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路景观设计要素

道路景观设计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路景观设计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路景观设计要素

道路景观设计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人性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对各个方面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作为时下流行的设计新的理念人性化,有人性化的路线设计、人性化交叉口设计、人性化的交通设施设计以及人性化的道路景观设计。人性化被普遍的提及,但却存在一个奇怪现象,很少有明确指出究竟如何将人性化落到实处?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人性化的道路景观设计进行探讨。

1 道路景观特点

根据道路的不同,通常我们将道路景观分为公路景观和城市道路景观。在实际景观设计中,风景区道路景观由于和前两者不同,也将风景区道路单独列为一类。故本文不在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多做讨论,本文重点对公路景观和城市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特点进行分析。

1.1公路景观

我们定义公路景观设计为,在公路交通条件下,根据司机、乘客的视觉特性,从动态角度来研究线形的连续性、可预见性、视线诱导以及路线与环境的融合等。按照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公路景观分类,概括为以下几种:

①按客体构成要素

公路自身及沿线一定范围内的所有视觉信息都包括在内,适用于保护、利用、开发和研究公路沿线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②按主体的活动方式

根据公路景观主体的活动方式划分,公路景观被划分为静态景观(景观主体静止或者慢性)和动态景观(景观主体高速行驶);两者均包括道路用地范围内、外的景观;对于研究景观主体处于高速行驶或者静止慢性状态下,对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的生理感受、心理感受和视觉观赏特征,以及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动景观系列的空间设计与静景观组景的技法、手段的应用,均适用于这种分类。

③处理方法

对于公路景观的规划、设计、创造、建设者来说,可以在公路规划、选线及设计中明确哪些景观需要给予保护、开发、利用和改造,哪些景观需要在规划设计时进行设计与创造。

公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功能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公路的需求,已经从运人载物转变为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顺畅出行,而且目前对于公路的功能需求,正向着追求满足公路相关与自然和谐情况下的乘车感受方向发展。也正是因为对功能需求上的改变,公路景观人性化设计才越来越被充实起来。

1.2城市道路景观

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动脉,贯穿于城市各处。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重要的线形景观,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景观质量直接受到道路景观质量好坏影响。相对于公路景观,城市道路景观客体更加复杂、主体更加多样及丰富、处理方式也比较多样。它主要从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性、行为特性研究角度,来组织城市道路,探索城市道路与视觉环境和谐统一。城市道路景观可以按照设计要素进行划分。它被分为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和城市道路景观的控制要素。构成城市道路景观的各种迹象为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反映城市道路景观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的为城市道路景观控制要素。

城市道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需要从构成要素和控制要素方面去落实实现。它需要保证城市道路景观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和周围环境整体之间达到统一协调,城市景观设计人性化不仅仅是单纯某一条或者几条道路本身的景观设计,而是要与整个城市的空间、整个城市的居住着关联,这是城市道路景观人性化设计的核心。

2 如何实现人性化设计

2.1 何为人性化设计

道路景观人性化设计是指在满足基本的景观要求的情况下,还能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满足广大人民需求的景观设计。道路人性化设计的不仅仅是一场景观设计运动或者一个景观设计团体能够完成的,它是人类在设计景观世界时一直追求的目标,每一场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在现有条件的制约下为人们探寻出最满足人们需求的道路景观。道路景观设计必须立足于人性化。

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时,道路被作为了人工景观建筑或根本不作为景观组成,单纯的停留在视觉效果和审美角度上。道路设计缺乏整体性、连续性、环境质量差。对于主体人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人与景观、道路被分离,各种功能设施不完善,缺乏可停下来进行交流的空间。同时,城市道路中,汽车霸占城市的道路公共空间,吞噬和威胁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空间,更不用说景观的人性化布置被排挤在外。道路景观设计缺乏大众认同感,处理手法单一,整体空间交流差,使人缺乏存在感。

2.2 如何实现人性化

道路景观设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核心还是在与人。无论是公路还是城市道路主体也都是人。讨论如何实现人性化,必须以人为出发点,才达到我们的目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2.1 人的融入感

在以往的景观设计中,从立项开始到设计结束,甚至施工结束,作为主要使用主体的人都是无法参与进来的。而人性化的设计倡导的是最终使用者参与与自身相关的道路景观建设的决策,设计、和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

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最终让使用者参与进来,不管是做哪种设计,都是功能与景观的结合体。因此,景观设计一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感受作为设计的依据,强调人的参与性,使人融入与道路景观及景观设计中,这样的设计才称为好的设计。

2.2.2 人的安全感

关注于人的安全感方面,对于机动车驾乘人员的人性化设计需要重点从动态景观进行分析安全性。如中央分隔带的人性化设计、护栏的人性化设计。而对于城市道路其他使用者,应该从静态景观考虑。如在注意道路景观环境的无障碍性、辨识性、可监护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情况下,建设安全的步行通道,人与车实现真正的分流,综合考虑驾乘者、居民,尤其是老人、儿童、低收入阶层,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安全、舒适、准时的出行需求,并提高城市道路的安全性。

2.2.3 人的人文意识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道路景观设计,人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就必须注重人对于历史传统、文化价值需求,而道路景观设计正是人们接触、展现最多的城市要素。道路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的考虑文化内涵设计,会使人们得以认清景观的真正性质,产生认同感,使人了解并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从而获得归属感。人性化的道路景观不仅体现在眼前的景观实体上,更体现在隐含其中的文化内涵中。道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只有在把握了对社会文化的理解,才有可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景观能更贴切、更生动。

2.2.4 人的平等感

公平、平等主要应该在城市景观设计给予重视。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城市道路作为公共资源,被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使用。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该普通人为本。要人性化的综合考虑各个阶层的需求,尤其是老人、儿童、低收入者的安全、舒适、准时出行需求。城市景观设计时,将占用道路资源较少的公交、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而不是私家车作为重点考虑,并对人们进行合理的组织引导,让人们自觉方便的选择所需要的交通方式。同时,作为景观设计,应该深入到城市的所有道路,而不是作为城市面貌的示范性景观大道或高档住宅区,应该使城市各区域的没个居民都能享受到美好的道路景观环境。

3 总结

现在许多景观设计都遵循着规划、建筑、道路、景观这样一个流程。建设甚至于规划景观往往留在最后阶段,使大部分的道路景观设计和道路的主体设计脱节,环境与周边统一感,很多问题在之后就出现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理念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追求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的道路景观在设计时应该去遵循“可观、可行、可用”的原则,使设计更具人性化,更贴合生活,更利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毅川,李东升,乔丽芳.城市“绿道”类型、功能与没置浅议[J].防护林科技,2004,(4):50-52.

[2]李金路.城市中“以人为本”的交通[J].中国园林,2003,(2):26-29.

[3]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利:,2004.

道路景观设计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导则

目前,随着城市的设计与管理日益精细化,城市设计的角色也愈加成熟,作为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项目实施之间的重要层次,对城市公共领域与城市景观的具体方案设计进行规定与指导,并提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依据[1]。多个省市也出台了相关的《城市设计导则》, 以将城市设计纳入现行规划管理体系,并与控规和规划实施管理有效衔接。

本文将就城市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进行分析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为例,研究在景观环境与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的项目中,如何通过制定景观设计导则来规范、引导景观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实施。

1景观设计导则的界定及作用

参考王建国对于城市设计的研究[2],可以认为景观设计导则是一套规范城市景观设计的指引性文件,旨在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设计引导,同时为政府部门或经营管理部门提供一套管理操作的技术依据。导则以条文、表格和必要的说明性图件构成,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景观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原则,确定主要的设计原则与控制指引,对重要开放空间提出必要的设计指导与控制引导的原则、措施。

在各省市已的设计导则中,均有针对于城市景观及开放空间的专门章节和内容,作为针对建筑体块以外的开放空间及相关界面的控制性规定。而对于旅游度假区这一类以景观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依赖于景观特色和意向、对景观风貌与环境品质要求高的地区,景观设计也需要更为专项的城市设计策略,来进行引导和控制。

2 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

关于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目前还没有通用的标准。实践中,可以参考各省市的城市设计导则中关于公共开放空间控制要素的内容。

例如,《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中将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分为片区、地段、地块3个层面,控制要素涵盖空间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景观设计、开敞空间及环境设计6个主要方面[3]。

而《北京城市设计导则》则将城市设计中需考量的要素分为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与建筑设计要素两大类,其中的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包括基本类、交通类、环境类和设施类4个类别的24个要素[4]。

此外,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就对绿化种植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硬质景观、水景景观、庇护性景观、模拟化景观、高视点景观、照明景观9个方面,进行了细化的景观设计指引与控制。

综合以上规范的要求及各类专项研究,我们可以将景观设计导则划分为片区层面的总体控制与场地层面的要素控制两个层面。其中,片区层面强调整体空间构架与形象特色的控制与塑造,需要明确区块内开放空间的结构体系、分类,提出主要的景观轴线、节点与空间属性;而场地层面则需要对包括街道景观、绿地、广场、水体等要素进行类型化的标准控制(即“通则”)与细化的设计要求与引导(即“细则”),如表1所示。

表1 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层次与要素

通过对以上要素的规范和标准,可以实现对景观及开放空间的空间布局与环境品质的基本控制。

3案例――固城湖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7]

3.1 项目概况

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毗邻固城湖,总占地面积约为600hm2。现状为连片的蟹塘,生态基底良好。规划依托“堤、水、林、田”资源,以现代滨水田园文化为开发理念,打造运动康体、休闲度假为主题,以滨湖湿地休闲、水上体育赛事体验、人居和谐的田园风光为载体的水上体验度假旅游综合体。

由于整个度假区的建设实施与市场密切相关,其中的项目可能按地块由不同投资与实施主体分期建设,因此制定一套依托于控规层面的设计导则,对于保证度假区统一的环境品质和实施的灵活性很有必要。最终的设计导则分为建筑设计导则和景观设计导则两个部分,其中景观设计导则对于固城湖旅游度假区的开放空间制定了多层次的引导与控制内容。

3.2 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框架

首先,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对景观空间的结构体系进行界定与分类。

其次,将地块层面的景观设计导则分8个方面进行编制: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植栽、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导则(由奥雅纳灯光照明团队负责编制)。其中,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4个章节,对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进行控制。而栽植、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则涵盖了所有的公共地界空间与非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内容。(如图1所示)

对于8个方面的景观导则内容,分为总则、细则与图则3个层次。针对特定的景观系统,总则部分在旅游度假区总体层面进行结构控制,并提出通用性的要求。之后,对于每类景观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内容与要素。最后,将控制内容叠加于空间,从而得出具体的景观设计图则。

3.3 具体控制内容

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整个度假区的景观开放空间以永圣湖与滨湖公园为核心,生态湿地与水系河道形成生态骨架,街道景观构建绿色廊道网络。(如图2所示)

对于8个控制类别,具体内容如下:

3.3.1街道景观。首先,确定旅游度假区街道景观设计的通则。主要内容包括:创造连续的景观意象,提供舒适、安全、多样体验的步行环境。结合建筑退后范围作整体景观设计,保证公共与半公共及私人空间的连贯。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管理维护的植物和材料,有利于保育自然环境。街道铺面应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材料,增加雨水渗透,减少雨水径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使铺面略高于植栽区。设置生态边沟、雨水花园与雨水滞留池,促进雨水自然下渗,净化水质。

其次,将街道按照功能与道路等级分为主干道街道、门户街道、环湖慢道、堤旁路、支路景观5类,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创造街道景观个性。具体要素包括:a. 控制性要素:包括道路红线宽度、人行道宽度、道路两侧生态边沟宽度、道路公共绿地宽度及建筑后退红线宽度;b.引导性要素:植栽布局、树种建议、铺地建议等。(如图3所示)

3.3.2公共绿地。公共绿地中的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空间架构体系和周边用地功能开展设计,创造具有层次、多样化、可以反映地区特征的公共绿地空间。满足各开放空间的不同功能,提供完备的户外设施。鼓励连续步道与自行车道贯穿公共绿地系统,提供安全、舒适、多样的游赏体验。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维护的植物和材料,维护和保育生态环境。

公共绿地空间按功能可分为:滨湖公园、堤花园、生态净化湿地、滨河绿带四类。

对公共绿地景观的控制规范一般包括:功能、特征、重要景观元素、游径设置、植栽、铺地等方面内容。 此外,针对各类公共绿地空间的特征,对于座椅和休憩场所的设置间距,湿地和生态敏感区域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措施均有特别的规范与指引。

3.3.3广场。广场空间按功能分为:旅游游憩广场、停车场与交通集散广场、入口转盘广场。

广场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交通组织、人流集散功能设置广场,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设计风格宜现代、简洁,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铺装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性材料,如透水混凝土、石料板材、彩色混凝土、预制砌块等。

栽植方面,选择集中成片绿地占广场总面积的比例与绿化覆盖率2个指标来控制广场中的绿化。街道家具方面,设置喷泉、水池、座椅、花坛、雕塑等可供娱乐、观赏、休憩的设施,提倡可体验的雕塑,让游人参与互动。

3.3.4水体景观。水体景观分为湖体及河道两部分。总体来看,面状的湖体和线性公共游船河道均为塑造景区特色的重要元素。河道水体设计需满足基本的水利要求。结合开放空间和河岸两侧公共绿地进行设计控制,创造符合不同活动分区特征的多样化亲水感受。建议采用湿地植物净化和设置河岸植物过滤带等措施,保证进入湖体及河道的水质。

驳岸处理是水体景观的另一个关键要素。结合永圣湖以及河道所经地区的环境特征与功能要求,将规划区的驳岸划分为5种类型:滨水广场和码头驳岸、游船河道驳岸、生活运动休闲驳岸、沙滩驳岸和湿地驳岸。分别对驳岸的空间结构、材料、入水坡度、水滨绿带宽度进行引导性控制。

3.3.5栽植。旅游度假区的植栽总体原则包括:营造与度假区景观配合的自然环境,选择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种类,适当配置芳香植物。植林率原则上控制在70%以上,而其中60%用于种植乔木,常绿与落叶乔木比1:1~1:2,乔、灌、草和湿地植物多层次的丰富搭配,建立合理的生态群落,增强生态性。乡土物种比例达85%以上,提高生态稳定性,减少维护成本。增加物种多样性,布置多种类型栽植群落,吸引昆虫和鸟类,维护生物链体系。避免种植产生过敏源较高的物种。

3.3.6铺装。旅游度假区铺地总体原则包括:铺地的材质与质量应满足所有人群安全使用的要求;铺装材料宜选用可渗透性材料,注重节能与环境可循环利用;地面铺装的材料、质地、色彩和拼装图等应有助于体现地块的完整性和个性,与空间中其他服务设施要素综合考虑。

铺地按照材料分为6类。石材建议用于入口广场或环湖景区次要道路铺地等区域。砖石宜采用可透水的彩砖、砌块材料,可用于主要广场节点、转盘广场、景点内次要道路等景观节点。木质栈道、木桩等木制材料可营造亲切自然的氛围,用于湿地相关的道路和场地铺装。嵌草主要用于生态停车场地面,与生态透水砖石配合使用。砂石可用于主要场地局部需要精雕细琢的部分。推荐景区内道路以及场地使用可透水的面状材料。

3.3.7城市家具。旅游度假区城市家具设置的总体原则包括:设施种类齐全,满足游客旅游活动需要。尝试采用当地可回收性材料。 家具风格统一,并体现度假区特色与高淳当地文化。

城市家具可分为4类。公共休闲家具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健身娱乐设施、电话亭、公共饮水器、邮筒、售报亭、照明灯具等。交通通行家具包括路灯、交通指示灯、交通指示牌、路标、人行天桥、候车亭、路障、自行车停放设施、加油站、无障碍设施等。公共卫生家具主要包括垃圾桶(烟灰皿)和公共厕所。信息系统家具主要包括户外广告、信息张贴栏、布告栏、导向牌等。艺术美化家具包括花坛、雕塑、喷泉、叠水瀑布、地面艺术铺装、装饰照明、景观小品等。

对于城市家具的控制性要求为:公厕间距不大于500m,垃圾箱间距不大于150m。

3.3.8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景观照明导则包含了5方面原则:创造一个印象深刻的舒适环境与参观者体验,促进对设施的使用。协助路线寻找并帮助游客在度假区中辨识方向。创造不同区域间的连续性与协调性。控制来自活跃度较高的区域对邻近区域以及夜晚天空的光污染及光逸散。节约能源。

根据人的活动强度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程度, 将规划区划分为4个照明分区,包括:活跃的公共区域、服务与居住区、开敞空间和环境保护区。对于分区内的道路、地标、建筑与景观照明分别进行了亮度、色温与灯具选择方面的指导。通过恰当的照明,保证道路与人行道照度,保障公共空间夜间使用安全,同时突出滨湖景致。生态湿地采用低照度照明,避免对自然系统的干扰。在邻近自然保护区域的界面设置过渡区域,避免光溢散到保护区域。

4结语

景观设计导则作为针对公共开放空间的专类城市设计,控制内容涉及景观结构、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地面铺装等多类要素。对于核心开放空间以及对于空间品质要求特别高的地区,如:城市公园、广场、旅游度假区等,需要建立有效的设计规则和管理策略,以实现对景观品质的引导。

不同属性的公共空间有其特殊的关键控制要素,设计导则也需要有所侧重。如高密度的城市建成环境中需要特别注重对于道路交通组织、人行及过街通道、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控制与引导。此外,随着生态与可持续设计趋于普遍化,多个与景观空间相关的生态控制要素,包括可渗透铺装、雨水收集等方面的控制原则、设计策略和指标,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仅以旅游度假区为例,对景观设计导则的分类控制进行了探索。对不同类别的公共空间开展更为精细化的导控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等.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研究及应用[J].城市规划学刊

2008,z(1)

2 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陈振羽等.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J].城市规,2000(4)

4 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公司,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规划

深化设计,2013(7)

注:本文设计导则案例来自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公司、美国欧沃兰建

道路景观设计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点线 面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一. 点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点在数学上的定义是“只拥有位置而不拥有面积”。点本身没有大小、方向、形状、色彩之分。在平面设计中,点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任何形状的物体在无限缩小后都会成为一点,所以任何形状的物体都可以理解为点,点首先会成为人视觉的中心。但在城市景观中,点是实体构成要素,是相对空间而言的点,常常用点的形态来点缀环境,使环境空间更加精神;或使用点来打破一下沉闷的调子让环境活泼起来。点具有动感、活泼、丰富饱满的视觉特征,使其具有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特征 。点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小到景观中的一颗石头,大到一个建筑都可以视为点在具体的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元素,如一个圆点可能表示一棵树,无论是孤植还是群植都可以用点来表示,点往往采用置石、雕塑、喷泉、植物、树池、花坛、亭、廊等的形式出现在景观环境当中。

城市中道路两旁的行道树的布置,在平面上就是两排整齐的点的排列,但当人们走在环境空间当中,行道树从景观上起到了引导视线的作用,同时从视觉上也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点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也具有高度积聚的特性,且容易形成视觉的焦点和中心。点即是景的焦点,又是景的聚点,是以景点的分布来控制整个景观区域的。在功能分区和游览内容的组织上,景点起着核心的作用。景点分布要做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避免均衡分布。景点在注重“聚”的同时,要考虑到游客的过分集中可能造成功能失调。因此,景点又应当有“散”,以疏散游客的另一功能。聚散有致,动静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二.线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点的移动轨迹产生了线,现代景观设计中主要运用线来勾画景观布局。具有线形状的景观要素也被称为线性要素,不同形状的线性要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线分为直线与曲线,直线与曲线的视觉感受也不一样。

直线秩序、排列、竖硬、刚直、大方、明快、节奏,线条的粗细还能反映出力量、速度等特征。在景观设计中直线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例如景观中道路的设计与布置就是应用最广泛的线型应用。直线最容易与建筑物的轮廓线相融合。所以我们要注意线在视觉上的主观创造力,提高景观的设计效果。

曲线在平面中还分为抛物线、弧线、双曲线等线型,曲线通常给人以优雅、丰富、流畅、轻快、活泼的感觉,曲线的弯曲度可以表现得非常的丰富,有张有弛形成优美的韵律。曲线的具有一定的柔美感,曲线在自然景观中能取得很好的协调。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曲线的应用可谓经典到极致,曲径通幽。例如:(苏州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曲线对于空间的围合和划分也有着重要的应用,能够形成简洁、流畅、醒目、规整又不乏柔和的景观空间,在形式上呈现明快的如画风格。从功能上说,这种曲线形状是设计一些景观元素的理想选择,如某些机动车和人行道适用于这种平滑流动的形式。在空间表达中,曲线常带有某种神秘感。沿视线水平望去,曲线似乎时隐时现,并伴有轻微的上下起伏之感。在景观设计中不单单是道路可以应用到曲线,例如:观景座椅、花池、绿篱、花台、道路、景墙、桥、廊及驳岸的设计等都会采用线的形式进行设计。

三.面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线平行移动的轨迹产生了面。面可分为直线性格的面和曲线性格的面。直线性格的面由:正方形、菱形、梯形、三角形、多边形。而曲线性格的面有:圆形、椭圆形、扇形、半圆形。正方形的面具有安定、端庄、朴素、大方、愉快、有品位的特征。如:钟鼓楼广场绿地的设计;菱形的面具有锐利、坚固、轻巧、华丽的感受,如:景观设计中的道路铺装设计。三角形的面具有稳定、锐利、轻巧、坚固、华丽的特征,现代景观设计中还经常会有三角形的应用,如景观个性化构筑物,个性的铺装等,三角形在平面设计中被认为是最稳固的形状,在景观的应用中也是如此,能给人一种稳定、灵敏、锐利、醒目的感觉。如:青岛市道路两旁的候车亭设计;圆形的面具有圆满、优美、愉快、柔和、温暖、湿润、舒展的特征。它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性、统一感和整体感。它也象征着运动和静止双重特性,正如本杰明霍夫所说:“圆规的双腿保持相对静止却能绘出完美的圆。托弗尔德莱尼所设计的谢园中的水池是一个完整的正圆形容器,容器外形隐喻人类寻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和光之来源的过程。正圆形由于其形状的完美,往往会使设计过于完美而略显呆板,因此在景观设计中经常看到椭圆形的广场、树池、花坛,打破正圆带来的缺少变化的遗憾,使原本安静的广场、树池、花坛有了动态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形状的面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此不一一列举。

点、线、面是平面设计中的造型要素,也是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创意的源泉。在同一景观设计中,仅仅使用一种设计主体确实能产生很强的统一感。例如:道路两旁重复使用的同一款式的路灯,具有非常强烈的统一感,但在审美上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为了避免视觉疲劳的产生,城市街道两旁有广告牌的设置,吊旗的悬挂,植物的分布多层次化,使这些具有点、线、面特征的物体,依据形式美的法则,进行丰富的排列与组合,营造出具有景观线形优美、空间充满变化、层次丰富多彩、形式感鲜明的城市景观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顾小玲:景观设计艺术(设计篇) [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道路景观设计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视觉空间分析;道路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道路景观设计对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在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道路的设计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面貌以及发展水平,同时,景观设计的产物也就是景观视觉形象,因此,我们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时,应当基于视觉空间分析,合理组织景观来满足人们在视觉上对于道路景观的审美需求。

1道路视觉空间分析的相关理论

1.1动态视觉分析

(1)人和车辆作为道路承载的主体,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处在高速运动的状态当中的。此时人眼所能看到的道路景观也是处于相对运动状态,这就要分析人的动态视觉。(2)步移景异是对欣赏主体视觉动态景观体验的高度概括。“步移景异”的实质可以理解为:通过对视线落点的位置、形态的经营来构成画面,同时通过这些点来塑造空间,使空间的维度发生变化,产生明确的方向性(倾向性),引导人的行为,人不断被牵引前行的过程中,景致纷繁变化,空间的时间属性被释放出来,在时间中不断丰富对空间的认知,加以联系和想象,就生成了超越本体空间的意境空间。步移景异强调了道路空间的个性和每个节点所看到的景致的不同。一方面,这使得空间序列上每一部分都有较强的识别性,在这样的变化中,空间有了节奏感,时而舒缓时而急切,时而开阔时而幽闭,空间流线充满弹性,生机勃勃。(3)对于高速运动中的欣赏主体而言,每一个景观个体由一个个“点”的概念转化为了线性并列的关系,形成了一系列不可拆分的景观整体。设计师可以利用这种视觉动态关系对道路空间进行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空间气氛和意境,在运动的延续中,通过同一流线上不同道路空间属性的对比,来彼此加强。

1.2意象分析

(1)在凯文•林奇所著的《城市意象》中,林奇教授从城市的物质现实中抽取了一些精神化的东西,他把这些精神化的东西总结为5类基本元素(道路、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物)并以此来构建自己的城市意象,而这5类基本元素对道路视觉空间分析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人们通过对这5类要素的观察来想象道路的空间形态,我们可以在这5类意象分析要素的基础上来组织道路景观,使一条道路能在人脑中形成明显的“意象图”。(2)为了测试这5类意象分析要素,我们可以对该段道路上的行人进行调研,最好可以为调研者提供一份该段道路的草图,让被调研者标出他们认为最有趣、最重要的景观并说明该景观最具视觉效果的原因。在充分分析调研结果之后,设计师们可以对这些元素进行实地调研,然后对多种不同光效、距离、活动、交通等地域条件下的个性与结构进行研究。最后完成一份该段道路景观构成的示意图和报告,得出道路景观的基本意象,包括整体视觉效果上的问题和长处,关键性元素之间的关联。这个分析必须不断修正、随时更新,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道路景观视觉形式的规划。

2基于视觉空间分析的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1)基于视觉空间的分析,我们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时,应遵循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将道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统一安排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2)道路景观的欣赏主体有着它的特殊性,行驶在道路上的车辆和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处在一定速度下运动着的。这也就使得道路景观个体由原本相对静止关系下的“点”的概念转化为了相对运动关系下的线性特征。比如,乘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的旅客往往是看不清铁路旁的行道树个体的,他们所能看到的是一条连续的线性绿带,如果在种植规划时没有将绿带作为一个视觉空间上的整体来考虑,树种的高度甚至色彩没有统一的安排,那么人们看到的将是一个个破碎的片段,景观的组织显得杂乱无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整体性原则对于道路景观的设计的重要性。

2.2环境契合性原则

道路本身应是积极的环境视觉要素,道路景观设计要能促进这种环境质量的提升,使道路的环境特征与道路周边环境以及城市整体环境特征相和谐。通过视觉空间分析,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环境契合性原则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沿道路提供强化环境特征的景观,方便驾驶员识别空间方位和环境特征。(2)对多余的视觉要素进行阻隔和景观处理。(3)严格控制道路的开发高度和建筑红线。(4)街道小品、照明设施的选择以及绿化系统的规划要符合城市的整体环境的特色。(5)强化道路中所能看到的自然景观。(6)对于城市边缘区等自然特征较强的地区,要充分考虑到保护当地的自然生物生境。

2.3突出个性的原则

(1)城市道路景观的个性来自于每个城市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形和气候,城市居民不同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通过对具有共性的景观要素的设计与把握,给行驶者以强烈的视觉空间印象,构成丰富的城市意象。同时,个性特色的创造应在符合区位共性特点的前提下,在满足功能需要、协调环境文脉、创造自然生态等方面反复推敲、不断升华,使城市道路既有地方性、时代特色,又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有机交融。

3不同地段环境的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3.1道路和山体

从城市中看到的山体,或者有特征的山体都能成为城市的标志,是反映道路景观个性最好的素材。为了将山体融入到道路景观中,自然就会联想到道路的方向、宽度、栽植、沿街建筑的高度限制、配电管线的地下化等一系列设计应该注意的事项。如果道路方向没有制约的话,一般采用道路正对山体,由沿街建筑和林荫树形成轴线的构成手法。如果情况不可能,可用沿街设置小型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以提供远眺山景的场所。道路宽度尽可能增宽,栽植的密度和树种的选择也需要考虑不阻碍远眺的视线。此外,沿街的广告牌、电杆和电线,是引起意外和景观烦杂的主要因素,为确保良好的眺望视线可采用埋入地下的方法,以减少景观的杂乱性。

3.2道路与水体

如今城市的滨水空间作为重要的环境资源,已逐渐被市民所接受。而在道路景观设计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滨水资源。根据道路与水体的关系,采用的手法也是不同的。当道路沿水面而行时,其间尽可能不设置建筑物,多让人观赏到水景。只是,比起过于开敞的水系空间在道路与水体之间一行树木作为一种框景手法,隐约之间欣赏的水体效果更加令人满意。

3.3历史文化街区

(1)历史街区中传统民居是整体历史氛围的集中体现,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是当地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具有普遍的历史、民俗、艺术、社会等方面的价值。但是在一些历史街区中,部分传统民居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沧桑岁月,破损较为严重,已经丧失了景观的视觉功能;居住密度较大,街区居民以老年人、低收入者、外来户居多,年轻人或收入较高的居民外迁现象严重,人口结构失调,造成街区缺少活力。这就需要通过景观设计组织来对街区进行改造,恢复其活力。

4结语

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分析欣赏主体(人和车辆)的视觉空间。设计可以运用一些成熟的理论,同时也应满足整体性、环境契合性、突出个性以及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对于不同地段环境的道路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拓展和深化它们的外延和内涵,营造出一个布局合理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云霞,刘光文.道路景观空间形态分析与设计原则[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

道路景观设计要素范文第5篇

本文阐述了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单元性、协调性、安全性、地方特色性特点,研究了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和园路铺装设计等技术问题。

关键词:

道路;园林;景观;设计

1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1.1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单元性。1.2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协调性。中小城镇的道路景观更具有地方特色。只有结合地形、节约用地、考虑气候条件、注重环境生态,中小城镇的道路尺度才更适合人们的生活。1.3中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安全性。城镇道路的安全性要求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到车辆行驶的心理感受、行人的视觉感受和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对于驾驶员来讲,道路的安全性是首要的,而乘客观赏的道路两侧风光,会反映出城市的整体风貌和社会气息。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人们对弯道、上下坡或前进方向的加减速等都产生与静止完全不同的动感。节奏单调的视觉环境会使人感到疲倦,甚至引起困倦等不必要的危险;反之,急剧的节奏变化也会使人惊慌失措。所以,城镇道路景观的设计必须保持基本的张弛度,以恰当的节奏变化和景观片段的重复,形成舒适的道路景观。城市中不同道路,园林景观设计是不同的,疾驰的车辆和漫步的行人对道路两侧的感受差异巨大。行走的人们能够体验更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要素,封闭的空间使人感觉私密,开敞的空间则使人感觉舒畅,色彩斑斓的道路景观环境会使人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在行人体验为主的道路景观中,需要考虑各种植物和构筑物的色彩、质感和肌理的搭配和组合,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产生视觉上的景观享受。同时,可在道路景观中放置一些体现当地城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或个性化的铺装等,形成丰富的道路景观,并展现出地方特色,突出城镇道路景观的个性。有很多城镇以道路景观作为标志性的门户景观,如迎宾大道,以植物为主题的特色街道等,都能够有效加强城镇的识别性。1.4中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地方特色性。在许多城镇的中心区都设有步行街,以商业、展示为主要功能,承载着较大的人流,也是展现小城镇地方特色的主要区域。步行街造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古典与时尚的交汇,步行街区文韵悠悠,商味浓浓,力日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打造了一方生活休闲、观光游乐的新福地,其美丽和繁华尽展了现代城市的文明和发展。

2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

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方法如下:a.对收集来的设计资料及其他图面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初步确定园路布局风格。b.对公园或绿地规划中的景点、景区进行认真分析研究。c.对公园或绿地周边的交通景观等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与有关单位联合分析。d.研究设计区内的植物种植设计情况。e.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确定主千道的位置布局和宽窄规格。f.以主干道为骨架,用次干道进行景区的划分,并通达各区主景点。g.以次干道为基点,结合各区景观特点,具体设计游步道。h.形成布局设计图。

3小城镇园路铺装设计

3.1砖铺路面

目前,我国机制标准砖的大小为240mm×115mmX53mm,有青砖和红砖之分。园林铺地多用青砖,风格朴素淡雅,施工简便,可以拼凑成各种图案,以席纹和同心圆弧放射式排列为多。砖铺地常用于庭院和古建筑物附近。因其耐磨性差,容易吸水,适用于冰冻不严重和排水良好之处;坡度较大和阴湿地段因易生青苔行走不便故不宜采用。目前,已有采用彩色水泥仿砖铺地,效果较好。日本、欧美等国尤喜用红砖或仿缸砖铺地,色彩明快艳丽。大青方砖规格为500mm×500mm×100mm,其平整、庄重、犬方,多用于古典庭园。

3.2冰纹路面

冰纹路面是用边缘挺括的石板模仿冰裂纹样铺砌的地面,石板间接缝呈不规则折线,用水泥砂浆勾缝。接缝多为平缝和凹缝,以凹缝为佳。也可不勾缝,便于草皮长出成冰裂纹嵌草路面。还可做成水泥仿冰纹路,即在现浇混凝土路面初凝时,模印冰裂纹图案,表面拉毛,效果也较好。冰纹路适用于池畔、山谷、草地、林中的游步道。

3.3碎料路面

碎料路面是指用碎石、卵石、瓦片、碎瓷等碎料拼成的路面,这种路面图案精美丰富,色彩素艳和谐,风格或圆润细腻或朴素粗犷,做工精细,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和较高的观赏性,有助于强化园林意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情调,多见于古典园林中。

参考文献

[1]华克见.小城镇园林景观设计指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6.

[2]褚泓阳,屈永建.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9.

[3]韩轩.园林工程规划与设计便携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11.

[4]徐晓珍.小城镇基础设施规划指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10

[5]周涛,吴澎.绿地园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