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近,我在一所边远的乡镇学校,听了一节美术课。
这节课的大致内容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美术课,我将教大家画一只小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等会儿,我会让同学们自己画一画。(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了一只小狗。)
学生活动:学生全神贯注的望着老师画画。
师:请同学们拿出图画本,照着老师黑板上的画,自己在图画本上同样画一只小狗。
学生活动:在图画本上画一只小狗。
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画。
(完成作品,上交作品给老师,一节美术课完成)"
课后,我和执教美术教师交流。他告诉我们,"平时,我们根本就没有怎么上美术课,上课也是让学生自己随意涂涂、画画。由于不考核,学校、教师、家长甚至学生本人都不重视。我们也没有办法。"随后,我才了解到。这位老师,原来是教数学的,由于学校没有正规美术教师,再加上年龄大了点,学校就安排他来教教美术这们"豆芽课"。
我当时回到学校,就陷入了思考。我们从教育这个角度看,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用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教育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特别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情况则更糟糕。我随后走访、调查了一下周边农村学校,把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些现状作了一些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首先,农村学校美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现在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现在社会学美术教育的年轻人很多,由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许多年轻人宁愿下海闯荡经商挣钱,也不愿意到偏远的山区学校从教来拿那点可怜的死工资。他们觉得没有前途。更甚至,好不容易调来一个专业美术教师,待不到一年,又被调到城里好学校去工作了。因此,许多乡村中小学在没有美术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只好让教语文,数学教师或者班主任兼任,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美术课教学名存实亡,从我所走访的几所农村中小学了解到,大部分教师都认为美术课是副课,学生上不上美术课无所谓,他们现在要重点抓的是语文,数学的教学。年终考核的重点更是如此。所以,美术课常常被占用来上语文,数学课。有的中小学校的教室墙上课排表上,甚至没有排这们课程。一问学生,他们会说好久都没有上过美术课了。从这些了解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的观念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很好的转变,还是用残缺而又传统的观念培育着我们的下一代国家的未来。。
第三:由于许多农村家庭对美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美术课在许多农村人的眼里认为是"豆芽课",更不用说重视的问题。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来就是学语文,数学这两门课程的,其他的课程是好是差无所谓,对于自己的孩子拿钱买图画铅笔,彩色笔,他们认为是浪费钱,不予支持,每年期末考试,学生家长们的眼睛只会盯着孩子的语文,数学成绩,而其它学科的成绩则视而不见。所以学生家长美育观念也有待于提高。
这些都是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所面临的一些现实的问题,对于如何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我想谈一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对待美术这门课的观念应转变。
我们现在正在提倡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美术课不再是"豆芽课",副课,我们要让学生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现在许多美术教师认为,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小学生对他们不感兴趣,他们也没有办法。但我们应该提出的是,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的大多数是生活美术教育,而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当前和未来的生活有所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面对现状,我们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要更多的从教育的角度认识美术这门课程。另外,在现在所使用的各科教材中,插图,各种图片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现在教师在上各种类型的公开课和展示课时,都会用到大量美术知识来辅助教学,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我们要解决农村学下美术教育的困境,就需要大家从思想上真正的重视美术教育。
其次,加强和充实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农村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队伍严重缺乏,而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和城市学校,美术教师又严重超编,这样一个强烈的对比反差。我想能不能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的轮换管理机制。这样就能很好的利用其他学校里的一些剩余美术教师资源,充实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这样城乡结合,利用剩余资源相得益彰。
第三:重视家庭美术教育。通过家庭访问,家长会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加强对家庭美术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美育环境。
第四:学校还要加强和社会的沟通和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学校周围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例如,办画展,让学生和家长一同参观,一同让学生家长参与美术作品的制作。学生受到熏陶的同时,家长也受到感染,或者利用美术课带同学们到校园周围写生,使学生从小树立爱学校,爱家庭的良好品质。通过这些活动,让山区的孩子们大胆的走出校园,融入周围的环境。更好的为山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美育环境。
关键词:新课标;美术学;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化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感性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使得美术师资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师美术教育是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其美术教师塑造能力对我国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当前随着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发,以其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学习方式以及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美术基础教育体系,它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因此,必须对美术专业师资培养进行新的定位,以符合新课标相关要求。文章结合新课标相关内容主要从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化三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 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人才培养计划要强调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古有韩愈《师说》云:“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作为美术教师,“就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不能容忍主观随意性,不许太多的非理性成分,需要有尽可能全面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主要是‘道’而不是‘技’。”[1]
美术学(师范类)美术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不是以培养美术工作者或者画家为目的。作为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具备美术教师的专业性,岂不形同虚设!可就当前情况而言,师范特点和面貌被淹没:“重技轻理”;“重艺轻师”;“培养方式简单化”;教学内容和中小学(尤其与《新课标》)的实际差距相去甚远。美术圈最引人注目是美术家,而非美术教育家,无论是任职、晋升,多是靠绘画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所教学生的素质来提高。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这样的观点,创作(科研)是实的,可以质变的;教学是虚的,不容易被人发现;美术家就是教育家的误区。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原来设定的目标,在做与专业美术院校相同的事情,无法体现其“专业性”。再加上市场化实施以来,现在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普遍就业困难,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位渐趋饱和。二是毕业生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社会所需,适合自己的岗位少,毕业生都希望找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导致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出现两个就业取向的极端:一是想成为美术家,根本不屑于美术教育。二是成为美术教师,可学习需求无法满足。或者还有些除了报考研究生,首选单位便是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报纸杂志社等,可这些岗位都还有专业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来竞争。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其专业性?
首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大部分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是当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艺先做人,人奇格自高。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2]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及教育家潘天寿先生也多次强调:“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质也。文学艺术,乃艺术家人格思想感情之反映,艺术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则画品必高,成就必大,余谓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笔正,人格方正,画品必高,人品不高,画品低劣。”[3]其次,作为未来的中小学美术老师,必须先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端正人生态度,使之养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再者,加强文化修养,增强人文内涵,培养具有“既精通专业,又善于发挥专业特点;既熟悉理论,又富于实践精神;既了解世界,又明了国情和社会需求;既通晓历史,又善于实际应用等这类全面综合型的人才”。[4]
总之,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设置不一致,或者缺少紧密的链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怎么能够胜任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呢?因此,相对于新课改,课程设置必须有相对应的专业基础美术教育课。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应该体现为培育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紧密相结合,做好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的链接。
2 多元化
“多元”是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 具备“多元艺术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其实施的根本保证。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生源基地,必须实现同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衔接,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打破大学课堂的枯燥乏味,积极构建多元艺术课堂,使培养目标多元化。
《新课标》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美术及其教育功能,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思路,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和开放。注重课程的“综合化”是此次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课程知识过于单一、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使其更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事实上,如今高师美术的课程设置正往“多元化”这一趋势发展,高师美术课程大体可分为四大部分:(1)绘画类课程:除素描、水粉等基础课程外,还设中国画、油画等绘画专业的所有内容。绘画类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美学素养,具备了这些素养也就不难在设计领域中施展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设计类课程:对设计专业来讲,更注重基础内容,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另外还增设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程来迎合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3)理论类课程:包括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两大类。艺术理论课是指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知识面覆盖广。而中小学美术课程论这两门教育理论课,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必修课程。(4)尤为关注教育实习课,它是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融会贯通,是一次理论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再者,《新课标》开宗明义道:“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要求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的“多元化教师”。因此,在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设人文课程的比重,有针对性地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潘天寿先生就在教学中增设了文学诗词、书法鉴赏等课程。他要求美术系的学生学习时间的比例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并鼓励师生多读书,多写文章,注意理论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5]
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目标“多元化”,试行弹性学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基本的教学模式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6]
3 生态化
《新课标》强调美术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促进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确定崭新的生态课程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便是生态化课程的体现,亦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早在2002年滕守尧先生在《艺术与创生》中就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生态式教育史一种既符合人类深层无意识二元对话的生态模式,又符合整个自然的二元对话模式的教育。”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生态关系,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趣味性和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课标》理念所体现的便是一种趋向生态化的课程。它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链接接点,设计出生态式的美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一致性和差异性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以及注重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在课程内容上非常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充分挖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以扩展课程发展的空间,谋求‘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和谐与统一;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等等”。[7]从目前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看,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各门艺术之间的综合,意在强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媒体之间的联系。二是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强调各艺术学科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8]形成一种互通、互补的艺术生态关系。课程设置要从本质上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激发、相互提高、互补和互生的生态关系,培养出真正具有智慧的“开放型专家”。目前,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已逐渐建立了多元、开放、生态的教学课程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体现美术学科的生态性,融合各专业知识之间、知识与自我之间的生态关系,培育出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51.
[2]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5.
[3] 卢.潘天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48,144.
[4] 杨菱菱.以通识教育理念贯穿高师美术教育[J].四川戏剧,2009(5):142.
[5] 邓白.潘天寿评传[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33.
[6] 海晓龙.当前高师美术教育的几种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做起。小学美术课堂的开展可以满足“德、智、体、美、劳”中的“美”这一方面,可是由于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加上小学美术教师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在讲台上讲一些枯燥的专业知识,这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热情。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又严格了很多,因此教师是时候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了。其中一些教师尝试着将情景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导入,收获不菲,达到了惊人的教学水平。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及其导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
所谓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以生活中的人、景、物勾勒出学生常见的情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效果,降低他们对美术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刺激他们的想象力。这是教师在经过很多次的摸索实验发明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对小学美术的授课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在面对一群年龄较小、几乎没有社会经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时,情景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对抽象的小学美术知识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这极大地降低了教师在对这些枯燥知识的授课难度,使教学的程序得到很大的简化,使教师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美术课堂质量,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新课改下的教学标准。
对于学生来说,情景教学法通过引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人、物、景构建一个熟悉易懂轻松愉快的美术课堂。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有深刻的体验过程,也可以对教师在授课内容中找来的图片、动画等积极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极大地发散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认识到美术课堂并不是枯燥乏味、冰冷的,而是给他们一种积极的、轻松的感觉,从而让他们从心底里爱上美术课,自主学习小学美术,而不是继续做美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他们能够在美术方面有更优秀的成绩与造诣。
二、情景教学法的技巧
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结合了“教”与“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美术教学、学生的美术学习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仍处于摸索探究中,很多方面还不太成熟,很多教师在小学美术的授课过程中都不能很好地驾驭这种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情景教学法在美术课堂中的使用技巧。
1.视觉技巧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可以得到这样的经验:一个良好的视觉效果的展现可以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可以刺激大脑,从而增强对该事物的记忆力。同样的经验可以适用于小学美术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在授课的时候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网络资源与多媒体资源,将教学内容通过精美的PPT展现出来,比如色彩丰富的图片、鲜明活泼的动画等,还可以定期组织班里的学生去博物馆、展览会,并让其发表自己的欣赏想法等,这些都可以对学生有一个直接的视觉冲击,使其感受到美术的美感,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听觉技巧
美术课堂的开展就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并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还有听觉上的欣赏。教师可以在授课的时候将音乐融入课堂中去,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或优美舒缓、或活泼愉悦的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并加上图片、动画、作品的展示,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美术课堂的感染力,以促使他们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顺利、深入地进行交流沟通。
3.语言技巧
这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语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需要被教师肯定的心态,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美术作业的评定都可以选择“你很棒”“下次努力会做得更好”等具有鼓励性质的话语,以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信心。
4.合作、互动等技巧
教师可以将三到五个学生划分为一个美术小组,并在课堂上给他们分配任务,比如捏橡皮泥比赛,通过挑选出优秀的小组作品,对他们奖励;对进步大的小组进行精神上的鼓励,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彼此之间的友情。当然,教师还可以经常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通过模仿作品比赛、进行身份交换等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使教师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程度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使学生体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不易。
以上技巧都可以运用到情景教学法中去。
三、情景教学法导入美术课堂示例
笔者以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材第八课《瓢虫的花衣裳》为例,来示范怎样将情景教学法科学合理恰当地导入到美术课堂中。
1.前期准备工作
确定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明确《瓢虫的花衣裳》的教学要求:用多种教学材料,比如橡皮泥、水彩笔等制作一只瓢虫,这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瓢虫生活习性与特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培养其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品质。
2.具体示范
首先,教师以“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农民伯伯的好帮手――瓢虫吧,那么你们真正了解它吗?我们下面来看一组图片”作为话题导入,然后使用多媒体播放制作好的PPT,这些PPT中插入了七星瓢虫、二十一星瓢虫、二星瓢虫等图片,可以是漫画版的,也可以是真实版的,放映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摩感想以及对瓢虫知识的讲解,随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言语上的鼓励,接着就正式进入瓢虫的制作阶段,教师先熟练地制作一只瓢虫,然后划分学生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瓢虫的制作。在此期间,可以播放关于瓢虫的儿歌,教师也可以讲述一些瓢虫帮助农民伯伯保护庄稼的小故事,通过在教室的走动,充分指导每一个小组在橡皮泥的颜色选择及头、触角等的制作手法等,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最后让每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并选出优秀瓢虫代表,让其他小组共同欣赏,对表现好的小组发放奖品以示鼓励。整个美术课堂的进行都十分有趣愉快,学生也可以对瓢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笔者关于《瓢虫的花衣裳》一课使用情景教学法的授课方式,其他教师可以进行参考,但值得提醒的是,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个教学流程,还可以加入其他生活中的元素。总之,不管怎样创新情景教学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使学生能发现美术的美感,体会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轻松快乐,并在这种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使小学美术课堂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木根.情景教学法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14).
[2]李岚岚.情景教学法在计算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4(44).
[3]时人杰.游戏情景教学法在小学篮球训练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3(34).
[4]顾兰香.探究情景教学法在苏教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09).
一、文献来源
为了解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现状,笔者对相关研究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读分析。研读资料主要来源是 1999 至 2009 年出版的艺术类书籍以及公开发表,被中国知网(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检索方法为: 以“主题”为检索项,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 1999 至 2009 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 篇,经审阅、筛选发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为 86 篇。本研究将之全部作为取样对象,分析维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
二、文献综述
( 一)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赵诗镜在《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重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赵青在《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并给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这一点研究者存在共识,基本上没有异议。
2005 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
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 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
( 二)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研究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梳理众多文献主要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
1.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吴世宁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师范性特点》中指出,多年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过多强调专业技能。著名艺术教育家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 “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3]邱长沛在《关于高师美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强调,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一专多能是师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中等学校美术教师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专业设置的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如专业基础课除素描、色彩外,应增设设计基础,素描课除传统素描外,应补充结构素描与意向素描,在工艺设计中开设电脑设计课等等。葛鸿志在文章《对当前师范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的基础上,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应开设美学、美术评论及与现代美术教流相适应的电脑美术和电脑设计,根据未来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手工与美术相结合的课目,如泥塑、陶艺、纸工、金属竹木工艺等课。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 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4]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2. 课程结构中教育类科目所占比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较多文献提及了关于这方面的改革建议。还有专门讨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如何富有成效地开设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文献。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 7%左右,学生学习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毕业以后很难当好教师。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约占总课程的 2/5 左右。为此,在高师课程中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在增加教育实习学时的同时,可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 “教育见习—了解教师”“教育实习—学做教师”“教育研习—做好教师”不同目标和内容的三个阶段,以切实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4]
杨钧同样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中指出,高师美术课程设置重专业轻教育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并用数据说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研究者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 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带有普遍性的趋势,艺术领域的改革也积极关注和反映了这一趋势。美术新课程改革反对科目本位主义,关注各课程知识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徐建融在《美术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 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成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5]张志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6]
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学科综合类的文章出现较少,提倡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之间融合与渗透将成为研究者新的关注点。
( 三)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研究
岳嵘琪、田卫戈在《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中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7]赵胜利在《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8]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一定关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甚关注,教育教学中很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许多“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背景、性质、价值和目标,无法在理念、知识和能力上为将来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造成培养的美育人才与基础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求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
三、文献研究分析
( 一) 研究成果重复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 二) 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现状的分析,且较少关注国外美术教师教育的情况。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数据不足,许多论文在论证过程中,以经验和感觉作为论据,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师范院校的具体境况,致使难以得出一些具有广泛性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目前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如何很好地适应,乃至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应多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呢?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巧妙的语言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石;巧妙的过渡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先学后教,提高学习效果,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范画等策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策略。
一、巧妙的语言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石
导入的方法很多,根据课型的特点有直接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等等,不管是哪一种导入教师都要用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感召力的语言把“死”的文本知识变成“活”的东西,甚至可以做到幽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1]如在教学人美版第一册《出壳了》这一课时,我是用一个故事导入的,并且用生动形象的语气讲这个故事,孩子们会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中来,以不同的语言和腔调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这样,不仅可以增进文学与美术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妙的过渡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
一节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过渡语就是串起整节课的线,使整节课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让人在不知不觉进入其中,下面我就说一下我在《画汽车》一课中过渡语的设计,这一课的重点就是汽车的外形、颜色和功能几方面,因为是一年级的课,为了更好地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我把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录成录音放到课件里,像这样在设计过渡语时一环扣一环,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统一,顺利实现环节的转换,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问题呢?我认为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是有效的问题!我们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下面是我在上《出壳了》这一课时提的三个问题1.用什么线画裂开的蛋壳?2.怎么表现露出半个身子的动物?3.如果画面中既有妈妈又有宝宝你怎么区分?这三个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第二个问题,里面包含了美术专业知识术语前后遮挡关系,如果我直接问画面中如何表现前后遮挡关系,孩子们肯定回答不上来,像这样换一种问法,孩子们回答的特别棒,积极性很高,也就不怕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
四、先学后教,提高学习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一练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会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根据学情再进行示范。《百变团花》是一节剪纸课,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先示范然后学生被动的跟着做,而是让学生自己试着剪一剪。虽然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折纸没有对齐、团花剪散了等,但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恰恰就是老师在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我采用示范的方法进行解惑。在示范过程中我边分析剪纸的折纸方法,边讲解剪纸中的传统纹样,以及怎样才能使纹样不断开,最后我将示范的作品与学生的作品进行对比,学生恍然大悟。学生通过自主的先学对新知识获得了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同时也帮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缺漏,避免了教师在后教中的盲目性,教师少讲精讲,从而使学生的先学与教师的后教目标一致,实现高效课堂。
五、学生自己改画
学生之间相互改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在一次美术课上,我看到一个学生正愁眉苦脸的对着画纸叹气,我连忙问他是怎么回事,学生说画坏了想重画,我看了画面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我通常不准学生更换画纸,因为这是个坏习惯,而是鼓励学生把画坏的部分补救回来,但这个孩子不知道该怎样补救,我就把他的画放到展台下面让同学们帮帮他看怎么改,一位同学自信的举起手说:“我知道该怎么改。”说完她拿起笔几笔就改完了,真实太令我意外了,他竟然把画改活了,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改,他说:“我冬天就最喜欢戴着耳套、手套玩堆雪人、打雪仗了!原来这个孩子在画他的生活,在他的带动下,这个苦恼的孩子顿时眉开眼笑,立刻在画面的背景处添加了雪景,使得画面生动有趣。学生在互帮互助中,画出了古灵精怪的造型,斑斓的色彩,用稚拙的线条描绘美好的生活,这才是孩子的画。一个思路改变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我希望孩子们能创造更多有童真童趣的画。
六、学生也能作范画
美术教学是比较直观的形象教学,它是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一门学科。范画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有许多老师对在美术课中是否作范画提出了质疑,我在教学中也曾困惑过,你作范画了有多数同学都会模仿老师的范画来画,这也就限制了孩子的创造思维,你不作范画,孩子们又无从下手,作业效果就会不理想。该怎么办呢?是否能让学生作范画呢?我在上《雄伟的塔》这一课时,改变了以往老师作范画的传统方法,一上课我便开门见山的问:“谁会画塔?”,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先后让几位同学在展示台下画下他们心目中的塔的样子,从孩子们的画中,我了解了孩子们对塔的认识认识程度和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同学们画完后,我请他们欣赏课件中的塔的图片,孩子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塔的结构,还观察到了各类塔的不同特点。接下来我紧接着问“:他们刚才画的塔有问题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有!”谁上来改一改?”“我来!我来!”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细心地同学给塔填了塔沿,塔基等细节部分。通过学生作范画我觉得教师指导更有针对性,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给学生留有大量的作画时间,作业效果会更好。
作者:王玉萍 单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万正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