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玉米黑毛虫是山区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种类有白毒蛾、八点灰灯蛾、鹿子蛾等,因其幼虫全身都有黑毛,故统称为黑毛虫。幼虫白天躲藏于石块或草堆下,天黑后爬出取食,咬食玉米叶片,造成玉米叶残缺不全,严重时全株玉米被吃光,造成缺苗。石山地区玉米被害非常严重,有的玉米全田被吃光,被迫翻种或改种。
防治方法:1、人工捕杀幼虫:天黑后组织群众手持电筒或火把在玉米地里捕杀幼虫。2、药剂防治:用敌百虫或甲胺磷制成毒饵诱杀,毒饵配制方法:用500倍的敌百虫或甲胺磷拌切细的青菜或南瓜,于傍晚沿地边撒施,天黑后黑毛虫幼早出来觅食即中毒而死,效果很好。
二、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是玉米幼苗期的主要害虫,以幼虫咬断玉米苗食之,造成严重缺苗,春旱年份特别严重。
防治方法:1、人工捕杀幼虫:于每天早上在玉米地里,沿被咬断的玉米苗根部周围慢慢扒开土层,就可发现地老虎幼虫躲藏在根部周围土中,即将其杀死。2、用50%巴丹可湿性粉剂拌炒香的米糠或麦麸(1:50),于傍晚撒于玉米地中舫杀地老虎幼虫。
三、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最重要的一种害虫,一年发生6-7代。卵多产在玉米叶片背面中脉两侧,聚产成块,卵期一般3-5天,孵出的幼早先啮食卵壳,约半小时后再分散觅食,并可吐丝下垂,随风飘到别株危害。玉米抽雄前,3龄下幼虫多集中在心叶内危害,心叶抽出后叶片残缺不全,形成花叶和排孔。抽雄初期,幼虫多在未散开的雄穗上吐丝,将几个小穗连结在一起,在内咬断小穗排出粪便,使花序不能正常开花散粉。抽雄后,幼虫蛀入茎秆或穗苞危害,咬食嫩粒,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
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虫源。在早春玉米螟羽化前,将上一年晚造玉米秆、高粱秆等越冬寄主作物,用作燃料或作垫猪、牛栏成厩肥,或堆沤作堆肥,以杀死潜伏在秆内的越冬虫蛹。
2、调节玉米播种期,减轻螟害。在不违农时原则下,早玉米适当早播,中晚玉米适当迟播。
3、药剂防治。在心叶期,特别是心叶末期,用毒土或颗粒剂农药撒入叶(喇叭口)。毒土或颗粒剂制法:用甲胺磷0.5公斤加20公斤水稀释再拌细泥沙或筛细的煤渣,充分搅匀即成,或用800-1000倍甲胺磷喷雾。
四、玉米铁甲虫
玉米铁甲虫是玉米生产的大害虫,以成虫、幼虫啃吃叶片,将叶肉食去,留下表皮薄膜,干后变成枯白,严重时遍及全田,远望一片白色,导致玉米减产达40-50%以上。
防治方法:人工捕杀成虫与药剂喷杀卵和幼虫相结合,在县与县、乡与乡以及村与村之间组织联防,大家动手同时捕杀,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剂防治:用速灭杀丁或敌杀死、氯氰菊脂、百树得、多来宝等农药任选一种,兑水稀释1500-3000倍,每亩喷药液50-60公斤,或用98%巴丹原粉每亩50克与磨细的草木灰拌匀,于露水未干时撒于叶面上,无论对成虫或幼虫,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五、玉米粘虫
以幼虫取食为害。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咬食叶组织,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麦穗、玉米穗亦能被咬断。食料缺乏时,成群迁移,老熟后,停止取食。
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冬小麦收割时,为防止幼虫向秋田迁移为害,在邻近麦田的玉米田周围以2.5%敌百虫粉,撒成4寸宽药带进行封锁;玉米田在幼虫3龄前以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庙,对水50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2生物防治。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号200PPM防治粘虫幼虫药效在94.5%以上,且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
六、玉米红蜘蛛
以成、若螨刺吸玉米叶背组织汁液,被害处呈失绿斑点,影响光合作用。为害严重时,叶片变白、干枯,籽粒秕瘦,造成减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词 夏玉米病虫害;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50-01
玉米是柘城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5.33万hm2左右,随着各项配套栽培技术的落实,近几年单产、总产持续增高,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在农技服务过程中,发现部分群众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防治不及时、对各种病虫害症状辨别不清等现象,为帮助广大农民识别玉米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现将柘城县发生较为普遍的几种病虫害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1 主要病害及防治
危害夏玉米的病害主要有粗缩病、褐斑病、茎腐病等[1]。
1.1 粗缩病
近几年来玉米粗缩病发生较为普遍,特别是大蒜茬、玉油菜茬发生较为严重。病株在5~6片叶时,叶背部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突起,叶色浓绿、宽短、硬脆,叶片用手擦有一种粗糙感,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
防治方法: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在防治时要适时调节玉米播期,使玉米苗期错开灰飞虱的盛发期。在玉米出苗前后,用2.5%联苯菊酯2 500倍液或10%吡虫啉1 5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并结合玉米苗期间苗去除病株[2]。
1.2 褐斑病
玉米的叶片、叶鞘及茎秆都可受到褐斑病危害。染病后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集中成行,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梭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叶片上病斑白色透明,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黄褐色粉。茎上染病多发于节的附近。
防治方法:预防褐斑病主要注意选种耐病品种,并实行3年以上轮作,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肥要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在玉米四至五叶期追施苗肥,可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50~225 kg/hm2。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四至五片叶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
1.3 弯孢霉叶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又称黄斑病,全生育期各叶均可感病,高峰期在8月下旬,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25~35 ℃)。抽雄期易感病,普遍表现为褪绿水清小点,后扩为卵圆、椭圆形,中白周褐色。
防治方法:预防此病结合褐斑病用药,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另加5%代森锰锌,每隔7 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
1.4 茎腐病
茎腐病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在玉米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骨部空松,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防治方法:要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发现零星病株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根茎或灌根,每隔7~8 d喷1次,连喷2~3次。
2 主要虫害及防治
危害夏玉米的虫害主要有金针虫、蓟马、蚜虫、玉米螟等。
2.1 金针虫
金针虫以幼虫取食吸水膨胀的玉米种子,也可危害玉米苗茎基部或蛀入玉米苗嫩茎,造成枯心苗或将茎基组织咬断而枯死致使缺苗断垄。
防治方法:可选用包衣种子,或用50%辛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也可用40.7%毒死蜱乳油3 000~4 500 mL/hm2对水灌根处理,或喷于375~450 kg细土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
2.2 蓟马
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玉米心内锉吸玉米汁液,被害玉米心叶两侧变成薄膜状,叶片展开即破碎或断开,玉米上残余“薄膜”来束缚新叶片,使叶片呈牛尾巴状畸形生长。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田边杂草能有效减轻玉米蓟马危害。药剂防治可选用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
2.3 蚜虫
以成、若蚜刺吸植物组织汁液,导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植株生长发育,严重时植株枯死,穗期危害除严重伤害作物器官组织,还大量分泌“蜜露”在叶面形成黑色霉层,影响光合作用,最终导致粒重下降,影响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田畦、路边等地杂草,可减少苗期蚜虫发生。发生初期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均有良好防治效果[3]。
2.4 粘虫
粘虫幼虫在植物表面取食危害,1~2龄幼虫大部分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其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5~6龄幼虫阶段,可以吞食叶片,造成叶片大面积减少,严重者可将叶片食尽仅留叶脉等。
防治方法: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5%辛硫磷颗粒剂丢心防治,也可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2.5 玉米螟
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危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防治方法: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3%的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1.2 g/株丢心防治[4]。
3 参考文献
[1] 马毅,张学舜,洪德峰,等.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1(9):26-27.
[2] 左秀梅.沧州市夏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17):28.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常见病虫害;防治对策
黑龙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不管是气候还是降水,都非常适合玉米种植,近些年来黑龙江玉米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种子选择、田间配置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都有所成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深入研究玉米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水平,不仅能够确保玉米种植的增产增收,而且对于黑龙江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玉米栽培技术分析
1.玉米种的选择及处理
进行玉米种植的方法有两种,分别为直播和移栽。产量是决定存活率的前提依据。一般情况下,移栽的效果较好,但是这种方法必须要进行前期育苗,育苗的第一步是进行种子选择,将其中干瘪、不好的种子筛选出来,选择那些品相好,颗粒饱满的个体,然后采用温汤浸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出芽率。进行播种的时候,可以采用肥团育苗以及育苗盘育苗的方式,同时注意要不断的进行翻土,保障土壤颗粒的细腻均匀,如果在土壤中加入少量的复合肥,土壤会比较松软。松软的土壤能够帮助种子更好的吸收营养和水分。采用育苗盘进行育苗,则需要及时对盘中的水分状况进行观察,及时浇水,保障种子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
2.合理的田间配置
玉米的田间配置很关键,由于玉米植株高大,因此过密或者是过稀都不利于植株的成长,过密玉米植株会出现倒伏的现象,如果过稀则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符。所以在进行玉米移栽前,应该合理进行田间配置,在以往种植经验的基础上对密度进行研究,必要时应该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田间指导,更加科学的帮助农户进行玉米种植,田间配置应该将低杆作物的与玉米进行搭配,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复种指数,有利于土地的优化配置。比如,可以将玉米和马铃薯进行套作,玉米和甘薯进行套作,或者是玉米和大都进行套作。通常情况下,移栽的时候,苗不适合太大,选择2叶1心或者3心的植株最为合适,选择同向移栽或者是分级移栽,都能够很好保障玉米的长势统一。
3.科学的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玉米田间管理包括很多方面,包括苗期的管理,穗期的管理,成熟期的管理。补苗是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同时还应该及时进行松土和除草,如果出现深沟,那么还需要注意积水的问题,确保田间空气流通顺畅。在穗期的管理中,应该在拔节以及抽穗的时期进行松土,1到2次即可,玉米行间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中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新根的长出,从而促进根系的生长,使其更为发达,有效增强玉米抵抗力。而在抽穗开花的阶段进行管理,则需要最大限度的保存土壤水分,一旦出现缺水的现象,则应该及时进行水分补充,玉米在开花的时期十分脆弱,天气情况也会对其造成很大影响,如果出现授粉不良的状况,就会空杆的问题,所以合理进行人工授粉是必要的。
二、玉米病虫害种类和防治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下面针对黑龙江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种类以及防治技术进行分析:
1.病虫害种类
(1)苗期害虫的防治。玉米苗期是一病虫害的高发时期,比如土蚕。这种虫对玉米苗期影响非常大,它会将玉米幼苗全部啃食干净,从而导致玉米大幅度减产。这个阶段应该对土蚕进行有效控制,使用药物喷洒的方法,确保幼苗能够顺利成活,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补苗。
(2)玉米大、小斑病。大斑病、小斑病是玉米种植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病害,主要病害部位是叶鞘和苞叶,在病情严重的时候,果穗也会被波及,最初病斑呈现水浸状,之后会逐渐变成青灰色,接着会呈现褐色,直至玉米植株枯死。针对这种病害,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及时消除越冬病菌,减少发病几率。
(3)玉米丝黑穗病。这种病害主要危害的部位是果穗,一旦玉米植株受到感染,通常都会颗粒无收。对于玉米的危害性极大,针对这种病害的防治力度必须加强。玉米种子对于病害的抵抗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在土壤中非常容易受到土壤中细菌的感染,这样在植株不断生长的过程中细菌会进一步蔓延之果实,最终导致玉米减产,针对这种病变,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同时也可以物理、化学及生物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针对玉米叶茎根等的病虫害要及时的喷洒适量的农药,缓解植株的病变情况。
(4)玉米青枯病。症状识别:玉米整株叶片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影响发病的因素:由镶刀菌、腐霉菌2种病菌引起的。
(5)物理、化学及生物相结合。玉米种植过程中发生的病虫害需要及时治理,以免影响其他植株的正常生长,农户应尽量采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针对玉米的叶茎根等的病虫害要及时的喷洒适量的农药,缓解植株的病变情况。另外及时将病变的较为严重的植株从根清理掉,避免腐烂的植株通过土壤、空气等途径将细菌传播至其他健康的植株。最后通过在玉米植株上放置赤眼蜂、苏云金菌及苏云金杆菌乳剂等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三、结语
黑龙江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玉米种植面积十分广阔,因此,合理选择种植技术,从种子选择、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入手,结合区域特点,才能够确保玉米的高产、丰收,提升玉米种植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任兆豫,郭翔翔.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
[2]李存锋.浅谈玉米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大豆主产区。由于黑龙江省土质肥沃,气候冷凉病虫害发生率低,适合无公害大豆的生产。但近年来,随着气候异常,大豆生产中的病虫害逐年加重,因此,探讨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高病虫害的防治能力,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其危害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简要概述了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以期为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1 危害黑龙江省大豆的常见病虫害
1.1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又叫豆荚虫、小红虫,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危害,咬食荚中的嫩豆粒,可以吃掉半粒豆,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年份虫食率在10%左右,严重时可达30%-40%,使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内食害豆粒,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幼虫在豆地结茧越冬,在在第二年7月末始见成虫,8月中旬为危害盛期,危害约1个月。
1.2 大豆蚜虫
大豆蚜虫俗称蜜虫、腻虫,属同翅目蚜科,是东北地区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大豆蚜虫群集于被害植株的嫩叶背面、幼茎及生长点等处刺吸汁液,造成叶背扭曲或皱缩,致使植株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受阻,无法为大豆生长提供能量,造成大豆生育期推迟。受害严重的植株生长不良叶卷缩,发黄叶片早落,植株矮小,分支及结荚减少,百粒重下降,甚至整株死亡,此外还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黑龙江省大豆蚜虫在6月开始出现,高温、干旱和少雨都易使蚜虫大量发生。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土传性真菌病害,该病的致病菌为鞭毛菌亚门的大豆疫霉菌、大豆专化型,属寄生专化性较强的藻菌。这种病多发生在潮湿或有积水的地方,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大豆重茬连作,土壤中病原菌积累,理化性状恶化,土壤为生态环境改变所致。幼苗的根及茎基部产生褐色不规则病斑,可导致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就会使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致使地上部植株矮小瘦弱,叶片淡绿,结荚明显减少,发重病时使病株萎蔫,幼苗枯死。
1.4 大豆胞囊线虫病
胞囊线虫病是由大豆包囊线虫寄生所引起的一种通过田间农机具、土壤、植物病残体、动物粪便或者带菌种子等传播的土传病害。其主要危害部位是大豆根部,根尖部位尤为明显。感病植株的根系萎缩,肉眼可见节状瘤,而根瘤稀少。这种病主要是是由于根部受害,就会影响植株出现生育不良,矮小,茎叶发黄,花器群生,发病比较严重的还能在根部产生一些浅色的小颗粒,这就是线虫的胞囊。随着危害程度的加剧,后期胞囊颜色变为褐色。
2 防治措施
2.1 大豆食心虫的防治
防治方法有两种,关键是作好成虫盛发期测报。大豆食心虫属滞育性昆虫,无论南方、北方,每年只发生一代,且成虫盛发期仅集中在几天之内。在成虫盛发期(黑龙江为8月5-10日),释放赤眼蜂卡(螟黄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300块/hm2,或用敌敌畏熏蒸。敌敌畏熏蒸可用高粱秆、玉米秆、去粒玉米棒、棉球、吸水能力强的厚纸板等蘸足药液(不对水),放600~750点/hm2,离地约20cm左右,用药量3750g/hm2左右。也可以选用敌杀死、功夫、桃小灵、氯氰菊酯、来福灵与益微或康凯、磷酸二氢钾、米醋混用等药剂全田喷药,这些药剂均是无公害大豆可以使用的。
2.2 大豆蚜虫的防治
对大豆蚜虫防治应把握以下防治原则。蚜虫刚出现时不要马上打药,而是经常到田间细心观察,发现大豆有卷叶株(窝子蜜)时,针对窝子蜜植株单独喷药。当发现有蚜株率达到70%或窝子蜜株率达到10%时,再进行全田喷药防治。这样有助于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蚜虫增长。非特殊年份,蚜虫天敌足以控制蚜虫增长,而不用全田喷洒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这样坚持下去,保护了天敌,控制了蚜虫等病虫害,使病虫害防治进入良性循环。防治大豆蚜虫选用辟蚜雾、敌杀死、功夫、氯氰菊酯、来福灵。
2.3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出苗前染病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出苗后染病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成株染病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凋萎叶片悬挂在植株上。病根变成褐色,侧根、支根腐烂。在湿度高或多雨天气、土壤粘重,易发病。重茬地发病重。在农业措施中,应注意及时深耕及中耕培土,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在发病初期,可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植物动力2003或多得稀土营养剂可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也可以选用适乐时、金阿普隆、菌克毒克、35%多克福种衣剂,配合使用益微、埃姆必、生物肥。
2.4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
目前,对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大豆与禾本科作物棉花等非寄主作物轮作,而且不能小于3a。加强田间管理,排涝防旱,提高作物长势,可减轻发病。另外,结合土壤消毒药剂对其进行消毒,化学药剂防效最好的是涕灭威30kg.hm-2,防治效果可以达到70%以上,高剂量种衣剂的防治效果也可达到60%以上。对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物防治是其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内诸多研究所已开展了针对胞囊分离菌的研究,并筛选出防治胞囊线虫的保根菌剂,其盆栽及田间试验的防治效果都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段非.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257.
[2]王立俊,范飞.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5):202,204.
[3]王朝晖.新害虫大豆根绒粉蚧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3):53.
[4]杨雪梅,王朝晖,赵姗姗,等.高寒地区大豆根绒粉蚧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6):37.
[5]王羡国.黑龙江省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品种的选育及防治建议[J].种子世界,2009(5):103-109.
[6]高松.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2.
[关键词] 高粱 病虫害 防治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67-02
一、高粱常见病虫害发生状况以及防治措施
1.高粱黑穗病
1.1危害症状
该病一般在穗期才表现症状,极少数病株在生长前期也表现出症状,即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簇生,有的分蘖丛生;穗期受病雄穗,花器基部膨大,颖片增多,内含黑色粉末,受病雌穗穗形短小,基部膨大,果穗内部充满黑色粉末和扭曲的丝状物。
1.2发病规律
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新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又以土壤带菌为主。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21~28℃,湿度在中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的玉米受侵染少,该病也无再侵染。当种子发芽,病菌也萌发,侵染幼苗,随植株的生长,最后破坏穗部,成为黑粉。连作地、耕作粗放、覆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侵染发病。
1.3防治方法
1.3.1种植抗病品种。
1.3.2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初侵染源,重病区避免连作,实行轮作。
1.3.3精耕细作,适期播种,促使种子发芽早,出土快,减少发病。
1.3.4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5%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8%的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量0.3%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
2.高粱小地老虎
2.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6~32毫米,深褐色,前翅由内横线、外横线将全翅分为3段,具有显著的肾状斑、环形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
卵:半球形,乳白色变暗灰色。
幼虫:小地老虎老熟幼虫体长41~50毫米,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具2条深褐色纵带。
蛹:赤褐色,有光泽。
2.2生活习性
小地老虎在金沙县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3~4月化蛹,4~5月羽化,第一代幼虫是危害的严重期,也是防治的重点期。成虫白天栖息在杂草、土堆等荫蔽处,夜间活动,趋化性强,喜食甜酸味汁液,对黑光灯也有明显趋性,在叶背、土块、草棒上产卵,在草类多、温暖、潮湿、杂草丛生的地方,虫头基数多。幼虫夜间危害,白天栖在幼苗附近土表下面,有假死性。
2.3危害特点
小地老虎为多食性害虫,分布广,危害重,主要以幼虫危害幼苗。幼虫将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2.4防治方法
2.4.1糖醋液诱杀成虫。配制方法:糖、醋、酒、水、90%敌百虫晶体6∶1∶3∶1∶10∶1调匀,在成虫发生期设置。
2.4.2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4.3在作物定植前,选其喜食的灰菜、刺儿菜、若卖菜、小旋花、百稽、艾篙、青篙、白茅、鹅儿草等杂草堆放诱集小地老虎幼虫,然后人工捕捉,或拌入药剂毒杀。
2.4.4早春清除菜田及周围杂草,防止小地老虎成虫产卵。
2.4.5清晨在被害苗株的周围,找到潜伏的幼虫,每天捉拿,坚持10~15天。
2.4.6配制毒饵,播种后即在行间或株间进行撒施。青草毒饵:青草切碎,每50公斤加入农药0.3~0.5公斤,拌匀后成小堆状撒在幼苗周围,每亩用毒草20公斤。
2.4.7化学防治:在地老虎1~3龄幼虫期,采用48%乐斯本乳油或48%毒死蜱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地表喷雾。
3.高粱粘虫
3.1危害特点
初孵幼虫常群集卷叶内,先吃掉卵壳,然后爬出叶面,吐丝分散,白天潜伏叶鞘、叶背或心叶中,夜间活动取食。低龄幼虫食量小,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被害叶片呈白色斑点或半透明的白色条斑;3~4龄可将叶片咬成缺刻;5龄后进入爆食阶段,常把叶片全部吃光,留下光秆。
3.2生活习性
粘虫俗名行军虫、天马虫、剃枝虫等,具有间歇性爆发的特点,其食性较杂。在我县主要危害玉米,以第2代为主害代,危害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粘虫只要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连续繁育。成虫昼伏夜出取食、、产卵。喜产卵于干枯苗叶的尖部,且具有迁飞、转移为害的特性。幼虫有假死性,对农药的抗性随虫龄的增加而增加。
3.3防治方法
3.3.1诱杀成虫。5月下旬第1代成虫迁入始见期,有条件的地方,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一盏灯控制面积为50亩),或傍晚在田间通风处放置装有糖醋诱杀剂的盆诱杀成虫(诱剂配法:糖3份,醋4份,水2份,酒1份。按总量加入0.2%的90%晶体敌百虫),盆距地面高约2~3尺,每隔5天察看诱剂耗费程度,酌情增添或更换。通过杀灭成虫,可降低田间落卵量,减轻化学防治压力,减少用药次数和剂量,也减少农药对作物及环境的污染。
3.3.2草把诱卵。6月上中旬第1代成虫迁入产卵盛期,用稻草扎成小把,捆在竹竿上,每亩10个左右,分别插于田间,草把略高于玉米植株,4~5天更换一次烧掉。
3.3.3及时中耕除草,清洁田园,减少成虫产卵场所。
3.3.4药剂防治。防治粘虫的最佳时期为幼虫3龄前,此时幼虫食量小、危害轻、抗药力差,药剂防治效果好。当高粱百株虫量达60头以上时,在2龄幼虫盛发期进行应急连片防治。可选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120~180g兑水75公斤喷雾,或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40~50g1000~1500倍液喷雾,或用20%氰戊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