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66-01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面对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强弱,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发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应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一、课堂民主,师生和谐
在重视创新意识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成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相待,而不是讽刺、挖苦,不耐烦。
二、面向全体,主动创新
作为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心理上解放他们,从方法上引导他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创新性品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他们在不同层次上都获得成功,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创新的主动性,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三、创设情境,激发创新
例如教学“图形与位置”一课时,出示几个动物赛跑的情景,让学生对照图例说说谁在最前(后)面,谁在谁的前面或后面,让学生明白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具有相对性,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如果赛跑继续进行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的思想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小兔可能跑在最前面,有的说,小松鼠可能跑在最前面。紧接着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通过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体验位置关系。既加强了空间观察,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合理性,同时激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乐趣。
四、鼓励质疑,赞赏求异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意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11-01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了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创新兴趣和热情,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创新的最好刺激,是对创新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热情。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想象、讲故事、做实验、参与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如,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标本,厘清植物的六大器官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的生物创新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事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动手制作动物细胞模型、测定种子发芽率,到玉林当地的景区――五彩田园参观无土栽培技术,对玉米、向日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给家人测量血压、做膝跳反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兴趣倍增,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增强创新的欲望,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好奇、质疑正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众”,“只唯真”“只唯实”,敢于质疑,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要有刻苦钻研的劲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开辟新的思维境界。如在学习植物的无性繁殖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荔枝树、龙眼树除了能利用嫁接进行无性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吗?当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创新想法:应该都可以用环剥树皮加湿泥土,类似扦插的方法进行快速无性繁殖。不少学生认为这个方法不可行,但笔者对该生这种创意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其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后来该学生与另外三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寻找有关资料,请教果农师傅,利用周末时间各做了10条龙眼树和荔枝树枝条的实验,一周后这个小组了他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录像视频:共13条枝条从剥掉的树皮处生出了多条白色的根。这过程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激起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主动探索热情,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三、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它不仅能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如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和实践制作“酸奶”和“米酒”、发“豆芽”,用染成不同颜色片段的绳子做DNA简易模型,饲养观赏鱼等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精神兴奋、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自然而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激励评价,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和强化剂
人们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和尊重。因此,当出现“标新立异”的学生时,教师要适时激励学生,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时,由于该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有一位学生用一段多股电线制作了形象生拥哪P停教师可以用激励的语言评价他,“你真肯动脑!”“你的想象力真强!”“你真有创意!”这位学生的能力得到肯定,创新意识得到强烈的催化和进一步的强化,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钻研,去寻求更新、更异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循环动力
反思是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生不断创新的内驱力,能使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日后的创新提供有效的指导。教师平时对学生多用反思性语言进行启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做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唾液分泌的速度和质量?做了“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你有什么启发?有何收获?这些反思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全面,还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入强大的循环动力。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新意识;自主实践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如何在低年级教学中实现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呢?
一、把握时机,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在数学课的开始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为此,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诱导性启发。设置悬念性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
二、突破定势,补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学生的创新活动,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敢于突破定势,适当利用教材,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些内容的素材安排,学生并不感兴趣,但是,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勇于创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补充所学内容,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动手操作,自主实践探索,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当然,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远不止以上这些做法。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得以发挥。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2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42
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包含着创新教育教学策略和思想、创设教学环境与条件、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创新愿望、提高美术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内容。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着重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愿望与动力等因素,这涉及到的不但是心理问题,还涉及到外界环境问题的研究。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与创新意识相对应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对以上两个方面的综合性培养则成为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的创造力一旦被有效激发,会反过来加强创新愿望的实现,并成为创新意识培养中的一个动力因素。所以,对小学美术学科在创造力表现方面有必要进行一些探索。首先,对美术不是人人感兴趣。有兴趣的孩子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的创新意识、独特的创新能力,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人不等于与美术学科绝缘,他们只是在学习的自觉与不自觉中,由于相对自我实现的能力受到某些制约而暂时得不到培养和发挥,从而降低了学习愿望。因此,对学生自我实现能力的培养与重视,成为了培养学生兴趣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其次,美术教育中要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作用,必须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特点,努力开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由于美术教育中形象语言的多样性、具体性,其有益于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去思考问题。又由于这种教育应用于大多数人,对于创新意识的普遍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努力提高美术教育中这方面的功能,并结合现阶段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素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加完善而有效的作用。
明确了培养的概念与方向,必须研究的是目标实施的具体落实。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W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理念,掌握创新方法
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在保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墨守成规。而在当今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是每位教师必须跨越的一步。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美术教育中创新教育的理念,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把美术教育的功能重新定位,并作为一种全新价值去追求。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新观念的冲击而得到开启。另外,美术教师除了有创新的理念,还必须有创新的方法,并注意教学的立足点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是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成为创新氛围的制造者,创新火花的点燃者,创新实践的促成者。”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的能力,就必须创设美术教育中的新课题、新模式和新方法
创设新课题、新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近年来美术教育实践已涌现出不少有创新价值的课题设计。比如,形状的发散思维造型,手工设计中根据废弃材料借形造象,中国画中的借迹造形,以及有些一反常规的思维设计等课题,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一定的促成作用。但这类课题还不够,还必须继续开发。同时,还要从深度和广度中与之配套更多有特色的教学新方法,如让学生不依赖条件,自由发挥想象和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对此,笔者曾经借鉴德国创新教育先驱格罗佩期的创新教育观念,做过一次教学尝试:在一节手工课中,只提供一些泥沙、蛋壳、花生、黄豆、碎布、树叶和棉线给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做一件完整美观且互不相同的手工作品。此外不做任何讲解,由学生自由思考制作。结果学生完成的手工作品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还富有新意。虽然有些还欠缺完整,但我们能看到一种潜在的创造意识,而这种潜在意识就在于敢打破常规,不加强束缚的教学得到激发和体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撕纸艺术、指头画等,发挥了材质与工具的特性,并让学生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它的缺陷,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要注意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并有意识地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的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创新心理与探索精神,培养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创新的意识和参与实践的动力
美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它在使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不断使其它素质走向完善。重视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中不可避免也不能忽视的问题。首先,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的动力来自于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这种心态的无形动力就是学生在痴迷执着的探索和标新立异的表现中获得满足的成功感和鼓励。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其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对于那些大胆探索、敢于标新立异、思维偏离常规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兴趣,强化他们的独创性。对于那些敢于猜测、提出设想的学生要加以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灵感与直觉的作用,让他们得到更新的灵感、更新的启示和顿悟。其次,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观因素,如加强创新动机、信念、意志与情感的培养,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自信、自重、好独立思考和勇于进取的心理特质等。
四、多种形式和多角度开展各类美术活动,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实践能力的发挥
美术活动是美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形式和多角度地开展各类美术活动,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使创新意识成为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要想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实践能力,就必须拓展美术活动的广度。比如,在美术作品比赛、展览一类活动中进行扩充,加入如一分钟绘画表演、即席挥毫、新观念造型展示等。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探讨的方法很多,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创新主体心理的研究以及新的教育实践的探索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激活思维,使美术教育更趋成熟。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1.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应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进行创造性教学,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造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知识基础,自学的方法与技巧,自学的人格品质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3.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教材中诸多的名作名篇,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有意识地把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
4.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材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不可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各种联系,优化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