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疾病的方法

神经疾病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疾病的方法

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第1篇

神经性厌食;神经;内分泌

神经性厌食(Anoreria Nervosa,简称 AN)是一种为了减肥或维持体重强迫自己进行节食或禁食的行为。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国内外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对神经性厌食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简述如下。

1 发病原因

1.1 社会心理因素

这主要是由于女孩子在青春期时就存在着“瘦”的文化压力,以瘦为美的观念,使她们在追求瘦的道路上出现了病态心理。

完美主义和自我强迫症的人格特点,也是AN患者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她/他们无法忍受自己体重的增加,便采取节食、禁食等方法控制体重,继而出现厌食的表现,如看到饭菜就恶心、厌恶,甚至饮水都会呕吐。

减肥带来的惯性效应也是造成AN患者的一种心理因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AN患者都有强烈的对食物和体重的错误认识,对自己身体的需求,出现认知障碍,把身体对营养的需要当作一种缺陷,表现为活动量过大和不知疲倦。未成年的AN患者缺乏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许多患者错误的认为他们的身体以某种形式受控于父母,自我挨饿可能是一种证实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努力,只有通过异常的自我约束行为才能发展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

1.2 神经系统病理因素

下丘脑是调控食欲的中枢,损伤和刺激试验产生了“双中枢”学说,即下丘脑外侧区是摄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区是饱食中枢,两个中枢通过神经通路的联系共同调控人的食欲引起摄食或停食的行为。弓状核在此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能接受来自神经体液的刺激参与摄食调控,在弓状核中有两种神经元产生作用:抑制食欲的前黑皮素神经元(POMC)和促进食欲的神经肽Y和豚鼠相关肽共表达神经元,这两个神经元都投射到下丘脑神经核参与摄食和能量代谢的调控。

另外,血糖浓度也是影响双中枢的因素之一,摄食中枢中的血糖敏感神经元兴奋会引起摄食,饱食中枢中的血糖敏感神经元兴奋会终止摄食,他们发现在厌食大鼠的摄食中枢中学堂敏感神经元数量减少,饱食中枢中血糖敏感神经元数量增加,最终会使大叔难以产生饥饿感而导致摄食减少。

1.3 内分泌病理因素

1.3.1 瘦素 瘦素(leptine)是肥胖基因的编码产物,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脂肪细胞分泌信号分子,主要通过与体内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研究发现,其受体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等,与摄食和生殖关系密切。体重增加时,瘦素分泌增加作用于下丘脑POMC,经黑素皮质受体引起一系列对肥胖的反应,即降低食欲使其摄食减少,代谢加强,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时,瘦素分泌减少,作用于下丘脑,使神经肽Y增加,作用于Y5受体,引起摄食增加,代谢减弱,体重增加。AN患者可能与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功能异常有关,而瘦素正好是作用于摄食中枢的重要激素之一,故猜测AN患者可能与体内瘦素分泌或者受体结合的功能异常有关,但Hebebrand等认为在一些AN患者体内的瘦素水平并没有增高,有些急性AN患者体内的瘦素水平甚至还是下降的,因而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瘦素在内分泌的功能维持上也起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禁食后的小鼠在给予瘦素刺激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都被相应地激活,其中对于性腺轴的作用特别明显,瘦素与卵巢排卵和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从这方面也可以解释AN患者内分泌失调特别是月经紊乱的原因,间接地证明瘦素与AN密切的关系。

1.3.2 Ghrelin Ghrelin 是肠道激素的一种,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由外周分泌的促进动物食欲的一种激素,Horvath等人的研究表明外周给予Horvath可以促进人和动物的摄食以及生长激素的分泌,可见其对生长激素的调节和机体稳态的维持其着重要的作用。Ghrelin 主要由胃分泌,它通过生长激素促分泌受体作用于下丘脑,在禁食阶段,Ghrelin分泌增加,促进个体摄食,在饱食后,血中Ghrelin浓度降低。由于Ghrelin特殊的生理作用,猜测Ghrelin浓度的改变可能与AN有关,但是Miljic的研究表明从外周向AN患者注射Ghrelin后,并没有引起患者明显的摄食行为,却对AN患者产生促进睡眠的作用,在AN患者体内Ghrelin的浓度高于正常水平,具体机制还未明了,猜测肯能与受体数量、质量和分布异常引起Ghrelin代偿性增加有关。

2 临床特点

此种病征患者90%~95%为女性,体重比正常人平均减轻15%以上,同时还表现为强迫性参加体育锻炼,服用泻药或利尿药,内分泌紊乱如女性闭经等。据MURPHY等人的总结,AN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病态面容,由于进食少营养不良造成;②少发、脱发等秃头症表现;③皮肤干燥,指甲易碎;④心率减慢,低血压表现,严重者可致心衰;⑤胃排空减慢导致便秘;⑥停经表现;⑦电解质和体液平衡的破坏导致肌肉减轻及关节腔积液。

3 治疗方法

由于对AN发病原理还没有彻底明确,所以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对症治疗,其治疗原则是在入院初期为患者控制食量和体重,让患者通过学习掌握新方法,集中精力克服饮食紊乱的心理因素,随着患者恢复至目标体重,饮食和体重的控制权逐渐转交给患者,便于让患者学会如何控制自己饮食和体重,整个康复过程会持续2~7年,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营养治疗

其治疗目的是重新建立患者正常饮食行为习惯回复患者的营养状况,维持患者的正常体重,其方法包括每天提供大约1500卡路里热量的食物,可适当增加每天进餐的频率,对其饮食进行监督,可允许吃一些零食,嘱咐患者高纤维或低钠饮食。

3.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和患者治疗。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家庭及生活成长环境与患者心理特点的关系,掌握患者发病的心理诱因和精神障碍。医生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病情如是由于患者客观原因(如精神性疾病或家庭环境)应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若是主观因素如为了追求所谓的“骨干美”则应该及时纠正错误的想法,引导其走出误区,步入正轨。

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芦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01

资料与方法

实验动物:正常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

四氧嘧啶糖尿病鼠实验模型制备:将空腹SD大鼠腹腔注射5%四氧嘧啶生理盐水注射液,剂量100mg/kg,72小时后断尾测血糖值,血糖>11.0mmol/L者占70%,其余30%<11.0mmol/L。再给予补充注射半量四氧嘧啶,3天后测血糖>11.0mmol/L者达到100%。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包括芦荟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间血糖差异≤1mmol/L,另设正常对照组。

实验方法: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于实验16周时用20%乌拉坦(氨基甲酸乙脂),每千克体重5ml麻醉大鼠,将背部及后肢毛剪去,切开皮肤,仔细分离双侧坐骨神经,分离过程中注意用甘油保护坐骨神经,分离动作须轻、细,以免损伤神经,剪去坐骨神经分支须用玻璃分针将坐骨神经轻轻拉起,勿用镊子钳;分离坐骨神经应尽量长。上至骶椎旁,下至足跟部,使分离出的神经长达5~6cm,分离后立即测定,用生理盐水为导电介质,用JL-B电刺激器产生兴奋刺激,然后用SR-46型二线示波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②肾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大鼠处死后取出肾脏,置canoy固定液中固定后制成蜡块,切片厚度4~6μm,以PAS法染色,在普通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形态改变。

实验经过:本实验用20只雄性Sprang-Dawley大鼠,由本院动物实验室喂养,上海饲料厂提供鼠育成颗粒饲料,大鼠自由进食,所有大鼠生活环境相同。分出 5只为正常对照,其余用四氧嘧啶诱发糖尿病,造型过程经过1周,其中5只死亡,剩余10只造型成功,血糖值>11.0mmol/L,随机分为两组:糖尿病组,糖尿病芦荟治疗组,见表1。

实验为期16周。芦荟治疗组采用中国芦荟新鲜叶汁,避光冷藏保存。给药方法:糖尿病+芦荟治疗组灌胃给药0.4ml/日,糖尿病组灌生理盐水0.4ml/日。实验开始第4、8、12、16周各测定血糖和尿蛋白1次,第16周时先将大鼠麻醉,剥离双侧坐骨神经,分别测定其传导速度,取均值,然后断头取血测定血糖,剪开腹腔,取肾脏,置canoy固定液中供PAS染色用。其他检测:血糖测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尿蛋白测定用考马斯亮兰法。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配伍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 果

血糖变化,见表2。

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见表3。

数值为均数±标准差,*与糖尿病组相比P<0.01。

从表3中可以看出,糖尿病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低于正常(P<0.01),使用芦荟治疗可明显改善传导速度(P<0.01)。

尿蛋白含量的变化:糖尿病鼠于4、8、12、16周末测定尿蛋白的变化,见表4。

从表4中看出,随病程进展,糖尿病组尿蛋白有上升趋势,用芦荟治疗后尿蛋白基本维持不变,但未治疗的糖尿病组尿蛋白明显升高,远高于治疗组水平(P<0.01)。

肾小球病理形态光镜检查:糖尿病鼠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增厚,系膜基质增多(表现为 PAS染色阳性物质沉积),治疗的糖尿病鼠上述改变轻微,但与正常肾脏相比仍有一定程度的系膜基质增多。PAS染色阳性物沉着于内皮细胞下。

讨 论

芦荟的主要作用有:①降血糖作用;②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损伤的作用;③对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明显调节作用,对干扰素系统有明显刺激作用;④抗癌作用;⑤其他作用,如抗炎、抗病毒、抗辐射、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升高白细胞等[1]。DDC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高血糖是其始动环节,高血糖导致的非酶糖化损伤、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是DCC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芦荟对DCC的防治作用可能与其降血糖、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损伤的作用有关,但确切机制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证明。

本组结果显示,糖尿病鼠应用芦荟治疗后血糖明显下降;糖尿病组随着病程的延长,尿蛋白逐渐上升,使用芦荟糖尿病鼠尿蛋白显著低于糖尿病组;肾病理切片PAS染色显示糖尿病鼠肾小球结构紊乱,基底膜增厚,PAS阳性物质大量沉着于毛细血管之间,而治疗的大鼠上述病理变化显著减轻;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公认指标――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提高。

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针灸;神经根型劲椎病;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R82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12-01

颈椎病的概念就是指的颈椎间盘发生了退化,颈椎肥厚增生和颈部因为损伤而造成的颈椎骨质增生,或者是椎间盘脱节、韧带变厚,对颈脊髓、颈部神经和血管产生刺激或者是压迫的情况,从而出现了各种病症。表现出来的主要形式就是颈肩痛、头昏、上肢失去知觉、肌肉的萎缩,严重的情况甚至是四肢麻痹、大小便出现问题,或者直接瘫痪。一般集中在老年人的身上,男性的发病率会比女性要高。神经根型的颈椎病在颈椎病的发病概率中排第一,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在最近几年当中,中医针灸在临床治疗的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为了更好的了解各种不同的针灸方法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有何不同,于是特别选取了我院在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的1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使用不一样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我院供接收了1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当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92例,年龄层在26岁到68岁之间(36.9±7.1),病程在1个月到一年不等,平均病程为4个半月。患者的颈部板比较僵硬,肩、颈、背有明显的压痛点,手指活动不畅,而且会伴有疼痛感。将全部患者都进行X线立位片的一般拍摄检查,发现每一位患者都有不一样程度的病理改变,在进行治疗工作的时候,可以锁定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造成其上肢疼痛的主要原因。这190例的病患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采用平衡针灸、温针合并走罐和电针合并颈椎牵引的方式进行治疗的工作,这三组病患之间的临床资料对比显示,没有特别明显的不同(P>0.05)

1.2方法

治疗组使用交叉取穴的方式进行针刺的治疗工作,颈痛穴和肩痛穴是主要的治疗穴位。要对穴位进行消毒,施针有效的标准以局部范围之内出现胀痛感。施针两天一次,20天为一个治疗过程。上文说到的两个主要穴位有针感就可以停针了,有一部分的病程患者超过3个月的而且症状比较严重的,施针停留的时间在一刻钟左右,进行施针的时候,需要患者配合着进行相应的肢体活动。

对照组的病患以俯卧的姿势,保持颈部的呈现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将颈夹脊穴位和阿是穴当成主穴,肩井、天宗、肩中俞、曲池、外关等穴位进行辅助治疗,使用的是一次性的30号的3寸的毫针进行施针的操作,对阿是穴采取温针的治疗方式,每一次治疗的时间保持在半个小时,有效的标准是局部的皮肤红润或者是充血为宜,两天一次,20天为一个治疗疗程。

观察组患者使用背靠式的坐姿,保持颈部松弛舒服为宜,以阿是穴当成施针主穴,对肩并、曲池、合谷、天宗、外穴等等进行辅助治疗,使用的针和对照组的针相同,选取夹脊穴和阿是穴用G6805-I型号的电针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持续半个小时,强度根据患者自身的承受压力进行相应的调整,两天一次,二十天为一个治疗过程。每次针灸治疗之后用颈椎牵引进行治疗,持续时间为一刻钟。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PSS10.0,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

2.结果

在结束了治疗的工作之后,对这三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可以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较好,观察组的效果次之,但是彼此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P>0.05),但是在治愈这个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明显的要比观察组好(P

3.讨论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成本很低,治疗费用很低,操作办法非常的简单而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最近几年的临床治疗当中,受到了大部分医生的青睐。本文当中就是对三种不一样的针灸方法在神经根型颈椎上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效果最好,观察组的效果次之,可是三者之间都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可是在治愈率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效果比观察组的效果要好很多(P

参考文献:

[1]:祁静,刘海静.不同针灸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9):12--13

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第4篇

方法:3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观察组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两组均采用VAD化疗方案2个疗程以上,评估周围神经病变的毒性反应。

结果:观察组发生率 90.3%, 对照组发生率35.7%, 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轻VAD化疗方案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毒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VAD方案化疗 周围神经病变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2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25-01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类恶性血液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15%,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浆细胞的恶性克隆增生、M蛋白血症、感染等。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们采用VAD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中有32例出现了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严重的周围感觉异常,患者主诉四肢麻木,刺痛、肌肉无力、感觉迟钝、反射活动消失。不能接触热、冷、硬物体。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2012年我院血液科住院MM患者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5―72岁,中位年龄58岁,均采用国内统一的MM诊断标准,IgG型23例,IgA型4例,轻链型2例,不分泌型3例。按WH0的MM分期系统分为I期8例,Ⅱ期16例,Ⅲ期8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心,肝,肾功能均基本正常,患者及家属均签订化疗同意书,均既往无周围神经病变。

1.2 治疗方法:32例患者依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均采用VAD方案化疗2个疗程或以上:即长春新碱0.5mg/d(或长春地辛1~2mg/d)第1~4天缓慢静脉注射,维持8h,;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10~20mg/d第1~4天静脉滴注,维持8h;地塞米松40mg/d口服,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28d为1疗程。

1.3 毒性反应评价。根据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制定的国际统一疗效标准进行[1]。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不良事件通用命名标准(NCI CTCAE)(第3版)观察不良反应,WHO不良事件分级标准评定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无症状为0度;感觉异常和/或腱反射减退为I度;严重感觉异常和/或无力为Ⅱ度;不能耐受异常或明显运动障碍为Ⅲ度;瘫痪为Ⅳ度。

1.4 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行X2检验。

2 结果

毒性反应。观察组毒性反应发效率90.3%,对照组毒性反应发效率35.7%,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MM患者年龄大、耐受性差,病程又长,加之患者及家属对于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周围神经反应毒副作用表现极为恐惧及焦虑。首先护士应深入病房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换位思考,理解、关心、安慰、支持患者,对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作好合理讲解,告知患者和家属用药的目的和存在的问题、风险并请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介绍本病区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和疑虑。

3.2 用药前的评估。用药前需评估患者用药前的状况并建立患者基本资料档案。教会患者对毒性反应程度的自评方法及疼痛控制的管理方法。

3.3 护理观察。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与患者加强沟通与交流,告知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配合医护人员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以便尽早处理。用国际肿瘤协会对不良事件的标准命名确定患者的神经病变分级,制定神经毒性评估表,以确定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为医生调整剂量或是否停药提供依据。

3.4 饮食护理。治疗期间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不进食冷饮及凉食,大量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B12、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钾、镁的食物,主要有鱼、肉、禽、蛋、牛奶、粗粮、豆类、谷类、绿色蔬菜、花生、鱼肝油、新鲜水果(香蕉、草莓、橘子、葡萄、弥猴桃、柚子、西瓜)、紫菜、蘑菇、虾米等。

3.5 生活护理。嘱患者勿接触冷水、热水、暖气管、锐器,保证患者保暖,尤其是四肢,天凉时戴手套、穿棉袜。穿鞋要大小合适、透气,不剪过短指甲。每日给予功能锻炼,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性。可鼓励患者经常活动肢体、揉搓指、趾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病情严重者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如伸展肢体、收缩肌肉等,逐渐过渡到下床活动。肢体的功能恢复应循序渐进。如感觉异常明显时,活动时要有人陪伴,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如摔伤、划伤、烧伤、压伤等)。症状加重时,及时汇报医生。

3.6 皮肤护理。协助及指导患者经常温水擦洗皮肤,每晚温水泡脚,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碎屑,减少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尤其是活动受限的患者,按时协助翻身,防止压疮。

3.7 药物预防。

3.7.1 B族维生素能促进血液循环,辅助叶酸制造、血流形成和糖类代谢,有助于人体感知,并使脑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帮助神经组织行使正常生理功能,有助于神经递质达到营养神经的效果。

3.7.2 弥可保为氰钴型维生素B12的同类物,是细胞合成核苷酸的重要辅酶,参与体内甲基转换及叶酸代谢,促进与甲基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也参与三羧酸循环,对神经髓鞘中脂蛋白的形成非常重要,可使羟基酶处于活性状态,从而参与广泛的蛋白质及脂肪代谢。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与成熟,为完整形成神经鞘脊髓纤维和保持消化系统上皮细胞功能所必须。用法:500ug,口服,3次/d;或0.5~1.5mg肌内注射,1次/d。

3.7.3 注射用氨磷汀(Amifostine,阿米福汀)的化学名为s-2-[(3.氨基丙基)氨基]・硫代乙醇磷酸酯,目前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全新的抗癌辅助药物,能在不影响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的前提下明显减少化疗相关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减轻化疗药物所造成的骨髓、心脏、耳及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的细胞保护剂。用法:注射化疗药物前用氨磷汀300mg/m2溶于9g/l NaCI注射液50ml中,在每次化疗开始前30min静脉滴注,15min滴完。

3.8 出院指导。周围神经病变的好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出院时症状未完全消失,故我们需做好出院前的宣教,可适当锻炼,保持心情愉快;预防感染,尽量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以避免交叉感染。告知患者定期到门诊复查血常规、骨髓象、血清免疫球蛋白,血尿β微球蛋白等,若出现新症状或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就诊。

4 小结

化疗药物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副反应,尤以植物类抗肿瘤药物多见。如VAD化疗方案中的长春新碱或长春地辛。其发生原因可能与化疗药物在神经细胞和细胞器中蓄积有关。此毒副反应是可以预见及控制的,一般随化疗结束,药物排泄后1~2个月缓解或消失。本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护士与患者经常密切接触,可及时获取临床第一手资料,协助医师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使医生及时应对,有效的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使化疗顺利进行,护理工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第5篇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都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各科室的实习工作中,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记上具体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

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半年多的实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学过神经病学的同学也许会发现,同一种病因损害神经系统不同的部位,其临床表现可迥然不同,相反,尽管不同的病因,如果损害的是神经系统的同一部位,其临床表现几乎完全相同,这也决定了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思维的方式的不同。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过程中,特别强调首先是对疾病的“定位”,然后才是“定性”。学会和掌握这一思维方式,对于正确认识神经系统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经病学,被人们誉为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一门临床学科。我们说神经系统复杂,这是针对人类对神经系统的认识能力而言的,事实上,神经系统犹如一个庞大而又十分有序的信息交通网,通过这个网络将周围器官和中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复杂的生命体,在这个网络或中枢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或遭到破坏,就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面对这复杂而又有序的网络和中枢,如果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对其结构的认识,是不可能判断出来的,因此,思维的严密逻辑性也是神经病学的特征之一。

无论是学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还是学习神经系统疾病,同学们都觉得“难”,它之所以“难”,是因为其解剖和生理机能复杂,内容抽象,而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很显然,要求同学在短短的几周的实习时间内,全面地认识神经系统疾病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学会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掌握了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然后再去认识具体的每一疾病就会显得十分容易了,那么,什么是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呢?

上面谈到,神经系统犹如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它的基本单位就是神经传导通路,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一条条传导通路有机地结合就构成了神经系统网络。有了网络的概念,我们就能较好地掌握实习的方法和重点,从而达到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下面就谈谈如何利用网络的观点来掌握实习方法,从而搞好神既然神经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我们要认识它首先就必须要对神经系统这个网络的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网络的组成和功能就是我们说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因此要搞好实习首先要复习和掌握有关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这是了解和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知道组成神经系统网络的基本单位是传导通路,因此我们的复习和学习首先应该从这些基本的单位开始,以传导通路为主要线索,来复习有关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由于同学们学习时间的限制,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不可能做到对这个网络全面了解,因而,同学们在复习时应该抓住重点,也就是说抓住构成网络的主要干道,如各对颅神经的分布及功能,进出颅的部位;脑干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止和机能;常用的各种深、浅反射弧的组成和意义;脊髓神经各皮节分布区域等等。

这些内容,在教科书及有关的参考资料中都用表格形式做了简明扼要的描述,复习时可参考这些书籍。掌握了网络的“主干道”,就能较好地把握网络的主体,这对认识神经系统疾病十分重要。可以说对该网络的组成和功能了解越全面,对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帮助就越大,因此,同学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解剖和生理知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实质上就是网络上的某个环节、部位发生了故障。要发现这些故障的部位及原因,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获取有关资料,这就是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

在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一般的问病史的方法外,还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