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能力培养 思路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50-02

创新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和创造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生产力的标准。国家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品牌,扩大生产,逐渐改变现在的经济方式,挤入强国之列。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主要创新型人才,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大力发展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该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进行课程整合,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整套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培养体系,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意义

创新是指冲破旧的思想、观念、模式的束缚,能够用新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获得新的成果。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这两个方面是互相约束的,创新思维决定着创新实践,同时,创新实践又体现着创新思维。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创新能力是提高人的综合能力的一种途径,也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手段,因此,对于担当祖国重任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二、提高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实现我国的科技成果能够向产品的转化,我国急需要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因此,抓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和国家都是有利的。但是也存在很大的挑战,不仅是高校所面临的还是大学生自身所面临的,都需要逐渐克服,不断探索研究,整合出一套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1.高校创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高校作为大学生的重要基地,担任着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教育,从课程、实践等方面加强培养。但就现状来看,很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将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灌输教育理念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此外,现行的高校教育模式也不能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进行很好地匹配,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安排往往只停留在口号阶段,并没有真正的付诸于行动。同时,高校的管理者和实施教学环节的管理者并不是处于同一个层次,高层管理者往往只负责高校正常运行方面的职责,并没有将学生和老师的具体需求进行充分考虑,学生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整合也只是在管理层面上规定,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需求和发展需要。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之一是教育体制的统一规划,高校没有突出自己特色的教育模式,这些相同的因素都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主创新。因此,高校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努力营造一种这样适于学生发挥创造的学习氛围,改革教育体制,努力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空间。

2.大学生创新能力面临的挑战。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偏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独立性不够强。由于现在学校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造成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且受家长的影响,从小受传统思想、传统文化的熏陶,造成长大以后仍然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缺乏独立创造的意识,取而代之的是听从和盲从。对于现实的事物,缺乏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也不敢付诸于行动,缺乏提出新构想、新想法的勇气。

(2)缺乏创新的动机。由于现代学生的责任感普遍降低,大部分大学生往往只会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并没有切身的为国家、社会考虑,缺少远大的抱负,也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大学生们缺乏创新的动力,也就不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

(3)缺乏自信心和毅力。很多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去进行创新实践,认为创新属于高难度的工作,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创新,形成了对创新敬而远之的态度,也就没有机会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还有部分学生缺乏毅力,当对创新感兴趣的时候,能在一段短的时间内保持热情,一旦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承受心理压力较差,就会放弃正在研究的内容,这样也减少了获得创新成果的机会。

(4)缺乏实践意识和行动。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们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真正参与实践活动的次数很少,造成了许多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地进行探索,缺乏探索的精神和追求不懈的毅力。因此,学生既没有对课本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又缺乏实践活动,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国家以后的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克服高校和大学生自身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高校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同时,学生也能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时着手,采取多种手段,首先要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多种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思维的发散,然后,为学生提供创新活动平台也是有效的方法,最后,将科研与创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50页)创新思路和方向,促进学生获得创新成果。下面就对这一套思路和方法进行介绍。

1.培养创新思维。在进行创新性研究或者获得创新成果的前提就是要有很强的创新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进行正确的引导,研究分析其他创新成果的过程,在创新设计中进行科学的思维,准确把握创新设计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工作效率。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的培训和教育,有助于学生把握创新设计的原则和特点,并在前期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训练,介绍创新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

2.参加实践活动。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参加实践活动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高职院校进行了课程整合,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将各种知识综合应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是进行创新的最好方式。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多高校进行了课程整合,对于考察的重点内容也有所调整。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模式,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同时接受至少两门不同学科的知识,造成学生往往只是局限于表面理解,并没有真正懂其内涵,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在课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在课外也要进行自主实践,增加实践的丰富性和自由性,发挥学生自己的特长,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实践,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2)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主要是指利用学校所提供的优质资源进行实践,主要是在校内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的。而校外实践主要是在校外的企业进行,在企业相关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将这两种实践方式相结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将在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企业内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

(3)业内实践与业外实践相结合。随着高校课程整合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类型更丰富的活动时间,所实践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专业内或者一种学科内,通过业内实践与业外时间的相结合,能丰富经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被束缚,更加宽广,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加社会经验。

(4)统一组织与自由安排相结合。统一实践往往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地点、内容等都比较固定,针对性较强,而自由实践则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的安排时间、地点和内容,因此,自由实践也许更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不仅能提高创新能力,还能提高自我规划自我安排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建立创新活动的平台。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平台,学校应该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平台和配套措施。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网络设施,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资源,能及时地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把握科技创新的最新动态,激发创新兴趣,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此外,学校应该在课程整合的趋势下,多设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以能力、素质为主导因素,加强知识的复合,将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改变教育方针,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4.将科研与创新相结合。科研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创新促进着科研的发展,科研同时也是创新的具体过程,科研成果是创新的具体表现。要想加强培养创新能力,就应该多参加科研项目。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和学生将科研与创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来,通过科研项目的锻炼,激发创新意识。同时,学校应该多与科研机构合作,给学生提供到科研机构参与实践的平台,利用科研机构专业的环境和设备,让学生切身感受创新能力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有更多的工程项目实践机会,对创新有更直观的感受。

四、小结

总之,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不仅要学校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思路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加强动手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本文就从课程整合的角度,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和内涵,也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培养思路和方法,希望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娅.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胡艳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方法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6)

3.李燕,俞贤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高教高职研究,2010(5)

4.戚业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5.牛春丽,苗红霞.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测评方法

中国电力体制的改革,使电力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提高电力企业创新能力是适应改革和迎接挑战的关键所在。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创新推动其发展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竞争能力和发展趋势。因此,科学有效地测评电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及产生差距的原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南。

电力企业创新能力测评的原则

电力企业创新能力测评的目的是要把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复杂关系统简单化、数值化,达到评价的功能、监控的功能和预测的功能。

评价功能是指电力企业创新能力是由若干能力要素构成的,这些能力要素指标能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判断评分,并根据能力要素的重要程度赋予权重,然后计算出综合得分,据此能对电力企业创新能力予以定位。监控功能是通过对电力企业创新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评判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其创新能力的静态状况、变化趋势,实现监控功能。预测功能是根据电力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与发展的条件、环境等,进行创新能力的预测与推断,便于对电力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根据电力企业创新能力测评的功能要求。在测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

电力企业创新能力测评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很强的系统整体性。测评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要在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的同时,又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抓住最重要、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来设计指标体系,对客观描述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其科学性也就越强。

动态性原则

企业创新能力测评的不仅仅是对过去与当前创新行为的业绩,还要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潜在的创新能力。尤其对于电力企业正处于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且其创新能力具有对整个社会经济影响的滞后性特征,动态性原则更显得重要。因此在设计测评指标时,既要有反映创新能力的现实指标,又要有反映创新能力发展状态的预测指标。

可比性原则

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行业中作横向分析比较,因此,测评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都要具备可比性。可比性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明确易懂、简繁适中、数据易于采集,既可以进行定量处理,也可以进行定性描述。二是测评方法要简便、科学、便于操作可行,力求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本质。

电力企业创新能力测评指标体系

一般来说,企业创新能力指标包括创新能力要素指标和创新产出能力指标。由于各行业创新的特征和内涵不同。其创新能力的测评指标应结合行业特征来设计。根据电力企业的特征与创新内涵,电力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要注意的是表1中所列指标是概括性的,应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或者增加更能反映企业特色的指标。

电力企业创新能力测评方法

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相对的、动态的、模糊的概念,创新能力测评是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测评。本文运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平方根法,能较容易地测评企业创新能力,测评过程描述如下:

以企业创新投入能力为例,可根据年度统计资料和专家打分得到其评价指标S1、S2、S3、S4。若同行业先行水平为K1、 K2、K3、K4,根据公式V=S/K,得到企业创新投入能力单项指数为V1、V2、V3、V4,再可由下式计算得出企业创新投入能力综合指数,M1=(V1+2+V3+V4)/4。同理,可以得到:

创新管理能力综合指数:M2=(V5+V6+V7+V8)/4;

创新倾向综合指数:M3=(V9+V10+V11)/3;

研究开发能力综合指数:M4=(V12+V13)/2;

制造能力综合指数:M5=(V14+V15+V16+V17+V18+V19+V20)/7;

营销能力综合指数:M6=(V21+V22+V23)/3。

所以,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数为:

在以上模型中,应用了各指标权重相同的假设。若各指标有不同的权重,模型可进行简单调整。

由上述模型可知,各个单项能力综合指数的取值在0-1之间,单项能力综合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该单项创新能力越接近先进水平;反之,越接近于0,表明该单项创新能力越弱。从上述单项能力的度量,就可以看出企业创新能力在某方面的优势和弱势。而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数的取值在[0,2.45]的范围之间。其取值越大,表明企业创新综合能力越强。我们将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数分为五档,具体见表2所示:

运用上述模型,对照表2就可以明确企业创新能力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差距,便于企业调整创新战略,改进创新措施,提高其创新能力。如果能根据企业发展趋势、条件和环境对测评指标进行预测,应用上述模型,就能得出企业创新能力的动态定位。

参考资料:

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科创新能力;学生个体;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67-02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根本性建设,通过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1]。而高校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与学科建设相关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很多教育学家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学科创新能力”问题尤为关注,进行了相关的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设和改进措施。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从学生个体角度对“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期为高校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启迪和借鉴。

一、学科创新能力的内涵

(一)学科能力的内涵

林崇德曾将教学的中心任务定义为对学科做出教育学的解释,而学科教育最突出的职能是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科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学科知识内化于学生头脑,并形成学生稳定的内在心理特征,即将外在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因此,学科能力起源于教师的传授,又受制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是学科教育和学生智力发展相结合的产物[2]。

各学科教学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学生各种学科能力水平如何。相反,如果在学科教授过程中知识没有成功内化,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成功运用思想和形成能力,也不等于接受教育,只是再现了学习的文字和公式。一旦离开了学校,那些文字和公式仍然是没有生命力的铅字。因此,知识只有内化以后才能形成学科能力。

(二)学科创新能力的内涵

学科创新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李爱彬将学科创新涉及方面总结为: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建设、科学研究、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学术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科管理等[3]。肖云龙认为学科创新能力是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学科特殊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综合[4]。

以上论述都是从高校宏观入手进行分析解读,本文着重从学生个体角度来进行论述。在高校,学生个体的学科创新能力是指将某一个学科或者多个学科已有的知识进行消化融合,形成新思想、新观点,并产生新的结果或者效益,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5]。另外,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创新,还要培养学生学术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在学术方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高校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要求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隐性文化形态,具有无声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对置身其中的学生有无形而强烈的熏陶和塑造功能,是一种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载体。刘献君曾用“泡菜理论”形象地描述了校园文化的作用:同样的蔬菜经过不同的泡菜水的浸泡,将得到不同的味道[6]。学校管理是学科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校园文化是创新的、开放的、民主的,学术探索和争鸣气氛浓厚,学生自然会对科研、发明、创造感兴趣。如果同时再能造就“哈佛昼夜灯火通明”的学习氛围,“兴趣+勤奋”自然学生个体的学科创新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健全学校规章

学校存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本身,另一方面取决于学校各方的努力。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的规章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另一方面”。因此,学校应当设置“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并设置相应的规章。针对个体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应的规章,实行协调一致的管理与评价模式,“硬件相关的规章”与“软件相关的规章”同样重要。

硬件相关的规章包括:为学生建设信息量丰富、学术性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配置齐全、功能强大的教学、科研设备等。在这些装备齐全的基础上,设定严肃、民主,同时又宽松的使用规则。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装备的同时,了解到与这个“有趣装备”背后的相关项目,或者相关试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渗透到学科创新能力培养过程。

软件相关的规章包括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年限的制度规定。比方说,允许学生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并且制定相应的学分制度;对某一学科特别优秀的学生,制定相对灵活的培养模式等。

(三)获得教师的认同

教师是高校主要教学群体,是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和合作状态,直接影响学生学科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从观念上接受和认可学生的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作为教师要具备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参与意识。课堂是最好的培养学科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授课内容的设计要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发散性的引导部分。将学科创新意识引入自己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培养学科创新能力的温床。

另外,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也为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科创新能力的实现涉及的就是不同的学科,因此不同领域的知识碰撞、交汇也为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三、高校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完善课程体系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的任务,特别是本科生教学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同时进行必要的专业训练。提到各学科的知识融合,提到科研学术,我们总是持有很“宽容”的观点:“他们暂时还不具备”。

借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博耶的观点――学术有四个功能,即发现、综合、应用和教学,简言之“教学也是学术”[7]。我们需要正视学生的科学研究潜力,正视学生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觉能动性[8]。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和培养这种能力的机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研究生上的学术研究指导类课程可以开放给本科生选课,让有相关意向的学生可以接受到此类教育。并且,在听课过程中,可以跟研究生有些无意识的互动,这样自然会产生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是我们一贯采用的教学模式,传统授课模式的存在自然有存在的原因,但是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几乎没有,顶多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课后提出几个不太懂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学生基本的学习热情都不高,更别提学科创新能力了。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化多样化,让学生成立研究小组,自己设计项目方案独立完成,按照项目的完成水平确定课程得分。教师在此过程充当项目顾问的角色,对学生的操作和实施给予相应指导。如果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研究和探索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

(三)加强国际化内涵培养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高校教育的国际化要求也愈发突出,“全球性能力”也成为学科创新能力中最常出现的概念。国际化要求高校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全球性能力”培养也要求高校的培养目标突出国际化,增加课程计划中的国际化内容,比方我们常见的中方学生的双语授课、全英文授课。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带着国际化的敏感和意识,注重课堂内容的多样化和异质性,通过接受不同国籍的观点,实现多重思维碰撞的多重灵感的产生。对学生而言,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和全球意识,培养多种国际的竞争和合作能力[9]。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比方说邀请外方专家来做专业讲座,让学生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给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除了能亲身体验外方课程之外,还能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学校也应该为授课教师提供国外的进修机会,原版引入国外专业教材,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教学前沿和学术前沿。在国际交流的学生中,通过对外籍学生的授课,了解国外学生的专业素养中有哪些是我们国内学生所欠缺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意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程永波.启迪与借鉴:关于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实践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2]林崇德.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C]//北京师范大学.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

2011.

[3]李爱彬.高校学科建设系统的自组织研究[J].高教探索,2007,(3).

[4]肖云龙.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模式[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5).

[5]刘冬梅.学科创新能力及发展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

[6]刘献君.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

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显示了现今高等教育综合化、系统化的趋势。我国的教学模式正发生改变,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转为“大众教育模式”。显然,要与时俱进,惟有通过教育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要从老师、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入手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上述三种观点,尽管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能将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清楚。[1]对于高校来说,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是学校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向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转化。教师应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教育模式改革。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有诸多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和观念、师生情感因素等多个方面。

1、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传统理念观念的束缚及教育理念僵化。重群体,轻个性的传统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视群体,轻视个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中庸之道一直也是中国人崇尚的,这种思想也禁锢着中国人的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求稳趋同”的心理积淀,刘树仁早在2001年就提出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航,实现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3]。

2、教育体系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侧重于传授学生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以基础知识讲授为主,课堂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出于被动地位。而且,高校现在学生评价体系单一,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所以实际情况就是学生仍然追求成绩的高低,忽视其它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不强。

3.师生情感因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高校教育能够意识到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重视成绩的现状,造成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环节,忽视了丰富、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智力发展过程,这样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高校教学模式

在定制学生培养方案的时候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我们应注重强化学生的想象、直觉等思维水平,教会学生发散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创新教育应该将人文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重视人文教育内容的必要性。

忽视“共性”,重视“个性”。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生个性密不可分。发挥良好的个性在创新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全方位地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

2.转变高校教师观念,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工作者自身有直接的关系,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创新教育虽然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但它首先依赖于教育管理者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推动高职教育传统教学理念、模式、评价体系等系统的改革创新,要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渗透到学校的管理理念,课程讲授和实践教学等所有教育活动。只有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及管理等各环节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影响着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挑战。高校教育者及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更新的教育模式。(作者单位:1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河北科技大学)

注解:

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第5篇

>> 制约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阻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 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及相关对策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影响新疆地区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堂教学中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 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及影响因素研究 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方普通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浅析 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外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基本因素、特点及其启示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马强,蔡茂华,等.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J].高教探索,2013,(2):95-98.

[4]郭锐.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高教探索,2013,

(5):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