源是指直接决定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时间、空间、场地、器材设施以及人力和财力[1]。时间和空间因素是体育课程条件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标准》出台之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是以西方传入的活动方式为主。体育教学中,为了克服乡村对这些西方体育活动方式的不适应性,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能克服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不足。要实现体育与课程目标,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另外,体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有较大的空间,没有足够的空间,体育教学便难以进行,这是体育课程一个突出的特点[2]。

2 山区体育健康课程条件性资源时空因素存在的必要性

2.1 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条件性资源的时空要求

《标准》出台之前,全国统一执行体育教学大纲,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我国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的一线教师必须在这个大纲下进行行政和教学。体育教学大纲将各学年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学评价都作了统一规定。全国体育教学在这个纲的统领下,运行不悖,管理到位。国土面积大,地区间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是我国的现实国情。现实乡村环境下的体育教学不具备西方体育活动方式的场地及器材设施,使得全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偏远山区无法执行大纲规定。虽然,农村中小学没有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和篮球架等场地和器材,但我国乡村有着丰富的身体文化活动。丰富的身体文化活动和农村体育教学对以往大纲适应性差的矛盾看似一对矛盾。而《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其目标体系包括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新课标是对全体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个机关,学校和教师应当做到的,但如何实现课标,地方、学校和教师有了更大的自”[2]。全国各地,学校、教师立足本地区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需要,认真选取出普受学生欢迎的切实可行的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实现体育健康课程目标。《标准》体现了山区体育健康课程对山区条件性课程资源时空因素的需要。

2.2 山区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条件性资源时空因素的要求

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各种体育用品配置不齐。山区校舍周围的空地少,不能修建较大的操场,像球类这样的集体性项目不能正常进行。笔者所在的南漳县东巩镇双坪中学,校园坐落在只有0.04km2那么大山沟里,学生人却有近500人,校园里只有篮球场地1块。这样的教学空间实在是让体育教师捉襟见肘。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深感自己和学生都限于狭小的校园。但是,将目光转向校外,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外面有山有水,山腰有旧时古寨,青山之间有蜿蜒的山间公路,这些校外山地环境向我们召唤;另一方面,走出校园必须兼顾其他学科的课时安排,不能与其他学科的正常教学形成冲突,合理的时间安排又是我们考虑的另外一个因素。山区实际情况为乡村体育教师实现在体育教学和其他科目教学之间的时间协调配合提出了要求。

由此可见,在山区的实际体育教学中,我们在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胆突破原有大纲规定的时空观念限制。这样才是真正针对自己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已达到体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体系。

3 山区体育课程条件性资源时空突破依据

“《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3]。体育课程目标作为对体育课程提出的一种预期成果,其最大的特点是指导性,具体到体育教学内容上,体现出对教学内容的统领性,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目标统领内容。山区体育教师将参照体育课程目标选择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而体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又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手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程目标作为一个目标体系被提出来,这个体育课程目标涵盖了体能、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和交往等诸多方面教育目标,并将教育目标分为五个领域,这五大领域目标又具体以六个水平进行了划分,这个目标方案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目标系统。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成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三个层次的逻辑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体育课程的时空因素是体育课程条件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空的突破上,我们参照的依据也是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4 山区体育课程条件性资源时空突破的路径探讨

4.1 时间突破

要想实现体育健康课程所设定的目标,首先必须要有时间上的保证。中学每周体育课时数为2-3次,这与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指体育课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其中的时间安排不仅仅局限在每周2-3次的体育课的课时概念中。学生在校内外的课外体育活动过程应该纳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充足的时间是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习得运动技能,体验心灵情感的保证,作为山区体育教师不应该将体育教学局限在短暂的2-3个课时里,而应充分利用到课外活动和课间操的时间,以宽阔的视野大胆拓展体育教学的时间资源。

具体说来,在校内体育课外活动的安排上,应该充分利用早锻炼和课间操时间,在保证每天两遍广播操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组织性的其他体育锻炼。如充分利用每天下午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做游戏活动。体育比赛的安排上,突破集中时间开运动会,将各种比赛活动分散到每个学期的各个周中进行,同时考虑到学校文艺活动的安排,比如,在学校组织的五一、十一汇演的过程中,穿插各班的韵律操和体操表演,而每周大扫除活动之余可以安排诸如跳绳比赛这样的比赛,这样保证平时每周有比赛安排,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注意到学校教学安排的同时,还要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安排不同的体育活动:如春天可以考虑和语文组合作,组织到野外踏青;冬天可以安排长跑教学内容,组织5公里的越野长跑比赛,这是落实“全国亿万中小学生冬季长跑活动”的一条经验。

4.2 空间突破

狭小的校园、匮乏的西方运动场地器材,这样的山村体育教学现实使得学生对校园的体育教学感到枯燥。而放眼校外,青山绿水、高山古寨。山村体育教学要将体育课程延伸到校外条件性资源上。校园里的体育教学,体育课外活动可以保证时间上的充足,但是长久地将学生限制在校园本来就不宽敞的草坝上,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会下降。学生放长假期间因为没有专人组织,不能有意识地进行山地进行远足活动、体验协作和探索山地活动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该放眼校园之外的山地环境,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拓展体育活动的空间资源。

山区有着清新的山地环境,崎岖的山地公路。教学内容上,将野外跨越奔跑这类山地活动纳入课堂教学,也即将校内课堂移到校外。课外活动组织上,这里是跑步健身的良好场所,远足就是最好的校外体育活动方式,徒步远行5-8公里,这个过程异安排对小溪的穿越,对小山头的跨越,这样俨然成为一个户外健身径。户外比赛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山丘的地形开展登山运动,在做好安全防患前提下,大胆开展登山比赛。可以将古山寨作为目标,展开全校登山比赛,赛后每位同学写好登山感受,在促进他们身体发展的同时,关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培养。

5 结论

面对山区具体的体育教学实际情况,体育教师我们应该以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认识到《标准》对山区体育教学课程资源时空要素要求的必然性,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大胆地突破、拓展以达成《标准》所设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0.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实施;适应性问题;消解途径;建议

收稿日期:2007―09―25

作者简介:张维刚(1974―),男,汉族,甘肃省陇西人,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和影视艺术教育研究。

一、教师心理适应性问题的消解

产生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心理适应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承受的压力过大,进而产生诸如紧张、焦虑、担忧、无助、倦怠等不良情绪。根据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教师自身,二是来自外部。因此消解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心理适应性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一)内强途径

要求教师从我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1.教师要积极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改。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因而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改革,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其次,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

2.教师要树立心理教育观念和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要求教师对自身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素质定期进行检查和测查,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同时,当教师发现自己有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时,应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的消极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疏解。

(二)外减途径

要求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创造各种条件或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1.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改环境。大量研究表明,学校积极和谐、宽松、民主的公共支持氛围对解除教师压力很重要。在此氛围中,教师可以抛开不必要的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中。具体的措施包括: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和要求、校领导要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等等。

2.构建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新课程下专业能力的缺失,是导致教师对新课程的不适应,从而感受到巨大压力的重要根源。所以疏解压力也要切实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帮助。具体的措施包括: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建立教学合作的共识、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等。

3.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相关具体问题的研究(包括新课程实施的方法、策略、配套措施等),从而给予教师切实的指导和扶持,以减少教师的困难和压力。

二、教师教育观念以及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适应性问题的消解

(一)内强途径

要求教师从我做起,加强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

1.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全面认识和深刻领悟,增强确立与新课程精神相通的专业信念的自觉性。教育理念的转变和专业信念的确立完全是教师的自觉行动。新课程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素质教育的高度,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只有教师自觉行动起来,结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全面学习和深刻领会,勇于实践并不断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在主动增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与新课程精神相通的专业信念体系。

2.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着眼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校本研究中,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要求教师做自我反思;(2)要求教师与同伴进行交谈、协作及互助;(3)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同时要积极支持和热烈欢迎校外专家对自己教学的现场指导。

3.主动参与教育技术培训,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技能。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作为新课程的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类学习资源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外促途径

教师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样离不开外部资源的支撑和政策、规范或措施等制度的保障。所以我们将这些有利于促进教师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外部资源和政策、规范或措施等称为“外促途径”。

1.关于外部资源的支撑

教师实施新课程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等外部资源的支撑,他们有些直接构成了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教师有效实施新课程重要的外部前提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在新课程实施中,这些外部资源并没有很好地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撑。在有关“您认为本校实施新课程有那些不利的条件或因素?”这一问题的回答中,竟然有80%以上的老师全部选择了问卷中列出的四个因素,即“缺少课程资源”、“缺少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学校缺乏民主、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 “教师的工作量过大”。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有效的课程领导;(2)充足的时间资源;(3)资金资源的投入和有效利用。

2.关于政策、规范或措施等制度的保障

所谓制度,人们一般将其理解为宏观的指导思想在微观层面的影射,它借助政策、规范或措施得以表现出来,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我们在这里提出的有关制度方面的建议主要是面向教师的自主发展层面,即通过创建那些制度以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体内容包括:(1)转变传统的教研观念和模式,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2)建立说课制度;(3)建立课程专家和研究人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机制,鼓励教师与他们进行交流和协作;(4)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机制;(5)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其他配套改革需要紧紧跟上。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迫切需要中考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与之相配合,如果这些配套改革不能紧紧跟上,新课程实施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教师文化适应性问题的消解

教师文化适应性问题的消解,关键是要创建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文化相兼容的民主、合作和开放的新型教师文化,这种新型教师文化的建立,既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又要靠外部环境和相关政策的支持。

1.新型教师文化的建立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比如民主的教师文化的建立,既强调教师的课程参与和权责分享,又要求教师重建师生关系,破除“教师中心”和教师过于牵制学生的做法,赋予学生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新型教师文化的建立同样离不开外部环境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学校(甚至包括社会)要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参与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以及重建师生关系,提供积极、和谐、宽松、民主的公共支持氛围;组织合作的教师团队,形成制度化的工作模式,为教师的交流合作创造条件;课程改革的专家们要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合作,开展实践取向的研究,关注学校的实际需要,与教师面对面沟通、交流,以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适应性问题的消解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内在专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正如我国学者叶澜所说:“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应该首先是如何有效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或动机,唤醒教师的专业意识,从而确立教师的专业信念,这是教师求得专业发展的前提;其次是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著.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256.

〔2〕杨明全著.革新的课程实践者-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P185.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著.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李臣之.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121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93-03

教育部针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身体素质下降、运动技能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竞技化、师资建设滞后等问题颁发了新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纲要》重点强调学生健身方法的掌握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众所周知,增强体质要具有三要素:健身活动要有量的积累;采用科学的锻炼形式;监督机体活动过程并做出调整反应。而121课程目标体系与三要素具有相对应性,即每天一次健身活动――量的积累;两种以上健身方法――锻炼手段;每年一次体质测定――监测、调整。由此可推证,121课程内容体系从制度上确保了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每人掌握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检查。有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健身方法的掌握,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1年上半年,从我校一年级学生班中随机选择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体育知识水平等条件基本相当的十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五个班作对照班,其余五个班作实验班

1.2研究方法

1.2.1 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为选题和实验提供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问卷调查 在实验过程中对一年级学生312人(男生168人,女生144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三次共936份;收回929份,回收率达99%。

1.2.2.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问卷的效度。本文就问卷内容和实验步骤征询了15位专家和教授的意见,有80%的专家认为问卷设置合适或比较合适。

2)问卷的信度。重侧信度检验(两次测验时间相距15天),的相关系数R=0.91,达到社会测量学所需求的信度标准。

1.2.3 实验法 对照班按照正常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实验班按照“1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模式进行干预实验,通过两年的试验,分析两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身体素质等情况,以验证“1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并有助于终身体育思想和奠定。

2、研究结果、实验过程及分析

2.1 构建121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建立新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专长,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的内容体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重新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表1)。

2.2 实现12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手段

2.2.1 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量 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一次体质测试,全面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水平。

2.2.2 掌握两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 体育课实行专项制选修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优先安排那些学生喜爱,且能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心肺功能的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等进行专项系统教学,并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的始终。实验设置篮球、足球、乒乓球、健身操和太极拳五个专项。学生网上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和任课老师。

2.2.3 确保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 增加体育课学时,将过去每周2学识增加到4学时,另外,开发学生自己能够支配并相对灵活的课外时间参加朝阳活动。朝阳活动与体育课有机结合来进行,在课外活动时间设置辅导站,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朝阳活动,学生持朝阳活动卡片,根据自己的意愿到体育辅导站,登记,借器材,向值班老师咨询。期末,统计参加朝阳活动的次数,作为体育成绩的一部分,达不到要求者实行减分,参加朝阳活动次数多者予以奖励,缺勤多者体育成绩不及格。双休和节假日,有特长的学生可参加务单项协会组织的竞赛活动,创造良好课外体育活动环境。

3 改革实践的效果与启示

3.1 实施教学改革后取得的成效

3.1.1 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明显好于对照班 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方面,实验组回答的人数是90人,对照班是79人,P<0.05*两班差异比较显著,且实验班高于对照班。说明实验班学生根据的特长爱好选择的体育专项对自己兴趣培养有促进作用。在特长强化方面,P<0.01* *实验班与对照班呈现显著性差异,这是由于实验班学生在授课次数与授课时数上,都高于对照班的其他同学,随着体育活动次数的增加,基本技术和专项素质也相应提高,学生承受运动负荷能力和技战术水平也相应增强。在某一专项活动时实验对象能够表现出优异的成绩,在增进精神健康和培养意志品质上方面P>0.05两组学生无明显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两组学生认识上相同。在改革实践中忽视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应加以改进。在培养能力方面,实验班采取轮流让学生担任“体育委员”的措施,使部分学生提高了组织能力和应付各种不同情况发生的能力,在培养锻炼习惯方面P<0.01* *两组学生也呈现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培养下,专项素质和技、战术水平高人一筹,在平时的练习和体育竞赛中,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每天自觉地进行练习,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从表3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实验班的学生都对121体育课程体系给予充分肯定,其中有40%的学生喜欢这种教育模式,更有53%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他们在身体技能、健身方案、锻炼习惯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在考评方法有86%的人认为较为宽松,减少学习压力,其中有38%的人给予高度评价。在心理感觉方面,有85%的人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心理感觉良好,心情舒畅,有29%的人给予高度评价。在运动能力、健身方法和锻炼习惯养成方面绝大部分学生也给予肯定,他们在121体育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体育优等生有进一步提高、展示运动能力的机会,差等生经过一定努力,也能达到要求,并树立起学习和运动的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体育参与意识,以上说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乐于接受。实践证明,专项制的教学适应了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到学习基本战术,提高专项

技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认识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3 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增长显著由表4可知,经过两年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在50米、立跳、实心球三项素质成绩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 *)表明通过121体育课程体系的运作,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3.2 实施1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讨论与建议

3.2.1 讨论

3.2.1.1 1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专项课,变被动考勤为自觉参与,出勤率达95%。在朝阳活动时间,运动场每天都人满为患。学生的交际范围逐渐缩小,并很快形成了稳定的体育锻炼小团体,人员也相对固定,学生之间凭着自己兴趣爱好和相互间的情感维系,经常从事某一项体育活动,体育锻炼逐渐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2.1.2 体育技能的提高,不但增强了参与体育竞赛的自信心,而且体育竞赛的成就感、荣誉感又进一步促进了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专项选修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项技能的平台,通过4学期的学习,对所选项目从理论知识到实践都有了充分的理解,并能自觉地去实践。通过体育竞赛,检验教学效果,使学生体验竞赛成就的快乐。形成对该项目的偏好,学生会自觉地安排时间参与该项目的运动,形成锻炼习惯。

3.2.1.3 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推动了整个学校体育的开展 在体育专选班的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意安排学生轮流值日,负责借还器材、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负责教学比赛的裁判工作,培养了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他们会制定体育锻炼计划,会组织小型比赛,带动了周围的同学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延伸到周六、周日,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出现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

3.2.2 建议1)121体育课程体系推广实行:(1)要有场地器械保证。(2)需要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体育教师工作量是以前的好几倍,因此,不但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要求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适当增加教师人数,缓解教师巨大的工作量。

2)专项制教学要设置宽松教学环境,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更多的项目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班。

3)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注重增强学生心血管系统、心肺功能和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始终,使学生在一两个项目上学精学透,在自我锻炼时能运用自如,这也符合全民健身纲要的基本要求。

4)处理好体育竞赛和群众体育的关系。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运动竞赛上,要把群众体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这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乘客满意度;模糊评价模型;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劳动力流动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给城市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烟台公交相比同等经济水平的城市,服务质量比较差,本文期望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得到乘客满意度,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1.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方法和技术上,选择几个不同跨不同区域的公交路线进行问卷及走访调查,运用Excel、Matlab软件,结合判断矩阵和模糊综合模型,分析影响乘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2.调查线路选定

2.1烟台公交发展状况概述

烟台拥有5个公交公司,公交线路总量有76条左右,据烟台公交网站官方数据表明,截止2012年年底,市区公交客流量由2001年底的1亿多人次,增加到2亿多人次,市民出行公交分担率也由2001年的13.3%,上升到20.6%,目前市区全日集散乘客5000人以上的公交站点已达26个,全天单项流量1万人次以上的路段多达近90个、2万人次以上的将近30个[ 此数据来源于烟台公交总公司网站]。

烟台公交最突出的问题是交通拥堵,近几年烟台私家车的数量每年都以50%的速度增长,连续增长三年,机动车保有量达160多万辆,而烟台在城市的规划方面没有达到疏散客流、快速通行等目的,市中心周边、大学城异常拥堵。

2.2调查路线选择

样本选取主要依据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兼顾不同类型、样本量尽量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等原则,结合烟台公交线路网的特点,主要选取17路、567路、49路、86路、27路、210路,六条线路。

这6条线路各具有一定代表性,经过闹市区、郊区、商业区、居民区、校区、大型劳动密集型工厂等;运行时间1.5小时到2.5小时不等;长短路途兼备;跨区域运行。

3.调查实施

印制问卷200份,全部发放,回收187份,有效率为93%。根据统计学数据分析中对样本量的最低要求,每条线路问卷数量在33份左右。

调查时间的选择:在时间段上主要分为高峰期、平峰期,工作日、双休日;这两大时段会明显的影响乘客的心理感知程度,因此,在工作日和双休日都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时主要选取工作日的上午7:00――10:00,下午4:30――8:00和周末的上午9:00――12:00,下午4:00――9:00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地点选择:根据调查需要,考虑到调查样本覆盖的广泛性特点,将每条线路的调查地点都选择在公交车上以及人流密集的集散地,保证样本乘客属性数据的代表性。

4.调查结果

4.1样本乘客属性结果分析

6条线路的男女乘客比例基本维持在1.5:1的比例。在年龄分布上,6线路都呈现出年轻化,16岁至35岁的基本占总人数的70%-80%左右,尤其17路客车,达到90%。乘客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占各条线路总人数约为60%-70%,说明大部分乘客月收入集中于这一层次。在乘客职业方面,17路、567路以学生群体为主,210路、27路、86路则以技术人员或普通员工为主。乘客出行目的中,6条线路17、567路以娱乐购物为主,27、210、49、86则以上班或回家为主。

从上述数据可以分析得出以下主要信息:首先调查的六条线路中男女比例比较适中、月收入高低分布基本平衡、乘客职业分布较广泛、出行目的、乘车频率、候车时间比较均匀,这些结果将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的继续,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次,在六条线路中,17路在样本乘客年龄分布、月收入、职业属性情况,567路在候车时间、职业属性方面与其他相比差异较大。另外还可以得出乘客年龄、月收入、出行目的、职业属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候车时间上,6线路中49路候车时间平均最长,210路候车时间最短。

4.2样本乘客满意度测评结果

根据样本乘客满意度结果汇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乘客对烟台公交的总体服务满意度不是很理想,与其他同等发展水平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第二,27路、49路、210路为代表的三条线路,综合评价结果较差,其重要影响因素在于第8项――拥挤度;第三,6条线路中,大多数影响因素的评价集中于一般与比较满意之间,而很少有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

4.3各条线路间的综合分析

210路运行的路线都集中于开发区且经过比较多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工厂,所以乘坐210路的乘客对210路需求量比较大,但210路可能在数量上依然无法达到需求。

通过对比乘客属性,567路样本乘客主要以学生群体为主,因此笔者猜测满意度水平的高低与公交乘坐的主要群体有正相关关系,对于学生这一群体来说,接触到其他交通工具较少,比较感较低,这也是影响评价结果较高的原因。

相比较,笔者认为线路的差别是造成17路与567路综合评价结果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49路与86路相比,乘客的月收入与乘车时间差异较大,说明乘客的经济条件对乘客满意度评价会有较大的影响。

5.建议

5.1发展策略

针对调查结果和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体系、法规,推进公交基建,智能化水平的宏观层面提高烟台公交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烟台公交的速度、质量、效率。

5.1.1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烟台属于中等二线城市,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市六区常住人口为222.78万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决定了烟台比较适合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尤其是公交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发展。优先发展烟台公共交通必须要靠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政策在土地、资金、技术等需求方面提供绝对保障。

5.1.2整合资源,完善公交服务体系

通过上述的分析,烟台的公交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资源配置不合理,各区常规公交网络体系存在不足,要进一步完善各区常规公交网络体系,调整站牌之间的距离,合理发挥站牌与公交枢纽的作用,并进一步发展慢行公交体系和快速公交体系,形成多元化的公交服务网络,促进一体化公交服务。

5.1.3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提高公交服务质量的基础条件,烟台在公交基础设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公交站牌、公交场站、公交车运载量、公交车道等的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在这几方面能够进一步完善的话对满足公交营运的实际需要,支撑公交网络的合理布局,促进公交多模式、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5.1.4推进智能公交体系的发展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运用于整个公交体系的服务、管理和控制,提高公交车的机动性和安全性,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迅速反应能力。建立一系列智能信息系统,包括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调度系统、公交乘客反馈及信息系统、路网流量信息系统、公交车内部信息系统等,使之构成一个信息网络,彼此共享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互相予以整合,形成动态公交车运行体系[[[] 欧阳陈海.吴海燕.张宇.北京公共交通――通勤出行者满意度研究.道路交通与安全[J].2007(10):38

]]。

6、结语与展望

本文在利用模糊综合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烟台公交服务评价水平的因素,并从原因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由于调查的局限性以及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乘客满意度调查调查的样本量选取较小,可以选取更有代表性,且覆盖人群更广的样本来做分析会有更好的效果;在指标模型参数的标定上,也同样需要更大样本量来获取更加精准的标定值;在调查实施阶段,高峰期、平峰期,工作日、双休日没有很好的均衡开,可能会对样本结果造成一定误差。这些都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去不断完善。

一个城市公交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城市公交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期待烟台公交事业不断地发展完善。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第5篇

体育课程改革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活力,同时给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带来乐趣,然而,总体来说,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依然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课程进程,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所以,如何进一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够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改观。本文探讨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种类,并提出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以期为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二、认识体育课程资源

(一)内涵

体育课程资源指的是构成体育课程活动所需要的素材及条件,如基本知识、技能、经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同时还包括决定体育课程实施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场地、设备、环境、对课程认知状况等因素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二)结构要素

1、思想资源子系统:所谓的体育课程思想资源子系统指的是参与体育课程活动中,影响体育课程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思想观念。(1)体育课程管理者。具体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各高校管理人员,其思想可成为法令、政策来源;(2)体育课程研究者。具体包括体育课程学科专家等思想意志,作为体育课程活动的直接思想源泉;(3)体育课程实施者。具体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4)体育课程活动以外的各类人员。如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人员思想。

2、知识资源子系统:知识是一个巨大系统,既包括自然知识,还包括社会知识,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产物,是人类通过主动改造客观世界以及人类本身的产物。(1)从理论方面定义。体育知识包括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理论、健身原理及锻炼方法、运动损伤的防治;(2)从实践方面阐述。体育知识为体育学习者提供各种健身内容及方法,促使体育学习参与者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引发运动兴趣并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3、人力资源子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需求系统。教育大都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主办,作为人力资源活动的需求主体;(2)人力资源供给系统。具体包括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等具有参与体育课程活动能力的劳动者;(3)人力资源配置系统。其实质是市场配置系统;(4)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具体的体育课程活动受制于人力资源开发状况。

4、物力资源子系统:体育课程财力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1)国家体育课程财力资源。即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财力指标;(2)社会体育课程财力资源。即通过各个社会组织所提供的体育教学活动的财力支持;(3)教育机构体育课程财力资源。即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用于体育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所用财力。

(三)特征

1、潜在性:体育课程资源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需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及利用,才可以转化为现实的体育课程成分,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

2、多样性: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供开发及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存在区别,其表现形态也不同,富有多样性。

3、动态性:首先,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及民族文化等,均影响着体育课程资源的动态发展;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内容不一,存在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最后,体育课程资源作为一个与社会资源系统及开发条件等动态适应的子系统,不同主体在不一致的情境中开发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不同。

三、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进一步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范围,从而有利于体育课程及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实现体育课程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丰富体育课程资源课实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极大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兴趣、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的能力有一个全新的提高;提升全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意识,推动全民健康社会化的实现。

四、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优先使用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精彩多样,在很多地方都需要大学生去慢慢学习,所以,务必在体育课程资源范围内突出重点,并使之优先得以使用。

(二)开放使用原则。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时候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开放性具体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及途径的开放性。

(三)针对性原则。为了达成体育课程目标,需针对不同层次的体育课程目标积极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资源。

(四)经济性原则。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尽可能缩减开支和精力,具体包括空间的经济性及学习的经济性。

(五)因地制宜原则。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不应强求一致,而需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出地域优势,务必强化学校特色。

(六)安全性原则。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首先要确保其安全性,切忌盲目求新而忽略安全因素。

五、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有针对性地改造竞技运动项目。首先,简化技战术,提炼出最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技战术;其次,完善内容,即删减一些难、偏、旧等大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第三,适当降低要求及难度。

(二)积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个地区存在大量群众喜爱的体育形式,如龙舟、舞狮、舞龙及各种体育游戏,将它们作以适当加工并引入体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