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药工程与生物制药的区别

制药工程与生物制药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药工程与生物制药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药工程与生物制药的区别

制药工程与生物制药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 本科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214-02

在探讨我国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之前,先回顾国内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发展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

一、国内外GMP简介

制药工业起源于18世纪末,随着化学合成药和抗生素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制药工业发展迅速,同时药品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多。1935年发现磺胺类药物后,一家公司将二甘醇用于口服的磺胺醑剂中,导致107人死亡,其中多数为儿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沙利度胺事件引起全世界对用药安全的高度关注。此后有关药品安全问题的事件仍大量出现。正是基于保护消费者,严格控制药品生产过程,保证药品质量,美国坦普尔大学6名教授编写制订GMP,并于1963年由美国国会第一次颁布实施。1977年第28届世界卫生大会,WHO向其成员国推荐GMP,并确定其为WHO的法规之一。此后世界各国陆续出台GMP,一些国家也制定了兽药的GMP规范。

我国在1982年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制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稿)》,1985年编写《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1992年卫生部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修订,并以法令形式颁布实施,要求国内企业必须遵守。2001年出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2011年3月1日,经过大幅修订的新版GMP颁布实施。

二、早期国内外制药工程专业的设立

按照GMP规范设计并建造制药车间、厂房,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工程设计人员要求非常高。原有的化工设计者由于缺乏药品生产的专业知识,如洁净车间的设计,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无菌控制等,而难以胜任。[1]因此,1995年在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设立第一个制药工程专业,为研究生教育。此后美国、英国等其他大学也相继设立制药工程专业。早期的制药工程以研究生教育为主。1998年,加州大学Fullerton分校工程与计算机学院设立第一个本科制药工程专业。[2]

改革开放后我国制药工业快速发展,但行业标准参差不齐,产品质量良莠不一,为配合我国制药工业的调整,适应制药行业在GMP下的人才需求,教育部在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招生目录中增设制药工程专业,同时取消了一批与制药相关的专业名称,包括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微生物制药等。

三、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制药工程专业设立到现在已经过了14个年头,各学校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改革(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

制药工业发展日新月异,许多课程授课内容需要跟上时代步伐,近年来围绕 《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制图》《专业英语》等十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的课程改革发表了大量文章。除了授课内容进行优化之外,也有对一些课程进行优化和组合,比如有些学校开设《微生物与发酵》《生药学与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与分析》等。此外也有一些新课出现,如《制药工程导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等。课程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本科生培养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环节困难比较大

随着GMP的实施,尤其是GMP(2010版)近乎于苛刻的要求,以往制药及相关企业为制药工程等专业本科生提供各种参观和实习的机会,现在逐渐成为一种奢求。许多有能力有条件的学校都大力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有些院校按照GMP要求建造中试车间,甚至是生产车间。

(三)课程体系构建上问题多,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制药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学科,既涉及化工与制药的工程设计、制药过程中的工程技术,也包含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分离、工艺、制剂、设备、分析、质检等,按照我国药品分类,又包括生物制品、化学药和中药。除专业课程外,公共课程的门数和深度要求也很高,如数学、化学、经济学、计算机、CAD辅助设计等,学分普遍达到80分以上。所以,纵观全国各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本科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一般在190分以上,学生毕业实际所修学分普遍在200学分左右,低于180学分的寥寥无几。早年这个问题更为突出,除了一些老牌学校在制药工程专业下只设置一个方向,近年来许多学校在制药工程专业下设置2~3方向,如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等,通过分流缓解课程设置难、学生学习压力大的问题。[3-5]

(四)各学校在制药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各有侧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到底应当怎么做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从能力教育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从专才教育到通才教育,从专业教育到通识教育,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公共课方面,哲学、心理学等课程早已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课程,是国内许多专业的素质拓展课;我校许多一线教师反映应当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语文课,相对的,像英语、政治等一些课程的学时应当相对调整。近日走访了修正集团通化产业基地和东宝药业,反馈出来的信息是,企业招聘时需要学生在某一方面突出,然后选择性地针对一些员工进行培养。换句话说,毕业生到企业要经过一个从专才到通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本科生接受的通识教育要达到的效果并没有展现出来。

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界定不明,作为工科专业,它的专业基础课程到底是工程课程,还是药学课程?如果是药学课程,那与药学专业有何区别?进一步,是化学药、中药,还是生物药?当下确实是到了创新教育时期,理应深思如何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目标。

1998年教育部一刀切,取消十多个老专业名称,统一名称改为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涵盖了制药行业的每一个角落,从研发到工程设计,到生产,到管理,到销售,面面俱到,这让许多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无所适从。既不能违背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又要满足制药行业对本科生的要求,矛盾重重。

近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不再一味追求高大全,结合自身特点,从不同层面确立自己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四、浅析制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设置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当初制药相关专业调整时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日益展现出来。随着GMP(2010版)的颁布实施,和2015年12月31日全部制药企业均需通过新版GMP认证这一大限的临近,制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制药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2008年全国制药工程教育委员会对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目标和业务要求分别为,培养目标: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培养目标看,无论是生产、研发、还是管理,这都需经四年制本科才能达到一定水平的,让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四年时间里达到上述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业务要求:主要学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生物化学、毒理学、药理学、制药工艺学和制药专业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医药产品的生产、工程设计、新药的研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面面俱到的培养模式,能否让本科生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实在是值得商榷。

目前全国近两百所高校设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各有侧重。在1998年专业调整,以及此后大批高校设置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时,多数学校对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应该去做什么,没有达成一个明确的共识。许多制药工程专业在设置之初,就是换个名。一些制药工程专业是仿照其他兄弟院校的情况,进行培养方案制订。从1998年到2012年,在中国知网上以“制药工程”为关键词,在篇名检索中,检索到与制药工程相关的论文,30%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改有关。除了少数学校确立明确的目标外,多数情况还是中药、化药、生物药大杂烩,工程设计与工程技术,以及研发、生产、质检等一锅端。正是这些少数明确其本科生培养方向,放弃高大全培养模式的学校,在众多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如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在其学校网站上介绍:全国第一,其特点就是培养方案围绕制药工程设计和制药工程中关键技术进行设定。再如中国药科大学近年特别设置生物制药专业,围绕生物药的研发、生产等环节开展课程,凸显其生物制药的特点。还有江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其核心是围绕发酵工程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制订培养方案,突出学校老牌专业的特色。上述三个专业均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高厅函(2011)40号,(2012)7号)。此外还有天津中医药大学特别设置的中药制药专业,结合自身中医院校的特点,突出中药制药环节。再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就是围绕农药展开。2012年4月,东北农业大学召开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研讨会,确立其生物制药方向。此外,许多地方院校采用订单式培养。这些兄弟院校的举措正是对这十多年来制药工程专业到底应当怎么做的一个深度反思。

综上,制药工程应当是与一些相关专业互补的,而不是笼统放在一起。制药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设置应当相互配合,各有特点,并且特色突出。有选择性地适当恢复几个专业应当是现在比较合适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赵光荣,元英进,蒋建兰,李霞.美国制药工程教育一瞥[J].药学教育,2005,21(1):56-58.

[2]徐明丽,赵光荣,白鹏,元英进.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4(1):12-14,39.

制药工程与生物制药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学本科教育 药学高职教育 药学理论 实验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51-03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努力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是我国教育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药品生产、使用、临床服务等内容,药学高等教育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协调发展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协调发展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各类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高等药学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更加适应我国药学发展和健康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就高等药学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一分析,讨论其培养目标与岗位的选择。

一 高等药学本科生的培养及适用目标

我国药学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开始走向正规。据《中国药学年鉴》2007年记载,我国设置药学类专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475所,其中本科院校269所,高等专科学校3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65所,总后勤部及武装总队3所,在学制培养上,本科教育多采用4年制,也有少数学校的临床药学为5年制,专科教育一般为3年制。据文献报道,我国现有医药生产企业5146家,其中生物制药企业4000多家,中药制药企业1万多家,化学制药企业4000多家,医药销售企业1万多家。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远无法满足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合理培养大批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领域的重任。

1.培养药学本科生,是一个重要的层次

由高中转入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经过4~5年的学习,在专业上已掌握较为广泛的知识,其理论应高于高职生,经过实习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已经具备了从事药学各岗位的基本能力,属于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药学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药学硕士、博士培养规模增加。在现行的高教体制中,科研论文数量、重点学科建设、SCI论文、硕博士培养规模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硕博士大量培养的结果,势必形成“本科无用、硕士将就、博士有用”的局面,每年各高校大多数本科毕业生追求考研,而药学本科教育有些方向不明,不知道哪里需要本科毕业生。在每年的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显示出很多企业非博士不要,硕士生就业也会受到威胁。在社会实践中,药学领域各岗位的工作本科生完全可以胜任,不一定非要硕博士才能担当。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是当前药学领域需要多少学术型人才、多少应用型人才和多少复合型人才,按比例和规模协调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有些企业和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在招聘人才时定位过高,一个本科生能胜任的岗位一定要用一个硕士或博士,这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2.药学本科教育还承载着培养潜在学术型人才的重任

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作为药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药学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新型药学本科生是当今药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3.在我国现有的药学高等院校中,设立的专业较细化

如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海洋药学、药学管理、中草药资源与开发、生物制药技术、药品营销、临床药学,另外还有很多研究方向。这些专业和方向的设置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都需要打好基础,如抓好公共课(外语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几个部分,另外也开设和生命科学有关的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在学完基础课程进入实际环节后则要加强甚至进行个体设计,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计划。培养和发现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兴趣,从中发现有科研苗头的学生再进行进一步引导,最终确定有科研潜质的可建议走硕士、博士之路,这样更利于做到投资明确、人尽其才。

4.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合格的本科生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本科课程的教师要相对稳定,其次要求教授也必须走向讲台,担任本科课程的教学,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创造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和个性特色,学习与就业方向的选择亦如此。如果一个班级50人,毕业时其中45人都选择考研,那么其中一半是出于无奈是为了以后好就业,而非科研苗子或愿意终身搞科研。

在本科学习期间,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很有必要。有了导师制,老师与学生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并可尽早地进入实验室适当参与一些科研工作,开拓创新思路,培养科研意识、动手能力、综合分析与逻辑判断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既可丰富实习活动,更使学生终生受益。

制药工程与生物制药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朝阳 坡地 布局

1. 坡地工业园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1.1 形成适合坡地地形的生产工艺流程

可以利用坡地的地形条件,构筑适于在坡地上建设的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满足工业企业之间在生产上的联系和协作。

1.2 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隔离和防护

可以通过利用坡地地形作为防护隔离体,隔离污染源和使各功能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达到环境使用要求。同时也可以利用山地的斜坡和山头种植树木花草,规划建设绿地等措施形成多层次、立体的绿化环境卫生条件。

1.3 形成富于变化的形象与特色

地形的复杂多变,虽会给工业园区的建筑布局与设计带来诸多不便,但如果处理得好,反而能使建筑布局与环境密切结合,并能创造出变化万千的设计手法和建筑形象与特色。

1.4 节省投资、节约用地

首先,虽然坡地建设的室外工程、道路建设投资较高,但是其地价却相对较低,可以节约大量投资。其次,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在坡地还能获得比平地更高的土地利用率,增加建筑的面积。

2. 坡地工业园区建设的不利条件

2.1坡地开发成本高、建设难度大

坡地工业园区别于平原工业园的主要特点是地形复杂,有高度、坡度和小气候引起的各种变化。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都有一定的适应坡度,但因地形条件所限,适宜建设的用地显得十分紧缺,加之其工程地质条件也比平原城市复杂,这就大大增加了建设的难度。同时,在坡地等复杂地形条件下施工,土石方工程量也会显著增加,相应的基建费用亦会增大,再加上其道路和管网线路迂回、长度增加,因而总工程量和总费用增加幅度更大。

2.2坡地交通运输困难、区域联系不便

一方面,由于山水阻隔,地形起伏,增加了交通联系的复杂性与难度。坡地工业园区因地处山丘复杂地形上,或有山地环抱、夹峙,其对外交通联络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在工业园区内部,由于道路迂徊,且坡度较大,交通运输影响较大。

2.3坡地生态环境脆弱、用地矛盾突出

坡地的生态环境较脆弱,易发生环境灾害问题,如水土流失、山洪水灾、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并诱发次生灾害,危及人身和城市安全。同时坡地工业园区内土地的宜建地、平坦地较少,与农业耕地矛盾突出。

2.4园区结构松散,影响整体效率

具有一定规模的坡地工业园区,因受地形的局限,其整体形态多不规则,或不够集中,园区内部功能布局趋于分散化。由于受地形限制有些园区被分割成了多个功能完整且相对独立的片区,不少基础设施(特别是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等设施),也往往难以形成统一的高效系统。

3. 朝阳双塔工业园区的总体布局结构研究

3.1集中紧凑型结构

规模较小,建设用地较为完整的条件下,采取集中紧凑的空间结构模式是理想的选择,因为它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和生活活动,节约建设用地,减少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特别在园区建设的初期阶段,由于园区的规模比较小,人地关系的矛盾还不突出,园区往往都是紧凑集中发展。

3.2线状带型结构

线状带型结构是在陡坡较大的带状地形条件下形成的。由于地形或自然地貌条件所限,城市用地沿丘陵、山谷或江河延伸呈带状发展。

3.3分散组团型结构

分散组团型结构是在拥有若干相互分离的、适于城市建设的场地的情况下形成的。多见于地形起伏、山水相间的丘陵地区或山区河谷地带,用地高低起伏,被山脉、江河、冲沟、丘谷所分割。

3.4案例研究

加利福尼亚州第二大城市,美国第七大城市。圣迭戈的医药产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北部的滨海山谷地带,大量的生物制药企业集聚在此地,形成了全球著名的圣迭戈生物谷。

在圣迭戈生物谷中,山谷地带的产业组团采用带状布局模式,以道路为骨架,用地边界没有严格划分,一般依据地形而定。山谷中地势较为平缓的产业园区,道路主要为方格网状,地块划分较为规整。山体与干道之间的居住组团,呈现出指状的布局形式,组团渗透在山谷之中,组团道路与快捷干道相连。

3.5启示

布局模式――结合双塔工业区实际,规划采用组团式布局模式。根据产业关联的结论,规划将不同生产部门组团式安排在服务配套设施周边,同时各类部门在分期建设中都有涉及,保证了生产部门的相对集中和分期建设的综合要求。

特殊指标体系――坡地工业园区有不同于平原城市的特殊指标体系,一般工业园区内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往往控制上限。但对于坡地工业区而言,一方面因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需要保留部分山体绿地;另一方面,因其开发建设的高成本,也应保证一定的开发建设量下限,以实现规划的可操作性。

4. 朝阳市双塔工业园区功能布局结构设想

现代的产业园区发展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居住、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4.1 坡地工业园区功能布局原则

4.1.1 功能布局契合经济发展规律、城市拓展规律

朝阳市的经济发展正处在重要阶段,调整、提升产业结构,成为现时的要务。建设双塔工业区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是充分疏散、拓展城市核心区功能的必要举措。

4.1.2 功能布局适应用地区位的合理分布

规划用地功能布局符合供给需求理论和地租竞价分析,体现了城市的不同功能活动对土地空间位置依赖程度的不同。城市的零售商业、办公、住宅、工业等等各自存在不同的地租竞价曲线,用地单位个体在不同选址情况下,仍能获得正常利润所能支付的最大商业租金。根据不同区位的机会收益水平确定的级差地租形成了城市土地利用个体自由选址中的空间秩序。

4.1.3 用地功能布局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组团式结构;

朝阳市双塔工业区的发展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保持不同开发阶段的功能相对完整性;

土地集约使用,以集聚规模效益提高用地效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提倡用地功能适当混合,方便就业、工作,并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交通流量。

制药工程与生物制药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资源 开发利用现状 保护问题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又是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同时还是生态系统的支持。因此,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展环境水利的研究,使人类与万物生命攸关的有限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维持自然生态环境平衡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本文试图通过对分析大理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

2、大理市水资源的总量构成与特点

大理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1.99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2068立方米,而全市河川径流量6.408亿立方米,降水总量17.702亿立方米,其中76.9%形成地表水,地下水约 2.769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构成见表1。

表1大理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构成表

我市地表水的PH值都普遍很高,在8.0左右,略显碱性尤其洱海水,经测试,它随水位的降低而表现显著。所以,控制水位,保持生态平衡乃是当务之急。从毒理指标上,据卫生防疫站的水质调查。境内溪河下游、湖塘、井泉等饮用水源,按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有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超标,氨氮超标和局部碘超标。地下水主要是裂隙水、孔隙水、岩溶水和部分承压水。由于水量交替强烈,活动频繁,水质一般是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五毒对其没有污染,所以,水质要比地表水好。总的来说,大理的水质是好的,局部小范围地段水质较差外,其余大片地区,无论地表水或地下水都算洁净的“重碳酸钙镁型”淡水,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和农、林、牧、副、渔的用水标准。

我市主要河道水质情况统计表

综上所述,我市水资源的特点是量多,质好,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条件。从水质方面看,我市碳酸盐分布较广,降水强度大,雨水淋溶强烈,因而天然地表水属矿化度低的淡水,PH值普遍偏高,总硬度适中,水体中主要离子含量,都在正常范围内,根据目前手段分析所得的天然水体中所含化学成分除少数水域内的水体污染较严重外,天然水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适合工农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用水的标准。

从资源分布的特点看,由于我市河川径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年内分配不均,按同步期年径流资料表明,径流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其量占年径流量的80%~85%,枯水季节(11月至次年4月)仅占年径流量的15%~20%,从总体来看,全市不属资源性缺水,而是工程性缺水问题,因此,在开发利用上必须实行因地制宜原则,宜提则提,宜蓄则蓄,宜引则引,统筹规划,全面安排。

3、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全市水能资源蕴藏量为29.705万千瓦,全市河流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29.705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如全部开发年发电量13亿度,相当于 52万吨标准煤,按我市人口平均计算,每人拥有可开发装机容量0.5千瓦的可开发电能度。

现已开发的有省属西洱河梯级电站,装机25.5万千瓦,年需水量7亿立方米;茫涌溪电站装机4000千瓦,年需水量0.3125亿立方米;阳溪电站装机5000千瓦,年需水量0.3456亿立方米;灵泉溪电站装机3200千瓦,年需水量0.1678亿立方米。

3.2农业方面采用提水、蓄水、引水、挑灌相结合,供我市18.885万亩耕地的用水,到2012年,全市有效灌溉17.71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6.53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约92.2%和85%,年耗水1.1659亿m3,现有提水泵站132站237级401台,总装机23099千瓦,其中:洱海环湖泵站57站172级328台,总装机20931千瓦,以库塘为水源的泵站有28站37台,总装机1090千瓦,在洱海泵站中,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先后建成了控制灌溉万亩以上的骨干泵站有波罗江、前进、城南、江上、富美邑、白塔河城北、石岭等8座,共计29级85台,总装机7476千瓦一级站提水流量达16.338立方米/秒,占洱海环湖泵站一级站提水流量35.13立方米/秒的46.51%,总控制灌溉面积占洱海环湖泵站总控制灌溉面积的52%,蓄水工程方面有三哨、麻甸、干海子小(一)型水库3座,库容1103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28座,库容661万立方米,小坝塘135座,库容238万立方米,蓄水工程总库容1764立方米。

3.3引水工程方面,引苍山十八溪,山箐水源灌溉农田的引水渠道共有63条,年引水量总计2465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10462.29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4%。

3.4取用地下毛细管水,裂隙水和层压水的地下水机电井,共有60眼,装机62台1220千瓦,年取用水量136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0.2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约1%。

3.5工业用水方面,我市主要工业产业有啤酒卷烟、水泥、烟纸、生物制药、建筑建材等,2012年市辖区工业总产值完成300亿元,我市较大的企业有理红塔集团大理卷烟厂、云南力帆骏马有限公司、云南红塔滇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理哇哈哈有限公司、大理水泥集团等,其中大多数企业均有自己的泵站,年供水1283.53万立方米,其余用水较少的企业均有自己地下井抽水,山箐引水或城市管网供水,全市工业需用水量为6959万立方米,就工业耗水量以我市辖区工业产值对比而言,仍存在水利用率低,循环、重复利用情况较差,仍需在企业更新设备,加大节水宣传,树立节水观念,才能保证企业效益不断提高。

3.6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综合利用现状

到2012年,我市城市建成区面积44.5平方公里,拥有城市人口42.5万人,城镇化率为63.45%,城镇布局和功能不断完善。在供水方面,拥有团山水厂北区水厂、大理水厂、下关老水厂、鸡舌箐水厂、荒草坝工业区水厂、凤仪水厂、龙泉水厂等8家城市供水水厂,年供水能力达2237万立方米。保证城市人均每天167.69升的用水,解决于城区公用,绿化美化用水,保证了城市部分商业、饮食业用水,也保证了我市近481.47万中外地常住流动人口的用水。十一五期末,DN100以上管道总长达300公里,比“十五”期末的137公里增加了163公里,增幅118%,供水普及率达100%,比“十五”期增加五个百分点。

4、大理市水资源预测与保护措施

2012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255亿元,耕地面积18.0195万亩,人口66.8万人,城镇生活用水量将增加3935.7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将增加7916万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1488万立方米,水利发电用水增加2113万立方米。从预测分析计算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加,需求量持续增加,但如果对水资源问题不予足够的重视,则供需矛盾更日趋突出。为此拟提出以下建议,认真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的各种问题实在必行。

4.1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规,严格控制水源污染,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法规,强调进一步开发水资源和节约用水、节制用水。节制用水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水节约,它是为了社会的永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水环境的恢复和维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与技术手段,强制性地使社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它除包含节约用水的内容外,更主要在于,根据地域的水资源情况,制定、调整产业布局,促进工艺效率,提倡节水产业,清洁生产,通过技术、经济手段,控制水的社会循环量,合理科学地分配水资源,减少对自然循环的干扰。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废水的排放量防治水污染。城市污水与工矿企业污水治理早已为世人所关注,我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大渔田污水处理厂已开始运行。现将下关、大理两城区及开发区的污水归并在一起,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节制用水与节约用水的区别

4.2加强洱海水资源管理,通过设置禁渔期,保护湖泊湿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施退塘还海,退田还海,退房还海和双取消、湖边带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扩大湖泊水面面积,扩大洱海的调蓄洪水、涵养水源的能力,逐步恢复已经破坏的生态功能,以调节气候,促进生态平衡发展。保护洱海水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洱海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根本的扭转,现已达到Ⅲ类水质,局部Ⅱ类水质。

4.3挖掘地下水的开发潜力,重视地下水资源保护

在流域规划和治理中,有必要挖掘地下水的开发潜力,调整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比例,以达到最佳利用的目的,同时由于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因此,控制地下水污染源,保护地下水资源也应引起极大的注意。

4.4使用污水处理技术,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用生态技术处理污水比较成熟的方法有土地处理,氧化塘、湿地处理等。氧化塘包括厌氧、兼性好氧等类型,具有广谱、高改稳定的净化能力。现在洱海治理的重要手段土地处理系统是将污水经过土壤一生物系统,去除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出水水质等于或超过传统三级处理的出水水质,同时没有污泥处理的问题,土地处理系统主要有慢速灌溉,快速灌溉和坡面径流三种类型,在适宜的污染负荷条件下,对总磷、总氮的去除效率超过70%。

4.5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一是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农业用水和弃水的污染;二是要积极鼓励施用污泥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减少化肥施用;三是对养殖场污水和粪便进行处理,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毛战坡、彭文启、李贵宝、周怀东.利用生态技术治理农村水环境.《中国水利》. 2004.7.

[2]张洁、熊必永.水环境恢复方略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2003.6

制药工程与生物制药的区别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central fishing port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economy industry cluster.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constructing center fishing por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ficiency of the traditional fishing port. The effect of center fishing port in fishery economy industry cluster is discussed from building center fishing port industrial cluster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forming scale, thus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industri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economy. We hope that this paper has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er fishing port.

关键词: 中心渔港;渔业经济;产业集群

Key words: center fishing port;fishery economy;industry cluster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019-03

0 引言

中心渔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整个渔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渔业生产的重要依托。渔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要以渔港的发展和渔业经济繁荣为先决条件,其内容涵盖三大产业,并且与旅游、交通、市场诉求与规模有紧密关系,核心的价值在于以中心渔港为主体的经济聚集体。中心渔港的建设在渔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渔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把中心渔港的建设与整个渔业产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有效规划,以利于渔业产业的集群;在中心渔港带给产业集群的效应,激发渔业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1 传统渔港

传统的渔港,依托码头满足渔轮进港卸货、补给、修整、出海捕捞生产,单一渔轮生产,同时设施不健全,规模普遍偏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综合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不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单一生产的传统渔港被拆迁的案例时有发生,对渔业产业经济发展、产业人员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2 中心渔港

21世纪初国家提出了中心渔港概念,并在全国主要沿海城市布局。中心渔港由传统的单一向多元综合的发展,在传统渔港功能基础上增加鱼货交易、活鱼暂养交易、深度加工、休闲渔业等功能。使中心渔港汇集了三个产业,形成集海上渔轮捕捞回港卸货、生产补给、修整维护、安全避风、活鱼暂养、产品仓储与交易、物流配送、休闲渔业、旅游餐饮等为一体产业集群平台,引领产业链延伸的相关产业集聚,起到产业集群的效应,从而形成渔业产业经济圈。

3 中心渔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着力于中心渔港建设 针对传统渔港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的现状,为加强中心渔港促进渔业产业的发展的作用,我国的渔港建设应该着力于中心渔港的建设,对于构建渔业产业化平台、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动渔业产业发展和渔业产业集群经济效益都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大对中心渔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基础功能;拓展渔港功能的多元化;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和产业集聚,发挥中心渔港渔业经济产业集群效应,即以中心渔港为平台、渔业为基础、渔业产业链为依托,集渔船避风、补给、水产品集散物流配送和深度加工、休闲渔业、滨海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以及产业链延伸企业的集聚,拉动渔业经济三大产业的发展,构建中心渔港的渔业产业经济圈。

3.2 中心渔港经济建设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中心渔港已发展为多元化的产业聚集,是集渔业捕捞、养殖、加工生产,补给与避风相结合,信息服务、休闲旅游、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渔港。其建设不是单一渔业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交通、物流、旅游等,多行业、多方面互相联系的整体工程。因此在中心渔港建设中,必须发挥中心渔港的带动效应,宏观调控,加强多主体的沟通协作,使中心渔港的建设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的建设配套体系融为一体,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融合、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统一。

3.3 建设要致力于渔港经济发展 中心渔港的建设,除了应该完善其基础设施,与相关产业相协同,以此来提供给渔业生产更全面的服务保障;还必须注重对其经济功能的强化,加速渔港经济的发展。中心渔港是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渔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市场需求、渔业经济和渔港发展的必然;是渔业产业人员从事渔业经济活动的重要基地,涵盖渔业的一、二、三产业,涉及交通、旅游、城市建设等领域;集合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要把中心渔港建成以渔港为平台,渔业为基础的经济、城市功能区。如:新兴建设中的天津中心渔港,将成为地区的地标、渔业产业经济的标杆,它所带来的产业经济集群效应在推动所在区域的城市发展、经济的繁荣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渔港经济发展:一是“以港兴渔”。以中心渔港的建设为依托,加速渔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以港兴业”。以中心渔港为依托,加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包括海洋运输、渔机修造、渔船、餐饮旅馆、物流配送、中介服务等。三是“以港兴城”。合理利用港区周围的土地资源,推进渔区的城镇化建设,使群众性渔港的渔民逐步转到中心渔港港区并逐步向城镇转移,解决转产渔民的再创业、就业问题,从而加速渔区城镇化进程。

3.4 规划的文化性 在中心渔港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除了注重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外,还要注重打造文化港口的观念,让文化在中心渔港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港口的建设的特色化和个性化能进一步促进渔港的建设和渔港经济的发展,对其产生很强的辐射力和聚合力。在中心渔港建设过程中,融入我国丰富而悠久的海洋、渔业文化,将其发扬光大,将成为国内渔港建设上的重大突破。

3.5 规划的生态性 生态渔港是渔港建设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主题,在渔港规划设计上,必须遵循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注重“社会、自然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生态导向的作用,以长远的眼光规划中心渔港建设。

4 中心渔港的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是美国学者波特提出的,将其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际上产业集群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运营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运营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在中心渔港产业集群中涉及如下行业的企业:

捕捞业的渔具、设施、船舶制造与航修;渔获物的交易、物流配送、保鲜、等;养殖业的种苗,饲料、药业、物流等;加工业的加工保鲜技术、生物技术、包装业、仓储、物流配送;休闲渔业的旅游观光、餐饮业、购物,涉及电子、机械、化工、物流、旅游等领域的行业。中心渔港的建设奠定了渔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推动渔业产业及产业链延伸相关企业入驻集聚运营,促进运营的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提高了生产、运营的效率,促进集群内部资源整合,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在集群中的主体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临近性,中心点是渔港,其余集群内的各主体分布在这个中心周围;各个主体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集群内的资本、信息、基础设施等为各个企业所共享;集群内的科研机构、组织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汇集的优势使中心渔港在渔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产业集群的效应。

4.1 规模经济效应 中心渔港的渔业产业的集聚效应,聚集着大量相关且专业化的企业,同时吸引着产业链延伸的关联企业集聚,集聚的发展又产生了扩散效应,促进企业间运营的交流和传播,由此又推动了企业的入住经营。如此形成的产业集群,在进行了自我完善合理布局之后,进入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又将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向该集群集聚,伴随着关联企业的集聚,促使行业企业之间密切而广泛的双向关联关系;同时,由于剧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将更加重视运营、技术的创新,以此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扩大,带动产业链中其余相关环节的生产、运营。产品市场会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资本市场的资金运作更加灵活,企业从信息市场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成本更加低廉,集群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也会有显著提高等。在中心渔港经济产业集群内部,规模经济日趋合理、完善。专业化的生产、运营与专业化的分工形成大规模的经济效应。

4.2 竞争效应 中心渔港经济产业集群中的各个主体,分享细化分工而带来的高效率,在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性,降低了运营成本;核心骨干企业在集群内部获得资源高效整合平台与空间;创新能力高、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核心骨干企业有机的联合在一起,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利于集群企业对产品的质量、价格以及特性进行相互比较,形成了一定的标准,由此将给企业带来竞争效应。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取一席之地,必须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式来达到目的,或者通过提高本企业产品与其他同类型产品之间的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企业产品的制定往往是依据市场需求,即用户接受程度而来;而同类企业面对的用户往往没有区别,因此,如果一个企业要在同类企业中获得市场认可,就必须生产出差异性产品。另外,经济集群的形成也给消费者带来利益,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快速的在众多产品中的寻求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市场接受程度高的产品激励着企业控制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提升整体竞争能力。中心渔港的产业集群为企业创建了竞争的平台与空间,由此带来提升竞争效应,为集群中各个主体提供创新的条件,促进其发展。

4.3 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中心渔港渔业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与其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渔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离不开渔业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渔业结构的优化也离不开渔港渔业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海洋新兴产业涉及种苗培育、水产品深度加工、海洋生物制药、信息服务等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和细化分工可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衍生新企业,从而带来集群结构优化效应;对于规模小、低水平生产与运营、结构简单布局不合理的主体,推动其转型升级或淘汰;促使集群的各个主体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生产与运营能力和水平、提高产业资金量和追求附加值最大化的经济;甚至更大跨度、更多范围整合产业资源,使产业链延伸更长。以中心渔港为平台,以渔业为主导的产业链延伸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产业集群企业的集聚、市场的需求促成专业市场和服务型行业的形成。中心渔港渔业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会使渔业结构低附加值区提升到高附加值区,从单一化的渔业运营转变到多元化的综合性运营;另一方面,中心渔港的产业集群效应提升渔业的经营利润和经营方式,传统渔港以扩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生产逐渐转变为以提高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主导的集约型运营。由此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结构合理。

由上所述,中心渔港在渔业经济产业的集群效应显而易见,集群效应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扩大,产业在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引导企业规模、效益扩大及渔业产业经济规模扩大和持续发展。

5 结语

中心渔港在渔业经济产业集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渔港建设时要着力于中心渔港的建设;中心渔港的建设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建设要致力于渔港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心渔港的规划、建设要注重我国的海洋、渔业文化性极其内涵,注重生态性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美丽。规划、建设好中心渔港,为渔业经济产业集群奠定好基础,在中心渔港带给渔业经济产业集群效应所带来了渔业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渔区的城镇化建设,使城乡一体化逐步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卢昌彩.提升渔港对保障和改善渔民生计作用的探讨――台州渔港建设的案例研究[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3(03).

[2]范东华,高莹.地理信息系统在天津中心渔港建设中的应用[J].交通科技,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