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掌握及应用计算机操作已成为目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上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重视和加强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即提高了高职高专的整体教育质量、又增强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涉及到的学生人数多、专业广、影响大,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要环节,并且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好坏。首先,大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是按学科的体系来组织编写,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完备性,但缺乏了可操作性、实用性及应用性。其次,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最后,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不是“零起点”。

2.教学方法及反思

为了改变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发展需求,为了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反思。

(1)驱动任务法。驱动任务法即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真实的课堂任务,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以便学生拥有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代课教师需要做好的就是创造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的相应任务情境,所设任务能够有效的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用情景任务的方法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驱动任务教学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学习性,但代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也不可缺少;2)具体教学任务的设计中,尽量“宜粗不宜细,宜实不宜虚”;3)驱动任务教学中不能完全忽略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应始终贯穿于实践教学当中去。

(2)引用实例法。实例教学法即代课教师以实例为基本教学方法,指引学生进入一定教学情境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本教学方法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际动手能力。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例教学法中,应要求代课教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相关实例操作课件,应用表格、艺术字、幻灯片等方法来充实实例内容,并能够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教学重点。其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实例是实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实例内容不仅要包括文稿、图表、网页等媒体形式,还要包括实例的具体制作方法及所涉及的知识点、操作方法及技巧,教学实例设计要有实践性、典型性、系统性和针对性;2)实例讨论是分析和解决实践步骤的关键,代课教师应用启发或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大胆讨论并思考最后的结论,通过概括不同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法,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3)学生能够按照所讨论的解决方法来操作完成实例后,再由代课教师及时的去对实例解决的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并肯定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指明学生在运用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完整掌握实例教学法中的技巧和相关知识点。

(3)实现“教、学、做”三合一的情境教学法。即教育部2006年12月了高教[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其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完全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上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2)讲课应采用投影+课件、网络+交流讨论,以及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3)以“做”为中心,教和学都围绕着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其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开展课程学习与技能考证结合法。即在教学中,把教学和计算机技能考证进行有效的统一结合,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即可直接参加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

(5)开展校企合作法。即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完美接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去向,”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最佳体现,这一合作模式以双赢为目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也可以说是对学校外部资源的一个有效整合。校企合作是实现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

(6)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法。即培养学生现代办公应用能力,并通过教学活动设计(例如,设计各种竞赛、团队合作、信息搜索、资料归档等),提高工学结合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协作、沟通、创造、运用信息科技、运算、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等),彰显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性,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3.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各个专业的学生,我们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并能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领会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等方面的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葛元元.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及反思[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1).

[2]杨浩.浅谈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西部科技,2010(32).

[3]王李艳.“任务驱动法”在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0(7).

[4]李锦全.职校计算机课程的创新教育[J].科技信息,2010(13).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部分考点可概括为三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又主要包含三部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数据转换。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掌握:基本知识;系统的启动与退出;资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磁盘操作;文件与文件夹操作;计算机网络功能。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考试指FORTRAN语言,主要掌握FORTRAN语言程序结构与基本规定;FORTRAN语言数据类型与运算;FORTRAN语言数据文件;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常用语句;FORTRAN语言程序函数与过程。

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中,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指导实践”为逻辑,大多先介绍原理,再进行实验,一系列的学科课程完成后进行实习。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发现:尽管上过理论课,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在实操过程中。学生不会运用理论去思考问题,实习过程中要重复理论的讲解。这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割裂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是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法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实践教学大多是已设定好的验证性实验,难以实现对方法能力的培养,难以形成经验的积累。要开展项目化教学,要考虑基于什么样的载体,即选择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根据一个职业中可以传授的下作关系和典型的下作任务来确定的,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包括工作计划、实施及工作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具有促进该领域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2]。

3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的思考与总结。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成为任何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高低以及他们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长远发展。笔者在分析“Window XP操作系统”一课教学设计案例时,将案例设计者的实施过程和教学反思与笔者的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进行了对比分析,有了如下认识与思考:首先,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转变教学的常规手段,综合运用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辅之以课后练习巩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都注意引入具体地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论从操作系统的开关机等基础操作结合的能力。其次,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指出,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老师讲的好坏,而是学生“学”的好坏,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学的任务,而不是让学生的“学”来帮助老师完成“教”的任务,那么在处理教师的“教”助学生的“学”的问题时,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技能水平,合理的安排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教学设计要有足够的预见性,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和变化,这是笔者以后从事教学工作,进行课堂教学亟需改进的地方,教师在充分的预设问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保障课堂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3]。最后,教学改革重点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而新的教学理念的创设和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培养是分不开。教学改革以后课时和教学内容不成正比,课时量少,教学内容量大,教师要构建有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中会不断努力,力争在实践教学中落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亚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统计与咨询,2011(04):156-157.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公共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6-0050-02

1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特征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一批新建本科院校相继涌现,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地级中心城市。由于历史背景、基础条件、地理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新建本科院校知名度普遍不高,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尤为艰巨。本文以德州学院为个案,以从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师资状况作为基础数据,对师资特征加以分析。

国家通过“合、并、共、转”等方式调整了高校的管理层次和布局结构,德州学院于2000年通过“合、并”等形式升格为以理工、文、经管等学科为主的本科院校。

目前中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面临着以下问题:师资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高学历与高职称的师资结构偏低;教学与科研的总体水平不理想;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严重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引进难,稳定难。德州学院也不例外,2005年之前全院每年3000多人的计算机公共课由计算机系教师担任,当时计算机系师资只有30多人,除了担任本系的专业课之外,还要承担全院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教学质量难以保证。2005年通过合并,教师资源整合,有18人并入计算机系,再加上引进的研究生,计算机系的师资数量达到60多人。计算机系于2005年成立了公共课教研室,有8人专职从事公共课教学。由于教学工作量大,每学期系里还从其他教研室指派几位老师担任公共课教学。近两年从事公共课教学人员师资状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从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师资特征如下:

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状态

高职称及高学历人数偏低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2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

德州学院在校学生总数1万六千多人,专业分布在理、工、文、管、艺术等各个学科门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志趣、能力和学习目标差异非常大,所以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专业的性质、将来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教学团队建立了教学改革问题定期研讨机制和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促进了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

2.1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全国范围如此之广,东西部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各校各专业之间无论从师资还是实验设备差别又相当大,不可能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模式,甚至同一个大纲、同一本教材、同一张试卷。应当提倡在统一的原则指导下,各校各专业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适用的方案。

我们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有固定的专任教师,也有临时从其他教研室借调的教师,有利于我们对公共课的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改革

我院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山东省教育厅统编教材《大学IT》、《大学IT实验教程》,每周4学时,其中理论两学时,实验两学时。大学IT涉及到信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网络与通信、多媒体、计算机程序设计与语言、数据管理、网络信息安全、信息经济与应用、IT新应用展望等内容。每一章在计算机专业课中都是一门专业课或是一个研究方向。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计算机专业一学期开设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既能理解所学内容,又能了解前沿的知识,对任课教师是很大的挑战。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不可能对计算机专业的这些内容全部吃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教学团队采取集体备课形式,由讲授这一章的教师来制定本章的教学任务、目的,大家再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共同探讨,以确定本章最后教学内容,做成电子教案群发给任课教师。此举既考虑到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又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大学IT实验教程”主要涉及到Office办公软件、信息查询、信息安全、媒体播放、电子邮件的收发等知识。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我们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于每次实验所练习的内容,由指定教师按照任务由小到大、逐步组合的理念组织好实验内容,放入公共邮箱,学生下载后按照要求练习。任务驱动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少学生很快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学习中。比如学会了毕业论文的排版,利用Excel完成班级学生成绩统计,制作竞选演讲稿,制作个人网站等。

(2)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我院除了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外,还在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作为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我们教学团队自行编写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基础》教材,并在2006年第二学期首次使用,教学中的许多实例皆为老师根据实际工作需求编写,学生对任课教师增加了一份崇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考虑到文、理差别,我们教学团队经过探讨,确定了3个教学小组,分别是文科组、理工组、音体美组。每个小组选择优秀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教学环节的任务、目的要求和措施,以保证教学质量。学期末考试我们采用3套试卷,缩减了因文理差别带来的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提高了学生的考试通过率。

2.2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从表1可看出我院和其他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一样存在着以下问题:青年教师过多,骨干教师少,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偏少,教学任务繁重。伴随着学校的发展,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急剧上升,解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问题已迫在眉睫。

新教师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课堂上的主力军,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经验亟待提高。我系新教师一般前几年先从事公共课教学,待教学经验丰富后再从事专业课教学,老教师还承载着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

(1) 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些青年教师抱着远大的理想步入高校,他们急于写文章、搞科研,急于出成果,根本无暇顾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法和教改。一些青年教师不愿意上基础课,认为自己的聪明才智难以发挥,自身的业务发展受到限制。还有部分青年教师是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系统的教学能力培训,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高校的扩招,新教师往往一上岗就匆匆走向讲台。他们尚未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就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从而使得他们无法进行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2) 通过集体备课、听课等方法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由老教师就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手段的科学利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化、课堂师生互动、课程教案的编写、上课时间的控制、上课的技巧问题等各个方面对青年教师们进行现场指导。老教师每学期指定听3~5人青年教师的课,课后与青年教师及时交流,对青年教师教学中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听课中发现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具体点评,例如讲课的目的性要明确,课堂气氛要活跃,课堂语言表达要清晰,语速要适中,仪表要大方、得体等。青年教师通过听老教师的课,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反复听课、反复实践、反复调整和品悟,在短期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了实际的课堂教学能力,使自己迅速地走向成熟,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刘宝存. 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 中国高等教育,2007,(5).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纠错式教学;计算机;基础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当前,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往往也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取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制定创新、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并不高,也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若是能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那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当前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纠错式教学法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模式和体系。

一、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一)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误区

职业学校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思想,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提不起兴趣,也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巩固基础的课程,对基础课程的作用也没有深刻的认识。

(二)未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作为全校的基础课堂开展教学。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计算机的教材也是全校统一,缺乏解决专业问题的案例,不具有专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学生难以从计算机的基础课堂上学习到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

(三)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不同地区教育水平的发展也很不相同,由此导致了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较大。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这些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和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其所学习的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与职业学校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相似。而落后地区的学生往往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四)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其生源素质低于高中或者本科院校的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不少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尤其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有的怕吃苦,懒散,只追求享乐,上网、早恋及不守纪律约束情况日益严重。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吸烟、打架等,对学习缺乏耐心,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纠错式教学法

纠错式的教学法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刺激反应联结”和“试误”理论为基础,认为“出错”可以被当做一种“负反应”,反面“强化”,也就是起到警示、否定和修正的错误,从而能加强刺激,引发关注。根据纠错式的教学法可了解到,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能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经历出错、知错、改错和防错四个完整的错误发现和修正的阶段,从而消化和吸收新知识,将新的知识融合到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同时形成了一种长久的记忆,并且较为长久地存储在大脑中。同时,纠错式的教学法中的新知识的掌握,往往是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在错误发现和纠正过程中逐渐地理解和掌握的。这个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纠错教学法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创造教学情境,发现错误,纠正措施以及寻找不犯错误的措施和方法。纠错式的教学法首先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表达自身对新知识的错误理解和认识,当错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然后引导学生找出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解决了错误的认识后让学生反思为什么出现这种类型的错误,错误的知识点在哪。如何避免犯同样类型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牢固掌握以及充分理解其所学习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技巧。

三、纠错式教学法的应用

(一)纠错式教学法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由于职业学校与中学阶段不同学校的电脑实验条件不一样,致使高校学生的学生层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由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为基础,合理安排计算机的教学任务。纠错教学法在计算机的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和层次,使课堂教学主题和内容都较为突出。

例如在Rank函数的课程讲解过程中,已知实践课程中给出了一张成绩表,各位同学的排名在成绩表中的H列,第一个学生各门功课的成绩从第2行开始填写,要求计算得出每一位学生的排名,而排名的依据是总分从大到小的顺序。那么在H2单元格中,应该写:=Rank(G2,$G$2:$G$5)。若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提前强调在写Rank函数的对话框中,所引用的地址区域应该是绝对引用,是要加“$”的,目的是为了能用填充柄拖拽;然后再让学生实践。这样的教法对于“听话”的学生来说能够适用,但也存在缺点,就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不听话”、“没记性”的学生来说,效果不佳。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创设教学情境,而后教导学生Rank函数的基本使用方法,而后给出实践的任务和题目,让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Rank函数的基本使用方式,自己尝试和推理出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应怎样变通和使用Rank函数。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检视学生的实践状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记录学生出错的形式。在学生通过尝试也无法完成实践的项目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暂时停止实验,而后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在对Rank函数的基本使用方式的基础上找出错误的原因。在教师讲解完正确的函数使用方法后,还应督促学生反思实践失败的真正原因,反思下次面对这些问题时怎样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二)纠错式教学法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要点

纠错式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直接面向学生的知识盲区。致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传统作用上的补充课程的知识点,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之上实现补充式的教学和纠正式的教学。做到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找到错误、不解和不足之处,而后引导学生解决其所发现的问题,在纠错式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课堂各环节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引导。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展示其困惑,并找到出错的根本原因,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解决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相同,纠错式的教学法并不是知识点的罗列和讲解,而是以学生的预习和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基础,重点补充容易产生错误和混淆的知识点,最终实现错误的纠正。

纠错式的教学法以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学生的预习成果为出发点,由此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案的编订必须包括简单的知识框架结构的梳理,同时也应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的预习中设置引导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由此,纠错式的教学就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看书本,更要求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解、归纳甚至实际操作。学生的预习效果对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纠错式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预习的错误和不足处为突破口的。这就要求老师归纳精选出典型,老师依据学生的预习案,从中归纳出学生共性的问题和挑选出典型的问题。只有有了对学生预习成果的精确把握,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对老师的课前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科教学的特点开展课堂的教学模式和体系,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教学容易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致使计算机这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采用较为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开展课堂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针对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基础性问题,以纠错式教学法为基本的基础和理论的构架,采用纠错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适应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期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同时也能适应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建立了创新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袁江.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赵爱威,温宝阳,宋慧斌,李阳.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9,24

[4]赖平生.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J].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5

[5]冯发勇,李晓娟,卢培文.在技工院校应用“行动导向法”教学初探[J].职业,2009,21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熟练微软操作系统文件的管理与操作,能利用Office办公软件处理事务,提高办公效率,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一般本门课程在高职新生入校的时候开设,大部分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加上本课程课时少,知识模块多,又重在实际应用,很多新生入校时没有电脑,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巩固,加上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从而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微”元素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课教学也逐渐进入高校的课堂。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手段,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应用“生态环境”。

一、“课”与“微课”的含义及区别

(一)“课”与“微课”的含义

在正规学校课堂教学中,师生所说的“上课”了,“一堂课”,是指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实施的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方式与基本单位。学校的主要工作和教学活动,是以上课作为主体,上课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核心。在经典教学论的学术专著中,对“课”的定义是:“课是有时间限制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一个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

观察和分析一节课的组成,包括了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材―各类数字化媒体―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反馈―学习环境等多种要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与互动,构成了教学系统的生命活动。

与“课”的概念相对应的“微课”,是最近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去年,当大家注意到可汗学院的课程是一小段一小段讲授知识点的“小”课程,就开始把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称为“微课程”。后来发现,仅仅是一段“微视频”,如果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这样的“微视频”还在停留在20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即将课堂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切片,做成一个个教学片断,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或者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反思的“微格教学”。但是,在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师培训翻转课堂的项目中,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我们给“微课”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二)“课”与“微课”的区别

微课是在课程标准基础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时间在十分钟以内的课程视频。“微时代”的来临使得微课应用于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那么,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

1.有效时间方面。传统课堂教学的课时长是40到45分钟,学生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听课,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操作性较强,教师在演示时学生会跟不上,或者是在某一步教师演示上学生没有留意,导致后面的操作不顺畅,学生无心练习。微课形式的教学时间短,切入正题快,应用场景强,更能很快地吸引学生,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学内容方面。传统课堂一节课所传授的知识点内容多,学生消化起来慢,而一个微课课程主要针对性地讲解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知识点,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3.学习主动性方面。传统课堂是一对多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微课是场景教学,适合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可以有选择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

4.学习便利性方面。传统课堂教学在内容上无法将课堂延续到课后。而微课课程可以方便地保存于手机上,这样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5.翻转教学方面。传统课堂是先教后练,教师先讲完知识点学生再练习,而微课课程可以翻转教学课堂,让学生先自学未讲的知识点,然后在课堂上练习。

6.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知识点多,操作性强,微视频虽然便于学生学懂知识点,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微课课程与传统教学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样既能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又将传统教学易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优势发挥出来。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既能帮助学生打下计算机能力的知识基础,又能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信息应用的水平,从而提高其专业学习能力。一般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在新生入校时开设了本课程,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城乡大部分个体家庭都能购买电脑,从而为学生接触计算机、学习计算机知识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但同时很多家庭经济实力不强,没有购买电脑,尤其是农村住户,这就导致了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补齐,高低各异。

(二)教学资源不均衡且利用不充分

我国的高校数量上众多,各高校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所学校,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资源发展的不均衡,并且利用不充分,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三、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几乎达到所有学生可以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现状。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手机的作用,让学生喜学好学,微课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

(一)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内容。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点多,且不是所有知识点都能做成微课课程,对于那些需要经过教师讲解之后才能理解的内容,则可以制作成微课课程,如Word调查问卷的制作、Word的水印制作、Word的页眉页脚制作、Word的目录制作、Excel的公式与函数、高级筛选、数据透视表、PPT模版的应用等。

(二)在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在应用,教师要按课程标准精心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实际操作为主,所以微课课程在设计时可以运用PPT讲解和操作演示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以演示操作来介绍知识点及应用,让学生可以跟着完成操作,也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课程的重难点。Excel公式和函数是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总是学不好,更不用说应用了。每次在讲解Excel的公式和函数时,教师控屏演示讲解完后,学生在课堂上照着老师的步骤可以完成操作,但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公式或函数的真正功能和应用,没有理解函数中各参数的含义、单元格地址绝对引用、相对引用和混合引用的区别和应用,导致课后学生很快就忘了怎么用。如排序函数Rank()、列查找函数Vlookup()和数据库统计函数中各参数的含义,更不要说哪些参数需要用绝对引用或相对引用了,嵌套函数的使用也弄不明白。后来笔者将这部分内容做成微课课程,让学生课前先自学,课堂上提出实际项目让学生练习,如帮老师做个成绩统计表,帮公司做员工信息表和工资统计表,帮学校行政部门做教工信息统计表等等。课前让学生预习微课课程相关的知识,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完成,结合课本知识,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让学生学习到新知识。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获得的知识,因此学生印象深刻。课后再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操作技能。

(三)微课课程的制作

1.准备制作工具与软件。准备好计算机、耳麦(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还有PPT课件。

2.制作步骤。第一,针对所选教学内容准备好教学材料,如Word水印制作的教学课件和素材,包括微作业。第二,打开电脑,连接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电脑上同时打开录屏软件和PPT课件,开始录制。教师根据教学设计,边演示边讲解,针对PPT课件的知识点,结合相关素材进行制作演示,利用录屏软件将操作界面窗口和PPT课件内容直接录制下来,完成微视频制作。第三,微视频的美化处理。微视频录制完后还需要进行剪辑和美化处理,包括声像配合、画面调整、字幕制作、片头片尾设计制作等。

(四)微课课堂的反思

在对微课课堂进行反思时,要根据微课教学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反思本次教学内容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实际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或提升?这样可以对后续的微课课堂进行再认识、再提升,促进微课课堂水平的提高。

举个例子,“Word调查问卷的制作”这一节微课课堂授课后,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学生学习课堂后,可以通过QQ、微信或微博等方式与教师进行即时沟通,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无助的单独学习的情况,最大地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一节的知识,布置让学生结合实际的需求制作其他的调查问卷等的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