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第1篇

1 要把握学科特征

我们知道,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的欣赏、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这既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识,也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其原因在于美术老师没有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而深入浅出的表述出来。

如教材第三课《美术作品的语言》中,对美术语言特点的阐释。教材规范性和权威性将美术语言的特点阐释为“美术语言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符号的待殊语言。在语言符号中,一个词仅仅是一个记号,它有着独立的意义,而孤立的美术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等都不代表任何意义,只有当它们按照造型创造法则去构造出一种全新的创造物,也就是它们结合到整体形象之中的时候,才能表现某种意义的作用。”虽然以上阐释科学、准确,但如果教师照搬教材句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致,将美术课上成文化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教师口若悬河,学生也兴致勃勃,殊不知已误入歧图。如有的教师过多介绍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挖掘作品的思想等,这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每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如高中教材《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中对什么是形式美的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法:先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然后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教师以此继续发问: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一般都能问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

这样从学生兴趣所至的每门学科入手,既把握了学科特征,又在欣赏美中深入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2 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创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注意事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38-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有了更高的教学要求。美术鉴赏作为刚起步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众多的问题,其中缺乏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是最大的问题。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需要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让学生多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精神,形成高尚的民族意识。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应试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中教育的主流,学校、教师、家长等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忽视了课余爱好的培养。近年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教师、家长忽视美术教学

为了获得更高的荣誉,高校一直在追求自己学生校的升学率;教师面对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关注的是班级成绩情况在全年级的排名;家长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上述原因使各大高校一再地减少美术鉴赏课程,甚至取消这门课程,取而代之的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学生本身对美术课程缺乏了解

高中生在学习时会受到来自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做出思考,因此,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这也阻碍了美术鉴赏教学的发展。另外,高中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能力上也有所欠缺,无法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使学生对美术课程缺乏一定的了解,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而阻碍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发展和推广。

3、美术教学资源不够完善

大部分学校由于资金缺乏或者对美术课程的不重视,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美术教学资源,在美术教学设备的配置和师资力量上达不到教育规定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创作空间,学校应该开放专门的美术教学场所,配置相应的教学设备,加强师资力量。然而,经过调查显示,许多学校的美术鉴赏课程仅仅是在普通的教室,根据教材内容依次为学生讲解,没有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美术作品,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沉闷,学生在美术课上一直处于无聊、厌恶的状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最大的一个阻碍。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注意事项

1、注意教课内容浅显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主观感受,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鉴赏的本质与内涵。避免使用过多的美术专业名词,也不能直接将课本的原句作为研究内容,违背了教学规律的同时也打击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语言方面应该注意生动形象,诙谐幽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2、注意基础知识与作品鉴赏两者的结合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之一是将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鉴赏两者有效的结合。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作品鉴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优秀的美术作品给人的启发。教师仅仅注重的直观感觉,而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会使学生的理解只能处于浅层知识面上,达不到提高艺术欣赏力的效果。深层次的艺术作品鉴赏需要牢固的美术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如同鉴赏一辆汽车,不仅要了解汽车本身的性能,同时也要体会到汽车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价值不仅局限于艺术效果,更多的是隐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鉴赏《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时,不能以“像”或者“不像”作为评判标准,应该注重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象以及思想感情,这些都需要在充分了解这部作品的基础上才能体会,换而言之,学生需要掌握这部作品的相关基础知识。

3、注重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源

艺术价值较高的美术作品通常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所创造的,可见,优秀的美术作品与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成功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蕴含的艺术形态各不相同,这也形成了世界美术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征。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各方面都会受到所处环境与时代的影响,与作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作品的背景资源做好充分地了解,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等多种途径来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鉴赏作品与文化背景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了解中华各个民族的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

例如,鉴赏《人面鱼纹盘》时,教师可以在鉴赏作品的同时,与学生共同观看原始时期的相关视频,使学生对原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在教授美术基础理论的同时,为学生分析美术作品所产生的直观感官,使学生掌握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培养作品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影响美术鉴赏教学的主要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设计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发展高中美术鉴赏课程。

参考文献: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边远贫困地区 创新观念 思维教学法 两元模式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所以,在美术欣赏基础课程的学习更应调动学生自发的思考,自主的探究。而边远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最薄弱的环节。可以采取开发式思维,并结合当地的资源,使贫困地区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一、边远贫困地区中学美术欣赏课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1.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追求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与平等。

2.新课标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美术欣赏教学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就是对现实生活全面、生动、形象、能动的反应。所有的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有助于人们透过美术作品透视作者及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4.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功能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赏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

5.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功能从人的现实主体方面入手,不断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发展和完善人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力。

6.美术欣赏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情感是艺术的特质,艺术所表现和传达的情感是高尚优美,艺术对人的情感陶冶有着独特而重大的作用。

7.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美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对目前美术欣赏课中常用教学方法的分析

1. 讲授法:教师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法以及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缺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容易陷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优点是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知识的传授量。

2. 提问法:教师根据知识(美术知识、文学和历史知识等)、原理以及作品的直观特征(内容、色彩、材料)进行提问,学生回答。

3. 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4. 探究法: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

讨论法和探究法的缺点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优点是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欣赏的能力。

5. 比较欣赏法

可以分为(1)横向比较法:文化背景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

(2)纵向比较法:不同发展时期的作品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

6. 情境教学法

指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出情境表象,使学生通过情境加强直观感受。

7. “五让”教学法

“五让”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让学生读书本、让学生讲见解、让学生议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写总结”。要注意课前对教学步骤中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

三、边远贫困地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 把握学科特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注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 防止由于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

3. 防止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欣赏。

4. 防止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把作品的文学性同美学特征割裂开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

转贴于 四、思维教学法

美术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新课堂要求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求异质疑,启迪创造思维,要求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而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思维。

五、思维教学的基本原则:两元模式教学

1. 知识+创造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注重对作品直观感受的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美术欣赏课的开始把这堂课的重要知识点从教材中提炼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记忆。下面,介绍一些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

(1)音乐法。音乐可以使人的意志清醒,身体放松,大脑活跃,思维敏捷,能够促进灵感的产生,加速信息的收集。

(2)要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一个完整的内容进行细化和解构,形成几个要点,以点及面,强化学生的理解。

(3)鼓励提高法。对学生多多鼓励会增强其参与的信心与热情。

(4)分享快乐法。在快乐的学习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率也会提高。

2. 故事+问题+合作+评论

(1)授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形象、色彩有其自身的魅力和形式美的内涵,讲故事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

(3) 在合作部分给学生交流的时间,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根据思维创新的原则,设置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等环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对于一堂课的欣赏内容,让同学之间互相评述,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看法。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

针对贫困地区的教学情况,应该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水平,不能把美术欣赏课理解为让学生简单知道一些作画知识,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真正发挥美术课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遗弃、改造丑恶的东西,同时让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逐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的变化,将会对整个地区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钱初熹著.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美]理查得·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著.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第4篇

一、 与美术常识链接

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只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只是做表层图解,看图说话,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将使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的。

每到开学初,我给孩子们上的最初几节课,都是美术基础知识的回顾、复习。逐步讲析美术的分类知识,然后和学生一起看课本,里面的课程分别属于美术的哪类范畴?哪些是纯粹的绘画课?哪些是跟工艺制作相关的?哪些是雕塑?还有其他类型是什么?随着时展,肯定还会有新的美术种类出现。这样的美术基础知识几乎每学年都要重复复习,孩子们很容易遗忘,这也和美术在平时的有限传播有关。不象卡通动画、音乐大赛、流行音乐选秀等充斥电视媒体。我让学生们做笔记,阅读,背诵,默写,也印发美术基础常识给学生们阅读,美术常识的掌握是对欣赏能力提高的基础。

二、 与课外生活贴近

作为美术教师,平时当然要大量阅读,留心收集材料,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教师自己加强学习的同时,给学生选择紧密相关的文字资料,印发给大家阅读。除了文字,另外还有图片、音乐等等,教师在选择各种资料时不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精练、简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现在我们通过书籍、网络、展馆等多种渠道都可以看到制作精良的经典作品图片,对作品的评论、介绍也是非常详尽。我在收集素材中经常看得眼花缭乱,难以割舍。但必须有所舍弃,选择那些适合学生欣赏水平和年龄特征的作品和文字介绍,要精练而有代表性。音乐资料是在做课件时适当加入的,一段美的音乐,会使美术作品更有感染力,我给《维纳斯的诞生》选配音乐《爱琴海的珍珠》,给米开朗基罗雕塑《晨、昏、昼、夜》选的神秘园轻音乐《夜》般配,恰当,而又不喧宾夺主。

三、 与作者风格合拍

教师刻意寻找、编排成系列作品,并且把作品比较着来欣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能直观地、多角度地对不同的作品作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很方便、实用,

1. 同一画家,不同风格

不要一提到徐悲鸿齐白石,只知道马和虾,提到达芬奇,只知道蒙娜丽莎,提到凡高,就是向日葵。我总是尽量让孩子们看得更广更宽一点,尽量多展示同一个画家的不同题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经典的非经典的都要涉及。我给学生欣赏徐悲鸿中国画的狮子、雄鸡、鹅、牛、猫;油画中有吹萧、珍妮小姐、坐在桌边的蒋碧薇,奴隶与狮子等等。齐白石的人物、山水造型的不多,我找出来给同学们看。学生从作品的丰富变化中对画家更是油然而生崇拜之情,从作品的风格变化中也自然理解了什么叫不断探索,常出常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2. 同一题材,不同画家

国外的圣母题材,我给他们欣赏拉菲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不同表现,维纳斯题材,同样有好多不同画家的作品;中国画的荷花,张大千、齐白石、刘海粟,潘天寿,风格有异同,学生在欣赏中能充分感受到了各画家的个性理解和表现。

3. 同一题材,不同表现

比如牛的题材,给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牛的摄影、绘画的牛、工艺品的牛、图案里的牛、雕塑表现的牛等等。欣赏的内容不仅仅是绘画,还有雕塑、工艺等。

四、 与教材体系关联

欣赏只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部分,但每节课都和欣赏有关联。教材里有集中的专题欣赏课,也有零散的欣赏分布在各节课里。

1. 分类浏览、整体阅读

我把小学生1――12册,中学生13――18册的所有目录都整理打印出来。这样一目了然,很有效强化美术基础知识,最主要的是了解知识链,看到自己本学期的学习在整个美术教材体系里的位置,回顾以前的,看看以后的,着重现在的。梳理内容,清楚方向。提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

比如,在中学的目录表格里能看到教材的第一课安排依次是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肖像画、历史宗教画、雕塑、建筑的欣赏,最后一课的安排依次是中国的衣食住行、中国古代书画,(一)书法和人物画、中国古代书画,(二)山水和花鸟画、中国古代雕塑、中国现代建筑苏州园林、中国现代美术绘画版画雕塑。脉络清晰,美术常识一目了然。

2. 欣赏、心赏、新赏

看本学期的课本中前后共介绍了哪些画家和作品?中外画家里你比较喜欢哪个?有的作品有尺寸大小的介绍,我就让他们比划着课桌和黑板,来感觉这幅作品的大小。比如国画《江山如此多娇》7米×5米,油画《开国大典》4米×2.33米,看看我们教室里的黑板,一般是3米×1米,想象一下它们的风采。有的作品还介绍画家的生平,我们一起来算算画家的年纪。如果能找到资料,知道这幅画在哪年创作的,画家当时的年纪是多少,那将很有意思。齐百石90岁时画的虾和初期画的虾比较着看是很不同的。但这样的小细节,其实是很能拉近学生和画家之间的心理距离,很有亲切感。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审美素养、能力、教学、美术作品

引言: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安徽省自2006年秋季实行了新的课程改革,新课标美术教材共设置5个系列9个学习模块,具体是:(1)、美术鉴赏;(2)、绘画、雕塑;(3)、设计、工艺;(4)、书法、篆刻;(5)、现代媒体艺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鉴于“美术鉴赏”对于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和基础性作用,因此,美术鉴赏课就成为“选修”中的“必修”。那么,如何使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成就标准,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被动传授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见到许多人物、景物或者各种图象。有时我们会被动地接受;有时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兴趣有目的的取舍,这是一种主动的接受方式。当我们翻开美术鉴赏这本书的时候,往往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取向,对某些作品产生兴趣。比如,很多学生都比较喜欢那些内容表现经典的故事情节、圣经上的故事、古希腊神话或者对作者的生平故事感兴趣,例如,很多学生喜欢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件作品,因为作品表现了在晚餐过程中,耶稣说出了: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这句话之后,十二个门徒内心和动作上不同的反映。再如,法国画家达维特的《贺拉斯兄弟的宣誓》、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都是这类题材的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这些兴趣点,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改变以往只有教师个人表述的教学方法。当然,美术作品出了具象作品之外,还有抽象和意象的作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不能以“好与不好”、“象与不象”评价作品的好坏,这些作品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高中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历史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判断也会渐渐成熟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过去被动式传授的教学方法,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增加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的讲述,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美术鉴赏的方法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面对一件美术作品,要想看出其中的“门道”,就必须掌握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这里,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包括:

1、美术语言:点、线、面、体、色彩、明暗、构图、透视、肌理、空间等。点在美术作品中式最小、最基本、最活跃的元素,一个笔触、一块色彩,都能把它当做一个基本的“点”。“线”式由无数的“点”排列而成,线有长短、曲直、横竖之分,不同的线条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比如,曲线给人柔软、优美之感;直线给人刚毅、挺拔之感。无数线条的排列就构成了“面”,“面”又组合成“体”,“体”具有明暗关系、透视变化和空间感、质感。色彩是美术作品的又一重要艺术语言,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自画像》、《阿尔诗人的花园》色彩强烈、自由、奔放;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晚钟》等作品色彩朴素、庄重。

2、艺术美和形式美: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变化和统一、对比和和谐、对称和均衡、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

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懂得一些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果欣赏美术作品时不懂得鉴赏的基本方法,只注重作品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作品的内容,既不能从作品中领悟到美的因素,更没有产生审美体验,激起审美情感,那么就不可能对美术作品做出审美评价,也不会得到审美享受。

三、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尤其是古今中外经典的美术作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家,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现实生活。比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都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中真虾、真马的无数次观察、描摹,才能完成完美的作品。当然,美术作品不是等同于现实生活,它是经过艺术家头脑的提炼、取舍、加工,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既要看到作品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作品的内容,还应该理解任何一件作品都经过了艺术家的再创作。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不可能欣赏到太多的美术作品,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应收集大量的教学图片;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从画册或者网上收集美术作品。通过欣赏更多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开阔自己的视野,积累自身的审美感受,逐步转化为审美经验,所谓“见多而识广”,学会分析、理解、评判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达到鉴赏的目的。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独特魅力

在高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图文并茂、信息交流、师生共进 步等教学目的。具体来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比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一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校网络链接相关美术网站进行浏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作者生平、作品相关评论等方面的了解。这样不仅拓宽了教学空间和范围,而且激起了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

总之,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鉴赏就是用我们的眼睛去欣赏美术作品,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成就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