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类专业学科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医学院校通常会在学生大学生涯的前两年开展公共英语课程,并且在后两年也会为学生开设相应的英语选修课程,也有一些医学院校并没有认识到医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开设与医学英语有关的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及结构安排,很难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使其难以在毕业之后在临床服务、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成绩。所以说在现有基础上,强化医学生英语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医学院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必要性
每年都有大量的医学生赴国外开展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日常生活中所应用到的英语与专业课英语具有较大差别。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在美国的留学生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医生与患者交流时,要尽可能不要用专业术语来讲;但是,医生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就要用专业术语了。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在留学生中体现的很明显,就连一些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也认识到这一问题,会为医学院的学生开设专门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但是目前的医学类院校所开设的英语课程,主要偏重于公共英语,虽然也有一些院校已经开设了英语选修课程,但是所开设的课时非常少,仅为公共英语时间的六分之一左右,尤其是在口语交流能力与英文写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开展医学生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医学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法
第一,教材选择方面的改革。对52个医学类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表明,有17.3%的高校使用《医学专业英语》的统编教材,和高教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医学英语》,有78.8%的高校使用自编教材,有3.8%的高校没有固定教材。可见大多数的医学类院校使用自编教材,但是质量良莠不齐,很不规范,不能充分共享全国的教学资源。所以,医学类专业英语教学教材的有效变革方法,是编写一本由国家统一规划,有较高水平,并能被大多数医学类院校认可的教材。并且,新教材应该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不只是满足阅读理解的片面教学要求。为了使英语学习内容更实用、更丰富、更时尚、更有趣,学习方式更便捷,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视听技术建立起一个包含视听素材、文字素材在内的在线数据库,方便医学生的资料查阅,并要注意数据库内容的实时性与共享性。第二,增强师资力量纵观当前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是没有医学背景的,由于不熟悉相关的医学专业英语,使得其在开展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承担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医学英语教学任务更是无法很好完成。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院校可以采取内部培养加外部引用的方式,成立专门的医学专业英语教研小组,并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以便于医学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英语能力有效提升。例如,英语小组可以由专业英语老师和医生构成,其中一多半是医生,根据其专业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示范,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第三,重建医学类院校英语教程。首先,认识专业医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其次,增加专业医学英语的课程时间。由于医学类高校的新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还不能实行强制降低公共英语的课时策略。医学院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自身的发展实际,对医学生公共英语课时与医学专业英语课时进行适当调整,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这对于学生医学专业英语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对专业医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针对临床教改班的英语教学,更应该结合临床专业知识,综合各学科内容,辅以英语教学,使临床知识和英语知识相辅相成。专业医学英语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科普类:和卫生、医学有关的文章;2.视听训练:如CRI、BBN等国外知名的医学科普视频;3.翻译国外著名医学文章;4.医学单词:包括公共英语中与医学相关的常用词汇和专业医学英语词汇;5.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医学类小说,以便于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小说里面不仅讲述医学知识,还有文化背景的描述;6.医学文献的涉猎;7.医学文章的写作,如CBM论文著作;8.进行临床情景演练;9.开展有关国外医学、医院的内容的讲座;10.适当采用双语教学和考试。
四、发掘新的评估方法
医学类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中,适量增加医学英语内容,对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医学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用人单位招收毕业生等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公共英语水平,也要重视医学英语水平。这样,不仅对于医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与学习。
五、结束语
[关键词]学位授予质量;全日制;药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30-02
近年来,我国的药学类专业学位设置实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2010年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过,可以说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在药学教育方面实现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同时也指引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逐步由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这对全日制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必须加强学位授予质量,提升全日制药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一、全日制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一)全日制药学类专业学位的性质
从药学类专业硕士学位的性质上来说,它与药学硕士科学学位属于同一级别,然而这两者却存在很大的不同。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主要致力于对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以便为社会的医药职业提供具有专业医学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
(二)全日制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
在对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进行探讨时,首先必须将其与药学硕士科学学位进行区分,药学硕士科学学位主要是能够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药学学术能力,而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则注重培养药物知识的转化、使用以及监管,侧重于技能性人才的培养。药学类专业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且与其他医学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药学类硕士专业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全面的药学类知识,而且要了解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医学问题,能够对药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解决问题。
(三)全日制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特点
我国的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在这三年时间内,要着重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药学类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至少1年以上的相关社会实践。而且,各个学位的相关授予单位可采用“双导师制”,也就是在学校学习期间专有一名导师负责,而校外实践基地另聘研究生导师负责,在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使药学类硕士专业研究生能够达到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二、全日制药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术学位研究生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仍旧存在一些偏见,甚至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学术学位研究生低一个层次。从当前的高校研究生录取情况来看,大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是通过调剂实现的,而不是按照学生的第一志愿进行录取。
(二)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
近年来,我国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且进行了一些宏观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师资结构等受到了冲击,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大部分学校学术性师资力量雄厚,忽略了对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接受一些理论性知识,缺乏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不能够满足医学类学科特点的发展要求,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特色,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
(三)毕业论文缺乏应用价值
尽管当前我国的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导师仍然以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未能认识到两者存在的差异。当前,我国大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向于对理论知识的研究,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看,缺乏与实际应用的有效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三、全日制药学类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构建完善的药学类专业学位生源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药学类研究生专业学位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控制生源质量人手,加强学位授予质量,提升全日制药学类研究生教育质量。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将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的特点与药学类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进行宣传,使更多人能够认识到其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选择时有所侧重。高校要全面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建立考生奖励机制,同时制定有效的实习保障政策等。另外,要对复试方案进行有效的改革,侧重于对实践能力的考核,针对药学类专业的特点,设置专门的复制方案,并由专业人士成立面试小组,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对学校的生源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反馈,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建立有效的专业学位课程保障体系
首先,要针对药学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对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药学类专业硕士学位强调的是实用性,是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以及学位论文的设计上都要全面把握药学类专业的特点,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人文修养以及实践管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全面的药学知识,包含其他交叉学科等,使学生在掌握药物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与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课程设计方面,一定要具有创新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药物学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讲解在药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对药物学专业的认识,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实践锻炼,真正能够使药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达到培养目标。
(三)药学类专业学位导师队伍与培养体系的构建
首先是导师的选聘,要注重对导师应用型研究的考察,导师必须具备完备的药学知识,而且有着专业的研究方向,具有专业的理论研究能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校外实践导师的选聘,要坚持开放、竞争的原则,由相关的合作单位组织推荐或竞选,对药品的应用、管理分别给予不同的导师指导。导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定要发挥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另外可建立导师考核制度,定期为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促进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提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实用性
通常,学位论文是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评价与管理。对于药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来说,培养目标主要是能够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论文要更倾向于实践性与应用性,能够体现药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与数据,论文选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论文形式可为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但都要体现药学专业特点。
关键词: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实践
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新形势下要求高校必须有较强的国际化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高校实施国际合作的本质是引入境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近年来,广州医学院积极实施办学国际化战略,探索“一联多”“全覆盖”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开展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意义
1.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本科人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人才队伍的基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统一的办学机制、封闭运行的培养体制、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医学教育是国际公认的通用性、可比性较强的专业教育领域,国际上对医学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无论是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建设高水平医学院校的角度,实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只有实施国际化的战略,才能赢得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2.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在2020年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广州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备条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局限在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项目合作上,目前尚无一所真正实施全方位国际化办学的学校。广州医学院积极开展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试点,将为广州落实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相适应的医药卫生智力和人才支持,对推动广州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示范意义。
3.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渠道
积极探索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一是能最大限度地盘活教育资源,使境外国外的优质资源为我所用;二是能激活教育改革思路,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应对国际化教育的挑战,大胆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与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使教育模式有一个质的飞跃;三是可以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的目的。
二、我国高校实施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和学科构成
国际化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教育领域里出现的新事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相继与美国高校合作举办学位班和成立研究中心。1995年1月,原国家教委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2003年3月,我国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1.从合作方的角度来划分,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有三类。①融合型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双方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②嫁接型模式,就是充分保留各自学校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③松散型模式,就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讲学,我方教师去国外学习,学生去国外进行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①
2.从校间合作的形式划分,主要是“一对一”的形式。一般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都采用一对一的合作模式,即中国的一所教育机构和国外相应的一所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在某些专业或课程方面进行合作。还有的合作办学机构采用的是多方合作的模式,一般通过和外方的教育集团,或者代表着外方几所学校的机构进行合作,几所学校之间的资源可以达到共享,相互承认学历和学分。②
3.从合作办学的学科构成来看,我国地方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涉及的学科主要以应用文科为主,其中经济管理类占了很大的比例。从专业分布看,7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占36%;外国语言文学类占19%;电子信息类占13%;经济学类占10%;艺术类占5%;教育学类占3%;其他类占14%。总体来看,医学类专业相对较少。③
三、广州医学院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探索
广州医学院积极探索实施“一联多”“全覆盖”的合作办学模式,即以专业对接为切入点,致力于与多地区、多国家、多学校的优质专业开展实质性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形成国外境外知名高校优质资源支撑学校办学发展的“多撑一”格局。
(一) 一对一
“一对一”是指一个本科专业与国外境外高校对应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接轨。在充分保留中外双方各自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通过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学分。学生获得双方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为使学生的学业能顺利衔接,通过比对合作高校的教学计划,广州医学院进一步优化了各专业教学计划,使专业课程与国外高校基本趋同,同时与合作高校签订学分互认管理协议,互认对方的课程学分。学校还与合作高校共同制定桥接课程(Bridge Courses),由外方教师在国外高校授课,安排在国内学习和国外学习之间的暑假。对国内授课知识进行补充及过渡授课的方式,使交流学生能较快适应国外高校的教学。从2010年开始学校临床医学专业I本招生,学生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学校选择综合素质高、英语成绩优秀、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参与合作交流项目,先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始,现已逐步开展到12个本科专业。
【摘 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教学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探索最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产生并广泛应用于医药教育教学中,并取得优异的效果。本文将就康复治疗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进行详细比较,并指出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基础教学法;康复治疗学;运动疗法;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72-0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领域,其英文全名是“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由美国医学教授在20世纪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课程教育模式,现已广泛应用于欧美等大部分国家的医学院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如哈佛大学的所有医学专业都已采用PBL,并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教学成果,PBL自引入我国后引起了我国医学领域的广泛重视,并加大了对其的试验和研究力度,在我国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香港的一些大学中,PBL已成为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占据主导方式的教学方法,并有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教学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效果。下文将就康复治疗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详细比较,并指出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PBL教学方法与以往教学法的对比分析
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同:一是以往的教学方法更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而PBL教学方法则是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讨论,以问题作为基础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传统教学方法更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实现,而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教学中,教师更强调对学生课本知识的单向灌输,只进行单方面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PBL则采用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实际解决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并在查询资料及寻求帮助的过程中,有效锻炼应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通过PBL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传统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缺乏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而PBL教学法则更重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不仅仅限于该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掺杂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往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单向教学模式也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组建小组进行讨论的模式,在学生小组间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间协调分工,在找资料、讨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极大发展。
二、PBL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康复治疗学专业在我国医院类高校的学科课程开设时间较短,与其他医学专业相比算是比较新的一门专业,尤其是该专业的运动疗法方向在我国的医学类教育教学中更是起步很晚,加之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的教学更强调实践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与其他医学类学科专业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该专业的教学中效果不明显,而通过使用PBL的教学方法则产生了良好教学效果,因该法很好地适应了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教学的特点,该法通过以问题的提出的形式,学生成立问题解决小组,小组间学生自主协调分工合作,教师在旁进行指导,充分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独立寻找资料并思考,与小组成员讨论过程中不仅自身的个性能够充分发挥,还能在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增长见识,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巨大发展,创新思维及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效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适应了当前社会医学领域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PBL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的教学应用
因PBL教学法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医学类专业的教学中应用不是非常广泛,但基于其优良的教学效果,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逐步增加PBL教学法教学课时,其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如下:一是教师应依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及大纲要求,以及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设置出难易适中、与学生已有学习生活经验联系紧密且符合大纲要求、充分考虑到课程内容以及结合临床医学应用等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还要围绕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中心,同时学生分组成立问题解决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小组成员可以对本小组分派到的问题进行发言,教师对学生出现疑问的地方加以解惑并引导,为其提供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等;二是学生间自主协调分工,自主查找解决问题所需的参考资料,或是像教师求助为其提供资料线索,然后学生对其所找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再归总所有成员的资料,小组成员共同对所找到的资料结合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及总结,教师在旁边进行轮流指导;三是每个小组将收集并整合后的资料制作成报告形式,形式可以是幻灯片或文本等,问题解决报告采用小组分别进行的方式,在每个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报告时,其他小组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进行讨论,该小组可以在其他小组学生提出的建议及教师的指导基础上对自己的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在全体学生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得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四是根据各小组的问题解决报告及其答辩情况,对其问题实际解决效果进行考核,然后综合分析评估PBL教学方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针对其不足加以完善,同时也要注意PBL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等,从而提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实现其在医学教育教学甚至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综上可知,PBL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合作精神同时在问题的基础上学生能更早接触到临床医学实际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医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薛晶晶,肖灵君,燕铁斌,栾烁,黄美欢,涂平忠,胡雅涵,郑翔.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教学满意度调查及教学设置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8):754-756.
1.专业性。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发现人类疾病的种类逐步增多,这也使得医学的分类越来越细化,而这种细化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更加专业,从而也使得医学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呈现专业性强的特点。
2.长期性。继续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工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是一个长期认识、学习的过程,而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同样如此。新的疾病预防诊治、新的医疗器械的使用、新的医疗方法的运用……无一不使得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长期持续。
3.普及性。急诊室里要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况,患者的一次就医需要解决多个问题,一种疾病有着复杂多变的综合症……这些都促使着医院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要对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普及性的培训内容。
4.自主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网络,使得大量的继续教育工作足不出户就可在网络课堂中完成,这使得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时的自主性更强,可根据自己的时间、需求来灵活选择。
5.针对性。从非典到H5N7、埃博拉等一系列突发疾病疫情,都会促使政府、医院等开发一系列针对性强、极具实效性的继续教育课程,供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内科、外科、骨科、影像科等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继续教育课程需求,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由此而生。
二、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针对医务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有相关的政策支撑,医院内部也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人事部门也会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年度考核等挂钩,同时也有不少专门的社会机构开发承担相应工作,但不可否认,在继续教育的态度、师资、内容、目的、方法上还有不少问题。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未充分重视。有些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工作或者其他原因,有着虚假糊弄过关的心理,学习时走过场,听讲座就为签个名嘀个卡,网络学习时开着机就干其他事情或者找人代学的现象时而有之,更有甚之,通过花钱买学分来达到继续教育合格的目的。单位的考核评估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为这类不合理现象大开绿灯。
2.专业性培训师资力量不强,师资资源共享力度小。特别在一些基础力量薄弱的医疗机构里,由于一些固步自封的意识或者经费限制的原因等,认为自己也有高年资、高职称的专业人员,就觉得外请师资浪费资源。
3.继续教育对象分类不清,培训工作落后。有些单位在实际操作时,把新进人员和岗前培训归到一起,反而降低了培训效果;继续教育的内容不新,培训内容几年不变,不能及时更新;继续教育的方法不多,没有充分根据培训对象选择诸如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特殊培养、对口培训等方式。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新进人员培训不及时,培训对象、内容不到位、不及时,岗前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专业培训不扎实的现象。
4.片面重视专业科目学习,忽视了公需科目的学习。公需科目的设立,一般由政府人事部门指定专业机构承担,根据国情以及社会热点而设立,而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时,一般很注重专业科目的学习,公需科目则只在继续教育学分验证周期到来前或者要评聘职称了,才临时抱佛脚地去选择学习。
5.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的个性化培训方式缺乏。个性化培养在医院的骨干科室、骨干人员、学科带头人的培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少单位特别需要这些人员,但对这些人员的培育就放任自流,任其自力更生,有时甚至认为派这些人员外出进行专科性进修耽误了目前的工作,有的就急功近利认为真正需要了就引进一个现成的更省心省力。长此以往,结果就是增大了单位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自身内部培养力度薄弱,极易造成新的人才流失。
三、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1.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专业、分层次开展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是已经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必将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全面提升从业素质和从业道德。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有序展开。
2.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以拓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工作惠国惠民惠已,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务必要从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需求、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从医务专业人员的个人成长提升需求出发,将政府主导与单位自主相结合,个人履行义务与自觉自愿学习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专业继续教育机构、医院、医院从业专业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继续教育的全面普及性与利益最大化。
3.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开阔眼界、启发思维为目的,创新培训形式,开发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培训课程。医院的继续教育工作系统是庞大的,无论是公需科目的设立还是专业科目的设立,都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更新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动态,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从业道德。培训科目的设立要分门别类、立足科技前沿,体现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可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和有关培训机构的优势,制订、完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汇聚优势培训资源,向广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继续教育服务。
4.以科学规范管理为标准,全面推行完善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医院人事部门应加强本院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证书、学习档案、网络管理等,连续完整记录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规范登记内容和要求,强化学分认证统计,加强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实行网络化和量化管理。并针对登记结果分析制定下一年度的继续教育计划、工作目标、评估考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