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开展案例教学最为关键的是案例的选择。将健康体检作为教学案例,其优势在于:其一,常见。健康体检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越来越普及,因此将健康体检作为教学案例,能降低生物化学的神秘感,拉近其与学生的距离。其二,涵盖面广。健康体检项目涵盖生物化学中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三大物质代谢、肝胆生化等重要内容,还可以通过探究体检新项目和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而了解一些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基础。其三,精要。现代生物化学对临床检验医学现状与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可以说临床检验医学(尤其是生物化学检验方面)是生物化学理论得以具体应用的学科之一。健康体检是临床检验医学的一部分,将一份简单的健康体检报告作为案例导入,并将生物化学相应知识点融入其中,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轻松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因此,以健康体检为案例开展生物化学教学,不仅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便于理解,还可以将繁杂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便于记忆。

2体检案例应用示例

2.1在静态生物化学中应用

同一个知识点可能有一个到数个体检指标与之联系,而同一项目的不同方面也可对应不同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在使用案例时有所选择,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就静态生物化学(即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章节而言,重点需要关注的是“检测方法与原理”。应该指出的是:现阶段很多临床检验已被自动化、一体化分析仪器所替代,如血常规和尿常规分别用血细胞分析计数仪和尿液分析检测仪检测分析。仪器检测分析具有快速、精准的优势,但就具体的生物化学教学而言,不应局限于对现有手段的简单陈述,而应关注其检测方法和原理,也可拓展到对多种替代方法的探究。体检项目中很多都涉及蛋白质、酶、核酸等的检测。在实践中总结出两条筛选案例的原则:其一,简要,即检测方法简单典型,若能配合开展学生实验就更佳。静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学习的开端,唯有遵循简要原则,才能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如:蛋白质化学是生物化学中的开篇章节,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章节,其中蛋白质理化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尿蛋白定性实验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中有3种实验方法:加热乙酸法、磺基水杨酸法、试带法。这些方法涉及蛋白质酸碱性、两性解离和等电点等内容。可通过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实验原理,主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分析“何种情况会致假阴性或假阳性?“”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等问题,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印象。尿蛋白定性实验简单易行,可配合开展实验教学。另外,血清蛋白可用双缩脲法和电泳法两种方法测定,也可同时引入该检测项目进行讲解。其二,所含知识点丰富、可重复使用。如酶学章节是动态生物化学和静态生物化学之间的桥梁,酶促反应的基本原理、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以及酶活性测定方法都是本章重点和难点,而大量的临床检验是依托酶促反应来测定的,如何从众多案例中选择出典型案例?就酶学部分而言,我们选择的是ALT的测定。ALT测定方法简单,有比色法和连续监测法两种,通过对其测定方法和原理的探究,可掌握酶学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ALT指标的临床意义涉及肝胆生化、氨基酸代谢,甚至维生素(ALT辅酶是维生素B6,若ALT偏低可能是磷酸吡哆醛缺乏症)章节内容,因此ALT案例可串联多个知识点,方便学生记忆,且该项目可配合实验教学。

2.2在动态生物化学中应用

动态生物化学即物质代谢,是生物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是学好本部分的两个必要前提。体检案例在此部分应用较广,与静态生物化学联系时,往往对应单个或数个知识点,而到了代谢部分,体检案例可作为主线,整个部分教学可围绕这个主线展开。应用案例教学时,一般分为导入案例、问题驱动、学习应用、拓展延伸4个环节。例如在代谢开篇之前,先让学生看数份血糖血脂偏高的体检报告单;接着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该类疾病死亡率等数据导出“什么是三高?”这一问题;然后从“三高指标是什么、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引出糖代谢是调节血糖平衡、脂代谢是调节血脂平衡的概念,随后循序渐进地进行代谢各章节的学习。以脂类代谢教学为例,让学生阅读血脂偏高报告单中的健康建议项目,并让其带着“为什么提出这些健康建议?”的问题来学习。在讲具体代谢途径时,结合预防高脂血症的措施以及调血脂药物的作用机制来讨论;讲血浆脂蛋白代谢时,结合血脂相关的4项指标来分析;讲脂类代谢紊乱部分时,从高脂血症的预防、疾病分型及特征、症状、治疗措施等方面加以总结,这样学生就能梳理出整个脂类代谢的要点。

2.3在分子生物学中应用

体检案例不可能涵盖生物化学所有的知识要点,但稍加拓展引申,就可扩大应用范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物化学中的分子生物学部分主要围绕中心法则来讲遗传信息的流转以及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相关的一些基本技术。然而体检项目中并没有涉及此部分内容,但如果我们对某些体检项目加以拓展,就可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我们从血常规入手,如果白细胞数偏高,很可能预示细菌感染,那么现代临床检验中就细菌鉴定可引入多种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核酸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指纹分析等,从而弥补了此部分内容缺失的不足。又如,健康体检备选项目中有癌症标志物的检查,癌症的早期诊断是现今的研究热点,新项目指标、新检测方法不断涌现,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学习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3结语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五年制高职;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由于这门课程的研究要深入分子水平,看不见、摸不着,内容抽象、枯燥,很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而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起点,有着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等特点,如何让该层次的学生学好生物化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对高职生物化学教学的粗浅认识,以供同行参考。

1认真“备学生”,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教学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习得内容的内化过程。教师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授课方式的选择与授课对象密切相关,这就需要在授课之前做好详尽的学情分析。五年制高职的生源是初中起点,近年来受高中阶段扩大招生的影响,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下滑比较明显。首先,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长久以来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根深蒂固,自学能力明显欠缺。其次,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都是家长的意愿,他们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再次,由于年龄所限,他们的抽象思维、总结归纳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学习。但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电子产品、网络资源、手机App、视频动画等有着浓厚的兴趣。根据学情特点,授课教师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逐步改变旧有的学习习惯,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步提高。比如课程内容的“物质代谢”部分,结构式多、反应式多、代谢通路长,若高职教学也像本科生教学那样面面俱到,一个分子式、一个反应式细抠的话,学生用尽全力往往也难以理解,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影响教师授课的成就感,会形成双向负反馈。如果教师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已有的数字资源,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该部分内容运用“轻过程、重结果”的策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满足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重视绪论教学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绪论是学生对课程的第一印象,能否通过绪论教学在学生心中埋下求知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整个生物化学教学的第一个关键点。根据绪论的内容特点,可应用设问教学,通过对4个问题的提问:“什么是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学什么?”“为什么学生物化学?”“怎样学生物化学?”的探究一步步引导学生踏上生物化学的学习之路。

2.1什么是生物化学

这是抛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在接触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化学课程,而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往往化学理论学得不好,所以看到生物化学又带了“化学”二字,甚至会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抵触心理。因此,让学生分清楚生物化学与化学的区别非常重要,使其明白这两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都不一样,化学没有学好,不代表生物化学也一定学不好。这样先帮学生卸下思想上的包袱,有助于接下来教学内容的推进。

2.2生物化学学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五年制高职《生物化学》教材的内容分为4个模块:(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与调节;(3)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4)器官生物化学。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是让学生熟悉将要学习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学生清晰勾勒出生物化学的整体轮廓,为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

2.3为什么学生物化学

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回答好这个问题很关键。教材上讲了很多生物化学在医药学各专业中的作用,但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生理解能力有限,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依然停留在理论水平,对他们的触动不大。但如果能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物化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关联,将有效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达到“我要学”的效果。比如,生活中常会遇到查“肝功能”的情况,像入学体检、入职体检等。那为什么通过查外周血就可以知道肝脏的情况呢?又如,为什么百米短跑后肌肉会有酸胀的感觉,而过一段时间这种感觉又消失了?再如,《重庆晨报》曾报道过一个新闻:“老太坠崖呼救无人应,喝江水挺过4天终获救。”在不吃饭的情况下,生命是怎样维持的呢?等等。当学生明白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生物化学中找到答案时,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生物化学对于自己的生活是有用的,进而产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观意愿。

2.4怎样学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知识虽然抽象复杂、晦涩难懂,但这门学科也有其优势,就是系统性特别强。假如学生具备良好的总结归纳能力,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五年制高职生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做不到活学活用,也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近年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目录式总结归纳法,使其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升。目录式总结归纳法是把整个生物化学知识看成是一棵目录树,绪论部分“生物化学学什么?”的答案即是根,后面内容的学习是将目录一级一级建立下去的过程。如生物大分子又包括三部分内容:(1)蛋白质;(2)核酸;(3)酶。而蛋白质又将学习3个方面的内容:(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每一次课的学习把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加入目录树当中,等到学期结束,目录树便会枝繁叶茂了,整个生物化学知识就会了然于胸。目录式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也了解了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前后串联,也有效解决了学生脱离整体看局部的弊端。

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课程不同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学方法并无好坏之分,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最佳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各种教学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需要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3.1讲授法

虽然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下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讲授法在高职生的生物化学教学中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数字资源不断补充,这项传统的教学方法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对于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选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讲授法,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中枢,加深印象。比如讲授竞争性抑制时可一边介绍课件内容,一边在黑板画简图,通过文字和图形的配合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所学内容;又如讲授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具体化,把微观知识可视化,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开展实际教学的方法,通过恰当的案例和相应知识点的融合,能够使授课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也更容易理解,可以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1]。比如糖代谢的内容代谢途径多、反应过程长、参与反应的酶多,单纯的讲授枯燥乏味,学生消极学习情绪明显,可引入上文提到的“坠崖老太喝江水挺过4天终获救”的案例穿理论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该老太在3个时间点的能量供应:(1)正常进食时;(2)饥饿6~8小时时;(3)饥饿24~72小时时,分别引出糖的分解代谢途径(即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及磷酸戊糖途径)、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以及糖异生的内容[2]。这样通过一个案例,围绕3个问题,就完成了整个糖代谢的教学。

3.3PBL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已有较广泛的应用[3-4]。五年制高职生物化学的部分内容也可以利用PBL教学发展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实践教学中,可采用PBL教学模式,以“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为问题驱动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针对出现的实验现象再让学生思考:(1)实验结束试管呈现的颜色与酶的活性强弱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2)实验中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是多少?假如进一步探究最适值该怎样设计实验?(3)部分学生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主动探究,自己动手实验验证了书上的理论内容,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主动性。

3.4混合式教学法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混合式教学将线下传统教学与线上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五年制高职生物化学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弱,这是授课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混合式教学可以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微课、视频等形式上传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不限次数地通过移动端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对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

4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课,在医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科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生物化学课堂上既会用到学生前期已经学过的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知识,也会涉及后续课程,如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各临床学科的内容。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自身能力所限,学习基本以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为主,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生物化学授课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融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纵向串联,帮助学生反复强化,让书本上的文字切实转化成能被学生吸收的知识。比如介绍“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时会讲到“胰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可避免胰腺的自身消化,保证酶在特定的环境和部位发挥其催化作用”,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解剖学中学过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内外分泌腺的区别”,生理学中学过的“胰液的分泌和排出”等知识点,还可以联系内科学“胰腺炎”的发病原因,这样让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立体起来,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

5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不论以何种方式实施教学,教师始终是课堂的指挥官,其专业能力、个人修养、教学作风等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

5.1精益求精,匠人匠心

匠心,匠者之心,是每一个行业的灵魂。其核心是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高职院校的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课,从课前设计到课中实施再到课后的跟踪评价,每一个环节都要精雕细琢、不断打磨。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桶水不能是多年不变的“陈水”,而应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活水”。在知识层面,教师不能吃老本,应关注学科进展,结合国内外新版教材及文献资料把最新的内容、观点补充进教学。在技能层面,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适应新时代教学的需要。高职教师只有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技能,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5.2严于律己,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初中毕业的学生十五六岁,恰逢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道德修养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每个学生。因此高职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要把“为人师表”4个字谨记心头,严于律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懂得爱和尊重、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做事认真细致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而高职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认可度与课堂教学效果正向关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得到了学生的接纳和信服,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率更高。

5.3思政渗透,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在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可结合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个人或团队的科研成果,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达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6]。

参考文献:

[1]胡波,张建鹏,刘小宇,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19,39(6):1258-1261.

[2]李静.“糖代谢”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71-72.

[3]赵培,孟丹,李炳娟,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研究[J].生命的化学,2020,40(4):628-632.

[4]张雪燕,姚海燕,郝春燕,等.浅谈PBL+CBL的教学方法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20,40(2):309-312.

[5]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46-51.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知识脉络;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材多以“章”的形式组织,介绍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代谢等内容。生物化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门化学。笔者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根据个人体会,从化学的角度提出了生物化学的几个重要知识规律,对于从整体、宏观上把握生物化学知识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一、官能团羟基的重要性

单糖的羟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多糖中,单糖通过羟基形成了糖苷键。如淀粉,葡萄糖是通过1号羟基与4号羟基形成糖苷键的。单糖成环之后除两个羟基用来形成糖苷键外,其余的羟基也会有各自重要的用途。以N-乙酰胞壁酸为例,1、4号羟基用来成苷键,2号羟基发生乙酰化,3号羟基用来与乳酸2号羟基成苷键。以核糖为例,成环的核糖仍保留有1,2,3,5号四个羟基,其中3号羟基,5号羟基与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1号羟基与碱基形成糖苷键,RNA中保留了2号羟基,DNA则脱掉了2号羟基中的氧以便和RNA加以区别。多糖与核酸都是依靠羟基才能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尽管脂酰甘油酯不需要羟基形成高分子化合物,但甘油是通过羟基与脂肪酸形成酯键的。对聚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来说,羟基虽然没有用来成键,但部分氨基酸,如丝氨酸的羟基作为必需基团,对酶的催化起重要作用。单糖、氨基酸、核苷酸都可以形成多聚体,对生命物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脂类分子虽然不能形成高聚物,但可以形成微囊,从而为细胞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 C、H、O、N元素的代谢

C、H、O、N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四种重要的元素,对人类来说,核酸中的N元素以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基酸中N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基酸脱去N元素后余下的α-酮酸及脂肪酸进入到三羧酸循环进行代谢,羧基中的C和O元素以CO2的形式排出体外;H元素则传递给O以H2O的形式代谢,同时,在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质子浓度差,生成ATP。

三、空间结构与氢键

氢键在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中起重要的作用。多糖空间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碱基配对均与氢键相关。螺旋是一种最常见空间结构类型,部分多糖如淀粉、糖元都会形成螺旋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也包括α螺旋,DNA分子也是双螺旋结构。纤维素多糖与β折叠片类似,由氢键维持平行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四、生物分子物性的选择

生物分子的构型具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天然的单糖为D型、氨基酸为L型。绝大多数的DNA都是右手螺旋。以上几点为笔者初步总结的四种生物大分子之间联系和区别,相信读者在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中,如果用心体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用心学习,用心体会,用心总结,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贯穿于生物化学之中的规律,就能化繁为简,学好这门课程。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生物化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58-02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学科与化学学科的交叉学科,成功地将二者进行融合,组成了生命科学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蛋白质、核酸、纤维素等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与体内调节过程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等[1]。生物化学知识面广,知识点较多且不便于理解记忆,并且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因此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完成生物化学的“教”与“学”是现在的高校教师所关心的问题。

思维导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Busan)所创,它既是一种利用直观的图形或图示的方法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工具,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能够充分利用图像、色彩将生活中或工作中枯燥复杂的信息转变成容易理解和方便记忆的组织清晰的彩图。思维导图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思维更加清晰;并且能够帮助教师轻松有效地讲解课程知识,所以思维导图在教育界起到了积极作用。思维导图现在已经应用于英语、化学、生物、商贸类专业课[2-4]等众多学科的不同教学层次,对于帮助学生自学,理清知识思路,阐明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思维导图的价值体现

1.利用思维导图可有效把握课程。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涉及的章节较多,且每一章节都是一个知识单元,内容量较大。对于初学者,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简单的概括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程,如果借助于思维导图则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首先标出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思考,画出各主要的分支,然后整理各个分支内容,用图形、线条和颜色等将各部分联系起来。利用简单的图形和标注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标出,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帮助理解课程内每章节的内容,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对于食品生物化学来说,静态生化在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大,动态生化略有删减,归纳总结如下页图1。

2.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一直包含着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师有责任将每一节内容都能够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作为学生应该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很多学生都会有“上课时所有的知识点都很明白,就是不会做作业”这种感觉,如何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来完成课程学习应该是每一个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其实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一是缺乏系统的总结,由于上课时间有限,不可能有太多时间进行总结,所以需要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找出知识的关键点,然后将知识碎片进行整理,得到合理的知识网,这样就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解答实际问题。二是学生对内容较难的生物化学缺乏兴趣,大篇章的叙述让学生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他们期望用一种直观、简洁、快速的方法来掌握生物化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每一节课前老师会把这节课的重点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个讲解,其实这些重点就是最简单的思维导图,但是由于黑板空间的局限,一般这种导图只是每一部分的标题会遗漏很多重要信息,所以不能很好地加深学生的理解;随着发展,PPT成了教师们的最爱,因为它可以利用色彩、画面和图形形象的将主要内容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方便总结,每一张PPT都可以说是思维导图的一个片段,但是很多老师的PPT都是好几年没有大的改变,并且PPT中会包含大量的文字说明,学生想要理解必须要把文字看完,即使看完了思路也未必清晰。所以针对章节内容教师在遵从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切入点,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从基本的概念出发结合实际对每章节的内容进行整理,从而让学生完成任选一章节的课程设计,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合理有效的思维导图,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记忆的方法。

3.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完善课程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知识程度较高,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较深,所以教师和学生对课程难易程度的感觉不同,容易出现教师自我觉得讲得很清晰而学生却不知所云的情况。所以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所做的思维导图,查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思维导图中的错误。由于每个学生的笔记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思维活跃,创新性强,而且比较美观,所以教师也要将学生所做的优秀的思维导图引入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之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

三、结语

思维导图既可以作为一种思考工具来研究,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被应用。作为一种工具,可以利用它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思路清晰,条理明确,方便教与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色彩和图形相结合,在头脑里形成思维树,提高记忆力。在生物化学教学中,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到精心设计每一节内容,再到教授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学习每一节内容,最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善课程。整个过程中都可以用到思维导图,并且由于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使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每一学科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一章节看似零碎但都与整体相联系。所以充分地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可以将它应用到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希成.生物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2]滕术艺.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2):141-142.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它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药学等各个学科领域,而本文则对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相关问题作出一番探讨。

【关键词】生物化学;医学;高职院校

一 善于运用比较归纳法,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繁多,化学反应复杂,涉及范围广泛,对基础一般的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这些知识点虽难,但在很多方面异同点较多,经常应用比较归纳法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比较归纳法在生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均可运用。一是名词解释的比较。生物化学中有许多名词解释非常相似,甚至只有一字之差。例如,同分异构体与同素异形体,有意义链与反意义链,辅酶与辅基,前导链与滞后链,竞争性抑制与非竞争性抑制及反竞争性抑制,等等。二是各种物质在化学组成上的比较。构成生物体的物质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组成及其相似。例如,NAD 与 FAD,血糖与血脂,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酶与酶原,等等。三是物质代谢中酶的比较归纳。酶专一性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生化反应需要特定的酶参与,导致酶的种类极其繁多,容易混淆,要多对各种酶的作用进行区分比较,方便记忆。例如,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己糖激酶及葡萄糖- 6- 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 DNA 聚合酶及DNA 解旋酶,等等。四是物质代谢之间的比较归纳。各种代谢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相互联系的,要多加比较才不易混淆。例如,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及磷酸戊糖途径,糖原的合成及糖原的分解,肝糖原的分解及肌糖原的分解,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及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等等。

二 紧密结合临床,促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如果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生物化学所涉及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相当紧密,尤其是临床一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病机制都在学科中有所体现。生物化学教学中,要注重与生活紧密联系,尝试病例式教学法,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病例分析,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平常的生化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介绍病例,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糖代谢涉及的化学反应复杂、抽象,教学中,首先给学生介绍蚕豆病的症状,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课堂上讲过的糖代谢内容,分小组讨论蚕豆病的致病机理,最后总结出蚕豆病患者的红细胞内由于缺乏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不能通过磷酸戊糖途径补充NADPH 以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的还原性, 在遇到蚕豆中某种因子后更诱发了红细胞膜被氧化,产生溶血反应。通过病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理解磷酸戊糖途径及意义,课堂也因为师生的教学互动而活跃生动起来,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又如,在讲解完生物氧化后,组织学生对误服氰化物病人的抢救措施的分析,最终理解中毒机制以及抢救措施的原理。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使孤立的知识点外延,从而感觉到生物化学与人类极其密切的关系。

三 加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利用实验巩固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