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的语文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语文教师素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而深入。但纵观此前的研究,多侧重于探讨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涉及其人文素养的着实不多。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既决定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作为一种主要通过非强制性的文化手段去陶冶学生心灵的隐性课程,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文素养极富影响力与渗透力。一个人文素养较高的语文教师,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精湛的教学技艺、灼灼逼人的思想光辉、独特的人格魅力,无不吸引学生的目光、熏染学生的心灵,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某些外在教学条件的欠缺,成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活的教科书,对学生的能力获得、人格成长和精神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我认为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改革需要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独特、进取而又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
语文教师应该是怎样的人呢?有爱心的人,有丰厚文化积淀的人,德艺双馨的人……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但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富有独特而进取、健康而积极的生活情趣的人。在瞬息万变、炫目多彩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作为一个肩负着母语教学重任的语文教师,他的爱心、素养、教学艺术固然重要,然而这一切总要通过某种方式、途径表现出来,才能达到教育、影响学生的目的。
什么样的方式是最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呢?我想应是身教。教师用自身的品格、兴趣、习惯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是一种最直接、最自然、最有效的育人方式。具体表现在:应具有一颗永不熄灭的童心,对新鲜事物永远充满强烈的好奇;应有健康乐观开朗的心态,要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艰难与困惑,要幽默风趣,沉着积极,充满生活的睿智;要表现出语文教师独有的内在气质、生机活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保持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坚定执着而积极进取。这是语文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密诀,这是现行状况下语文教师新的有效的语文课程资源。没有这一点,语文教师将可能永远只会沉浸在“命运不公”、“金子不发光”,“千里马被埋没”的“无病”之中,谈何做学生有血有肉的导师?谈何教学的生命与勃发?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精髓――“三化”,即情趣化、才识化、文采化
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广博而丰腴的文化
底蕴。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而且要“博”和“广”,教师要成为杂家,广收并蓄,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更需要“丰腴”,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面对学生时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而授予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人文思想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为了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教师要广收博采,更要“整合”,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和观点。正因如此,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三化”:情趣化、才识化、文才化。一是要使语文课活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唤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即对语言和文学的兴趣。学生一接触到语文便有解放感、愉悦感,写作文时不但无压力且有摩拳擦掌欲。二是要把知识讲得活泼,当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凭相声、滑稽表演来取悦学生,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广泛涉猎,进行“整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靠对语文的真正学识,在课堂上把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讲通、讲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三是要能妙笔生花,笔下应有高于学生的文采,由此学生对语文(尤其是作文)就不会“谈文色变”了。一个语文教师成功的“笔耕”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分享写作成功的同时,也会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并会努力去尝试。
总之,语文教师要把语文知识学得通些,把语文教材教得活些,把自己的笔墨练得美些。做到这三点,即谓之“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自己未“化”,何以“化”人?又怎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呢?
三、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灵魂――拥有“关爱、尊重、宽容、赞赏”之心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关爱他人是人文精神的内容之一,教育教学中许多孩子生动地描述了在他们生病或有困难时老师出现在身旁的情景,这暗示了教师的另一种人文素养:作为一个好教师应该能够关爱、尊重、宽容、赞赏学生,时刻把学生的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上。
传统意义上的师爱,是非平等的、非双方自愿的,有强加之嫌,施舍倾向严重,教师居高临下的爱,常常“为了学生好”却“不讨学生好”,一些教师急功近利,甚至演出一幕幕“爱”的悲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更应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宽容、对“人”的赞赏的博大的爱。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学生时应平等相待,宽容大度,不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不幸者(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弱者应做到不鄙视、不讽刺、不挖苦、不放弃,应该同情和尊重;对幼稚原谅,对过失宽容,对冒犯宽恕,时时事事怀有一颗宽容之心,而不是呵责、惩罚;更要由衷地赞赏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都是可造之才,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赞赏”的眼光来珍视他们的体验、感悟、潜能、智慧,鼓励他们一次次微小的进步,而不是忽视和疏忽。这样才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尊重、宽容、赞赏,更利于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四、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支点――与时俱进、鲜明深刻的时代感悟
教师的时代感悟,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感受时代气息的精神状态。现实生活中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应是语文教师视野所及的。教师的时代感悟,更应是一种悟性:要感受各方面的信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要悟有所得,这样所得才是特有的、个性化的、与时俱进的。它包括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浸染。
五、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积淀――清醒高尚、和谐优雅的审美情感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丰富的情感恰如肥沃的土壤,可以耕耘、可以收获。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有着清醒高尚、和谐优雅的审美情感,并且在这方面要走在前列。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种知识和情感交织、聚合、升华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清醒高尚、和谐优雅的审美情感,才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恬静而陶醉,才能使学生崇敬而向往。这种审美情感在教学中要自觉地成为一种教学的氛围,一种心灵的磁场,一种灵魂的感召。它可以体现在教师的端庄仪表中,也可以蕴含在温文尔雅的言谈举止中,还可以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采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只有做到了这一些,语文教师工作才有“源头活水”,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清如许”。现行教育状况下学生也需要具有清醒高尚、和谐优雅的教师,这样整个教育过程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人文素养,具备与时展相适应的完整能力结构的个体。以上所述几点仅是“人文素养”的几个侧面,但这也应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们促进自身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几块“铺路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025-02
随着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各地的教育改革也随之而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課程改革的关键因素。而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尤为重要,教师作为学生教学的主体,提升其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对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构建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因素,以及当前我国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先进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数学核心素养是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核心素养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想,将教育作为学生知识获取和情志成长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数学核心素养也是基于现有的数学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新兴数学教学理念,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的经验积累中不断总结和思考,从而形成相应的数学课程体系,并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根据相关理论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机、知识获取、学习态度和信念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数学核心素养需渗透于数学教学课程的设计理念、设置内容等方面。可见,数学核心素养的产生,是构建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关键因素。同时,在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融入数学核心素养,并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而推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我国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扎实,才能灵活应用数学法则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各地师范院校小学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在搜集对比各地师范学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设置的资料发现,不同地区的专业课程在内容、难度标准方面都各不相同,甚至一个省份的不同城市的专业课程内容和难度都差距较大,造成不同地区师范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流动性不强,适应程度不等。
二是随意性较强,通过对多所师范学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发展,课程内容差异较大,很多小学数学专业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汇总数学教师平时的教学经验而得出,导致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小学数学教师,所学的数学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校对小学数学的课程难度定位过高,加入了中学数学的知识点,与小学数学的实际内容切合度不高。
三是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差。小学数学教师最终的教育阵地在于小学,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理解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等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已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不但关系到教学内容,而且更能展示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所以,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培育其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综合教学素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很多学校让学生自己寻找实践单位,学校缺乏管理和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敷衍了事的情况普遍存在,极大影响了学生毕业后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能力。
三、国际上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
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未来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也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未来数学素养。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小学教师的重要作用,将教师教育作为教育战略的核心内容。所以,很多国家小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已经完善和成熟,这为我国小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08年美国针对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发现美国大部分师范学校的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相差甚大,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我国当前的情况十分相似。当时,美国教育机构针对此情况收集了全美80所师范院校的教师课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并且,结合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突出小学教师教育的实用性和基础性,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培养,从而增强教师在就职前的教学能力发展。
四、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制定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统一标准
针对我国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存在随意性的情况,应由教育部门制定统一的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标准,并且组建一支由教研人员、基层小学数学教师等组成的调研队伍,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特征和知识重点,筛选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再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制定符合我国特色的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提供设置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向和指导。
由于制定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标准,将作为以后小学数学教师职前培训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其操作性,将标准细化,并且针对每一标准提出具体的实践建议。比如,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的知识和技能部分,分别说明与小学数学教育有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具备的具体技能,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从而促使其在编制教学方案、传授知识时能够围绕核心素养展开。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设置结合实际需求
在设置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设置的课程内容很多都融入了高级数学的知识,与小学数学的关联度较差。高级数学的设置虽然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在就职前的理论知识水平,扩展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视野,但是如果脱离了小学数学的实际需求,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小学数学教育工作难以推进。所以,设置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时,要合理分配高级数学比重,紧密结合小学数学需求。
(三)强化小学数学教师的职前实践
关键词:是非观;体育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7-0013-03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经历着关于体育教学是与非的思想碰撞,虽然我们在这些思想碰撞中不断深化认识,逐渐取得共识,但新的是是非非,新的思想碰撞随时都在发生,这大概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吧。体育教学的是与非大多和教学质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问题本身就是关于体育教学质量的认识分歧。从理论层面看,体育教学的是与非涉及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如关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运动兴趣和刻苦锻炼的关系问题、淡化还是强化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增强体能和学习技术的关系问题、教学内容规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问题、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问题、多元评价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等等。从实践层面看,体育教学的是与非涉及动作示范、器材开发、练习密度、教师语言等,如体育教师的示范面或位置是否合理、某件器材运用是否合适、是用圆队练习效果好还是横队练习效果好、教师的某句话是否经得起推敲、课课练到底多长时间更合适等等。各种认识似乎都有理有据,让人是非难辨。
我们该如何看待和超越这些是与非的碰撞?如何在是非面前做到不偏不倚,兼听则明?又如何在是非面前保持客观冷静而不盲目跟风呢?中国古代不乏智者,让我们分享一下庄子的是非观,再看看王蒙先生是怎样解读这一是非观的。
一、庄子怎样看待是与非
《庄子・齐物论》中有:“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之说,王蒙先生将此话解读为:“彼有彼的是非观,此有此的是非观。”意思和我们常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相近。如何摆脱和超越这种是与非的对立或碰撞,进入一种无是无非或超越是非的境界呢?庄子又说了:“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环中是指圆环的中心,意思是只有立于圆心,才可以周转贯通。对此话,王蒙先生的解读是:“你最好选择那个离心力和加速度为零的圆心,作为你的家园,你的立足点。这样,你就可以应对无穷的是与非了。”[1]
照这样的思维方法,当我们面对各种是是非非时,站到“圆心”上似乎就可以“以应无穷”,就可以从容面对各种是非了,果真如此吗?道理又何在?我们不妨借此展开一番联想。
站在圆心之处可以应对各种是与非,是因为你处于一个中心枢纽的位置,这个位置可以环视上下左右,兼顾四面八方,从一个不偏不倚的视角,客观公正地把握和看待各种是与非。是与非的根源多在于人们习惯于从自己最擅长、最顺心、最得心应手的角度观察和审视事物,并得出自己对事物的见解。而世间万物却恰恰像是一个一个的多面体,你从一个视角审视总难以观察它的全貌,难以观察到视线不及的另几个面。例如你要观察一个六面体,你站在一个角度最多也就是看到两个面或三个面,要想观察到其他的面,那你就得换个角度审视,或者需要把这个六面体翻过来,以观察隐藏在底下的那一面。当你的观察视角变化了,全面了,你看到的面就多了,所有的是与非都容纳于你的心中了,你的认识自然会更加客观全面,自然能“以应无穷”。
二、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圆心”在哪里
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圆心在哪里?审视体育教学质量的圆周又有多大?
说到圆心,不能不联想到核心,进而联想到体育课程的核心以及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其实,只要我们抓住抓准了体育课程的核心问题,围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文章,体育课程的设计就不会剑走偏锋,体育教学的质量就不会差强人意。这体育课程的核心就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那些特有价值和独特贡献,就是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具体说,就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为主要学习内容,以……为主要目标”的那段课标中的描述。再深入下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一步理解体育课程的核心问题,第一,体育教学是一种教育,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学生的身体进行教育;第二,体育这个“教育”是发展学生身体,促进学生健康的教育而不是其他;第三,这一发展学生身体和促进学生健康的教育过程,还可以促进学生规则意识、体育精神、健全人格、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只有把握准了体育课程及教学质量的这些核心问题,我们才能“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2016年年初,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委托,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征求意见稿,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归纳为三个维度,九大素养,并列举了二十五条具体表现。纵览这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育学科能对其发挥独特贡献的无外乎几点,如: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与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规则意识,安全意识;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等。[2]把握住了体育学科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的特有价值及独特贡献这一关键,我们起码能在课程设计的大方向上少走弯路,少发癔症,也就少了许许多多的是与非的对立和迷茫。
审视体育教学质量的圆周可以很大,可以大到人类、国家、民族、教育、立德树人等等。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圆周也可以很小,可以小到密度、心率、讲解、示范、练习、队形等等。但不管大到哪里或小到哪里,你都不能脱离体育课程基本性质、本质功能和课程特性,不能脱离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环中”,否则,你就会被过快的加速度产生的离心力甩出去,你的认识、观点就会和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与本质功能相去甚远,甚至不着边际。
三、体育课“运动负荷测评”的是与非
1.1体育教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
体育的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在改造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认识[1]。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体育活动最能打破阶层的限制,任何人在体育面前都是平等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平、法治等概念的深刻含义,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同时,通过参与和观赏体育比赛,还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吻合的。
1.2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2002年开始在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该纲要明确规定,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既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同时也要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课程之中。学生要通过公共体育课的学习,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纲要》明确规定要通过大学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精神,为通过公共体育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隐蔽课程来实现的。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3]。体育隐蔽课程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情意目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寓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使隐蔽课程发挥应有的价值,应当对以下要素进行安排和设计。
2.1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功能和地位
要通过公共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校首先应当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功能和地位,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执行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教学,保证公共体育课的课时,真正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同时,注重对体育场地的环境进行美化,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标语或者宣传画的形式在体育建筑和场地中进行布置,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陶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
2.2尊重大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地位和功能认识模糊,他们认为公共体育课不重要或者处于次要地位。而教师对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也不充分,部分高校一直未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上公共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公共体育课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公共体育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中的积极主动性。学校可以通过学校的宣传栏等渠道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的宣传教育,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授,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
2.3发挥体育教师在公共体育课中的主导性
体育教师是公共体育课的主导者,只有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体育教师不但要对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体育教师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体育教师应当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自己的岗位,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再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体育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真正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
2.4适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
学校应当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中国体育文化注重强调整体,把整体放在首位,培养人的民族气节与伦理道德的理念[4]。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传统意识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地域和民族的特点适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舆论宣传,鼓励学生选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校运会等体育赛事和活动中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定的展示和发展空间。大学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技能,同时也应当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其中蕴含的道德修养、伦理规范进行深入理解,深刻领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髓,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5注重发挥课外体育竞赛的积极作用
以课外体育竞赛为核心的课余体育也是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一种组织形式。竞技体育是法治的,其规则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竞技体育又是德治的,参与者必须自律,要以既合理又合法的方式取得胜利[5]。课余体育竞赛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因此,通过大学体育课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重视课外体育竞赛的地位和作用,而课外体育竞赛因其时间和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组织各种课外体育竞赛等活动,大学生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地观看比赛,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体育竞赛中的拼搏精神,通过体育比赛规则的理解,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平、法治的含义,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特别是集体类的体育竞赛,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6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
要使大学体育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手段。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不但要重视对大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评价,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品质、组织性、纪律性等情意目标进行评价。由于这一类目标大都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体现,这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当在平时的课堂中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除此之外,还要针对此类教学目标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类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重视,从而发挥教学评价在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导作用。
3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具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各类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堂中。要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既需要高等学校提高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也需要发挥公共体育隐蔽课程的优势,优化课程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李理 蒋宏宇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细谦,陈琦.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7-69.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3]姚蕾.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8-230.
就目前情形而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工作岗位较少,不能够满足学生体能方面的需求,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且学生也并没有兴趣对其进行学习,对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发展等非常不利。为了更好的了解高职体育教学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超过90%的学校都认为体育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30%左右的学校进行过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的改革;另外,从课题申报来看,各个学校申报与职业素养有关的课题仍旧没有什么发展,就学校层面来说,只有10%左右的学校曾经进行过相关课题的研究;课本教程能够有效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好的教材就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所以我们在进行调查的时候,还应该研究高校教材的使用情况,通过此项研究显示,仅有两所学校组织过教学人员进行教材编写,其他院校大多使用国家规定教材。上述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素养改革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二、以职业素养培训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一)树立全新体育教学理念
在进行以职业素养培训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有效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意识。体育教师一定要在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上不断努力,促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另外,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展开体育教学课程,主动去了解学生实际需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结合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
各个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都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的,所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就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设置相应课程教材,形成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教材。另外,必须设置好体育课程选课模式,在课程学习第一学期应该以基础选项学科为主,例如球类、体能训练之类。使学生能够从高中体育课程学习过渡到高职体育学习,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完成第一学期内容,进入二、三学期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选课,并且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都有不同的要求,需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学习。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多进行户外运动等一些与体能培养有关的教学内容;对于酒店管理、乘务员等专业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增加形体训练方面的内容。
(三)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中,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形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发展,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就必须不断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权,促使学生能够自由的、有创造性的完成相关以技术动作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高职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应该以突出学生职业素养为主,不能够沿用传统的个人单项考试评价方式,应该从集体协作以及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标准,并且要积极结合多项考核结果作为最后评价。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