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美术专业基础知识

小学美术专业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美术专业基础知识

小学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小学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 美术学专业 课程体系 特色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指示,计划为全省农村小学定点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安心农村教育的高素质的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2010年开展,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这是我国小学教师教育的重大创举,是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现实选择。该模式按照“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定向培养,综合发展”①的培养目标,为农村培养安心农村教育、热爱农村教育的各学科小学教师。

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学制为6年,分两部分进行,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成绩成为了“分水岭”:前两年通识课程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将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达到录取成绩要求的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本科修业期满后,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对于部分因未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就进入专科层次学习。三年专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初中起点专科毕业证书。

一、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专业课程设置着力培养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和素质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基础阶段是建立健全美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和专业信心的关键时期,明确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设置合理的美术学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建构自身全面的知识体系,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六年制美术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奠定了专业基础的重要渠道,也是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针对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这一现实情况,因此,可以将一些与湖南省农村生活、农村教育、农村教学相关的教学元素和内容融入到美术教育相关课程中,使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更加贴合农村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凸显出对综合能力的要求

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核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现场观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教学研讨教学和实景模拟教学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此来强化和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同时,“广泛开辟校外实习、见习基地,大量开展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对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职前培训和实习,充分熟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构建起‘培养学校—实习基地—生源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其毕业后能直接走上讲台、站稳讲台。”②

(三)课程设置特色

以国内一流师范类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作为参考,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注重文理兼容;同时,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连贯性,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充分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将师范性、综合性、适应性、实用性贯穿始终,从而构成了美术教育课程的最为重要的部分。

1.美术教育类课程。让学生了解美术教育的概念、实践与价值所在,如美术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课程。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该课程的开设用以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和技能,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儿童美术辅导等。

3.教育社会学和心理学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学习和了解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活动状况,分析目前在小学教育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学等。

4.教学研究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表现力,让学生对教育目的、教学细节、教学示范有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学习的形式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训练等较为灵活的方式进行。

5.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模拟教学和教育实习,是最能体现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模拟教学包括课堂环节模拟、课堂全程模拟以及微型课堂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了解教育、教学实践的相关知识以及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如社会实践、教育见习、课外文化活动等课程。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可能要担负起更为多样的教学任务和职责。因此,他们必须要具有更为全面的教育修养和综合实力,来应对目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实。以上课程设置正是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学习机会。“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须明确培养目标,即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宗旨,以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为己任。要培养有扎实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础技能的综合型通才和‘反思性实践者’。”③首先,在夯实专业基本知识、强化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完善,为后续的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专业理论和教学教法的学习也要贯穿到技能课程的学习中去,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优化的教学过程、完备的课后辅导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业限选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的有益补充,增设儿童美术辅导、民间美术、中西方美术教育比较等作为专业限选课程,这样的课程搭配更加符合当下基础教育的现实和需要。强调美术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增加美术史论、美术理论及美术鉴赏相关课程的比重;并在此基础上,开设适应新时期、新课改背景下,针对小学美术教师理论学习和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课程,如小学美术教育学、儿童美术心理学、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等课程。

二、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要能够满足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以及教育发展的要求,要求热爱农村和农村小学教育事业,有爱心和责任心,关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愿意将自己的热情和青春投入到农村和农村美术教育事业中;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能克服和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和教学条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特点以及农村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特点开设开发性、专业性、综合性、针对性、均衡性强的相关配套课程。在课程结构的调整方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将加大;适当增加和扩大与美术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与自选课程的范围和种类;加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相关实践、实训课程的建设。农村定向师范生有其共同的不足之处:由于美术基本功不强,对自己在美术专业的表现缺乏自信,艺术视野狭窄,美术工具和资料严重缺乏。但其优点也显而易见,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小,可塑性强;为优秀初中毕业生,文化成绩秀,勤奋好学、团结肯干,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教学活动,是一批可塑之才。

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如下几方面突出特色:

(一)强化美术专业基础,突出师范特色

加大对“教师技能”的训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关课程内容设置、教育教学资源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查分析,“认识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优化课程的途径、文化资源的开发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从其课程设置的专业结构进行了切实的理论探索,提出培养方向决定专业结构及人文需求引导技术需求的观点。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教师技能的训练,遵照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精神”。④在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上符合农村美术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通过师范性课程,要求学生对美术师范专业有宏观的把握及其对美术教育事业有深入的理解。

(二)提升综合素质,实施分向培养

借鉴中师时期培养综合型、全能型小学教师的优良传统,注重和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开设多门教师技能课程,如普通话、三笔字、美术基础、简笔画、音乐素养等。对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学生进行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这使学生在接受学科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接受到了师范技能教育的培训。就美术专业学生而言,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美术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教师基本教学技能两者都获得极大的进步与提升,达到了作为一位合格的小学教师必备的“能说会唱、能写会画”的要求。

(三)关注基础教育,强化职业认同感

在校期间,要让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种归属感,强化职业认同感。通过开展教育实践课程、专家教授讲座、形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如教育实践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暑假大学生“三下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失学儿童、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研等方式,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儿童、安心农村教学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教师。

结语

课程设置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和教学的基本单元。我们要“积极推进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鼓励教师教育院校根据不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探索多种培养模式”⑤。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它在培养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的同时,也将中师时期培养综合型、全能型小学教师的优良传统继承了下来,是培养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的现实选择。

注释:

①管培俊.改革创新加快转折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12—14.

②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3—6.

③李益众.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7—05—21.

小学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小学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内涵 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在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指导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冲击,也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小学美术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更新美术教育观念,深化美术教育内涵;在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小学美术教育质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新课程下美术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深化

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精神,小学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变革,与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综合素质培养相适应。多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注重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注重小学美术学科双基(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科知识学习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以适应小学艺术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1.2 美术教育功能内涵的深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上应体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综合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外,还必须承担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其实现途径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实践。

1.3 教师应注重技能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学科内容在教学要求上有了适当的“调整”,淡化了学科的专业技能强度,在要求和内容上进行了“降低”与“弹性”的增强。

2.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2 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这些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美术教师应该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美术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节奏。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的美术教学模式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来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

4.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5.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小学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学论;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12-02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及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将近十年过后,高师美术教学论教学是否适应了“新课标”呢?

一、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之现状

高师美术教育学课程是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其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看到,现在多数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美术教学论课程的兴趣没有上专业课浓厚,敷衍了事。很多学生最起码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都不具备,如钢楷、粉楷等,以至于授课板书时,常常有损教师之形象。更严重的是此问题并没有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和注意,认为只要有美术基本功底就可以胜任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

问题的存在,来自于高师师者及教学过程。美术教学论教学施教者尚有人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更没有走进新课程标准,仍然墨守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主宰者,在教学中权威无边且无微不至、尽心竭力。看上去这种传统的做法似乎很尽职,但学生则麻木、顺从或逆反、抵触,在教师的牵引、灌输下被动地接受,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被扼杀。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再依据固有模式传授现成的知识、演练技能,必须认识“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讲授教学方法的只是空谈理论而不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必须变权威为平等,变控制为合作,变独奏为伴奏。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之现状

为了贯彻执行《牡丹江师范学院实行三学期制、增加社会实践学期管理办法》,以实施“质量工程”开展社会实践为契机,以推动高师教学与基础教育发展的紧密结合、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推动大学生实践工作与教师教学工作的紧密结合为目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中探索师范专业改革发展之路,开拓师范专业生存发展空间。笔者对牡丹江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五中学、新华小学等学校进行了美术新课程实践调研。

调研采取与主管副校长、主管主任、美术教师、美术班主任、学生交流、听课等形式进行。基本情况如下:

1.各中学基本按要求开设美术课,有的学校还开设了专业班、特长班、加强班等,有的学校专业升学率也很高。

2.教师教学都执行了新课程标准,主要授课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高二主要是工艺、书法、雕塑、数码四大模块。但多数教师教法传统,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把握不够,有的专业技能、技法不能充分展示到位。

3.有的学校专业教师尚缺乏,专业仪器设备不足,不能全部按要求开课,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美术新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大打折扣。

4.笔者所走访的小学则令人耳目一新,美术教学成果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健康的墙体彩绘、每层楼道的学生美术作业、美术工作室里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等。在观摩各年级美术课教学时,常常会使人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每间教室:低年级注重童真童趣教学,课堂上时时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高年级鼓励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学习兴趣、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采用讨论、分析、比较、观察、分工合作等多种形式,基本上不给学生出示范画,进行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拓展学生思维,课后进行适当的课后延伸。

三、适应新课程标准,高师美术教学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国民美术教育,是培养公民必备素质能力的教育。换言之,它不是以培养几个画家为目的的教育,而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潜能,真正地使每位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所以,教师上课首先要在课程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传授知识,适当降低难度,不可太专业化,既要注意与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注意与高考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美术有用,能学以致用,也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上课要情感投入,关爱学生,以情打动学生。在教学方式上要变化多样,在教学方法上要生动活泼,教师要以精致的范作吸引学生,以动听的讲述和熟练的演示激励学生,以具有启发性的引导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索,以机敏的智慧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成功的愉悦促其兴趣更浓,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态度就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高师美术教育改革责无旁贷,美术教学论教学改革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为了适应中学美术新课程的改革,高师美术教学论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也要适应中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除了学好在学校所学的所有专业,还要考虑到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新增内容,还应该增加手工、陶艺、媒体艺术等,并充分了解中小学教材。

2.美术教学论教学要贯彻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美术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应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获得人生发展的动力。过去教师是将自己学会的知识想方设法教给学生,而新课程教学的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完成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学习活动的方法、技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3.美术教师除了胜任美术教学工作,还应胜任诸如美化校园、美化教室、美化板报、布置会场、搞展览等工作。学校的教育工作,特别是中小学。要求美术教师是全能的美术师。因此,美术教师必须有熟练的专业技巧、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等,并能在课堂上进行准确、生动、迅速的演示。教师熟练地演示,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它是美术教师威信的支柱。任何美术教师都不可能对美术领域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对课堂上演示的内容必须熟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自已的“一专多能”。“一专多能”是以一技之长迁移到其他课业的技巧上,形成多方面的美术能力。“多能”是博学、博会,对教材涉及的各种艺术形式技法都会,都能胜任。美术技能区别一般的动作技能,不仅在于它的动作性,而且在于它具有心智性特点。例如,握笔画线是动作技能,但将线条变为树枝形态,且美,既要有技能功力,也要有智慧。所以,美术技能是智慧技能。美术教学很多课业是技能训练,如绘画、泥塑、剪纸、立体造型、木浮雕、绳编、扎染、蜡染、撕纸等,这些技能,只有从美术学科教学中有所悟得,在美术教学论教学中得到强化,否则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美术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才能获得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