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内控管理制度

实验室内控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内控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内控管理制度

实验室内控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的内涵及中外对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关系的认知

首先,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或有利的影?。产生不利影响的事件代表了风险,可能阻碍企业的价值创造;有利影响的事件可以抵消不利影响或为企业带来机会。风险管理就是对上述风险和机会的管理,它是企业从战略制定到日常经营过程中对待风险的一系列信念和态度,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内控制度一般分为两种模式:一是金融企业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金融资产的安全完整,协调经济活动,利用企业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二是公司企业为使公司的经营风险为零风险,而在公司企业内部对各部门流程/程序运作进行设定控制点作业,作好流程/程序的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

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在国外有三种主要观点:美国COSO委员会的观点是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加拿大COSO委员会的观点是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其他方的观点是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本质一样。

大量的实践证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而风险管理离开了内部控制作为手段支撑也将流于形式。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内控制度进行风险管理的缺陷

(一)企业风险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在风险管理视角下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是一种新的理论概念,较多企业往往不能充分了解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含义,认识不到内控制度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这就难免会令企业管理者忽略公司的风险,不会主动收集关于风险防御或降低的有效信息并加以分析利用。

(二)控制环境失效、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进行内部控制的前提是必须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然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缺乏活力,各部门之间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一些部门为了业绩推卸责任,使得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失效。

不仅如此,现阶段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尚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利于企业从内部进行风险预测。这就可能造成某些高新技术企业一味追求高利益,而冒险激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甚至造成企业破产倒闭。

(三)内控执行力不够

某些高新技术企业也具备一定的风险管控意识,也制定了企业的内控制度,但是执行只是流于形式和走过场。而且,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不能保证内控制度有效的执行,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四)内部审计与监督有待加强

在企业既定发展目标已经有效实现的基础上,应该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监督,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但是仍然存在某些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缺乏全面了解,致使内部审计与监督无法实现其作用情况。

三、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实施与应用内控制度来进行风险管理

(一)以风险控制为主线,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

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良好的控制环境必不可少。营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首先要重视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其风险防控意识,尽可能全员做到居安思危防,防患于未然;还要优化公司治理,设置完善的组织架构,既避免权利重叠、一人独大,又避免出现权力真空,保证企业经营各环节权力、责任相互对等,在风险出现以后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和选拔时,应该严格把关;最后,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提高员工的满意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审计。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聘请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对内控设计的有效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内控评审不仅有助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体系,还可以关注到由于市场变化、国家政策变化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外部风险。

(二)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确定内部控制目标

由于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所以有的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控制机制,这就需要企业全员参与,共同面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首先,要设立专门对风险管理做出应对策略的内部控制小组,具体应该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监督人员等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人员,由内控小组依照本企业的特点建立适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层则应该制定企业内部控制最终目标,责成内控小组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案。

(三)认真执行内部控制目标计划,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评估体系

在确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之后,企业就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而不是“纸上谈兵”。同时,企业要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来评估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市场资金走向、客户意愿、原材料价格等已经出现或者未出现的问题对企业此阶段计划的影响,并且将相关信息详细记录、分类、归纳,为企业以后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每个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和技术水平,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定期分析,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四)实现企业有效的内外信息沟通

处理好企业内外信息沟通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在面临风险时能够实现各部门有效的信息交流,应对企业内外部风险的重要措施。要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条不紊地运行,真正起到风险防范作用,对内企业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明确员工的责任,增强其凝聚力;对外企业要建立良好的外部沟通渠道,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可以构建专属的信息平台,提升信息交流与传递效率,时刻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五)构建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业务管理新制度,做到考核与奖惩相统一

为了更好的实现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企业要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完善、整合自己的业务流程,形成新的业务管理制度,以更有效的应对风险。这就要求,业务管理部门要全面梳理经营业务流程,加大监督力度,对各项业务做出风险预测及评估,并按照新的业务管制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严格的业务考评,根据考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逐步建立起“激励+约束”的运行机制,在面临风险时,各部门才能够主动有效的想办法解决风险所带来的损害。

实验室内控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建议;对策

1前言

现阶段,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更加凸显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环境监测经多年发展,环境监测业务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环保政策强力执行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量急剧增长,在抑制和改善环境污染中作用显著。但整体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认识上、人才队伍建设、环境监测制度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还有较多不足,与当前环境监测发展形势不相吻合,而且信息化技术与环境监测的融合也较为缓慢,自动监测技术以及信息化监测网络的建设还比较落后,甚至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面将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特点、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予以探讨。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2.1环境监测基本内容

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成效,首先要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通过采取科学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获取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参数指标,进而更准确地把握环境污染状况,并对环境变化做到有效追踪,为后续环境治理及保护提供支撑。环境监测的范围较为广泛,自然环境中,监测对象包括水、土壤、空气以及生物污染等,可帮助找出环境问题根源。同时,环境监测的工作也较为复杂,包括污染状况评估、污染变化监测、环境控制效果评价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环境治理措施的制定。而且还能客观准确的评价是否达到环境治理标准,进而更好地了解环境改善的程度。同时,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各类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分析和判断监测区域的环境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通常所采取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有多种:化学以及物理监测技术主要是借助各类分析方法,如仪器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生物监测技术主要通过对污染环境下的动植物中的相应变化予以分析,进而做出环境问题的相应变化。在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为达到较高监测质量,各类监测技术往往是结合使用的。

2.2当前环境污染形势

首先,城市仍然是污染重灾区,受密集的工业、人口、交通等影响,城市环境中废水、废气等污染愈加严峻,承担更高的污水及垃圾处理压力,而且城市周边往往也是环境监测的重点区域;其次是乡镇污染呈加剧趋势,许多工业产能向乡镇区域转移,而且多是资源消耗型的工厂,带来污染排放问题,再加上污染处理能力不足,使得乡镇污染形势愈加严重;最后是农村地区,主要是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水源以及农作物的污染,带来许多污染残留、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2.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特点分析

(1)综合性。首先在于监测手段的多样化,主要有生物、物理、化学等监测技术手段,而且可单独或者组合应用,基本可得到环境质量相关指标数据。其次在于监测对象的复杂性,自然界中各种可能存在污染的物质均可作为监测对象,如土壤、大气、生物等。最后监测处理过程的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各类先进的监测技术,并经科学的数据分析,充分结合社会与自然状况,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结果可靠。(2)连续性。考虑到自然环境是实时变化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污染的发生与改善也是长期的过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不能仅取某一时间点进行监测,单组数据并不能用于污染趋势的判断,而是要经过长期连续的监测,在环境指标数据分析下,方能真实反映环境的变化,才能表现出更高参考价值。(3)可追溯性。为确保环境监测有效性,不仅要对监测过程监督,还要通过构建可追溯体系,使得监测数据更具可比性与完整性,有利于整个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开展。而且环境监测数据往往作为环境执法的依据,而这就要求相关监测数据具有可追溯性,既能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约束和监督作用,也可使监测数据更加完整且有效,发挥其环保价值。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迅速,但终归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认识上、制度上以及环境监测硬件设施上的不足,而且环境监测机构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尤其是县级基层监测机构在监测设备及人才、技术上仍比较落后。整体而言,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与环境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相去甚远,还需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道路上做出更多努力。现状分析如下。

3.1环境监测重要性认识不足

尽管环保形势严峻,但对待环境监测问题上,部分地区环保部门还存在认识偏差。也正因如此,导致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缺乏有力领导,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严重滞后,对环境监测效率及结果准确性构成不利影响。尽管环境监测行业有着严格资格认证机制,但许多环境监测机构,往往在取得相关认证滞后,就放松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视,出现了懒散的质量管理态势,降低了环境监测质量成效。许多管理者也未对环境监测过程及数据进行严格监管和检验,使得监测工作丧失管理意义。此外,有的监测人员,也因思想上的不重视,而使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及真实性受到影响。

3.2环境监测队伍建设落后

近年来,环境监测工作量与日俱增,监测业务范围也在持续拓展,但受环境监测队伍人员配置不足以及专业素质欠缺等影响,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难以开展。在许多地区,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的调动仍受环保部门管制,在监测人才引进上缺乏主动权,而且受机构落后的用人及薪酬制度影响,较多环境监测人才流失,使得监测机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再加上环境监测技能培训的缺失,监测队伍专业素质偏低,这也是环境监测所潜在质量隐患。此外,许多环境监测机构,将质量管理重点放在实验室环境内,而对于现场环境监测未能落实好监管措施,而且许多质量监管人员,往往是由监测技术岗位转岗而来,缺乏质量管理相关技能及经验。

3.3环境监测质量问题

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而言,所得监测结果应可代表监测对象实际状况,而且监测数据要足够准确且真实,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由多重因素影响,许多环境监测结果出现了偏差。由于环境监测通常要经过现场采样、保存运输、实验室分析等环节,中间环节较多,且均会影响到最终监测结果,但在实际环境监测过程缺乏有效地质量监管,使其监测工作存在较多不规范之处,再加上监测人员缺乏相应环境分析能力,致使环境监测结果失真。而且环境监测质量问题的发生,将会对监测机构的权威性带来较大挑战,带来不利社会影响。

3.4监测机构设备资金不足

较多环境监测机构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先进监测设备无法引进,甚至现有监测设备也无法满足实际环境监测需求,监测设备还因得不到有效维护而老化严重,再加上落后的环境监测方法,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构成严重阻碍。此外,尽管有的环境监测机构加大了资金投入,也引进了先进的监测技术及设备,但同时暴露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同技术条件不协调的问题,仍沿用传统的环境监测管理模式,不能较好适应新型监测技术的发展需求,起不到应有的质量管理效果,拖慢了环境监测机构发展的步伐。

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相关策略

面对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诸多不足,环保部门及环境监测机构需予以警醒,切实完善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为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应充分结合管理现状,分析环境监测所存在不足,完善监督机制,加大设备资金投入,促进环境监测技术提升,尤其要重视监测人才的管理,更好的发挥人才优势,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措施如下。

4.1落实好监测工作“四个结合”

主要内容为:(1)常规与重点监测相结合,就我国情况而言,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对环境指标和频次等重点内容没有进行明确,常态化水平有待提高,在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发展水平与环境实际需求严重不匹配,为了解决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结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比如说饮用水源、家禽养殖规模和农药使用情况等,及时发现污染源,采取措施做好重点监测工作,有效杜绝疾病的产生,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2)主动与被动监测相结合,我国在监测力度方面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监测形式的规范性较差,在没有群众及时反应情况,或者无其他突发状况时,监测部门通常不会主动进行监测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效率十分低下,不符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发展需要。对于一些群众反应明显的情况,是我国环境处理的重点内容,应当进行主动监测,并及时将信息公布,让社会群众及时掌握相关情况。(3)联合与独立监测相结合,这是环境监测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需要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各司其职,首先做好部门的业务工作,根据某一环节进行特定的监测活动。当然在解决群众提出的诉求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想要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做好信息共享,加深治理层面,建议采用独立监测和联合监测的方法。(4)群众监督与环境监测相结合,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环境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急剧变化,社会群众的感受最为明显,他们的想法最能反映实际需求。所以在进行环境监测时,相关部门应当起到一定的业务主导作用,发动社会群众,为环境建设献策献力,切实解决问题,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4.2促进环境监测技术提升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由于监测技术手段严重滞后,不能明确环境污染的实际形势,很难保证环保决策的合理性。这也就使得环境管理水平较低,不能有效解决污染减排问题,尤其是环境监测预警严重缺位,一旦发生突发环境污染状况,不能确保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这会影响社会群众的正常生活,并妨碍经济平稳运行。监测部门应当对此引起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门的监测站,提高监测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做好质量监测和紧急应对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实用性强、考虑全面的环境监测系。有效统计表明,一些环境监测部门,斥巨资引进先进环境监测设备来提高自身环境监测能力水平,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实验室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突破原先实验室级别标准。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的工作有:污染源调研、污染现状、家禽引起的污染和风景区环境等方面,在进行水质检测时涉及的相关指标达到了一百多种,同时还对室内环境质量和工厂等进行了监测工作。

4.3完善环境监测监督机制

经调查发现,大多环境监测工作具有较高独立性,缺乏有效地监管,仅需指定控制条件下便可完成监测工作,存在极大监测质量隐患。所以,既要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也要从过程监管入手,使环境监测质量更有保障。在具体执行时,要持续推动环境监测质量监管工作,并辅以完善的考核机制,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予以科学评价,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积极性。可采用的环境监测监督办法具体有实验室比对、同步监测、环境监测现场抽检等,为了满足大量环境监测任务需求,质量监管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可构建信息化的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各级环境监测结构数据联网,所监测到的各地环境要素可有效直传,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可用做环境监察,还能对各级监测机构起到监督作用。而且作为环境监测机构而言,还要强化内控管理,推动质量管理工作改革,依据国家出台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法规,并结合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完善自身环境监测制度体系,使得质量管理有据可依。此外,还要完善相应监管机制,并将先进信息化监测技术的应用考虑在内,对环境监测形成全方位的监管,杜绝各类监测质量问题发生。

4.4重视环境监测人才管理

在新时期,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环境监测领域亦是如此,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的培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环保政策实施前,环境监测工作性质比较模糊,所处地位也比较尴尬,导致环境监测机构内部管理上的落后,监测人员形成了思想上的懒惰,再加上机构改革受阻,加剧了环境监测人才的流失。因此,环境监测机构在人才管理机制改革中,首先要保证监测队伍的稳定,控制人才的流失,要采取积极的监测人才管理政策,做好监测人才培训工作,建立极具竞争力的监测队伍。同时,还要注重监测机构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制定环境监测人才考核办法,优化分配制度,完善环境监测机构内控管理流程。要细化环境监测责任落实,既要严格考评监测工作质量,也要如实兑现奖惩措施,将考评结果纳入监测人员的先进评选以及职称评定,进而达到环境监测人才优化管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