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兴趣 培养 创造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即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就是引路,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示学习方法。探究是指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一般顺序。探究式学习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转变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变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依据

学生所认识的化学科学知识,虽然相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因此学生要想认识化学知识,也必须按照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来进行探讨。

学生是化学教学认识的主体,引导探究只有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活动,而不是包办代替,一讲到底。

二、探究式学习进行化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1. 以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为指导

即在教学过程中,在遵循基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实验的智力价值。

2.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如在初三化学新教材《质量守恒定律》中,笔者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

3. 强调教学的探究性

强调教学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学科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往往被忽视。

4. 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的统一

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这三项目标,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三者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得到统一,而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索过程是实现三者统一的关键。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

(1)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要探究的目标。

(2)教师要精心备课,在引导过程中,要创设的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即“愤悱状态”,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2. 课堂上

(1)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同时,学生年龄尚小,经历甚少,有时提出的设想与现实有一定的反差,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教师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

(2)营造讨论的气氛。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在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的教学中,就提前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四人一组,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3)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化学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教学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学生实验操作时,教师还应做到:给学生操作时间;给学生思考时间;给学生发问时间;给学生批判时间。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

(4)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学生电子计算机辅助手段,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实物投影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3. 课后

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只有当人真正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人才获得真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实践之中,使学生动手做实验,尽量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进行仪器的改进;到社会中调查研究,选择切合实验的小课题研究。

四、实验后的收获

通过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验,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大大提高,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为引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现代教学思想,同时引导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动机等)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物理创新思维是在已有物理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物理现象、过程和事实,来总结出的新概念、新规律以及完成新理论的思维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物理创新思维主要指学生以前没有接触的、不涉及社会和科学价值的创新思维。只要学生在学习时有新的思想方法和新的设计观念等,都能视为创新思维。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纳入教学目标当中,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和探索。

一、鼓励寻找发散理解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学生的思维里充满着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其创造的源泉;而高中物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材料,教师要挖掘这些材料丰富的内涵,发散理解物理规律,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创新,顺利解答物理问题,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寻求题目的多种解法,鼓舞和鞭策学生的创新情感。例如,在高三复习氢原子能级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已知氢原子基态能量E=-13.6eV,半径R1=5.3A,求:当半径R增大时,电子的动能Ek怎么变化?电势能怎么变化?氢原子的能量怎么变化?解答这些问题后,鼓励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并解答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发散开来了,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

氢原子处在N=2能级时,其电子绕核运行的等效电流?

为使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电离,照射光的频率至少应多大?

氢原子从N=3,自发跃迁,能放出几种频率的光子?

氢原子从N=4能级自发跃迁时,辐射出光子的最大波长为多少?

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学会了自行变换,自行设疑和解答问题,无形中实践了创新思维,并体现了自身创新价值,对于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创新思维空间和创新思维体系非常有利。

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物理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广泛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拓宽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综合能力。因此,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大胆进行实验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为教学服务,并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器材。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时,让学生提供大长方体木块、小长方体木块。在做实验时,有的学生会选择大小两个木块进行实验,我们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分析大小两个木块除了跟桌面的接触面积不同外,对桌面的压力也不同,压力的大小会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这样的实验情景下,既引导学生理解了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也引导学生根据此研究方法如何确定探究步骤、选择实验器材。不但使学生们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要大胆进行探究性和创新性实验,让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和总结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求同思维就是在不同事物中找寻相同点,而求异思维是在同类事物中寻找不同点。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能够使我们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促进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如力学部分的路程与位移、速度与速率、质量与转动惯量、力与力矩、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电磁学部分的电场与磁场、电场线与磁感线、电路与磁路、动生电动势与感生电动势、自感与互感、顺磁质与抗磁质:波动部分的振动与波动、干涉与衍射、等倾干涉与等厚干涉;热学部分的热传导现象、扩散现象、粘滞现象的异同比较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如运用求同思维比较重力、弹性力、万有引力、电场力做功的共同特点,引入保守力和势能的概念;通过与机械振动的类比来学习电磁振荡:应用求异思维,就某一物理问题尝试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等。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异想天开,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使学生在求同求异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也是一种创新过程,要把物理规律应用实际,就要求进行联系实际,观念重组,规律详化,试验改进等一系列的类比、创新活动。另外,物理的课外活动和小实验等,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创造性思维个性的有效行为。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变压器知识后,提问:现在彩电的工作电压为90V~240V,有些地区深夜的电压常超过250V,那么怎样才能利用变压器来保护电视机呢?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案:用额定功率50W的普通变压器连成自耦变压进行降压,如图1所示,把副线圈输出36V的一端与220V的一端串联起来,这样电视机上电压U=U电源×一V,

即使电源电压上升到250V,电视机上图1的电压也只有220V,若电源电压狂跌到140V,电视上电压仍有120V,因自耦式变压器的额定功率是同样感应式变压器的5~7倍,选额定功率50W就足够了,这种效果是惊人的,不但成本低,且具有一定调压功能,这是一项巧妙的创新连体,就连专业人员也拍案称绝,可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形成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个性是多么的重要。

图1

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入一定的物理学史知识,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石志青.如何构建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1(26).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思维;内化

新课标重点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而生物科学发现史作为特别优良的课程教学资源,可应用在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等。尤其在科学素质的培养方面,对于学生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训练三方面都具重要作用。

实验探究能力是体现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实验探究教学中,学生在具备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前提下,实验的基本技能、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优化与提升,就成为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教材中的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包含了中学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作为新世纪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在教与学新理念的引领下,利用好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促成学生掌握新教材基础实验的探究方法与技能,并学会迁移与运用。

本文主要探讨在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如何发挥生物发现史作为优良教学资源的重要角色。

一、科学探究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生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以下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写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所有探究活动都要历经整个过程,它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所在。而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始终的是科学思维,它扮演着指挥所有科学方法顺利进行的角色。因此,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既是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目标达成的最直接途径。

科学思维是运用科学抽象的成果(概念、符号和思想模型)所进行的深入的认知活动。它包含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类。所谓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是指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去揭示和把握认识对象的本质或规律的思维过程。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类比。非逻辑思维形式主要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联想和想象、顿悟、猜测等。

分析是指用思维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考察从而便于形成各个概念或便于确定概念间的关系的方法。综合是指思维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用形成的各个概念分别代表,形成原来的整体事物的概念或确定这些各个部分的概念的关系的思维过程。

归纳是指思维找出多个特殊性的具体事物的共同性的方法。演绎是指思维从事物的一般性返回到事物的具体的个别性的方法。

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是科学思维对由观察与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的初步方法。

类比是将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进行比较,根据对象属性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断未知事物也可能具有已知事物其他的某种属性的方法。

想象是建立新的概念、形象,发现新的联系、规律的有效且重要的思维途径。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

二、利用生物科学发展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简单的灌输,而是个体在自主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内化和升华的过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利用高中生物课程资源中的生物科学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通过分析、研究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引领学生经历与体验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整个实际过程,让学生学习和领悟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其中具体的科学方法和思维。下面就如何利用生物科学发展史,对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每个环节中常涉及的科学思维加以训练、提升和培养。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逻辑起点。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如孟德尔在进行豌杂交育种时,注意到分别对具有高矮相对性状的豌豆植株进行杂交,F1代只显示亲本一方的性状。于是提出疑问,为什么子一代没有出现矮茎植株呢?同时大胆联想,如果用这个子一代的高茎豌豆自交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当得出自交后代出现高矮性状并存的结果时,又大胆演绎,是否所有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结果也遵循这样规律?并做了相应归纳后,才确定提出一个科学问题: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而子二代却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呢?如在对肺炎双球菌试验中,通过归纳、分析和综合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的基础上,赫尔希和蔡斯又发出疑问,艾弗里实验中DNA提取物纯度最高时,仍然含有0.2%的蛋白质,那么最终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到底是DNA还是0.2%的蛋白质?赫尔希等人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将DNA和蛋白质分开进行独立研究,才最终得出了让科学界信服的结论。

通过让学生经历孟德尔整个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提出不但需要永不止步的精神,更需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依靠演绎、联想思维,进行再发问,再肯定,并对所有疑问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层层思维,最终从一般的非科学问题中挖掘出更有生命力和有科学价值的科学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再现和体会,学生的发散、逆向、直觉思维都可得到激发、锻炼、培养和提升。

2.猜想和假设

对问题的科学假设,是为下一步的活动指明方向,以加速对问题答案也即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的发现。假设必须是有科学依据,并可通过实验验证的。因此假设的确立除需要联想、想像、直觉等非逻辑思维的参与,更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如孟德尔的最终问题的提出,其实就是在一系列小问题的提出上,假设,验证,再提出新问题,再假设,再验证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科学家做出假设的思维历程加以揣摩、研读,进而使之科学思维得以磨练。

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目的是对前面做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比较、归纳和演绎思维在此环节的参与尤其重要。实验设计的原则主要有:控制性原则、对照性原则、重复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许多对照实验,设置对照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也是科学探究实验设计这一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科学思维。如达尔文胚芽鞘实验中,就曾设置了三组对照,即分别对正常、去掉尖端、被锡箔小帽罩住三种条件下的胚芽鞘进行单侧光照射,生长状况结果分别为弯曲生长、直立生长、直立生长。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推断出尖端在单侧光照射下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可见对照实验即是比较科学思维的发挥;同样在温特实验中也有三组对照实验,将与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接触过和未接触过的琼脂块分别放在被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学生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和综合,便可得出结论:在单侧光的刺激下,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并从尖端运至下部促使下部的生长,最终导致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在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里,对照实验随处可见。如光合作用发现中的萨克斯实验,对一个叶片分别进行一半遮光和一半曝光的对照处理;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它的设计目的是为了验证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蛋白质。因此设计前提是必须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各自的作用。又如酶的发现中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对比试验等。对照设置都以便于科学的比较思维的参与为目标。

除此之外,控制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都是为了便于同等条件下的比较分析而设立。如孟德尔选择闭花自花授粉的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并选择豌豆中外观对比明显的七对相对性状作为研究内容,均是便于同等条件下单一变量的比较。通过让学生学习实验设计要求几大原则和设计思路,以及对对照结果的分析,可锻炼学生的演绎、归纳、比较和综合思维。

4.实验方案实施和证据收集

实验结果数据是假设得以验证的最有力证据。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误差和偶然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出现与假设,甚至是与当时科学理论相违背的结果,对这些结果处理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如由于偶然因素产生的意外现象引起弗莱明的思索,从而造就了青霉素的发现。同时,对结果的收集,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特定的思维层面和角度,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就不仅局限于对通常采用的定性结果的记录,还大胆引入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出现的不同性状豌豆的数目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创新的证据收集思维造就的便是伟大的基因分离定律的提出。因此,科学家们对待不利证据的处理方式以及收集数据的角度、范围和方式的创新,最终导致科学进步产生的经典范例,都可使学生对想像、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加深印象和深层内化。

5.分析、论证和评估

同样的实验数据,不同的人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不同,结果便不同。因此,实验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两个环节均是考查探究者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之处。

如艾弗里在对自己的转化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时,遗漏了DNA纯度这一因素的影响,得出了让科学界无法接受和信服的结论,直至赫尔希等弥补缺憾。因此分析得出的结论还需要不断的论证方可最终定论。孟德尔提出对分离现象的假设后,通过归纳和演绎思维得出,一个正确的理论即科学理论,不仅能说明已得出的自交和杂交实验的结果,还应该能准确预测另一些试验的结果。他设计了测交试验,验证结果证实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是具有应用广泛性的。对这一环节的研习,使学生体会科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对科学成就的取得的重要作用,如严密的试验设计思维才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必要前提,并逐渐对之加深理解、接受,直至内化。

三、小结

生物科学发现史中,凝聚着科学家们造就科学成就结晶的心血和科学探究的整个历程。其中不乏科学家打破前人经验理论框架的创新思维,如灵感、顿悟、直觉等非逻辑思维的存在,更有严密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类比等逻辑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师应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的经典案例,引领学生经历与体验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整个实际过程,让学生学习和领悟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同时,辅以适量的生物实验探究活动的实践,使学生在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更对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熟习和内化,最终形成能够利用科学思维自己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的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主动探究,利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朱忠善.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教育,2008(4):82.

2.刘冠军等.科学思维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3.赵法茂.生命科学史视野中的知识发生过程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第4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从启蒙教育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准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见,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要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3+2)+4=3+(2+4),先把3和2加在一起再同4相加,与先把2和4加在一起再同3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37+63)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三、练习题的选择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第5篇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实用交际能力,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笔者在多年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脸茫然,无从思考,无从回答。 换言之,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欠缺。一方面,这些学生的英语底子薄弱,难以驾驭所学内容,这导致多数学生缺乏学习上的自信心,盲目地相信教师的权威作用,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这些学生依赖心强,缺乏疑问和反驳意识,不能联系自己的学业实际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近几年来,有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性地亟待提高。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见,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扬弃”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审视,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学业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也意义深远。

首先,批判性思维重在“废”,而创新精神重在“立”,有批判才有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激励学生废弃传统思想和思维模式,鼓起标新立异的勇气,以大胆怀疑的精神评判传统或权威的知识见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大胆地探求和揭示,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再者,现代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和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以缜密的逻辑、思辨的方式迅速获取自我发展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践和探究能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精华,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评价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更新教育理念,为批判性思维创造自由和谐的交际环境。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高效的批判性思维者,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看法,成为学生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帮助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努力尝试开展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建立起师生间融洽的沟通关系,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出轻松自由、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会有真正的沟通和交流。

其次,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质疑创新的氛围。就教学环境而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首选。教师要科学地设计和策划各教学环节及其活动,将传统教学活动中“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授课方式,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开放式学习方式,以灵活变通的思维型教学方式代替机械枯燥的记忆型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活动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和帮助学生面向各种见解,大胆地自我表达,不做干预者,只做意见交换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其形成一个自由批判和自我表达的交际环境,从而克服学生的紧张心理。

再次,改进教学设计,鼓励深层思考,扩展批判性思维的使用空间。丰富多样的现代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发挥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思考,扩展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空间。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借助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意见沟通来深度研讨,以逐步养成批判性辨思习惯。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批判性思维的使用空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最后,注重过程评价,及时回馈反思,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做及时的评价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总结并帮助学生评价和反思各自的观点,得出大家认可的结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设想、新思路、新主张,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褒奖,形成和谐、平等、人文的评价氛围,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习惯。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点评,也可以是学生自评;可以是学生之间互评,也可以是家长评价等。通过评价,教师要及时把学生的表现回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反思,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做出准确的自我评价,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