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证券市场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研究文献回顾
(一)关于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利弊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卖空交易包含了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能够被广泛披露,将会提高定价效率。这种潜在收益是通过下面四个层面获得的:一是如果投资者及时了解有关卖空交易的信息,那么有助于判断某些股票的价格是否可能被高估;二是如果投资者了解某一股票的卖出数量中究竟有多少是卖空所为,那么其进行交易的意愿会提升,这一点在有关卖空的谣言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时尤为重要;三是如果投资者了解某些卖出量来源于卖空交易,那么就会知晓在未来某些时点这些交易会需要买进回补;四是较高的透明度会阻碍市场操纵的意图[1]。
而反对卖空交易市场信息披露的人认为卖空交易信息的披露将带来一些弊端:一是从市场宏观层面看,交易信息披露过度可能会阻碍市场交易。因为信息过度披露可能会暴露部分投资者(特别是大额卖空投机者)的头寸和策略,使他们落入被轧空的困境,进而使其对风险/收益的预期态度发生变化,限制这部分投资者的市场交易行为,从而降低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增加市场成本(如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研究报告[1];Oliver Wyman,2010[2];等);二是可能使卖空交易参与者的行为发生异化,如Ka-mpshoff &Nitzsch(2009)研究发现卖空头寸信息的披露会导致投资者的羊群行为[3];Oliver Wyman(2010)研究发现美国和欧洲证券市场上经理人为了规避卖空交易信息披露,而选择减少或隐秘交易[2]。
(二)关于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边界
证券交易信息披露的边界问题是最近几年理论界开始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个命题起初来源于证券交易过程中信息的隐私权与知情权的权衡问题。因为从法学的角度,一方面交易信息的披露是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知情权的必要手段。监管者有义务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信息进行披露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缓解乃至消除其信息劣势,从而维护市场公平。另一方面,投资者有隐私权,除法律规定的以外,其交易内容也受到法律保护。机构投资者也不例外,它的隐私权即商业机密,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打开的[4]。刘亚琴、陆蓉(2010)认为证券交易信息披露边界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包括监管者都必须遵守的一条底线,是在保护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秘密(机构隐私权)与信息公开(投资者知情权)之间做出的权衡[5]。
从规制经济学的角度,作为一个市场规制制度,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边界问题其实就是市场规制制度的优化问题。George Stigler(1964)针对当时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提出了疑问,即“SEC怎样去证明它的监管措施能够增进市场效率,而又如何能证明这种监管比其他监管方式更好呢?”[6]。为了把市场监管制度设计纳入科学的研究分析范畴,1964年他提出了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试图能够建立起基于科学数据分析的可检验假设,对市场监管制度进行成本与收益的系统分析,为市场监管制度的评价与设计提供科学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在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下,监管制度的有效性问题即可转换为监管制度执行带来的收益尽量大于监管制度的执行成本这一科学命题。David Weil(2002)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信息披露制度的演进进行了研究,在文中他把信息披露的参与主体分为信息披露方(Dis-closing Party)与信息使用方(Information User),认为是信息披露者与信息使用者的成本与收益的动态变化促使了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与演化[7]。
纵观已有研究,理论界虽然已经对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双刃”效应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卖空监管实践中如何界定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合理边界,依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文基于DavidWeil(2002)[7]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市场微观层面的市场参与者的成本收益与宏观层面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市场宏观效应,就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边界界定问题做初步的探讨。本文的创新在于:一是把卖空交易信息披露边界问题转换为信息披露制度的的优化问题,在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内,综合考虑了市场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的因素,为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设计构建了一个大致框架;二是从投资者信息披露或使用的边际成本收益角度,对卖空交易投资者的部分行为动机进行了解读,进而为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配套监管提供了微观机理基础。
二、卖空交易信息披露边界的确定:一个基于成本收益方法的分析框架
对卖空交易来说,信息披露范围界定的重要性取决于各国市场的结构、交易实践及卖空交易究竟是在集中的交易所市场还是分散的柜台市场进行[2]。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为例,重点考虑集中交易市场情形。由于交易所的会员均要求向交易所进行信息报告,所以每个卖空交易参与者均为卖空交易信息的被动信息披露者,同时他们也是交易信息的使用者,通过学习、使用这些披露的交易信息,为交易决策提供参考。但是对于一个卖空交易者而言,在卖空交易过程中其信息披露与信息使用这两个角色的重要性程度并不相同。对于卖空交易操纵者或大额卖空交易者,监管部门会强制披露其交易头寸和身份信息,这均可能暴露其投资策略等私有信息。在信息使用方面,由于他们一般具有私有信息优势,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学习与使用市场交易信息对他们的交易决策的意义并不太大,所以我们把这类投资者界定为是卖空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者。而广大的流动易者由于并不具有私有信息优势,他们的交易决策更多依赖于市场的公开信息,我们把这类投资者界定为信息使用者。
(一)信息披露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从卖空交易信息的披露规则看,为了保护个别卖空交易头寸(如大额交易者),通常不会披露个别交易的细节或能够辨认出执行交易的证券商的信息。但即使是这样,对流动性较差的股票而言,个别头寸的信息仍可能被暴露出去[1]。同时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范围越宽、频率越高,大额交易者的交易策略、头寸等信息就越有可能会暴露,使他们落入被轧空的困境。信息披露者防止轧空而提前退出市场损失的机会成本或被轧空的交易损失等构成了他们的信息披露成本。对于信息披露者,在这种被动的信息披露过程中,信息披露内容范围的越宽,披露的频率越高,则卖空交易市场越透明,相应信息披露者的成本越高。信息披露的收益主要来自两方面:信息的“信号”收益与免于处罚的收益。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如Figlewski(1981)[8],Vu &Caster(1987)[9],He-mang Desai et al.(2002)[10]等,均发现卖空余额(short interest)信息具有很强的市场信号功能,一般卖空余额越高的股票,未来收益会普遍低于卖空余额低的股票收益。这意味着,市场投资者会根据卖空交易披露的“卖空余额”等信息做出投资决策。对于大额卖空交易者、卖空投机商、市场操纵者,其构筑好了空头头寸,就是希望通过公开(或散布)标的资产、卖空头寸的相关信息,试图改变其他投资者对标的资产的收益预期,诱使他们跟进卖出,促使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从而能够在较低的价位平仓获利。因此,一定量的卖空交易信息披露,对信息披露方有一定的收益。然而,这种“信号”边际收益并不是信息披露越多收益越大,即“信号”边际收益并不是卖空交易市场透明度的增函数,因为当投资者对标的资产价值有了完整的信息时,在信息披露方的投资策略或卖空头寸成为公开信息时,其他投资者不会跟随卖空投机者做空,反过来会选择做多,使卖空投机者落入轧空的境地,此时信息披露者的“信号”边际收益由正变负。另外,卖空交易监管当局一般会强制要求投资者披露相关交易信息,如果不披露或违规披露将受到监管当局的处罚。因此,依法披露交易信息,可以避免相关处罚,这也是信息披露者的一种信息披露收益。图1 信息披露者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曲线图1是信息披露者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曲线,横坐标是卖空交易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卖空交易信息披露量越大,披露频率越高,则卖空交易市场信息透明度越高。当市场信息透明度较低时,即当市场信息透明度T<T1时,随着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卖空交易信息披露者的边际收益呈上升趋势;当市场信息透明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即当市场信息透明度T>T1时,由于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信号”边际收益开始下降,甚至出现负边际收益,信息披露者的边际收益逐渐下降。对于边际成本而言,随着市场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信息披露的边际成本上升;当信息披露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即在T=T*D,MC=MB;当T<T*D时,卖空交易信息披露者披露信息的边际成本MC小于边际收益MB,信息披露者没有动机跳出既有的卖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框架,进行违规操作;相反,当强制信息披露要求过高,即T>T*D时,卖空交易信息披露者披露信息的边际成本MC大于边际收益MB,在逐利动机下,信息披露者将有可能进行违规操作,跳出既有的卖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框架,不按强制披露要求进行合规信息披露。因此,T*D是信息披露者的信息披露临界值(或阀值),市场监管制度设计的市场透明度不应超过此临界值。
(二)信息使用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交易者的信息使用收益主要来自证券交易的获利收益和免于交易损失的收益。理论上,信息使用者的边际收益是市场信息透明度的增函数,即投资者了解的信息越全面,越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从交易中获利或者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而成本来自对信息的搜寻、学习处理成本等。卖空交易信息越透明,投资者对信息搜寻的成本越低,对信息的有效甄别越容易,有大量的文献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如Pagano &Rell(1996)研究发现不知情交易者的交易成本在透明度高的市场比透明度低的市场显著要低[11]。图2是信息使用者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曲线,横坐标是卖空交易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当市场透明度不高时,信息使用者要付出比较大的“信息成本”,随着市场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很多的私有信息变成了公开信息,投资者能够更好甄别信息的真伪,信息搜寻更加便利快捷,对信息的学习和处理更加简便。因此,边际成本是市场信息透明度的减函数。相应地,由于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投资者能够更为理性、正确地选择投资决策,从交易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也存在一个信息透明度临界值(阀值)T*U(一般而言,在数值上T*U小于T*D),当市场透明度T<T*U时,信息使用者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在这种情形下,投资者会放弃信息搜寻,甚至选择退出市场不参与交易活动;当市场透明度T=T*U时,信息使用者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当市场透明度T>T*U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因此,市场监管当局在制定卖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时,市场信息透明度应该大于信息使用者的透明度临界值T*U,否则大量流动易者会选择不进入市场或者设定要求很高的心理保护价(即设定很高的卖价或很低的买价),导致市场流动性损失。
(三)卖空交易信息披露最优边界的确定
从上面对信息披露者与信息使用者的成本收益分析,我们发现在监管实践中,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至少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从信息披露者而言,卖空交易的市场信息透明度不能太高,即市场信息透明度不能超过T*D;而从信息使用者而言,卖空交易的市场信息透明度又不能太低,即市场信息透明度应该高于T*U。也就是说,卖空交易信息披露存在上界与下界,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应该使得信息披露相应所达到的市场透明度T落在一个有效区间(T*U,T*D)内。另外对于市场监管者而言,在设计信息披露政策时还应考虑信息披露制度的市场宏观效应,如市场波动性、有效性以及流动性等。正如Amihud &Mendelson指出:“流动性是市场的一切。”[12]即如果因为市场缺乏流动性而导致交易难以完成,那么市场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流动性因此而成为了证券信息披露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AriadnaDumitrescu(2010)通过建模发现,市场流动性是关于信息透明度的倒U型曲线,即市场流动性并非随着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一直增加,在经过一个阀值后,市场流动性反而随着信息透明度下降[13]。这与文中上面分析的交易信息“信号”功能的反转现象判断是一致的;而价格波动性则随着信息透明度下降,即市场信息越透明,价格波动的幅度越小;市场信息效率则随着信息透明度提高而提高。在制定信息披露政策选择相应的信息透明度时,如果我们把市场流动性、波动性以及有效性作为衡量信息披露制度的宏观市场效应的三个子维度,构建一个信息披露制度的市场质量指数,那么市场质量指数曲线理论上应该是一条关于信息透明的倒U型曲线,并且其最高点落在有效区间(T*U,T*D)。同时,市场质量指数曲线最高点T*O所对应的信息透明度即为最优信息披露的边界。如图3,市场质量指数是一条关于市场信息透明度的倒U型曲线,当市场信息透明度达到T*O时,这种信息披露制度下市场质量最佳,则T*O就是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最优边界。图3 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边界
关键词:营业部 经营模式 服务创新
证券公司营业部是指证券公司依照法律规定设立的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的机构。证券公司营业部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证券公司声誉的高低。设立证券营业部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而且证券公司营业部也需要一个先进且公平合理的管理模式。因此,对证券公司营业部如何转型是我们应该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
(一)加强证券营业部员工管理
员工素质、工作能力等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公司业绩的好坏,员工是一个公司的核心力量。因此,营业部要想成功实现经营转型,就必须加强对员工的重视与管理。首先,要加强对员工的工作考核制度管理,要在营业部中制定严格的、人性化的员工管理制。加强营业部的人事管理制度,对于考勤、晋升、惩罚等事项要有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使营业部更加规范化、公平化。
其次,要经常组织员工进行大规模的学习活动,同时多和业内人士交流工作经验、学习成果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员工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员工养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员工就可以自信满满地应对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员工是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证券营业部要给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再次,证券公司营业部要确立明确的激励制度。对于有贡献的员工要给予及时的物质鼓励,激励他们继续为营业部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保证激励制度的透明性、公平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提高证券公司营业部的整体业绩。
最后,证券营业部要给员工制定阶段性的目标,鼓励员工不断前进。由于每位员工的工作经历、文化水平不同,所以对于任务的完成度就会有所区别。因此,营业部要对不同的员工给予不同的阶段性目标,这样既做到了各尽其才,又能够发挥员工的工作潜力,增强员工的自信心。
(二)注重同互联网公司的合作
双赢是一种智慧,要想取得更强的竞争力,必须注重公司和公司间的合作。合作源于信任,在现代社会的众多国际组织和团体当中,其发展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同时,合作也是一种精神,新时代需要很多精神,而合作精神永远是推动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界,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再是单枪匹马的竞争,而是一种系统和系统的竞争。注重与互联网的合作是一条新的生存之路,互联网公司也比较愿意和中小型的证券公司进行合作。在这方面,国金证券先拔头筹,和腾讯合作推出的“佣金宝”在市场引起极大反响,互联网金融必将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另外,双方可以借助彼此的核心竞争力,或者通过联合的方式,在合规的前提下开创新的市场。同互联网公司通过合作,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合作是时代的需求,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越来越充满活力,才能更好的拓展证券市场。
(三)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
证券营业部要想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就必须要以客户为中心,客户资源仍然是证券公司营业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证券营业部要把关注的重点由产品转向客户,客户占有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够成功,占有大量的客户成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证券营业部一定要以客户为中心,制定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模式,充分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证券营业部要善于利用市场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客户的心理需求,同时要制定完善先进的管理思想,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正确的处理证券营业部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只有和顾客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才更加有利于证券营业部的可持续发展。
二、放眼世界,改变传统业务的营销模式
(一)积极学习证券业先进的发展模式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一直传承的一项中华美德,也是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作为证券营业部,一定要能够积极的汲取全世界证券业中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发展模式,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取舍学习,这样才能积聚精华,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完善财富管理型经营模式,同时要配合总部的创新产品日臻完善。证券营业部一定要放眼世界,不论是专业技能还是企业管理,都应该虚心的学习借鉴,并善于总结发现新的市场机遇。同时要摒弃传统经营模式中低效、目标不明确等的不良现象。
(二)进一步加强证券公司营业部的产品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公司前进的动力源泉,而公司的创新归根结底是员工的创新,员工们的集体智慧是产品创新的力量源泉。因此要让营业部的每一位员工都成为问题的决策者,共同为证券营业部的美好前途出力献策。管理者要引导员工破除传统的思维模式,一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另外,作为证券营业部,要对员工提出的新想法给予及时的物质鼓励,激励员工去提出新的想法,证券营业部要努力消除制约公司发展的不良因素,结合市场及网络等客观因素不断改善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这样才能营造出人才辈出、充满活力的工作局面。
三、结束语
证券公司营业部在未来发展中要想有一个较好的转型,就必须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互联网公司新的发展趋势等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市场是变化的,因此证券营业部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灵活的调整。另外,专业的服务能力以及超强的服务品牌是占有客户的重要手段,证券营业部一定要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继续加强公司产品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证券业走的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第一个观点是:从短期来看,经纪业务所受的间接冲击大于直接冲击;内部冲击大于外部冲击。
尽管中国与美国及欧盟谈判的具体条款尚未公布,但从一些非官方的渠道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入关并没有涉及多少证券市场的开放性问题,对于外资券商以何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和一些限定性条款来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境外券商与我们真刀真枪地过招尚有待时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我们应该已经感受到加入WTO产生的间接冲击。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最近证监会周小川主席的讲话,他强调:"下一步,凡是市场能够起正常作用,能够解决的,就要让市场来决定。"这意味着我们的监管方式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我想这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管理层的调控水平、管理艺术在提高,另一方面,与中国加入WTO有关,因为加入WTO,就等于融入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格局之中,这首先要求政府的行为要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我们这个行业是在政府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政府不仅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同时还允许券商赚取保证金利差,看行情不好,还时不时地来点救市政策,近十年了,证券商真正难过的时候恐怕只有94年和95年,不过即便如此,咱们福建的券商也还是保本经营,略有盈余吧。多年来,大家每年都在叫经纪业务利润的平均化时代已经来临,可是至今大家还有超额利润可赚。但最近情况确实在变化:券商增资扩股条件的放松,证券营业网点增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取消对基金新股配售方面的优惠都说明,监管的方式在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对此尽管有人欢喜有人忧,但市场经济并不全是帕累托最优,所谓的双赢也好,多赢也罢,都是理想状态,市场的这种变化对经纪业务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福建的券商,过去网点少,大家的日子都比较滋润,现在一个个大券商都要来设点,压力很快就来了,应该说,出现这种情况既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同时不能否认这是入关产生的间接冲击。
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入关冲击最大的可能就是银行业和保险业,而这几年来,银行和保险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资产质量不佳,机构庞大,竞争又激烈,本来有块证券业务,由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也给分出去了,现在又加入了WTO,与金融百货公司式的国外金融机构正面交锋,可以说是有点雪上加霜。与此同时,我们证券行业还有那么高的利润,不论从提高综合业务竞争实力的角度,还是从提高收益水平的角度,银行业、保险业都有进入证券市场的内在动力。事实上,这几年银行业没少在证券行业动脑筋,从银证联网到资金的就地清算,从存折炒股到代客理财、申购新股,以及保险公司最近推出的可分红的保单,可以说是有点步步紧逼,相反,证券业则显得有些被动,明显缺乏银行、保险公司的进取精神。现在中国入关在即,银行业、保险业要求合业经营的压力更大了,而从国际上看,合业经营是大势所趋,所以说,在没有对境外券商开放经纪业务前,先向国内的银行开放这项业务,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来自IT行业的压力也不能小视,由于受到E*TRADE模式的启发,很多IT公司都想在证券电子商务这块领地分一杯羹,而证券商对IT公司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现在IT界就差不能在交易所购买席位,直接接受委托了,前不久证监会出台网上证券委托管理办法,反应最为强烈的就是IT公司。如果中国WTO,能不能阻止向E*TRADE这样的网上券商,如果不能阻止,在他们进来之前,会不会先给国内的IT企业开个口,这都相当难说。
因此,中国加入WTO,对券商经纪业务而言,更大的压力来自我们国内,而非境外券商的直接冲击。
我这里想阐述的第二个观点是:我们与境外券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机制和观念上。
诚然,我们与境外券商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如境外券商的规模远远大于我们,就如大家经常举例说:我们全中国的券商加在一起还不如美林证券一个大,还有在服务手段上和服务品种差距也是明显的。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差距都不是主要的,特别是在证券电子商务时代,整个世界都在进行重新洗牌,在对电子商务这一潮流的把握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比国外落后多少,闽发证券97年就开始了网上交易,比美林证券早了整整两年。大家知道:在电子商务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因此,大并不可怕。另外,服务手段与服务方式结合在一起在电子商务时代只不过是一种商业模型,这种模型往往是可复制的。事实上,我们真正难以克隆的是境外券商的机制和观念。国外证券公司不少已是百年老店,在这么多年里,他们之所以能存活下来,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焕发生机,靠得是什么,我想更多地是其良好的机制和求新求变的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国外大券商往往都是上市公司,有科学的决策机制,有精业、敬业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有高度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及商业道德标准的员工和客户群;他们为进入一个长期看好的市场,可以连续投资十年而不求回报,他们为了企业的发展,可以在企业发展的全盛时期被别人合并。与这些百年老店相比,中国的券商还很不很成熟,我想这与我们的经历有关,相对而言,中国的证券商功力还浅,我们很多券商不仅在机制上还难以摆脱国企的传统体制,在观念上,我们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甚至有些急功近利。这一点上,不仅券商本身短视,我们的地方政府也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比如说,眼下正是券商合并的大好时机,可券商的重组基本上都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在本辖区内进行,跨省市的合并,一到地方政府那里就容易卡壳,原因是各个省都想搞综合类券商,如果这样搞,大家的规模都上不去,单靠自身的发展,中国永远也出现不了超级券商,到头来,很可能象中国的饮料市场和洗涤用品市场一样,将市场拱手相让。
从改革开放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我觉得境外券商的如果进入中国市场后,很可能以合资的形式为主,因为合资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同时,境外券商一般会选择收入水平、文化水平和投资意识都比较高的沿海地区高端个人客户和大的机构客户为突破口,这是他们的强项。
我们现在可能有一种误区,以为我们已有自己的客户群,并了解他们,可以接受外资的挑战,其实上未必如此,事实上,老外有时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客户,他们在进入一个市场时,往往都进行深入、细致的而且很长时间的市场调查研究,制订好营销策略,并随时进行调整,他们不仅能够了解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还了解哪些是他们能够提供,而我们不能提供的,并依靠这些优势,树立客户的认同度并据此留住客户。反观我们现有的营业部,随便走一个经理,就可以带走一批客户,客户对企业的认同远远低于对员工的认同,这正是中国企业的不足之处。
我想,如果不在观念和机制上进行改变,将来我们很被动。因此,我将阐述我的第三个观点:证券业一定看准趋势,要顺势而为。
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想有四个趋势,一是合业的趋势,二是国际化的趋势,三是电子商务化趋势,四是大型化、集团化、股份化趋势。
看准趋势固然重要,把握趋势,顺势而为更重要。对于中国证券业来说,现在就应有所准备:
第一、要作好合业经营的准备,现阶段,由于<证券法>实施尚不足一年,真正合业还有待时日,但舆论导向已经开始了。证券公司可以选择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大的投资公司、大的机构投资者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开展业务创新,如综合理财服务等,到条件成熟时,还可以互相参股。
第二、要与国际接轨,证券公司应多走出去,向国外券商学习,有条件的券商可以先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熟悉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必要时,与外商合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调整现有的人员结构。这几年来,券商在吸引人才上可以说大赢家,一些大券商的博士可能比一个大学还多,但是现在券商的人才结构还是比较单一的,多为经济学出身在,而随着证券电子商务化及客户服务的深化,我们更需要懂证券、懂营销,有IT背景,精通法律和客户心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经纪业务新的营销方式,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要知道,券商开网站并不难,难的是把握电子商务的精髓。
关键词:转型;证券营业部;经营模式;经纪业务
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使得证券市场从制度建设、金融产品、证券监管、市场竞争、交易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证券公司营业部经营模式的转型成为了一种必然。
一、推动证券公司营业部经营模式转型的因素
(一)佣金自由化改变营业部与客户地位,国外券商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
一方面,在固定佣金制度下,证券行业处于一种垄断地位,佣金是一致的,客户在佣金幅度上基本没有谈判的空间,只能被动接受。而随着佣金自由化,客户在佣金方面有了谈判的空间和余地,客户的谈判地位提高及其基于成本的考虑,将会尽量压低佣金,同时营业部与营业部之间的佣金战,让客户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随着佣金自由化制度的变革,各营业部之间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目前已经出现营业部将佣金调整到千分之一以下,更有极端的出现了零佣金,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营业部利润下降,甚至将发生亏损,同时我国证券行业3年保护期已满,国外券商的进入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各营业部需要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增强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新的金融品种不断出现
在近几年,ETF、LOF和各种权证等新的金融品种不断推出,新产品的推出活跃了市场交易,2008年前10个月深沪两市权证总交易额为11.07万亿元,占两市股票、基金、权证、债券总额的18.4%,而即将推出的融资融券、证券公司IB业务等,将极大地提高券商经纪业务的市场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对证券公司营业部提出了全新的专业服务要求。
(三)技术变革对证券营业部传统经营模式的挑战
技术变革使证券交易的方式、速度、服务与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证券公司营业部的传统经营模式产生重大挑战。从网上交易来说,网上交易将对证券公司营业部原来的经营模式形成挑战,因为在网上交易下,地域、时空已不再成为业务拓展的核心障碍,证券经纪业务竞争力已不再完全依赖于营业部的数量、规模与地域分布,同时网上交易由于降低了成本,使营业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手机炒股将使投资的交易更加便捷、更加活跃,QQ交流将丰富营业部与客户的交流方式,提高服务的频率,但这些技术变革对营业部的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监管环境发生变化
我国从政策主导市场逐步过渡到依靠市场自身调整,对于证券公司监管采用分类监管原则,对于营业部采用属地监管原则,对于证券营业部的经纪业务监管通过账户进行清理检查,杜绝非现场开户和不规范开户等。在新的市场监管环境下,营业部的经营模式将加速转型、改革创新。目前,营业部的合规经营、走专业化道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成为经营模式转型的重点,并全力推进前后台分离,实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实施集中交易、集中清算、规范业务流程等新的业务管理体制和风控体制,以适应新监管要求。
(五)客户需求多元变化的挑战
随着投资者收入的提高和金融意识、风险意识的增强以及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增加、市场情况的变化,投资者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不仅只有对证券交易的需求,还有获得咨询服务的需求、规避风险、投资理财和资产管理的需求、学习证券投资知识和技巧的需求。但是目前,在我国证券公司营业部证券经纪业务几乎只有单一的服务通道,基本上无法提供客户所需的上述服务。
二、目前券商营业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成本高,业务单一,赢利空间小
大部分营业部租用场地面积较大且固定资产投资多,导致营业部的固定成本居高不下,营业部的主要成本开支有:房屋租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递延资产摊销、通讯费、职工工资,这些费用一般要占到营业费用的70%以上,导致在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无法降低费用。按照目前券商的经营体制,证券营业部主要以证券经纪业务为主,部分营业部经公司授权可以进行自营业务,这就决定了佣金收入是证券营业部的主要收入来源,一般要占到总收入的70%左右,这种业务范围狭窄、经营手段单一,限制了营业部的盈利空间。
(二)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缺乏核心竞争力
现在大部分证券公司营业部,提供的产品主要是进行证券投资、销售基金产品与证券公司集合理财计划,提供的服务主要为投资提供交易通道,这使证券公司只注重扩规模、拉客户,不注重业务创新与服务内容的提升,属于一种粗放式经营,现在虽然这种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面临产品同质化,业务结构雷同,缺乏深层次的、专业化的、差异性的服务。缺乏鲜明的经营特色,导致营业部缺乏核心竞争力,陷入价格竞争混战中。
(三)员工素质不高,服务层次太低
证券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本身对员工的学历层次与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表1可知,许多营业部还有较多学历在专科以下员工,整体素质偏低。长期以来,证券公司似乎有这样的误解,认为投行人员、研究人员的学历越高越好,而营业部的营销人员素质无关紧要,这不仅影响了员工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因为营销人员不能提供专业水平的证券知识和投资咨询而影响了客户对营业部的信任和依赖,使客户对营业部的忠诚度降低,一旦遇到其他诱惑,客户自然容易流失。
(四)营业部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营业部是券商在各地的营业网点,事实上也可将其看作券商开展各类业务的据点。若营业部未能合理分布,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信息据点和业务桥头堡的作用。因此从效益角度考虑,应该因地制宜,适当调整部分营业网点布局,力求使营业网点设置更为合理。在综合考虑当地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职业分布特点等因素的前提下,对原有部分营业网点进行迁址或置换,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营业网点的优势。
三、营业部的功能与经营模式转型
(一)因地制宜,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业务多元化转型
在经纪业务创利空间越来越小的形势下,为了增加收入渠道,营业部需要向业务多元化迈进,向打造多产品的销售平台,建立“金融超市”迈进。证券营业部需要尽早与银行、保险、信托、期货、基金、电信等公司建立伙伴式的战略关系,营造大金融环境,使自己有一个广泛的业务联盟作为支持。其合作的方式:一是引进来。将对方的产品,如保险、基金、期货、信托计划等引进来,互相销售。二是走出去。与银行或保险机构的大客户部、理财中心合作,双方可以共享客户资源。三是协同创新。研究设计新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如集合理财产品、证券质押贷款、银证合作、基于网上银行的投资服务、投资组合工具等。证券营业部要逐步演化成为证券交易终端、产品销售终端,最终发展成为可以销售多种金融产品的理财超市。
(二)服务方式与交易方式的转型
随着网上交易的发展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有形的证券营业部将越来越显得不重要,特别是营业部作为一种传统中介通道的功能会逐渐弱化,营业部就将变成一个客户服务中心,完成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的转变,由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实行差别化战略。客户服务中心其实质是一个面向股民的管理中心、响应中心、服务中心,为其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界面,应当成为高效的服务工作平台。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证券交易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调查表明,90%以上的被访投资者很少亲临营业部,他们选择营业部更多考虑品牌、公司或服务。特别是通信科技应用及处理资讯的能量的提高,将造就移动交易(WAP、IA)的新市场;移动电话的频宽改善后,手机下单不受地域、时间、上网等限制,发展潜力也很大,这些新的交易方式未来发展趋势需要引起营业部足够的认识。营业部要引导投资者进行非现场交易,节约营业成本。
(三)全员持证上岗,建立高效营销队伍,实现员工的转型
目前,我国证券行业正在逐步实行持证上岗,这一方面对营业部构成压力,特别是新成立的营业部,由于许多从业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符合要求能够展业的员工少,影响到营业部正常的业务开展,另一方面,从业门槛的提高也将大大提高营业部员工的素质,有利于业务的开展。在持证上岗方面,营业部可以通过培训,协助员工通过证券从业资格,实现员工顺利上岗。同时通过业务与技能培训培养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是营业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证券公司营业部的营销人员,未来的定位是理财师(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业务都要掌握),要给客户当理财的助手,是高素质的人才,不是岗位精简下来的员工。他们提供给客户的应是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公正客观的理财建议、高层次的服务。
(四)营业部流程再造,实现流程转型
营业部业务流程再造必须要理清新业务流程的核心环节,新的业务流程最少包括4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最前端的市场营销和客户开发工作,核心职能是引来增量客户。这是直接面对市场、争夺客户资源的工作,是营业部能否取胜的关键。二是对客户资源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核心任务是对存量客户的服务,这是业务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三是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和咨询信息平台的维护工作。系统的总体维护需要依靠总公司和有关职能部门,但是营业部要做好衔接工作。这个层面工作的核心职能是为经纪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工作平台。四是经纪业务的具体操作环节。这是传统层面的工作,要尽量压缩。这4个层面的工作流程要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客户资源开发和管理业务流程。
(五)营业部营销策略与竞争策略的转型
传统的证券营销模式已不能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现在证券市场结构已经转变,营业部应抓住机遇,整合营业部甚至公司的各种资源,进行有力度的整体营销,从产品、佣金定价、销售渠道和促销等方面进行转型,实现服务品牌化、营销品牌化。差别化战略就是利用品牌、人才和信息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服务的重点是要对客户进行细分,了解不同类型客户的特征、需求,进而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对高端与核心客户更要做好量体裁衣式的服务。竞争应由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变。调低价格从短期看可能对吸引客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长久之计,70%的投资者认为佣金的高低无关紧要,持续恶性竞争最终结果只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崩溃。从客户的需要来看,客户注重的不仅仅是佣金的高低,他们更注重的是券商是否能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为其带来增值收益。因此,营业部为了自身和整个证券行业的生存,也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求,必须转变和创新竞争策略,由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向高水平的服务竞争转变。实施服务竞争策略的重点是要提高投资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做好差别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崔仲民.证券营业部经纪业务的困境与出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1).
2、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04)[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建设
1.1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要注重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应该形成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作保证的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成为服务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需求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2在教学环节上,应该按照“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践实习”的培养周期来安排教学。理论教学强调“必需、够用”,注重学生认识、分析经济金融形势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强调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室,为学生创造仿真的银行业务操作、证券投资分析、理财业务处理等工作环境;专业课程均安排相关的实训,配备专职的实训指导教师,保证实训课正常开课;按业界标准进行综合职业技能测试考核,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应岗位的参观实习,提高学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认识及适应能力。
1.3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金融与证券专业应该实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产、学、研”结合方式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请进来”,即聘请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金融机构或企业的领导及业务人员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对专业建设予以指导。二是“走出去”,即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和学生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训,身临其境感受岗位职责及要求。三是积极争取学院的支持,加强专业实训室建设。良好的实训实习环境为本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四是校企合作、互惠互利。一方面,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积极为金融机构提供知识技术咨询,承担其科研课题,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项目推广。
2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应该遵循“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根据培养服务金融领域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及“模块融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实用型为目标的理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2.1理论教学体系设置
金融与证券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由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职业(岗位)群基础与技能课、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课、职业发展能力课构成。
2.1.1基本素质与能力为所在院校其他经济类专业共同开设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
2.1.2职业(岗位)群基础与技能课以应用为目的,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知、应会”部分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同时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1.3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为本专业必修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证券市场基础知识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证券业务综合模拟实训、银行经营管理与信贷实务、银行会计、个人理财、银行业务综合模拟实训、保险原理与实务、专业核心能力(银行、证券、会计)考证培训。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内实训、独立实训和综合实训课时占该部分总课时的50%以上。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其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2.1.4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课,通过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以及专题讲座来实现。
2.1.5职业发展能力课的设置是为了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国际金融、金融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专业限选课,还包括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等因素,公共选修的相关课程,该类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是锻炼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工作适应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金融与证券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建立了由入学及毕业教育、军事训练、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独立或综合实训)、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