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竞赛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军事与体育教学部,福建福州350016)
摘要:学校体育竞赛是体育系统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影响广大青年的重要路径。本文从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进行价值分析,揭示体育竞赛在哪些方面或何种意义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认识学校体育竞赛本身固有的性质和规律出发,以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自身具有的功能对学生主体的效用来分析学校体育竞赛的选择价值、规范价值、竞争价值、娱乐价值、审美价值。
关键词 :高校体育竞赛;学生;价值;特点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34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78—0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B类。
收稿日期:2014—08—25
作者简介:黄儒鸿(1983— ),男,福建闽侯人。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军事与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对于广大学生和大学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并能够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是学校努力追求的活动之一。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从许多方面体现出了体育的本质特点:以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体现其文化性;以丰富的活动和严谨的管理体现其教育性;以符合科学训练规律的手段和方式体现其科学性;以
学生
多种方式的参与和各种形式的观赏活动体现体育的社会性;以大强度、高密度的运动形式体现其活动性;以参与者的技术技能比较体现其竞争性。高校体育如果离开了体育竞赛,就失去了先导和魅力。[1]
一、高校体育竞赛的构成
高校体育竞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体育竞赛主体和体育竞赛客体。高校体育竞赛的主体是以个体形式和群体形式出现的主体人,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人员,是高校体育竞赛的主要构成因素。高校体育竞赛的客体是由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竞赛物质条件组成的。此外,场地、器材、设备等也是构成体育竞赛的必备条件。
二、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发生
马克思指出:“人们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个积极活动、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就是追求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价值的基本含义是指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能力及其发展相适应、相一致。[2]各种价值都离不开人与相应对象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主客体之间存在着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是指:学生体育竞赛这一主体的特别运动形式,以体育竞赛活动本身的功能和属性,使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对于主体的认定结果和对主体所产生的效应,是一种认知的存在形式。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发生是高校学生出于生理、心理和环境的本能,对体育竞赛的需要和期望,同时,体育竞赛表现出满足学生这个主体的需要的可能性。
三、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是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运动技术、体力、智力和心理水平,进行相互之间身体运动能力强弱比较的竞争活动。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以多种形式体现出其对于主体的价值,并具有自身的结构形式。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结构是一个基本构成框架,反映了学校体育竞赛价值的层次性,以高校学生体育竞赛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对于学生主体的效用来界定,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包括选择价值、规范价值、竞争价值、娱乐价值、审美价值。
(一)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选择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选择价值是指体育竞赛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满足学生主体进行比较择优的需要。高校体育竞赛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大学生对体育竞赛的选择是自觉地按一定的价值目标和需要来进行的,选择过程就是择优的过程。学校通过比较的过程,对体育竞赛的信息进行析取,选取技能最佳和成绩最优者,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以满足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战胜自我、超越极限的价值需要。在大学校园中,这种对学生最具有直接性和挑战性的选择,体现了大学生能动性地追求完善生命的价值。[3]
(二)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规范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规范价值是指体育竞赛的活动规律、规则满足了大学生追求公正和平等,规范体育竞赛活动行为的需要。在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规则性规范,这种规范对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时的行为进行了限制,充分倡导了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精神。从一般竞赛活动的习惯性限制,到一定范围的约定俗成,再到学校体育社团组织的特殊控制,以各种规则为代表的规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大学生对公平和平等的追求。
(三)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竞争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竞争价值是指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满足了大学生之间通过身体运动形式进行比较和争胜的需要。[4]学生体育竞赛的竞争价值体现在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认知和意识及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上。学生体育竞赛所表现的是一种公平竞争的目的和努力,学生体育竞赛在追求公平竞争的理想中,既倡导“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格言,更强调没有任何偏见,以此来实现校园和谐发展的竞争目标。
(四)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娱乐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娱乐价值是指体育竞赛的活动形式和过程可以满足学生进行娱乐的需要。高校体育竞赛是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园体育竞赛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越来越能体现出增强学生身心健康、营造大学校园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娱乐价值。
(五)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是指学生体育竞赛的表现形式及内容在满足学生审美需要过程中的作用。学校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通过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的创造活动,通过对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影响的认识以及对揭示和发展学生个性中最优秀方面的认识,体现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自我认证。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可以美化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使校园生活更有情趣,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四、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特点
(一)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主体性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既是学生主体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学校主体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体育竞赛的价值不是指体育竞赛本身具有的价值,而是指体育竞赛对于大学生和学校的价值,具有明确的主体性:第一,在学校体育竞赛与学生所形成的价值关系中,体育竞赛的属性和功能有无价值或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正是学生的需要,才赋予了学校体育以价值功能;第二,学校体育竞赛是在学生的推动下,在游戏、教育、竞赛等活动中进行创造和改造的产物,所以,学校体育竞赛的存在和发展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等主体特征。
(二)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客观性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并不因为学生的需要和自主作用而失去其客观性。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客观性表现为:第一,学校体育竞赛的属性和功能是实际存在的;第二,学生对于体育竞赛的需要是实际存在的;第三,学校体育的实践性证明了其价值的客观性。
(三)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多维性
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多维性是指学校体育活动对不同主体或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同一主体、同一主体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价值和多种价值的性质。[5]高校学生体育竞赛价值的多维性主要包括:第一,高校学生体育竞赛对不同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第二,高校学生体育竞赛对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同一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第三,高校学生体育竞赛对于学生主体的不同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价值。
[
参考文献]
[1]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价值理论研究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许宁在.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体育竞赛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6(2).
[3]王蒲.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校园体育竞赛;功能;多元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G812.45;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22-02
大学体育竞赛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体育竞赛的功能体现为多元化,具有教育性、健身性、文化性、大众性和娱乐性。大学体育竞赛为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体育参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活跃了大学生思维,提高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大学校园体育竞赛是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体育的重要基础,是大学师生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战术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在学校校园范围内举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文章对大学校园体育竞赛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校园体育竞赛的功能,完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
一、大学校园体育竞赛的教育性
对奥林匹克的诠释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坚强意志和升华精神,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奥林匹克》强调了两点:一是“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还有是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顾拜旦体育思想中首先突出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人的均衡发展。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校园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一种表现方式,以运动竞赛为手段,激励和教育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努力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其核心理念是“育人”,并突出教育特色,体现为“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
校园体育竞赛能激发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营造和谐竞争的氛围,同时,在规则的约束下能教育学生遵循规则、遵守法规。例如,在班级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必须遵守《足球竞赛规则》,服从裁判员的判罚。在学校倡导校园体育竞赛不仅可以实现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
二、大学校园体育竞赛的健身性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众所周知,增强体质需要有效的体育锻炼,而这个有效性包括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频率。从时间上看,学校体育教学不论如何改革,体育课传授锻炼身体基本知识、技术这些最基本的功能是不会改变的。体育课之所以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达不到体质增强所需要的时间、强度和频次。现阶段,我国大学的公共体育课基本上是每周1次,上课时间为90分钟或者80分钟,大学的公共体育课只在大学的第一、二年级开设,大学的第三、四年级已经没有体育课。因此,大学的公共体育课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增强体质所需要体育锻炼的频次。校园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实现增强体质的重要措施。近十年来,高校一线的体育工作者在研究和探讨学校体育教学的课内课外一体化。其中,校园体育竞赛是重要的手段和杠杆之一。胡小明认为,“没有这种竞争和比赛,所谓运动、所谓体育,都成了丧失活力的躯壳”。校园体育竞赛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校园体育竞赛也是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和普及体育竞赛知识的重要手段。运动竞赛通过主体间激烈的竞争,给参与者以强烈的身体运动体验和参与竞争、获取胜利的心理体验,使参与运动竞赛的主体享受着运动带来的身心满足。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动技术和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掌握的,它需要一定练习时间、频率和练习强度。校园体育竞赛能反馈大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不足,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进行练习,从而使大学生在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上多投入,以促进他们的体质健康。校园体育竞赛还能掀起大学生在竞赛前期、竞赛期间、竞赛后期的运动。2014年中国青奥会在南京的成功举办,掀起了南京市民和南京高校大学生的运动狂潮,南京高校大学生的运动人数比往年增加了34.4%。调查发现,每年南京大学田径运动会期间,各班级、各学院的运动人数都会大大增加,甚至是平时运动人数的5倍以上。可见校园体育竞赛能刺激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为大学生增强体质做出基本的保障。
三、大学校园体育竞赛的文化性
《奥林匹克》强调的第一点是“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产生和绵延,对世界产生了全方位的重大影响,具有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实际效用,这就是体育的价值。体育竞赛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一场竞技比赛,还是一次文化盛会。NFL的超级杯(Super Bowl)就是一场全球的橄榄球文化盛会。NBA全明星比赛,已经不单是一场篮球比赛,而是全世界篮球迷的文化盛会。同样还有CBA全明星周末、欧洲俱乐部冠军杯联赛、中超足球联赛、CUBA篮球联赛等等,甚至小到学校班级之间的足球友谊赛都是体育的文化盛会。
校园体育竞赛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体育竞赛的举办可以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譬如,校园的运动雕像、标志性体育场馆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展示着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情感和价值观等。例如,南京大学的体育馆、河海大学的运动场、浙江大学的篮球馆等等,都是学校标志性建筑物,是体育竞赛文化的重要部分。
校园体育竞赛精神是竞赛文化的核心。校园体育竞赛的开展不仅能够弘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竞赛精神,而且它的最大感染力和最大魅力更是体现在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体育竞赛中成功时的欢呼祝贺、失败时的惋惜安慰,大学生对支持者和班集体的“敲锣打鼓”“击掌加油”的震撼呐喊,CUBA联赛的广东工业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等赛场同学们为主队的呐喊加油声,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在主场比赛时,同学们发出齐刷刷的加油声“北理工加油……加油……”“北理工必胜!”,都感人至深。2016年欧洲杯男子足球锦标赛冰岛淘汰英格兰和1/4决赛中被法国淘汰后,冰岛队员和球迷在体育场发出“有节奏的击掌――沉静――随后就是那令对手胆寒的吼阵声。这声音最夺魄、最鼓舞士气、最震撼人心,成为震慑对手的欧洲杯最强音,这些举动与行为体现出他们极大的国家和民族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校园体育竞赛能激励学生的竞争、拼搏以及开拓精神,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尊重队友、尊重裁判、尊重比赛的道德意识。体育竞赛精神文化由体育竞赛实践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因素构成,是体育竞赛文化的核心部分。体育竞赛最真实地展示了人类之间的竞争、团结、爱国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体育竞赛必须有规则和制度,在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其始终遵循着“公平公正”“保护运动员”“有利于项目的发展”和“提高观赏性”这四大原则。校园体育竞赛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提高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的行为意识。约束着学生的出格行为和不健康的思想,使大学生在校园体育竞赛中体会社会化的公平、规矩、守法、和谐的竞争意识。在体育竞赛中,对手将被看成是与自己共同追求卓越的合作伙伴。胜利与失败这一结果将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竞争,不断战胜自己,向自己的怯懦、软弱宣战,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不断向自己的能力发出挑战,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取得成功。体育竞赛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自我表现途径,无论在何种领域,竞争是保持或提高水平、追求卓越的必然手段。
四、大学校园体育竞赛的大众性
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是“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高度的结合”。校园体育竞赛是以育人为宗旨,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突出大学生的教育特色和综合效益,体现出体育竞赛“团结、协作、奋斗、进取、文明、育人”的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竞赛具有强烈的竞争性、高度的紧张性、环境的适应性、潜能的开发性、良好的观赏性等因素,很容易调动起广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竞赛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强烈的兴趣,因而成为促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强有力的内在动力之一。南京大学羽毛球俱乐部每年举办一次全校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调查发现,在举办羽毛球比赛的第一学期中,校园的羽毛球运动出现热潮,学生参加羽毛球锻炼的人数大大增加,羽毛球运动的人数是第二学期的4倍,许多普通学生的羽毛球练习更是多达每周5次。因此,每一次校园体育竞赛的开展,都能掀起大学生锻炼的热潮,大大提高它的大众。
五、校园体育竞赛的娱乐性
作为生命意志的体现形式――运动和竞赛导致了主体对生命的集体享受。首先,即使是竞争中的失败,也会给参与运动竞赛的人在品尝酸苦的征途上,带来各种启迪和激发,振奋起永不言败的精神。其次,运动竞赛以参与者高超的技艺、扣人心弦的对抗、充满人体动感的力与美的展示和特有的文化内涵,给欣赏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美好体验。在校园举办一场势均力敌、扣人心弦的班级或者系别的篮球比赛,无论是运动员还是啦啦队员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心灵的享受和娱乐。校园体育竞赛不仅仅能够调节广大师生在紧张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体力和脑力,还能够进一步愉悦、熏陶广大师生的身心。快乐是人类独有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体育中的快乐包括知识获取的满足感,技能技术提高后的喜悦、兴奋,集体荣誉感及成就感等愉觉。校园体育竞赛能给大学生带来乐趣和快乐,这种乐趣与快乐是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最本真动力。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2]毕进杰.学校体育倡导运动竞赛的依据[J].体育学刊,2013(09).
[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颜天民,何荣.论运动竞赛的教育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9).
[5]马景芹.论体育的价值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6.
[6]陈安平,韩风歌.对体育竞赛文化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2012(04).
[7]许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体育竞赛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6(02).
[8]钱华伟.试论体育竞赛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促进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2009(06).
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可行性
现有管理组织机构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组织保证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管理者行使管理职权,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的,所以,管理机构是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同时,管理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精干,对于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是十分重要的。[8]目前,主管我国高校体育竞赛的主要有国家、省市教委,各单位体协以及院校等职能部门,虽然各级机构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分工合理,但在具体负责指导与管理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时,其组织成员兼职的多,专家少,工作自主性和独立性欠缺,管理混乱、不到位。因此,采用聘任专职人员的办法,加强基础管理层次的机构建设,能够保证竞赛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现有的体育法规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制度保障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以及《关于在新学年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政策都要求开展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体育课程,加强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合作,努力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9]另外,还有各省市教委、各体育协会等都建立了相应的体育竞赛法规,这都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细化法规方面不够系统和科学,没有定量的标准,甚至模糊不清,因此,要建立健全适合我国高校体育竞赛的法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体育设施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了条件雄厚的教师资源高校体育人才资源密集,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较高。高校体育教师中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较高。另外,高校体育教师学历较高,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已超过半数。现阶段我国无职业裁判员,其中高校教师裁判员中教师比例较大,整体文化水平较高,裁判员执法年限长、国内比赛场数较多,但国际比赛的场数较少,缺少执法大型国际比赛的经验,但执行国内比赛具有一定的水平。[10]先进和完备的体育设施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大学城的快速建设,高校的体育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众多高校体育场地和场馆建设也是为该地区的举行大型运动会而修建的。所以,这些场地和场馆都具有较高的标准,能够为体育竞赛。
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意义
促进对高校体育组织机构完善和体育法规健全的改革随着大学体育运动的发展,高校间体育竞赛活动的广泛开展,必将促进对高校体育组织机构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的完善,形成高校体育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分明,充分调动高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法规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具有规范、管理、调节等作用,对促进高校竞技体育事业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又需要以体育法规为依托,对健全体育法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了高校对体育场馆和器材的建设和管理体育场馆和器材是保证高校竞赛的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教学、训练和群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竞赛的广泛开展必然要求学校必须满足比赛的需要,想方设法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体育场馆和器材的建设和管理。另外,促进高校加快引进管理人才,做好场馆的运营和管理,更好的保证体育场馆和器材在学校开展体育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区域高校间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训练和裁判等方面的交流教学方面在借鉴、学习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根据自己学院教学条件的具体情况,大胆的在体育教学上进行新的教学改革尝试,促进和加强了体育教学的交流和改革。科研方面加强了在体育科研信息的交流,促进组织建立高校体育学术研究团体和教师间的合作,改变高校体育科研“单兵作战”、“零打碎敲”的做法,在学科间、校际间开展综合性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促进高校间体育科研的学术交流。训练方面教练员在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交流,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临近的高校间可举行对抗赛和邀请赛,加强体育训练和比赛的交流,以达到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提高之目的。裁判方面区域高校竞赛联盟的建立必然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裁判方面的锻炼提供很好的锻炼场所,让裁判员巩固了知识,树立了信心,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还促进教师在裁判知识、裁判临场能力等方面有所交流。促进各高校运动队和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国家教委在1987年发出在全国51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11]目前,我国高校很多运动员和球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有的高校运动队已经进入甲级球队,如:北京理工大学男子足球队、四川女子排球、武汉体育女子排球等。在深圳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获得奖牌总数和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中国共获得145枚奖牌,其中金牌75枚,银牌39枚,铜牌31枚。因此,区域高校竞赛联盟的建立不仅推动我国知名高校竞技运动的发展,还将对普通高校体育在体育俱乐部方面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断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形成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了大学生竞争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竞赛能够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价值观。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观就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与锻炼不仅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手段。[12]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终身体育既是培养人的健康体能、坚强毅力和拼搏精神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也具有培养人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特殊作用。故此,这种区域性体育竞赛因其经常性、多样性、灵活性能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意识,落实终身体育目标的具体要求,为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促进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1)高校可通过学校官方网站进行体育竞赛的宣传,上传图片、音频甚至视频等,这样对外宣传有着巨大的优势,[13]促进了高校官方网站的管理和传播作用。(2)利用标语海报、宣传栏等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也丰富了校园内学生团体的宣传。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它的数量、位置等因素的制约。(3)现场观看和电视转播是高校体育竞赛传播的主战场,不仅能满足观众寻求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刺激的享受,而且也满足了他们普遍存在希望而真实全面地感受赛场文化信息的心理需求。
1.1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单个经济单位或市场的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此时的市场均衡是局部均衡。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分析是一般均衡分析,此时的市场均衡是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局部均衡分析,是通过对商品市场供求及决定因素的分析,讨论市场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而一般均衡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要讨论市场一般均衡价格体系的决定。一般均衡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商品和每一种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于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经济学家瓦尔拉斯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他认为经济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局部组成的体系,当消费者偏好、要素供给和生产函数为已知时,就能从数学上论证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可以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即整个经济可以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其一般均衡理论阐明了经济中各个市场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一般关系。
1.2 引致需求(derived demand)
在商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购买商品。因此,对商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在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并不能直接得到效用,而只能是增加生产的能力,并由此来生产和出售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以获得利润。因此,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间接需求,或者说是一种派生需求,这种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即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由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引致的。
在要素市场上交换的是生产要素。市场参与者购买或销售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土地、资本或劳动。在商品市场上,交换的是商品和服务。市场参与者角色颠倒过来,消费者购买、厂商出售商品和服务。
2以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及其要素市场为例进行分析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体系中的最具影响力的市场,其可观赏性,使得体育竞赛表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的中坚市场或主导市场之一,以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为切入点比较有代表性。
2.1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需求主体与供给主体
2.1.1需求主体: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需求主体即其商品的消费者可以分为:
① 对观众来说:赛事本身的欣赏价值和现场体验。
② 对媒体来说:赛事的转播价值——参赛队伍、参赛球员、花边新闻、比赛过程及结果、赛场背后等等。
③对赞助企业:赛事作为其产品或服务的目标顾客的沟通平台——赛事特点、赛事影响力和覆盖面等。
④对整体体育界:同场竞技,彼此切磋的机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1.2供给主体:主要是各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球类俱乐部等。
2.2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供求均衡:
体育赛事的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一定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上的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体育赛事商品的数量即其需求(图2:曲线D)。体育赛事的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一定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上的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体育赛事商品的数量即其供给(图2:曲线S)。曲线D与曲线S交于E点即供需均衡点,在这一点上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供求达到均衡,决定了一个均衡价格P*和均衡赛事场数Q*。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均衡是体育市场体系中的单个市场均衡,属于局部均衡。
2.3与体育竞赛市场相关的要素市场——体育赛事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主体
体育赛事的生产要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比赛的场馆需要土地、比赛的举行需要运动员、裁判员等劳动力以及资金等要素。我们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分析其要素市场的均衡。
2.3.1.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体:各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球类俱乐部等
2.3.2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这里以运动员为主)
2.4体育赛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
运动员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体育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可能的工资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量即劳动供给(图3:曲线S′)。体育赛事的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体育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可能的工资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运动员劳动量即其劳动力需求(图3:曲线D′)。曲线D′与曲线S′交于F点即供需均衡点,在这一点上体育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达到均衡,决定了一个均衡工资W*和均衡劳动量L*。体育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也是体育市场体系中的单个市场均衡也属于局部均衡。
2.5 将两个市场联系起来的一般均衡分析
由前面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及引致需求概念可知,体育赛事生产者要聘用运动员、教练员甚至比赛的裁判员其目的并不是直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这种对运动人才的需求是由体育赛事消费者包括观众、赞助商、媒体等对体育赛事的需要派生出来的,即是一种引致需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和体育劳动力市场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两个市场,两个市场由体育赛事生产者对运动人才的需求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例如,某篮球俱乐部聘请姚明为其队员举办一场篮球商业比赛,因为姚明这样的体育明星在体育劳动力市场上是稀缺资源,只有出高价才能聘到,即W*很高,对于俱乐部而言,由于购买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花费变高,即其生产成本相应增加,在图1中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上,供给曲线S就会左移,与聘用其他篮球运动员举行篮球商业比赛相比这场比赛的票价P*就会更高。即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的要素价格变动会影响到商品市场上商品价格。另一方面,同样一个篮球俱乐部迁移到一个绝大多数人喜欢棒球而厌恶篮球的地区进行经营,其竞赛表演市场的需求就会变小,需求曲线D左移,进而引致了俱乐部对篮球运动员的需求减少,在图2 中体育赛事劳动力市场上需求曲线D′左移,最后导致均衡工资率W*也随之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体育市场体系中,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与体育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到两个市场的均衡状态,推广到一般,体系中各个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仅会影响到自身市场的均衡状态,还会影响到整个体育市场体系的均衡状态,进而影响到体育市场体系的发展。
3建立健全我国体育市场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健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的体育市场体系,使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体育单个市场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增强市场供给能力,满足人们多种类、多层次的体育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3.1发展各类体育市场
3.1.1 加强和完善体育要素市场的建设
在完善体育要素市场的过程中,特别要加强体育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培育,在加强体育基金会和体育彩票发行的同时,大胆将股份制引进现代体育企业,增强体育企业集资、融资能力,也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步成立专门以资助体育、设施建设为主进行体育投资的公共专业体育银行。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打破体育劳动力的部门所有制,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劳动力市场。同时,大力发展体育技术中介服务和信息咨询业,培育体育技术信息市场和体育房地产市场,使各种体育要素合理配置,提高体育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3.1.2开拓、发展体育专业市场
重点发展那些市场大、投资小、收益高的基础行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坚持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结合奥运争光计划,立足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积极引导体育竞赛的经营活动,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逐步建立各种体育竞赛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制度,并以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和健身娱乐市场为重点发展,带动体育训练服务、体育康复、咨询以及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广告等专业市场的发展。
3.2加强体育市场的主体、本体与客体建设
体育市场的主体是指负责体育市场商品生产、销售的体育实体,承担这一职责的主要是各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加强这些协会的产业化进程,使其真正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成为自收自支的市场主体。
3.3培养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市场体系的健全与发展既需要一大批懂体育技术又懂体育经营的通用型人才,又需要一大批通晓国际体育市场经营规范和运动规律的人才。一方面体育院校应重视体育经营管理课程的设置和有关的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体育工作者进行选拔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还应注意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将各种懂经营、热爱体育事业的人才招聘到体育部门,为体育市场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作贡献。
3.4维护体育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和开放性
市场化要求我国体育市场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整体。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形成全国性的体育市场体系,使体育资源能畅通无阻地流动,从而提高市场的效率,扩大体育市场的规模。体育市场不仅要对内开放,也要对国外开放,使国际、国内体育市场接轨,合理引进外资和国外新的体育项目、管理经验为我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竞赛;负面影响;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8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1-0114-05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育竞赛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学生体育竞赛和其他事物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客体,既存在着积极的作用,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学生体育竞赛存在违规违纪行为
1.1 在参赛资格上弄虚作假
在“金牌第一”错误观念的诱导下,为了获得参赛资格,一些运动员在管理者、教练员的纵容、支持与包庇下,在参赛资格上弄虚作假。主要包括虚报专业、冒名顶替、篡改学历等舞弊行为,以求获得比赛的资格,获得比赛的好成绩。在各级别的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在参赛资格上弄虚作假,以大打小、以高水平打低水平的现象是比较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存在运动员参赛资格造假的现象。比如被称为小奥运会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际体育学生联合会对大运会运动员参赛有明文要求:所有运动员必须是在校学生,年龄严格限制在18岁到28岁之间。但是从历届的赛事来看,很多参赛的运动员并不是在校学生。
1.2 执法不严与执法不公
裁判是体育比赛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赛场上最高的执法者,其权力的操作弹性较大。裁判执法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比赛的胜负。裁判执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执法不严与执法不公两方面。
1)执法不严。个别裁判由于本身业务素质不高,对竞赛规则的理解较为模糊,执法水平偏低。在执法过程中没能把握好判罚的尺度,执法不严,造成赛场上双方队员情绪的失控,影响了比赛的进程以及比赛的公正性。
2)执法不公。个别裁判在利益的驱动下和外在监督制约措施缺位的情况下,偏离了作为裁判的守则,故意判罚不公,导致比赛结果不公平。诸如“黑哨、红哨、官哨、感情哨”等不公正判罚在体育竞赛场上时有出现。一些主观评分类的项目,裁判员相互串通,集体舞弊,执法不公,影响比赛结果,损害广大教练员与运动员的积极性。最近,在我国国内足坛,也掀起了一波打假打黑的风暴,其中涉案的国际级裁判不在少数。曾经在国内足球裁判界有名哨之称的陆俊,也因为涉嫌在很多执法场次上收受贿赂,吹假球和黑哨,被警方带走调查。
除此之外,在高考体育加试、体育特长生考试中,使用兴奋剂的现象已经到了相当泛滥的程度。兴奋剂原本是竞技体育衍生的不良产物,但是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考上大学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就成为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的人生奋斗目标,因此不惜在体育加试、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等考试中违规服用兴奋剂。2005年在合肥召开的全国体育科技和反兴奋剂工作会议上透露,从2006年起参加全国性青少年以及大、中学生体育竞赛的运动员要接受兴奋剂检测。在2005年全国体育专业招生考试中,首都体育学院开了体育院校之先河,首次设置了对考生的兴奋剂检测项目。由此说明兴奋剂对全国大中学各级竞赛、体育高考等领域的渗透,已经引起了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
体育高考中兴奋剂的泛滥使用,势必为日后大学生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埋下隐患。通过与专家进行访谈,大部分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兴奋剂的使用人群出现了从专业运动员向业余运动员蔓延,兴奋剂的使用范围出现了从竞技体育向学校体育蔓延,使用兴奋剂的目的出现了从获得体育竞赛胜利向提高招生考试成绩蔓延的趋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6%的受访者认为通过服用兴奋剂参加体育高考的运动员进入高校后,其运动成绩将明显降低,这将大大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
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存在消极因素
2.1 利益的驱动导致部分高校过分夸大高水平运动队的作用
高校参加大学生体育竞赛如取得较好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扩大高校在社会中的知名度,提高本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竞争地位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很多高校不断加大对竞技体育即高水平运动队的投入,忽略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这也是导致普通大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因素之一。通过调查,认为高校大力发展高水平运动队能提高普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占19%;有21.4%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大力发展高水平运动队,会导致普通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有59.6%的受访者认为即使高校大力发展高水平运动队,普通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无变化。调查还发现,高校大力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对激发普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普通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实质性的正面影响,反而占用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资源和机会,与高校体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2.2 对成绩的过分追求导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定位目标不明确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文件: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意见》指明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方向,也确定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定位。但是,大部分高校为了短期的竞赛目标,为了在赛场上争金夺银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把精力放在运动员的培养上,而是违背了办队的宗旨进行操作。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竞赛目标定位问题,一直以来是专家学者所争论的焦点。从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受访者虽然对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竞赛级别定位不十分明确,存在很大分歧,但是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认为现阶段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并不具备实力参与世界级别的体育竞赛。通过比较国外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承认,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世界接轨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们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不能总局限于国内比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才是我们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终极目标。
我国运动竞赛体制从总体框架中还没有脱离政府管理型模式。在政府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背景下,决定了管理大学生体育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FUSC)只是一个无实际职权的对外联络和交流机构,它实际上是隶属于教育部体卫艺司管理的一个民间组织,这与NCAA所担负的职能大相径庭,FUSC缺乏自主性和控制力。当各种体协都活跃在四年一届的全国运动会赛场上的时候,大学生体协何时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队伍来参赛,也将是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走向强大的标志。
2.3 招生制度不完善
要在高水平的大学生体育竞赛中有所斩获,就要求高校具备高水平运动人才。因此,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就成为各高校提高自身运动竞赛水平的最有效捷径。虽然,教育部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有一定的政策规定,但是由于政策不够细化,存在着很大弹性,因此很多高校在具体操作时都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没有规范统一的招生制度,是导致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混乱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情况来看,很多运动员只是学籍挂靠在学校,学校对他们的管理、教育与专业队本质上没有区别,从而对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榜样作用不大,学校只注重通过比赛成绩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忽视训练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没有发挥好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文化价值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招收的高水平运动队只是为了竞赛成绩,从而提高各个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其中,不乏一些高校为了短期的运动成绩,靠租借专业队去参加比赛,而没有真正进行高校运动队训练。
2.4 训练水平跟不上
四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是对各省高校运动训练水平的大检阅。但是,大运会上表现出来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偶见竞赛水平高者却大多是专业运动员,对于通过政策加分进入高校的非专业队运动员,大多数无法在大学生运动会上展现自己的风采。通过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访谈发现,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水平普遍较低,训练负荷与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包括教练员与运动员双方的原因。
1)教练员的训练水平不高,投入训练的精力有限
通过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进行访谈发现,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多为高校体育教师兼任,专职教练员极少。资料显示,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扩招的规模日益增大,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更加繁重。并且,高校体育教师除了完成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还要参加学校的其他体育工作,更要进行科研工作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甚至部分体育教师还需要兼任班主任的工作。工作的繁重,使得高校体育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更新运动训练的新知识。访谈得知,大部分担任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体育教师,现在采用的训练方法和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是一样的。另外,高校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于体育院校,掌握了一定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理论,但是自身并没有运动员经历,训练过程中无法掌握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2)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人生目标的改变
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优惠的招生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队退役运动员、体育特长生走入校园。作为运动员,进入校园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大学的系统教育,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缩小与同年龄段学生之间的文化差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管理的松懈,他们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产生了矛盾,文化学习跟不上,运动成绩无法提高,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很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质的改变,把能顺利毕业,拿到证书作为大学生活的奋斗目标。人生目标的改变,严重打击了高水平运动员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对训练采取能避则避、出工不出力等消极态度,导致训练效果下降,运动成绩大不如前。
除此之外,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简陋,运动队的管理措施不规范,也是导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水平无法上一个台阶的重要原因。
2.5 管理制度不完善
如何科学地管理高水平运动员在校的学习、生活、训练是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能否成功办队的关键。高水平运动员一旦出现学训矛盾,将影响他们的文化学习,制约其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只有科学优化高水平运动队员的文化学习管理体系,制定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相关的优惠政策,完善系列管理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
调查发现,各高校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缺失。问卷调查显示,专业运动员进入高校后能够完全达到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目的占15%,较好达到的占20%,一般的占24%,认为不完全达到的占34%,根本达不到的占7%。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现役的专业队运动员与退役的前专业队运动员。对于现役专业队运动员,根本无法谈得上对他们进行文化学习管理,他们与其他专业运动员没两样,平时在专业队进行学习、训练与生活,只是期末的时候回来参与专业学科考试。而对于在校的退役前专业队运动员管理,也存在着很多误区。由于这部分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在文化基础、文化素养等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因此大多数学校都为他们提供了很多优惠的考试政策,以期望其顺利通过考试,顺利拿到文凭,顺利毕业。但是对于文化基础本身就稍差的退役运动员来说,没有专门的补课,没有特别的文化辅导,他们的文化水平就无法得到质的提高,在今后的就业中也就缺少相应的竞争力。
3 大学生体育竞赛开展过程中存在不合理因素
3.1 大学生体育竞赛制度不合理
大学生体育竞赛制度的合理与否关系着大学生体育竞赛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竞赛制度设定得越合理,就越能使体育竞赛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大多数受访者对于现行的大学生竞赛制度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我国大学体育竞赛制度发展不完善的占58.2%,认为我国大学体育竞赛制度完善的占22.3%,一般的占19.5%。目前,我国的全国性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各单项的全国性大学生体育竞赛,都是采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所有比赛项目集中比赛的竞赛制度。笔者认为这样的竞赛制度不仅会让各个代表队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统一的比赛时间,还会影响一部分高校的正常教学顺序。在我国学生体育竞赛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中指出:可以根据我国行政区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港澳台7个区域开展高校间体育竞赛,每个区域分别由10~12所左右的大学组成甲级和乙级体育项目联盟若干个,把属于不同行政区划中具备相当办学规模和学术水平的大学组成在一个大学联盟中。根据行政区划来划分竞赛区域,各高校间的各项比赛相对就比较固定,不仅方便各高校制定自己的体育发展计划,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还有利于管理部门对各高校体育的总体调控。
3.2 高校竞技体育资金投入比例不合理
在有关高校对竞技体育投入资金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高校对竞技体育的资金投入趋向于偏多,占26%;认为太多的占22.4%,认为合适的占20.4;认为投入资金偏少的和太少的分别占19.1%和12.1%。由此可见,当前大多数高校对竞技体育方面投入的资金是属于偏多的。高校体育包含着高校的学校体育和高校竞技体育两个方面的内容,如何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使这两个内容能够共同发展而不相互矛盾,对于高校体育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
问卷调查显示,认为高校对竞技体育过多或太多的资金投入会导致降低普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占63%,一般的占15%,认为不会导致降低普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占22%。由此可见,大部分受访者还是认为对高校竞技体育过多的经济投入将会导致普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降低。从高校每学期都进行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情况我们发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该情况的出现,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高校体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观念。对于竞赛成绩的一味追求,无疑会让高校体育的主管部门对于竞技体育方面的投入失去应有的理智。在高校中认为竞技体育的投入即是金钱投入的思想在主管领导者中比比皆是。因此,无视高校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不合理地不断加大对高校竞技体育的投入,必然对高校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阻滞的影响,这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3.3 市政场地设施在大学生体育竞赛后使用率极低
笔者通过文献和访谈发现,很多为了承办大学生体育竞赛而建设的高标准市政运动场地在赛后的使用率极低,而且每年昂贵的维护费用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例如为承办即将在深圳举行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深圳投入6亿多美元重金打造一流的体育场馆硬件,除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拥有35 000个座位的深圳体育场、4 000个座位的深圳游泳跳水馆、8 000个座位的宝安体育馆等32个场馆外,深圳将新建22个体育场馆。其中,在规划占地13.7平方公里的体育新城内,将新建一座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并将在紧邻大运中心的位置,兴建一个能够容纳1.3万名运动员的大运村。据悉,大运场馆的新建和翻新改造工程所需经费约为6.3889亿美元,主要来自政府专项拨款。然而,根据以往我国对市政高标准、高规格的体育场馆利用率的例子不难推断,这些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在赛后的使用率是偏低的。问卷调查显示,预测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后市政体育场馆使用率高的仅占3%,一般的占30%,而预测其使用率低的高占67%。由此可见,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我国以往对举行大型比赛而兴建的场地场馆赛后使用率较低。众所周知,场地场馆需要高额的维护费用,而较低的场地场馆使用率造成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如何提高场地使用率,扩大场地维护费的来源,也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3.4 大型的大学生体育竞赛举办过多
大学生体育协会的不断壮大、发展,也使得不同级别的大学生体育竞赛的举办次数越来越多。过多的大学生体育竞赛不仅增加高校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单单广东省每年各个单项的竞赛,就让省内各个高校忙得不可开交。有某高校体育主管领导发出感慨:比赛任务一下来,参加也不是,不参加也不是。参加的话每年这么多的比赛,要不断地加大投入,争取好成绩好名次,而且学校对成绩还有一定的期望目标。不参加的话,又无法与办高水平运动队相符合,处于两难的境地。
此外,一些大型赛事的举办,也势必会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教学规律。例如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广州大学城举办,致使大学城的很多学校被迫调整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学生提早放假为大学生运动会让路。比赛结束之后,又把落下的教学内容利用周末甚至晚上的时间进行补课,学生苦不堪言。众所周知,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虽然,通过补课是把教学内容补上了,但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大学生竞赛的组织方法,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组织比赛,减少比赛带给高校教学秩序上的混乱。
大学生体育竞赛中负面影响实质是各相关主体之间的一次利益再分配。管理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各相关学校之间资源、权利分配的冲突、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管理及监控的措施不力等等,都为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中负面影响的存在提供了空间。负面影响的出现,不仅阻碍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影响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治理。
参考文献:
[1]于振峰.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1998(3).
[2]张子沙.对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1).
[3]金琼,郝萍,李云.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10(3):63-65.
[4]田宝山,宁青,郝树源.“黑哨”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3(4).
[5]蒋玲,刘忠庆,陈坚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2).
[6]韩开成,王健.职业联赛中裁判“黑哨”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与制度防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7]王纯,等.体育运动中的兴奋剂研究[J].中华临床防治医学杂志,2007,2(3).
[8]李海峰.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建设[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3).
[9]田鑫.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0]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结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1]李梅月,王汝尧,孙玉芹,等.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行为分析及指导[J].山东体育科技,2011(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