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智能烹饪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策划本期专题时,《电器》记者曾让不少受访业内人士以图形的方式勾画出智能家电生态圈,智能家电、模块、云、APP 几乎出现在每一幅图画中。9 月18 日,当记者提出同样的要求时,伊飒尔界面设计公司创始人袁小伟博士,却首先写下两个大大的字——用户。随后的采访中,他反复强调“人”对于智能家电开发的重要性,诠释了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家电。
从用户需求说起
袁小伟最早涉猎智能家电开发,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他还服务于慕尼黑西门子公司。“那是一个Home Automation的项目,就是家庭自动化系统。”他回忆说,“由于二战造成男女比例失衡,很多单身女性开始步入老年。对于这些寡居在别墅中的老太太而言,阴雨天上下楼关窗是件麻烦事,或是出门忘记关窗。Home Automation 解决的就是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需求,但是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正是这个最早接触到的项目,让袁小伟认识到“智能家电开发应从用户需求出发”。在他看来,业内对智能家电的讨论多是从技术、标准甚至生态圈构建方面出发的,从用户需求出发的讨论并不多。“技术发展,最终的目标还是为人服务。智能家电已经发展很多年,家电企业进行了很多尝试,市场类别看似大而全,产品看似无所不能,但是实际销售情况远不及预期。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不知道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智能产品。”
“换个角度而言,如今家电行业谈论智能化,首先考虑的是把所有家电联系起来。实际上,智能化应该是家居的概念,而不仅是家电的概念。”袁小伟分析称,“家居更多要考虑以人为中心的活动。智能家居,就是让用户回家后,获得简单、便利的操作和舒适的享受。所以,研发产品首先是了解和研究用户的需求,然后以技术满足需求,帮助用户简单方便地生活。这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概念。”
人与技术
“家电的智能化应该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产品本身的智能化,就是把单一的产品变得更智能,比如汽车停车后自动泊定,不再需要手刹、脚刹,锁上车门后自动升起车窗玻璃等。二是通过连接,实现产品的智能,就是互联互通的智能。”袁小伟话锋一转,“但是,无论哪一种智能方式,都要首先确定产品针对的目标人群。不同的目标人群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则影响着智能家电的连接和产品构成。”
厘定人群、明晰需求、按需设计,是产品开发的首要步骤。当用户研究融入智能产品开发,每一步的背后都有个大大的“人”。袁小伟分享的一个智能家电开发案例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三步。首先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老年人,研究老年人对智能家电的需求。其次,明确老年人的需求,其重要的需求之一是维持健康,进而将思路延伸到不少老年人需要定时服药,药可能会存放在冰箱内。然后,得出设计方向——设计一台可以提醒老年人吃药的冰箱,满足老年人的特定需求。“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不是做完产品再想卖给谁,而是应该依据现有的技术和产品,针对某一需求来做,这样才能把产品做得有针对性,而不是讲了很多的技术、很多的产品,却没有人群与之对应。”他认为,只有从既定人群的需求出发,智能家电才能有的放矢,获得用户的认可。
在袁小伟看来,技术只是实现智慧生活的途径之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就能造就出好产品,以技术为导向不可取。“无论智能家电,还是智能家居,最终都是给人用的,如果人觉得这个产品不好用,不符合使用习惯和行为,那么产品就是失败的。”他强调,“技术的发展一定要以人性为前提,屏幕阅读技术出现后并非要把书本取消,很多人仍旧习惯阅读纸质的读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智能家电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人的因素。”
智能化的“度”
“对于人来说,我们有时不需要太智能化的东西。”这是袁小伟做出的判断。在智能化呼声渐高的今天,这个判断听起来有些“倒行逆施”。
“人类很多的活动自有其乐趣,如果被智能产品最大程度地剥夺,就不是个好产品。以厨房的智能化为例,高度的智能化可能会剥夺烹饪的自由和乐趣。再如方便面也是一种标准化的食品,现在已经成为垃圾食品。因为它让整个烹饪的过程变得索然无趣,剥夺了人们的烹饪成就感。整个过程太过标准化,太智能,太方便,也不一定就好。”袁小伟解释说,“智能化应该是有度的智能化,产品设计过程要做到兼顾,既营造智能的生活,又保有生活的乐趣。完全智能化,人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那么,智能化的“度”又该如何把握呢?袁小伟从一反一正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智能化要避免进入误区——随着技术的发展,盲目地把新的技术累积、叠加到产品上,然后再卖给用户,妄图以此取代用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
与之相反,真正的智能化则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支撑和补充用户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是界定目标人群,然后根据目标人群的整体需求,确定智能产品的度。”他举例说,“以自行车为例,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几乎全都是‘28 大横梁’,卖给男女老少。因为产品匮乏,人不得不服从产品。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物质极大丰富,自行车市场开始细分,最早是区分男车和女车,然后出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童车。近些年,自行车已经不仅是代步工具,还衍生为时尚运动,并与APP 结合,变成了智能化的产品。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标人群细分、需求变化和产品演变的轨迹。”
家电行业同样已经进入到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家电产品针对的目标人群将变得更加细化。如今是一个冰箱大家都可以用,以后可能是不同的制冷盒子针对既定群体的不同需求。”袁小伟认为,多数中国家电企业目前采用的制造模式,是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个性化和定制化将成为趋势。
更自然的人机交互
“对于智能产品,你将它看作产品,还是人?”袁小伟突然抛出的问题,令《电器》记者有些措手不及。
放下权威 感受平等
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请孩子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理想,战争孤儿佩皮诺彷徨失落而无从下笔,于是他蹲下身子,将手轻轻地搭在佩皮诺的肩上,耐心引导。在合唱训练中,佩皮诺不会唱,马修老师抱起他,让他坐在讲台上,保持与自己同样的高度。这是马修老师对爱与平等的理解,并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到达莫宁顿中学的第一天,我们领到的第一份礼物是该校的蓝色校服,虽然只是一件普通的蓝色衬衫,但当我们把印有自己姓名的校牌扣在胸前时,便油然而生一种身份的认同感。负责接待我们的是分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副校长,虽然他已过不惑之年,但依然魅力十足,亲切幽默,总是耐心地回答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一天,我们集体去拜访周边的一所小学,因为司机临时有事来不了,这位副校长便主动坐到驾驶位,戴上墨镜,回头朝我们帅气一笑,引来学生们一阵喝彩。坐在副校长亲自驾驶的校车上,学生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大声欢呼,因为这在国内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待遇呢!
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在离开莫宁顿中学前,校长为我们准备了送别派对,还为每一个完成了游学任务的学生颁发纪念奖章,然后与学生们合影留念。派对结束后,校长拎着一个黑色的大袋子,清理桌面上残留的垃圾,面带笑容,动作麻利,这一幕令笔者十分感动。如果在国内出现校长帮忙清理垃圾的情况,或许校长袋子还没拿稳,就有很多人抢着接过袋子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莫宁顿中学的学生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反而很自然地上前帮忙整理,共同完成清扫工作。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一个西安小女孩的对话,克林顿问她:“你知道美国总统是做什么的吗?”小女孩回答:“美国总统是管美国人的。”克林顿沉思片刻后说:“不,美国总统是被美国人管的。”再看我们的教育,校长和老师常常以权威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现象本身就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放下权威,少一些面子问题;蹲下身子,多一些服务意识。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以真心换真心,以快乐传递快乐。
多元课程 唤醒潜能
“在中国,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高考吗?如果他们不喜欢或者觉得不适合,你们怎样教育?”面对莫宁顿中学老师的提问,笔者愣住了,第一时间冒出来的答案是:不学也要学,都要高考的,不然还能怎么办?可最终还是把这句话给咽了回去。直到这时,笔者才强烈地意识到本校高中设置国际交流部的使命,除了给学生提供高考外的另一个选择――出国,还要转变固有的教育思维,在课程设计和评价方式上都要真正地与国际教育接轨。
男生小坚一直都有厌学情绪,上课经常趴在课桌上,他说不喜欢学习,也不知道来学校干什么,对现实很无奈,对未来很迷茫。小坚也参加了本次游学活动,原本我对他是最不放心的,可是,渐渐地,他的表现却令我对他刮目相看。莫宁顿中学有着丰富的实践类课程,如绘画课、烹饪课、缝纫课、木工课、陶器课、服装设计课、宝石鉴赏课等,小坚对每一门课程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忱。在木工课上,当大多数同学还在制作第一个钥匙扣时,他已经做出了4个不重样的成品;在烹饪课上,小坚做出了漂亮的蜂蜜燕麦饼干,课后还为寄宿家庭的成员烹制了几道中国特色佳肴,让吃惯了西餐的澳洲朋友赞不绝口。在小坚身上,笔者发现了他的学习潜能,其实他并非厌恶学习,而是兴趣还没有被激发出来,能力不被统一的评价标准所认可。
澳大利亚的学校每天下午3点放学后,学生们就兴高采烈地去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有些学生去操场、体育馆挥汗奔跑,有些学生去参加合唱团、戏剧社、青年刑警培训,有些学生甚至和家人一起到临近的海滩晒太阳、冲浪、潜水……这对于从早7点学到晚10点的国内高中生而言,是多么奢侈的课余生活。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语言、逻辑、空间、音乐、人际等。我们的学校教育多半只注重语言和逻辑智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忽视了学生其他智能的存在与发展。高考对于国内很多人来说是机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以读写为主要技能的高考,而以培养应试能力而非综合素质为主的大班教学可能就此埋没了许多学生的潜能,甚至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学会生活 分享快乐
莫宁顿中学副校长的一段话让笔者记忆犹新。他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享受过快乐的教育,只有沉重的负担以及老师的嘲讽,那么长大后他也会把这种不愉快的体验继续传递给他的孩子。”犹记得,哪怕高考过后多年,笔者依然时常会从一种可怕的梦境中吓醒,梦到有一天没有完成数学作业,所有的人都在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我……后来,很多朋友都曾告诉过我,他们也做过类似的“噩梦”。许多成年人怀念高三时充实的生活,却没有人愿意再次回到高三。如果高考是一座人满为患的独木桥,那么通向它的道路就必须布满荆棘吗?如果学习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高考的结束会不会变成很多人学习的“终点”而非“中点”?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生活能力,因为它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在莫宁顿中学,我们走进烹饪课教室,戴上厨师帽,好奇而兴奋地打量着厨房用品,以及贴满了墙壁的菜单。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难度的烹饪课程,还可以将自己的厨艺作品打包带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制作了形状各异的燕麦曲奇饼干,在品尝时一脸陶醉。有的学生挑选卖相好的曲奇饼干,小心翼翼地装进盒子里,准备将它们带回寄宿家庭,和寄宿家庭的成员共同分享,有的学生甚至想带回国内,让爸爸妈妈也尝一下“进口曲奇”的美味。
有人笑谈,在澳洲家庭,未成年人是第一位,其次是妈妈,再次是宠物,最后才是爸爸。父母们会想方设法地给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而国内的父母们显然要焦虑得多,孩子快乐的前提必须是“学习要好”,不然周末也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学习。过早的“唯分数”是从,剥夺甚至摧毁了学生的快乐童年,让很多学生在不愉快的体验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实验证明,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的效率更高。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应当与巨大的集体焦虑保持距离,看清教育的本质是快乐而非痛苦,是激发而非强迫。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
中国分类号:G4
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关于智能的一种新理论,90年代这一理论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现在影响越来越深远。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家出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90年代我国也开始试验实施这一策略。我国民族地区由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而且进展较慢。
1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后来又不断完 善,现已成为一套相当成熟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其提出后对世界各国或各地的教育和教学改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他提出人具有至少七种相互独立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首先,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传统上认为,人的智能主要就是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能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人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拥有语言和数学逻辑之外的智能,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对七种智能给予同等的注意。
其次,认为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忽视,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拥有(或者应该拥有)相同的心理智能,而是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1]
再次,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文化性,认为,所谓智能,就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2]。“只要某种能力在一个文化背景中被视为有价值,这能力就应被列为智能;若在某一文化背景中或领域里,人们不承认其价值,就不能被列为是智能”[3]。即认为,智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能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最后,主张采用情景化的评估方式。认为“为某一文化背景下的对象所设计的评估材料,不能直接应用于另外一种文化环境之中。实际上根本没有纯粹文化公平和无文化的题材,每一种评估方法都反映了其文化的来源”[4]。因而认为,对个体的评估应在更接近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以便对个体的最终表现作出较好的预测,主张不通过对语言和逻辑能力的检测确定智能水平,而是在直接观察运作中确定智能水平,使评估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强制“外加”的内容。
2 校本课程开发
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规定:地方和学校的选修课分别占周课时累计数的10.8%、18.6%,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周课时累计数的8.8%。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活动。校本课程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点和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学校和社区环境,突出学校的特色,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校本课程追求的是制定有个性和灵活性的课程,制定多样性的课程。
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一般来说,教育主管部门会为学校提供一系列供选课程项目,学校再从中选择自己所要开设的少数科目,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而供选课程项目中没有的科目。课程选择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包括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开发。开发综合课程,如关于环境保护、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等主题,深入到社会生活领域;开发活动课程,让学生在主要学习学科课程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从活动中学习现代社会非常需要的直接经验。开发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这也是学校建立自己的特色、争取长远发展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3 民族地区实施校本课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只要某种能力在一个文化背景中被视为有价值,这能力就应被列为智能”,我国民族地区有着灿烂的文化,各民族的人民有着不同的能力,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刺绣、维吾尔族的舞蹈,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民族地区有很多能工巧匠,他们或精于制造工具,或精于烹饪美食,或精于建造房屋,学校可以考虑吸收他们的长处,他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活资源。而且民族地区的教师也有自身的长处,来自本民族的教师熟悉本民族的文化,来自外民族的教师或许不熟悉当地民族的技能,但他们从异文化的角度更能看清这一民族文化的灿烂之处。以上这些都为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可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具有七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对人的发展都十分重要。传统上我国实行国家课程,用全国性课程计划和标准化的课程方案,每一名学生学到的都是相同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无法顾及到地区和学校的差异,也无法体现学生之间的不同,而且这些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我国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值得我们利用,民族的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民族的技艺增强学生的谋生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民族的精神启迪学生努力学习为民族争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开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以对国家课程做适当的补充。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巨大,还认为不同的文化对智能的理解和要求不尽相同。儿童在入学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因此校园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他所生活的社会。我国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应地对其成员应该具有的素质就有着不同的要求。学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摇篮,学校开设的全国性课程不能反映出民族对其成员的能力要求。因此,民族地区的学校就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本民族所需要能力的重任,学校环境应尽可能接近社会。开设校本课程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采用情景化的评估方式,情景化的评估不失为一种较科学的方式,但评估是对学生学得的知识的检验,要改革评估首先就要改进课程。如今,提高升学率是很多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在这一目标导向下,课程追求的也就是升学,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分低能“人才”。现代社会急需的是创造性人才,是理论和实践兼备的人才,课程和相应的教学应该是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的质量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必须与社会接轨,课程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接纳社会的因素,以明确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和要求。校本课程吸收社会的力量,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点和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与社会脱轨的现状,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
资助基金:获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2013ZJJG17)
作者简介:白玛卓嘎(1981-),女,藏族,青海玉树人,大学农牧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作者简介:郭健斌(1980-),男,汉族,内蒙古清水河县人,生态学硕士,大学农牧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评论,1999(1):
3 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
文|《小康》记者 洪治
在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白马湖学校的食堂里,挂着一台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电视机,从屏幕中可以看到,每到就餐时间,总是有人在不停地走动忙活。这是学校在对食堂后厨进行“实况直播”,洗菜间、配菜间、炒菜间、蛋糕间等等,食堂工作人员在每个操作间里的工作状况都能被就餐的学生看到。
这样的“实况直播”不仅能够在食堂里观看到,在食堂经理和校长的办公室里也都能看到。这是浙江省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颖的厨房管理模式,被称之为“阳光厨房”。
视频监督下的“阳光厨房”
自从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白马湖学校的食堂里有了这样一套监视系统,有着8年从业经验的厨师长徐龙的神经一直紧绷着:“以前炒菜可能有点随意,有时可能直接尝菜,现在可不敢了,都得规规矩矩用筷子,而且每个厨师炒菜前,都必须带好口罩,一点儿都不敢马虎。”
徐龙之所以这么紧张,就是因为每天如此大人流量的用餐学生都是他们的考官,而且还会有家长不定期地来参观。“自从装了这套监控系统,厨师有时会跟我抱怨,有点怕、很不自在。”徐龙苦笑道。尽管有抱怨,但随手扔菜筐、生熟食刀具混用等不规范的行为如今都已难觅踪影。
在与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白马湖学校相隔百里之外的桐乡市市场监管局乌镇分局的三层会议室,也有一块这样的屏幕,它整整占满了一面墙,里面实时展示着乌镇8家重要餐饮单位的厨房现场画面,其中一家酒店――乌镇梵璞酒店,凭着这样一块屏幕尝到了甜头。
乌镇梵璞酒店将这块监控大屏幕也装到了自家酒店餐厅的入口处,屏幕被均匀分割成了9块,实时显示着仓库、面点间、冷菜间、烹饪间、烧腊间等各处工作人员的操作情况,比如在每天中午,通过屏幕,就能够清晰地看到冷菜间的配菜员在摆盘,烹饪间的刀工师则将菜切好送到烹饪区烹饪。
“通过视频直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菜品加工的全过程,从储备到洗、切、烧,每个环节都晒在‘阳光’下,我们觉得挺放心。”正在就餐的沈钰说道。食客吃着舒心是对酒店最好的褒奖。“我们的监控24小时运转,实时监控酒店的食品安全。”酒店经理熊蕾强调,“‘阳光厨房’对餐饮行业是有效的督促,更是企业形象的展示,‘晒’得是底气。”
除了安装视频直播设备,有的餐饮单位还直接用玻璃墙,将厨房建在就餐区旁边,通过食材和烹饪O备的整洁摆放营造出一种卫生、舒心的就餐环境。有很多食客都表示,撇开口感不说,看着师傅做菜也是一种享受。
“餐饮单位低小散、脏乱差的状况不仅存在着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而且老百姓的观感也非常差。‘阳光厨房’正是针对此种状况而进行的管理创新。”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智慧介绍道,“对这个问题的管理难度大、成本高,我们的人手又有限,怎么办?”在这样的问题倒逼意识下,浙江省从2013年开始进行“阳光厨房”建设试点,既给公众提供可视化消费信息,也督促餐饮经营单位完善内部规范管理,同时又有第三双眼睛进行监督管理。
基于良好的口碑和效果,从2014年开始,“阳光厨房”建设就成为考核浙江省地方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2015年、2016年“阳光厨房”还被纳入了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如今,在浙江省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型餐饮机构、养老机构等场所,以视频直播方式为主的“阳光厨房”已建成6215家,建设率达到了应建总数的54.08%。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会长关山越说道,“‘阳光厨房’彻底颠覆了过去把食客当成‘闲人’的理念,在‘阳光厨房’之下,‘闲人’变成了‘贤人’。这是对人民健康负责精神的一种现实体现。”
智慧监管:以标准建设为核心
如果以为安装几个摄像头或者砌一面玻璃墙就能把“闲人”变成“贤人”,那只是看到了皮毛,在“阳光厨房”背后有一整套的体系和机制在支撑其运作。其中的核心,便是建设标准。
“‘阳光厨房’是我们自主创新的一项工程。”陈智慧说道,“要做好这项工作,思想认识是前提,统一建设标准是关键。”为此,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广泛征求各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对人的意见后,研究制定并下发了《浙江省“阳光厨房”建设标准和考评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为《办法》)。
《办法》开宗明义地对“阳光厨房”进行了定义:餐饮单位使用可视化玻璃隔断或视频直播等方式向消费者展示食品制作加工的过程,公示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办法》还从操作展示、信息公示两方面规定了详细的建设标准,包括展示内容为原料清洗、切配、烹饪、专间、餐具消毒;展示方式有玻璃隔断、大厅视频、互联网视频等等。此外,还明确了鼓励加分项目。在附录中,《办法》还将更细化的指标制成评分表以规范考核。
在实际建设中,“我们非常注重关键点的建设。”陈智慧说道,“每一个阳光厨房所展示的每个部分都是餐饮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关键点,在关键点上要能切换镜头,要能知道它的位置,比如冷菜间有没有洗手,清洁有没有做等等。”
尽管有这样一套顶层设计,但在推广过程中仍然遇到了诸多难题,这其中就包括资金问题、参与单位和公众的接受度等等。然而,改革就要迎难而上。“我们充分考虑到餐饮业态的不平衡性,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分层次、分重点,把学校食堂和大型以上的餐饮单位作为推进重点。”陈智慧说道。
这种分层次、分重点的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各地因地制宜,分层推进,超额完成了任务。在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白马湖学校,不仅通过视频直播将后厨展现在学生和家长眼前,还在食堂更衣间安装了体温测试仪,如果厨师体温超过37摄氏度,将不能进入食堂工作。此外,学校对冰箱的温度也进行了实时监控,如果高于冷藏冷冻温度达到一定时间,里面的食材将会全部废弃。基于这些数据采集,学校还建立了一套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餐饮服务人员健康管理、食材冷链物流、菜品清洗烹饪的全程可追溯。
乌镇梵璞酒店对厨房冰箱中的生熟食存储情况,以及当日菜品留样的抽查情况进行公布。
嘉兴市秀洲现代实验学校则通过手机终端APP,发动学生家长对学校厨房的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控。
目前,“阳光厨房”建设不仅作为浙江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加快推进,它更深深地扎根于餐饮经营单位之中。在金华,如果幼儿园、小学、中学里没有“阳光厨房”,其办学品牌就会大打折扣;在温州,除了基本标准外,如果“阳光厨房”的精细化管理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阳光厨房”。
餐饮单位有了积极性,资金问题相对而言就容易解决了。除了“分级分类分批”对接外,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联合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等相关部门进行经费配套,同时鼓励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改造。此外,他们也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吸引一批互联网技术公司协助建设。
在信息时代,“阳光厨房”不仅要建得智能,更要管得“智能”,浙江省于2015年3月启动的“智慧监管”工程就是对于这方面的探索。基于标准化和互联网思维,如今在台州等诸多城市,基层执法人员只要打开手机APP就能在外办公,更为重要的是,收集上来的数据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省里我们已经建了一个阳光厨房的数据平台。”陈智慧说道,“各地会将他们搜集到的一些数据传输到这个平台上来,未来我们还会着手进行数据挖掘。”
在关山越看来,“阳光厨房”是民之所望、政之所为。“这一创新模式分量重,新意浓。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顺应民众关切,切实履行监管部门的责任。这一创新模式的成功推出,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健康人生、健康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今,“阳光厨房”不仅在浙江省得到了普及,其他省份也纷纷效仿实践,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在厨房、配餐间等安装监控摄像装置,实现食品制作实时监控,公开食品加工制作过程。
破解食品安全难题需要社会共治
在回应民之所望的同时,还要激发人民的参与度,一直以来都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践行的社会治理理念。“阳光厨房”的创新模式,不仅抓住了公众渴望“眼见为实”的关键点,调动了公众的e极性,也培养了消费者的鉴别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素养,在实现自愿参与、共同监督“双赢”局面的过程中,食品安全的风险降低了,公众的认可度也提高了。
“在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阳光厨房’仅仅是一部分。”陈智慧坦言,“民以食为天,没有食品安全,就没有健康;没有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然而,食品安全的监管很难,挑战也很大。”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尚存在一些人民群众普遍关心、不容忽视的问题。”关山越分析道,“如农村集贸市场、小餐饮、小作坊等处于松散管理状态;食用农产品违规使用农药种植养殖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掺杂使假、非法添加有害物质等现象仍然存在。导致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屡打不绝,屡禁不止。”
在陈智慧看来,食品安全监管背后有四大主要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机构改革的磨合。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将过去生产、流通、餐饮等分部门监管的职能整合到一起,在强化统一管理、提升效率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快速、高效地度过磨合期。其次是产业发展的良莠不齐和从业者的素质问题。虽然浙江省一些全国知名的食品生产企业以及以淘宝为首的大型电商渠道,但绝大部分的食品加工企业处于“低小散”状态,而且很多小餐饮单位的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第三是技术规范问题,主要体现在标准缺失和体系不完善上。陈智慧曾率领团队做过一个统计,全世界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有一万多项,而我国目前已有的标准大概在500项左右,尽管近两年标准制定的速度加快很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仍需快马加鞭追赶。最后,是要跟上新业态的发展。最近,浙江省正在筹备省内食品安全立法的相关工作,在与企业特别是新兴企业的沟通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观念上的冲突。
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破题?“社会共治。”陈智慧强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除了政府部门的监管,企业、消费者、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媒体等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需要靠全社会的力量整体推动。”
“阳光厨房”正是促进社会整体推动的一次实践。陈智慧表示,未来将继续按照着眼提升民生、问题导向、标本兼治的原则,推进社会共治。在着眼民生方面,将进一步拓展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输渠道,并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在问题导向方面,则会有重点地针对包括肉制品、火锅类餐饮单位和“四自”食品等行业内风险较高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在标本兼治上,将会抓大不放小,在抓学校、大企业等大型餐饮单位的同时,小作坊、小餐饮店也绝不放松,并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立法工作。有了这些基础,进一步通过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实现社会共治。
“食品安全不仅需要严格的监管者,更需要诚信的经营者、成熟的消费者和热情的参与者。”陈智慧说道。
图说
访LElCHT总、北京鼎间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刘勇
从“包豪斯”起步
1992年从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毕业后,面对中国工业产品设计行业还刚刚起步的市场环境,刘勇却从未放弃过对设计行业所抱有的理想, 直坚持在设计的第一线……他只身游历美国多年,转遍了大半个国家,并从西方文化中萌生了对设计的全新认识与理解。1999年回国后,创立了今天的北京鼎间设计有限公司。
鼎间设计有限公司的合伙人都来自设计领域,因专业的程度几乎覆盖了设计的所有范围,使得他们在写字楼与酒店的设计方案中得心应手;期间随着中国房地产环境的升温,公司的大量设计业务转到了高级公寓、豪宅的设计中,他们敏锐地同察到顶级橱柜在中国的发展时机已趋于成熟,便凭借自身优势,为将世界顶级品牌LEICHT引入中国而备战。
注册名称的玄机
提到“鼎间”的命名,刘总的骄傲溢于言表,或许起初人们只把它理解为与“顶尖”谐音,然而如今的刘总却把它解释为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建立公司时基于它来自三位合伙人的共同开发与成长,形似于中国鼎的三“足”造型,并契合着空间设计的含义,所以由此得名,更甚的是当时并不知道“鼎间”的组合在中国古汉语中其实代表“厨房空间”,代表着入厨煮食,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刘勇这样感慨道: 个注册名称,使得他们面对着当时强大的市场压力,更加信心百倍地走整体厨房设计与国外顶尖橱柜品牌这条结合设计与经营的路线。
订制橱柜,“量体裁衣”
2001年开始,公司开始全面接触厨房行业,发现国内对厨房产品的认识还停留在极度“大众化”的阶段。随着国外品牌陆续进入中国,完美主义的刘总凭借对于设计品位的追求,立志要将最具纯粹设计感与最高品质的品牌引入国内。经过近两年的艰难谈判,有感于对鼎间的综合实力及刘总的个人魅力,2003年终于使有着78年悠久历史的不仅顶尖且最具德国血统的橱柜品牌LEIcHT来到了中国大陆。
LEICHT品牌4年以来,中国的豪宅市场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鼎间设计着眼于如何将顶级的产品更好地与中国豪宅的厨房设计相契合,通过设计将LEICHT产品展示出来。在色彩选用上,不仅遵循世界前沿的色彩搭配理念,更注重追求中国人对大气恢弘的空间感诉求相吻合。
通过对比,他们理解到中国人对厨房的需求还限于功用、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由烟,而西方则赋予了厨房烹饪以外的含义:它是起居的一部分,让主人坐在客厅时转身就能接到咖啡饮用、在厨房里设置电视等娱乐设备,甚至在厨房中生活。这些中西方历史文化与餐饮习惯带来的差异,自然引来了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初期,“西物中用”的人性化质疑。于此,刘勇谈到了公司的定位优势,在中国豪宅业主眼中,鼎间胜任了世界顶级橱柜的商与为业主提供厨房设计服务的双重角色,操作流程中采用“量体裁衣”的方式,先根据业主的生活习惯与厨房功能提供设计服务,再从国外厂商处提取相符合的橱柜样式和模数。针对较多中餐烹饪的业主就为他预留大面积的抽油烟机嵌入位置,选择易于清理的橱柜面材,善于烹饪西餐的业主就选用适合较多厨房电器嵌入的组合,两者兼顾的业主,公司就替他将中西厨分离的设计做到极致,甚至精细到连厨房主人的身高特点都会考虑到操作台、柜门、踢脚的规格选用中。真正做到为使用而设计,为使用而选橱柜。
纯正德国血统品质与设计兼备
创立于1928年的LEICHT(劳斯)品牌最初由手工起家,工厂位于全球工业设计产品腹地德国斯图加特,如同德国奔驰汽车从家族产业开始一步步建立的全球公认的鳌头地位一样,LEICHT也从起初规模不大的家族作坊开始,1989年成为上市企业。如今,历经80年的成长,成为了世界四大橱柜品牌中德国血统最浓的顶级橱柜品牌。
21世纪初期,中国人对于身价高贵的体现还流于追求洋房、汽车、时装、首饰这些露于表面的产品上。而今,新兴贵族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诉求已有了质的飞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厨房的功能被中国豪宅业主愈发多的被挖掘出来,他们对开放式厨房、整体橱柜产品更是重视有加。因此,使用最顶级品牌的橱柜不仅是豪宅价值的体现,也是对高品质生活的提升。
德国家族产业的复兴来源于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浓郁的德国气质使LEICHT品牌在上市之后仍然保有着只注重工艺与设计的内敛个性,被北京鼎间设计引入中国市场的几年中,它以优质而扎实的做工和走在世界前沿的设计理念逐渐被中国的豪富阶层所认可并欣赏,并在厨房产品中连续三年、四次获得全球设计质量最高奖――红点奖。
秉承严谨有秩的德国气质
说到LEICHT纯正的德国气质,刘总坦言,与供应商合作、交流的几年问,他们曾多次去德国工厂参观学习,德国品牌精益求精的工艺标准是最让鼎间设计团队折服并从中受益的。
LEICHT品牌近80年的历史传承,所沿习的一丝不苟的制造流程和细腻的手工拼装工艺是任何新兴的品牌所抄袭不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家具行业还局限在板式拼装,运送到客户家中时还需要现场组装,而这体现家具品质的最重要的安装环节,却往往被许多品牌忽视。2000年以后,世界顶级品牌都意识到这道工序的重要性并加以改善,LEICHT的所有产品出厂时都已成型,包括合叶、五金这些细小的部件也都要完全安装,再经过专业技术师手工调校才能运往世界各地。通过集装箱运送的橱柜虽然体大量小,劳斯却始终坚持以最严谨的方式保证品质不被损失一丝一毫。在这里,刘总笑言,曾经有一次因为开发商设计更改,多余出一个单体产品,开发商也许是想看看LEICHT的内部工艺,要求局部拆卸,却发现做工之结实使得破坏性拆卸都几乎不能完成,不禁令人赞叹LEICHT德国工艺的精湛与牢靠。
在中国实现质到量的飞跃
为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LEICHT橱柜的产品更新频繁,不同的系列分为0-9,共10个等级,同时针对获红点奖的系列橱柜也分为A0-A4、AT-A8,7个等级,豪宅业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相宜的产品。
陪伴LEICHT在中国一路走来的鼎间设计这样感受到:最初他们的客户群体局限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因为他们觉得在厨房中花费几十万元人民币,用到顶级质量的产品是绝对值得的,随着豪宅市场的逐渐培育成型,精装豪宅越来越多,开发商对于国外知名品牌的认知度越来越高,2002年后,北京棕榈泉国际公寓、大使万国公寓、上海汇贤居等高端精装项目的订单接踵而来,成为LEICHT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全新动力近年来,凭借品牌的强大实力与鼎间设计为业主提供的不只是买卖交易和售后维修,还有前期设计与后期组合的全套服务,更赢得了越来越多高端零售业主的高度认可。
卫浴创想未来
――诺锐斯特・间顶级卫浴套装全球
鲍 爽
TOTO创新于业界的概念性顶级卫浴套装――诺锐斯特・间近期在上海乃至全球同步发售,引发了整个行业的不小震动。
早在前几年,TOTO就已推出了诺锐斯特系列的一个单品――智能全自动坐便器,令业界耳目一新。在此基础上TOTO投入更多研发力量,全新推出了集浴缸、坐便器、洗脸盆、花洒等全系列产品为体的整体套装――诺锐斯持・间。TOTO的全新理念,引领了智能卫浴的未来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