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欣赏的艺术 视觉艺术 生活质量 人格完善

美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在中国还包括书法和篆刻艺术。“美术”一词始见于17世纪的欧洲,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出自日本明治时期的翻译,是为了与fine、art相对应所造的译语。在西方,源于古罗马拉丁语art,原义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中国古代百工技艺的概念,也大致相同,在古代,董藩也有工艺、手艺的概念,而没有美术这样的专用术语,这是因为,人类的审美艺术萌芽是为满足生存需求的工艺品,而艺术与美术两个概念,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确立的。在西方,art一词既作艺术解,也作美术解,中国在中,文艺家和美术家普遍采用美术一词,早期运用此概念时,它的含义也包括诗歌和音乐,以后文艺界和教育界逐渐把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并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如绘画以描绘彩绘,雕塑以造型、刻镂,箭镞艺术以间架营造,工艺美术以镂、蚀、切、削为造型手段。造型的定义很广,有立体造型、平面造型、色彩造型、黑白造型、综合材料等。同时,造型的概念也包括具象形式和抽象形式,就中西比较而言,西方美术以形体色彩为主,中国美术则以线造型为主,并把形体用线来表现。

美术又称空间艺术,西方美术传统把长度、高度和深度称为三维空间。无论立体造型还是平面造型、三维之美都是表现生命力、真实感的重要依据,空间艺术的特点与具体描绘、塑造和刻画生活中或想象中的事物或情景有明显的再现与临摹性,但其局限性是情节性绘画和雕塑难于从纵向展开。在中国传统绘画论中,对空间观念有高远、深远、平远之分,并倡导时空的统一观,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意象,并相应以散点透视法代替焦点透视法,即称之为“心视心理空间”,这种观念19世纪末受到西方重视。

具象美术和抽象美术的概念是20世纪初产生的,但古已有之,现代则大大发展了抽象美术。所谓具象,指以具体可视的物象之现象和外在形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古今中外的写实主义美术都是以具象观念为基础的,抽象则分两种含义:一种为艺术的抽象,即以提炼、概括等手法加工生活中的形象而创造艺术形象,这个过程无不贯穿艺术家将客观事物本质抽象出来的思维活动;另一种是完全舍弃自然对象,创作纯粹的形式构成,被称为纯抽象。

世界各种派别的抽象主义美术家,大多创作以点、线、面、体、色等符号表现自我感受而不反映客观现实形象的作品。直觉、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被西方抽象主义流派较多表现。中国的书法与篆刻应当是比较古来的抽象艺术,成为表达观念,表达情感的符号与形态。

在美术的特性方面,都在主客观关系上得到深刻而鲜明的表现。中西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美术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凭借艺术的内容规律创作,形成各自的个性特征。

作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美术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人类把握世界、创作世界的一种手段,大量的艺术遗产表明,现实主义的审美观贯穿于美术各门类并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而使审美能力逐渐增长,审美对象、美术品类和题材内容也日趋改善。

美术鉴赏是心理审美的活动,是艺术作品本身对观者心理涉及的复杂过程,它是对艺术作品本身视觉效果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对于观者个人情感的体验,包括对作品的内容理解,观者的心理想象与再创造。“真正从美术作品本身出发的鉴赏活动,首先是通过视觉与美术作品发生感性的、自然的和直觉的关系,即对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进行直觉的、整体的把握与感受,这种色彩、线条、构图、体块等形式因素的直观把握,是审美愉悦的基础,也是美术鉴赏的出发点。”美术作品的鉴赏包括以下几方面:感知形式、体验情感、理解内容意义、想象与再创造的过程。从整体来讲,美术鉴赏是一个对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思考、接受的过程,是作品与鉴赏者个人的修养、品位、想象力充分发挥的过程,也是对作品鉴赏后再创造的过程。感知美术,一方面是从自己思考方式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理解,更重要的要从自己的美学和文化的因素来认识美术。对于形象思维的深刻认识,只有通过鉴赏才能领悟。美术鉴赏的意义,既能在作品的表面看到和谐的形和色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内容,达到赏心悦目,又能通过它那特有的结构和美术处理的手法,揭示出形象思维的特点,进而认识它的规律。美术在文化中是诉诸视觉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文化的角度看,洞察造型艺术的奥妙,加强鉴赏能力,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并且能够从它的形象中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是提高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世界上任何民族,不论其生活多么艰难,都不会把精力只用于食宿上,即使比较落后的村落,也产生过自己的工艺品,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西伯利亚人粗犷的歌曲,非洲黑人的舞蹈、雕刻,美国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的哑剧,新西兰的石器等这一切同我们欣赏一首歌曲,观看舞蹈演出,欣赏装饰品、绘画、雕刻时得到的美感并无区别,迄今为人所知的一切部落,都有各自的歌曲、舞蹈、绘画和雕刻。这一事实本身不仅证明这些民族渴望创造那些以自己的方式使人得到满足的东西,而且证明人类具有享受美的能力,而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具有美的价值。

今天,我们学习美术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审美敏感性,最终帮助他们通过美术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并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陈美渝.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第2篇

古典主义――高雅之美

十八世纪中叶,随着意大利的古代都市庞贝和埃库拉努姆的发掘,古代希腊罗马的世界从废墟中重新涌现出来,尤其轻巧流畅、简洁舒适,既实用又优雅的古希腊家具和严谨肃穆、端庄壮丽,既实用而又具有纪念性的古罗马家具,使得整个欧洲掀起研究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热潮。这时期西方家具对于古代严谨而典雅风格与样式的模仿和创造,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时期的家具从古代遗产中吸取了无尽的精华,设计的重点采用古代建筑形式,按照建筑的支撑结构。家具体积有意缩小,家具的腿如同建筑的柱式,腿部多采用由上而下逐渐收缩的圆腿或方腿,表面平直或刻有凹槽。装饰题材采用古典的纹样,如希腊的科林斯柱式,棕榈叶饰、带饰和绳纹饰浮雕,古罗马建筑中的檐饰、柱饰、月桂叶、盾牌等装饰纹样。家具表面在支架和突起处的边框上用少量的包铜或者镀金装饰,艺术趣味重新回到单纯、秩序和坚固持久的建筑形体以及古典的对称。法国路易十六式家具的创新主要是取消了洛可可浪漫的曲线结构和过分的装饰,将路易十五式纤巧优美的装饰与单纯直线的古典对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的、高雅的古典艺术之美。

简约风格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财政的拮据和政治的变动使得欧洲王室开支普遍缩减。财政的拮据在选材和加工两个方面影响了装饰艺术,其结果是更少地应用昂贵的木材,并简化了装饰工艺。用桦木代替了常用的桃花心木,更少用单板,而是用实木,费时的镶嵌细木工被减少到最小程度。在18世纪的最后的十年里,家具工匠们以各自的方式来应对这种社会不稳定的状况。

只有那些不为王室服务而热情地关注考古发现的人才是真正的创新者,乔治雅各布(GeorilesJacob)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这一时期风格的变化是这些不同生计的反映。Georges Jacob服务于宫廷,他的作品受到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国王兄弟们的喜爱,普罗旺斯伯爵在1781年任命他为“常任家具工匠”,与此同时他还受到孔德德阿图瓦和孔德亲王的任命。由于雅各布与拿破仑皇帝的交谊,使橱柜制造业得到拿破仑的赞助而得到发展。这次展会上有一件Georges Jacob作品制作于路易十六时期晚期,由乌木和黄杨木作为装饰的红木和缎木制作,以令人惊叹的小圆柱形作为装饰,以矩形为外形进行手工制作,堪称精品。

装饰运动

二十世纪初,另一种风格悄悄兴起,和美术运动几乎同步的装饰艺术运动也在家具设计师中普及开来。装饰艺术运动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强调工业产品的美化,主张机械华贵之美。从现代设计历程来看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而且和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不同的是,它从过分的向自然环境的学习依赖向主观能动性思维过度,使设计师有了更明确的主观意向。

Paul Poiret是装饰艺术运动杰出的服装设计师,他的重要贡献就是将妇女从紧身胸衣解放出来了,使那个时代繁复的服装变得宽松、简洁。同时他也有家具的设计作品,他设计的对弧形结构的红木安乐椅,弓形腿和涡卷形腿脚很有装饰主义运动的风格特色,而真皮内饰也极具时代特点和设计师个人特色。

大师年代

20世纪是人类家具史上最辉煌的一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欧洲,整个社会风气,生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庭越来越少,演变后的普通小家庭再也不需要那么多仆人,或者根本不需要仆人。传统家具的构造材料,尤其木料,此时愈加受限制。这样的社会状况,自然而然使以前欧洲那种庞大笨重,装饰满布的家具显得非常不合时宜,现在人们对日用家具的要求,不论是普通人家还是公共场所,都是体积小,易于移动,并且最好是多功能的。于是,这批思想超前并对社会需要非常敏感的设计大师出现了。他们以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设计手段,结合新时代所提供的工业技术和新的美学观念,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这些办法大都具有划时代的新意,对后世及同时代的设计师有着决定性的启发,这些设计大师于是被称之为本世纪的第一代设计大师。许多人的设计作品至今仍在适量的生产中。这批先驱人物从理论上讲属于不同的风格流派,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摒弃传统中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在设计中追求真实,以功能为出发点,并全力提供设计创新。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饰文化;中西方服饰文化;女装造型

在人类服饰这一斑斓的史书中,中国服饰是绚丽夺目的一章。尽管自近代以来,中国也无例外地受到西方服饰的冲击,但中国拥有过的“衣冠王国”的盛誉是不容贬损的。中西方服饰文化之间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主动地把握21世纪的国际时尚文化。

一、中西方女装造型相类似的历史阶段

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中国传统女装造型独树一帜,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脱颖而出。深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后来逐渐演变成礼服,在春秋战国及至汉代都极为昌盛,对后世的服装造型也有着深远影响。

连体式女装的发展是在汉代,主要的样式是袍。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的,袍的发展和演变使这一时期的连体式女装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需要。

但汉代以后就出现了衫,它是大唐盛世封建文化发展到鼎盛时的样式。从衫的造型上,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国势强大而文化深厚的民族所体现出来的雍容华贵和自信开放的气度。

两宋时期与衫并存的另一种服装叫“背子”,整体造型修长、简洁,但却是中国传统女装中最能体现女性美的服装样式之一。

而西方的服装发展早期受到北非的古埃及和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这种古代东方文化的影响,后来又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最后落脚到西欧各国。因此,我们研究西方服装造型要从古埃及说起。

古埃及妇女的正式服装是丘尼克。这是一种从胸到脚踝的桶形紧身衣,形式种类较多,并且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而古罗马的服装文化受希腊的影响很大,其女装造型也呈现出一种宽松、简朴而又重视衣裳美的美学特征。但与希腊相比,罗马又是最有秩序的阶级社会,这一点与中国的冠服制度有相似之处。

到了公元5世纪左右,一些富有基督教色彩的服饰在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罗马市民中得到普及,被称为“达尔玛提卡”。它也暗示了服装渐渐脱离了古代,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中、西方女装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女装造型的社会学意义,也可以说以服装反映了穿戴者的社会地位。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相隔如此遥远的古代中西方人们在女装造型上表现得如此相似呢?

在中、西方女装造型成型的漫长过程中,物质材料的限制、实用功能的思考固然是重要的,但我们要更加关注的是宗教、哲学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由于文化形态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公元前13世纪以前,中西方女装造型仍有明显的区别。在造型上,中国女装采用前开型、围裹式右衽;而西方女装一般采用贯头型的服装样。

总之,公元13世纪以前,中西方女装造型尽管有一些不同,总体上看来其造型是比较相似的,但这种相似并不仅仅是通过交流实现的,都存在着自己民族的本来面貌。

二、中西方女装造型的分道扬镳

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女装继续沿着宽松离体的造型方式发展,并且逐渐趋于华丽和繁琐。

在这一时期,宽衣文化中连体式女装得到了巩固,在元、明、清三代都有各自代表性的女装造型。

元代是以蒙古族为主要政权,元代蒙古族妇女服装以袍服为主。贵族妇女袍式宽松,袖身肥但袖口收窄,其构成与汉族服饰相似。

而明代服饰是华夏服饰艺术的典范,明代自建立以后,废去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惯、冠服制度,重新得以确立和发展。

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装造型也具有满族特色。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八旗女子所穿的长袍,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旗袍”的真正祖先。

就在中国连体式女装造型继续发展的同时,西方女装造型开始发生转变。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西方连体式女装渐渐形成了强调人体曲线的主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了西方服饰文化中女装的主体造型。

公元13世纪到15世纪是西方窄衣文化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欧洲历史上的“哥特式时代”。

这一时期的女装仍以宽松的筒形为主,但在女装造型中收腰的合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特别是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也就是在这时,中国和西方在服装的构成观念和构成方式上彻底分道扬镳了。也可以说,无论从古代到近代,还是从东方到西方,衣服构成上的分水岭就在这一时期产生了。

进入16世纪以后,女子服装造型由上半身胸口的袒露和紧身胸衣的使用,与下半身膨大的裙子形成对比,呈上轻下重的正三角形,是一种安定的静态造型。这与绘画中构图的稳定性相通。因此成为以后好几个世纪西言女装造型的基本形态。

综上所述,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中西方女装造型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却又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由于这一时期的中西方基本上都处于封建社会或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差别仍然存在。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女装造型都明确地呈现出社会的阶级性。

与此同时,西方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张,中国文化也曾对西欧资产阶级和贵族提供了十分新鲜的营养,涉及当时的室内装饰、家具、陶瓷、织物、服饰以及绘画等诸多领域。这正体现了服装造型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它与姐妹艺术是相通融的。

我们在研究古代中西方女装造型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国女装造型属于直线裁剪,平面创造的宽衣文化;而西方的女装造型经历了先宽衣后窄衣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属于曲线裁剪,立体造型的窄衣文化。这两种女装造型的不同主要源于中西方不同哲学和美学观念。只有通过研究比较,深刻了解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特点,探讨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世界服饰文化现象的发展趋势,才能帮助中国的设计师面对时展的需要。

莱维・斯特劳斯曾说:“每一个文化都是与其他文化交流以滋养。但它应该在交流中加以某种抵抗。如果没有这种抵抗,那么很快也就不再有任何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可以拿去交流了。”世界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无论是中国的、西方的、历史久远的或是正在形成的,抑或是新兴的或是正要流行的,只要我们深入不断发展创新,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就能重新树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属于中国传统韵意的中国服饰文化。

我相信,中国的服饰文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定能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09.

[2]周汛,高春明.中华服饰五千年[M].台湾:美工图书社,1987.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比较;雕塑艺术;秦汉;希腊罗马

中图分类号:J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058-02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人类众多文明中两大最鲜明的文明,他们相互冲突又相互吸引,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中指出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在风格上的主要区别:“西洋画工细求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中国作画,专讲笔墨钩勒,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肖,神自满足。”不仅绘画如此,中西方建筑、雕塑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和西方都曾创造出了灿烂的雕塑艺术,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中西雕塑在美学观念、造型方式以及艺术效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从秦始皇灭六国到曹丕代汉这四百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发展和繁荣的时期。在雕塑领域,举世闻名的秦陵兵马俑给中国封建社会的造型艺术作了一个辉煌的开场白。继而起之的汉代雕塑,不论是陵墓石雕还是汉代画像石,都表现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征服自然、治国安邦的宏大气魄和蓬勃的生命力。我国的秦汉时期,对应于西方,正是古希腊和罗马的黄金时期。这是西方历史上一个蒸蒸日上的时代,在艺术领域也达到了巅峰。有很多雕塑作品,如《雅典娜雕像》、《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掷铁饼者》等,都是艺术殿堂中不朽的经典。秦汉和希腊罗马雕塑作为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文明创造,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两者在艺术表现效果、具体形体的处理方法、再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显现了东西方美术各自所独具的魅力。

一、秦汉时期中西方雕塑艺术概述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汉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秦代修过的阿房宫和咸阳宫,虽毁于战火,但从史书记载中还可想象其光辉。陵墓的大型石雕群,如汉代霍去病墓的大型石雕中有一件《马踏匈奴》,以一匹战马踏倒匈奴的造型象征性的表现霍去病征服匈奴的丰功伟绩。陵墓中还有大量的“明器”,即随葬的生活物品和装饰品。这些器物造型趋向精巧、美观、装饰性强于实用性,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是一件铜铸的宫女掌灯圆雕,装饰意义与实用意义完美的融为一体。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陵兵马俑。陵坑中整齐排列的兵将俑、马俑、兵器等约八千件左右,气势恢宏,造型壮观,集中体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赫赫战功和那个时代的高大、雄健的风尚。从总体看,秦汉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长的审美特征。

英国艺术史学家冈布里奇说过:“希腊诸大师曾受到埃及人的影响,而我们全都是希腊人的学生,因此,埃及美术对我们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了”。西方原始美术的辉煌与古埃及的美术创造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也是黑格尔称前者为“艺术前的艺术”之原因所在。古埃及是典型的东方奴隶制国家,埃及人迷信人的灵魂永生,围绕着“为死亡而艺术”这个前提,埃及人将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与几何形的规则相结合,构建一种三千余年缺少变化的雕塑样式,即所谓的“正面律”。这种样式一方面保证了国王法老形象的神圣感,同时又以其庄严的风格和整体的匀称给人以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尽管在诸如《村长像》《书吏像》等世俗人物的塑造上稍有突破,但那种“使人得永生”的固定法则仍未动摇。该法则经过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过滤传到希腊本土,遂由以知识为基础转为强调观察现实的能动性。

古希腊人借助奴隶主的民主制、海上贸易、体育运动和丰富的神话等诸多有利因素,对人体的塑造展开了一种开放式的试验与探索,以致“无论是就姿势还是就表情来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语)。希腊雕像以灵肉和谐的、既有健美体魄又有高尚心灵的理想化倾向为主题,最终发现"以对立方式保持躯体平衡"的原则,并将此原则充分运用到米隆的《掷铁饼者》,波利克里托斯的《持矛者》等雕像上。尤其是希腊化时期的《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几乎集中了古希腊历史发展的所有艺术特征。她的身躯所呈现的简练、概括的曲线,代表了5世纪艺术那种神性庄严的时代特征;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姿势,使人感觉到4世纪艺术中自由和谐的社会气息;肌肤、衣褶的处理上又可领略到希腊化时期的自然、人间的痕迹。所以“把她雕成是有正当理由的:因为她所要表现的主要是由精神加以节制和提高的感性美及其胜利,一般是秀雅,温柔和爱的魔力”。

古埃及人将人视为神灵,在追求“永恒”之中始终遵循着千古不变的单一形式,即“埃及样式”;古希腊则信奉“神人同形同性论”,在追求“完美”的前提下强调了理想化乃至类型化倾向。

进入古罗马时期,由于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罗马人冷静思考和求实的精神,因而形成了罗马人的实用性、写实性和纪念性的艺术观。从《奥古斯都》到《阿格利帕》,从《贵妇人像》到《卡拉卡拉像》,无不渗透着一种蓬勃的生气和写实的作风。

二、秦汉时期中西雕塑艺术的差异

(一)内容和主题上的差异

秦汉时期,中国的雕塑在内容和主题上以人物为主,兼有动物和事物的雕塑。举两个例子,秦始皇兵马俑是以人物为主的军

阵,中间夹杂着战车和马匹。汉文帝的阳陵中也出土了大量的人俑,如军人俑、文官俑和仪仗队俑等;另外,动物俑和事物雕塑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如猪、狗、羊、房屋等等。而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在内容上同中国有明显的区别。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几乎全部以人物为主,而且这些人物不像中国雕塑中的人物,他们全是神话人物和英雄人物,如美神阿芙罗底德、智慧女神雅典娜、亚历山大大帝、罗马皇帝屋大维等等。更有甚者,在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中“一些抽象的思想--成了艺术的主题。”这就是说这些人物雕塑不仅仅表现着人物本身,而是在人物雕塑的背后隐藏着诸如胜利、和平、疯狂等一些抽象的观念。比如说阿帕农神庙中的雅典娜雕像就是胜利的象征。这在中国的雕塑中是没有的,中国的雕塑都是表现着活生生的、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人物。

(二)风格上的差异

在雕塑的风格方面,秦汉时期中西雕塑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总体说来,中国雕塑的风格是朴实、庄重的;而西方雕塑的风格是奔放和外向的。比如:秦始皇兵马俑,从将军俑到士兵俑,脸上的神色都是深沉而朴实的,具有典型的古代中国人的气概。"汉俑也基本如此。但是古希腊罗马的雕像却不是如此。比如:在著名雕塑《拉奥孔》中,三个人物赤身被两条巨蟒缠住,脸上的神情恐惧得十分夸张,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又如卡普亚的阿芙罗底得,作者故意把她塑造成半裸的形态,以展示美神完美的体形。而且这些元素在古希腊罗马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能看到。但是,这些外向、夸张的因子不存在于中国的雕塑中。

(三)使用材料上的差异

在雕塑使用的材料上,中西也不尽相同。中国主要用陶塑、木刻或者铁、铜铸。长沙马王堆汉墓、汉文帝、景帝等的墓葬中都出土了大批的陶人和木偶人。用金属铸造的雕塑以铜铁为主,如长信宫铜人、马踏飞燕等雕塑都是以铜为原料。但是少量的也用铁,毕竟铁是一种重要的军事物资。贾谊这样描述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相比之下,西方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二较早的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塑材料的选择上也较早形成了以石雕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主要以大理石为原料,兼有少量的铜质雕塑。

三、秦汉时期中西雕塑艺术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中西审美观的不同是秦汉时期中西雕塑艺术差异形成的直接原因

中国的审美观强调的是一种集体之美。不论秦始皇兵马俑还是汉俑,展现的都是强大阵列的威严、庄重之美。这种美是在众多的人俑的排列、组合、相互联系当中显现出来的。而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强调的是个人所展示出来的美。例如创作于前19年的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雕像:目光炯炯,好像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右手举起,仿佛指挥着自己的军队;左手持矛,似乎时刻准备着武力征服;胜利之神在他脚下,给予他无尽的力量。即使是群体像,希腊和罗马人也不希望在整体中展现美。再如帕加马祭坛上表现宙斯和雅典娜与举人战斗的浮雕,一共有几十个人物,但作者主要想表现的是宙斯和雅典娜,所以刻意地表现这两个主人公,使之在整个浮雕中占支配地位。这种情况在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俑中是找不到的。

另外,西方的审美观强调直白、明晰、奔放;而中国则强调委婉、内敛、保守。比如在西方的雕塑中,男子和女子多为半裸或的姿态,给人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因为希腊罗马人欣赏人类魁梧、圆润的体格希腊大师们则把这种不松弛没有多余脂肪的造型赋予他们的雕像。但是,这在中国的雕塑中是绝对找不到的。这并不是说明中国的雕塑家不重视人体之美,只是表现的方式有不同。例如秦始皇兵马俑的士兵在盔甲覆盖之下的肌肉非常饱满,使人联想到他们孔武有力的体格。但是和西方直观就可以感觉的效果不同,中国的雕塑家希望间接、婉转地去表达这种美,希望观众去联想、去感受。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是秦汉时期中西雕塑艺术差异形成的深层原因

从社会历史背景看,中国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法式的农业社会,小农经济与君主的家长式统治,决定了以伦理学为基础的中国文化观念,其核心是“国之本在家,以孝治天下”。这种血缘伦理学的宗法思想,是原始社会祖先崇拜的遗续,它直接培养了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求静不求动的封闭式的生活方式。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多埋珍宝,偶人马车,造起大冢,庐舍祠堂”的厚葬习俗,秦陵兵马俑、霍去病墓石雕、嘉祥武士祠画像石等等,都可以视为这种“家文化”的象征。

对比之下,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城市化的生产方式培养了西方人的外向型和冒险的性格。在经常与神的观念相结合的同时,不断追求现实生活以外的彼岸世界所具有的新的趣味和新的刺激,这种开放式的观念决定了艺术创作的求新思变和公众性质。每一个时代的雕塑家集合没有固定的模式,如古希腊人奉行的“神人同形同性”论,所雕塑的人体尽管也是一些偶像,但不同的雕塑家手下就有不同的阿波罗和阿芙罗底得的造型。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中西雕塑虽然有明显的风格特征之别,但无优劣高低之分。西方需要东方,东方也需要西方,“各国之间的友谊,正像夫妻之间的情谊一样,要求每一方以其表现得最充分的个人特点做出贡献,而不是把自己消失在相似之中”。这是现当代西方艺术的文化选择,也是中国艺术的文化选择。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2]冈布里奇.艺术的历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苏珊・伍德福特.剑桥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5]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6]司马迁(西汉).史记・陈涉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9.

古罗马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墨元素;平面设计;创新

所谓设计思维的创新就是要运用视觉传达原理,将传统的图案设计思维转变为图形设计思维。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图形所承载的信息量及表达信息的准确性,重视视觉语言的研究。中国的平面设计从表现观念到手法都与欧美、日本等国家有一定差距,具体来讲中国平面设计对视觉语言的重视还不够。在经济、资讯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设计面临文化同化的危机下,如何保持中国本土精神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显得尤其重要。水墨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元素被很多设计师应用到当代平面设计,而现代设计不再仅仅要求设计师以一双灵巧的手满足画面美观的需要,要求设计师以智慧开拓人们对世界的新的认识。

水墨艺术作为农业文明时代孕育的艺术形式,与我国农耕社会的基本生存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依赖自然形成了基本的审美观念是自然是美的源泉,例如山水美等观念,由此形成的审美观念是效法自然。家庭为核心,形成了性格温顺的基本追求,因此,国人一直把柔和作为审美标准之一,追求心境平和,超脱欲望,遇事不怒。而现代工业社会,高速运转的大机器使追求变化求新求变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工业化后期所强调的逻辑化、理性化、标准化、组织化以及功能化的价值取向反映在艺术形式上,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功能和美的结合。在创新、效率、速度、理性、质量的价值观念下,人们追求快速、高效、动态变化。思维速度和审美判断明显加快,没有时间去慢慢欣赏精雕细刻。简洁的直线、弧形和几何形、抽象化、平面化的无机形式取代了繁琐的曲线和强调空间感、再现性的有机形式。这使得设计的产品生产起来方便、简洁,与工业化大生产的标准化操作相适应。到了现代主义阶段则形成了功能决定形式和抽象主义表现语言的设计理论,平面设计的形式语言主要体现在对各种新字体、抽象几何图形及摄影图像的合成与应用、模数化的几何编排骨骼的设计等方面。对于从工艺美术脱胎出来的中国现代设计来说,现代主义视觉语言注重商业益、追求功能主义视觉特征,注重理性分析的设计思维方式、创作形式和手段值得去借鉴和学习。水墨元素向现代形式的转变必将趋向于国际的标准化、简洁化和系统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理性化、秩序化

随着时展,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之间日益密切的联系,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必然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化,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工具、技法、材料也相应改变,并导致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的创新研究,理性的设计哲学和设计方法,是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的坚实基础。电脑在设计中的普及,使传统的人工绘图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精准,如今设计师已习惯于电脑的辅助。通常,水墨元素在平面作品中的设计制作除了运用手绘,还要计算机进行辅助处理,所画水墨画只能作为原始稿,通过扫描仪进入电脑后,设计师使用图形处理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在电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常需要利用图形处理软件对原始稿进行多次复制,根据不同的设计概念对水墨元素和其他设计元素进行不同色彩、造型文字排版的试验,来获得多种视觉效果,使得最终采用的平面设计作品能充分地体现设计师要表达的内涵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电脑图形能够达到手绘图形无法企及的纯正和严谨,能够不断进行复制,使图形的排列整齐而有序,带给人们全新的审美感受。所以,在平面设计中,理性化、秩序化的图形一方面是新技术和设备应用的结果,也符合人们对秩序感的追求.

二、几何化

科学研究表明,人视网膜与摄像机不同,它向脑部视神经发送的不是原始像。原图像要经由视网膜的四层不同功能神经细胞处理后再以六类原图像的抽象信息经视神经送给脑。研究发现这些信息多与生物的生存条件相关。例如形状(圆、矩形、三角形)、质地、可食性、危险性等。就人类的视野而言极少看见这类标准的几何体,但因为视网膜只能用这几种几何模形发送物体的轮廓信息,因而就构成了人对这几种几何体的偏爱。远古的各个文明均酷爱这些几何体,如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角斗场、中国的方砖。只是后来艺术为少数文人和贵族阶层所专有,使得在有闲又有钱的条件下,艺术的接受过程变得可以是仔细把玩、细细品味,从而重装饰、轻传达。随着机器时代的到来,设计在寻常百姓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又偏爱起几何形来。工业时代大多数东西都是机器制造的,机器只能制造几何形状,所以能够反映这一时代价值的象征符号的正是快节奏、力量、效率、速度及机器的象征)几何形体。在造型方面,逐渐从有机造型过渡到几何形状。几何形状代表了机器技术的秩序感,而且只有几何形状具有技术工具的含义。传统水墨画中的造型多为山、树、房舍、人物等具象造型,这是符合传统农耕社会的审美需求的,而要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运用,符合时代审美可以使其与几何形状相结合。

三、抽象化

抽象化是当代图形设计的基本形式特点,理性思维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的抽象意识不断增强,人们透过自然的表面发现了内在的抽象化结构,人们惊异得发现在司空见惯的外表下蕴藏着这样独特的形式,令我们感到十分新颖。如今,人们从对自然物的崇拜转而成为对人造物的崇拜,人工制品的造型是从自然物的有机造型中提炼获得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机器制造的人工制品更是简洁而抽象,主要由直线、圆弧、平面和圆弧面组成,所以抽象图形令人们感到时尚、新颖,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感受。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人们更多的感受到了抽象化造型的艺术价值和视觉传达上的优越性,它体现出人的设计意识已经步入了全新的领域,而且也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平面图形设计发展的一个基本走向。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电影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影家协会

诗书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古地理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