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第1篇

1 在射击运动中良好心理素质的作用

不管是在何种类型的比赛中,激烈和紧张的气氛都会出现,就算不存在观众和喧闹声,有着十分平静的射击赛场,运动员们还是会表现出一定的紧张状态。射击比赛持续时间久,会将充足的时间留给运动员去思考,所以,很难对思维进行控制。在开始射击比赛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个运动员是看不见对手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对手对自我都能够进行认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和战胜自我为射击比赛的真正较量。在比赛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压力,每个人在参加比赛中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动力是压力的产物,压力适当的出现,能够振奋起运动员的精神,集中运动员们的注意力,和平时进行比较,动作会更加连贯,使运动员将更好的成绩创造出来。但是,在运动员心理负荷之上出现了这种压力,就会不断的麻木运动员的思想,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反应迟钝,肌肉发颤,控制困难,兴奋过度,进而对运动员的正常发挥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射击比赛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后天的练习将青少年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起来,对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不但是令他们在比赛中将高水平发挥出来,并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策略,对于渗透到具体练习中的心理素质进行合理的应用,进而能够将青少年运动员的射击成绩有效的提升上来,提升他们的适应力和耐受性,为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首先,增强了自我意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不断增强了自我意识,独立倾向非常明显,非常重视自我的表现,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乐于接受赞美,开始抵触他人的批评,因此,在增强了自我意识同时,强大的心理抵抗能力也是不能缺少的。一旦没有正确引导他们的自我意识,就会导致他们抗压能力降低。

其次,丰富多变的情感。随着青少年生理不断变化,从不成熟过渡到成熟,因此,在此阶段中,他们会时常表现出激动的情绪,在酝酿和爆感上都非常强烈,多种情绪并存的情况会时常发生,并且一种极端情绪往另一种极端情绪蔓延非常迅速,在此阶段中,他们非常容易发脾气和暴躁。

再次,较强的求知欲,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他们在此阶段中,记忆能力非常强,好奇于一些新鲜的事物,经常会将一个陌生的问题搞明白。其次,通过成长和不断的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视野的不断拓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开始能够用实然和应然区分对事情的判断,明显提升了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

最后,控制应激能力不强。应激往往会引起许多负面因素,应激心理往往表现为紧张,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出现紧张状态多是因为在比赛时有强大的刺激影响到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负担,进而应激心理状态就会出现,适当的应激能让身体将更多的能量释放出来,进而对机体目前的需求进行应对。体现在:提升了反应速度,头脑清醒,动作灵敏等。紧张过度,能够令射击运动员控制过程失掉平衡,大脑过度兴奋,进而思维效能就会降低下来,阻碍正常的分析,出现消极思维。

3 具体的训练方法

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为一项艰苦细致且潜移默化的工作,在运动员和教练员长时间交往的过程中,凭借合理的心理训练方法会对运动员们带来巨大的帮助。并且相关的理论实践证明:学习动作技能,需要对心理机能进行训练,需要进行控制应激训练。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进行训练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3.1 放松练习

在重大的比赛前或比赛中,运动员一般都会非常紧张或者兴奋,放松训练就是通过相应的语言来暗示自我,进而来有效的放松神经和肌肉,方法为:身体在射击前可以躺着、坐着或者站立,保证身体舒服,将双眼合并,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提醒自己是非常安静的。对四肢散发的温暖感觉和沉重感进行体会,对心率进行调节,对心跳用语言暗示:有力、平稳。使自己能够入静,是放松练习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紧张状态和不安反应有效的去对抗,将干扰排除,向着最佳状态调整肌肉力量。

3.2 表象练习

此项训练中,让青少年对技术要领、正确的肌肉感觉和动作形象进行回想,在表象中能够重新出现技术动作,便于按照表象动作将技术动作完成。在射击训练和教学中,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少消耗和同样时间中利用表象训练将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提升上来,完成射击,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基础是扎实的技术训练,一旦技术基础不够,这种训练也是毫无意义,因此,要有效的结合技术训练和表象训练,才能够将最为理想的效果获取出来。

3.3 注意力集中训练

在相应的时间内,对某一固定的目标进行关注即为射击运动员注意力集中训练,向着一个和谐、稳定的射击环境中将自己代入进去,不受噪声、人员和气候等不良因素影响。在射击时,规定他们具备高度集中和稳定的注意力,越能够集中注意力,对于自身的杂念和外界的干扰就越能够摆脱,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技能动作。在日常训练中,对正确动作的完成作为运动员注意力的主要集中点,便于将完整动作的质量提升上来。比赛开始后按照规定,运动员的注意力范围要适当拓展,进而对四周环境和射击规则能够有效的去适应。

3.4 认知练习

为了消除射击运动员意识中的消极因素,认知训练是将射击运动员的认知能力、自信心提升上来的一种方法。在比赛中运动员之所以会紧张是由于消极因素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可以这样训练:将消极思维阻断,在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执行一些消极思维时,对思维刹车,将意识中的消极因素阻断,提醒自我“马上停车”,对于这些不要去想;其次,解释要合理,例如,一些射击运动在比赛中会想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对我的成绩可能会带来影响,我和他人都会受到影响这是一种最为合理的解释,将一些科学的思维互动开展起来,对于运动情绪能够有效的去控制,并且将他们的真实水平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来。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第2篇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

创业意识。个体从事任何行动都要受到兴趣、需求、理想等个性特征的支配和推动。而个体的创业行为也毫不例外,创业行为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个体真正有了创业的兴趣和需要。创业意识实质就是指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自我意识倾向,激励个体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对创业行为进行调整,保证创业目标能够实现的积极心理因素。创业意识能激发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潜能,推动大学生创业者事业的成功。

创业能力。所谓的创业能力就是指创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对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也就是与创业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是创业的一个基础,也是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创业之后能推动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的管理经营类知识;三是综合性能力,要想创业成功,就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能力。总之,创业能力是以创业者的知识、经验、技能为基础的,也涉及到了团队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市场驾驭能力、耐挫折能力等。大学生创业者还必须要掌握和了解一定的税务、投资、法律知识,能对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通过大学的心理教育逐步养成自立、自强、进取和创新的人格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开拓创新、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创业成效,同时也决定着创业活动是否能做大、做强。

创业行为。大学生创业者如果只有强烈的创业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创业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支持,但却没有创业行为,那么整个创业活动就是纸上谈兵。换而言之,整个创业活动过程中,创业行为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环节。创业行为是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外界资源整合的创业过程。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导致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大学生们离开学校后,就不再有“天之骄子”的优势。从当前社会上现有的就业岗位来看,要安置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已经有很大的难度了。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这种形势下,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创业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创业素质,拓宽创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机制已经逐步完善,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将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看做是毕业后的理想去处,将自主创业当成是做小生意,因错误认识和虚荣心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创业。所以,选择自主创业是具有很强挑战性的,也需要很强的自信心。因此,创业意识就成了创业心理辅导的首要内容,高校教育中加强创业心理辅导就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正确选择。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创业活动是通过独立自主的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提品的过程,因此,对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创业心理素质对于他们是否创业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都比较差,他们既不能估测风险,也不能承受打击,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尽管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就主动寻求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其个人能力能得到提高。但是,受到现实因素及自身经验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仍感动有些茫然,认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不知从何做起来实现自主创业的愿望。个人创业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缺少创新思维,不善与人沟通,团队意识差,责任感不强,诚信度不够,耐挫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大学生走入社会,顺利进入职业生活都是不利的。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辅导,对其人格教育应不断完善,从而克服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使大学生心理更加健全,创业能力得到根本上的提高,进而加入到主动创业的队伍中去。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已经是当前时展的要求。

三、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所采取的对策

加强课程管理,丰富创业知识。建设创业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们能对创业的有关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一方面,高校按照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从现有的课程中深入挖掘出新的创业内容。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将其重点放在丰富创业知识上,使原有的内容面更宽,对于有意象创业的同学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教育基地,也吸纳了大批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入驻。园区作为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大学生在创业园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通过更多更为真实的社会创业实践来健全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一是,高校应努力培养“双师”(即专业理论名师与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经济师等)素质教师入驻到创业园。他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有成功创业的经历,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对学生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二是,创业园可以聘请创业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家作为园导师,凭借自己的成功经验给大学生创业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只有经历了这些打击后,他们才能真正的强大、成熟起来。创业园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每一个想要创业学生去尝试的。

增强大学生耐挫力的培养。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也是成败并存的,创业历程刚好就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检验。大学生创业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大学生创业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有较强的耐挫能力,不被困难打倒。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平和的心态及耐受力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学生通过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不断积累经验便可以迎来成功。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第3篇

一、心理训练对射击运动的意义

由于射击运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对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射击运动员在进行射击时,必须要做到“人枪一体,身心一致”,这样才能够使身心达到最佳的协调吻合,以保证对枪支进行有力的控制价;其次,射击运动是一种独立作战的运动,既没有协同作战的队友,也没有在战场上正面拼杀的敌人,所以无论成绩好坏,都要看射击运动员自己的发挥,而这在无形中给予了射击运动员更大的压力;再者,随着如今国家对于竞技体育发展的日益重视,以及体育比赛观众们对运动员的期望值的不断提高,也给运动员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甚至产生了一些消极应激;最后,在射击运动的顶尖比赛中,选手们都是从各地选的顶尖射击选手,对手的强大增加了比赛的紧张态势,会让射击运动员感到难以应付,心态一个不稳,即可能会因一念之差而导致最终败北。由此可见,只有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的射击运动员,才能够在赛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心理训练对于射击运动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射击运动的心理训练,即是指的通过各种科学的手段和策略,有意识地对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使射击运动员学会自主调节心理状态,以更好的心态来进行训练和面对比赛,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的训练过程。目前,心理训练已经成为了射击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以及战术训练相结合,成为了现代射击运动训练的科学完整训练体系。并且,随着现代射击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射击比赛的赛况越来越激烈,更对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所以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意义也越来越凸现出来。

二、心理训练对射击运动的作用

射击运动员若想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在射击比赛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最佳竞技状态打完全程比赛,就必须要依托于平日的心理训练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具体来说,心理训练对射击运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心理训练,可以促进射击运动员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等心理过程的完善;第二,通过心理训练,可以促进射击运动员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以及动机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第三,通过心理训练,可以促进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结构等易变化的心理状态的形成与巩固;第四,通过心理训练,可以促进射击运动员射击技能的巩固与完善,因为心理训练通常会与运动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所以心理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技能训练;第五,通过心理训练,可以加速射击运动员的恢复过程,避免运动员在紧张的训练及比赛后,出现过度精神疲劳的状况,从而影响到下面的训练和比赛;最后,通过心理训练,可以帮助射击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使之在训练和比赛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积极的心理态度,从而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及比赛成绩。

三、射击心理训练的原则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就业

汉仕提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它们共同组成广义的心理素质的内在结构。各因素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心理素质应当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方面。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往往会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其他素质。尤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素质更是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现状及表现

(一)自卑心理。自卑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成目标时的无力感,无助感及对自己失望的心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则表现为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极的主观体验。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中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与不良因素,在面对竞争的压力时,不去努力争取机会,只一味认为自己不如他人,或埋怨家庭和环境。他们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

(二)偏执心理。偏执在心理学中称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其特征是对挫折过分敏感,对侮辱不能原谅,猜疑,将别人中性或友善的行动错误地重构,歪曲为敌意或蔑视,对个人权益具有好斗而坚决护的意识。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或过分地认为自己重要,经常有过分的自我援引。这种心理在大学生就业中更有突出的表现:他们追求绝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往往将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这是对公平的偏执。

(三)从众心理。许多大学生从小缺乏独立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差,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择业时缺乏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凭着感觉随大流走,盲目从众。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就业的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根据有关部门估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将达到600万,比2008年增加近50万人,创历史新高,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逐步显现。

在这种特殊的就业环境下更需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心理素质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只有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一切困难来临时沉着应对,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冷静处理随时遇到的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就业压力与焦虑心理。目前,我国城镇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人,另外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求就业机会,但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劳动就业存在巨大压力。这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更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大学生在就业时越来越感到焦虑与恐惧。

(二)承受挫折能力差。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在求职时能一次成功是每个大学生所希望的,然不少大学生会遭受挫折,这时他们就会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怨天尤人。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在遭遇一次次挫折后渐渐失去信心,于是就有人出现求职恐惧症,当机会来时却犹豫不决,顾虑重重,不能真正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能而被淘汰。

(三)就业的心理期望过高。大学生都有一种骄傲心理,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因此对就业的期望相当高。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的工作,过分讲究福利以及专业是否对口问题,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都比较弱,因而可能处于失落中不能振作,丧失许多的就业机会。

四、大学生应调试心理状态以适应社会发展

就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过程,因而在此过程中遇到困难,遇到心理冲突与困惑都是正常现象。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在合适的心理状态下寻求正确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对自己充满自信。自信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就业过程中应对自己充满自信,在面对困难时才能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才不会轻易就被打败。要相信困难只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而已,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二)合理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就业前应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在就业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达到用人单位和自身均满意的“双赢”局面。

(三)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就业过程中总不可避免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大学生应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用冷静坦然的心态来面对挫折,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以达到提高自身的目的。

结语: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9

[2]梁宝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心理学,2005,5B4:27-30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字:高素质;高职院校;心理素质;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前言

高职学生处于“易感年龄段”,该时期的学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而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能够实现心理疏导和情绪引导,进而对高职学生心理进行重构,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成因

1.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一项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评定显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比例为64%,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的学生占17%,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在高职学生中已经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影响。在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中,约14%的学生表现出抑郁症状、约12%的人有被焦虑烦恼着、约22%的学生存在强迫症状、约16%的学生表现出妄想症状、约15%的人情绪不稳定、约18%的学生无法正常处理人际关系。

2.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成型的客观因素分析

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处于独生家庭,且家庭生活比较封闭,这种环境容易约束孩子的生活环境,使孩子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变少,较难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并且由于多数学生独处的时间太长,造成其无法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家庭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家长对学生的纵容娇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这种行为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防线脆弱,一旦走入社会或者进入集体环境,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会出现缺乏坚强意志和耐挫能力差等问题,甚至轻言放弃。

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等原因产生自卑心理,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交往和比赛中。总是会过分担心自己不如别人,造成情绪低落,无法正常融入集体,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失眠、厌食等心理问题

3.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成型的主观因素分析

高职学生无论在生活状态上还是在身体年龄上都正处于由单一封闭环境向多彩复杂环境转变的转型期。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学习环境,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学习方式,容易丢失学习和生活目标,精神追求丧失,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造成学生不爱学习,讨厌读书观念的形成,长此以往,造成其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等情况出现。

在感情认识方面,由于对情感的需求和体验是这一阶段学生发展的高峰期,但是客观来讲,情绪控制能力弱,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与处理情感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会使得许多毕业生因焦虑和自卑而失去安全感,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最容易使学生接受的和最容易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种心理教育模式。立足于音乐的这一精神性特征,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应该对改善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开放性探索,通过开展各类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促使学生利用音乐的强大感染力来有效调节情绪的变化,提高和巩固心理素质。

1.音乐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强大感染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能够改变情绪和心境。实践证明,悦耳的音乐、优美的旋律能刺激大脑皮层中的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心理共鸣,放松精神,缓解压力,消除焦躁的心情。

2.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音乐活动多属于集体活动,需要通过多人的参与和交流实现精神沟通个共鸣,建立友好的交往氛围,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

3.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能够间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音乐凝聚了作者的境遇和情感,往往具有感染力的音乐都是艺术创作中的奇迹,吸引学生去发掘音乐背后的精神和故事。如音乐家贝多芬的交响乐气势磅礴,穿透力强,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可能在聆听的过程中去感知和体会音乐背后的坚忍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毅力等积极因素。

三利用音乐教学的积极影响对高职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鉴于音乐教学的积极意义,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和技巧,适时适度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

1.创设良好审美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审美氛围就是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当前情境,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进而达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

2.利用音乐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有丰富的音乐作品可供选择,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音乐对学生的兴趣和心理、情绪状况等进行适当的引导。暗示和培养学生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惜福观念。

3.增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促进交流与交往。音乐作品是维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纽带,通过分享对音乐的理解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认知社会,建立强大的精神防线来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总结

教育的目的是符合时代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面对当前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出现的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必须利用音乐教学的独特影响力对学生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和塑造,通过音乐的强大感染力帮助高职学生走过这段敏感时期。

参考文献

[1]吕秀霞.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构建初探[J].学术交流,2001(09)

[2]喻方.音乐欣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艺术百家,2011(07)

[3]尤志国,郑通祥.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健康心理重构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