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摘 要:文章以安徽省区域旅游业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选取2012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旅游业相对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业的人力、物质资本、旅游资源要素投入,以及地区是否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存在非正向线性关系。不同要素禀赋与投入的区域均可通过有效的技术与规模的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后,根据测度结果,提出安徽省旅游业投入产出效率改进方向和措施。
关键词 :安徽省;旅游业;数据包络分析;效率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3-0090-06
收稿日期:2015-01-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31002,71271072,71301037);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SK2013B142);安徽科技学院研究项目(SRC2013325)
作者简介:郑谦(1980-),女,四川自贡人,安徽科技学院讲师,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科学,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梁昌勇(1965-),安徽肥西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骏峰(1981-),浙江长兴人,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后。
一、引言
我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或支柱产业,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培育。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地方政府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主要偏重以要素投入为主,依靠资源投入来新建扩建景区,改善交通、餐饮、住宿等旅游设施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中,究竟要素投入量和运营效率之间的关系如何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本文以安徽省区域旅游业要素投入与运营效率的横向比较为例,分析要素投入量与运营效率之间的关系。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选取2012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横截面数据,对安徽省内各地级市旅游业发展的技术和规模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建立资源投入改进指针系统。一方面对旅游业的要素投入与运营效率之间关系的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有利于安徽省各地级市旅游效率的提高,促进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安徽省内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区的投入水平和相关设施的建设力度都在不断加大,但是对于旅游业的投入,按照基本的经济运行规则,应是以效率为导向,以资源的最优配置为目标,实现投入产出的最优比率。总体上看,对安徽省旅游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相关分析文献较少,测度安徽省旅游的投入和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衡量安徽省各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丰富安徽旅游业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合理评价其发展质量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国外关于效率评价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领域,Lewin(1986)等提出效益、生产力和效率是组织研究工作的核心主题[1]。国外对于旅游产业的效率评价较丰富,早期的研究较有影响力的包括Berg, L. van den(1995)年关于欧洲8个城市旅游的绩效与战略的分析[2]; Ercan Sirakaya(1995)用Shift-share方法测度了美国南卡罗莱州的旅游绩效[3]等等。近几年来,关于旅游业的效率评价的相关研究不断丰富,从分析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有很大的拓展,如V. Castellani(2010)研究了可持续旅游政策发展的绩效指标[4]。总体上,国外旅游业的绩效评价涉及面较广,如旅游地、旅游交通、旅游政策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都进行了评价和研究;研究方法和手段都比较丰富,但是对地域性旅游业综合效率分析较少。
国内关于旅游业的效率评价方兴未艾。从研究对象上看,微观上主要集中在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业的效率评价,如刘静艳等(2012)分析了上市旅游企业的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5];段正梁(2013)对上市旅游企业的并购行为对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6]。宏观上主要在大区域、省级和主要旅游城市层面进行旅游业实证分析,如马晓龙(2009)通过比较中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效率差异来分析其发展阶段演化[7];朱承亮等(2009)采用SFA对中东西部旅游产业的效率进行评价[8];周志宏(2012)采用非参数效率分析模型对省级旅游产业的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9]。关于特定省域内旅游业的效率评价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包括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TOPSIS、回归分析、DEA、SFA等。
对于安徽省的旅游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定区域或特定旅游项目的规划,如胡文海(2008)对池州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研究[10];程静静(2012)研究了安徽省黟县评价指标体系[11]。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较少。同时,对安徽省内的旅游业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较少,尤其是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旅游业横向比较效率分析很少。近年来,安徽省旅游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各地方政府往往以每年的旅游资本增量投入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以景区的新建扩建为主要措施。但是各地区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否一致,投入的要素以人力和物质资本为主,还是以技术提升为主,这都需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依据C-D生产函数,旅游业的投入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个大方面,但产出水平还受到管理技术影响,单纯的资本投入并不能引致产出运营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旅游业投入规模与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之间,不存在正向线性关系
根据规模经济性理论,投入要素增加可能是产出增长率呈现经济或不经济的状态。安徽省不同地区的旅游业规模差异较大,处于不同的规模收益水平阶段,因此,地区过高或者过低的投入量都无法实现旅游业的最优资源配置。
假设2:旅游自然资源分布量与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之间,不存在正向线性关系
安徽省旅游资源(包括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如黄山市等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高,而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则相对贫乏。旅游资源的丰裕度与资源的利用的效率不存在正向关系,受到技术、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
假设3:区域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之间,不存在正向线性关系
安徽省各地级市要素禀赋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池州、黄山等旅游资源禀赋富裕的地区,也有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如淮南等,也存在大量的重工业城市如蚌埠、淮北等。以重工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结构的地区,其环境评价一般低于其它地区,进而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集约利用,地区文化旅游特色的宣传与展示,也可以实现地区旅游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对于存在产业结构差异的区域来说,均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旅游业的高效运营与发展。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DEA是由Cooper和E.Rhodes(1978)所提出的一种非参数效率评价方法[12],适用于对多个具有相同投出产出要素,组织目标相同,且外部环境相似的生产单元(DMU)的相对投入产出效率评价,通过对若干个DMU在生产前沿面进行投影,测度偏离生产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其相对有效性。由于其可有效避免权重赋值的主观性,且对数据量纲无约束要求,可同时处理多种投入和产出效率评价等优点,因此,在魏权龄(1989),马占新(1999),梁樑(2004)等一批学者在国内进行介绍以后,在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
从旅游业上来说,安徽省内的16个地级市具有相似的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行业发展目标和任务相近,且具有相同的投入产出要素。本研究选取BCC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安徽省省域内旅游业效率发展水平的情况,促进安徽省各地级市旅游业投出产出效率优化。
2.指标设计
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旅游业效率的测度,拟采用BCC模型,对其规模和技术效率进行评价。旅游业属于高关联度行业,有形无形的影响因素众多,基础设施、景区建设、区域环境、服务质量等均可影响旅游业产出效率,但是受统计指标口径以及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选取对旅游业影响紧密,且具有完整数据的指标作为旅游业效率投入产出指标。同时,考虑到最终输出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尽可能保持测度单元数为指标数的两倍以上。
本研究采用的投入指标包括资本投入(包括物质和人力资本),和旅游资源分布量。从物质资本投入来看,和旅游业直接相关的物质投入可用以下两个个指标进行测度:各地级市星级酒店数(X1),旅行社数(X2)。从人力资本投入来看,由于旅游业从业人数在统计上的数据难以获取,而区域旅游业从业人员和相应的餐饮业从业人员数量呈现较高的相关关系,因此本研究选取与旅游业最为紧密联系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数(X4)作为近似替代。考虑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对区域旅游产出效率的影响,因此,以各地区的主要景区数(X3)作为旅游资源分布量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上,相关文献主要是以旅游业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进行衡量,因此选取各地级市旅游业总收入(Y1),接待游客总数(Y2)作为产出指标。结合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和安徽省旅游统计年鉴(2013)中2012年的统计数据,获取安徽省16个地级市旅游业投入产出指标数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安徽省旅游业DEA效率评价的数据计算采用deap2.1软件辅助完成,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投入规模与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比较分析
旅游业资源投入规模包括物质与人力资本投入。从计算结果来看,物质资本投入,如图1与图2 所示,各地的星级酒店数和各地的旅行社数量,均与综合效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人力资本投入,如图3所示,也与综合效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
合肥的物质与人力资本的投入量最大,旅游综合效率处于最优区间(θ0 =1),但黄山作为投入量仅次于合肥的地级市,综合效率值却为0.8。淮北、宿州、阜阳的物质资本投入量最少,马鞍山的人力资本投入量最少,但是淮北、宿州与马鞍山却处于综合效率有效区间(θ0 =1),阜阳的综合效率值为0.85。因此,旅游业的资源投入,无论从物质还是人力资本投入上看,与旅游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之间不存在正向线性关系,假设1得证。
从原因上看,黄山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物质与人力资本的投入量大,但是管理效率较低,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因此高投入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不理想,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而合肥作为省会城市,从人才吸引力、基础设施支撑力上均处于优势位置,旅游业的高投入伴随着有效管理,带来了最优的规模与技术效率。对于旅游资源投入较少的地区来说,淮北、宿州与马鞍山的旅游资源较少,旅游业规模较小,管理难度较低,管理技术要求不高,因此尽管旅游业的投入有限,但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仍然实现了较好的综合效率。
3.旅游资源分布量与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比较分析
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旅游资源分布量不均衡,旅游景点数平均为16.6个,标准差9.82。黄山地区的旅游景点数最多,其次为宣城、池州、合肥等地,旅游景点数最少的为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等地。如图4所示,各地级市的旅游资源分布量与旅游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向线性关系。从图中来看,在低于10个旅游景点数的旅游资源匮乏区,存在着淮北、宿州、蚌埠等资源配置效率有效区域(θ0 =1 ),也存在亳州、阜阳等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区域。在大于20个景点数的旅游资源丰裕区,合肥、池州、安庆的资源配置效率较高(θ0 =1),而黄山、宣城、滁州、六安等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因此,假设2得证。
从原因上看,旅游资源充裕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主要有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效率不高,如滁州、六安、宣城等地,这些区域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相对低,地区的人才集聚、技术进步速度与创新能力均制约了旅游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因此,技术效率均处于效率前沿面的0.5-0.8左右的水平。二是由于旅游业的规模效率有待提高,虽然这些地区的存量旅游资源充裕,但是其接待游客的规模和旅游业收入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可以通过创新旅游模式,加强旅游宣传等措施来提升规模效率。旅游资源匮乏地区,如亳州、阜阳等地则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不高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这需要结合地方特色,不断开发地方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4.区域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比较分析
在安徽省的各地级市中,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淮南、淮北、铜陵、马鞍山等矿产资源丰富区域,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而蚌埠、芜湖等重工业城市也形成工业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大量的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工业发展,对区域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间接引致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偏小,旅游业发展速度缓慢等问题。但是,从旅游业发展效率来看,这些以矿产也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其综合效率值呈现多样性特点。淮北、蚌埠、马鞍山、芜湖等地的综合效率均处于前沿面(θ0 =1),而淮南等地的综合效率值则仅为0.413。
黄山、池州等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区,形成以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为特点的产业结构,旅游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的资源存量和规模上都处于前列。但是,其综合效率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池州位于前沿面而黄山地区则规模效率欠佳。因此,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区域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非正向线性关系,假设3得证。不能简单以是否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来解释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这还与旅游业的技术管理水平、营销能力、人才吸引力相关。矿产资源型和重工业型区域也可以通过管理水平提升、旅游模式创新、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产业来获得更好的旅游效益与资源配置效率。
五、研究结论
根据DE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16个地级市旅游业相对效率情况,以及改进的方向和空间。考虑到旅游业产出的不可控性,而投入则属于可控范围,因此,在保持现有产出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各地级市可以优化的投入值如表2所示。
从前文的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与旅游资本投入、旅游资源分布量以及区域以主导的产业结构存在非正向线性关系。旅游资源匮乏、投入量有限,或者地区产业结构为矿产资源型和重工业型区域,也能通过不断改进技术管理水平,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产业,来充分挖掘地方旅游业潜力,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比,这对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就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旅游业来说,根据测度结果,可将综合效率值小于1,即旅游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地区分别以三种指针方向进行改进。如图5所示,一是位于上部的黄山、阜阳、六安、亳州和铜陵地区,主要以提升规模效率为主,黄山主要进行存量调整,增加服务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而阜阳、六安、亳州和铜陵则主要是通过扩大旅游知名度,优化服务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提升规模效率。二是位于右部的宣城和滁州地区,则主要集中于技术效率提升,通过信息化与加强管理,吸引更多人才来提升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淮南地区,则需要在规模和技术效率两个方向上不断提升,才能真正发挥好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六、研究展望
本研究主要应用BCC模型,以安徽省区域旅游业发展为例,选取2012年度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数据来测度各地级市的旅游业发展效率,在投入指标选取上尽量避免指标间的线性相关,测度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各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作用。但是,在研究中考虑到2011年安徽省合肥与巢湖的辖区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统计数据变动问题,因此主要选取的是2012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但是,旅游业效率数据在不同的年份可能出现不同的效率值波动。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随着统计年份的积累,可以引入Malmquist指数,以旅游业面板数据来测度的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建立安徽省各地区相对效率变化数据库,动态跟踪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效率,以此来更深入的分析旅游业要素投入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ARIE Y.LEWIN,JOHN W. MINTON. Determin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other look, and an agenda for research[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5):514-538.
[2]BERG, L.VAN DEN,BORG,J.VAN DER,MEER,J.VAN DER. Urban tourism: performance and strategies in eight European cities[M]. Avebury,USA,1995.
[3]E SIRAKAYA, M UYSAL, L TOEPPER. Measuring tourism performance using a shift-share analysis: The case of South Carolina[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5,34(2):55-61.
[4]V. CASTELLANI,S. SALA.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index for tourism policy develop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31(6):871-880.
[5]刘静艳,陈阁芝. 政府控制、权力制衡与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J].旅游科学,2012,(01):51-59.
[6]段正梁,危湘衡.旅游企业多元化并购类型与长期绩效的关系——以2002~2008年中国旅游上市公司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6-93.
[7]马晓龙.基于绩效差异的中国主要城市旅游发展阶段演化[J].旅游学刊,2009,(6):25-30.
[8]朱承亮,岳宏志,严汉平,李婷.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研究[J].旅游学刊,2009,(12):18-22.
[9]周志宏,周雨婷.我国省级旅游产业绩效的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2):139-141.
[10]胡文海.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8,(7):82-86.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对象物,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建设的最重要的地域单元,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现代都市以其活跃的经济活动、现代的建筑风貌、优越的购物环境、先进的娱乐设施等条件,对各层次旅游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都市旅游也随之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内能够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全部要素的总称。城市旅游资源既包括传统意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也包括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影响、文化特色、环境状况、科技与信息的发达程度、娱乐设施保障等多种吸引要素。这些旅游吸引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
2.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及其实践意义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状况。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子系统)的自身状况,而且取决于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系统结构)和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输出条件(系统环境)。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和为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同时需要与其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协同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统计表明,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据全国旅游总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开始摆脱了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环境,依赖于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认知,依赖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作用下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在城市范围内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必须摆脱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评价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种因素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有效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优化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城市旅游产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所作的分析过程。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个性旅游价值;其次要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结构特征,以揭示其整体旅游价值;最后还要对影响和制约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环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价值。
3.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3.1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及其个性旅游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或称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构成。这些旅游吸引要素内容相当宽泛,它们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子系统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的制约与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旅游资源要素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论旅游资源要素怎样组合,也不论其所处的环境和开发条件的优劣,这种独立性都不会改变。
城市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要素自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在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个层面上去研究各项资源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其它旅游价值。城市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要从对其资源属性、状态、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得出各自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体旅游特征的基础,多数旅游资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长期作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深刻认识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质属性,注意挖掘和弥补其有用成分,依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并结合对开发条件的认识,按照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实现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 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整体价值
城市内各项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组合后所形成的综合属性和整体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而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称之为旅游资源结构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范围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等。类型组合是指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内(或包含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并形成体系,资源在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上相互补充,则可称之为城市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整体功能更强。如我国最著名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区,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功能互补、服务内容各异、巧妙配置组合,加上华侨城优美、舒适的周边环境,形成极佳的旅游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之相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观的建设经验,缺乏合理规划,大兴人造景观热,相互雷同的旅游项目和设施近距离重复建设,教训则十分惨痛。
地域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如各旅游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表明:内容各异、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因此组合价值更高;而内容与形式大体雷同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各种现代人造景观)则宜在详尽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样条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线或枢纽地带的各旅游资源要素具有相对空间配置优势。
级别配置关系是指城市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不同等级和消费档次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高等级、高消费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如世界遗产项目)在一个城市内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综合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各等级旅游资源要素联结成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城市整体旅游功能的发挥自然也离不开对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的优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研究各细分市场的等级消费需要,坚持系统开发原则,挖掘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实现功能最大化。
3.3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条件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是一个与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联系的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对其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系统本身的状况,也在于系统所依存的环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评价应该是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特征、旅游资源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所构成的体系。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价值评价是指对存在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以外的,制约和影响对其开发利用的全部要素的分析过程。作为整体的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同其环境间有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等联系;作为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系统环境。因此,在城市旅游资源评价中不能缺少对其开发环境影响的评价。影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环境条件极其复杂,这些条件主要有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投资与施工条件、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等。
[关键词] 旅游资源 保护性开发 内涵 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 “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
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 ,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 陶 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晓 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 刘 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1(5):29~32
关键词:旅游;体制;优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6-0058-03
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发展旅游业对于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益阳山水生态优美,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益阳旅游业经过20余年的培育与发展,旅游业发展环境得以优化,旅游服务设施和功能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具备作为益阳市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从益阳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而言,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其中原因很多,但是缺乏管理体制的科学化运作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一、益阳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管理体制运作的优化
我国旅游业行业管理是随着旅游业发展为不断适应其需要而逐步形成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前,为适应对外友好接待的需要,我国建立了旅游、外事统一管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外事统一管理的方式已不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国家提出旅游体制的核心是企业化。因此,许多地方在外事管理机构基础上成立了旅游公司,通过旅游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形成了接待与管理合一的旅游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旅游完全从外事接待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行业。各地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局纷纷成立,并与外事管理部门彻底分开,独立行使旅游行政管理职能,旅游管理体制有了新变化。1987年国家提出旅游管理体制的关键是政企分开,各地旅游局与旅游公司脱钩。至此,旅游局作为旅游主管部门真正开始地旅游业实行行业管理。
益阳旅游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了“政府主导、行业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运行方式。从运行方式本身看,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也完全符合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产业特色。一方面强调了政府在旅游资源运作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形式,但是由于缺乏与这一体制协调作用的良性运作机制,结果只能由行业主管部门即市、县(区)旅游局负责行使政府对所辖范围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职能,但由于旅游业与其行业不同之处就在于同其它产业的关联度较高,由于行业之间权限范围的交叉,在一定程度上使旅游局在对辖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时必然产生冲突与困难。
当前,益阳旅游业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第一,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第二,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益阳旅游业是在“十五”期间,才被明确为培植的重要产业。全市虽然拥有40来个景区景点,但是上较高等级的不多,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相应配套均较为落后;第三,旅游景区建设进程缓慢,存在规划标准不高,产品品质较低,特色不明显等诸多问题;第四,瓶颈制约因素依然存在,旅游交通不完善、不配套;旅游企业规模小,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而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与管理体制运作密切相关,是现有的旅游业管理体制运作不到位带来的结果,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各种利益矛盾,缺乏整体意识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管理缺位,益阳旅游业大发展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强化适合益阳旅游业大发展的管理体制科学化运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立适合益阳旅游大发展的管理体制运作模式
管理体制的顺与不顺是促进或制约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益阳旅游的发展实际来看,益阳旅游管理体制的运作,必须在充分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1.基本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产业关联性强,市场化程度高,客观上需要一个能够实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的行政管理机构。益阳形成了以安化茶马大道、桃花江竹海、梅山文化生态园为代表的观光、体验旅游资源;形成了以高尔夫球场、奥林匹克公园为代表的健身旅游资源,形成了以会龙山公园、白鹿寺为代表的佛教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梓山湖、黄家湖、桃花江、岩江、柘溪湖、鱼形山、南洞庭为代表的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以北峰山、寨子仑、碧云峰为代表的山体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以花乡、竹乡、渔乡、茶乡、樵乡等系列农家乐为代表的农业旅游资源。依据益阳旅游资源的特点,决定了益阳市旅游管理体制模式的运行必须履行如下职能:能够对旅游各要素合理组织与统一协调;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组合开发,促进、休闲、娱乐、消遣与观光旅游的同步发展;能够推动跨县(市)区,跨行业、跨所有别的企业集团形成,真正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2.运作原则。益阳旅游管理体制的运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旅游资源有别于其他产业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关系,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做到适度开发,合理保护,倡导绿色旅游消费观念,以确保益阳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特色性原则。益阳旅游资源丰富,要将益阳旅游业做大做强,必须找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打造核心产品。搞好益阳八个重点旅游项目策划与包装,打造核心景区,创建等级景区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如搞好山乡巨变第一村、桃花江竹海、安化茶马古道“三点一线”旅游产品开发。
三是主体性原则。要依据旅游资源性质与特点,采用不同主体进行合理开发。采取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的项目,主要是旧城区景点改造、水体保护。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垄断性开发的项目,主要是公园建设,如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等。采取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的项目,主要是景区的接待宾馆、旅游商品、旅游运输企业等。
四是综合协调原则。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到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交通、娱乐、购物等许多企业和相对独立的行业。这些关联行业的相对独立性直接决定了旅游的具有协调和组合的重要产业特性。旅游的发展关键就在于要协调好相关的行业与部门,具有明确旅游产业与其行业的关联性并利用好这特性才能最终组合形成旅游产品,通过和旅游产品来实现价值转换,从而体现益阳市的旅游资源优势为把这种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这样根据旅游业的特点,就决定了旅游业在管理体制的运作中,就应有别于其它行业的管理体制,其管理体制的运作就必须突出它的综合协调职能。
三、政府主导下的益阳旅游管理体制的科学化运作思路
1.政府履行好主导职能。政府在益阳旅游业发展中主要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一是履行资源所有者的职能。在旅游业发展中,资源的全民所有是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这样政府是制定履行发展战略的主体。政府要制定益阳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搞好宏观调控。益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履行如下职责:做好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协调, 实现旅游经济与其它经济深度结合,使旅游业的带动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按照发展“大旅游”的要求,在吃、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主动做好引导、沟通工作,联合相关部门,统筹组织好各个要素的开发和经营;协调好旅游业与民航、铁路、边防、海关等单位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各方和谐、左右顺畅、内外衔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协调与旅游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旅游市场管理中的重叠和“真空”,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共同管理好旅游市场。
二是构建与完善旅游政策。益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旅游产业考核评比实施办法》,市直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有的部门制定了扶持政策。社会各界对旅游业发展的认识逐步统一,支持、参与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发展旅游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是加强投入与整合资源。加大财政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改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使益阳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水利建设、开发区建设的发展紧密结合,互为促进。树立“大旅游”观念,主动出击,通过精心策划与整合,寻求与周边旅游区域的合作。向西连接以张家界为核心的大湘西旅游圈,向东融入以岳阳和湖北赤壁为中心的湘北鄂南旅游圈。
2.旅游局发挥好主管部门作用。政府主导作用能否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旅游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程度。旅游局作为旅游业的核心管理部门,承担着全市旅游企业的日常管理重任。市旅游局的主要职责是:编制和上报益阳旅游事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并会同市计委做好综合平衡。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调查、开发利用和保护本市旅游资源的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旅游业的新建项目进行审查。(起草地方性旅游规章,制定有关制度。参与在益阳市组建与旅游业直接有关的涉外企业的审批工作。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旅游法规、条例,对全市旅游经营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等。)规划和管理对外旅游宣传、招揽和开拓国际客源市场的工作。审批和统一发放旅游签证通知。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旅游经营单位对外经济合作、业务交流和其他活动的管理工作。指导本市与兄弟省市在旅游业方面的联合开发和经营。指导本市旅游行业性组织和群众团体开展旅游业务和学术活动。负责全市旅游行业的统计和资料汇总工作,做好国内外旅游信息交流和旅游市场行情调查、预测工作。
3.规范行业监管。要宣传贯彻《湖南旅游条例》和《旅游条例》,积极稳步地开展旅游饭店创星评星工作,加强服务质量的跟踪检查与安全生产监管,认真组织开展文明示范窗口和岗位明星、能手创建与评选活动。建立全市旅游市场投诉台账,完善管监管档案资料,加强导游年审、培训与跟踪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袁凤丽,益阳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新益阳,2009(3)
【关键词】民族区域 旅游资源开发 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21-01
进入21世纪,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推陈出新,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跟新,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倍增,近年来对部分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备受游客喜爱。
一 、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民族区域旅游是指以部分民族区域为旅游目的地,以当地人文习俗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当地民俗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正因为民俗区域旅游既能给游客带来优美原始的自然风光和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更能让游客体验和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异域风情,因此近年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多。
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既为旅游者提供了满足其领略异域民族奇特风俗和原始自然风貌的机会,展示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对孕育该文化的地理环境的打造,又为当地居民经济创收创造了条件,并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如对五龙寨和桃坪羌寨的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效益进行探讨。
二、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效益分析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带来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三大效益,本文将对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益进行分析。
(一)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的经济效益
1.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以桃坪羌寨为例,在发展旅游业之前,当地村民主要从事农林牧业生产活动,农业产出主要是玉米、青稞、小麦、土豆、荞麦等,基本用于自己生活,且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极为落后,无法大力发展工业生产。但该地却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鉴于此,发展民族区域旅游是其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一个捷径。自从进行旅游开发以来,桃坪羌寨接待中外游客数量和收入逐年增加,仅2011年桃坪羌寨接待的旅游人数就超过十六万人次,旅游经济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没有发展旅游业的另两个区域与之相比,经济收入少得多。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是一直接有效途径。
2.民族区域旅游可为当地人们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旅游每直接就业一个人,将给社会其他行业提供五个间接就业机会。在五龙寨所属的北川县青片乡,全乡农业人口约4000人,旅游从业人员400多人,解决就业人员478人。五龙寨的正河村乡村从业人员235人,其中120人就业于本地旅游业。根据本人实地调查收集的资料表明,在许多区域开发旅游后,本村的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返还本乡,或是自己经营旅游业,或是在本地的旅游企业中工作。
三 、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社会文化的效益
通过对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起到保护作用,能使当地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在北川的五龙寨,当地由于历史上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有很多汉族人经过,并有一些与汉族杂居,所以当地羌族的外显文化已经消失,他们不穿本民族服饰,不会羌语,也不会羌族的歌舞乐器,但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当地居民又重新穿上了本民族服装,又学会了本民族的语言,又跳起了羌族的“莎朗”舞,还吹响了羌族的古老乐器――羌笛,这些变化正是得益于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益
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羌族的多神崇拜的观念里有着朴素的生态意识,尽管是潜意识和不自觉的,甚至是带着迷信色彩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朴素的生态观,是一条有效的生态保护途径。例如,羌族人民在祭天、祭神的时候,是严禁砍伐树木和进山打猎的,通过这样的禁忌和民俗活动,将朴素的生态观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客观上也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在北川的五龙寨,以前人们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上山伐木以及打猎和采药为主,后来国家禁止伐木,退耕还林后,人们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生存,人们偷偷上山伐木、打猎,于是与当地的森林警察经常发生冲突。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旅游业,人们发现接待游客所创收入比以前伐木和打猎更可观,还没有之前辛苦。通过发展旅游业,当地村民意识到正是有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有特色的羌族文化才吸引来了大批游客,而大量游客的到来使村民们才有了客观的经济收入。因此,村民们自觉地加入到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再也没人偷偷伐木和上山打猎了。这种现象有利地说明民族区域旅游的开发只要真正让百姓受益,让他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自愿成为环境保护者,就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 民族区域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随消费能力较强的旅游者的不断涌入,会引起当地物价上涨,如果当地居民不能从旅游发展中获益或获利较多,这种物价上涨会引发当地居民的不满。
2.资源开发导致利益不均衡,影响群众关系。在对桃坪羌寨的调查中发现,当地村民由于对发展民族区域旅游业以来所得利益的分配感到不公,村民之间先是互相不满,嫉妒,继而发展到争抢游客的地步,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以淳朴民风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调查显示,在发展旅游业之前,羌民民风淳朴,人们羞于谈钱,且有夜不闭户的习俗。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人年收入上百万,有的家庭却只有几千元,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淳朴的民风丧失了。这也是在对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在五龙寨及羌寨在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其三大效益都得到了体现,其中经济效益最为突出。但是从长远来看,对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应该注重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发展。民族区域旅游对游客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原始自然的环境,因此只有加强了对当地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对该地的民族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中注重了文化和生态环境效益,才能持久地获得经济效益。