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动物防疫工作与养殖业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的危害最为严重,它不仅可能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污染,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对外贸易,而且某些人畜共患传染病还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由于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的崛起,调运、移动畜禽非常频繁,所以更易受到各种传染病的侵袭。特别是以农村散养户为主的动物免疫工作中存在许多的疏漏、空档,主要表现在免疫密度不高、免疫质量低和血清检测抗体合格率较低等。因此如何建立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使动物免疫工作做得更加扎实,防止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兽医主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难题。

一、免疫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

1. 从饲养方式上分析。我国80% 以上畜禽存栏量都集中在农村,养殖规模小,管理粗放,养殖模式均以户为单位散养。家禽养殖90%以上为散养,相当部分农牧地区村寨有“放野牛”的习惯,秋收过后将牛放上山,几个月都不去看一下,需要时再去牵回来,且用哪头就牵哪头;大部分农户不愿主动配合支持搞动物免疫工作,防疫人员准备搞免疫工作时,已提前通知农户交代其将山上的耕牛赶回来,将自家饲养的家禽关好。待防疫人员赶到时牛不但没有赶回来,就连关在家里的家禽也放了,使防疫人员无法实施免疫接种工作,漏免较多, 再加上农户从心里面抵触, 担心自己养的家畜家禽注射疫苗后产蛋量下降, 畜禽出现副反应。

2. 从疫苗的安全性分析。近几年来实施强制免疫的猪口蹄疫、猪蓝耳疫、牛口蹄疫和家禽禽流感等疫苗在免疫接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特别是猪口蹄疫、猪蓝耳疫、牛口蹄疫疫苗。轻度的出现停食1 ~ 2 d, 注射部位肿胀, 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呼吸加快,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症状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严重的出现全身肌肉振颤、口吐白沫、焦躁不安、呼吸急促、可视黏膜充血、瘤胃鼓气、鼻孔出血、倒地抽搐、失去知觉,有的往往来不及抢救已经死亡。而出现免疫反应死亡后财政对这部分的补助较低或者没有落实补助,养殖户有抵触情绪,使防疫人员无法实施免疫接种工作。

3. 从免疫方式上分析。根据上级安排和龙凤乡实际情况,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接种由本场视其情况自行制定,农村散养畜禽的免疫方式是以“春秋两防”为主,利用“动物免疫周”补针为辅。生猪的免疫接种工作只要群众接受操作起来问题不大,一是因为生猪本身个体不大,二是因为绝大部分猪的饲养周期不长,在每头猪上注射的次数不多。

而大牲畜(特别是牛)免疫接种工作面临的问题就复杂了,一是农户是否接受,是否配合;二是牛本身个体太大,保定不好对免疫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三是牛的饲养周期太长,大多数牛饲养期2 年以上,有相当部分牛的饲养期要超过10 年;每年“春秋两防”各进行口蹄疫和常规疫苗免疫接种一次,这就决定了在同一头牛身上注射的次数太多,即便再温驯的牛也不温驯了,相当部分牛会主动攻击人,给防疫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4. 从防疫队伍的稳定性上分析。防疫队伍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免疫接种工作完成情况。目前村级防疫员的工资报酬虽较往年有较大提高,2 000 元/ 年/ 村左右, 但相比外出打工的工资来说仍然很低,加上各种保险没有落实(防疫过程中的人身意外保险、60 岁以后的养老保险等),相当部分防疫员不安心从事此项工作。而龙凤乡所辖10 个村,仅靠7 名村级防疫员挨家挨户地进行全镇的动物防疫工作, 工作量大、时间紧、要求高。

5. 从各级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程度上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十四条明文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本管辖区域内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强制免疫工作”。国务院还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乡畜禽免疫接种工作主要靠乡镇畜牧兽医站来实施,而各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大部分是非畜牧专业的,对动物防疫工作认知不足,觉得畜牧工作没多大重要, 大部分乡镇在每年“春秋两防”工作期间不但不按国务院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做好动物免疫接种工作,反而在动物免疫工作期间还安排畜牧技术干部从事大量繁重的包村工作,畜牧技术干部无法进行正常的畜禽免疫接种工作。

二、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疫意识。采取乡镇发放资料、举办培训班和出诊时宣传等方式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向群众剖析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他们讲理论、举例子讲解饲养家畜家禽接受免疫的好处和不接受免疫的后果,让他们自觉接受免疫注射理念,以增强畜禽抗病力,降低其发病率,从而提高农户经济效益,调动群众养殖的积极性。除了春秋两季大规模的动物免疫注射外, 还应开展常年补针,利用“动物免疫周”对那些在“春秋两防”期间处于“三不打”和新增的畜禽进行适时补免,提高畜禽免疫密度,真正发挥起村级防疫体系的作用。

2. 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堵外疫。通过严格检疫执法,把严检疫关,对进入境内的畜禽除了检查检疫手续之外,还要进行个体检查和隔离观察,待无异常情况后再入群饲养;对进入屠宰场待宰的牲畜除了进行健康状况等检查外,着重对免疫标识、免疫档案进行检查,严禁经营、屠宰、运输无免疫标识和未经检疫(免疫)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从而达到“以检促防”目的。

3. 建立健全防疫机制,稳定防疫队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相关规定安排相关人员参与动物免疫接种工作;“春秋两防”期间乡( 镇) 政府一律不安排畜牧技术干部从事包村工作,其他时间应尽量少安排或不安排畜牧技术干部从事包村工作,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干好本职工作,保护当地畜牧业健康发展和肉食品安全。建议进一步提高村级防疫员工资报酬,解决他们的人身意外保险和养老保险,并制定一整套管理措施。

4. 加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动物免疫工作有序开展。近年来国家在畜牧生产上的投入逐年加大,为每个村设立了村级动物防疫员。但是根据目前本县大牲畜免疫接种工作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牛已经历过许多次免疫注射,变得异常凶悍,甚至会攻击人,如果保定不好,会给防疫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建议除了做好防疫所需的疫苗、器械、经费和人员等配置外,还需在全县范围内每个自然村配置一个“保定架”,一是满足大牲畜免疫接种工作需要,二是平常在对大牲畜进行胎衣不下剥离、难产助产、瘤胃膨气穿刺放气、外科手术等时也非常需要。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一、 黄泛区农场基本情况

黄泛区农场位于河南省西华县城西10公里处。1951年建场以来,经过几代农垦人60多年的辛勤建设,已成为一个拥有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总人口5.84万人的省属大型国有农垦企业,职工15000人,下辖20个农工商企业、6个股份制企业和4个场管行政村。场属总资产5.4亿元,年产销售额10.5亿元,年创利税5000万元以上。黄泛区农场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大型国有现代农业示范农场,承担着国家、省市级多种农牧业科技实验、示范和推广重任,是河南省重要的小麦种子生产加工基地,果蔬生产、加工、贮藏基地,种猪生产繁育和生猪出口基地以及拥有全省最大的过磷酸钙生产厂、船舶生产厂和化机缸套生产厂。

近年来,黄泛区农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围绕就业服务、农工培训和社会保障建设,通过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场农工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工劳动力转移工作新格局。

2016年粮食总产量7.26万吨,各种水果总产量1.8万吨,生猪年存栏14万头,出栏20万头。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8.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353台,联合收割机275台。

从2009年至今,黄泛区农场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全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推广农科实用技术,在小麦、玉米、大豆种植和种子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金针菇、杏鲍菇、黄金梨、苹果、西瓜、畜牧业等为主的特色水果和肉猪养殖业,形成具有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切实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种养业结构,促进了总体的经济发展。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着力发展资源型工业,黄泛区农场鑫欣牧业公司、绿原化工公司、地神种业公司、丰硕原种场等总场控股的国有大中型农牧企业,随着农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二、在新型职业农工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工素质和技能普遍较低

黄泛区农场农工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为初中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的农工由于知识积累不足,加上职业技能培训不够,从业观念和就业能力受到较大限制。据全场农工抽样调查,文化程度高中以下人数占89%,而且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而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农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的农工就业面越来越窄,外出务工的难度相对加大。

(二)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制约因素多

一是宣传发动不够,部分农工和农民对新型职业农工培育政策及相关组织机构缺乏了解;二是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质量与市场需求差距大;三是培育时间短,参加培育的农工无法学到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培育质量。

(三)农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对农工的有效需求把握不准,缺乏一种高效的、系统的教学资源提供体制。即使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农工依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二是部分农工对提高自身素质认识不足,有的因家庭有牵绊去不了,有的因免费才去,有的甚至是为了领取培训材料。

三、黄泛区农场新型职业农工培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农工教育与培训,增强竞争能力

加快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的关键在于加强培训,提高农工素质和就业的能力。首先要加强总场扶持,统筹规划指导。场党委、财政办公室、农业办公室应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配齐培训设施。在全场设立的26个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做到集中资金和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标准,满足不同层次农工的培训需求,真正做到让农工和周边所属农村的农民学到一技之长。其次,充分发挥农广校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介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更要大力推广黄泛区农场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工培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三段式”模式。

“三段式”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把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针对培训专业、农工实际情况,解决不同问题,最终实现打造一支河南农垦新型职业农工队伍的目标。

第一阶段(2~5天):了解农工培育需求。以设在黄泛区农场的田间学校为阵地,由黄泛区农场农广校和培育单位共同组织专家、教师,到农工所在单位的田间地头、养猪场及果园、大棚,理论结合实际进行现场培训教学,并在本段结束前,通过与培育对象座谈、互动的方式了解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新问题及下一步培育需求。

第二阶段(2~5天):针对性理论提升。分校利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及比较优良的实训基地,聘请省内外及农场本专业的中高级专家,对农工集中培训和专题实训,解决他们通过第一阶段培训后提出的生产中的新问题、新需求。

第三阶段(5~8天):拓展性开阔视野。组织全体或部分参加培育工程的新型职业农工,到国家现代农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行学习考察。让农工对现代农业有一个新的感知,以提高农工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使他们在谋划今后发展时视野更开阔、目标更远大。

(二)建立健全黄泛区农场新型职业农工管理体系

针对目前农场新型职业农工的实际情况,应该制定中、长期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这项工作。要从大局的高度来认识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的重要性。虽然农工选择外出务工是谋生的手段、积累资金的方式,但培育工程却是他们长见识、学技术、更新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针对这种情况,在全场推行就业培训,使农工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根据农场的需求,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分类型、分专业对农工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总场培训基地作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按照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四贴近”原则,大力开展黄泛区农场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尤其是中青年农工的技能培训。培训中突出抓好实操技能的训练,使其学习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农场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三)全力扶持返乡农工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引导在外务工人员返乡自主创业,积极培养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方致富”,形成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创业的良性循环。首先要完善创业政策,切实帮助返乡农工解决创业起步资金问题;同时,应放宽贷款准入条件,实行税收优惠;其次要做好创业服务,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创业服务意识,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对农工返乡创业要在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搞好“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手续,在登记、发证、信贷、用地、场所、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给予优先服务。

(四)适应黄泛区农场农业新发展,造就新型职业农工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镇水管站;三农;存在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46-02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贫困、富民强县、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互助县各级党委政府立足县情,紧紧抓住农村工作这个中心不放松,作为直接服务于三农的乡镇水管站,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乡镇水管站在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好与否,直接关系着今后加快互助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和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1互助县乡镇水管站在解决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部分乡(镇)水管站条件差,尤其是办公、住宿、交通等条件很差,且人员少,开展服务三农工作顾此失彼,亟待改善。二是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快速、稳步推进。三是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资金缺口大,解决三农问题单靠收取的水费难以确保水利工程的及时维修与养护,影响着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同时造成了水利工程的管理难度。四是由于乡(镇)站人员属双重领导,全县多数乡镇水管站中至少有1名水利职工常年担任乡政府安排驻村工作,使得人员本来已经非常紧缺的水利管理人员更加紧张,严重影响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随着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中“两工”的取消,部分地区村社管理趋于瘫痪,灌溉时无人巡渠,维修时无人派工,由村社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无人管护,导致工程设施的偷盗案件逐年上升,水毁工程频繁发生,维修、抢修资金明显加大,使互助县的县、乡两级管理的难度加大,任务加重,供水的保证率随之下降,虽然有“一事一议”的措施,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2对策

2.1确立乡级水管站的性质与职能

乡级水管站目前在分工范围内担负着水利管理、水行政事务、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维护、乡村供水、农田基本建设、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等职责,工作任务十分繁重[1-2]。水管站开展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等工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尤其当今水利工程建设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性要求不断增强,在乡级水事务管理工作中需建设一支会管理、懂科技、专业性较强的队伍。乡镇水管站作为县水务部门的派出机构和乡镇政府的水事务管理单位,其在整个乡级水事务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乡级水管站的许多公益性工作,很难由其他单位机构或组织替代。特别根据互助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乡镇水利管理部门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和管理职能,可能会造成水利工程管理力量的削弱,导致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在整个水利事业中的重要性失衡,从而影响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明确乡级水管站的管理性质和职能,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整个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2.2理顺渠道,保障乡级水管单位经费

由于受地理、经济条件的制约,全县水利工程分布零散,点多、面广,给管理带来了许多不便;加上管理人员少,管理经费、工程维护经费紧缺等原因,造成工程运行不畅、效益发挥不佳等。因此,应将水管单位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适量增加编制。在财政支付政策上给予倾斜,除在职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外,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的经费应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中列支,工程更新改造费用应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

2.3建立水利管理工作法制化体系

由于乡镇水管站执法程度不一样,水利管理的法制化体系尚未形成。今后,人大、政府管理部门应从水利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长远利益着想,以现行水法为依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水行政主管部门、用水单位和公民规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用水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基本权利和义务,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开展水资源与灌溉用水收费等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水管工作早日走上法制化轨道。

2.4大胆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大胆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宜租则租、宜卖则卖、宜包则包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把调拨机制引入到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促进工程管理,提高工程效益,有效解决农民种“责任田”与用“大锅水”的矛盾,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3]。

2.5深入开展水费计收改革

针对目前水费标准低、征收难度大的实际,在遵循补偿成本、节约用水、微利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基础上合理制定水价。在核实的同时,对乡(镇)水管职工实行“三包三挂钩”,即包水利灌溉、包水费征收、包工程维护管理;并将任务完成好坏与工作岗位、工资及补贴待遇挂钩,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水管站领导实行层层分片包干制,与乡(镇)水管站职工同甘共苦,及时协调处理收费中的各类矛盾,为水费的收缴工作扫清障碍。同时转变观念,制定一系列的便民服务措施,搞好优质服务,确保农田适时灌溉。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不断提高水费计收水平。

2.6开展多种经营,补充经费来源

目前乡(镇)水管站有限的水费根本无法解决工程维修、改善办公条件、职工福利等所需资金。因此,发展多种经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自身综合实力是乡(镇)水管站解决经费困难的一种好办法。但目前乡镇站开展综合经营还缺少政策支持。因此,各级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如让乡镇水管站利用库、渠水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发水能资源,采取集资、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开发水资源,发展水电产业,推进小水电代燃料亮点工程建设。还可利用水土资源和设备场地优势发展养殖业、中药材种植、旅游开发及服务业等。通过多种经营,不断壮大及促进水管事业的快速发展。

2.7加强队伍建设

乡级水管站的工作面对农民群众,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利行业形象[4]。因此,一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工程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工程档案管理等,使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二是提高职工素质。乡级站职工不仅要有水事务管理的能力,而且还要有维修管护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专业能力。因此,水务部门在合理选配乡级水管工作人员的同时,应不定期、分类型地培训乡镇水管人员,以提高其综合能力。三是配备能力强的乡级水管站负责人。一个乡镇的水利工作能不能搞好,领导者的素质是关键。因此,应配强配好乡级水管站领导,为不断开拓新的工作局面奠定基础。

3结语

总之,根据当前互助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乡镇水管站对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水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认真分析,深入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经营机制,调动广大水管人员的积极性,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4参考文献

[1] 贺永生,苏冠群.乡水管站建设的几点体会[J].地下水,1991,13(4):247-248.

[2] 肖昌平.浅谈乡镇水利管理站的改革[J].湖南水利水电,2008(6):90-91.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三农”问题;金融业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105-02

一、“三农”问题与金融业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整个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也是我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社会进步、国家安定的重要环节,农民是工农业生产的必要力量。而“三农”问题中最核心的就是经济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内市场,从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经济问题。这件事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理应运用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牢固树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突出支农重点,不断加强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三农”发展,以创新的思维、多维的视角、综合的措施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经济增长。

二、金融业支农的现状

(一)金融业支农以农信社为主

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支农机构组织体系,部分农村金融市场已出现以农业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支农风险基金为主体的中介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推出了以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为主体的金融支农产品系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在所有金融支农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足见其在支持“三农”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二)金融支农产品多样性

面对农村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各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小额农户信用借款、仓储质押贷款、塑机按揭贷款、个人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速贷通、个私通、贷易通、好兴旺、助业通等贷款品种。这些贷款往往采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

三、制约金融业支农的障碍

(一)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尚不完备

第一,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少,且覆盖面不足,尤其是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尚未开立银行网点。

第二,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单一,且开办业务单一。以储蓄所居多,大多为存取款业务,贷款业务开办少之又少,理财、基金及保险业务更是空白。

(二)支农贷款工作复杂且风险度较大

首先,推行信贷支农工作量大,需要信贷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信贷队伍与其承担的农户贷款工作量不相匹配,其工作难以细化到位,而且贷款的发放和催收工作直接成本过高,直接影响到小额农贷的管理质量,加上交通、文化结构、经济状况等一些复杂因素,无一不影响到信贷支农工作质量。

其次,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受自然条件及市场影响较大,存在着较大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农民还贷能力减弱,农业的自然及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

四、促进金融业支农的对策措施

(一)确立金融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

首先,我们要更新思路,明确新农村建设还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支持“三农”、服务新农村绝不是做亏本生意,而是挖掘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其中就蕴藏着大量的有效金融需求,金融机构积极去挖掘这块金融需求就能够发展壮大自身、获取经营利润。也就是说,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可以有所为的。

其次,我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眼光必须更宽广一点,不能局限于传统概念的“小三农”。要把握城乡一体化特点,重点支持为城市服务的都市农业等;要把握县域经济发达的特点,通过支持县域经济来支持“三农”发展。

最后,金融支农必须确立创新的方式方法

(二)健全银行机构服务

第一,拓展银行业务发展,服务“三农”的定位不能变,要始终确立以服务农村经济为主旨的服务理念,时时事事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农村信用社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改进服务,通过多方融资,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发挥金融业支持“三农”主力军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信社与农村的纽带关系,积极推进一系列惠民惠农的业务开展,同时,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农信社倾斜。

第三,强化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的职能。重点支持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及市场建设,支持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在农村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结合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农业弱质产业,促进农村健康稳步发展。

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重点满足其生产建设资金需求。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信贷结构和经营思路,扶持支柱企业的发展。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要采取综合授信等方式,简化贷款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要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推介现金管理业务等多种手段,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要继续做好信贷扶贫工作,积极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多种形式,并大力支持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健全农村金融保障体系

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要加强农业保险的法制建设,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积极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产品,拓宽业务范围,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在灾害面前减产不减收的可靠保障;要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部分由于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提高农村信贷资金整体营运效益和农村金融业自我修复能力;要建立农民存款保险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四)关注农村经济的投资及其经济理财

作为金融业支柱之一的证券可逐步涉入农村经济,发挥其投资盈利的作用,使农村经济更活更有效地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富裕,可以对其“闲钱”进行理财,因此,理财投资渠道也是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 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光,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Analysis of the financ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LI Juan,LI Dong-sheng

(Economy college,Changjiang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China)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