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贵阳 中考语文 试题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16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它素养的基础。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健全思维品格,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因此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础。那么2016年贵阳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是如何渗透学科素养的呢?笔者将选取其中三道试题做一微探:
题目一
下列关于汉语知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青岩古镇入选‘中国古镇’特种邮票。”句中“入选”和“邮票”依次是动词、名词。
B.“贵州人文精神”“百鸟朝凤”“粽香情浓”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
C.“2016年5月25日至29日,‘数博会’在贵阳举办。”句中“在贵阳”是状语。
D.“盲人女教师刘芳就像一朵开在大山深处的百合花。”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参考答案:B
课标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有如下要求:
(1)阅读第6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2)写作第7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表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离不开汉语知识,汉语知识是有关语言的组织结构的基本规律的知识。学好这些规律性知识,能够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奠基工程。强化对必要汉语知识的考查,旨在引起考生对必要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视,并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高度重视实用语文知识的开发与建构。
教材联系
这道试题与教科书的联系很紧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附录《汉语词类表(实词)》、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附录《汉语词类表(虚词) 》、八年级下册附录《短语结构类型表》、《句子成分简表》、九年级上册《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对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运用的汉语知识进行了专门的梳理,传达了编者通过教科书落实课标要求的意图。
命题意图
贵阳市中考语文汉语知识考查形式为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汉语知识积累、理解、辨析、运用的能力,强化对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必要语法知识的考查,利用中考进行引导,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贵阳市试题分析
贵阳市中考语文汉语知识考查形式为选择题,近两年汉语基础知识由八个知识点两个选择题减少到只考一个选择题四个知识点。这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更加严密、具体、生动的考查方式呈现。与全国其他省市的汉语知识题相比,贵阳市汉语知识题有自己的特点:
(1)材料的选择与时俱进,关注生活,关注本土文化。
四个选项材料均能体现贵阳本土特色,并且富有时代感。分别提到了F阳著名的青岩古镇、贵州人文精神、2016年5月在贵阳举办的“数博会”、双目失明,仍坚守讲台的贵阳最美女教师刘芳。试题设置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赞美歌颂本地的风土人情,彰显了试题的人文性。
(2)命题紧扣课标教材,渗透学科素养,语法知识点覆盖面广。
2016年贵阳市中考汉语知识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渗透学科素养,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四个选项分别考查了“实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常用修辞格”四个知识点,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汉语知识点尽可能覆盖。
(3)突出积累,强调语境,着眼运用。
2016年贵阳市中考汉语知识命题没有简单地考查学生对语法现象的死记硬背,而是注重理解辨析,突出思维能力。变语文知识的孤立、静态的考查为结合语境考查,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答题思路
贵阳市语文中考汉语知识考查形式为选择题,因此答题的基本思路可以是:找题眼――细比较――排除法。
(1)注意题干要求,看清选择的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
(2)判断每个选项涉及到的汉语知识点分别是什么,脑海中要有系统的知识链条,快速、准确地提取有效的知识。
(3)善用排除法。
教学思考
(1)系统学习奠基
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教材附录中关于汉语知识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语法知识认真分析,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掌握语法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2)随文而教强化
“随文而教”,使汉语知识置于一定的语言背景之中,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语言中学语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历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样两个往返回复的过程,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汉语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综合运用汉语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随文而教一定要抓住重点,把握时机。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是偏正短语;“拍雪人”、“塑雪罗汉”、“折腊梅花”、“寻蝉蜕”是动宾短语;“何首乌藤和木莲藤”、“又酸又甜”、“方正、质朴、博学”是并列短语等等。
这样进行辨别短语类型训练,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让学生在理性分析中掌握词汇,积累语言,最终积淀成学生的语法基础,成为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遇到复杂的单句可随文而教,遇到典型的复句也可随文而教,遇到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都可以随文而教,遇到精彩的修辞手法也可以随文而教。总之,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度地进行必要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积累。这不仅有利于中考成绩的提高,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作文评讲培养
课程标准在写作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提出“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评讲或者是学生进行作文互评时,都可引导学生运用汉语知识正确审题,运用汉语知识修改文章,运用汉语知识增添文章文采,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4)语文活动拓展
汉语知识教学可以在语文活动中拓展。 如我们可以开展“搜集对联”、“街头巷尾找病句”、“分类摘抄报刊上的精彩短语”等多种活动,学生的语法水平在语文活动中得于拓展,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考试中运用
教师要善于总结,点拨学生考查汉语知识的答题思路与方法。
题目二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句子的作用?
“它已老了,过去的几周,它总是趴在房子前,很久都不动一下。吃饭的时候我必须哄上几分钟,它才勉强张开嘴巴。”
参考答案
此句描写了夏洛伊此时年老体弱的身体状况。这为后文它去世埋下伏笔;同时与后文它恢复自己进食、照顾“土豆”的情形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夏洛伊作为工作犬的责任心,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支点能让生命更加顽强。
语文核心素养中强调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品质。此阅读试题强调能力立意,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伏笔照应的理解运用。内容上作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夏洛特的老态为死亡埋下伏笔或铺垫,前文的老态与后文照顾土豆的状态形成对比,并结合文章主旨认识到这一对比的作用,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与内容的理解,具有思维含量。
教学思考
(1)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阅读、解题表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交流、讨论、总结(学生展示思考过程),训练学生简洁的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答题思路,分析句子作用,应结合文本,调动积累,采用内容+结构的形式进行分析。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那么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什么? 首先教师要思考:该教学内容体现哪些思想方法;有关的思想方法在知识、技能中是如何呈现的;应如何进行辩证思考等。
在试卷分析时可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逻辑脉络,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从知识的理解中传递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想方法;从解题的反思中,探究辩证的思想方法。
题目三
现在,读图成为一种风尚。有人认为,图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好处多多;有人认为,中学生应该以读文为主,因为读图会造成阅读水平低下,得不偿失。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用下面的句式表述你对此的看法和理由。(5分)
我不否认……但……先不说……仅是……就……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能力比较综合,是一个比较好的限制话题的微型写作。它缘于仿写,又巧妙考查了表达方式、关联词语(较复杂的多重复句),并且关注到热点话题。
学生答案示例
学生一:我不否认读图方式是一种风尚,但我也不认为图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好处多。先不说读图这种方式一旦蔓延开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可能被取代,仅是读图就会造成阅读水平低下,让人很难想象出文字勾勒出的精彩画面,像古代诗歌词句就是用汉字记叙,能够生动的展现出激烈或者美好的景象,这些就近乎肯定了读图方式的得不偿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传承不应被取代,不要追求风尚而湮灭了汉字!
学生二:我不否认读图的阅读方式,会造成阅读水平低下,但我也不认为中学生就应该以读文为主。先不说图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好处多多,仅是考试题目以读图写感,网络上无数让人深有所感的图片就不能视而不见。读图,读文各有所长,两者结合加以利用,提高阅读水平。
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
(1)文质兼美,非常优秀的答案少。
(2)逻辑思维不强,一二句无法构成转折,甚至自相矛盾。
(3)审题有误,话题偏移。
教学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突显学习体验呢?笔者尝试做了如下措施:
(1)平时加强相关微型写作训练如:限定话题仿写,限定句式,关联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仿写。再如:续写、改写等等。
(2)学科教学重在“三教”: 教思考、 教体验、 教表达。让学生展示、交流微型写作的体验!
一、在物理课堂的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是一门和实际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如果忽略了物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那这样的物理课堂教学就一定是偏离了主线的教学,一定是对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培养起不到应有作用的教学。想要培养初中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那就不能不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家去观察水壶中的水在炉子上沸腾的时候,水是翻滚的,但是从炉子上提下来,水就不会再翻滚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学习液体的汽化与液化的过程中,还是让学生去观察水壶,可以看到水壶的壶口处有大量的水汽冒出,那么这些水汽是从壶口就出现了,还是离开壶口一段距离之后才出现的?学习光线的反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白天的时候从屋子外边向屋内看,再从屋内向屋外看,然后在夜晚开灯的情况下从屋子外边向屋内看,再从屋内向屋外看,看看有什么不同,你能猜到是什么原因吗?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观察,然后再从物理专业视角出发进行提问、分析和阐释,可以培养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知识同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实现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在物理?n堂的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和更大程度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面对那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要层层抽丝剥茧,由浅入深地进行逻辑分析,顺利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设计问题,实现学生学习的层层深入: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台灯吗?那么谁家的台灯是可以调整亮度的?学生家中一般都有亮度可调的台灯,因此纷纷给予肯定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你们说,影响台灯亮度的因素是什么呢?因为已经学习过了,所以学生很自然地回答:电流。教师继续提问:谁能说出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开始回答:可以改变电压或者电阻。教师提问:那么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呢?哪种方法是最为简便的?这样一来,学生很直接地就从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和温度几个因素中选择出改变导体的长度这个最为简便的方法,并引导至对于滑动变阻器的学习。这种提问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在物理课堂的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基地;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32-04
【作者简介】佟柠,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教师发展处主任,高级教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出炉,使“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的年度“热词”。籍由对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的广泛深入讨论,世界教育改革的时展潮流被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意义也被再度挖掘,对“未来人才形象”和“新时代学习”的科学描绘,更让我国实施30年的素质教育有了一条明确路径,尤为重要的是,由此催生并凝聚出了一股课程改革“热望”,那就是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生发,并推动我国学校课程发展进入新阶段。
当然,任何一个教育改革“构念”的落地与成长都要有一片适合的“土壤”。江苏省教育厅自2011年开始实施的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激发活力的政策空间。作为百年名校的江苏省锡山高中,有着数十年“努力让国家课程方案成为学校一级生动实践”的课程改革价值追求和实践经验。近年来,锡山高中课程体系整体构建的总设计师――唐江澎校长带领团队,以省课程基地为助力,时刻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努力创造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新样态。
但是,毋庸置疑,鉴于“核心素养”的“新鲜出炉”以及支持核心素养的“学科素养”还没有正式出台,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注定会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艰辛路程,好在这个探索之路的开端有省课程基地这一重要的支持,因此,无论对于锡山高中,还是省内已经拥有或即将申报课程基地的学校来说,如何让省课程基地助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践逻辑
1.“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带领研究团队首度界定的“核心素养”(keycompetencies)概念。
钟启泉教授认为,从课程发展的角度看,核心素养勾勒了新时代新型人才的样貌,是学校课程的DNA,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需要更明晰的概念框架,我国“核心素养”及其形成的概念框架获取可以设想为四层构成的同心圆结构:以价值形成(含信仰、责任、诚实、协作等价值观)为核心层,其外是以关键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反省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为内层,再外以学习领域(如语言学科群、数理学科群、人文科学、艺术和跨学科领域)为中层,最外以支持系统(体制内外的政策性、技术性支持系统)为外层。
崔允t教授认为,作为课程与评价概念的核心素养,是“从学习结果界定未来人才形象”的类概念,是教育目的和学习结果的重要中介,只有将核心素养建立成从教育目的到学科目标再到教学目标的目标金字塔或目标树才能实现其意义。
2.“核心素养”的实践逻辑与现实困境。
作为既是目的又是证据的“核心素养”是学校课程的灵魂,发挥着凝聚利益各方协同实现育人目标的作用。当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凝练学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纲,选择、构建课程内容,以此落实核心素养是当下得到认同的课程逻辑。但是,这一以学科实践为主线的课程逻辑如操作不当则会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比如,虽然“学科素养”是支撑“核心素养”实现的“构件”,但是,在长期分科教学的“学科教学”本位情况下,核心素养怎样真正得到学科课程的合力滋养?如果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不转变,那么学科课程是不是有足够的效能来支持“核心素养”培育?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柯政教授所指出的,普通高中课程及其实施方式不足以支撑“核心素养”的形成。
由此可见,只有从整体上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才能让“核心素养”在学校层面落地,具体而言,就是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教育哲学,以学校教育哲学来统摄学校课程,紧紧围绕“人”来构建课程体系;树立大教育观,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向,明晰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科学习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提供什么“养料”,并形成逐级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建立大课程观,从“学科课程”向“素养课程”转向,凝练学科本质素养,打破课程僵化边界,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实施“素养为本”学习,共同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形成。
从“核心素养”的内涵框架和实践逻辑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在实践层面上都必须具备整体性,不能仅仅靠某个局部的突破来实现,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校层面又确实难以一下子实现整体变革,往往需要借助某个着力点、突破口或学习领域来率先以“核心素养”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整体变革,而省课程基地建设就能够发挥这样的效能,成为学校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试验田”或“特区”。
二、“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课程基地内涵及其功能
课程基地是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的原创。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马斌处长提出,“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来审视课程基地的内涵及其作用,我们不难发现,课程基地从“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构成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支持系统。
首先,课程基地的“有形”“规定动作”,为“核心素养”培育奠定了规约基础。课程基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与“核心素养”相一致;提出的学习环境创新为有助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持;倡导的学科教学,既支持单学科挖掘学科本质之美,聚焦学科关键能力来培育学科素养,也支持学科边界的软化和学科之间的融通,形成“学科群”或“跨学科”勾连的综合课程。
其次,课程基地的“无形”“发展空间”,为培育“核心素养”提供了创造留白。课程基地鼓励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特色和优势,充分调动各方课程资源,发挥课程开发的创造力和活力,不拘一格创新课程样态,给学校以自主开发课程的权力空间和物力支持,大大激发了学校课程领导活力。
三、以课程基地为助力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
锡山高中已经建成和获批在建的课程基地共有五个,分别是人文课程基地、“想像・创造”课程基地、“云学习”课程基地、巅峰体育课程基地和胡雨人自然科学实验课程基地。在基地建设中,锡山高中始终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统摄,从学校教育哲学、课程体系建构、课程领导制度、学习方式转变、倡导真实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发挥课程基地优势,从整体上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
1.凝练学校教育哲学,清晰描述核心素养,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层级体系,逐步落实在课程基地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使之反哺核心素养培育。
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需要进行专业化的思考,那就是清晰描述素养,构建核心素养层级体系,为后续的课程设计与评价展开提供概念框架。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上述表述,那就是唐江澎校长一直秉承的“让教育的终极价值光芒照亮每一个教育细节!”
结合学校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健全人格,发展个性”教育主旨和十大训育标准,吸纳当前“核心素养”的内涵,唐江澎校长提出了“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16字的学校人才培养规格,这一育人目标以“人的成全”为旨归,让学校教育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并理解自己的努力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
例如,在锡山高中语文学科组看来,“智慧卓越”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终身阅读习惯”这一重要素养,为此,语文组把“培养终身阅读者”作为“学科宣言”,并以此为价值统摄,开设阅读课程,组织读书活动,制订了“三年不低于600万字阅读量”的学科质量标准,也以此作为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一期建设中,把图书馆搬进了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在每个教室建立小书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书房阅读,为了方便学生利用闲暇零碎时间阅读,在图书馆底楼大厅建设浅阅读区,学生只要踏入图书馆不用履行节约手续,就可以随手翻阅期刊、报纸和书籍等,新华书店也办进了校园,在阅读空间开阔的书店里,学生可以只读不买;二期建设中,建造了国学馆和西学馆,让学生能沉下心来,在具有东西方不同风格的典雅环境中,与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为伴,含英咀华,品味经典对于人精神成长和智慧启迪的重要作用。
这样一来,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指导,因此而建的基地环境也有力支撑了核心素养落地,使核心素养在学校中可以被理解、被传播,能落地、能实现。
2.兼顾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课程基地所具有的综合性平台作用,建立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各有分担又合力支持的全新课程结构体系。
学校层面上的“核心素养”培育虽由学科素养分担完成,但要兼顾好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关系,打破学科本位,实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结构体系。
借助课程基地所具有的综合性平台作用,在“想像・创造”课程基地建设中,打破课程边界的藩篱,构建了涵盖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课程,其中,为培养“情感丰满”的人,锡山高中提出“激情・美感・创意”的综合艺术学科宣言,开设了校园微电影、合唱、服装设计与表演等综合艺术课程,这些融合性强的综合课程为核心素养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艺术和技术相融合的微电影课程,就走出了因体验而热爱、因热爱而逐渐把电影制作升华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学生,如2016届考取北京电影学院的夏成刚同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满足课程基地承载核心素养培育的建设需求,激发课程领导活力,完善课程领导制度体系。
“核心素养”培育和课程基地建设为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出了新情境和新挑战。如何把课程基地的丰富资源转化为可被学生享有的高品质课程?如何应对课程门类复杂、师资来源多样、学生“走班”管理、设施设备维护?这些都是课程基地管理的新问题。
例如,为培养“生命旺盛的人”,锡山高中以“每天锻炼一小时”为追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素养,建设了巅峰体育课程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可供选择的体育课程,而学校也面临着新建成体育场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管理维护、要开设课程缺少体育师资和专业教练、全体学生在体育场馆选课走班需要管理制度的支撑等问题。为此,唐江澎校长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源换课程的思路,以租赁方式用场馆换取课程以及场馆管理维护所需要而学校自身无法支持的巨大成本,为学生提供了游泳、击剑、瑜伽、跆拳道等丰富和优质的课程,保障了基地的正常运行。在原有的课程领导制度框架上,建立课程基地领导管理运行机制,设置专门负责机构进行课程基地的课程管理和设备设施管理等。
4.以课程基地为依托,创新学习环境,变革学习方式,实施“素养为本”学习。
“核心素养”是整合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需要调用的所有东西,并能够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中发挥和运用,因此“核心素养”代表着新时期的学习,有学者称之为“素养为本”的学习,这种学习并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情境相关联,强调生活体验、问题解决、实践探究和协作互动。锡山高中一直以来倡导的体验学习、实践学习、探究学习就是素养为本的学习,而这些学习方式则需要学习环境的有力支持。
例如“想像・创造”课程基地的各类功能教室便于学生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开展实践和探究,在2016澳门国际创新发明展上,学生们在“创客”课程中的“基于物联网科技的远程控制矿井专用救生车”等三个作品获得金奖,评审专家认为:“学生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编程、工程技术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有很强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5.立足课程基地,建立专业社群,开拓以核心素养为价值追求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新路径。
随着“核心素养”培育的逐步深入,在课程基地中开设课程的教师们,已率先开展共同思考,那就是不同学科的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学科观和课程观,怎样开发课程,怎样进行课堂教学以合力实现核心素养,因此,一些教师开始自发酝酿和成立专业社群。
“想像・创造”课程基地的学科教师、课程管理者、课程研究者和开发者,出于共同的专业愿景和专业兴趣,成立的STEAM教师专业社群,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学校课程,打破分科主义、消解碎片化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合力研究如何形成STEAM课程群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胡雨人自然科学实验基地的老师们,在课程基地申报之初就已经形成了具有实际意义的专业社群,他们共同研究新版课程标准,合力研究自然科学实验带给学生素养发展的价值,形成实验室建设方案。
6.倡导表现性评价,逐步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需要从聚焦于“学习即习得知识的量”的评价中转向,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开展与之对应的“真实性评价”,也就是表现性评价。
韶关市韶钢第一中学:曾韶山
2019年5月至今,通过一个多月的网络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网络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人生起点,迎来了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地点与空间的限制,更快捷、方便地学习和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作为体育教师,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一直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话题。通过这段时间的继续教育学习,我从思想上、工作态度上发生了较大转变,改变了以往随意,目的性不强的工作态度,从消极态度转变为积极态度,从而对自身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每天利用休息时间都在听讲座与观看学习视频,浏览班里其他老师的作业和心得体会,虽说有点枯燥,但也收获不少,看到专家们给我们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使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不断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确保人人皆有所获,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如: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地加入合作游戏,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自觉锻炼的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教学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与时俱进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我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经常进行师生互动,生生合作,通过让学生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真真正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根据科学设置、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育规律,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身心特点,学生能接受且具有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勇于突破以往教法的框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这一次的网络继续教育学习活动,我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方向也有了一定的认识: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4、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要利用学生中或自然中形成的动态资源去完善课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达到锻炼和学习的目的。
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各学科中一个独特的学科,教师对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应重点突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2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共同提高。这是由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科专业特殊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国内外学校教育离不开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体育运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不能只从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的分数来评定学校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健康身心、运动能力、人格健全、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体育文化核心素养的培育。
2问题的分析
体育文化核心素养不但是全面衡量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科学指标,而且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与快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科学“养分”。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参与学校体育课的教育学习与锻炼体验,在认知实践中“疲劳其筋骨,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并从此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但是对学生终身健康身心、人格健全、社会适应最真实的科学体现,而且更是对学校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强身健体特殊的锻炼健康功能、修心养性独特的教育科学功能核心价值健康观最好的完美诠释。青少年学生出色的身体力量、柔韧、速度、耐力、协调、灵敏的各项素质,是对体育课兴趣培养,参与运动锻炼和学习,增强身体健康,促进提高运动能力、体育考试成绩、文化课学习方法等综合整体质量水平关键的根本保证。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怡情养志,开发智力,锻炼人的思维品质与精神素养,尊重规则,尊重对手,磨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培养勇气和胆量及对抗意识,增强胜不骄与败不馁的心态,提高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及永不言败的自信心,体验勇敢与顽强、拼搏与成功给学生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并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修心养性,增进良好的个人竞争意识以及团队之间相互协作与配合的集体综合意识,发展、提高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适应未来社会各种素质和能力,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科学促进作用。
3问题的解决
中学体育教育因为是基础体育教育和高等体育教育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转折点与驿站,所以中学体育学科教师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虽然前提条件是学生应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同时具备这2个条件的,彼此之间是有差距和差异性的,两者要和谐发展与共同提高,缺一不可。例如,有一部分学生是身体素质突出,但并不是心理素质良好;有一部分学生是身体素质一般化,但却是心理素质出色。作为教师一方面对于身体素质好,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应从心理素质角度给予强化突破提高;另一方面对于心理素质好,而身体素质一般化的学生,应从身体素质层面给予提高增强。这样既能面对学生身心素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解决,又能针对学生身心素质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部分或个别解决。教师应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手段做到查、漏、补、缺,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身心素质均衡发展的学生不断发扬光大,精益求精,锦上添花,长盛不衰;使身心素质发展不均衡的学生不断树立自信,看到希望,迎头赶上,由弱变强。各中学体育学科虽然都有其优秀的教师,他们聪明、能干,全身心扑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事业上,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品、健、学兼优的合格人才,但是他们的精力与能力总是有限的,在每天繁忙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不可能做到对每一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习、练习、理解、掌握都能教到位、帮到位、管到位。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每一位学生身心的成长与进步都是客观条件的外部因素通过主观条件的内部因素而起作用的。因此,体育教师在培养优秀学生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出学生人数点多和面广的群体优势,扬长避短,以传、帮、带的多种形式,采用科学创新的各种教学方法与各项教育措施,事先做好培训工作,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体育委员、班干部、优秀学生集体团队良好的作用;然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方位、多元化地形成一帮一、二,二帮三、四,三帮五、六的少数人帮助和带动多数人的互帮互学与和谐互动的大好局面,学生们彼此都能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起到交流情感、增进友谊、促进团结的教育科学目的,为由少数优秀学生变成多数优秀学生、个别优秀班集体增加到多数优秀班集体而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