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声诊断学重点

超声诊断学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超声诊断学重点

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超声; 电烧伤; 组织谐波; 彩色多普勒; 频谱多普勒

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及用电范围的迅速拓宽虽然为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种种原因导致的管理或使用不当,又会引起严重的电烧伤。电烧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烧伤,约占烧伤患者总数的3%~10%。III度电烧伤是其中程度较为严重的一种烧伤,常见于接触高压电设备的电力人员中,由于电接触时间、电流强度、电流性质、和电流径路等因素的不同,临床上深度电烧伤患者在神经、血管、肌腱、肌肉、骨骼损伤程度和方式上也各不相同[1]。目前,临床对四肢深度电烧伤的创面常采用血管移植及带血管蒂组织瓣移植的方式来恢复组织血供,同时修复创面。因此,在创面修复手术前后外科医师需要了解患肢组织的烧伤深度、累及范围、血管质量及移植组织瓣是否成活等信息。

近年来,组织谐波成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多普勒频谱成像等一系列超声新技术的出现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种准确获取前述信息的手段[1]。上海市电力医院烧伤科从2008年2月开始采用这一无创性检测方法对临床收治的深度电烧伤患者进行手术前后检查,本文即探讨笔者应用超声成像新技术在四肢深度电烧伤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8月笔者所在科临床收治的III度四肢电烧伤患者共15例,皆为男性,致伤电压380~10万V,平均年龄(31.6±12.8)岁,烧伤总面积范围1.8%~20.0%。共检测患肢28条,其中上肢19条,下肢9条。患者接受手术方案:减张手术3例,清创术15例,截肢6例,组织瓣移植15例。

1.2 检查设备 ALOKA公司α-10型超声检查仪,配备5~12 MHz变频线阵探头,肌肉软组织检查时选用二维组织谐波成像设置,血管检查时选择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优化设置,声功率、动态范围、增益、增益补偿、焦点数量及位置等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节,以求获得最佳声像图。

1.3 检测时间 (1) 烧伤后3 d内行术前超声检测;(2)术后复查时间点:减张术后2~3 d、1周、2周;清创、截肢(骨)术后1 周、2 周、1个月、3个月;组织瓣移植术后2周、1个月、3个月。

1.4 检测方式 (1)超声检查由一名高年资超声医师全程负责,并由临床医师陪同检查,讨论病情;(2)检查部位:包括创面处(截肢术后除外)、近心端5 cm处、近心端10 cm处;(3)检查内容:观察软组织损伤程度和范围,肌组织是否存在坏死、水肿,并明确范围、肌腱损伤情况、受累血管血流及管壁受损情况,测量流速-时间曲线,并记录血流峰速PSV值,观察波形是否有异常改变。

2 结果

2.1 术前超声检测 (1)组织水肿:声像图表现主要为组织回声普遍增强、与健侧相比组织厚度增加、严重水肿时在皮肤与皮下软组织之间出现不规则的弱回声条带;电烧伤的特殊点在于其软组织损伤通常呈跳跃性、节段性或夹心状改变,超声检查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来(图1),本次15例患者在术前超声检查时都非常准确地确定了软组织损伤范围,并在手术时得到了证实;(2)肌肉坏死:其主要声像图表现包括肌纤维纹理消失、肌组织内回声强弱不一、严重时肌层间界线消失相互融合(图1);(3)肌腱损伤:15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查都未发现肌腱断裂,有3例患者5个肢体发现局部肌腱的肿胀、轻度增厚、回声降低,但肌腱内线状回声尚存、连续性好,此3例在手术时发现肌腱腱膜水肿,但血供尚可,因此予以保留;(4)血管损伤:有7例患者烧伤局部检测到血管内血栓形成,声像图表现为血管内径扩张、管腔内充斥低弱回声团块、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无法测得血流信号,11例患者烧伤局部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声像图表现为内中膜增厚、水肿、内膜面表面毛糙,部分患者的血流PSV值减低,流速-时间曲线呈单相波或二相波改变(图2)。

图1 肌肉组织损伤坏死之超声图表现

图2 电击伤后血管血流变化及血管壁顺应性改变之超声表现

2.2 术后超声检查 (1)减张术后超声检查:2~3 d开始软组织肿胀程度既有明显改善,1周后软组织回声强度有明显下降,证明组织水肿情况得到改善,2周后皮下水肿情况基本消失。(2)清创、截肢术后超声检查:术后第2周开始的超声随访检查即可发现四肢软组织肿胀明显减轻,组织厚度及回声强度逐步恢复正常,坏死肌肉被清除、肌组织内肌纤维纹理显示清晰、肌层间界限明确,邻近血管内膜增厚情况减轻、血流PSV值有逐步恢复趋势,但血管壁弹性恢复较慢,内中膜毛糙程度无明显改善趋势。(3)组织瓣移植术后超声检查:15例患者都接受了组织瓣移植手术,都获得了成功,连续3次的超声随访发现患者组织瓣内肌组织纹理清晰,供血血管管腔透声好,血流动力学参数都位于正常范围。全部超声检查的汇总结果参见表1。

3 讨论

四肢是电烧伤最易累及的部位,国内外不同文献报道,手腕部作为电流入口的病例占了所有电烧伤病例的80%以上[2-3],而下肢则较多成为电流出口。以往临床多以创面外观、触诊情况、肢体末梢循环等来判断软组织和血管损伤程度。由于电烧伤具有特殊的夹心、节段、跳跃特点,患者在体表损害较轻的时候往往深部组织损伤可能已经很严重,并且宏观上坏死组织的分界线出现较慢,因此,依靠临床征象及医师经验判断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盲目性。医学超声技术的发展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种无创、实时检查电烧伤患者软组织和血管情况的影像学方法,既往文献也报道了超声观测电烧伤患者手术前后血管损伤和恢复情况的价值,取得了很大的临床效益[4-6]。

组织谐波成像是一种超声成像新方法,该技术相比普通基波二维成像能减少不必要的声反射、散射、旁瓣等干扰造成的伪像,改善声像图质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本文中,笔者对15例患者在术前应用该技术进行的超声检查都获得了质量很高的声像图,对于软组织受损情况、受累范围也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并得到了手术的印证。同时笔者还发现声像图上肌纤维纹理的消失是判断肌肉坏死的一个敏感标准,进一步还需要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证实该结论。

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用于电烧伤患者血管损伤情况的评估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临床应用,既往也有一些文献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次研究的结论也与既往文献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笔者也发现在二维组织谐波成像的基础上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能够对血管壁和血管腔的情况进行更为精确的检测,因为组织谐波技术能够在声像图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血管腔内混响伪像的出现,同时增强了内中膜显示的分辨率,因此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频谱多普勒应用是一种定量检测血流动力学的方法,一般来说,四肢血管内血流的流速-时间曲线应该是三相波型,这也是一个血管壁弹性良好的间接指标,根据15例重度电烧伤患者的观测结果,笔者发现血管严重受损时,二维声像图上出现内中膜水肿、表面粗糙的表现,而且在流速-时间曲线上会出现典型的单相波型,并且流速相应降低,手术时发现此类血管的弹性往往很差,保留的意义不大,因这些病例均无可导致血管病变之疾病,故考虑其机理可能是电击伤致血管壁严重受损,弹力层纤维不可逆性断裂,由此造成血管壁的弹性下降、管腔容受性降低。

在减张、清创、截肢及组织瓣移植术后应用上述超声检查手段对患肢进行检查同样可以对组织(图3)及血管的恢复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从而判断手术效果,其声像图上的异常改变与术前检查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技术,对于重度电烧伤患肢可在手术前后实时、形象、直观地显示组织、血管损伤的形态学及功能学变化,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无放射性, 受检者无痛苦且经济实用,重复性好, 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雪,罗家旭,张艳,等.电烧伤病人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外医疗,2010,13(24):52-54.

[2] 宋立为,李晓亮,苏庆.医用超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9,4(8):92-93.

[3] Butler E D,Gant T D.Electrical injur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upper extremities, A review of 182 cases[J].Am J Surg,1977,29(134):95-101.

[4] 陈越秀,徐颖,郭振荣,等.超声检测技术在深度电烧伤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烧伤杂志,2003,13(19):38-41.

[5] 陈越秀,徐颖,胡晓娟,等.高分辨率二维超声在深度电烧伤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7(6):69-71.

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超声;介入超声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就被用于对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的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主要内容,应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扫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USG)和Y闪烁成像。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T或CT)、磁共振成像(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CT),如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术。这样,仅100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包括X线诊断的影像诊断学(diagnostic imageology)。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y),即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的崭新局面。医学影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近20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的影像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影像诊断学也成为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常规X线正在从胶片转向计算机放射摄影(CR)或更为先进的直接数字化摄影(DR)的数字化时代。诞生时即与计算机紧密相关的CT、MR则发展速度更为惊人。CT已从早期的单纯的头颅CT发展为超高速多排螺旋CT、电子束CT。在速度提高的同时,扫描最薄层厚也从早期的10mm到现在的0.5mm,最高图像分辨率也达到了1024*1024。这些使CT的应用不仅在于早期横断面呈像,同时可以作细腻的三维重建,模拟内窥镜,手术立体定向,CT血管呈像(CTA)。MR也从早期的永磁体、低场强发展到现在的超导、高场强,分辨率在常规扫描时间下提高了数千倍,磁共振血管呈像(MRA)已成为常规检查项目,同时灌注、弥散、功能呈像以及磁共振波谱(MRS)技术正在研究发展之中。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已与X线、CT、磁共振、核素并驾齐驱,成为临床五大医学影像手段。

声波是一种机械能的表现形式。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一般用赫兹表示,简写为Hz。频率在2000Hz以上的声波即为超声波。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要发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应等。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声能衰减。因此超声通过一些实质性器官,会发生形态及强度各异的反射。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况的不同,对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减各不相同。超声诊断就是根据这些反射信号的多少,强弱,分布规律来判断各种疾病。医用诊断超声波的发生与接收,均由特制的探头来完成,它能把电能和声能互相转换。按照超声回声显示方法来分类,超声诊断仪可分为脉冲回声式和频移回声式两大类型。脉冲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包括幅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A型超声仪,简称A超)、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B型超声仪,简称B超)以及回声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M型超声仪,简称M超)。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D型超声仪)包括频移示波型超声诊断仪(脉冲波式和连续波式多普勒)彩色编码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简称彩超)等。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以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已与X线、CT、磁共振、核素并驾齐驱,成为临床五大医学影像手段。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脏器病变的形态学诊断以及器官的超声解剖学的研究。超声诊断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因此它的基础是病理解剖学形态改变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的声学变化。超声检查可获得各脏器断面图像,此即为诊断的形态学基础,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二、功能性检测。超生图像可显示由于脏器、组织的生理变化而出现的相应规律性变化,如胆囊收缩、胃排空、胃肠道蠕动、膈肌运动、卵巢功能性变化及心脏的舒缩。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心脏及其他脏器血管的血流变化,以判断其功能状况。三、介入性超声。包括内窥镜超声和术中超声,介入性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开展使得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组织学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诊断水平,还进一步开展了一些临床治疗,开辟了超声诊断、治疗在临床医学的新领地。

介入超声技术作为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是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被正式确定的。它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施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X线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药治疗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媲美的效果。与其他影像学介入手段相比,由于介入性超声具有实时、准确、便捷、无辐射、费用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不断出现的各种新型介入性超声内镜,在进行穿刺过程中,内镜视野和超声视野同步,超声影像上可以显示穿刺进针的全过程,精确控制针尖在病变内的位置,使穿刺准确安全,大大提高了可以穿刺的范围。同时彩色多普勒在介入性超声内镜中的应用,有效地区分血管和非血管结构,保证了穿刺的安全性。目前国内外学者更多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介入性超声内镜的肿瘤治疗,如光动力治疗、射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组织间放疗等。

介入性超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些疾病的治疗已成为临床不可取代的治疗方法。同时,医学影像学的整体水平的发展为患者诊疗提供了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患者可权衡各种手段的利弊作出更为合适的选择。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

参考文献:

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前脑无裂畸形;产前超声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041

胎儿神经系统畸形在我国属高发疾病, 其中前脑无裂畸形(holoprosencephaly, HPE)为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结构异常。它是因前脑完全或部分未分裂而引起的一系列脑部及中线性面部结构畸形。本文回顾性分析13例产后证实为前脑无裂畸形的产前声像图特征, 以期探讨产前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旨在提高其超声产前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产前超声系统筛查并住院引产证实的13例前脑无裂畸形胎儿。孕妇中位年龄为30岁(22~42岁), 平均妊娠孕周为27周(12~31周)。

1. 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Voluson E8实时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4~8 MHZ。对胎儿头颅进行连续多切面扫查, 重点观察丘脑平面、侧脑室平面、小脑平面3个主要切面, 同时重点观察眼、鼻、上唇及上牙槽骨等颜面部结构, 并系统扫查心脏及其他器官。超声诊断有争议者, 最终诊断由2名以上高级职称医生会诊。

1. 3 诊断标准与分型 本组研究采用超声诊断学和临床病理相结合的诊断标准。分型参照李胜利主编的《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1], 据前脑分裂的程度分为3型:无叶型、半叶型、叶型。

2 结果

2. 1 超声检出情况 2014年6~12月在本院引产, 产后病理证实为前脑无裂畸形者共13例, 其中无叶型5例, 半叶型5例、叶型3例, 其中包括2例双胎之一为前脑无裂畸形。合并眼部异常8例(8/13), 合并鼻部异常9例(9/13), 合并唇或(和)硬腭裂异常6例(6/13), 合并心脏异常11例(11/13), 合并其他畸形12例(12/13)。见表1, 表2。

2. 2 前脑无裂畸形的染色体检出情况 2例选择引产后进行染色体检查, 1例为13-三体, 1例为18-三体。

3 讨论

HPE是由于前脑完全或部分未分裂而引起的异常。胚胎时期, 脊索前间质伸入前脑和口腔顶诱导前脑发育成大脑半球和间脑结构, 此间质同时负责面部中线结构发育, 如前额、眶间结构、鼻、上唇等, 如该过程受到干扰会导致胎儿颅内结构及颜面发育异常。目前认为HPE为多因素致病, 可与染色体异常有关[2]。其表型非常广泛, 按严重程度可分为5型:眼距过近并正中唇腭裂、眼距过近并两侧唇腭裂、独眼、头发育不全畸形、猴头畸形 [3]。该病预后极差, 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可导致围生儿死亡或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故产前诊断尤为重要。

本研究发现, 前脑无裂畸形合并其他部位畸形中以颜面部畸形最为常见, 其次为心脏畸形, 无叶前脑无裂畸形中基本均合并鼻部及心脏畸形, 相对半叶及叶型前脑无裂畸形其他部位更易发生异常。因此, 产前超声系统筛查发现胎儿为前脑无裂畸形时, 应仔细检查胎儿颜面、心脏等其他部位。当发现颜面部有中线结构异常时, 应仔细排除大脑半球和间脑结构异常。Woodward等[4]研究认为第三脑室内的异常及穹窿融合块为叶型前脑无裂畸形的重要提示。透明隔腔消失、颅内脉络丛蝴蝶征消失均与本病关系密切[5-7]。另前脑无裂畸形须与重度脑积水及水脑鉴别, 重度脑积水一般不合并面部中线结构异常, 丘脑无融合, 可见脑中线漂浮。叶型前脑无裂畸形最少见, 需与透明隔发育不良鉴别, 后者无脑实质融合, 另遇到小头畸形胎儿时需仔细观察颅内结构, 叶型前脑无裂畸形因中线结构分化较好, 可能误诊为单纯小头畸形, 其实二者可以并存。本研究中, 1例无叶型前脑无裂畸形被低年资医师误诊为重度脑积水, 1例小头畸形实际合并叶型前脑无裂畸形, 前者其面部特征无特殊改变, 同时未合并其他异常。由此说明, 对HPE的特征性超声表现认识不足, 缺乏超声经验, 易会忽略一些特征性声像而漏诊或误诊。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 熟知其声像图特点, 包括脑部结构异常、颜面、心脏及其他相关畸形超声表现, 是一名产前超声诊断医师的必备条件。需注意颜面部畸形孕20周之易前漏诊[8]。本研究中, 1病例检出孕周仅12周余, 借助经阴道三维彩超获得清晰的颜面部资料。另研究报道HPE与染色体异常有关[9], 如13-三体、18-三体等, 超声可发现为多发畸形。但由于染色体检查费用昂贵, 不能及时出结果, 染色体检查结果即便正常, 妊娠结局依然极差, 故本组病例孕妇仅2例进行染色体检查, 余均选择直接引产。

近年来, 随着产前超声医学的飞速发展, 高分辨率的超声诊断仪可清晰实时地把胎儿脑组织内部细微的解剖结构、形态、回声表现为各种断面图像, 并安全、可重复检查, 现已成为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首选方法。但在筛查过程中, 由于仪器分辨力、胎儿的姿势和运动、孕妇腹壁脂肪层厚度、羊水量等客观因素存在, 增加了超声诊断的困难, 造成一定程度的漏诊和误诊。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产前超声诊断水平, 从而降低出生缺陷, 提高人口素质。如系统筛查时应多角度、多切面扫查, 当胎头位置过低时, 可让孕妇垫高臀部、转动、经会阴检查或膝胸卧位后复查, 直至获取满意图像。对于中孕早期病例, 采用经阴道三维彩超可以获得更多诊断信息, 帮助诊断。

参考文献

[1]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432-433.

[2] 严英榴, 杨秀雄.产前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02-207.

[3] Chaudhari HD, Thakkar G, Darji P, et al. Prenatal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holoprosencephaly and associated anomalies. BMJ Case Rep, 2012, doi:10.1136/bcr-03-2012-6129.

[4] Woodward CS, Pyeritz RE, Chittams JL, et al. Treated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patterns of persistence and associated retreatment success. Radiology, 2013, 269(3):919-926.

[5] 黄福光.胎儿与小儿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3-56.

[6] Sepulveda W, Dezerega V, Be C. First-trimester sonographoic diagnosia of holoprosencephaly:value of the“butterfly” sign. J Ultrasound Med, 2004, 23(6):761-765.

[7] Sepulveda W, Wong AE, Andreeva E, et al. Biparietal diameter-to-crown-rump length disproportion in first-trimester fetuses withholoprosencephaly. J Ultrasound Med, 2014, 33(7):1165-1169.

[8] 吴春燕, 赵新美, 陈雷, 等.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全前脑及其面部畸形.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3, 29(9):1540-1543.

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图像;分阶段方法;异位妊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59-01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图像变化多样,易造成误诊漏诊。笔者总结了2007年3月――2012年10月的101例经手术证实的异位妊娠病例,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1例患者中年龄19-40岁;均年龄30.5岁;有停经史86例,停经天数33-74天(33-40天13例;41-50天45例;51-60天23例;61-74天5例),无明显停经史15例。痛经18例;带节育器异位妊娠10例;重复异位妊娠12例;首次妊娠即异位妊娠6例;盆腔积液83例。

1.2 方法 选用E8、IU22、x300超声诊断仪,按照盆腔分区法(两侧宫体输卵管连接部设为纵轴,宫底和宫颈内口设为两条横轴,将盆腔分为九个区域)连续进行重点扫查。先适度充盈膀胱后取平卧位先行腹部超声连续多切面扫查,之后排空膀胱,患者取平卧位后双手抱双腿阴道探头涂耦合剂套上后放入阴道内行阴道超声扫查,按照先子宫后左右附件区再子宫直肠陷凹其次双髂窝、肝肾隐窝、脾肾夹角的顺序结合盆腔九分法进行扫查。腹部超声探测过程中注意膀胱充盈可和欠充盈时对比扫查。阴超探测过程中遇显示欠清时,注意嘱患者双手抱双腿尽量向腹壁挤压,并注意探头施加压力,多切面进行扫查。每位患者检查时间应大于5分钟。

结果判定标准1.宫内外均未探及孕囊回声,宫外未探及团块回声,仅见单纯盆腔积液回声。需超声2-5天后随诊检查。2.宫旁及附件区探及孕囊样、孕囊回声,呈Donut征,表现为高回声厚壁环状结构,内可见卵黄囊及胎芽回声或未见卵黄囊回声及胎芽回声,如未见卵黄囊和胎芽,需2-5天随诊检查。3.宫旁及附件区探及团块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呈混合性偏低回声与偏高回声相间,一般急性期回声较松散,结合血HCG测值及临床症状诊断异位妊娠。

2 结 果

101例中手术证实异位妊娠96例占94.1%,误诊5例占5.9%。

2.1 二维超声特征 五个阶段特征如下:①单纯盆腔积液型5例:宫内宫外均未见孕囊回声,盆腔可见少量积液回声。②孕囊样型5例:附件区可见孕囊样结构,轮廓完整,呈周边回声均匀增强的环状回声。③孕囊型9例:附件区可见孕囊结构,呈周边回声增高的环状回声,内可见卵黄囊回声。④孕囊型15例:附件区可见孕囊结构,呈周边回声增高的环状回声,内可见胎芽回声。⑤团块型67例:团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或欠清晰、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匀、杂乱、急性期混合性团块内部松散、有或无孕囊样结构)

2.2 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 ①血流分布特点及形态:孕囊的血流:星点条状,圆弧形、半环状血流信号;包块的血流:点状、圆弧形血流信号。②血流阻力指数:低阻血流。RI均值:0.48。③不显示血流情况,无彩色多普勒血流并不能排除异位妊娠,因为早期的以及死亡的异位妊娠是缺乏血供的。[1]

3 讨 论

孕卵在游走过程中,正常3-4天到达宫腔内种植。但可因种种因素,在孕卵游走过程中正常游走规律受到干扰,可在许多不正常部位着床种植,导致声像图上出现多种不同图像,为典型的一病多图。[2]将异位妊娠图像按照病理发展时间分为五个阶段,按照每个阶段的典型图像为线索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图像进行分析,在具体实时操作过程中,分阶段分析更利于对异位妊娠图像的认知、诊断,更有条理,更系统,形成正确的思路、判断,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率。

异位妊娠诊断的关键一是排除宫腔内早早孕,二是清晰显示出双侧卵巢的正常声像,在卵巢旁仔细寻找类妊娠囊结构,卵巢的显示对判断附件区病灶的来源起重要的作用[3]。刘乔建等报道超声检出未破裂异位妊娠包块位于卵巢与子宫侧壁间者占81.2%(186/229),位于卵巢内侧、子宫体下方者占17.90%(41、229)。因此符合按九分法对重点部位着重扫查非常重要的观点。

经阴道超声比经腹部超声能更早期地诊断宫内妊娠,所以阴道超声是评价异位妊娠风险的首选检查。但是,腹腔积血及超出经阴道探头探测范围时经腹超声也是很重要的[4]。两者联合应用,取长补短,最大限度的发挥超声的辅助诊断价值,更利于异位妊娠的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peter.Callen.妇产科超声学[M].常才,戴晴,谢晓燕译.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05.

[2] 吴钟瑜,主编.实用经阴道超声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8:26.

超声诊断学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正常阑尾直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6例,男103例,女73例,年龄6-87岁,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患者大都有转移性右下腹痛,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及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多数病人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

1.2 仪器与方法应用LOGIQ7,LOGIQE9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10MHZ,采用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先用低频探头常规扫查腹盆腔脏器及大血管周围,重点观察右下腹部压痛最明显处,进行多方位,多切面连续扫查,然后使用高频探头扫查,肠胀气明显者需适当加压,仔细寻找肿大的阑尾或包块图像,并观察阑尾的形态、大小、阑尾腔内的回声,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肿块周边积夜的范围。

2 检查结果

本组17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超声与病理结果符合者为163例,诊断符合率为92.6%,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8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9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5例,阑尾周围脓肿11例,超声未能诊断阑尾炎13例。

3 讨 论

阑尾位于右髂窝部,外形似蚯蚓,长约5-10cm,直径5-7mm,为一细长管状器官,近端开口于盲肠,远端为盲端,由于其位置深且多变,加之受气体干扰,正常阑尾难以显示,阑尾一旦发生炎症时,其水肿,渗出,化脓等继发性改变可被超声检查发现。本组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征有以下四种类型: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纵断面扫查时可见阑尾轻度水肿,其直径大于7mm,边界欠规整,阑尾壁层次尚清晰,阑尾腔积液时表现为中央的无回声区,横断面可表现为“同心圆”征。(图1)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形态各异,肿胀明显,阑尾壁增厚,层次模糊,腔内可见较多积液或积脓,透声差,有时可见粪石的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图2)③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肿胀粗大,形态不规则,壁增厚明显,腔内回声紊乱,可见点状强回声,阑尾周边有不规则的液性暗区,阑尾穿孔后,阑尾壁连续性中断,阑尾内无回声与周围的无回声相通。(图3)④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失去正常形态,阑尾区表现为边界模糊不清的混合回声,与周围肠管及大网膜相粘连,边缘杂乱不规则,盆腔可见液性暗区(图4)。同时在检查急性阑尾炎时也发现一些间接征象:肠管扩张,肠蠕动减弱或者消失,肠间隙积液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在本组病例中,有12例出现了肠间隙积液,9例出现肠管轻度扩张,因此当进行超声检查时,右下腹未发现异常回声,而发现有局部的肠管扩张,肠蠕动减弱,肠间隙积液时,即使右下腹未发现异常,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应高度怀疑急性阑尾炎的可能。本组病例中,有13例超声未能诊断出急性阑尾炎,并且未发现有间接征象,后经病理证实均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部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炎症较轻时,早期声像图不典型,易于漏诊,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时有较典型的声像图表现,故检出率高。另外采用高频探头检查,可以提高阑尾炎特别是单纯性阑尾炎的检出率,高频探头能清晰地显示阑尾壁的层次结构,腔内较小的无回声及透声情况,阑尾周边的渗出以及腔内的粪石。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与检查者的扫查方法,彩超仪器的调节以及阑尾的解剖特点等因素有关,超声检查容易出现假阴性,因此即使超声检查阑尾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时,也不能排除阑尾炎,还需要结合病史、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需要与输尿管结石、附件炎、异位妊娠破裂、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相鉴别。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急性阑尾炎方法简便无创,费用低,且可以重复检查,适用于具有阑尾炎临床症状的患者,能较准确的发现病变范围,有无脓肿形成,阑尾周围渗出等重要情况,有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超声检查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富京山,左文莉,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630-632.

[2] 陈敏华.消化系疾病超声学.北京出版社,2003:331-332.

[3] 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7-545.

[4]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09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